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历时三年
利用好课堂问题的生成,彰显学生鲜活生命
新课程改革已历时三年,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认为我们在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和学生整体素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妨碍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如教师对课堂上意外出现的课堂资源不能把握而叹息和抱怨,导致这些宝贵的资源丧失。他们把这些意外归罪于学生越来越难教,教材越改越乱,教育越来越脱离实际„„。这不仅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开发和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行为,即我们在课堂中除了关注课前备课所制定学习目标外,还应特别注意预设之外的一些课堂表现。通过真实的实践、交往、体验与理解的机制,让学生充满生命活力、懂得生活意义、实现文化生成的教育。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而自主构建的教学特性。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的生成,必须是以特定的地理教学素材为基础,选准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关键点作为切入点,然后展开精彩的师生交流碰撞后的动态有效生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致力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和课堂动态生成条件的创设,把握好课堂动态生成的时机。当学生处于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高度集中、参与状态热烈、情绪状态亢奋、思维状态活跃时,这些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混合在一起并达到一定程度,教师的点拨引导就如一颗火星儿,随时随地都会点燃学生心中即将爆发的学习激情,这时候,学生对教材的解读和顿悟片刻便会形成燎原之势,我们期待中的精彩就会“垂直”呈现,生成的动态课堂就显得更加扎实有效了。
常常听到身边教师的叹息声抱怨声: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教材越改越不像话了,现在的教育越来越脱离实际了„„。事实上,课堂上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总有一些学生节外生枝,总有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阴差阳错。而这时教师还只是为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漠视课堂上对动态生成的“土壤”培育,把课前的预设奉若圣明,视为圣旨,不敢越雷池一步,对课堂中的“不和谐”音符置若罔闻,避而不谈,甚至视课堂中的生成为异端邪说。他们应认识到: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灵,是有着强烈独立意识、鲜活生命体验和时尚现代观念的青春勃发的中学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陈腐的知识经验还有落伍的历史观点可能会引发激烈的思想交锋,有些看似偶然的课堂意外或离经叛道的奇谈怪论,其实是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他们的问题往往也是随教材内容或教师的启发诱导等即兴而来的。我们的一些教师正式由于对这些“不和谐音符”的视而不见才导致他们丧失了宝贵的生成性资源。
面对课堂上的“阴错阳差”、“节外生枝”、“灵光一闪”,我们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而需要我们老师智慧的引领,使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机的,教学质量和效益才会不断地提高,教育事业才会不断地发展壮大。
(一)要学会营造氛围,善待课堂动态生成的“不和谐音符” “不和谐音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当“不和谐音符”出现时,如果装聋作哑,便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严词斥责,将会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果敷衍搪塞,将会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课堂动态生成的“轨道”上来,“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学生的思考中包含着他们自己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思维,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课程资源,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就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宝贵。同时,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要适当留下空白使动态课堂更“精彩”
弹性预设,为生成留有空间。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钢性“教”案,不是在课前对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然后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展示出来。当教学活动中与预设出现差异时,由于预设留有余地,便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事先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以免临时被动陷入僵局。弹性预设,为课堂实施留下足够的弹性时间和空白地带,为知识的动态生成、学生的自主建构留有了余地。无论是生成正确结果还是生成错误结果,我们都需自先给学生准备一个酿造生成的空坛。课堂中增加学生的活动面,扩大学生的活动量,留给学生更多的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要相信,我们给学生一个天地,学生还我们一个惊喜!例如《人口与人种》这一课的教学,介绍完人口的增长后说到的人后,设置了一个问题: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哪些问题?有哪些有利因素,又有哪些不利因素?学生的举例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断然否定他的答案,而是让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思考思考,并且也让大家参与讨论,结果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面对争议我欣然而又快意,这是多么难得的情形!课堂争执中的不同声音,是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产生的一种多元思维的呐喊,也是不可多得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双方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我因势利导,如此一来就很巧妙地对学生的思考起到了“助燃”作用,促进了学生对这一地理知识的再认知。
