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物设计性试验
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书本
教学过程:
1、老师首先提问: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什么?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细胞中的水“这一重要内容。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那么细胞中水的含量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含量特征”这一知识点。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4页第二段文字,总结水的含量特征。一是不同种类生物,水的含量差别很大。要求同学划下34页的关键句:“一般的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引导学生通过课本上的例子加以理解。水母的含水量达到97%,通过课本的例子,学生总结出“水生生物含水量较多,而陆生生物含水量较少”。
二是生物体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含水量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图2-15和图2-17,通过比较幼儿和老年人加深理解,并进一步推测动物一生中含水量会有什么变化?而植物呢?并且以种子为例指出,刚播种时,干种子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吸水涨破,这个时候含水量由少逐渐增多,到成熟的时候到达最大值,而进入衰老期,含水量又不断减少。
3、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水的存在形式及功能。通过描述“有一种自由自在可以流动的水叫自由水”直接介绍引入“自由水”的概念。自由水占全部水分的95.5%,可以自由流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5页的第二段文字,总结自由水的作用:良好溶剂,参与代谢,提供液体环境,运输物质。
引导学生在自由水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结合水,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被束缚的状态。进一步提问,被什么束缚呢?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水是有极性的,带正电荷,有机分子带负电荷,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成了结合水,因此所谓“结合水”是指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吸附和结合在有机物上。结合水是生物体的构成物质。
4、在学生初步掌握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基础上,老师补充“水形式的转化及影响”这个知识点。
首先是转化条件,也就是什么样的条件能让结合水逃逸?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到只要提供更多热量就能逃逸束缚,也就是可以通过加热的方法。即自由水在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结合水;而结合水在升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自由水。
其次是比例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当自由水的比例升高时会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例,干种子不活跃,处于休眠中,当处于潮湿环境中时,吸水,种皮涨破,开始萌发。干种子的好处就是代谢缓慢,有机物的分解减慢,因此,可以得出:当自由水的比例升高时,代谢变活跃;当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时,代谢变缓慢,但抗逆性增强。老师在这里要向学生解释下,抗逆性是指抗逆境(寒,旱,酸碱等)。
第三是动物器官形态与两种水的比例有关。以心脏和血液为例,二者含水量总体差不多,但是形态差别很大。在心脏和血液中,自由水的含量都高于结合水,而且相对心肌的自由水比例高于血液的自由水比例。
5、老师引导学生阅读3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并要求学生划线。首先是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比如阴阳离子。老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本上所举的几种阴阳离子。少数与化合物结合。通过思考与讨论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缺镁,叶绿素分子的形成会受阻,从而影响到光合作用。这里,老师将叶绿素和叶绿体进行概念辨析。叶绿素是指色素分子,而叶绿体是指细胞器,就像一艘船,而叶绿素就是船上的人。因为铁和血红蛋白分子结合,缺铁时,血红蛋白不能合成,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补铁?学生根据常识回答,使用铁锅,或者食用含铁的食物。老师补充课外知识,除了缺铁性贫血之外,还有地中海式贫血和再生障碍式贫血。
老师提出问题: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很少,在细胞中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根据课本36页的文字归纳总结无机盐的功能。一是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的例子,并向学生说明钙离子可以减少肌肉的紧张度,相当于肌肉的心理辅导师,当钙离子的含量过低时,就会发生抽搐。老师向学生说明日常生活可以通过晒太阳(皮下合成维生素D),食用含钙食物(例如瘦肉、豆制品等)来补钙。但是如果补钙过多,就会发生肌无力。二是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例如血浆的PH就维持在7.35-7.45。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思考旁栏的问题:为什么要在食盐中加碘呢?老师给出提示,甲状腺通过吸收碘合成甲状腺激素。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引起甲状腺肿大。
最后由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解决旁栏思考,不同种类的的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有差别吗?各种化合物的含量有差别吗?前者回答:是,例如在植物中的多糖是淀粉,而在动物中的多糖是糖原。后者回答也是肯定的,肌肉细胞蛋白质多,脂肪细胞里脂肪多。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老师主要采用了讲授法。通过言语对教材进行分析和讲解,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知识。在讲授中通过分析和比较、归纳综合和概括,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
首先,从教材内容来分析,这节课的内容重难点比较少,主要是掌握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形式和作用。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因此老师多以语言传递为主,并穿插使用类比、归纳等逻辑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而且由于新旧教材的不同,旧教材图片少文字多,新教材图片多文字少,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多采用老师板书为主,以课本的图片作为辅助。
其次,从教学目标来分析,水和无机盐的知识在课标中的要求都是了解层次,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认识水和无机盐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事实和学生的体验来加深学生的认识。例如,通过干燥的种子在萌发过程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来加深学生对自由水和结合水的认识。细胞的代谢活动与水的多少以及自由水的含量密切相关,让学生想一想种子的库存需要条件之一就是通风干燥,想一想干种子细胞中的含水量与其生命活动的关系,学生就不难理解水在代谢中的作用了。学习无机盐的知识时,老师通过列举实例,如血红蛋白和叶绿素的结构中都含有特定的无机盐离子,帮助学生认识无机盐在构成生物大分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通过列举人体或植物缺乏某种无机盐所产生的症状,加深学生对无机盐与细胞和生物体关系的认识。
