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节是出现在()。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杜威
C.利托尔诺
D.斯宾塞 3.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昆体良
B.杜威
C.赞科夫
D.赫尔巴特
6.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 7.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的作者是()。A.布鲁纳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夸美纽斯 8.在整个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是()。A.城市学校
B.堂区学校
C.主教学校
D.教会学校
9.西周的官学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主要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A.府学
B.内学
C.乡学
D.藩学 10.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育代表作是()。
A.《普通教育学》 B.《教学与发展》 C.《人的教育》 D.《教育过程》 1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A.教育是一种阶级现象
B.教育是一种上层建筑 C.教育是人才培养活动
D.教育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12.教育的最根本职能是()。A.传播文化
B.生产功能
C.培养人才
D.社会服务 13.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这是教育的()。A.能动性
B.可控性
C.超前性
D.相对独立性 1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15.从教育有史以来,除()之外教育都是具有阶级性的特征。A.原始教育
B.西周教育 C.近代教育
D.现代教育
16.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世称()。A.六艺
B.六学
C.六识
D.六经
17.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漠克里特 18.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19.以下最符合“有教无类”主张的是()。A.高中、大学招生考试制度 B.重点班和普通班分设
C.农民工孩子不能就近在城市上学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的积极活动。A.学生本身
B.教师本身
C.校长本身
D.师生本身 2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的关系。A.教育与政治 B.教育与文化 C.教育与科技 D.教育与经济 2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A.决定教育目的与教育领导权
B.决定受教育权与教育目的 C.决定教育领导权
D.决定教育目的、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23.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抓关键期
D.扬长避短 24.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
B.必然性
C.必要性
D.可能性
25.决定教育目的的是()。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26.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因素决定的。A.政治
B.生产力
C.文化
D.军事
27.格赛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是教育的重要条件。A.遗传素质
B.教师水平
C.父母培养
D.后天学习28.“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知然也。”这句话反应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9.教育无目的论是()提出来的。A.赫尔巴特
B.涂尔干
C.杜威
D.卢梭 30.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的是()。A.宗教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31.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属于()。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32.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就是()。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
33.在人类思想史上,科学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提出者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34.分支型学制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它最早出现在()。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德国
35.“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体现的是()的理想。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正规教育 36.我国现阶段的学制类型属于()。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制
D.多轨制 37.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是()。A.促进公平
B.普及中等教育 C.改革创新
D.提高质量 38.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普及()开始。A.学前教育
B.小学教育
C.初中教育
D.高中教育 3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40.当代中国所提出的教育导向思想是()。A.应试教育
B.科举考试
C.英才教育
D.素质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其中包括()。A.明了
B.联想
C.系统
D.方法
2.西方近代对世界教育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专著是()。A.《教育漫话》
B.《爱弥尔》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3.我国实行学校教育制度包含()。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4.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A.教学过程四个阶段论
B.实验教学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实用主义教学思想 5.杜威实用主义主要教育观点()。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从做中学
6.学校文化的形式可以划分为()。A.学校教师文化
B.学校精神文化 C.学校物质文化
D.学校制度文化 7.下列属于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的有()。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思想教育 8.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9.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A.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B.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C.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D.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E.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10.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A.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B.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C.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D.培养学生的个性 E.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
11.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A.建立规范教育学
B.三中心 C.“做中学”
D.教学的教育性质 12.教育目的的基本功能包括()。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调控功能
D.评价功能 13.以下对培养目标理解正确的是()。A.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标的制定,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B.培养目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 C.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可以互相替代
D.培养目标受到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三、判断题
1.封建社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2.广义的教育是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3.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赫尔巴特教育家撰写的《普通教育学》。()
5.社会性是教育的本质。()6.教育就是智育。()
7.墨子的教学观念比孔子和老子的更加实用。()8.教育学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科学。()
9.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我们的教育工作应因材施教。()
10.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表明遗传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途径。()12.过度重视教育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3.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
14.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的。()15.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应试教育。()16.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层是社会素质。()17.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18.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他们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所以不可替代。()