(三)进行教后反思使动态课堂达到“升华”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经。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失误后如果不及时补救,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贻误学生,给学生知识、思想、思维上的误导。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成为今后教学上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教师只有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逐步积累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智慧,提高感悟能力,丰富人文底蕴,这也是更好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有效策略。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以下几种教后反思:①记下成功之处。供以后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②不忘失败之点。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变这次的失败之处为下次的成功之笔。③进行再教设计。写出“再教设计”,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形成质的飞跃。
我们应及时捕捉,恰当处理地理教学中遇到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教育的良机,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更加摇曳多姿,妩媚动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我们教师要有弹性地预设,更要关注动态的生成,理性地看待生成,要用我们的智慧引领生成,开放地接纳生成,科学、艺术、有效地应对生成,我们课堂才能让人看到令人叫绝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才能让人聆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才能捕捉到生命绽放中最精彩的音符。
生成资源 彰显课堂生命力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珍视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活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学生率先起来朗读。她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几个数量词更是读得一板一眼,特别有劲。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评价一下,一个同学说:“她读出了„惊奇‟的感情。” 一个同学说:“她读得断断续续的,不够好。”又一个同学说:“她读的时候添字漏字。”……对此我没有简单的说:“大家朗读时要避免××同学存在的缺点。”而是先肯定了她的长处,并让同学们学习她的长处,从她脸上可以看出内心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接着我又说:“如果你能采纳这几位同学的建议,你的朗读水平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只见她很是认真的点了点头,后来她的朗读能力真的提高了好多。由此可见,教师若能尊重并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关注“节外生枝”
在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因此课堂往往出现了许多“节外生枝”的现象,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而必须捕捉有价值的“意外”资源,给适当的引领,并及时纳入弹性灵活的临场设计之中,让学生顺着自身的“意向”不断深入。如我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在质疑这一环节中,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能与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吗?”我微笑地点点头,他站起来说:“我觉得,巴迪的父亲不该那样批评他。因为巴迪还是个孩子,他需要鼓励。”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有不少同学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没有抹杀学生的感情语言,让他们在“该”与“不该”中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最后引导学生读一读书中“几年后……”这一段话,想想,到底该不该批评?学生通过读,明白了巴迪写的诗确实该说“糟糕透了”,很自然地引导孩子要正确面对来自于家长、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表扬与批评。总之,在教学实际中是很难一成不变的,因为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而教师在教学中,容忍着学生的随意质疑,甚至让学生讨论反驳,使得教学过程富有了弹性,富有了人性。
三、处理“错误” 信息
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导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现差异,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是难免的。能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探究,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因“错误”而精彩。如执教《放弃射门》一文时,当大多数同学认为福勒放弃射门“不应该”时,我并没有断然否决,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错误”信息,没有急于简单地纠正,而是细心呵护,积极引领,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学生在读书中,由“不可思议”、“不应该”,到“应该”、“伟大的人性美”,认识一步步提高,从而真实领悟到关爱他人比获得冠军更具有高尚人性美。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能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成长的人文关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科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心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建构的鲜活的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积极生成,有效利用好生成性教学资源,激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实现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一、精心预设,有效的动态生成 [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由于长年来受应试教育的限制,传统的科学教学观过多地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在传统的备课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开一节公开课甚至把每个环节的过渡语都要框死,背诵出来,使教学好像在演戏。但对蕴含生机的教学过程设计得太细,控制得过严,则会造成教学的僵化和呆板,按部就班,使学生被教师的框架困住,被动接受,盲目服从,遏制了学生创造力,影响到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下,我们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当然,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就不会手足无措,当堂就能及时化解。[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案例1] 在《磁铁的性质》课上,学生们尝试用磁铁去吸不同的材料(很多材料都是课前准备的,也有一部分来自学生),汇报交流了,我说:“来,说说你们的结果?”
生:磁铁能吸小铁钉、大头针、回形针
师:其他组是否也都能吸呢?
生齐说:都能。师:还能吸什么呢?
生:还能吸自动笔铁的部分和钢笔套的部分。生:还能吸一元的硬币和五毛的硬币。
„„
生:还能吸一毛的硬币!
