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时间:2019-05-15 05:5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中的品德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第一篇: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生活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种提法充分反应了幼儿教育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生活活动是幼儿在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晨间锻炼、就餐、如厕、睡眠、散步、日常劳动等都是教育的切入点,对幼儿来说,身体的发展、基本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形成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幼儿养成教育,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幼儿的活动需要,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们运用生态学等理论,重视环境的物理因素及其幼儿之间的和谐性。我们针对幼儿阶段性活动需要,对各类生活用品进行合理的配臵、调整,不断引发幼儿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将不同的物品摆放错落有致,活动指向明确,不同设施摆放有利于孩子自发地认同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有效降低或避免了幼儿之间的冲突,互相干扰等行为的发生。

不同的活动对幼儿行为品质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们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如,我们设计开展了“风度翩翩的餐桌先生”系列活动,在一学期中推出系列进餐主题,让幼儿从评估自己的进餐行为,体验正确的行为与满意的进餐结果所带来的愉悦,发展到选择同伴共同进餐、表现餐礼仪,最后延伸至家庭,养成幼儿自我约束的良好道德意识及文明的进餐行为。又如:在喝水、洗手的系列活动中,通过故事、角色表演等

形式让幼儿了解水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源泉,也是人体的营养品,从而使幼儿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珍惜水、不浪费水的好意识。

在主题背景下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我们有意识地挖掘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将教育渗透在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帮助幼儿把握自主与任性之间的界限,促进幼儿形成适应活动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在“自主午茶”小组活动中,通过对同伴的调查,了解同伴的喜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提高了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又如:在“午睡以后”的系列活动,幼儿通过互相帮助系扣子、系鞋带等一系列小的帮扶行为,从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从而形成了互相帮助、助人为乐的道德倾向。

总之,幼儿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应着眼于幼儿毕生发展的长远目标,注重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从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出发利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幼儿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使道德要求化为品质,这对幼儿从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第二篇:幼儿园中品德教育的实施

幼儿园教学实施德育例谈

随着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愈来愈感受到道德教育需要目标明确。那么,幼儿教育如何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并有效挖掘德育内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并回应“生成事件”背后的德育契机,如何预设活动并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如何使德育目标在生成与预设的转换中得以实现呢?中班“我爱我家”主题下的两个活动会给我们些许启示。案例一

中班数学活动“买水果”旨在引导幼儿学习5以内的数物对应,理解5以内数的意义。L老师运用“买水果”及“开水果店”的形式完成了第一环节的要求,即让幼儿在点数过程中按数取物、按物取数。接着,她结合幼儿的生活进一步提出“为家人买水果”的要求,具体步骤是:1.想想家里有几口人,并拿出相应的数字卡。2.按数字卡上的数字买相应数量的水果。3.教师扮售货员巡视幼儿的学习情况。4.集体讨论、评价。

女孩洋洋拿了数字5,却只买了4个水果。于是,在集体讨论时这一“错误”被曝光了。“洋洋错了,5口人应该买5个水果。”“她5个都不会数。”……L老师暗想,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l~5数字的意义和学习数物对应的机会来了,便接着问洋洋:“你家几口人?”“我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5口人。”“那你数数,你买了几个水果呢?”“我买了4个水果。”“我们买的水果要和家人一样多,你买对了吗?”L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洋洋被教师追问得有些紧张,她涨红着脸对L老师说道:“我家有5口人,应该买5个水果,但是我奶奶有糖尿病,不能吃很甜的东西,这里又没有别的东西可买,所以我只能买4个水果了。”话音落下,活动室里竟出奇的安静,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L老师很感动。很快L老师调整了情绪,表扬了洋洋在买水果时为家人健康着想的行为,并拓展出了“家人喜欢什么水果,怎样买才能让每个家人都高兴”的话题,引发了一场“关爱家人”的道德教育。案例二

数学活动“为家人购物”是L老师受“洋洋事件”启发,结合“复习理解7以内数的意义,学习用正确量词表示物品,并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关爱家人的情感”的目标而预设的。形式之一:

调查表——家人喜欢什么 本次调查的背景和目的是: 家庭成员 喜欢什么

提示:家长如何协助调查

形式之二:

