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4 16:3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篇: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之 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它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它具有独特神奇的魅力。作为未来老师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有意识的学习,如何利用和发挥各种心理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对于未来教学工作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过程,作用

每一个当老师的人,曾经都是学生,我们都是深有体会的,对于老师的一个细微的行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者是学生的一些不正常的举动而作为他们的老师却忽视了,导致之后有问题发生了,才后知后觉,但这足以影响甚至毁了一个学生的一生。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每一个师范生都需要修心理学的学分,不仅仅是为了毕业证书,更是为了将来在老师这个岗位上更好的教学。

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总是会将好学生,乖学生安排在前面的座位,而我也总是坐在最前面的。升上四年级换了一个班主任,可能我比较活泼,她就认为我是那种顽皮的学生,所以她把我调到最后跟一个调皮的学生一起坐,当时我的十分沮丧,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感觉,慢慢的我变的不爱学习,上课跟同桌聊天,总之就是不听课。即使我变成这样,那个班主任对我却随之任之,完全不管我。这样的我发展下去,结果我真的不敢想,但我敢肯定的是,我现在绝对不会写这一份论文。我觉得我还算幸运的。我的数学老师,他批评了我,他要我听课。当时我还觉得这数学老师很讨厌,但他挽救了我,就像给一只迷途小羊指路一样。最起码在那时我没有迷路,没有走那一条错的路。把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说出来,并不是我要声讨我的班主任,赞美我的数学老师,只是想证明心理学在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而已。要做好一名人民教师,就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要学会避免类似我那样的事情发生。

由上面我所说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当时我的班主任懂一点心理学知识的话,她就不会在我出现反常行为的时候还随之任之。所以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这里我就阐述一下几个我比较熟悉的心理效应以及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一个牌子表达了这个大学生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工作。同样的,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师也要打响第一炮,赢得学生的接纳,为以后成功的班级管理垫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避免因为首因效应而对学生产生偏见,而是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学生。

二、蝴蝶效应。

所谓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他们人生的初期,一切都等待着塑造。所以,作为他们身心成长的引导者,我们必须谨记“教育无小事”,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一个灿烂的笑脸,一句赞扬话语。一种习惯性行为,都有可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成为学生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支点。就像我的经历一样,数学老师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批评,却把我从悬崖边拉回来了,挽救了一个差点走错路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也是教育中的蝴蝶效应,老师们一定要对学校中的每一件小事保持敏感,找到其中的支点并加以善用,清除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当年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加证明了伟大存在于细节之中!

三、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暗示其实是源自于一些能够导致暗示心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语言、行为、外部的环境等等,它们只要诱导了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与之相一致的结果:积极的暗示就得到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就得到消极的结果。

有一句很有力量也很熟悉的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如果这句话,老师们可以适当的使用,这将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魔棒。因此,老师应该多方面的为学生制造积极暗示的条件,例如,教室是否打扫的足够干净舒适,布置的是否做够温馨?墙上是否贴有催人上进的标语?老师是否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好的行为?是否经常鼓励学生他们能够做的更好?事实上,老师的暗示不需要多,有些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句鼓励,一条规则,一个口号,就足以让一个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关心,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心理学看似很神秘很高深,而事实上它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如果作为未来老师的我们现在可以好好学习并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了解各种常见的心理效应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善用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极大的提高,而且学生也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

参考文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浅探“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心理效应合理及时的应用对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有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明确心理效应的内涵,反思教学生活中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结合的成功案例,提出心理效应在教学中如何应用的建议与方法,定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启示和引导。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教学应用

前言: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备课上课占用了我们大部分时间,以至于对教育理论的研究缺失很多。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作为老师:要想真正地对教育有所研究的话,就应该多读些理论上的书籍,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底蕴,运用所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心理效应是什么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共64条规律和效应,比如,首因效应、暗示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蝴蝶效应、南风效应、超限效应、名片效应、手表效应、近因效应、罗森塔尔效应、.鲶鱼效应等等,分别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个教育心理学规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了启示和引导。

2.心理效应与教学生活的巧妙结合2.1做亮细节

1963年12月,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为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这正是一点点积累的结果。

看到这儿,我不由得把这种效应和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这不正是在提醒我们要从细节上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吗?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做亮细节。

