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价键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第三课时教案
第2节共价键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第3课时
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分子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些分子在对称性方面的特点,知道手性化学在现代化学领域医药的不对称合成领域中的重大意义。
2.了解分子的极性;
3.能判断一些简单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 4.知道分子的极性与分子的立体构型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1.了解一些分子在对特性方面的特点
2.能判断一些简单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 【教学难点】
1.了解一些分子在对特性方面的特点 2.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教学方法】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联想质疑】
请你举出身边显示一定对称性的物体。宏观物体具有对称性,构成它们的微观粒子也具有对称性吗? 【板书】
二、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性质 【阅读思考】 1.分子的对称性
(1)含义:对称性是指一个物体包含若干等同部分,这些部分相互对应且相称,它们经过不改变物体内任意两点间距离的操作能够复原,即操作前在物体中某地方有的部分,经操作后在原有的地方依旧存在相同的部分,也就是说无法区别操作前后的物体。
(2)对称轴: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以某条轴线为对称,沿该轴线旋转1200或2400时,分子完全复原,我们称这根连线为对称轴。
(3)对称面:对于甲烷分子而言,相对于通过其中两个氢和碳所构成的平面,分子被分割成相同的两部分,我们称这个平面为对称面。
(4)联系:分子的许多性质如极性、旋光性及化学反应等都与分子的对称性有关。2.手性
(1)手性和手性分子定义:如果一对分子,它们的组成和原子的排列方式完全相同,但如同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这对分子互称手性异构体。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
(2)手性碳原子:当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在碳原子(如CHBrC1F)上时,形成的化合物存在手性异构体。其中,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
【讨论】
1.有人说“手性分子和镜像分子完全相同,能重叠”是吗?二者什么关系?分别用什么标记?
2.举例说明手性分子对生物体内进行的化学反应的影响? 3.构成手性碳原子的条件? 【课堂练习】媒体展示 【学生分组实验】
在滴定管中加入四氯化碳,打开活塞,将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液流,观察液流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再改用水做实验。【引入】分子极性 【思考】
1.为什么水分子中有正、负两极
2.根据电荷分布是否均匀,共价键有极性、非极性之分,以共价键结合的分子是否也有极性、非极性之分呢?
3.分子的极性又是根据什么来判定呢? 【板书】
3.分子极性
(1)极性分子:分子内存在正、负两极的分子;(2)非极性分子:分子内没有正、负两极的分子 【讨论】
分子极性如何判断? ①双原子分子的极性:
双原子分子的极性取决于成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否有极性,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由此可知,对双原子分子来说,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是一致的:化学键有极性,分子就有极性;反之,化学键无极性,通常分子也无极性。
②多原子分子的极性
多原子分子的极性与分子中的键的极性关系比较复杂。如果组成分子的所有化学键均为非极性键,则分子通常为非极性分子,【讨论总结】
分子极性判断方法 1.化合价法
①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
②若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对)则为极性分子,若无孤对电子则为非极性分子。
2.物理模型法
将分子中的共价键看作作用力,不同的共价键看作不相等的作用力,运用物理上力的合成与分解,看中心原子受力是否平衡,如平衡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小结】
⑴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单质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⑵含有极性键的双原子化合物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⑶含有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空间结构对称的是非极性分子;空间结构不对称的为极性分子。
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凡是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2)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3)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4)非极性分子中一定不含有极性键。5)极性分子中一定不含有非极性键。6)凡是含有极性键的一定是极性分子。7)非金属元素之间一定形成共价键。8)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价键。【板书设计】
二、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性质 1.分子的对称性 2.手性 3.分子极性
第二篇:高二化学《共价键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练习题(定稿)
高二化学《共价键与分子的空间构型》练习题
