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学习总结
本次学习从7月25日至8月7日,其中7月26、27两天是参加《全国高中学校数学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暨研讨会》,7月28至8月6日是参加《教育部XX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专家团队答疑工作》。下面我详细汇报一下。
在《全国高中学校数学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暨研讨会》上的收获可以用一下关键词来总结:“问题意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数学阅读理解、作业评价、数学本质。”新课程的主持人刘坚、王尚志、张饴慈、张思明等都做了报告;6个先进学校的代表做了发言。共有大约150名专家、老师出席活动,还有数学通讯、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杂志媒体参加。虽然新课改没有实质性与根本性的突破,但是已经有很多学校抓住机遇、走在前面,而且教育部门对此次新课改决心很大、极为坚决,不积极推进新课改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在《教育部XX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的10天中,主要是以课程专家的身份每天批改作业、上午学术报告、穿插小组座谈研讨、晚上学术沙龙等活动。可以用一下关键词来概括:“把数学教的更简单。”“把数学的本质教给学生。“‘问题’对数学课堂太重要了。“‘图对于数学太重要了。”“学会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阅读’的培养。”“三维生态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观察。”“教学活动经验。”“区域教研。”“作业评价---学生批作业。”“双向数学建模”“数学阅读理解”。。。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大都是水平很高的特级、高级教师,他们的理念先进,大多有突出的教学成果,他们所在的学校也都有新课改先进的经验。相比之下,我的水平就很有限了。
新课改还没有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突破,可是时代的步伐不可阻挡!全国取得成果的学校已经很多,他们已经成为领先者,因此我只能在下面听他们的老师讲座。与我同去的青岛二中的朱军老师也得到了很多老师、学校的关注,因为他们青岛二中在课改方面的地位是:“北有青岛二中,南有深圳中学。”本来自己带了一些教学上的东西,可是听完人家的报告后就不敢拿出来了,也没有机会拿出来。我在高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可是大家谈的都是教育教学,高考根本没有成为研究对象!我在教学方面有些东西,听完别人的报告后觉得很不成熟也没有敢拿出来。不过,在最后一次研讨时,我利用讨论高考题好坏的机会做了一个主题发言,算是对学校有一点交代吧。
下面是是一些个人思考。
一,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困惑:
1,为甚麽不是数学教学呢?我们很多时候忽视了教育。新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老师不只是教数学,他也是老师也要育人!为甚麽我们老师抓学生越来越近、成绩越来越高,可是师生感情越来越淡呢?这一点我并没有好的想法与做法,但是我们要高度重视此事!
2,我们为甚麽没有名师、名师工作室呢?我们拥有“打不垮的数学老师”可是却没有有特色教学经验与成果,我们可以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却得不到全国先进学校的认可,我们有各种形式的个人教学与集体备课却形不成一种统一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即数学组有语文组没有的,我们学校有其他学校没有的)。数学组的强大离不开水平的老师?高水平的数学老师也只会诞生在优秀的数学组内?优秀的数学老师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学习,我们在繁忙那个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学习呢?
3,这一次学习了很多经验。可我想是不是可以照搬某一种模式(如:杜郎口?)?如果各学一点会不会成为“四不像”?如果彷徨等待会不会成为“教育的罪人”?我们的现实情况允许我们迈多大的步子?举个例子:学案没有被证明是一定更有效地教学载体,也没有被证明是唯一载体,我们是不是坚决做下去?(青岛二中已经淡化了)。我们有没有更好的载体?如果老师们各用个的载体会不会很难控制整体水平的提升?
4,我们如何将数学的本质教给学生?我们敢不敢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授课?(如选修课敢不敢开齐?数学建模等能不能开展?等等)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1,“问题”。“问题”成为本次学习给我最深印象的词。如何创设有效数学的问题情景?(即数学背景。体现数学价值,抓住学生的心。)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合作学习?“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已经成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的“骨架”,他们都需要有效地“问题”。但是我们的老师目前基本没有主动制造有效“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我觉得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我自己喜欢编题,可是张思明博士一模型连问编十几问是我极为震撼!
