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字词的教学(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5:0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字词的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字词的教学》。

第一篇: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字词的教学

小学课堂中如何落实字词的教学

字词教学非常重要,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字词教学并不单是低年级的事情,中高年级也不应该放松。结合自己平时教学,我觉得在教学字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预习,扫清障碍,自学字词。

每讲新课,都要提前布置预习,并提出明确的目标。1.识字目标布置:a、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或课后的生字表完成扫清阅读障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b、用不同符号画出两类生字和词语,独立学习(包括读准二类字,一类字会写会组词,通过查字典或读书灯方法初读立交有绳子组成的词语意思)c、把生字词语放入课文中读熟、感知字词的语言环境。在预习生字时,先让学生给生字注上拼音,运用拼音这个识字工具自己学习生字。并利用以前的知识,自己分析字型结构,搞清楚字的偏旁部首,一些重点词语叫他们课下利用工具书查找帮助理解,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还有不会的做上标记,课堂上问老师。

二、教师对易错的音、形、义重点指导,即时记忆。

教学新课时,先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让学生认读生字卡并最少组两个词,有些词语的意思这时候相机解释,让学生读一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再根据句子来理解词义,也有的词义放在讲读课文时再详细理解。让学生说说哪些字容易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生字的。对易错的读音反复多读几次,再齐读生字卡背面的组词。第一课时我一般会少留出一些时间,课堂练习主要就是让学生拿出汉语拼音本跟着老师一起在米字格里写五遍本课的生字和词语。趁热打铁,读两遍音、组两个词,把本课的生字的音、形、意,落到实处。

三、讲读课文时,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和其它阅读能力一样,绝对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只能靠阅读训练,靠参与阅读训练的实践活动。首先,作为教者要熟悉教材,哪些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应从哪些地方去了解,要了然于心。这样走进课堂才能胸有成竹地去引导学生。如果只是笼统地提出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而自己却不知道究竟从哪些方面理解,那教师的主导作用便等于零。其次,一些重点词、关键词,要作必要的提示和点拨。当学生看不出来,或看得不全面,教师要作正确的引导,这样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促进思维。教者应该让学生反复去阅读课文,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其含义,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促进思维。第三,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充分读书。多数词语联系上下文是容易理解的,但有的词语一下子看不出来,可以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悟中理解。老师可以通过动作的指点,语音的点拨,情景的体验,使感悟水到渠成。教师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没有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景去启发,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自悟。老师是很有耐心的充满情趣的,与学生一起尽情地读,尽情地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悟。联系上下文在文章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除了做到文章前面所说的几点外,还应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读整本的书,并在“博览群书”中不断的落实、完善好中高年级的字词教学。

四、教给学生解释词语的必要方法。

对学生来说,理解词语的主要方法就是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但是,在没有词(字)典的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又不理解怎么办,所以我平时就教学生解释词语的几种方法:

1、分析综合法:即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讲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思。如,心悦诚服—悦,高兴;服,服气,佩服。真心实意的表示服气。

2、同义换词法:如,温暖——暖和。选举——推选。

3、反义否定法:如,干燥——不潮湿。模糊——不清楚。

4、拆拼法:如,观赏——观看欣赏。漫游——随意的游玩。

5、重新组合法:如,风平浪静——风浪平静。震天动地——震动天地。

四、对书写常抓不懈 俗话说“字如其人”,有一笔好字,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对语文来说更为重要。可以说,学习好的同学字也写的比较好,字写得好写作文时得分也要占一些光。抓书写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多指导,指导学生练好基本功。每学期刚开学,不急着讲课,而是给学生讲一讲写字的基本常识,比如横平竖直,撇捺到位,起笔,行笔、落笔要有轻重缓急;字体要端正,结构要匀称;写字时要注意“三个一”。对那些字体不够美观的指出其原因,帮助其改正。

2、多提醒,提醒把字写美观。写字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尤其是握笔姿势;提醒写字时桌面要整洁,本子不要放歪;提醒学生“提笔就是练字”,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及时提醒写字退步的同学迎头赶上,如果仍潦草应付,就把作业撕了重写。

