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课时 村晚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唱歌《村晚》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村晚》,表现歌曲宁静、美丽的意境。能背唱这首歌曲。
2.认识反复跳跃记号,能在歌曲正确表现反复跳跃记号。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牧童》。2.节奏及视唱训练
(1)老师出示节奏:X X ∣X X X X ∣X-;5 5 | 5 5 5 5 | 5-;3 3 | 3 3 3 3 | 3--。
(3)老师随机出示歌曲《村晚》前面齐唱部分的四个乐句旋律,学生唱谱,并按自己的理解将四乐句旋律排序。3.学唱歌曲
(1)老师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中唱了什么内容?它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它可以分为几个乐段?(2)学唱第一乐段
①学生有感情的跟琴演唱第一乐段歌谱。②学生试着填词演唱第一乐段。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晚》,并说一说它的含义。
④老师提问:如何将朗诵古诗时的语调、情感带人到演唱中? ⑤学生跟琴有感情地演唱第一乐段歌词,注意弱起节奏。(3)学唱第二乐段
①学生画拍视唱高声部旋律,想一想:这四个乐句与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有什么异同? ②学生跟琴演唱高声部旋律。③学生画拍视唱低声部旋律。④学生跟琴演唱低声部旋律。
⑤进行“对对碰”的演唱游戏。即由一位或一组同学学唱高声部的一个乐句旋律,由另一个或另一组同学唱相对应的低声部旋律,形成二部表现。可以不按歌谱顺序、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乐句演唱。
⑥按歌谱顺序,分声部唱谱,进行二部合唱。⑦将全体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填词演唱。(4)完整演唱
①学生跟琴完整演唱两个乐段,注意第二乐段合唱的声音要整齐和谐。②认识“反复跳跃记号“,引导学生排出歌曲的演唱顺序。
③学生分别学唱反复之后的最后一个乐句的高、低声部旋律,注意休止符。④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合唱反复之后的最后一个乐句的旋律。⑤学生填词演唱反复之后的最后一个乐句。
⑥学生随伴奏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注意反复跳跃记号。
第二篇:《村晚》教案
《村晚》
教学目标:
1、能以中速优美的速度情绪演唱歌曲,体现歌曲古朴美的特质。
2、理解反复跳跃记号,懂得歌曲演唱顺序。并视唱前8小节歌谱,知道写作节奏规律。
3、通过演唱,了解中国诗歌歌词中透出的田园闲散文化,激发热爱自然与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演唱,了解中国诗歌歌词中透出的田园闲散文化,激发热爱自然与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播放《村晚》,请学生发表听后感,诗词中描写了什么? 生:田园生活。
师:唐宋时期是中国诗词造诣的高峰时期,这首诗就是来自宋代诗人雷震之手,由著名的作曲家白诚仁先生为其谱曲。(中速优美的田园风。)
二、新授
1、再听录音,探索旋律的节奏特点
XX | X X X X | X--| 弱起类似《顽皮的杜鹃》。
2、学唱曲调
老师弹奏钢琴,学生“啦”歌一遍第一声部。
3、视唱前8小节,自学和教授相结合(采用旋律节奏模进的手法发展旋律写法)。
4、教授全曲,稳定第一声部之后,加入第二声部学习。力求起声音色节奏音量的统一均衡,初步实现二声部的演唱。
4、注意歌曲反复后的结束段落。顺带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
5、小节。
三、课堂总结
歌曲短小精悍,旋律易学,又加入后半部分反复歌词后的二声部习唱,容量安排的恰到好处。歌曲的风格近似学堂乐歌,很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歌曲的意境也是质朴有加,体现了田园般的优美自然。
第三篇:《村晚》教案3
《村晚》 教案
音乐备课组刘丽娜主备二年级音乐课 2014.11.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重在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育观,在合作与共处意识中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音乐教师必须要用美而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感染学生,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用音乐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用现代教学媒体帮助学生,使学生产生稳定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懂得歌曲演唱顺序,能以中速优美的速度情绪演唱歌曲,激发热爱自然与生活情趣。
四、教学目标:
1、能以中速优美的速度情绪演唱歌曲,体现歌曲古朴美的特质。
2、理解反复跳跃记号,懂得歌曲演唱顺序。并视唱前8小节歌谱,知道写作节奏规律。
3、通过演唱,了解中国诗歌歌词中透出的田园闲散文化,激发热爱自然与生活情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村晚》,请学生听后感,诗词中描写了什么?