这节课的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确结合水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对结合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没多少生活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无机盐的各种生理作用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此通过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有所感受后。学生再接受概念就比较容易。
第三,这节课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性,使得这一节内容变得更加充实丰富,而且也和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通过复习回顾前面的知识,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另外,老师在整节课上的语言生动有趣,增加了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得这个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在这节课中,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在较短时间内用语言把教学内容系统而连贯的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容易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清晰的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是讲授法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学生只是一味地聆听老师讲授的内容,缺乏变化,这样学生就会形成只会聆听,不会发问也不会思考的习惯。整节课中,老师在教学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相对较少,也没有向学生提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堂气氛稍显单调,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引发学生深层次和激发创造性思维。
第二篇:《生物的特征》教学案例分析
《生物的特征》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
这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中的一堂课。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下列的题目:(1)什么是生物?(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什么?(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按教材要求完成了对生物几大特征的讨论,我也准备对生物的特征进行总结、归纳,这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书上还是没把生物的特征说透!师:好,你说说看?
生:课本讲生物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能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等,但我觉得这些都是生物在已经有了生命之后才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点,在生物具备这些特点之前,它有没有生命,究竟什么才是生命?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自己人吧!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甲生:我觉得是在生下来时候。
乙生:不对,在妈妈肚子会动的时候就有生命。
师:大家想想看,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单个的精子或卵子能发育变成人吗? 生:不能,精子和卵子要结合成受精卵才行!
师:对,一个人的生命起点就从受精卵开始,将来,它将发育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逐渐展现生命的系列特征。生:为什么受精卵会发育起来呢?
师:因为它能够从母体吸收营养,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并把自己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再通过母体排泄出去,这样它就逐渐发育了,直至最后变成一个胎儿。我们把这种个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2、案例分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最忌讳“节外生枝”,这不仅打乱了教师课前的教学思路,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程;于是,教师往往对制造“节外生枝”的学生轻则加以制止,重则厉声训斥。殊不知,“节外生枝”中可能隐藏着意外的收获,看似败笔中也会蕴涵着教育的良机!本节课中,正是有了这位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才使这节课的教学更完美,学生不仅获取了课本外的知识,而且由此提高了基本的科学素养。
灵动的思维脉络、酣畅的情感交流、自由开放式的步步追问,这也是我们今天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民主的阳光。
李云波
二零一四年九月
第三篇:生物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命的诞生,主要分为三大步,分别是?第一步?那么原始生命又是怎样进化成现在的人类呢?我们没有人能够亲自经历生物进化几十亿年的历史,所以就需要去寻找证据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进化。那大家想想可以找哪些证据?
二、新课教学
(一)化石
老师:那什么是化石呢?他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经过长时间的泥沙掩埋而渐渐石化变成石头,成为化石。
老师对照图片讲解化石的种类,包括琥珀化石。
老师:那我们要怎么根据化石来了解生物的进化呢?大家地理课应该学过,不同年代的地层,他的形态是不一样的,而每一个年代的地层里出现的生物化石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进化顺序的方法。老师展示不同地质年代化石模式图
突发事件:正在我讲课时,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说:“生物老师就是位于古老地层中的低等生物”。我当时虽然很生气但并没有立马训斥,而将那名学生叫了起来告诉他:“首先,你作为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这样说老师,不论是否恶意,对老师来说都是一种侮辱。其次,请问我有按这种进化顺序给你们排序吗?这个成绩好是高等生物,那个差一点排个爬行类,那个不好好学属于最低等的生物。没有吧,因为在我眼里你们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平等的生物”,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甚至让我有些出乎意料。反思:初中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有时候不知轻重,不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该说,分不清玩笑和恶言的区别。所以老师不能太较真,以硬碰硬的方法处理。相反,顺势而行,并将专业知识融入到课堂管理中,不要只针对个人,侧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不仅能将矛盾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学生讨论:人们是如何根据马的化石推断出马的进化历程的?