3、多评比,表扬进步,激励落后。对那些写得好的作业通过投影或张贴进行展览,树立榜样;定期展出优秀写字作品,激励写字欲望;过一段时间,拿现在的字和开学第一张的作比较,看看进步了多少,感受成功的乐趣。

4、树立榜样。老师自己也要注意板书的端庄,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5、寻求家长配合,坚持课内课外都认真写字。

总之,课堂上要有效落实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字词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他们阅读、学习、成长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在课堂实践中完善,字词教学终将散发迷香,语文课堂也将因此而焕发光彩。

第二篇:如何在备课中落实有效教学

如何在备课中落实有效教学

乾安县第一中学 曲广军

我校自实施“136”有效教学模式以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历史课的备课目的、方法、内容等也发生了变化。历史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而是要求历史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我校历史教研组的每一名教师都认真参与集体备课,同时也注重自身的二次备课,在备课中落实有效教学。

一、抓好历史学科的集体备课——博采众长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同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我校学生学情的导学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我校的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是实行各年级组同学科成立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实践证明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个人钻研的过程,体现出个性化的研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发现如果只让“中心发言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所以我们在集体备课时,不设立“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对某一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然后同学科教师互相交流,最后明确导学案的所有内容。

两年来,通过“136”有效教学模式开展以来,我校历史学科全体教师认真设计、完善导学案,转变由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又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

(三)、历史学科导学案的编制我们特别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定位导学案内容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历史导学案编写包括学习流程顺序、活动的设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及达标演练的设计等,这些怎么编制,为什么这样编制,必须经过反复考虑,明确编写的目的性。例如,我们在历史学科导学案设计中确定了导学案内容有: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导学引航、研读教材;预习反馈、自主探究;分组合作、讨论解疑;达标演练、巩固提高等环节,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可以调整导学案内容,使导学案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导学案的教学目标要有可操作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教学目标是一份好的导学案的统领,所以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特别注重导学案教学目标的制定。

导学案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在探究中逐步深入,以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产生成功的愉悦与持续进取的动力。在“导学案”中将学习目标示意给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本中的学习及课后的检查中,都可以“导学案”为导向进行学习和小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学。导学案中明确给出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经过实践思考,我们认为学习目标的确立应该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能达成;学习目标的用词应注重浅显易懂、准确到位,如使用“了解”、“知道”、“列举”、“理解”、“学会”等等。

例如我们在九年级历史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导学案教学目标设计为:

(1)、能了解欧洲早期国际工人运动的原因,能简述出英国宪章运动的主要内容、性质,结果。

(2)、能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 义。

(3)、能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4)、能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学唱《国际歌》,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5)、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6)、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7)、知道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它表现了无产阶级伟大的爱国热情、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

俗话说: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我们认为搞好集体备课确实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3.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新课改理念,富于创新性。课改新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组织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是开放的,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搜集、展示资料,以资料为基础探究历史问题;可以模拟历史情境,把教室布置成某个历史场景,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表演历史剧等。教学设计则要敢于创新,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必要时也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即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后知识间广泛联系。另外,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如将历史和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综合。

例如,我们在进行世界古代史古罗马历史教学时,我们通过编演历史剧《凯撒之死》,通过学生表演、再现历史的形式,直观的再现了那段历史,形象生动、深受学生欢迎,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积极性。

二、注重“二次备课”,彰显教师个人教学魅力。

在集体备课交流后,我们会形成较为完善的导学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一个好的设想,不是每个人照做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鼓励教师丰富导学案内容,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例如我校在历史学科组内研讨课活动中,七年级两个历史教师在讲授同一节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两个教师运用集体备课形成的同一个“导学案”,能够把自己的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同课异构”。在能够完成导学案设计内容基础上,又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想。我们认为教学活动是需要创新的过程,不是照抄照搬的过程,这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通过“二次备课”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法,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落实有效性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落实有效性的思考

甘井子区革镇堡中心小学 张积东

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在平时听课时,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将课程改革理解为对形式的追求,多于对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对热闹的追求,多于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考虑。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其教学有效性却令人担忧。今天就教师课前备课阶段的教学设计中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细心做好课前准备。