材料收集——家人喜欢和需要的东西

要求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师幼共同收集自己及家人喜欢和需要的东西,可用实物、照片、绘画作品、广告纸等来表示,结果孩子们带来了各种食物、丝巾、口红、运动器具等,教师又根据需要添加了扇子、放大镜、手套、报纸、护膝、老花镜、痒痒挠、拐杖,等等。形式之三:

集体教学活动——为家人购物 根据家人的数量和需要选购相应种类的物品,学习正确使用量词,引发幼儿关爱家人的情感。片段:

幼:我家有5口人,我买了5种东西。这是一副护膝,给爸爸骑助动车用。他每天送我上幼儿园,骑车时是很冷的,有时下车时脚冻得都不能走路了。有了这护膝,能挡风。

幼:我给爷爷买了一叠今天的报纸。爷爷最喜欢看报,他每天都对小阿姨说:“去看看报纸来了没有。”以后我去帮爷爷拿,他肯定会很高兴的。

幼:我给妈妈买了两副手套,因为她怕我冻着,总爱给我买漂亮的手套,可她自己的手套有破洞了还不舍得买,所以我给她多买一副。

幼:我本想给我表弟买鸡腿,他最爱吃鸡腿了。可我现在改主意了,因为最近有禽流感,还是让他吃别的吧。分析:

“预设和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方式”(《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预设使教育得以整合和有序,生成使教育充满灵气和活力。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重视预设,把握生成,并使两者有机融合,才能使德育鲜活起来,才能使幼儿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体验。

一、抓住生成事件,进行价值引导

“生成活动”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在与环境和他人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也指“教师在幼儿游戏与其他活动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及时介入进行随机教育,或者对该活动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展”(《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

幼儿道德教育原本应是最生活化、最自然的,因而也是最有魅力的。然而目前的幼儿德育说教成风,存在严重的成人化倾向,对幼儿的生成性行为和想法、幼儿的实际需要极不重视,幼儿真实、精彩的情感表达常常被冷落。

在“案例一”中,洋洋在“为家人买水果”的活动情景中表达了真切、朴素的关爱长辈的情感,L老师及时判断了其中的德育价值,没有为了完成预设的认知目标而忽视洋洋的情感需要。更可贵的是,L老师将这一话题和个体的道德情感进行了拓展,获得了意外的德育收获,并为下一个预设活动埋下了伏笔。因此,我觉得要处理好教学中的德育生成问题,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定位正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善解幼儿,读懂幼儿。

2.确立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不能只强调幼儿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其情感态度的培养。

3.对各种生成问题需作及时的价值判断,并以《纲要》的要求及幼儿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作为判断的依据。

二、组织预设活动,提升道德品质

“预设”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幼儿已有经验,对环境布置、材料提供、活动内容和方式等进行有计划的设计和安排。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中“关爱情感”的发展要求是“能用适当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人关心的情感,有同情心,当别人有需要时能提供帮助”。未成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关爱情感的培养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作用。

L老师在“洋洋事件”中看到了教育的价值,以开放、整合、动态的课程观设计、组织了活动(案例二),力求使教学过程同时也成为生动有效的德育过程。第一,教学内容蕴含德育因素

“为家人购物”是表达和提升幼儿关爱情感的过程。它不是为德育目标临时寻找一个载体,而是本身就充满了让幼儿选择、思考、表现、交流的机会。第二,教学过程蕴含德育因素 该活动因“洋洋事件”而起,在预设的集体教学活动前,教师又以开放的观念将德育目标向家庭延伸,从而使“为家人购物”成为幼儿同伴群体、家长以及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幼儿在调查过程中的每一次认真的询问、每一次用心的收集都是关爱情感的激发和体验过程,这些环节都是德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如形式上,既有个别为家人选购喜欢的物品的挑战(要考虑数量,更要考虑每个人的需要),又有集体交流的考验(除了准确、清晰地表述选购物品的数量外,更要表达选购此物品的意义和情感);在材料提供上,幼儿自带物中多为食物、运动器械、化妆品等,表现了对成人外显需要的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添置了收音机、老花镜、护膝、颈托等更体现人文关怀的物品,初步引导幼儿从了解家人的显性需要到了解家人的内在需要,使关爱教育具体化、细节化。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向多元化,由此,对成长中的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心浮气燥、好高骛远以及以个人为中心、利益为先的思想不能不令教育者忧心.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单纯的德育教育并不能真正完成这个任务.需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而语文学科.因其特有的性质与功用,在贯彻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思想性。人类传递思想的物质外壳就是语言.语文课文更是人类杰出思想的结晶。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沉淀了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精神的精髓.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过,我们也应认识到在完成德育任务中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而是应该在遵循语文学科固有属性的基础上把握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有机地进行品德教育。