2,“教师与问题”。我们没有形成有突出特色及成绩的数学教学模式,可是我们不乏优秀的老师。如何整合我们的教师资源?如何使得教师个体与数学组整体相辅相成的共同提高?我个人觉得:我们不妨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集体备课为平台,充分发挥所有老师的智慧在教学上重点先进行“问题”意识上突破。我觉得我们老师“问题”意识的提高后,制造“问题”的能力自然就有了!为甚麽我们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因为我们老师就提不出问题!我们一节课平铺直叙的听课的数学老师都想睡!举例:江苏南通的葛老师某节课的问题情境“周杰伦的专辑。。。”,学生怎能睡着呢?城阳的柳美欣老师课堂用“西瓜图片”引入,课堂怎会无味呢?也许提出一个问题不用一分钟,可是制造这个问题绝不仅仅是超过一分钟的时间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课堂一开始就给学生问题。。。课堂结束学生有了更过的问题”这是好课堂!
3,“课堂观察”。这一点我是内心反对的,因为我教学就很随意,我不喜欢没有创造力与个性的课堂。但是,东北师大与青岛二中的老师都认为其操作合理的话会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帮助很大,我的理解就是至少参加比赛容易获奖!至于如何课堂观察?是不是连学生笑了几次都要记下来?。。。我并没有成熟的办法。
4,如何找到我们的特色?数学组有语文组没有、我们学校有其他学校没有才能称之为特色。如果我们取得成果就可能获得国家级课题,至少对老师们来讲开国家级公开课及发表国家及论文的机会有了。这点我也没有成熟的想法。有个“教学活动经验”好像目前国际上也在刚刚开始探索阶段,不知好不好研究?
由于接触到了全国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成果太多导致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没有来得及消化,因此今后还要不断的学习体会。由于对“问题”印象太深了,所以在总结里“问题”较多。很感谢庄老师给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真的很有收获。
第二篇: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总结
高明四中
龙建书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开始使用按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这标志着我们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三年以来,我们思想政治科全体教师,坚决贯彻新课改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深入学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课改理论,培训教师提高素质。实施新课改前后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统一培训外,主要采取了两种培训学习的形式,自学和集中辅导,以自学为主。我们按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范围、自学的提纲进行学习,并限定完成的时间,并写好自学笔记和体会,定期交流学习体会。我 们科组先后开展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等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培训,我们初步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制定的课改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走进新课改
1、确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宗旨。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成为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课堂教学目标上,坚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三维”是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两个重视:一是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4、转变教学方法,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体现在每一个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1)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认真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激励和开发。(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中教师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教学活动突出和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的特点。例如,按照思想政治课程“生活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我们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求做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
6、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繁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实践中,虽然我们在利用课程资源上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克服,自主开发资源。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进行特色开发,同时发挥集备组力量,共同收集、处理、积累课程资源,建立了高明四中政治科网站。
7、评价办法上的初步实施:(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3)注重开放性评价。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教学开放日,倾听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评价;(4)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5)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
三、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可喜变化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高中政治学科新教材的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每个单元的后面均有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都能尽可能地积极的开展。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政治科龙建书老师2006下半年所撰写的课改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中学文科》上。三年来,我校政治学科教师共有8人次在区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
3、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2006年下半年我校12个学生参加佛山市中学生时事小论文比赛,有3人获市三等奖,3人获区一等奖,4人获区二等奖。
四、实施新课程的几个问题
1、教学是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课改实践中,有的教师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出现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实现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于是有的教师又走向另下极端,一味地抛开课本,将课堂变成学生表演或讨论的舞台,就连教师起码的引导、启发都没有,从而无法实现知识目标。