有效的课前准备对上课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课前准备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它既是整个教学工作起点,又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创造性工作过程。所以说,有效准备是有效教学着力点的前移。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细心做好课前准备,能增强教师的理性思考、促使教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预案,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有效准备策略包含对学生准确有效的目标分析、对教材的有效研读和处理、以及对教学方案的有效预设等内容。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目标的设计:课标中对本内容有哪些要求,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学习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点拨和引导?„„

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正确把握每一课的具体要求,并了解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每课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集中。把目标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一课时中,并注意每课时教学前要列出须达到的具体要求。

2.用心研读教参教材。

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具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建立探索式的学习方式等优点。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新教材内涵,利用新课程的优势,用好、用活教材。上课前对教材分析时应考虑的因素有: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是否紧密结合?需要补充什么或是删减哪些内容?需要调整或是融合哪些内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如何渗透?教学如何导入又如何结尾„„

3.认真做好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个好的学情分析,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学生的“已知”。

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2)学生的“未知”。

“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学生的“能知”。

“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4)学生的“想知”。

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

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

“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化学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

二、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新课程内容及编排方式都给我们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空间。那么, 教师该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呢?

1.要合理、有效地用好教材资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我们现行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开放的教材观、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在编排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出发,注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增强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材资源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索活动

新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体现了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由于有的信息资源通过文本呈现给学生是有利于学生看得懂的或呈现部分思维结果的方式。例如,四年级上册《认识负数》,虽然学生通过例

1、例2的主题图就可以直接看 懂,但不利于学生的探索学习。教师可以通过重组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建构“负数”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相反的事物让学生用较快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时,学生采用的方法真可谓五法八门,怎么办?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从而主动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主动建构起“负数”的知识。

3.要善于开发、补充、丰富教材资源

教师在把握教材的使用策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时,应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一是当教材资源提供的内容体现的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不能满

足学生的需求时;二是教材呈现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地实际相差较远时;三是当教材资源对于学生自主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程度不够时,教师可以创造性的开发、补充和丰富新的教材资源,使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尤其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低于或高于教材设置的内容要求时,为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使其获得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教师更应创造性地开发、补充和丰富教材资源。

三、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要用好文本资源中的教学情境。

新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重视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文本资源中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一方面可用放大的教学挂图,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数学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或发现问题。这里要突出数学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再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

在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中,很多教师都很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很多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很切合教学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花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人目不暇接,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却忽略了数学科本身的价值,人为地降低了思维要求。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多探究,进一步明确情境教学的目的和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我们应科学适度地选用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精心选用学习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此,广大教师深有同感,高度赞同。

(1)倡导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就是让学生动手去做。它在小学数学课上,表现为摸一摸、掂一掂、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移一移、比一比、涂一涂、画一画等具体活动。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

第二,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活动性、亲为性、群体性等外在特点,它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而不是一些学生做另一些学生看,更不是教师做学生看。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适合学生以动手实践方式来学习的知识,如1~5和6~10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图形的变换、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简单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立体物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等。

让学生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应尽量少发些具体的操作指令,因为这样做可以解放学生的手脚,促使他们在更大的空间里活动。例如,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学具袋中一个空圆锥体、一个空圆柱体,让学生用这些东西做一次倒小米实验,看在实验中能够发现些什么。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有的先往空圆锥里装满米,再倒进空圆柱里,正好3次把空圆柱倒满;有的学生先将空圆柱装满米,再一次一次地往空圆锥里倒满米,恰好倒3次。此时,学生对“正好3次把空圆柱倒满”和“恰好倒3次”感到好奇,觉得其中必有什么奥秘。于是会立刻去比较用来做实验的空圆锥体和空圆柱体的大小,发现它们等底等高。经过这样充分的、自由的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而引导他们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很显然,让学生动手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2)鼓励自主探索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有人说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这个“度”,关键就是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开放与收缩、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如果只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三维目标就无从达成;如果只放而不收,只图表面上的热闹,就会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就会变得无主和无序。

让学生以自主探索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分析例证——发现知识——叙述结论”的程序进行。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