读后,我深深反思了自己的日常教学。扪心自问,我做的很不好。翻开一本本作业,上面的评语简单而又重复着。回想之前发作业时,学生那渴望的眼神,而如今黯淡的目光,我感到深深的自责。评语写的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地思考就写下。长此以往,试想这样的评语,学生见到之后还会受到触动吗?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犹如一面镜子,学生会深信不疑,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一份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表现的书面鉴定,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鼓励和期待。它犹如心灵的“超链接”,能让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灵相互沟通;它犹如春风春雨,能使学生希望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

宋云天同学这次考试很不理想,翻开他的作业本,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次考试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你的潜力很大,老师相信只要肯努力,每天都会进步一点点,相信自己,你会做的更好!加油!”他受到鼓励以后,积极投入到了学习中,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大进步。

这正是教育中的细节,我们只有把这些细节做好,做亮,慢慢累积,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我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有时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句真诚的表扬,会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但错误、专断地教育学生,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如果老师多关注学生成长的细节,因势利导,给一点启示,给一些赏识,给一声喝彩,就有可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蝴蝶效应”,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轨道,成为学生生命中新的起点。

伟大正是存在于这样的细节之中!希望我们都能够拥有一双慧眼,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把细节做亮!

当我们把这些细节做亮的同时,有没有想过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会做的更好呢?读了下面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

2.2“以柔克刚”

这是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威风,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

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想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这就是南风效应的神奇力量。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情感效应。它告诉我们:教学、教育、管理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

泰戈尔说过:“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的确如此,感人心者莫乎情啊!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的 “四颗糖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南风效应的神奇力量。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严厉地说:“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往往扣好“全部钮扣”,整个地封闭起来,进行紧张的心理防范,这样,谈话就很难深入其心灵。

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对着学生拍桌、甚至体罚时,学生的大衣就会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就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发现学生心情不好的时候,主动跟学生谈心,帮他解决遇到的难题。学生就会特别的信任我们,把我们当做朋友,以后再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我们交流。当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合作的候,多深入到小组中间,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当课外活动的时候,参与到学生活动中,跟他们一起跳绳、一起踢毽子,边活动边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真正的用心去关心他们,用真情与他们交流,这样我们会有许多地沉甸甸的收获。

就让我们多实行温情教育吧,多些真诚的表扬,多去关心学生,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与我们进行沟通,能够与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年少无知,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样的学生,让我们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尊重,多一份关心和帮助,让其自发自醒,感受到浓浓温情,相信会比我们简单粗暴的训斥要好很多。

2.3暗示的神奇力量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罗森塔尔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棒在发挥着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如果老师对学生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我们的期望有多高,学生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用暗示做自我调节也讲究一定的艺术,要使用积极的话语调节自己,而避免使用消极的词汇。

比如当我们在参加面试时,不要暗示:“我不要紧张”,要暗示“我要镇定从容”。尽管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使用积极的词汇来暗示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环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营造我们生物实验室的温馨氛围。如果在窗台上摆放几盆绿色植物,一进实验室就会满眼绿意,感受到勃勃生机。或者在生物角学生自己养几条小金鱼,既是一种环境暗示,也陶冶了情操。

再比如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在我们八年级一班的教室中,一幅照片墙特别引人注目。它由全班所有同学的一寸照组成,班主任的一寸照在最上面,然后依次摆开,组成了一个“家”字,预示着我们八年级一班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努力拼搏,创造辉煌。这极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另外,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对联、或学生作品,也能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只要我们有心,就能从多方面为学生制造积极暗示的条件。

3.“心理效应”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的建议

3,1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效应的运用。

3.2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够依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效应

3.3多反思,多写作,及时记录下运用不同心理效应指导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果,为以后工作服务。

总之,“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这能够使我充分运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应用它们,加深对这些心理学效应的理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努力地将它们附诸于行动,促使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参考文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唐瑞华

利用暑假,我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感受颇深,书中记载的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鲜活的案例,我都被深深地吸引了,刘教授不愧为是位心理学家,他知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什么状况、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更是一位导师,他启迪你遇到问题时怎么利用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去从容面对、巧妙解决。我受到了教诲,心灵受到了震撼!