(二)其他方法
老师:除了化石,我们还能通过什么方法研究生物的进化呢?大家看课本60页第二段。
学生比较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特征,得出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老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组成生物体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胚胎学,解剖学等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生物进化的历程。
三、师生互动
老师:科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亲缘关系,用生物的进化树形象而简明的表示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
学生:拿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生物纸条和吸铁石,贴在在黑板的进化树上,并说明生物的进化历程。其他同学纠正,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生物进化的历程都遵循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规律。
第四篇:生物教学案例
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两个班级进行教学,相互比较,看看哪种方法学生乐学、掌握知识最快、最灵活,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现举两个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课题:探究实验——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实验班级:七年级(1)班
实验材料和用具:馒头、鸡蛋清、花生、菜油、碘酒、烧杯、滤纸、载玻片、玻璃棒、热水、面包、头发、羊毛线等。
分组:3人一组。
教师:人的生长和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能量,我们一日三餐就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些探究实验从中找到答案。首先,大家来共同阅读课本46页的实验方法1和提示1的内容。学生:认真阅读相关知识。
教师:请各小组严格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和步骤完成第一个实验。学生:各小组仿造课本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很少指导)
(发现有些小组的同学没有互相配合,只一个同学在那里单独操作,其余两个同学根本不去动手,只漫不经心的观察,教师指点才勉强操作一下。还有的小组用碘酒太多,实验桌上到处都是碘酒。大部分小组做的还很规范,实验效果良好。)教师:通过实验大家鉴定出馒头中含有何种营养成分? 学生:淀粉。
教师:对,下面请大家再按照课本的方法
2、方法
3、提示2、3完成下面两个实验。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方法和步骤,各小组仿造课本方法完成实验。
(教师巡视)
教师:通过实验大家鉴定出鸡蛋清、花生中分别含有何种营养成分? 学生:蛋白质和脂肪。
教师:很好。通过大家所做的实验,鉴定出了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除此以外,食物中还含有水、无机盐、维生素等成分(如果有的同学感兴趣可在课外进行验证)。
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和方法,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整个实验过程。案例分析:本案例学生虽然通过实验验证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根据课本上的方法和步骤机械的操作,得出结论,缺乏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同学之间的和作交流意识。这种探究实验课只是抓住了探究的形式和外壳,却“丢掉”了探究的实质与灵魂——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第五篇: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过去的生物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一为地完成大纲任务,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呢?
1、观察是前提,活动是载体,体验是归宿。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感受,就不能表现出那么高的激情,就没有想参与的冲动,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大胆创设观察的素材。学生不是封闭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念需要相互的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弥补,所以参与是教学的核心。身体活动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广泛提供活动的空间。有活动就有体验,体验是自然生成的,教师是无法代替的,所以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有规范的肢体表达。只有让学生去大胆的尝试,才会有亲身的体验,有了体验才会有新的追求,有了追求才会有创新。多方位的营造体验的氛围。
2、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的需求。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和追求,充分了解学生,增加师生交流的频度,增进师生接触的密度,关注学生的需求,力争去满足她们,激励她们,帮助她们达到目标。
3、师生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尽情表达。
过去的教学是单一的信息交流,学生只有听教师的,现在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学生要全员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也可以是老师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真正接受到生物教学的全过程。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学法。
学生的学并不等于弱化教师的教,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的指导、调控是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前提,如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激励,这都应是教师主导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不讲学习形式不等于不渗透学习方法,只不过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自我生成生物学习的策略,这是学生自我建构的,符合生物教学规律的。
篇二: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经过七年级生物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生物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才,而是为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基础。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而又贴近生活的例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学。例如:讲授生物细胞分裂时,将物细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将植物细胞的分裂比作垒墙,以体现二者的区别。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由于是首次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教材了解研究不够,使我这一学期的教学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时,课时的安排就很让我头疼。核心内容当然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但是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的确需要一番统筹和安排。课后我对教学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觉得还是以光合作用的反应视为主线来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又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的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还要紧扣课程标准。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其他的解释。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我要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篇三: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2.理解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含义。
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昆虫的发育类型。
2.通过探究果蝇的发育概述变态发育的过程。
3.根据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特点,解决生产中的一些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昆虫与人类生产的关系,关注生物科技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不完全变态发育、变态发育的特点。
2.对蝗灾的认识及应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家蚕和蝗虫生殖发育的短片、家蚕生活史贴图。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
学生:收集有关家蚕与蝗虫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我们脚下的土壤中,生活着蝼蛄、蚯蚓、鼹鼠等动物,以及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昆虫的世界,看看自己是否能从中找出一些问题来。
(教师播放有关昆虫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追问:你如何判断它们都属于昆虫?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史:
请各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家蚕的资料。
师:作适当的评价。(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真丰富)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的短片后,现在请同学思考下面问题:
1、家蚕是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2、家蚕的一生经过哪几个时期?比较每个时期各有什么特征?