19.各级学校系统与各类学校系统是独立分开的。()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内容 2.校园文化 3.培养目标
五、案例分析题
1.下面是中外教育家关于教育的论述: 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长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上述说法中的不尽科学之处。(2)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2.季羡林在山东大学附属高中读书的时候,曾获校长王寿彭嘉奖。王校长赠了他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对联是“能将忙事成闲事,不薄今人爱古人”。扇面上王校长录了一首励志的诗,关键是落款,写的是“羡林老弟正”——王寿彭。季羡林说,“我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要追究动机,那并不堂皇。无非是想保持自己的面子,决不能从甲等第一名落到第二名,如此而已。”
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学校与个人在个体成长中的关系。
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2.【答案】A。3.【答案】B。4.【答案】D。5.【答案】B。6.【答案】D。7.【答案】D。8.【答案】D。9.【答案】C。10.【答案】B。11.【答案】C。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2.【答案】C。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因此教育的最根本职能是培养人才。
13.【答案】D。解析: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指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或快或慢,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4.【答案】A。
15.【答案】A。解析: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16.【答案】A。解析: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为“六艺”。17.【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或问答法。
18.【答案】B。19.【答案】D。20.【答案】A。21.【答案】A。22.【答案】D。23.【答案】A。24.【答案】D。25.【答案】C。26.【答案】B。27.【答案】A。28.【答案】C。解析:原文出自于《荀子•劝学》。原文的大意为干国、越国、夷族和貉族的孩子,生下来时而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他们长大后却习俗不同,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使他们这样的。
29.【答案】C。
3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故选B。3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狭义的教育制度的定义。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确定下来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3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素质教育的涵义。
33.【答案】A。34.【答案】C。35.【答案】C。36.【答案】C。37.【答案】A。38.【答案】B。39.【答案】D。40.【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了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2.【答案】ABCD。
3.【答案】ABCD。解析:我国当前的学制纵向划分为:学期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横向划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4.【答案】AC。解析:实用主义教学思想是杜威提出,实验教学思想是培根提出。5.【答案】ABCD。6.【答案】BCD。
7.【答案】ABC。解析: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8.【答案】ABC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9.【答案】ABCDE。10.【答案】ABC。11.【答案】ABD。解析:“做中学”是杜威的观点。12.【答案】ABCD。13.【答案】ABD。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封建社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2.【答案】×。解析: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3.【答案】×。解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我国的孔子。4.【答案】√。
5.【答案】×。解析: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6.【答案】×。
7.【答案】×。解析: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孟子、墨子等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题干的描述过于绝对且并不客观。墨子的思想内容更重实用性,但不能因此判断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就不实用。教学观念会受到历史、阶级以及受教育者的影响,不能单方面考虑和论断。8.【答案】√。9.【答案】√。
10.【答案】×。解析:题干强调的是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11.【答案】√。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途径。12.【答案】×。
13.【答案】√。解析: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对成产力也有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因此教育具有生产性。14.【答案】√。
15.【答案】×。解析:要实现全面发展教育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16.【答案】×。解析:心理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层。
17.【答案】×。解析: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癸卯学制是第一个实施的现代学制。
18.【答案】×。解析:德智体美劳之间是相互影响,并非完全独立的,所以说法错误。19.【答案】×。解析: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各级学校系统与各类学校系统不是独立分开的。
四、名词解释
1.【答案】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2.【答案】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个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校园精神文化。3.【答案】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来的。
五、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以上几种说法均存在片面的问题。荀子和洛克的观点均属于外铄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这种观点虽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却完全否定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因而是片面的。卢梭的观点将人的教育类同于植物的形成,将教育简单化,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片面的。康德的观点过分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样没有认识到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是片面的。
(2)①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参考答案】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主导作用的实现也要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和条件。
第二篇:化学教育学 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教育学>>自学考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对化学课程的设置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教育制度中正式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化学教育体系进入成形期。
2、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一是理解________________;二是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3、美国学者奥苏贝尔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理论,强调新的学习材料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4、教学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内容。
5、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行动规则和组织依据,是化学教学方法的精髓、灵魂和本质特征。
6、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层级结构是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和________________。
7、在实验的准备阶段,确定实验课题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最主要的两项工作。
8、设计板书时不但要考虑板书的内容,而且要考虑板书的形式和________________。
9、探究性学习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满足考试的需要为准绳。
10、运用知识结构化策略的关键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此联系为脉络,形成知识框架结构。
11、_____________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重要归宿。
12、_____________是课程思想、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
13、内容标准的有四个要素其中_______________、表现程度是一定不能省略的。
14、分析_______________是教材微观设计的首要内容.也是教师理解教材、用好教材的前提。
15、教学方法指导贯串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从系统观点看,任何活动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定向环节,执行环节和 _______________ 三部分组成的。