2、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不大。《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但从实际实施来看,效果不大。有的课件制作过于简单,只是利用多媒体的显现功能,也就是说只是发挥其“板书”的作用,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互动、交流、资源库等功能的却很少见;有的课件制作又过于花俏,“课堂热闹,课后不知道”,本末倒置。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难以实现。
3、教材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问题。高中政治课必修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如果每周是二节课的话,一个学期基本上完一个模块。选修课程及时事课程、社会实践课在高一高二就很难开设。
4、对学生的评价上,特别是形成性评价,讲的容易做起来困难,课堂教学中很难每节课都开展。加上各种评价材料的汇总等,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劳动量。
第三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情况总结
高中新课程实验总结
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
2008年12月4日
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实施新课程总结
我校自08年秋季开始,积极响应省课改(高中)号召,全面实施新课程实验,在实施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有喜也有忧,我们看到希望,却也存在着不少困惑。下面就新课程实验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请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一、积极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1、建立机构,制定方案,广泛宣传。
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前,赵校长带领班子成员和参加新课程实验的37位教师参加了通识培训和课程培训,了解课改工作,随即召开校领导专题会,布暑高一新课程实验工作一年规划。学校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在暑假开始之前就专门研讨了有关新课程的实践问题,设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着手课改制度建设。随后,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对学校相关文件进行修订。并形成文件汇编一书,将其打印成册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基本上形成了学校新课程实验的框架。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长对高中教育知之甚少,对高中新课程更是一点不知,鉴于此,我们利用高一新生家长会,发送了一封《走进新课程——致高一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宣传新课程基本精神,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家长能密切配合学校,携手走进新课程。
集中全力解决“什么内容都一样学一样教”的旧的教学观念与学习行为,围绕“新”的焦点—“留”的缘由—“改”的整体性—“改”的目标—“教”与“学”的方式,要求教师抓住什么内容增加了,为什么增加,什么内容与课程程序变了,为什么要变,什么内容保留下来了,为什么要保留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吃透新课程目标要求,通过集体备课形成以“知识价值——能力目标——实施效果”为统领,改变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我校提倡的“三个二”(两个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两个怎么:怎么教、怎么学;两个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的常规集体备课模式与“一基二跨三放四回归”(基础知识、能力跨越、放飞思维、回归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及课堂教学互动化、知识学习生活化、能力培养操作化的理念都是在实施新课程的初始阶段摸索总结出来的。
2、加强培训,统一思想,更新理念。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实验的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进一步深刻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08年暑期组织37名教师参加了省市级新课程培训;后有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跟进式培训;校内又多次组织了校本研训,并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各种高中课改资源。坚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培训,更新理念,认识此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现实意义,明确新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彻底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并积极投身课改实践。
3、强化措施,改善设施,保障实施。
学校投入三十万多元,增添教学设备,购置教学参考资料,充实了学校各种教学设施;丰富了图书室、阅览室资料,更新了理、化、生、信、艺、体的部分教学设备;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教学保障。
二、全面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
1、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省有关文件要求设置课程,开设选修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建立了选课指导制度和教学班适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选课的原则。学校新课程领导小组编撰《选课指导》,分发给高一年级学生,指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选修课。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和评价,我校建立起了规范性、科学性、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制作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加大了教学设备的投入,保障基本的课改经费投入、条件和资源,使全员培训、校本培训和日常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分学科全面推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新课程精神的要求,初步实施新课程方案,全面推行新课程实验。首先,以备课组为单位,实行集体备课。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并融入课程标准之中。第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勤于动手的能力。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过去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第三、教学方式的转变。老师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把教学舞台交给学生。第四,老师教学手段的转变。不少年龄较大老师都学会了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教学效果更显著。