一、感人心者莫乎情——南风效应。南风效应的法则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乎情,温暖胜于严寒,感化胜于压服,和风细雨的南风行为有时更强于暴风骤雨的北风行为,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她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促使唤醒内心良知,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心理转变。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是做过不少次类似于北风的行为,孩子打架了,就一阵批评,让学生写检查,严重一点的甚至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结果呢,即使学生能消停一时,但并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孩子还产生了对抗情绪。想起来,作为老师的我有时确实没处理好同学们在成长道路上偶尔犯的错误。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年幼无知,又容易冲动,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如果用北风行为,只能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学习了刘教授的“南风效应”的心理学后,我意识到了北风行

为的严重性,明白了遇到犯错误的学生要使用南风效应,做到润物细无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尊重,让他们自发自醒,在南风温暖的包围下,卸下“盔甲”,向老师敞开心扉,让南风效应产生神奇的教育效应。

二、课堂管理中的潜规则——80——15—— 5效应。

我平时的工作自认为很认真也很努力,可结果还是不尽人意,读了这个80——15——5这个法则后,我茅塞顿开。原来在课堂中隐含着一个奇妙的比例:80——15——5,80%的 学生已经发展起了适合的课堂行为,很少违反规则,认真听课,教师的课堂结构和程序只需要保护和支持这些学生的求知欲,15%的学生会周期性的违反规则,他们并不是无条件的接受课堂规则,有时会与这些规矩作对。教师需要建立一个课堂结构和程序来限制他们的捣乱行为。5%的学生的长期规则的违反者,这些学生需要额外的支持和帮助。

事实确实如此,我这多年来接触的绝大多数班级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原来这现象后面藏着这样一个规律。了解了这个道理,我清醒了,对课堂管理不能只是使用惩罚这一方法,要按照课堂80——15——5的需要分别准备:第一,集中精力重点发展组织策略和技术,满足80%学生的需要。第二,当学生偏离期望行为时,就应用一些精力来干预,控制不让那15%的学生对课堂学习环境产生副作用。最后,又不能把那5%的学生逼上绝境,需要使用矫正技巧。

为了保证教学的流畅性,作为教师就要能够较好地预防课堂问题行为,要让自己的课有魅力有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动机,这样学生就难分散注意力。当然,课堂预防的好,能避免大量问题行为的发生,可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课堂行为的问题,这时就要采取有方的手段进行干预了。有方的干预手段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最小干预。在有效阻止和抑制不良课堂行为时尽量不中断正常的教学过程。

2、把不良变优良。合理处理不良课堂行为正是促进学生发展正确课堂行为的机会。

80——15——5效应,为我们的课堂管理工作提供了方向,对待年轻的生命,要用我们的爱引导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地自我管理的习惯,去造就他们美好的未来。

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思绪万千,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为人师者,不要吝啬自己所能给予孩子那举手投足的温暖,也许就是那点点滴滴改变着孩子的一生;好学生也有不足之处,“坏”学生也会有闪光点,教师可以不喜欢学生的一切,但必须承认学生是有价值的人!

2013-8-10

第四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金启明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品尝它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初看书名,本以为这本书很难懂,没想到那些心理学规律、效应法则被刘儒德教授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演绎得让人阅读起来通俗易懂。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一位朋友,对我们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不仅浅显易出地为我们讲解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而且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何运用心理学来处理教育中的问题,让人收益匪浅。

书中筛选了64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很易让人理解,那些原本觉得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号入座。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很多老师对学生特别认真负责,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可有的人非常努力,效果却并不理想。读了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等,我更加体会到教育管理学生的诀窍竟有那么多。

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调皮的孩子他也一样有上进心,也会期待得到肯定,作为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书中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对‚超限效应‛进行分析。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箱子里偷了两元钱。这个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我们有时何尝不是犯牧师这样的错误呢?学生犯了错,批评一次或许会有效果,如果针对这件错事重复批评,就会出现不良效果。我们常常就会因为孩子一次的错误而一再地指责他。这会让学生不以为然,收效甚微。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能宽容地对待他们,进行换位角度,多理解,少批评,适当的留点空白,给他们一个过程,让他们思考、反思,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人格的尊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有必要再次批评,也要改变方法,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听完这个民谣大家会是一笑而过,还是可能有人会想到了什么?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蝴蝶效应‛。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似乎不可思议,但在有些条件下却是成为了可能。看到这里,让我想起我们的学生。今年我教二年级,颇有感触:好习惯的养成很难,而坏习惯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易的‚萌芽‛。有的孩子一节课下来不整理上节课的书本,不做课前准备,就想着出去玩儿了,到第二节上课时,他才从书包里呼呼啦啦地找书本;大课间,更是如此,做操回来,他又渴又热,自然的先只顾着接水来个‚水饱‛,要上课了,其他同学都准备好上课的用具了,而他的桌子上还摆着上节课的书本;到了中午放学,向他桌子一看,一本不少,上过什么课,肯定有什么书,书还摆得乱七八糟,这不就是‚蝴蝶效应‛吗?当孩子第一次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时,老师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纠正,而让学生的坏习惯有机会暗暗‚滋长‛,接着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坏习惯。于是告诫我们教师要反复给孩子说教: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写字时眼睛和书本间的距离,划线时用尺子等等,这就告诉我们要警惕身边‚蝴蝶效应‛的发生,要在事情刚发生时就把不好的苗头熄灭。