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完物体的周长后,出示长方形,并提出:“你们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顿时,学生探究起来。片刻之后,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说:“我是用20+30+20+30=100(厘米)的方法计算的。”有的说:“先算出两个长和两个宽,再求周长,即30+30=60(厘米),20+20=40(厘米),60+40=100(厘米)。”有的说:“我是这样算的:30×2=60(厘米),20×2=100(厘米)。”还有的学生说:“用(30+20)×2=100(厘米)算最简便。”这样的自主探索,可以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发现数学规律,实现探究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又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3)注重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具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提出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组合形式,然后让学生依照“个体交流一相互评议一集体认同”的过程开展合作交流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先出示三角板,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然后提出:谁能想办法验证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呢?多数学生拿起了量角器,分别测量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再一次设疑:“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特征和平角的性质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请小组合作交流,验证结论。”富有挑战性的设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迫使学生另辟蹊径,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又一

次验证了规律,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学习方式,它们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程序,但它们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又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促成三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使学生实现最有效的学习。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新课标针对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状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习方式是唯一的选择,也绝不意味着反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实际上,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和接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精心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3.精心处理预设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方面,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另一方面,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就会显得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对学生

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大凡特级教师、名师的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 这其实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精心设计好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练习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上占据一定的比重,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实践的重要环节。数学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教师要注重其基本的知识结构和相互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现实状态和水平差异进行优化设计,将教材提供的习题与自己创编的练习统一起来,将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统一起来,将单项与综合、常式与变式、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将质与量统一起来,从基础性、层次性和综合性上进行筛选。

第四篇:11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字数:2679 字号:大 中 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呢? 让学生充满兴趣

有兴趣,才乐意做,乐意做,才积极主动。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古董”味较浓,学生远离那些时代和作者,因此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鉴于这些情况,语文课要上得饶有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心理学表明:只有教师自己有广阔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深入钻研问题,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从上课的对象上变出趣,让学生做一次老师,各组请二个人上课,一个主讲,一个补充。看哪个组讲得好、教得好。学生听自己上课,也特别有劲,个个都很专心,重点部分都能讲到,字、词、句、篇的分析,基本上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有些可以互补。因为学生回家预先精心准备了,超出原先的预期效果。一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课用这种方式上,学生记忆深刻牢固,因为重点部分各组都讲了,起到反复巩固的作用。这种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2)从教材内容上找出“趣”。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喜欢哪些动植物,再让学生谈谈七彩的校园生活,然后导入新课,看看鲁迅小时候是怎样的呢?百花园怎样?三味书屋怎样?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开动脑筋,就能找出文章的亮点,课就有趣多了,缩小了时空,理解课文就不难了。让学生思路清晰

一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主要是指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自己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清晰,重点、难点清晰;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清晰这堂课了解多少、懂得多少、必须学到掌握多少。师生共同透明度高、清晰度高,而不模模糊糊。这样更利于学生去主动学习。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如果要学生掌握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可以在黑板的右上角写“记叙、议论、抒情”,做到“安民告示”,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接着用肢解法,让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部分,也可叫一个有朗诵水平的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抒情与议论。然后用默看3个小故事来理解记叙,再阅读全文让学生议论出记叙文中这三者的关系:必须以记叙为基础,抒情、议论为突出中心服务,起到感染读者、升华主题的作用。最后让一个学生口头讲述班中的一件好人好事,然后为这件好人好事的口头作文配个抒情议论性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学生在课内就完成模仿——迁移——创造的过程,掌握了记叙、抒情、议论。当然,由于各人的理解水平、原有基础不同,掌握得好坏不一,但是这三者是清晰了,知识也学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发挥。

让学生读最好的书

所谓最好的书是指在特定的成长阶段最适宜阅读的优秀读物。读书也是要讲究“营养”的。教师要把色香味俱佳的、能打动学生心灵的书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来。一个人童年没有读到适宜的优秀读物,后来生命里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从小面对零乱荒芜的杂草、臭烘烘的垃圾堆和从小目睹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草地是一样的吗?它们在学生心灵中引起的感受一个是蛮荒的,一个是美丽温柔的。好书的意义其实就在这里。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书呢?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说:“有一个事实我们应当知道,在一些儿童文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走进书店的儿童图书区,扑面而来的一定是大量的绘本。绘本是最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对于培养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除了绘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适合学生的图书,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有了读书的欲望,还愁不主动去读书吗? 让学生主动探索