3、突出学科课改特点。每位教师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科优势,提倡撰写反思笔记和课改论文。各学科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教务处具体安排,教研组组织实施,开展人人参与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通过听课、评课、讨论,各科推荐一名教师上一节课改优质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和帮扶作用,带领全组教师共同提高。08年10月初学校组织开展了《新课程教学论坛》活动,高一年级有30名教师结合课改实践、亲身感受、教学反思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交流。每周四下午第三、四节学校对高一教师新课程教学进行验收,肯定成绩,推广经验,指出不足,及时跟进。
4、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力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一个新设置的独立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对于研究性学习,严格按照学校制订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开学不久学校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20个研究课题,审核筛选出10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终组成了10个课题组,各组人数不一,指导老师根据组员人数又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个课题都向学校递交了开题报告,各项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对于社区服务,团委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美化社区环境,清洁街道。号召学生创办手抄报充分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进行环保和创卫知识宣传,提高社区人口的素质;元旦前准备组织部分学生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活跃社区的文化生活。“国防教育”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又一个“模块”,是必修课。学校根据需要,拓宽教育内容,把国防教育与庆国庆相结合,加强了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把军事化训练与学生的个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养成积极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的习惯,养成礼貌待人,语言举止文明的习惯;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学生每人都写出军训感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综合实践考核小组根据军训期间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考核评定。
5、重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我们采取了集中检测和听课后随堂评议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从中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多进行理性分析,制订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新教学手段,既注重教学过程,也要注重教学结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力争达到一个“新”字,培养出有理想、有技能、有创新、有成就的人才。学生通过课改实践,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发散性思维明显增强。
6、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切实推进新课改的实验。学校十分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确定每周四为新课程教研活动日。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对新课程教学的研究。平时以备课组为单位对教材、对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讨,对备课组无法处理或没有把握的问题提交教研组或教务处研究处理。研究活动坚持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个人领悟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达到课程资源共享,最终形成既有集体智慧又有个人风格的教学设计方案。我们还立足本校实际,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今年9月份以来,学校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和研究工作,初步形成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7、力求学分认定的信度和效度。学校制定了关于学分认定和管理的具体要求,设计学分认定表,对于每一学习领域的每一模块修习完后,就从修习时数、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技能、平时测评及模块考核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认定等级,以确定是否获得该模块的学分。并将认定结果进行公示,对于某科不予认定学分的学生,组织进行复习补考。
8、初步建立新课程下的德育工作体系。学校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对德育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由校党支部、团委、政教处、年级组及班主任组成了一个德育管理网络机构。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定期召开每周一次的德育例会,研究和布置德育工作,每月举办一次有针对性班主任培训,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或德育论文研讨会,致力于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高一新生开学初进行相关的入学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召开主题班会,强化学生尊师爱校,勤学守纪的观念。我们还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组建综合素质评价机构,并在期末引导学生进行一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
三、几点体会与建议
1、实行“学校——年级——班级——学生”四级制,确保新课程实施落到实处。
2、重视组织保障,不搞地对空演习,实施“三个走”(学校领导走出办公室、走进师生中、走进教室内)的基层负责制。
3、重视“三维目标”落实,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化、知识学习生活化、能力培养操作化。
4、以“三个二”(两个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两个怎么:怎么教、怎么学;两个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的常规集体备课模式为基础,开展“一基二跨三放四回归”的研究性学习,不断探讨,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5、只有上级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四、存在问题
1、场地有限,制约着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综合实践课程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开发的水平不高,效果不明显,还存在很多盲点。
2、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仍需加强,有些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3、个别教师接受新课程改革信息的主观努力还不够,有待增强。
4、个别学生家长对新课改理解还不够深刻,有待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
5、学校以现有的财力支撑新课改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渴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谢谢!!