16、组织讨论的难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时间。
17、化学科学的_________________和社会属性,赋予基础教育化学课程以特定的内涵。
18、巩固应用环节通常通过_____________进行。
A、导向性问题 B、形成性问题 C、评价性问题 D、论述性问题
25、作好课堂观察的关键是------------------()
A、周密的计划性 B、了解学习目标 C、了解重、难点 D、积极参与
26、在进行化学实验记录时,不必要遵循的原则是---------------------------()
A、准确无误 B、周密完整 C、详细有序 D、方便简约
27、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成分,下列哪个不是-----------()
A、状态 B、目标 C、障碍 D、给定
28、哪项不是教师素质在构成上至少应该包括的成分---------------------------(A、从事教师职业的倾向性 B、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能力 C、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知识 D、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
29、哪项不是化学实验结果的处理的主要形式--(A、化学用语化 B、公式化 C、表格化 D、线图化
30、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主旨是-------(A、理解科学本身 C、突出科技价值观的教育 B、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D、制定教学目标
31、探究教学过程的发动阶段是-------------(A、实验、探究 B、关注、参与 C、解释、推论 D、反思、评价
32、学生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是---------(A、学习策略 C、产生学习兴趣 B、化学事实性知识
D、制定学习目标
33、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精髓是-------------(A、化学事实性知识 C、化学理论性知识 B、概念图
D、化学技能性知识
34、下列属于传统化学教学媒体的是--------(A、投影 B、录像 C、标本
D、计算机
35、《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版的时间是----------------(A、2001年7月 C、1949年10月 B、2003年5月
D、1997年2月
))))))))
36、化学实验问题有无探究价值是针对下列哪一项而言的----------------------()A、政府 B、教师 C、学生
D、学校
37、教学情境具有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其中哪一项是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基础和保证----()
A、真实性 B、全程性C、全面性
D、发展性
38、化学是一门以下列哪一项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A、学习C、理论 B、探究 D、实验 39、2003年4月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它采用模块组织课程内容,其中必修模块有几个---------------------------()
A、8 B、2 C、6 D、4 40、可以用来说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动词是----------------------------()
A、表述 B、记住 C、归纳 D、珍惜
41、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
A、50% B、75% C、100% D、90%
42、教师学会教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
A、听课 B、说课 C、反思 D、观摩
43、属于化学技能性知识学习策略的是-------()
A、概念形成策略 B、概念同化策略 C、合作交流策略 D、可视化策略
44、化学科学实验与化学教学实验的区别-----()
A、内容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方法不同 D、要求不同
45、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 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 C、实验史实和实验主体
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
46、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7、化学实验应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主体性是-()A、学校和学生 B、学生和设备 C、教师和学生 D、教师和药品
48、教师的职业倾向性不在于---------------()A、职业动机 B、职业理想 C、职业观念 D、职业愿望
49、课程思想、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A、教材 B、老师 C、板书 D、学生
50、下列属于现代化学教学媒体的是---------(A、教科书 B、实物 C、广播 D、图片
51、化学从实验化学进入定量化学时期的主要标志是由谁提出的理论------------(A、门捷列夫 B、侯德榜 C、道尔顿、拉瓦锡 D、克拉伯龙
52、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软件包括-----(A、CAI开发软件和CMI软件 B、photoshop软件
C、Excel软件 D、Psd软件
53、不是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的是--(A、以实验为基础 B、强调教学的探究性 C、强调学生主体性 D、强调掌握实验理论
54、当前的教育理念的主流是以什么为中心---(A、学生 B、教师 C、教科书 D、大纲
55、说明化学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动词是------------------------------(A、欣赏 B、感受 C、识别 D、归纳
56、在教师的一般能力结构中核心构成要素是(A、观察
B、实验
C、思维 D、动手
57、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精髓是--------------(A、化学事实性知识 C、化学理论性知识 B、概念图 D、化学技能性知识
58、下列属于传统化学教学媒体的是--------(A、实验装置 B、电影 C、电视 D、录音
59、可视化策略是下列哪一类型知识的学习策略())))))))))A、化学事实性知识 C、化学技能性知识
B、化学情意类知识 D、化学理论性知识60、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化学实验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A、实验者 B、实验手段 C、实验对象 D、实验环境
61、下列属于教学媒体选择遵循的原则是--()
A、科学性原则 B、经济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绿色化原则
62、巩固应用环节通常通过下列哪一种方式进行------------------------------(A、提问的方式 B、测验的方式 C、讨论的方式 D、练习的方式
63、下列实验,不属于化学实验趣味性的的是-(A、鸡蛋白性质实验 B、化学酒店 C、净水变色 D、火山喷发
64、实验者是化学实验的主体,其根本属性是--------------------------------(A、主体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特殊性
三、多项选择题
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里讲的四种“知识支柱”是-----------(A、学会认知 B、学会共同生活 C、学会竞争 D、学会生存(或学会发展)E、学会做事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体系中,一级主题包括----------------------(A、科学探究 B、身边的化学物质 C、物质构成的奥秘 D、物质的化学变化 E、化学与社会发展
3、从理论上说,以实验为基础中的“实验”有多重含义,即------------(A、实验探究活动 B、实验方法论 C、实验事实 D、实验史实 E、实验设计
4、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形成解释
D、评价结果 E、交流发表
5、教师素质在构成上至少应包括-----(A、从事教师职业的倾向性 B、从教师职业的必备知识 C、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 D、化学实验教学能力
E、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 D、化学教学规律 E、既定教学策略
18、科学教育广域四目标包括-----------()A、态度 B、过程 C、方法 D、技能 E、知识
19、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体系中,一级主题包括------------------------()A、科学探究 B、身边的化学物质
C、物质构成的奥秘 D、物质的化学变化 E、化学与社会发展
20、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形成解释 D、评价结果 E、交流发表
21、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A、科学性 B、绿色化 C、安全性 D、简约性 E、有效性
四、名词解释
1、教学理念
2、教学设计
3、课程
4、化学教学方法
5、教学模式
6、化学实验设计
7、化学教学实验
8、化学科学实验
9、探究式教学
10、学习策略
11、知识结构化策略
12、概念图策略
13、探究策略
14、教师素质
15、行动研究
五、简答题
1、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什么?
2、如何组织、指导学生探究?
3、为了保证教学情境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在设置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5、选择化学教学媒体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6、简述公众的科学素养包含的基本内容。
7、为了满足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贯彻哪些一般原则?
8、反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9、课堂演示型课件主要用于教师教学演示,其制作原则是什么?
10、设计准备是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其具体工作主要有哪些?
1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构成要素
))
12、如何指导学生听课?
13、简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14、公众科学素养至少包含哪些内容?
15、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6、搞好现代教学设计,需要满足那些基本要求?
17、化学教育具有哪几方面的社会价值?
18、如何指导学生自学?
19、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20、如何指导学生合作?
21、教师在演示实验时的基本要求?
22、化学教学情景设计常见的途径有哪些?
23、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课程目标总的论述。
24、如何组织、指导学生练习?
25、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树立的新理念有哪些?
26、教学反思过程包括那些阶段?