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奖励就不劳动。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行为。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麦当劳‛,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的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现在相信每个老师都会联想到我们经常用的‚小红花‛吧,小红花就应该要科学的使用。

我们曾经见到过很多孩子背诵诗歌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样子,当时,我们一定批评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这样懒惰,不去认真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诵,并没有教给他们方法,使有些孩子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没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完成背诵的任务。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记忆有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高记忆力是有方法的。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中在找练习本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背诵课文、单词变换开始位置,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每一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超载,考虑7+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我们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很多老师都喜欢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起到好的效果,但在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许短期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时间一长带给学生的什么呢?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批评和鼓励更是一门艺术,很多优秀的教师因为深谙批评和鼓励的艺术,所以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本书提出‚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能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降低。‛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

作为教师,大家普遍会碰到所谓的‚问题学生‛,有学习好而行为偏差的,有学习行为都不好的。如何教育好这些特殊学生,是我们教师最耗神、最棘手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最需要得到指导的问题,本书就这个问题提出许多真知灼见,比如在课堂上碰到意外的事,书中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因势利导,把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要想学生接受你,首先必须让他喜欢你,否则你的意图会遭致失败;给学生一件有价值的‚睡袍‛;感人心者莫乎情,等等。我们常常说,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读了这本书,我们便明白这是由于‚边际递减效应‛的缘故。于是我们知道,对学生,我们需要赏识,而第一次的赏识尤其珍贵,后面的赏识就越来越不被珍惜了。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很慢,很用心,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绪,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善于运用心理学,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双赢——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也更有成就感。读读这本书,让我们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的规律,读懂孩子们的的心理,会使我们的教与学和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想应该充分解读这本‚教育辞典‛,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智慧。教育中的问题纷繁复杂,教师们常常会有手足无措之感,有了这本书作良师益友,相信我们的心里会更加敞亮一些,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

这本书不仅适合教师看,而且适合家长,因为它对家长和子女间存在的问题也做了深刻地讲解,我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和家长能够细细地品读这本书。

第五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三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三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l 马太效应。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一旦出名,就位登“指导”脱离根基实践,忘了自我,忘了本来的目的。而在学校里,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不管是在中小学还是幼儿园也很普遍。

l 互悦机制。是指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师生之间也是,当某个孩子告诉他很喜欢你后,你会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对他的好感。老师喜欢哪个孩子,孩子才有可能喜欢老师。自我暴露、真诚的态度都是互悦的方法。

l 自己人效应。做个孩子的“自己人”:“我和你们一样„„”“我小时侯„„”等等话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自己人。

l 互惠原则。欲取先予原则。这使我想起幼儿园的配班问题。为什么现在配班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我觉得是一种进步。因为老师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职责的概念,已经开始感觉职责分工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作为一个正式的工作人员应该知道自己应该的职责,而人与人之间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了明确的职责分工才有真正的互相帮助。不愿意和谁配,愿意和谁配,人的潜意识里其实都是在指向索取。和对方在一起有没有什么好处,她有什么长处有利于自己。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要求只能索取别人,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别人索取,这将是不平等的。常规管理、环境布置、业务能力甚至互相穿衣聊天愉快都可以是索取的东西之一。这使我想起很多幼儿园的班主任制度,那到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措施。说起这个我又想起“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风马不相及的联想。在年龄日渐增多的时候,我发现,似乎年长之人越来越可怜了,越来越没有人要了。因为他们身上无所索取。可是对于年轻之人说来,相求一个有很多索取之人,相对地不就让自己少了磨练之路,环境布置有人设计了,计划设想有人代办了,那么自己年长之后又将会是怎样的遭遇呢?值得深思呀!