4.1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教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岂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的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效果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

4.2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亲自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于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

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己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多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二中学)

第五篇: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案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学案式”教学与“先学后教” 教学模式的结合研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第二课课时(乙酸)教学纪实

(宁县一中 王文库 甘肃宁县 745205)

关键词: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当堂训练 课后反思

引 言: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学案式”教学是近年来课改区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式”教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先学后教” 的“洋思”教学模式一脉相承。学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实施;对于教师也是挑战,教师要打破过去的教学定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理念。学案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提问题 摘 要:本文主要是我在高一十班乙酸(新授课)的课堂纪实,通过教学过程和当堂测试的结果,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把“学案式”与“先学后教” 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 入:(3分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乙醇,通过学习乙醇我们知道了乙醇是一种含有羟基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我们知道乙醇因为有羟基就能与活泼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乙醇和钠没有水和钠反应剧烈,说明乙醇中羟基的氢没有水中的氢活泼。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烃的另一种衍生物乙酸,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乙酸中还有什么官能团吗?

生:羧基(异口同声)

师:对,乙酸含有羧基,我们知道有机物是以官能团进行分类的,官能团不同性质不同,官能团相同性质相似,我们今天将围绕乙酸中的羟基对乙酸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学习。下面我们来检查同学们的学案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自主探究:(6分钟)

(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完成自主探究,分别叫五个小组的5名学生回答以上五个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补充,以求覆盖本课时的所有知识点,)

(一)、学生汇报答案(4分钟)

1.乙酸俗称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117.9℃,熔点16.6℃。当温度低于熔点时,乙酸能凝结成类似冰一样的晶体,故纯净的乙酸又称为___________。乙酸易溶于_____________,普通食醋中含有__________的乙酸。

2.乙酸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官能团为__________,名称___________。

3.乙酸在水中可以电离产生H+,具有酸的通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__;向石灰石中滴加乙酸溶液,可以观察到有_________产生,说明乙酸与碳酸相比_________的酸性较强。

4.乙醇和乙酸反应生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________与________反应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的反应叫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________反应,反应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为提高反应速率和转化率,一般加入浓硫酸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并且要加热。

5.现在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各种酯,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香料,也可以用作________、________的溶剂等。

(二)、教师点评 略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探究1:放视频1,视频有以下内容(三分四十秒)

1、乙酸与紫色石蕊的反应

2、乙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3、乙酸与活泼金属镁的反应

4、乙酸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

看完视频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实验说明乙酸具有什么性质?

2、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还是弱?为什么?

学生甲、乙、丙、丁、戊,五个学生代表各自小组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乙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能和氢氧化钠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能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说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乙酸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强酸制弱酸理论,说明乙酸是酸性比碳酸的强。

探究2:放视频2(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二分四十秒)看完视频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反应所需的药品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2)实验中药品的添加顺序。

(3)资料显示:乙酸乙酯在饱和Na2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请分析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甲、乙、丙、丁、戊、已六个学生代表各自小组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反应中需要乙酸、乙醇、浓硫酸,其中乙酸、乙醇是反应物,浓硫酸是催化剂和吸水剂(通过向学生解释浓硫酸为什么是是吸水剂而不是脱水剂,给学生复习一下化学平衡移动和反应限度的知识)(2)实验中先加乙醇,再加乙酸,最后加浓硫酸(向学生解释后加乙酸是因为乙酸的密度略大于乙醇,后加容易混合均匀。最后加浓硫酸是为了防止浓硫酸与乙酸、乙醇放热出现液滴飞溅,伤人,顺便复习一下稀释浓硫酸)

(3)通过前面学习知道乙酸能和碳酸钠反应,所以饱和碳酸钠能吸收和乙酸乙酯一起蒸出的乙酸,而乙醇和水能以任意比混合,容易中的水能吸收蒸出的乙醇,而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几乎不溶,密度小于水在上层,会出现分层,通过分液漏斗可以分离出乙酸乙酯。(教师顺便总结,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有香味,推理到所有的酯都有香味,都难溶于水。)