27、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六、论述题
1、谈谈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2、结合《化学教育学》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如何选择和确定教学方法。
3、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谈谈如何上好一堂中学化学课。
4、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先进理念、结合化学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一个九 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授课提纲.5、谈谈你对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具体要求的认识。6当前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中,你认为应该首先树立哪些新理念。7谈谈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8、谈谈教师进行反思的过程
《化学教育学》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奏定学堂章程》
2、科学本身
3、先行组织者
4、化学教学设计及其实施
5、化学教学策略
6、内容标准
7、设计实验方案
8、版面设计
9、满足学生对物质世界进行探索的好奇心
10、确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1、科学素养
12、教材
13、行为动词
14、单元思路
15、反馈环节
16、控制讨论的方向
17、探究属性
18、练习
19、技能
20、建立化学学习档案
21、探究式教学
22、层次等级
23、学生
24、掌上实验室
25、版面设计
26、周密的计划
27、选修课程模块
28、巩固应用环节 29、1865 30、学生自我评价
3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2、教导主体
33、讨论探究
34、概念形成策略
35、课时
36、学习方式
37、空间与时间
38、科学、技术及人文伦理
39、教材 40、实验课题
41、周密的计划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
1、A
2、B
3、C
4、D
5、C
6、C
7、D
8、B
9、D
10、A
11、D
12、C
13、A
14、C
15、A
16、A
17、C
18、A
19、A 20、D
21、B
22、A
23、D
24、D
25、A
26、D
27、A
28、B
29、B 30、B
31、B
32、B
33、C
34、C
35、A
36、C
37、A
38、D
39、B 40、D
41、C
42、C
43、D
44、B
45、A
46、D
47、C
48、D
49、A 50、C
51、C
52、A
53、D
54、A
55、D
56、C
57、C
58、A
59、C 60、D 61、B 62、D 63、A 64、A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E
3、ABCD
4、ABCDE
5、ABC
6、CDE
7、ABCD
8、ACE
9、ABC
10、BCD
11、ABD
12、AC
13、ABCDE
14、ABCD
15、AE
16、ABE
17、ABCDE
18、ABCD
19、ABCDE 20、ABCDE
21、ABCD
四、名词解释(每3分)
1、教学理念是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性认识,通常指有关的理论、观念和某些核心概念。
2、教学设计就是预先构思并表达关于教学活动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意象的观念结构和活动方案的过程;狭义的教学设计仅仅指构思、表达教学活动方案的工作。
3、课程是为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而设计的内容,它与教学的起点(课程目标)、教学的过程(课程观念、课程内容、教科书)和教学的结果(课程评价)密切相连,课程实施就是将预期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4、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学系统中的主体,为了实现化学教学目的、完成化学教学任务 而作用于客体,以及跟系统内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手段的规定。
5、教学模式是在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所建立的关于教学实践的一种规范化的运作方式及体系
6、化学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依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等在头脑中所进行的一种规划
7、化学教学实验是是指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事实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8、化学科学实验是指化学科学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化学试验目的,运用一定的化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物质手段,在人为的实验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实验事实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9、探究式教学: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明显促进和支持作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式教学。
10、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11、知识结构化策略是指将事实性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结构。
12、概念图策略是指学习者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结构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概念的意义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联系的一种策略。
13、探究策略是指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先提出对问题的假设,即对问题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然后设法收集能够证实假设的证据,通过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抽象概括确定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问题目标状态的一种策略。
14、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15、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的一种反思性研究,它旨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改进实践得以进行的情景,促进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以及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
五、简答题
1答 1).准备充分,确保成功2).现象明显,易于观察3.)操作规范,注重示范4.)演、讲结合,启迪思考5).简易快速,按时完成6.)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2答:(1)发掘蕴涵在教材中的探究因素。(2)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3)敢于放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4)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规律,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3答(1)情境作用的全面性(2)情境作用的全程性(3)情境作用的发展性(4)情境的真实性(5)情境的可接受性。
4、答:(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2)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3)化学学科的特征.5答 :(1)有效原则(2)可靠原则(3)方便原则(4)经济原则
6答: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 2)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 3)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
7答:(1)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统一原则
(2)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统一原则
(3)理性与操作性、可行性统一原则
(4)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原则
(5)最优化与阶段性统一原则
8答:(1)反思有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2)反思有助于教师的自知和自我理解
(3)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
9答 :(1)选择适合化学特点的制作课件课题,(2)要体现教学目的,为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供帮助。(3)结构严谨,界面友好统一,方便控制。(4)技术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上,而不是追求华丽和高超。
10答:(1)学习、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主张,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整合,形成 自己的教学理念。(2)调查、研究学习主体,客观、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3)了解、研究教学任务(4)研究并掌握教学内容(5)调查、研究教学条件和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11、答;探究式教学一般有5个基本的构成要素:(1)提出问题:学生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收集证据: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创设可探讨的情景或环境;(3)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交流发表: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探究环节可多可少,不能机械的照搬。
12、答(1)指导学生首先注意于听并且学会听(2)指导学生合理地分配注意,不但善于用耳,而且善于用眼、用脑、用手,善于协调自己的这些器官,使它们相互配合。(3)对不善于分配注意的学学生,教师应该适时地提醒它们进行听、看、想、记等活动.要注意给子完成这此活动必要的时间。(4)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地听好,教师要重视在课的开头做好学习定向工作。
13、答:(1)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2)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4)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5)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7)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14、答: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
15、答:(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要注意教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3)注意各类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把他们组织成协调、和谐、自然的教学目标体系(4)还要注意因材施教
16、答:要搞好现代教学设计,需要满足下列基本要求:(1)以系统观点作指导(2)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系统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一般说来,要注意有下列特点的理论:●符合教育、教学目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科学规律,●适合学科特点(3)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效果出发 要力戒教条主义
17、答:(1)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3)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4)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18、答:(1)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会学习”是自学的首要任务,充分认识这对于适应学习型社会,增加自身发展潜能的重要意义。(2)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收集、选择学习材料,并学会自己确定学习任务、学习重点、学习要求、学习程序和学习方法等。(3)让学生知道,自学阅读时不仅要“动眼”看,而且要注意“动笔”,勾画重要内容,摘录要点,及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及疑问,整理、编写知识小结.(4)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内容的规律。(5)注意组织好自学成果的交流、讨论和示范活动。
19、答: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基本特征:
(1)拥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2)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有很强的洞察力
20、答:(1)明确个人责任,培养团体精神。(2)合理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共同参与。(3)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作用。(4)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提高每个成员的参与欲望。(5)适时、合理地评价,调动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
21、答:(1)准备充分,确保成功(2)现象明显,易于关察(3)操作规范,注重示范(4)演、讲结合,启迪思考(5)简易快速,按时完成(6)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22、答:(1)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2)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
设情(3)利用问题研究创设情境(4)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23、答: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1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分)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1分)。
24、答:(1)针对学生发展需要精心地选样、编制练习题。(2)一般说来。在学生开始解题练习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进行审题和解题指导,讲清要求和格式。必要时要通过例题进行示范。在讲解例题时,要着重讲清解题思路,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求举一反三之效。(3)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巡观检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4)对于复杂的练习活动,可以按照“分步练习—完整连贯—熟练操作”顺序分阶段组织练习。(5)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讲评,也可以组织学生互评、自评。(6)坚持改革,力戒走老路。
25、答:(1)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2)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相联系(4)要把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既重视学习效果,也重视学习过程(5)要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增长发展潜能,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追求更好的发展(6)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追求更好的发展
26、答:教学反思的过程一般包括4个阶段:(1)确定所要关注的内容(2)观察与分析(3)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境(4)实际验证
27、答: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基本条件是:(1)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2)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3)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六、论述题
1、答;探究式教学一般有5个基本的构成要素:(1)提出问题:学生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收集证据: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创设可探讨的情景或环境;(3)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交流发表: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探究环节可多可少,不能机械的照搬。其特点为:(1)具有驱动性,(2)具有诱发性,(3)具有易参与性,(4)具有可生成性,(5)具有多重教育功能(每一个要点1分)
2、答:1)是不是有利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2)是不是适合于教学的内容,符合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特点;3)是不是适应学生个体以及学生集体的发展水平和心理的需要,学生是否具有必要的学习准备;4)是不是具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如必要的实验设备、直观手段、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等;5)是不是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和化学教学原则;6)是不是有利于落实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 7)教学方法本身的教育价值;8)教师对学方法的了解、使用教学方法的经验和能力以及教学风格等个人品质和个性特征等。(每条1分,展开论述3分)
3、答: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于化学这门学科在内容与知识安排上也有了很的变化,如何贯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靠近课标,上好化学课,我觉得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二、合理利用教材
三、围绕立体“三维目标”提高导入新课的趣味性
四、精讲巧练,师生积极互动,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
五、要重视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注意课堂的语言艺术
七、注意课堂的多向交流合作
六、积极引导学生思维
七、探究有价值的课题
八、重视小结
5、答:(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事实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事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答:(1)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2)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跟其他学科相联系。(4)要把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既重视学习效果,也重视学习过程。(5)要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增长发展潜能。(6)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追求更好的发展。
7、答:(1)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2)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 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4)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5)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7)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8答:教学反思的过程一般包括4个阶段。(1)确定所要关注的内容。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可能存在某些问题,进一步收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资料,初步明确其性质和结构。(2)观察与分析.教师对有关的资料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特别是以批判的眼光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态度等。教师可利用自我提问的方法来促进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教师会在已有的经验中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或者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3)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境。在认识了问题的成因之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可能产生的效果加以考虑,形成新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4)实际验证.考虑过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行动计划。通过实际尝试或角色扮演,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假没和教学策略。在检验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实际对理论假没进行修订。确定教学的效果,并形成有关的理论。
总之,教师的反思实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就是在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
第三篇:教育学练习题答案
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D4.D5.A6.C7.A8.C9.A10.B11.A12.B13.A14.D15.D16.C17.D18.A19.D20.C21.A22.A23.B24.C25.D26.C27.B28.A29.A
二、多项选择题
1.ACE2.ABCDE3.ACDE4.ABCE5.ABCDE6.ABCDE7.ABCD8.ABDE9.ABCDE 10.ABC11.ABCE12.ABCD
三、填空题
1.京师同文馆2.班级3.个体影响力4.控制5.自我教育6.组织实施 7.个体化功能8.体育锻炼标准9.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10.民主型、放任型11.学生的发展12.分析书面材料法谈话法
四、判断题
1.×2.√3.×4.√5.×6.√7.×8.×9.√
五、名词解释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2.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4.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区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5.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六、简答题(答案要点)
1.(1)班集体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班集体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班集体成熟的集体阶段。2.(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4.(1)确立班风目标。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总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立班风建设的基本思路,而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确立班级的班风目标。
(2)培养正确舆论。班主任应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确是非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3)强化行为训练。班主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常抓不懈,反复训练。
(4)加强榜样示范。班主任要抓好典型,树立好榜样,应注意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5.(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6.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做到: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七、论述题(答案要点)
1.(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2.(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解决策略: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即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成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分析书面材料、调查法、观察法。(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学校的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一般都以班为单位来组织与安排,所以,组织与指导在这些活动也是班主任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班主任还应经常关心和了解学生的课余生活,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6)建立学生档案。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7)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奋发向上,肯定其优点,找出其缺点,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帮助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9)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做好先进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的教育工作和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11)偶发事件的处理。偶发事件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生的事难以预料、出现频率较低,但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加以特殊处理的事件。