生:田园生活
师:唐宋时期是中国诗词造诣的高峰时期,这首诗就是来自宋代诗人雷震之手,由著名的作曲家白诚仁先生为其谱曲。中速 优美的田园风。
二、新授
1、再听录音,探索旋律的节奏特点 XX | X X X X | X |
起 类似《顽皮的杜鹃》
2、学唱曲调,分析曲式
弱 老师放音乐较长,学生“啦”歌一遍第一声部 ;分析曲式时采用图形法如:画花瓣,画完一朵完整的花瓣是一个乐句,数数看画了几朵。
3、视唱前8小节,自学和教授相结合(采用旋律节奏模进的手法发展旋律写法)
4、教授全曲,稳定第一声部之后,加入第二声部学习。
力求起声、音色、节奏、音量的统一、均衡、初步实现二声部的演唱。
5、请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句练习两个声部的旋律合唱,注意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声音和谐。(可用“la”来演唱,后边在填词)
6、注意歌曲反复后的结束段落。顺带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
7、小节
三、课堂总结
歌曲短小精悍,旋律易学,又加入后半部分反复歌词后的二声部习唱,容量安排的恰到好处。歌曲的风格近似学堂乐歌,很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歌曲的意境也是质朴有加,体现了田园般的优美自然。
第四篇:第三课时 视觉暂留教案
第三课时
视觉暂留——动画转盘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动画片的制作,知道什么是视觉暂留,了解视觉暂留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制作动画转盘!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视觉暂留!
2、能动手制作动画转盘!
3、知道动画转盘的原理!重点突破:
1、对视觉暂留的理解;
2、动画转盘原理的理解; 课堂流程:
一、情境导入: 点名之后: T:科学实验室 S:我是小博士
T:有没有人把验钞器带来了,用100的成品展示,给自己加5分 T:为什么假币不会出现这个荧光字呢? S:......T:因为真正的人民币采用专用纸张制造,而假钞通常采用经漂白处理后的普通纸进行制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不会出现荧光反应。
T: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要来探秘什么呢?首先我们看几段视频 S: T:第一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S:.......T:这些是什么类型的片子? S:动画片
T:你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啊? S:.....T:黄老师小时候也很喜欢看动画片,我小时候就在想啊!这些动画片到底是这么做出来的呢?你们猜一猜,动画片是怎么做出来的? S:....T: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秘动画片的神秘面纱!探究动画片的制作原理!
T:老师昨天拍了一张照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S:..........T:接下来再看看有什么变化没有!S:动了
T:为什么之前没动,现在动起来了? S:....T:刚刚黄老师做了什么? S:点了图片
T:我是这样一下、一下、很慢的点的?还是很快的点的啊? S:很快
T:你们能看到动画的效果除了很快的按动还有什么原因? T:看是不是还有很多图片? T: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S;......T:是不是连贯的
T:要想看到动画片,除了要快速变化,还要有连贯的图片!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一系列连贯的图片快速按动会出现动画的效果呢? S: T;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注视图形中央的四个点15秒,然后对着白色的墙壁,你会看到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数15秒啊!1、2、3........对着白色的墙壁眨眼 S:哇!
T:接下来再看一个图片,看看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 S:......T:为什么我们能在白色的墙壁上看到图片呢?是不是黄老师提前画在墙上了? S:不是
T:因为我们的眼睛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就是视觉暂留!我们人眼看到的东西不会马上消失,会在我们的眼睛里停留很短的时间,这个时间到底有多短呢?请看屏幕,0.05秒——0.2秒,所以我们会在注视图片15秒之后,在白色的墙上看到图片!