一元的硬币是镍,都能吸,五毛的有些行,有些不行,可是一毛的硬币都是铝做的,课前自己也试过了,都不行。于是我不假思索就否定了他:“不可能。”在我的教案中早就确定一毛的硬币属于不能被磁铁吸引的一类物体。不料,有位学生举着吸住一毛硬币的磁铁拿上来。我拿起他的一毛硬币一看,原来是二○○五年新版的一角硬币,也是镍币,我还没在市面上看到过,看来我的准备还不够充分。
教学面对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在个体解读时总会遭遇生成,为了避免无法预设的生成的尴尬,教师必须对开放性的课程资源进行精心详细的准备,在经历一次次的教学中不断打磨,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使预设更加完善。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需要时大胆地跳出教案,要使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以达到课堂有效生成,课堂才能灵动起来,课堂才能因预约而更精彩。
二、捕捉有益信息,促进动态生成
在课堂上,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学任务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可学生非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在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总是由教师预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然后在课堂中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执行教学计划,无视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变化因素,那是一种凝固而封闭的课堂。然而如果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强拉学生回到定好的框架内,这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让它转化成为课堂学习资源。
[案例2]学习完钢铁的生锈后,有学生突然提出“苹果切开后果肉上会产生一种咖啡色物质,是不是和钢铁的生锈原因一样?”若在以往,会认为这是一个和我们所学的“常见的材料”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但我觉得这个问题从生活中切入,联系实际,就捕捉这个生成点请学生进行课堂设计探究,课后有兴趣再去实践。学生中有猜想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的,有猜想与二氧化碳有关的,有猜想与空气中氮气有关的,有猜想只与自身有关而与空气无关的等等,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子汇总出如下方案:
猜想
可行实验方案
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与二氧化碳有关的将一小块苹果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与空气中氮气有关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只与自身有关
与空气无关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这个过程中学生以熟知的铁生锈引申探究苹果生锈的原因,渗透了对比和迁移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适时地鼓励性的点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对学生的一些突发奇想要表示认可,并给予鼓励,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此,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同声音,发生的争论,注意认真倾听,努力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对学生的“不配合行为”不但不要去责怪,而要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借视觉引出嗅觉、味觉、听觉等特征,能为后续的探究指明了方向,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转变为动态生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意外,涌动生成智慧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因此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验效果欠佳甚至失败而出现的意外是最常见的。这些“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应对。而平时我们的教师常常是重做这个实验或者干脆把这些“意外”忽略过去,无视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生怕破坏了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课堂节奏。
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下,对于课堂上突如其来的“干扰”,只要能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就会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化。
[案例3] 在《物质的转化》一课的教学中,探究金属钝化现象,由于一时在实验找不到没有生锈的铁片,临时找了一些新铁制的夹子代替。当把铁夹子放入小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浓硝酸时,竟然放出了红棕色气体。学生惊讶地看到这一现象,都叫起来说:“老师,有毒气放出来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到这种红棕色气体上,我一看,原来铁夹子中间有一部分是铜做的。怎么办?实验出现了失误了。我马上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气体呢?这是什么气体?浓硝酸与哪种物质反应产生了这种气体”从烧杯中取出这个铁夹子进行分析,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一下子被激起来,我把预先设计的对金属钝化现象放弃了,转而探究铁夹子组成成分。学生通过对产生红棕色气体现象猜测铁夹子组成物质不单单是铁可能还存在其它的金属。然后进一步分析引导,铜和浓硝酸反应时会放出红棕色气体,推断铁夹子中含有铜。发现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并寻根究底、追溯起因,常会得到出人意外的收获。例法国化学家阿尔费特孙就是依据来自两个产地的同种矿石中元素含量的微小差异,正确地追溯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而发现了锂元素。因此,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能使学生广开思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实际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只要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完全可能将这个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学资源尤其宝贵。如何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用超越教材的眼光,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去开垦那一片片广袤的教学资源的沃土,使其绽放出更加馥郁的课堂教学之花,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活力
捕捉课堂问题生成,绽放课堂精彩,彰显学生鲜活生命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为了让我们的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我们常常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使生成成为课堂主流?生成需要怎样的课堂生态环境?课上,学生有了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教学实践告诉我,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但传统的教学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者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目中无人,把学生看作一个待装的容器 , 然后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一层不变地灌进去。很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学生稍越“案池”半步,有点“旁逸斜出”“与众不同”便遭封杀,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科学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主体精神的焕发,创新精神的闪烁几乎是沦落、丧失待尽。
新课改需要生成性课堂教学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更应“以生为本”,高度认识到“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于是,当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老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我们的课堂便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即充满了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才会让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课堂。
一、点燃课堂火花,享受学生独特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
例如我在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学生对中国河流的现状,未来的发展和治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不禁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是个认真的孩子。不仅课前预习了新课,而且还那么会观察和思考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我为我们的孩子感到骄傲,善于观察思考是学好学活知识的关键。孩子创新的火花在闪烁,而我们的教师正是这点燃火花的导火线。要让这火花燃烧得更耀眼。
二、慧抓生成资源,凸现学生个性 生成资源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却在教学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教师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求,这样的目标更具诱惑力。
以人为本是动态的课堂的主要特征。而以人为本的教学,课堂既不是让学生回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也不是全部问题的解决,而应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其教学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更多的问题。而且,动态的课堂,问题是富有挑战性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在这个9加几的案例中,学生都是一个个唯一的各不相同的生命体,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文化基础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的特点,于是,才有了如此多彩的回答,才能凸显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飞扬。课堂因此而丰富,而炫目!