姓名班级座号
1.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形成sp杂化轨道的是()
A.H2OB.NH3C.C2H4D.CH4
2.下列分子中键角不是1200的是()
A.C2H2B.C6H6C.BF3D.NH3
3.在乙烯分子中有5个σ键、一个π键,它们分别是()
A.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
B.sp2杂化轨道形成π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σ键
C.C-H之间是sp形成的σ键,C-C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
D.C-C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H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
4.苯分子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原因是()
A.分子中不存在π键B.分子中存在6电子大π键,结构稳定
C.分子是平面结构D.分子中只存在σ键
5.下列分子或离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是()
A.H2OB.CH4C.SiH4D.NH4
6.硫化氢(H2S)分子中,两个H—S键的夹角接近90°,说明H2S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二氧化碳(CO2)分子中,两个C=O键的夹角是180°,说明CO2分子的空间构型为;甲烷(CH4)分子中,两个相邻C—H键的夹角是109°28′,说明CH4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7.写出下列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或价电子排布:
(1)电子排布式
Al3+34Se30Zn
(2)价电子排布
8.写出具有下列电子排布的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符号:
1s22s22p63s23p69.在某一周期(其稀有气体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4s24p6)中有A,B,C,D四种元素,已知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2,7;A,C的次外层电子数为8,B的次外层电子数为14,D的次外层电子数为18,则:
(1)写出A、B、C、D的元素符号:A,B,C,D,(2)画出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单质与水的反应;
B单质与过量的D单质的反应。28+22
第三篇: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三课时教案
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
吴艳云
地点:高一(17)
时间:2012/10/17 课题:2.2.1对数与对数运算(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推导对数换底公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推导对数换底公式的过程,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运算法则,对数换底公式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感受对数的广泛应用。
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换底公式,对数恒等式及其应用 难点: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1)对数的运算性质公式有哪些?
(2)y13(1001)x(人口增长问题),当y18时,x是多少?
二、换底公式
logab= logcblogcaa(a>0且a1,c>0且c1,b>0)证明:设
logb=,则ab,两边取以c为底的对数可得:
logcalogb,即logalogb
ccc
logcblogclog即logbalogaccba
通常取以10为底,或者取e为底
三、换底公式的应用
1解决情景(2)
2求证下列等式(1)logab=3例题讲解
m1m(2)lognb=logb
aanlogba例1 求下列各式的值
(1)log89log
32(2)
3logablogclogdloga
bcdlg9lg32lg32lg252lg35lg210解:(1)原式= 3lg8lg3lg2lg33lg2lg33
(2)原式=
练习求lgblgclgdlga1 lgalgblgclgdlog225log4log9的值
35实际问题的应用 例2(教材例5)
解:(1)lg20lg0.001lg20lg103lg2034.3
答:这是一次约为4.3级的地震(2)设5级、7.6级地震的最大振幅分别为
、
125lg1lg02.6lg2lg12.6lg2102.6
则7.6lg2lg01
212102.6398
答:7.6级地震的最大振幅约是5级地震最大振幅的398倍。
1例3(教材例6)
解:设生物机体内碳14的含量为1,经过一年后的残留量为x,经t年后残留量为76.7%
57301(1)x 则 2tx0.767(2)由(1)得x1215730代入(2)得
12t57300.767
即
tlog10.767 57302t5730log10.76757302lg0.7672193 1lg2所以王堆古墓是近2200年前的遗址。
四、对数恒等式
(1)xlogax(a>0且a1,xR)任何一个实数x都可以表示成对数形式 a(2)axloga(a>0且a1,>0)任何一个正实数都可以表示成指数形式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1)(2)logx(3)log1x3
2321log113解:(1)xlog12
333x2
(2)(3)两题由学生预习教材70—72页之后完成
五、小节:1学习换底公式及推导公式和对数恒等式 会用换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不置:
习题2.2组6,12
第四篇: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休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引入新课
【展示】用喷有花露水的滤纸片环绕教室一圈【提问】你闻到了什么味道,请解释原因。
【演示实验】拿出一瓶浓氨水,请学生上前用扇闻法闻味道。【提问】你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能够闻到气味呢?