l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禁果效应有些类似。对于你想让孩子做的事情可以适当压迫一下,而对于孩子想做的事情可以充分的让其去做,那样你会看到意想不到的结果。l 霍桑效应。自己是否重要?自己是否被尊重?自己是否被关注?是力量的来源。老师对孩子也是如此。l 登门槛效应。就是一种得寸进尺的积极运用。先提一个小的可以接受的要求,在慢慢渐渐提出有些可以接受的,直到最后提出先前不能接受的要求,都可以被接受了。

l 留面子效应。提出一个高得不能接受的要求,让心理产生反应,然后假装妥协提出一个低得多的要求,让本来可能不同意接受的人接受。但运用要适度。

l 80—15—5法则。这是课堂里各类孩子的存在比例,就是说大多数孩子是遵守规则的,然后有百分之15的孩子会周期性的违反规则,而总有百分之5的孩子是长期的违反者。这样看来,老师就能用好心情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了。关注全体,兼顾个体,满足大多数的需要,但也不放弃少数孩子,用探究事物本身吸引孩子是一个方式,用体态语言提醒少数孩子也是一种方式,方式有很多,课堂积累经验。

l 鲶鱼效应。是指一种适度竞争效应。科研小组、年级组都可以放一条善于创新的鲶鱼引起头脑风暴,引起良性竞争,成发展趋势。

l 名人效应。爱屋及乌,利用孩子的偶像和心中崇拜对象渗透在教育当中,也会有好的效果。l 最后通牒效应。这在人群当中非常普遍。我早就在小时候就突破了这种效应,因为我渴望轻松和自由,我希望更多的享受自由和宽松的心理氛围,所以往往就不等到最后通牒,事情早就做好了。以至于现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一般。l 决策中的非理性。人的决策常常受很多主观的因素影响,虽然如此,但还是需要争取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在综合进行决策。

l 边际递减效应。没有鞋穿的人得到一双鞋,他会觉得鞋特别好,如果接下来不断得到鞋,最后有可能对鞋子就厌恶了。这就是边际递减效应。这个说明我们对物品价值的认识不是来自物品本身,而是通过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程度来主观地体验的。表扬多了也烦人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l 从众心理。群体压力,害怕分离和孤立。虽然群体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的,但人们常常由于这些心理而从众。清醒的认识真相,保持真我,克服麻木地从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l 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头脑风暴就是利用的社会助长的原理,讨论开放性的问题适合群体研讨,成一种社会助长之势。而当遇到一些深奥的问题时,群体一起就成了一种社会干扰,这时就适合一个人深入研究。l 群体去个性化。其实就是一种给犯错之人留面子的方式。当某个孩子偷了什么东西时,熄灯使东西归位,让那个犯错误的孩子从中有机会反思和醒悟。l 群体极化现象。就是人常常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加深或改变一种看法。比如评价一节活动,自己心里可能还没有太多的理由不喜欢这次活动,但当别人说了很多以后就觉得自己很不喜欢这个活动了。反之,说喜欢这个活动也是。群体极化有两种情况,一是冒险偏移,二是谨慎偏移。群体讨论容易冒险偏移,因为群体中责任分散了。比如大家一起讨论制度的好与坏,往往容易说出更多的不好来。而让一个人单独说说,可能就成了谨慎偏移了。这都是一些忽略事物真相的一些心理倾向,个体还是需要有独立的明辩思维,才更能看清看透。

l 博弈效应。人生离不开博弈,因为每一个选择就是一种博弈。我不喜欢这种比喻,好象人生就是一场赌博。其实每一个选择都是个性使然,每个人都应该平静地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敢于承担每次选择的结果。

下载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断断续续拜读完了刘儒德先生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当真获益匪浅!此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依次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和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孙建凯 看一看有关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对我们实施恰当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作者用教育中典型的示例和心......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的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李永忠740500 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到的心理学主要是高深的理论,而教学中需要的是可操作的有效案例和成功经验,以下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的两本课程分别是教育学与心理学。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解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是关键。今年暑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则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则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心理活动课、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形式正铺天盖地般在中小学中蔓延。但事实上,心理教......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巧用心理效应 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品尝它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它值得我们去......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假期是我们大家学习充电的好时机,读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可以让大家掌握点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知识,艺术地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假期里,我阅......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5则范文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一) 1、系列位置效应 识记一篇课文开头内容和结尾内容识记效果比中间内容效果好。所以 课堂上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