八、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1)处罚学生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它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违反纪律也是有不同原因的,老师处罚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改正错误,更好地成长。案例中的班主任所采取的处罚方法很值得我们思考。
(2)案例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人性化管理。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但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该案例中班主任在处理违反纪律的学生时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身心发展角度出发,进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我管理,不仅遵守纪律,而且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3)案例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民主化管理。班主任要进行民主化管理,不能专制也不能放任学生自己发展。该班主任采取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处罚”手段,顾全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使学生改正了错误,学到了知识,使学生既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4)案例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人际交往关系方面的教育。处罚违反纪律的学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案例中班主任这样的处理方法,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老师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学生违反纪律是错误的,必须受到处罚,这是班级管理必不可少的。
(5)案例中班主任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引导。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处罚学生的方法也是一种激励手段。这位老师采取暗示批评的形式,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没有直接点破,但是学生在老师的“惩罚”下,通过表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班主任将惩罚与教学相结合,惩罚中既坚持了原则,又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心服口服,知错能改,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1)鉴于该班级的特殊情况,我会选择班级常规管理的模式来进行班级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班级规范,如班规、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2)运用陶冶教育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会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不断加强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自己的精神情操来影响、感化学生。
(3)在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班集体组建工作很重要,我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并组织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把该班级培养成为优秀的班集体。
3.(1)从“儿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该班学生缺乏良好的学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班级学习风气不浓厚。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势必不能安心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这不紧不利于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获得,也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不利于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规范班级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注重班干部的培养及其模范作用的发挥。
4.(1)现代班级管理观要求以学生为本建立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2)该班主任最初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并没有以学生为本,而是坚持专制型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属于支配性领导,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僵硬的对策为基础,只给予统一强制的指导,或一味地斥责、威胁。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二是如何让学生服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害。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从而引起了学生的不满与抗议。
(3)班主任后来成功是因为他改变了原来的班级管理方式,建立了民主型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属于综合性的指导,能够灵活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学生的自发行为,促进班级同学的思想在合作中进行交流。“让学生一起商量班级管理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一起为班级建设提建议”“增强双方沟通”体现了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第四篇:教育与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1.D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2.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叫()。A.学制 B.学校教育 C.正规教育
D.制度化教育2.A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我国科举考试使用的教材主要是()。A.“六艺”
B.“四书”、“五经” C.《学记》、《理学》
D.“七艺”3.B解析:科举考试注重儒家经典的考核,这些儒家著作到后来逐渐演化为“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而“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因此,答案为B。
4.“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的教育特征。A.古代印度 B.古代埃及 C.古代中国
D.古代雅典4.B解析: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5.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产婆术”属于()。A.直观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5.C解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他的这一教学思想符合启发性原则。
6.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6.B解析:亚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7.“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7.B解析:《教育漫话》是洛克的作品;《大教学论》是夸关纽斯的作品;《爱弥尔》是卢梭的作品;《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作品。所以本题应选B。
8.1939年,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8.A解析: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将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学结合起来,主编了《教育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孔子的主要教育主张包括()。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教学相长 D.兼爱非攻
E.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多项选择题
1.ABE解析:“教学相长”是《学记》中的观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主张。
2.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有()。A.库姆斯 B.伊里奇 C.杜威 D.保罗•朗格朗
E.泰勒2.AB解析:库姆斯等人的陈述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三、填空题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___________,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社会现象
2.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___________,第三步是___________。定义助产术 3.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私学的发展 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洛克
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___________,他于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康德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较,出现了哪些变化? 2.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
3.简述《学记》的教育思想。
3.①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为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②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
4.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4.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包括:①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②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③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区别。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①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②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核心、权威和主导的地位。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和赫尔巴特针锋相对:①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②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这两种教学理论各有利弊,都不能走向极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力求整合这两种教学理论,吸收各自的优点,摒弃二者的缺点,促使教育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
2.试述教育的民主化。