3、你们知道这种发育是什么发育吗?什么是完全变态发育?举例说出其他与家蚕生殖发育相似的昆虫。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请哪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好吗?
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板书: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变态发育
1.定义——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着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例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
教师:我国养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最早的养蚕应该追溯到黄帝的妻子——了,她是第一个学着开始养蚕、丝的人。自公元551年养蚕技术开始传到欧洲,在此以后的1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西运,由此便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所以说,小小的蚕不仅同文明紧密相连,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蚕还经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试文。唐朝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蚕的默默吐丝行为赞扬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人。不过,请同学们对此诗句稍作改动,因为蚕虽然丝吐尽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为蛹了,所以古人说法是错误的。
二、蝗虫的生殖和发育史:自然界中还有一些昆虫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的发育是不一样的,比如蝗虫、螳螂等。请大家看几张图片。(蝗虫肆虐草原、庄稼的真实照片)
师:请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简要介绍你们组收集的资料。
师:通过收集资料和小组交流,我们已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现在请各小组讨论以下思考题:
1、蝗虫的一生经过哪几个时期?
2、什么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举例说出其他与蝗虫生殖发育相似的昆虫。
3、蝗虫是农业害虫,当蝗虫大量生殖、集群和迁飞时,大面积危害农作物,这称为“蝗灾”。若要消灭蝗虫,你认为什么最佳时期?为什么?
教师:像蝗虫这样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我们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板书:
二、其他昆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
1.定义——个体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的发育过程
2例如:蟋蟀、螳螂等
师:同学们归纳比较一下家蚕与蝗虫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列出表格。
师:引导学生小组互评并相互补充完整
教师:通过对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哪位同学告诉大家“态”指什么意思?
教师:非常好,理解了“态”的含义,对于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就更容易理解。课前,我们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了解了吗?
[课堂小结,作业练习,结束新课]
教师:我们这节课主要以家蚕和蝗虫为例,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昆虫是以有性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它的发育过程可根据形态的变化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有些昆虫对人类农业生产是有害的,而有的则是有利,也促进了中外文明史的发展
学生:刚才画面上出现了辛勤的蜜蜂,飞舞的蜻蜓、蝴蝶,还有蚊子、苍蝇„„我觉得它们都属于昆虫。
学生:它们和蝗虫一样,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膀。这些都属于昆虫的主要特征。
学生:纷纷展示并作介绍。
学生: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阶段是需要我们喂养的。
学生: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雄蛾和雌蛾通过交尾使卵受精,最终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学生:家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阶段是需要我们喂养的。
学生:有很多动物都和家蚕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一样,比如:蜜蜂、菜粉蝶、蚊、蝇等昆虫。
学生:家蚕通过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它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性都很大,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比如幼虫身体柔软具有体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而成虫有三对足,两对翅,不取食,几乎不能飞。
应该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学生:观看,感到震惊。
学生:各小组代表争先恐后地发言。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学生:蝗虫的发育和家蚕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现蜕皮现象,共蜕皮5次。发育过程中,只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经过蛹期。
学生:和蝗虫的发育过程类似的还有蟋蟀、螳螂、蝈蝈等。
学生:小组讨论,列表比较并组间交流。
学生:通过对此,我认为“态”指的是形态。在蚕的发育过程中,幼虫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而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改变的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的“长相“相似。
学生讨论怎样利用有益昆虫,怎样消灭有害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