三、美化课堂错误,体验学生活力
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面对学生的错误,有的老师会故意回避,视而不见,有的则用简单的一句话加以否定。殊不知,若及时抓住这一“错误”,追根溯源或顺势引导,不仅可以使错者本人理清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使其余学生感觉海阔天空。学生讨论后,你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大家说得真好,多亏刚才的同学给我们提供了错误的信息,才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新的数学知识,我们该感谢两位同学的脸上又重新洋起了笑容。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错误或产生了问题,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们除了要正视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对待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机智地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就能变“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教师要用“心”施教,充分珍惜这些创造成果,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亲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四、放大课堂的闪光点,显学生智慧
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在这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中,往往飞扬着学生的智慧。在学生的智慧灵动闪烁之时,有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匆匆过场;还有的教师却能将这些“闪光点”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重新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催生新的课程资源。当学生出现思维的“闪光点”时,教师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在关键时刻让学生的发现再次“升值”,巧妙地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搭设了脚手架。面对学生的思维之光,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敏锐地发现这些“闪光点”背后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价值,并合理地对此进行深度挖掘,那么这一个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爆发出更璀璨的光芒,课堂生命也会呈现出更灵动鲜活的美感。总之,课堂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信息的传递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画面。上述案例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活动的共同创作者。学生在课堂上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想法,都得以真实的展现。动态的课堂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三年规划
武进区鸣凰中学新课程改革三年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部署和规划,我省作为第二批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在2005年秋季从高一年级开始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试行)》,结合我校实际,为保证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三年规划。
一.基本思路
坚持高中新课程的目标和宗旨,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和可持续发展。明确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标和宗旨,做好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总体规划。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做好高中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目标,重视过程管理,做好各阶段的管理措施跟进、教研跟进、制度跟进、设备跟进等落实工作,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做到统一认识,充分准备,落实措施,分步推进,适时调整,分步到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确保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
二.主要目标:
全校必须充分认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营造各种课改情景促成教师反思。
改变教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逐步改变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根据新课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切实加强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以网络为基础,实现校内外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
三、实施原则
1、整体规划。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整体规划的原则,在学校课程设置、学生选课指导等方面立足全局,着眼三年,通盘考虑,早作筹谋,形成学校发展的三年规划,决不能随心所欲。
2、积极稳妥。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也没有成熟的做法可以借鉴,而我们对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又必须谨慎稳妥,既不能缩手缩脚,又不能不切实际,要量力而行,积累经验,稳步推进。
3、协同推进。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倡导校行政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验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4、以人为本。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重点工作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将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把新课程培训作为当前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
2、以高一年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将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学校课程设置和开课计划的科学、合理、规范。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能够开设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选修课,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修习一些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模块。
2、高度重视新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保证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有效。
3、改革课堂教学,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实行学分制管理。成立学分管理委员会,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杜绝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
5、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认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三)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制订《学校课程计划编排办法》。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设置计划,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展。
2、成立学生选课咨询机构,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课程的选择性,切实帮助学生学会选择。
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管理办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措施、安全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以确保课程的正常开设和教学质量。
(四)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
2、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发掘社区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3、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五)探索改革评价制度。
1、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健康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统一部署和协调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学校成立以下实验工作组织机构:
选课指导委员会
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 课程实验工作小组 → 学分认定委员会
课程管理委员会
1、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臧自安
副组长:朱甫度
时建清
周国敏
组员:全体高中行政人员
职责:部署新课程实验,确保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师资培训,制度整改,条件保障,舆论宣传,对实验过程指导和调控,外聘专家。
2、课程实验工作小组
组长:朱甫度
副组长:薛文彬 吴建新
马文伟
徐焕东