四、当堂测试:(要求学生9分钟完成)

(一)训练题(5分钟)

1.下列有关乙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乙酸是乙基和羧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B.乙酸又叫醋酸,是一种有机一元弱酸。C.乙酸具有酸的通性。

D.温度较低时,乙酸会变成晶体,因此乙酸又称作冰醋酸 2.下列关于醋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醋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B.醋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醋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调味品食醋中含3%~5%的醋酸

3.下列物质既能与金属钠作用放出气体,又能与纯碱作用放出气体的是()

A.C2H5OH

B.H2O

C.CH3COOH

D.C6 H6

4.(09年·广东学业水平测试·30)烹鱼时加入少量食醋和料酒可以使烹制的鱼具有特殊的香味,这种香味来自于()A.食盐

B.食醋中的乙酸

C.料酒中的乙醇

D.料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乙酸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 5.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A.溴苯和水

B.乙酸乙酯与乙酸

C.溴乙烧和乙醇

D.乙醇和水 6.下列物质最难电离出H+的是()A.C2H5OH

B.H2O

C.CH3COOH

D.H2CO3

7.能用于除去乙酸乙酯中乙酸和乙醇杂质的试剂是()A.饱和Na2CO3溶液

B.NaOH溶液

C.苯

D.水.化学式为C2H6O的化合物A具有如下性质: A+Na慢慢产生气泡

浓硫酸 △

A+CH3COOH

有香味的产物

(1)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化合物可作出的判断是_____________。A.一定含有羟基

B.一定含有羧基 C.A 为乙醇

D.A 为乙酸

(2)含A的体积分数为75%的水溶液可以做

______________。(3)A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A和CH3COOH反应生成的有香味的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二)教师讲解:(4分钟)略

五、布置作业:完成完成教材P76, 5、6、7题和配套练习册(1分钟)

六、展示下节课学习目标:略(1分钟)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包括教师导入新课、学生自主探究(探究在课前进行,课堂只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教师点评)、当堂测试(学生当堂完成8道测试题,教师教师讲解)、布置课后作业,展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六个部分,通过在高一十班实施的结果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1、学生对学案式教学模式热情很高,预习比较扎实。

2、在自主探究环节,由于问题设置比较简单,进行的比较顺利。

3、当堂测试结果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目标的要求。

4、在合作探究阶段,由于情景模式创建过难,学生讨论始终达不到实质问题,导致合作探究进行的不是很顺利。

5、学案式教学模式环节过多,加之有些环节设置不够合理,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本节课进行了42分钟。

对 策:为了更好的贯彻“学案式”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扎实备课,着重在情境创设上下功夫,力争让学生通过教师对新课的导入,迅速进入角色,做课堂的主人。

2、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督促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探究,为高效课堂,留下时间。

3、教师在设置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问题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紧扣课标,把握难易程度。

下载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字词的教学(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字词的教学(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有效教学常规的体会

    谈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有效教学常规的体会来到霞山小学,领导安排我教一年级,众所周知,一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很多的常规需要学习。但是自己对课堂,对教育,对常规,对孩子,对......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题:学习困难学生及其转化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新宾满族自治县南杂木镇中学姚峰2012年12月20日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宾满族自治县......

    浅论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小学体育核心素养

    浅论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小学体育核心素养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其教学目标也有所改变,如今,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目标解读[本站推荐]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落实情感目标 江苏省铜山县柳泉镇中心中学 王传果 邮编:221136 内容摘要:一、背景分析:落实情感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走向成功的需要;是激活......

    字词教学

    词语教学心得 句子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文章是由一个个句子构成的。要想教好一篇课文,必须使学生对字词有最根本的理解和掌握,而字词的教学相对是比较枯燥的乏味的,有时候讲解......

    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精选五篇)

    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重视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评价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评价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新课程强调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不仅学会......

    字词教学反思

    对于每个单元后面的读写写,读写都要求学生阅读才会写部分,所以这一点尤为重要。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必须学习每堂课后的话,在讲课学生之后,及时发现容易出错部分的及时纠正,但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