第四篇:宁县八中高中新课程改革总结2012
深入推进课改 强化校本教研 打造高效课堂
——宁县八中高中新课程改革总结
甘肃省高中课程改革2010年秋季启动,两年来,我校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以课程为基础,以课堂为载体,全面高度推进课程改革。
一、改进管理机制,推进课程改革。
我校的高中生有相当多的学生厌学,这些学生的初中基础知识非常薄弱,接受高中新课程非常困难,课程改革要取得切实进展单一靠抓教学肯定是不能提高成绩的,也是与课改精神相悖的,课改重视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自主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只有改进管理才能推进课程改革。为此,政教为教学保驾护航;总务科学地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平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全校的所有教职员工的职责都有了相应的变化,每一个工作者都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推进者,各部门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服务,各部门相互协调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强化校本研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增强教师课改实施力。课程改革需要理念先进、专业水平高的教师群体作为实施者和推进者,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2010年秋季甘肃省进入高中课程改革,我校便把校本教研放在突出重要的位臵上,老师们通过校本教研,转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了课改新理念。在校本教研中,我校通过各级培训,使老师们在教学观上树立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理念。老师们在教学中自觉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在实践中重视学生独立性、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质量观上,注重素质教育,老师们树立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的思想观念。
两年来,我校以课堂实效为主题,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开展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我们通过主题报告、经验交流、教研组研讨、青年教师培
训、校级公开课、质量分析诊断会等等多种教研模式加以引领,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助推了教师课改实施能力;在赛课活动,宁县课堂教学能手比赛等活动中……老师们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加强反思,老师们认识到高效课堂是学校发展的内涵,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教师们深深领悟到自己要通过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辅导、有效批改、有效考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除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之外,我们还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之制度化,快速提升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根据学校学习制度,每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完成至少五千字的有关课程改革的读书笔记。每学期的读书活动都有检查、有评比、有奖励。多年来,学校管理者全面掌握每位教师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通过严格的管理,确保学习实效,确保业务提高。读书学习已化为教职工自觉的行动,教师们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快速提升了教学水平。
三、模块教学科学化,聚焦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我校课堂教学主思路:强势推行富有我校特色的“三主互位导学法”和导学案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开放性,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在高中的模块教学中,教师们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采用适合于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稳中求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不追求讲多、讲深,而是讲浅、讲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了“低起点,小步走,勤反馈,多指导,抓基础,重落实”的教学方法。为转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们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从生活中精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摸得着、够得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加强德育渗透,各学科教师特别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科学地运用鼓励性、多元化的过程评价方法评价学生。
我校以“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有效性”为研究课题推动模块教学。通过实践、研讨等校本教研活动,避免了情境创设的低效化、课堂提问的无效化、合作探究的形式化、课堂评价的泛滥化。我校要求教师在细致、规范的教学基础上寻求有效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老师们精心实施科学的、符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课堂上注重反馈与落实,老师尽量精讲、少讲,讲课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其余时间加强知识点的落实,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四、规范三级课程体系,整合补充校本课程。
我校坚持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协调发展的原则,强化课程管理,正确处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关系,保持三者之间的连续性与均衡性,确保课程目标的一致性,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协调发展。
我校以课程资源建设为突破口,丰富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库。挖掘教师潜力,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学校把能否开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作为教师业务考核、晋级、奖励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深度调研我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我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我校高中的《作文创作与修改》、《生活中的经济学》、《趣味益智数学》等已成为固定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申报、批准、实施、评价这一完整的实施过程,初步形成了我校的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规范性,克服随意性,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按着要求撰写校本课程纲要,规范教案、规范上课,有学生考勤记录,有学生作业成绩,有期末考核成绩,学校专人组织进行校本课程的检查考核。学生们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非富了学习内容,提升了素质。
五、以校为本,突出特色,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校认真开展并落实“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我们以校为本、突出特色。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完中,多年来一直受到生源问题的困扰,学生多——高中每班平均五六十人;成绩差——高一学生入学分数远低于一、二、四中;受学校办学规模的限制,教师人数少,跨年级兼课教师多,教师教学负担重。面对现实,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现存条件而决定,教师的组织指导也因地点、学生、问题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为了使研究性学习在我校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把实施方案重点放在课程的开发启动计划、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师工作考核和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