组员: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实验年级的年级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若干名)。
职责:负责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计划的设置,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培训学校教师,教学过程管理,教师管理与评价,学生管理与评价,组建选课指导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
3、学分认定委员会
组长:薛文彬
副组长:吴建新
组员:教务处、高一年管会、教研组长、学生代表
职责: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并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平、公正、公开。学分认定委员会要为每个学生组建学生学分档案,开发学分管理系统。
4、选课指导委员会
组长:薛文彬
副组长:吴建新
组员:教务处、高一年管会、教研组长
职责: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指南,及时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指引和咨询。教研组长负责指导本学科选课指导。
5、课程管理委员会
组长:薛文彬
副组长:吴建新
组员:教务处、、教研组长
职责:具体负责学校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建立校本课程管理管理细则。
(二)制度保障
为保障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学校将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建立、修订、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我校的课改工作提供制度支撑,以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经费保障 设立新课程实施专项经费,每年拨付相应的款项用于课程实施的有关活动,确保经费落实,努力满足新课程对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出的要求,为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安排必须的课程实施专项经费,对课程实施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给予奖励。
(四)专业指导
新课程实施对我们普通高中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根据课改实际需要,我们将紧紧依靠区教研室领导、专家的帮助,加强对我校课改工作的专业指导,提高我校课改工作的起点和实效。
(五)舆论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实施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六、实验进程
1、准备阶段(2005.4-2005.8)——成立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和课程实施工作小组,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培训工作。把新一轮课改精神的学习、研究、落实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对教师全方位提出新要求,严格执行教育部提出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在完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培训的基础上,立足校本培训,把培训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中。
2、实施阶段(2005.9-2008.7)——实施前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全校起始年级的教师送入实施实验的轨道;实施中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交流、研讨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教师引入研究实验的层面,广泛动员家长和社会的力量,支持参与课改实验、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实施后期的主要任务是适时建立规范,使学校能较科学独立地实施课程改革,使学校、教师研究课程改革的活动持续化。
积极开展讲究实效、符合实际、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以课堂为主阵地,切实落实课改。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改中,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
(1)抓理念: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2)抓方法:抓好课堂教学的前期工作,充分发挥学科组的作用,实施集体备课。
(3)抓策略:评选校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校骨干教师,政策上鼓励教师冒尖;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组织好示范课、汇报课。
(4)抓反思:着眼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5)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6)及时总结课改成果,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增进与外界的沟通与协作。
(7)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形成课改合力。开展家长座谈、培训等形式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合作;实行家长开放日,鼓励家长深入课堂和校园亲身感受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增进家校互访,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3、总结阶段:学校分期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实验教师书面总结,组织教师交流课改经验和体会,提出方法和不足。总结课改实验成果,编订成册。
制定学校新课程三年发展规划,并不是工作的结束,而是工作的刚刚开始,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将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的各项目标。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通过我们认真学习,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实现规划中的各项目标。
2005年3月
第三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心得一: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再次,教师们要发扬合作与团结精神。真正做到充分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活动中不仅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做到集体认真研究课本,对教学起好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第四,对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的研究,教师要洞察高考的方向和趋势。不仅在备课组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同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还要不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搞清楚每一堂课中的,讲、如何讲、讲多少等的问题。这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在指导学生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2.谈谈评价方式。其实,我们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评价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可以说到现在都没有一套评价方案是很好的。其实,我在这里谈得评价方式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或学校的的评价。首先,我们来探讨对学生的评价。要分为几个方面的来讲,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评价方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的评价,学生交来的作业,教师的批改和评语,也是一种平时的评价。学生参加一个阶段的学习,参加的阶段学习考试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种评价。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就是高考一次来一个终结性评价。除后面的终结性评价以外,我们老师在以前不少老师没有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我建议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好是一种鼓励式的,发现优点式的评价起到的效果会明显一些。高考的终结性评价,对我们老师来说。是没法改变的。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来说,现在各地的搞法,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专家讲:学生的一次成绩好坏能够评判一个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的水平和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一个学生的将来的法杖潜力?对现在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型,教师的特能讲,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多的体验参与的一种意识。高考的评价方式没有变,无论怎么改,同样不能改变学生学习教师特能讲的方式。不改变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学校和老师更多更看重的是:学生高考的成绩。在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说:不能拿高考的成绩比较学校和学校的好与不好,但是,实际能做到吗?现在,不用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衡量一个老师,那么,有用什么来衡量更好呢?每年高考成绩发下来以后,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又要统计,进行一定范围的评比表彰,这又是符合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得课改理念吗?