T: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连贯动作的图片快速播放会出现动画效果了吗? S:知道了,因为视觉暂留。
T:由于的视觉暂留作用,连贯动作的图片快速播放时,前一个画面的印象还没有消失,下一张稍微有一点差别的画面又出现了,所以会出现动画效果
T: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动画片的制作原理,一个30分钟的动画片需要4万多张图片,所以为了能让我们看到动画片,制作动画片的工作人员是很辛苦的啊!
T: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视觉暂留的现象啊?黄老师再次拿出了我的小风扇,涉及到了很多的科学知识哦!有没有今天学的视觉暂留呢.? S:......T:我们坐在自己家的车里有没有视觉暂留呢?
车轮转动,还有树木、、、T: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科学知识,如果你不来学科学,你会知道这些知识吗?
T:如果我想看到一段人骑马的动画,你们觉得需要哪些材料? S:首先需要人骑马的图片
T:老师这里有一些人骑马的图片,那么我们今天怎样才能看到动画片呢? 现在先下课休息,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制作动画片!T:现在开始发材料了,请......S:.....T:首先我们刚说了,是不是要人骑马的图片,找找材料包里有没有,然后还需要能快速变化,对不对?那我们利用现在的材料来组装一个能把图片快速变化的东西,请你们拿出一个碗,然后在拿出一大一小的两个盘,最后在拿出一个叉子,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拿出来了,好的,现在你们自己把这些拼起,拼好了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T:现在黄老师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组长方法,我们来一起看一下,你们认为哪位同学是对的呢? S:......T:为什么他的是正确呢? S:因为他的可以快速转动
T:是的,这个可以快速转动,把人骑马的图片放上去试试,你们觉得看得清楚吗? S:不清楚
T:我们现实是不是俯视,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叫俯视?
那么仰视呢,平视呢?我们现在来快速反映一下,考考大家,看谁的反应最快啊!俯视、平视、仰视、S:........T:那么我们平常在家里看电视上的动画片是采用的哪一种? S:平视
T: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平视今天自己做的这个动画片呢? S:..........T:看看袋子里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助大家的,把膜镜拿出来,数一下一共有多少面膜镜,然后想一想这些膜镜是干什么用的呢? S:贴在碗上的
T:那要贴在碗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呢? S:外面
T:贴在上面看一下,然后转动转盘看一看是不是可以看见动画了?看的清晰吗? S:可以看见,但是看不清楚
T:那你们观察一下,你们的膜镜,看怎么办才能把你们的动画变得清晰呢? S:老师,有一层膜,撕掉以后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T:很棒,现在老师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把袋子里的其他图片拿出来看一看,记得要注意观察哦
2分钟过后......T: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动画片呢?
S:人骑马,划船,吃豆豆,跳绳,图形变换。
T:同学们看的都非常的认真,你们看到的动画片里面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S:有一张没有图片
T:那你们知道这张没有图片是用来做什么的吗?想一下,是的,是要你们自己制作动画片的,那同学们,你们想画什么动画片呢? S:人骑马......T:同学们的创意都非常的棒,那我们一起观察一下,你们刚看过的这些图像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T:设计的动作要简单; 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
每一张相邻的画在动作上愈接近,看起来的动作会愈逼真
第五篇: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
《鸿门宴》第三课时教案
一、基础知识学情反馈 1. 方法说明:
同学们,昨天我们用了半节课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串讲了《鸿门宴》,梳理了相关基础知识,特别请大家关注重要实词(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要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等现象。小组学习之后,大家对于这一课的基础知识还有没有存疑之处,可以拿出来大家共同研究讨论一下。
同学互启,教师点拨。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活动,看看哪些组自学的效果更好。老师这里制作了8张小条和课件上一些基础知识总结卡片,请每个组派一代表来抽签决定回答问题的次序,然后可以选派一名代表或组内同学轮流回答问题,然后我们比一比哪些组语言知识掌握得更好。2. 基础知识总结卡片:
第一组:
指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
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2.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3.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反。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
写出下列语句所含的成语: 秋毫不敢不所近()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而功高如此()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第二组: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的地区。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的地区;黄河以南的地区。今义:河北省;河南省。5.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第三组:
请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沛公军霸上 名-动 驻军 . 欲王关中 名-动 称王 . 此其志不在小 形-名 小的方面 . 素善留侯张良 形-动 交好、友善 . 夜驰之沛公军 名-状 在夜里 .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名 交情 . 项伯杀人,臣活之 形容词使动 使……活 . 吾得兄事之 名-状 像对待兄长那样 . 籍吏民,封府库 名-动 登记 .