【学生活动】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及展示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对物质微粒性的思考。
【引导】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为了验证猜想,需要寻找证据和进行实验。
【联系实际】湿衣服经过太阳晒后会变;;为什么走到花园会闻到花香;蔗糖溶于水消失不见,去哪里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从看得见的,以及生活的例子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由此引入新课。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物质是由无数不可见的粒子所构成的。【讲授】设定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讲授】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展示图片】观看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出来的分子图片,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
【归纳】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
【板书】物质由粒子构成。
粒子分为分子、原子、离子。
【总结】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想象力进入奇妙的微观世界。
【设计意图】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巳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说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进而进一步引入粒子的性质。
【讲授】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提问】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
【提问】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
【提问】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呢?
【回答】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如刚才照片中提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总结】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提问】分子这么小,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
【回答】经过预习可知,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问题】请你分析上述资料描述了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和思考,归纳总结出粒子的第一个特性。
【展示】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分子图片,进一步证明粒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板书】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一步一步深入课题。使学生慢慢一步一步对微观世界,对分子有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教师展示的实验和图片,能够提高自己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提问】每当到了桂花开花的季节,总能闻到一阵阵香味。到底是为什么呢?
【实验3-1】向盛有水和热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归纳小结】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不断地扩散,并且在热水中扩散得更快。
【提问】请你在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分子会不断地运动。【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已知酚酞和氨气都足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烧杯,注入约40 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试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引图所示。观察12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1的结论】溶液为无色。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实验2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实验3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分子的运动。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为什么要选择氨水呢?
【回答】1.氨水能够使酚酞变色,让我们把看不见的分子运动转化为看得见的实验现象。2.氨水具有强烈的挥发性,能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提问】C烧杯会不会变色?为什么? 【回答】C烧杯也会变色,只是需要的时间很长,因为虽然酚酞分子也在运动,但是不同分子运动的速率不同,像人类跑步一样,有快有慢,所以酚酞分子也会运动到C烧杯中使其变色,只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回顾】其实利用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
【回答】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受热减少得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确实分子在不停地进行着运动,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也是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燥得快的原因。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花的香气分子或酒的香气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人就闻到了花或酒的香气。
3.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所以衣服会变干。经太阳晒,温度较高,分子运动较快,所以湿衣服会干得快。
4.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所以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提问】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什么特点,【板书】分子在做不断地无规则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然后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分子的特性。
【活动】分子间有间隔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分别取50mL水与50 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100 mL?
【讨论】提问学生:把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100 mL,而是小于100 mL。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100 mL。
【讨论并思考】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总结】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问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联系实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
【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固体《液体《气体)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常识,通过与同学讨论交流最后得出分子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验引入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吸引学生兴趣的要求。
【活动】小试牛刀
【展示】1.水结成冰,其结果是:()A.水分子的大小改变了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了C.水分子的颜色改变了D.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了.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容易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作业】总结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学仪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课后作业】完成相应练习册练习,以及书本对应课后作业。
第五篇:第三课时 视觉暂留教案
第三课时
视觉暂留——动画转盘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动画片的制作,知道什么是视觉暂留,了解视觉暂留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制作动画转盘!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视觉暂留!
2、能动手制作动画转盘!
3、知道动画转盘的原理!重点突破:
1、对视觉暂留的理解;
2、动画转盘原理的理解; 课堂流程:
一、情境导入: 点名之后: T:科学实验室 S:我是小博士
T:有没有人把验钞器带来了,用100的成品展示,给自己加5分 T:为什么假币不会出现这个荧光字呢? S:......T:因为真正的人民币采用专用纸张制造,而假钞通常采用经漂白处理后的普通纸进行制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不会出现荧光反应。
T: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要来探秘什么呢?首先我们看几段视频 S: T:第一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S:.......T:这些是什么类型的片子? S:动画片
T:你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啊? S:.....T:黄老师小时候也很喜欢看动画片,我小时候就在想啊!这些动画片到底是这么做出来的呢?你们猜一猜,动画片是怎么做出来的? S:....T: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秘动画片的神秘面纱!探究动画片的制作原理!