在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要以为教给学生多记得几个公式,多记得几个结论,这个老师的水平就要高。对教师的评价能不能看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的教书育人中,重点可能还应该是育人。
心得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在全国铺开,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为此,国家教育部组织了本次新课程远程教育研修。经过十多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使我收益非浅。下面就结合本次研修内容,谈谈学习的体会与心得。
一、实施新课改首先要转变教师固有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顾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起点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的不同,起点科学合理,既考虑到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业学习的目标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又充分考虑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开放式培养,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学困生有成功感,学优生能最大程度的放开手脚,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掌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各展所长,各有进步,各有收获。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二、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多是一言堂,满堂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程度,基础水平,个性差别,要求所有学生对学业的完成整齐划一,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发展,新课程则提倡构建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合理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让学生提问,敢于让学生发言,敢于让学生讲尽兴,敢于让学生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合作型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旧的评价模式是定性评价,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程评价模式则要求除了定性评价之外,还应提倡定量评价。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 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实施新课程必须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之下的有效教学应该体现出四个维度,即在四个范围体现:第一,要看课堂教学的效率度。你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你的目标的有效性,你的开放度,达成度等等。第二,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她的这节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意识,完全不是一种封闭的就课本弄课本,这里边就包括了内容的开放度和对教科书的再开发问题,还有教学方式的开发度,包括个性化的、多样化的一些引领等等。第三,应该看课堂教学的深刻度。这个深刻度主要体现在内容处理的深刻上,学生思维的深刻上,我们视野的引领的深刻上。最后一个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我认为是幸福度。什么叫做幸福度呢?第一看学生的情感素质的发展程度;第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是否体验到了一种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等等;第三个就是学生能不能享受到智慧生成的这种成功的愉悦感。
五、实施新课程必须正确把握三维目标。
要正确地把握三维目标,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就是先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确切的学情分析,这是一个保障。第二,在过程和方法的有效设计上,进行了高效的引导。第三,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为贯穿全课的追求目标。另外,还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储备,当作实现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六、实施新课程必须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我们看待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的立足点之一,应该首先就是看我们的教学能不能充分地遵循了学科固有的一些属性和它的一些基本的特点。那么,按照学科的基本特点的这个角度来考虑,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不是有效呢?第一点,我觉得现在的教学当中,存在着一个轻知识重能力的倾向,这种倾向实际跟学科特点是不一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理直气壮的去抓知识。第二点,其实跟第一点相联系,有效教学应当体现出学科的叙事性的特点,而且叙事性必须要条理清晰,就是第一叙事第二清晰,如果你叙事不清晰这不能说有效的,如果你没有叙事的话就更没效了。第三,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师讲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关系,这个问题也跟前面讲第一个问题知识和能力问题有关系,我觉得知识和能力问题,还应该是一个总的纲,不可偏废,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进一步探究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那么建立在这种空中楼阁基础之上的教学肯定也是无效的。
就教师而言,实现新课程有效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第一,坚定课程改革的基本信念;第二,磨炼自身的基本功,这里边就包括了知识和技能;第三,要向课堂质量。
第四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再次,教师们要发扬合作与团结精神。真正做到充分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活动中不仅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做到集体认真研究课本,对教学起好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第四,对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的研究,教师要洞察高考的方向和趋势。不仅在备课组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同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还要不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搞清楚每一堂课中的,讲、如何讲、讲多少等的问题。这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在指导学生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2.谈谈评价方式。其实,我们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评价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可以说到现在都没有一套评价方案是很好的。其实,我在这里谈得评价方式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或学校的的评价。首先,我们来探讨对学生的评价。要分为几个方面的来讲,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评价方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的评价,学生交来的作业,教师的批改和评语,也是一种平时的评价。学生参加一个阶段的学习,参加的阶段学习考试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种评价。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就是高考一次来一个终结性评价。除后面的终结性评价以外,我们老师在以前不少老师没有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我建议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好是一种鼓励式的,发现优点式的评价起到的效果会明显一些。高考的终结性评价,对我们老师来说。是没法改变的。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来说,现在各地的搞法,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专家讲:学生的一次成绩好坏能够评判一个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的水平和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一个学生的将来的法杖潜力?对现在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型,教师的特能讲,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多的体验参与的一种意识。高考的评价方式没有变,无论怎么改,同样不能改变学生学习教师特能讲的方式。不改变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学校和老师更多更看重的是:学生高考的成绩。在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说:不能拿高考的成绩比较学校和学校的好与不好,但是,实际能做到吗?现在,不用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衡量一个老师,那么,有用什么来衡量更好呢?每年高考成绩发下来以后,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又要统计,进行一定范围的评比表彰,这又是符合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得课改理念吗?