两年来,我校推进研究性学习措施有力、效果良好。我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了一批具备新课程理念和掌握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法的教师队伍,也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了有效管理制度。我们每学年召开教师培训会和学生培训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有计划、有总结。开课教师认真研究开发方案,并按课表认真组织学生研究。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准确领会新课程理念,提高实施课程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外请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专题报告、辅导;聘请兼职教师开发课题;与其他学校联合选题等措施,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两年来,我校开设了《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和解决方法的探究》、《趣味英语》,《《红楼梦》中的主要任务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台湾问题由来》、《热岛效应的产生及其影响》、《厨房中的化学》等研究性学习课题深受学生喜爱。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合理运用导学目标,增强了学生参与意识;着力学法指导,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质量监控精细化,实施全程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一直是我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注重对常态课的研究和分析,认真落实薄弱学科和教师的跟踪反馈制度。听课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听课后进行及时评课,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
我校注重对期中、期末考试、月考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诊断和反馈,让老师们从多角度、多方位掌握整体班级的教学状况,及时了解和分析自己的不足,以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还十分重视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要求老师做到作业要全批全改,重点题详批细改,个别生面批面改。学校定期进行抽查,对态度认真、批改细致的老师进行表扬,并在全体会上予以展出。期中、期末组织导学案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并要求教研组长进行详细的记录,将优秀导学案收集整理,准备展览“优秀导学案”。
坚持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评教活动,将生评、自评、互评、校评有机结合,评价结果及时向老师反馈。抽查班级教务日志和课堂教学登记表,及时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全程质量监控,带来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以2012学年为例:高三学生全部合格毕业,47人被二本院校录取,文理科录取率为88.7%,圆满完成县局下达的高考任务。
七、各级考试层次化,关注每个学生。
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对于三个层级考试(模块考试、会考、高考),我们突出了不同级别考试的特点,重视学生发展指导。
利用模块教学与模块考试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为提升学生素质和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关注每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在模块考试中掉队,我们抓课堂、抓作业、抓考勤,重态度、重思想、重习惯。评价模式建立起了多元的评价体系,卷面成绩不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以学生的学习过
程表现为依据。
会考任务对于我们学校来说非常重要,我校分别召开学生会、教师会、家长会,形成合力推进会考。为迎接会考,我们将学生分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辅导,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手把手的教,一对一的盯。
针对高三年级的特殊性,我们为每个学生中学阶段的最后发展目标负责,抓好临界点,减少尾部生,打好整体仗。学校多次开行政会、年级会进行研究,想办法、找对策,力争提高尾部生的成绩。认真抓好高三毕业年级每个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注重每个学生的心理输导。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质。建立有效的家校联系制度,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帮助家长了解学校中心工作,了解学校的有关要求,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以及学生在校的综合位势,帮助家长更客观地分析孩子并指导孩子制定成长目标,通过和谐家校关系的建立,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为学生的健康发展。
八、实施多元性、过程性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在传统的师生评价中,被评价者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其自尊心、自信心往往得不到很好地保护,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很好地发挥。我校适应新课改,努力构建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多元性、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已逐步建立。
课改之初,我校就编制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对学生评价做了有益的探索;在模块学分认定中重视并体现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体现,以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状态中得到发展。每学期期末我校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评价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通过多元的、过程性评价,各评价者不仅能从不同 6 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而且各评价者均能从中受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
对于教师,我校将建制了“教师业务档案袋”,并将评价的内容逐步改变,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重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重视教师个性的张扬和教学艺术的提高。
总之,新的评价是在努力弥补传统教学评价不足的基础上确立的更具人文性、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2012年9月13日
第五篇:宁县八中高中新课程改革总结2011
宁县八中高中新课程改革总结
2010年9月,伴随着我省新课程改革试点的启动,我校的新课程试验活动也开始起航。一年多来,我们本着“积极、稳妥、有序”的策略原则,结合我校实际,认真研学高中新课改的新理论及其各科《课程标准》,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重点抓好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审慎有序的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探索对策,在反思中寻求发展。现就一年来我校对新课改的实践与探索进行回顾总结,以期能够对下一步的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加强学习,深入领会新课程精神。
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创新活动,它涉及到教育理论、教育模式、人才标准、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等的重大改革。要确保这项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与其的成效,就必须理论先行,增强理论的学习,做到未雨绸缪,增强新课改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以及可操作性。
首先,校长学习先行一步:2010年前季,我校*副校长参加了甘肃省教育厅组织的专门针对校长的关于新课改的学习培训班,学习教育部关于新课改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学习其他已经开展新课改的省市的先进学校的经验与措施,探索新课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有了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与掌握,为我校即将开展的新课改试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回来后,*副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把他学习的经验和个人感悟,结合我校的实际,为全校教师做了一场生动而又深刻的报告,有力地的促进我校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水平。
其次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1、围绕学习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等。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坚持“隔周教研”活动,由不同的教师针对新课改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2、以教研组为单位,全面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师生双本”的思想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