T:老师昨天拍了一张照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S:..........T:接下来再看看有什么变化没有!S:动了
T:为什么之前没动,现在动起来了? S:....T:刚刚黄老师做了什么? S:点了图片
T:我是这样一下、一下、很慢的点的?还是很快的点的啊? S:很快
T:你们能看到动画的效果除了很快的按动还有什么原因? T:看是不是还有很多图片? T: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S;......T:是不是连贯的
T:要想看到动画片,除了要快速变化,还要有连贯的图片!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一系列连贯的图片快速按动会出现动画的效果呢? S: T;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注视图形中央的四个点15秒,然后对着白色的墙壁,你会看到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数15秒啊!1、2、3........对着白色的墙壁眨眼 S:哇!
T:接下来再看一个图片,看看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 S:......T:为什么我们能在白色的墙壁上看到图片呢?是不是黄老师提前画在墙上了? S:不是
T:因为我们的眼睛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就是视觉暂留!我们人眼看到的东西不会马上消失,会在我们的眼睛里停留很短的时间,这个时间到底有多短呢?请看屏幕,0.05秒——0.2秒,所以我们会在注视图片15秒之后,在白色的墙上看到图片!
T: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连贯动作的图片快速播放会出现动画效果了吗? S:知道了,因为视觉暂留。
T:由于的视觉暂留作用,连贯动作的图片快速播放时,前一个画面的印象还没有消失,下一张稍微有一点差别的画面又出现了,所以会出现动画效果
T: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动画片的制作原理,一个30分钟的动画片需要4万多张图片,所以为了能让我们看到动画片,制作动画片的工作人员是很辛苦的啊!
T: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视觉暂留的现象啊?黄老师再次拿出了我的小风扇,涉及到了很多的科学知识哦!有没有今天学的视觉暂留呢.? S:......T:我们坐在自己家的车里有没有视觉暂留呢?
车轮转动,还有树木、、、T: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科学知识,如果你不来学科学,你会知道这些知识吗?
T:如果我想看到一段人骑马的动画,你们觉得需要哪些材料? S:首先需要人骑马的图片
T:老师这里有一些人骑马的图片,那么我们今天怎样才能看到动画片呢? 现在先下课休息,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制作动画片!T:现在开始发材料了,请......S:.....T:首先我们刚说了,是不是要人骑马的图片,找找材料包里有没有,然后还需要能快速变化,对不对?那我们利用现在的材料来组装一个能把图片快速变化的东西,请你们拿出一个碗,然后在拿出一大一小的两个盘,最后在拿出一个叉子,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拿出来了,好的,现在你们自己把这些拼起,拼好了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T:现在黄老师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组长方法,我们来一起看一下,你们认为哪位同学是对的呢? S:......T:为什么他的是正确呢? S:因为他的可以快速转动
T:是的,这个可以快速转动,把人骑马的图片放上去试试,你们觉得看得清楚吗? S:不清楚
T:我们现实是不是俯视,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叫俯视?
那么仰视呢,平视呢?我们现在来快速反映一下,考考大家,看谁的反应最快啊!俯视、平视、仰视、S:........T:那么我们平常在家里看电视上的动画片是采用的哪一种? S:平视
T: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平视今天自己做的这个动画片呢? S:..........T:看看袋子里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助大家的,把膜镜拿出来,数一下一共有多少面膜镜,然后想一想这些膜镜是干什么用的呢? S:贴在碗上的
T:那要贴在碗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呢? S:外面
T:贴在上面看一下,然后转动转盘看一看是不是可以看见动画了?看的清晰吗? S:可以看见,但是看不清楚
T:那你们观察一下,你们的膜镜,看怎么办才能把你们的动画变得清晰呢? S:老师,有一层膜,撕掉以后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T:很棒,现在老师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把袋子里的其他图片拿出来看一看,记得要注意观察哦
2分钟过后......T: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动画片呢?
S:人骑马,划船,吃豆豆,跳绳,图形变换。
T:同学们看的都非常的认真,你们看到的动画片里面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S:有一张没有图片
T:那你们知道这张没有图片是用来做什么的吗?想一下,是的,是要你们自己制作动画片的,那同学们,你们想画什么动画片呢? S:人骑马......T:同学们的创意都非常的棒,那我们一起观察一下,你们刚看过的这些图像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T:设计的动作要简单; 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
每一张相邻的画在动作上愈接近,看起来的动作会愈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