在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要以为教给学生多记得几个公式,多记得几个结论,这个老师的水平就要高。对教师的评价能不能看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的教书育人中,重点可能还应该是育人。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制度
为了加强我校高中新课程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新课程的教学行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要求,请全体教师参照执行。
第一条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起着指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制定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管理的起始环节,是保证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教师都要制定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规范。教学计划应由备课组研究统一制订,教学计划应在开学一周内完成,经教务处审定后实施。
制定教学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1、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措施,不随意降低或拔高教学要求。
2、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又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3、要充分体现为了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教学的原则,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体现有利于学个性发展。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交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
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和学情分析;在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业务学习与研究及有关活动安排;教法与学法指导;以单元或章节拟定教学进度。具体见每学期初发放的“教学进度计划表”
第二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教学程序和步骤;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双边活动安排;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具和仪器使用;教后反思等。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整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书面(电子)表达形式,教案的详略程度可因教材和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注重实效,学校提倡教师制作电子教案。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应在学科备课组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切合学生实际情况、体现教师教学特点及风格的教学预案。倡导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合作备课,鼓励不同教法的实验与创新。教学设计要按课时编写,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和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精心预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3、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学习能力以及家庭和社区文化背景等进行全面了解。
4、在学法指导上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5、备课时,既要注重本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又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相关知识和问题的联系与综合。
6、积极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特别要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能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同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多元反思,写好课后反思。
第三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按照省下发的“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要求执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做到知识正确,概念清楚,同类材料丰富,容量适当,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充分。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讲解、提问、练习面向全体学生。要尽可能地利用师生、学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意志,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鼓励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4、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5、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要讲易错点、易混点和易漏点。教师上课时讲授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课时的三分之二。
6、使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板书工整,教态自然。按时上下课,不随意缺课和私自调课,不在课堂上会客、抽烟、接打电话以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第四条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一般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课堂作业包括巩固性练习(板演、口练、笔练)和检查性练习,课后作业除了布置常规的书面作业外,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活动性、实践性和研究性作业。作业布置和批改的要求是:
1、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或设计作业内容,作业难易要适度,数量要适当。课堂作业力求当堂完成。
2、着眼学生发展,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要按学生实际分层次提出要求,可选择地布置不同的作业,避免机械训练和重复训练。
3、严格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教师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对每次作业要给出积极的评价和及时的讲评,并按照不同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块的相关要求对作业等过程评价做适当或详细的记载,即填写“莘县第一中学作业批改登记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作业一般要按课时布置,语文(基础知识)、英语作业以单元布置,原则上都要全批全改;语文作文每学期“八大六小”,大作文要全批全改;英语作文每学周一次,要求全批全改;政、史、地要适当布置基础知识的巩固作业外,一般布置以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性为主的课外作业。鼓励教师进行多样化的、富有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的探索。
4、综合实践课(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及选修课程(如地方课程)的作业布置与批改参照综合实践课和选修课的的有关要求和规定执行。