2.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接受到同样的教育,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容,其内涵包括:①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②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分配要均等,但这也并不是说上同一所学校就是公平,还要强调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以适当的教育,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条件使之得到相应的发展。③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但这也并不是说人人都能得到同一类最高学历,而是能考虑到学生的差别,要给学生最好的出路,这个学生适合于上大学就上大学,那个学生适合于搞手艺就教给其一技之长使其能谋得相应的职业。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这主要指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教育管理民主化,从宏观上说,是指教育立法、教育决策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民主化;从微观上说,是指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3.论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3.现代教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五篇:教育学练习题部分答案
《教育学》练习题部分答案要点(仅供参考,有些还应作相应补充)
一、辨析题
1.教师专业化是指获得教师资格证。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专业化是指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专业的成熟,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而教师资格证的获得只不过是教师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标志,并不能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标。
2.有教师认为,对教育目的不一定要把握,只要对教学目标把握。3.课程即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的总和。
4.新课程结构要走向综合,这意味着要逐步取消分科课程。5.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班级氛围都属于隐性课程。6.教师备课就是备教材,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7.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
8.发展体力不只是体育课的任务,各科教学中,都应考虑到这一任务的实施。9.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概念。10.备课就是写好教案。
11.课堂管理就是控制并矫正课堂问题行为。12.课堂管理的目标是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13.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
14.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对教学活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15.评价是在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16.为了客观准确,在现代教育评价中,数量化评价方法的采用越多越好。17.教育测量就是教育评价。
错。测量是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测量不包含定性说明,而评价是在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教育测量属“事实判断”,而教育评价是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再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所以二者并不等同。18 具有广博知识的学者就能成为优秀教师。
错。优秀的教师无疑必须具有广博知识,学习型社会的优秀教师则更必须是博学识广的学者,但要成为优秀教师还必须具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多方面、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而仅仅具有广博知识的学者未必都具备这些条件。新课程强调结构上的综合化,这意味着分科课程将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逐渐消失。
不正确。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不会取消。新课程结构走向综合主要指对分科课程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关联进行统整,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学校课程的综合化。具体包括设置学科性综合课程、加强学科内容之间的综合、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 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创建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争取成就的行为。21课堂管理就是控制并矫正问题行为。
不正确。在课堂管理中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控制并矫正问题行为只是课堂管理的内容之一。22.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前提。不正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的前提。
23.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班级氛围都是隐性课程。正确。隐性课程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多样性的特点。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班级氛围都属于隐性课程。24.形成性评价旨在了解评价对象的情况,为找到评价对象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做准备。
错误。形成性评价是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整活动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教育过程的情况,及时调整。
2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两者具有同等的价值。
正确。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研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在保证学生基本学力基础上的有个性的发展,两者并不矛盾。
26.教师的专业成熟就是指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教学技能。
二、问答题
1、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价值取向,谈谈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
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价值进行选择时所持有的倾向。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般有两种,一是社会本位,即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从社会发展需要设计教育的一切活动。视教育为国家或社会发展的工具。二是.个体本位,即把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设计教育的一切活动。强调发展个人的本性、个性、生活。我国当前的教育价值取向总体讲是社会 本位,即 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如“四有新人”。现阶段,我们强调的是教育为“经济中心”,“民族复兴”服务。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与个人并重。
影响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客观因素,主要指社会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力量的不均衡,社会活动结构的变化等。二是.主观因素,即指教育意识,主要包括教育危机意识,教育转折或取向意识,教育的文化发展意识等。(此段要能深入展开论述为佳)
2、如何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有效的课堂规则能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规则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合理性;清晰明了;可实施可操作性;一致性;灵活性。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要坚持以下原则:与学生共同制订规则;清楚地叙述规则;提供规则的原理;解释规则存在的原因;以肯定的方式陈述规则等。
3、论述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管理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违反公认的课堂行为规范的行为和明显的心理问题行为。成因:教师的问题:情境因素;教师的观念因素;业务水平有限;工作不负责任;要求不连贯、不一致;随便许诺,但总不兑现;软弱,缺乏魄力;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情绪问题;学生的任性行为;
有效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提出清晰而明确的要求,使干预过程尽可能简短 ;建立合理的干预层次 ;对行为不对人 ;保持公正和一致 ;坚持到底等。其他建议还有:强化良好行为;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降低课堂焦虑水平;教师须自信;培养学生的归属感;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精神;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对学生有高期望等。
4、你认为教育中应如何体现“学生是有丰富情感、独立人格,独特个性和自觉能动性的人”这一本质属性?
要点如下(但须展开):学生是有丰富情感、独立人格,独特个性和自觉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要体现这一本质属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3)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请谈谈当前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状况,及其形成原因。
现状:结合自己的学生经历谈。
形成原因:角色认同不一致;师生间缺乏沟通;功利性的师生关系;不正确的教师领导方式;师生间彼此不尊重等。
改进建议:互相认同——互相理解——避免角色行为、角色观念的理解偏差;师生多交流、多沟通,追求平等对话,密切师生的非正式关系。教师努力使自己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端正领导方式——提倡民主的领导方式。克服功利性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互相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实现人格上的平等;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差异。
6、怎样叙写教学目标?
完整的目标表述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列出,辨别,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等。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等。表现程度,指学生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应该注意:不能以教育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如:“把学生培养成为良好的公民”、“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等。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生能用乘法正确解决应用题”等。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
7、请谈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第5题及教科书。首先要谈谈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再谈建立策略。
8、试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制,以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优点: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易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学。缺点:造成并加深了学科之间的分离;间接经验的精华与现实生活不易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实际;关心学习结果,不关心学习过程和方法。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课程,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优点:利于联系生活实际;利于培养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性;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的获得;不利于高效地传递文化遗产。总体而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具体的教育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具有明显的区别,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参见教材152-153页)联系: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整体的课程目标,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9、谈谈你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了解与认识?