3、通过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适应新课改要求,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二、强化领导,为新课改保驾护航。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校课程实验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学校成立了相应的新课程实验工作组织机构:一是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其二是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实施工作小组”由副校长*担任该组组长。三是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实施研究小组”,仍由副校长*担任该组组长。
这些围绕新课改建立的组织机构,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相互协作、运转协调,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新课改工作的开展。
三、全力落实,优化教育教学工作。(1)打造优质课堂:
一年来,我校每年都要依据新课改精神举行两次校级课改公开课。上学期举行“高一新课改研讨课”,对新加入新课改教学的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研讨与打磨;下学期则是主要为了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改革,举行“高考复习研讨课”,力求能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备考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讨与打磨,我们努力把新课改的精神渗入课堂教学,渗入教师的心灵。
(2)研究型学习:开展研究型课题既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获得学分的重要途径。为了搞好我校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我们首先由教研室对教师做研究型课题方面的培训,让全体老师吃透研究型课题的新理念,熟悉研究型课题的程序与方法,避免指导出现盲目性。
我校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结合生活实际,做了大量富有现实意义的、有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课题,比如:《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和解决方法的探究》、《趣味英语》,《《红楼梦》中的主要任务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台湾问题由来》、《热岛效应的产生及其影响》、《厨房中的化学》、《生活中的物理的进步对社会发展》、《函数的性质研究》、《中国数学发展史——宋元数学》、《房价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
总之,我校设置研究型课程,推进研究性学习,对于学校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突破性的改革,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树立服务社会与回报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积极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4)学生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正如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所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仅靠学生在教室里听课、做练习、考试等是不可能的,必须放手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尝试创新。
近几年,我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举行了大量的课外活动,成立了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了有声有色的课外活动,比如,我校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学校男子、女子篮球队、舞蹈表演队、管乐队等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很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5)创办特色学校与共建班: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发展要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才能特长。我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创新办学思路,及时提出创办“艺体特长班”的构想。2010年9月,经过县教育局批准,我校开始招收“艺体特长班”,既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又突出了办学特色,使学校在良性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6)加强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基层的组织者,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挑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力图增强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我校首先对班主任进行严格的选用,更重要的是对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培训,制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工作规范与奖惩制度,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与管理。(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新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转变或改善教育方法的特殊载体,还是实施新课程跟进培训的重要途径和支点。它改变了传统的人才观、师生观以及课堂教学观,必将在教育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上,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为新课改起导航作用。
基于此,我校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一方面,我们加强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校本培训,让全体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入课堂教学、学生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我们更是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我们在每年高一学生入学前进行的入学教育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我们每年都要对高三学生进行考前的心理咨询工作,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疏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四、认真思考,总结高中新课改中的得与失。
课改实验工作在我校实施过程中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高中新教材知识体系的连续性、逻辑性不强,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教材“偏旧”的问题解决的比较好,但“繁难”的问题并未解决好,有的学科的教材把老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压缩,把以往几课时的内容压缩成现在的一个课时,这就使得每课时的教学内容过于丰富,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压缩饼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针对目前我国高中教学的实际,特别是课时有限的现实而言,新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繁多,不仅有高考的九门学科要争抢有限的课时,校本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受到挤用。此外,还有大量的选修课程更是无法开设。
3、在选修课的设置上,设计者的用心是好的,但忽视了中国的国情。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班额小,一般是二三十人,校内教学资源也充分,开选修课问题不大。而我国的中小学班额大,一般是五六十人,校内教学资源平时就不足,学校人力、物力、空间有限,现在要开大量的选修课,师资、场地、设备等需求成倍增加,更是捉肘见襟。
4、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但是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旧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接收程度不高,在实际教学中有抵触情绪,还有的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教学方法是换汤不换药,这也成为新课改继续推进的一个重要障碍。
总之,我校的课程改革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比较一定的成绩,一方面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促进了教育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了理论的升华,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支撑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改工作,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但是,我们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与难题。因此,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分认定、高考改革还是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要进一步思考和改进。2011、9、1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