第五条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辅导的目的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课外辅导的基本要求是:
1、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优秀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挥特长,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对基础薄弱学生,要满腔热情,分析原因,从提高学习兴趣或抓学习常规入手,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个别指导或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并对其特长给予鼓励和培养。
2、辅导要纳入教师的教学计划,做到认真、及时、具体,坚持辅导书面作业与指导动手实践相结合,辅导学生掌握知识与辅导自学方法相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课外辅导要安排在学生自习或课外活动时间,不得妨碍其它学科教学,不得借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
4、课外辅导一般要辅导记录,内容包括辅导对象、时间、地点,可参照第二课堂活动的记录形式进行记录
第六条实验与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实验与信息技术,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完成实验课与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开展实验与技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1、实验前应指导学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内容、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对实验器材进行认真检查,确保实验正常进行。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组合安装实验器具的能力。
2、实验时应做好实验指导和教学组织工作,严格要求学生按实验内容和程序进行操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验完毕,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并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3、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比例应占70%以上。上机前要明确上机操作的任务,提出具体要求;下机前要检查学生练习的情况并及时向学生反馈。上机练习内容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突出练习的针对性,鼓励创新。
4、地方课程的教育活动要与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要与本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活动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第七条学业评价
有计划地考核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要逐步形成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考核评价功能的发挥,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学业评价的基本要求:
1、重视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提问、小组讨论、质疑和作业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描述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采用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评价要有适当的记录(电子或文本)
2、利用检验、检测对学生进行平时学业成绩的评价。通过课堂检测,单元检测等形式考试,对学生课堂学习或阶段性学习进行评价,做好评价记录。并通过评价了解一个阶段教与学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思路,改进方法,促进教学达到学科课程标准要求。
3、通过模块考试或终结性水平考试评价学生完成学业情况。这种考试的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注重知识的覆盖面和题型的多样性,做到试题分布合理,难易适当,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区分度好。监考组织严密,阅卷客观公正、宽严适度,及时进行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具体由教科处统一组织,年级组配合实施。
4、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评价按照其具体的实施办法执行。
5、任何班级和教师个人不允许对学生按考试成绩公开排名。
第八条反思与总结
教师应经常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我评价与反思,通过评价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总结提高。学期(年)结束后,教师应对完成教学工作的情况进行总结,总结报告要报教务处备案。
总结内容包括:
1、本人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完成情况。
2、学期教学质量分析。
3、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课堂教学十条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紧盯“课堂教学常规要求”,“突出课堂高效益”的提高,针对学校领导和各级部主任、备课组长深入课堂听课发现的问题,现整理《课堂教学十条建议》,希望各年级、各备课组做好参考,真抓落实,各位老师在规范课堂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个性教学,体会工作的快乐,提高教学的效益。
一、认真组织教学过程,上课预备铃结束前2分钟,应到达教室侯课。每一节课都要组织教学,上课铃响,教师必须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宣布上课,对学生的致敬必须还礼。下课铃响,向学生宣布下课。
二、每一节正课和自习都必须板书学习目标和明确要求。每一节课都必须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课堂小结,一定留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反刍总结。
三、杜绝课堂语言罗嗦,声音要洪亮,必须使用普通话,坚决克服语速过快和过慢,语言不带感情、说给自己听等现象,不能有口语和土话。
四、课堂教学必须加强管理,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根神经,积极动脑思考。教师导学、点播所支配时间不超过25分钟。
五、多媒体的使用是在正常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幻灯片多媒体不可多用,不能用手和教鞭敲击屏幕。避免一节课出现多数是滚动的多媒体画面或者仅仅出示学习目标。该板书的不能用多媒体代替。
六、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杜绝小儿科问题和假问题(只是浪费时间,放慢节奏),提问有深度的问题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尽量少用集体回答。
七、问题设计要符合实际,增大学生的思维量,培养思维能力是目的。问题必须有深度,切合实际,充分调动学生,不能包办代替。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八、课堂设计时间分配要合理,推进快,节奏快,衔接好。加大课堂容量,加大学生思维量。老师全身心投入,利用老师的情感唤起学生活跃的课堂气氛。
九、科学板书设计,板书要设计版面和所写内容,一笔一划,不能连笔。板书要工整、大方、清晰。坚决克服字写的小、乱、草等现象。
十、备课(正课和自习)一定要充分设计,要按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围绕知识落实扎实、能力训练到位、激发学习思考热情进行科学设计学案,下大气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科信仰。板块清晰(每节课2-3个板块),过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