一、语文德育过程具有相涵性

在语文学科中.德育内容包含其中而且.同一个德育的内容会在不同的课文中出现。如爱国主义思想.既可以融人《唐雎不辱使命》《三峡》等古文作品中,也可以在《沁园春•雪》《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也可以在《芦花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优秀现代文中展开。不仅如此,在同一篇文章中,也会有多个思想品德教育的点出现比如,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既有对恩师给予的无私关爱和真诚鼓励的感激.又有作者强烈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心、爱国心的体现.教师便可以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一篇好的课文便是一个优秀的德育教育的舞台.它以丰富的德育内涵.对学生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二、语文德育过程具有随机性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段的理解.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学生也会在理解上出现不同。因此,学生思想的体现具有个性特点和极大的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能“相机而动”.把握住德育教育的时机。其次,德育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出现并不像思想品德课本一样.各节课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会有层进的阶梯性。因此,语文课中的德育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严密鲜明的系统性语文德育内容是分散在各册和各篇具体课文之中,这样的德育内容也要求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点化引导。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法就具有了随机性,即从各篇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出发.采用灵活随机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行道树》这类的散文时.应该从剖析象征的表现手法人手,深入挖掘形象所代表的更深层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借赞颂行道树,来赞颂了像行道树一转自:http://www.xiexiebang.com样默默奉献的人们,赞颂他们的高尚品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的叙事性文章,可以通过对情节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使学生认识到战胜困难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苦难是成长的财富及怎样对待朋友;而教学《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时,可以利用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及直观教具.来了解中国桥梁的发展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具有情理性和潜隐性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思想教育情感的学科.其内容文学成分较多,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感情体验的过程.是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德育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学生没有感受是在接受思想教育,而自己的思想却在受到深刻的教育。例如,《散步》一文,作者在初春景色的铺排、一家人选择路线的谦让以及我们慢慢的行走,无不让学生体悟到亲情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也将引导着他们用心去体会生活中浓浓的亲情。正是文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画面给了学生心灵的感悟。那么,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1.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多种有效地教学方法.这样才会既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又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编选而成的.大多具有鲜活的艺术形象。这些活生生的形象。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一些贴近于他们年龄特点的文章,更是会引起他们的共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教材中美好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熏陶他们的情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他们不断积极向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剖析.在人物描写的学习中去体悟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藤野先生》~文中,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声调、衣着的描写,再现了一位生活简朴的教师形象:又通过对藤野先生修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事情,表现了先生的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又如《变色龙》一文中,通过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因为狗的主人地位不同而表现出来的言行,深刻揭示了作为反动阶级走狗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卑鄙灵魂。

2.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抓住作品中具有生命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分析.在品评中理解作品的含义。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者用他们的热情赞扬了富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总之.语文学科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师,需要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较好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四篇:如何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如何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如何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

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自己成长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向全班汇报与其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钩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而拨动了诸多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得以实现。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与辨析。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事件中还可以引进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教学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拓宽教学空间。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连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

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第五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了困境。笔者认为,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

一、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让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在时间上发挥近距离效应。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教材中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在空间上舍远求近。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的变化,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3.在思想上避虚求实。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

二、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单凭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下载生活中的品德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中的品德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凭借,还包含着思想政治、道德情感等因素。所以运用语文课对学......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进一......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课堂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思说过:“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新课程改革着眼于生命意识的呵护、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着力于人的发展环境的改善、......

    品德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第二学期四(2)班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在这一学期中,本人担任四(2)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尽职尽责,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论文摘要]技校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分析 [论文摘要]技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查找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是我们从事学生思......

    品德教育 2

    品德教育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重点,进一......

    品德教育读后感

    青少年品德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飞雪 青少年们就像是七八点钟升起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我们应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与培养。 广泛深入地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