(一)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课程是师生交互作用共同建构的过程与结果;学生的个人知识经验是课程的重要构成;课程设计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新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从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兼顾学科体系、儿童经验和社会需求。
(三)课程目标的变革: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四)课程结构的变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五)课程内容的变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人文性)。
(六)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七)课程评价的变革。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八)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10.简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1)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2)对被评价者的发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3)注重过程评价。(4)关注个体差异。
(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11.简述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学习以后应达到的行为状态作出具体、明确的表述,再将这些表述进行类别化和层次化处理。完整的目标表述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应该注意:不能以教育目的代替教学目标。不能含糊其词,难以评价。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12.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教育公平的理念、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13.简述教师备课时研究学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4.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优点:(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学生年龄和程度接近,有利于互相交流和启发。
缺点:(1)重视统一要求,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2)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较少,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获得辅导的机会和参与的机会受限制。(3)由于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接触实践、进行实践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机会少,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4)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15、谈谈你对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改革的认识。
当前的课程结构改革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均衡性即均衡设臵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以及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
(1)均衡设臵课程门类,在中小学均衡安排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三类课程。
(2)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确定课程类型 综合性:(1)加强学科教学的综合化;(2)设臵学科性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课程。
选择性:(1)区域和学校主动选择课程;(2)学生主动选择课程;(3)教师主动对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出选择。
本次课程结构的改革,是根据我国长期以来在课程结构方面的弊端——课程类型单一;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提出来的。
课程类型的单一使得在注重发挥一种或几种课程类型价值的同时,忽视或放弃了其它课程类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学生在这种单一课程的滋养下,片面发展在所难免。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16、你是如何理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交往、互动,促进学生完善发展的过程”。要点:
先答教学的定义。教学的这一定义突出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交往、互动,促进学生完善发展的过程”这一新观念。这一观念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2)教学不仅传授和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3)师生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这种交往与一般的人际交往相比具有特殊性。教学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教学交往是有目的、自觉的交往活动,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与教师都是交往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交往的内容是被“规定”了的、具有“规范”意义的。不仅包含智力内容,而且包含非智力的内容。从交往的结构看常常是有计划的、相对“有序”的;是被精心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目标而展开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全面立体的交往过程,具有丰富性。交往方式上,不仅包括语言交往,而且包括非语言交往。(4)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预成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的关系。所谓生成性教学是。。。
17.请谈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改革的必要性: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
① 重视统一要求,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②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较少,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③由于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少,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获得与运用知识。
④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2)改革的可能性
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理论的发展、实践探索中积累的经验、教师的素质、学校背景等方面加以分析。
18我国教育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怎样改革?
问题:1.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的综合功能;
2.评价过分关注活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过程的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忽视评价主体的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是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忽视个性的发展和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侧重书面考试,忽视书面考试以外的内容;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和书面测验,对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认同,使评价的反思、调控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改革:倡导发展性教育评价。(对其定义、特点进行展开论述)
19、简述教育活动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1)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必须予以保证。① 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②课后也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选择和支配的时间,以供自主活动。
(2)重视学生主体需要的培养和满足①重视学生主体需要的培养②使教育价值客体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
20、什么是课堂管理?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学校背景;学生需要与定型期望;教师的行为方式与风格;班级的特点。
21、谈谈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现代教育的首位提倡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其核心观点是强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儿童中心。现代教育在当今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重视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课程设臵上,也是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重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结合,传授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结合,选修与必修的结合等。在评价上也是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评价
22、简述教师角色的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广博的知识基础;较强的教师能力结构;良好的工作方式等。
21、简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质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质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教师与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3、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般有哪几种?试简要叙述。一种社会本位: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从社会发展需要设计教育的一切活动,视教育为国家或社会发展的工具。另一种是个体本位,把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设计教育的一切活动,强调发展个人的本性、个性、生活。24.简述正确的学生观的主要内涵。
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未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25.简述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1)重视联系实际,重视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重视一般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考核,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考核;(2)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3)学业评价技术的现代化;(4)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评价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渗透到其他学科中。26.简述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有哪些?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所教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成熟水平和经验;教师自身的风格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学环境。
27、你怎么理解: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传统上,我国课程开发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模式,课程是由国家有关机构召集专家、学者进行编制与使用的过程,其使用结果也由国家机构进行评价。教师与学生主要是这种课程的忠实实施者,不仅学生无发言权,即使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改动也十分有限。这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与责任心,也照顾不到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不利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现新课程改革强调我国课程目前实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国家开始考虑到地方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而进行课程赋权,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特别是重视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平衡,赋予师生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具有多重价值,如: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等。
总之,承认师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就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全员参与的合作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以及个性教育理念等。是真正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28.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劳动特点分别是什么?
教师职业的价值:(1)教师职业的社会发展价值;(2)教师职业的学生发展价值;(3)教师职业的教师发展价值。教师劳动的特点:特殊的复杂性;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显效的长期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劳动量的隐含性;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劳动的协作性。
29.举例分析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30.简要评述学科课程。
31.简要评述活动课程(经验课程)。32.有人认为“教育”这个概念的核心体现在“教”上,有人认为则不然,而是体现在“育” 33.结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谈谈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的要求。3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学》九个重要知识点
1、什么是教育。(自己总结)
2.教育活动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质、作用及其构建。(1)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必须予以保证。① 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②课后也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选择和支配的时间,以供自主活动。
(2)重视学生主体需要的培养和满足①重视学生主体需要的培养②使教育价值客体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质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教师与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1)了解和研究学生(2)教师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3)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言语沟通与信息交流,而且要注意课下的相互作用,善于与学生交往。(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5)端正领导方式——提倡民主的领导方式(6)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教师的主导作用:指教育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对培养人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先天素质、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等特点,在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方向性、领导性作用。主导不在于改造受教育者,而是引发其主观能动性。
主导作用的落实: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符合人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教师要能有效地影响和协调其他与人的发展有关的因素,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宜的环境,精心设计组织各种活动。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及应对环境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4、正确的学生观的主要内涵。
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未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5、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应尊重和关怀每个儿童并承认每个儿童的潜能,尊重儿童的价值和尊严。合理满足儿童的各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
6、教学的本质: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师生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7、教学的任务:传授与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生成性教学的内涵、意义及教师进行生成性教学的态度
8、新课程的“新”,特别是新的三维目标、新的课程结构观、评价观、新的学习方式要注意。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的课程结构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设臵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里你应对隐性课程、校本课程等要了解。)
新的课程评价观: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与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9、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要把已有评价的弊端先弄清楚。)(1)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2)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3)注重过程评价。(4)关注个体差异。
(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一)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四)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体现的教育理念:一)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三)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四)教育公平的理念
(五)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