第四组: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使动 使……跟从 . 范增数目项王 名-动 用眼睛示意 . 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状 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 头发上指 名-状 向上 . 毫毛不敢有所近形-动 接触,沾染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使动 使他称王 . 此亡秦之续耳 动-名 后继者 . 道芷阳间行 名-动 取道 . 拔剑撞而破之 形-使动 .
第五组:
一词多义
幸
妇女无所幸 宠幸、宠爱
故幸来告良 敬辞,别人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幸亏,幸而
则吾斯役之不幸 幸运
幸可广问讯 希望
故
故幸来告良 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 老交情
为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替 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认为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罪,道歉
哙拜谢 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告辞兼道歉
因
因人之力而敝之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第六组:
特殊句式 1.为击破沛公军 2.此天子气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若属皆且为所虏 5.具告以事 6.籍何以至此 7.客何为者 8.沛公安在 9.大王来何操 10.我持白璧一双 11.置之坐上
第七组
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旦日飨士卒 .2.素善留侯张良 .3.夜驰之沛公军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5.秦时与臣游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7.其意常在沛公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9.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10.沛公则置车骑 . 第八组:
将下列几句话译成现代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详细说说 忘恩)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补充: 固定句式
奈何: “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用来”,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 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3.反馈小结: 同学们,这是大家升入高中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也是小组合作自学的第一篇课文,大家能做到这样的掌握情况,真的很不错。老师想说,高中和以前学习的最大不同就是有更多的内容需要你自己主动学习去获取,需要你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碰撞中互启,获取知识。而且获取了知识还要落实巩固,才能逐渐增强语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鉴赏分析课文: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分析这篇课文。《鸿门宴》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一对抗秦盟友一转而为争夺胜利果实的对手,冲突必不可免,而且是你死我活的,给人以刀光剑影、惊心动魄之感,危机在险象环生中峰回路转最终消于无形,让我们不禁质疑:坐拥40万大军,实力强大的项羽为何最终让只有10万军队处于绝对劣势的刘邦全身而退,以致留下致命祸患?根源在哪里?——性格。项羽有着贵族的傲气,压根看不起刘邦,完全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而曾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市井小人刘邦却有着丰富的生存智慧。那么下面,我们就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探究一下,刘邦一方(包括他的谋士张良,贴身警卫樊哙)有着怎样的生存智慧,而项羽集团(包括他的谋士范增、叔父项伯)有着怎样的性格缺陷呢?——分2大组,小组讨论,5分钟
先说刘邦与项羽这一组。(板书)
刘邦:狡诈多谋、遇事机智、临危不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
1.善于听取意见,机智地化敌为友。善于听取意见,有二点值得注意:一清醒认识大局,反应迅捷。敌强己弱,势力悬殊,很快地面对现实。二是善于弄清提意见人的意图。张良提出意见,刘邦并没有立即听从,而是询问:君安与项伯有故?——弄清张良与项伯的关系究竟如何,项伯有没有帮忙的可能。当张良回答: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有救命之恩,他才立即按计行事。
在与项伯对话的过程中,表现化敌为友的智慧,没有关系时通过张良建立关系,拉上关系后,将其转化成牢不可破的关系。如果对项伯仅是“兄事之”,最多是熟人关系,一旦结为姻亲,就能让项伯感情的天平倾向自己,心甘情愿为刘邦出力。将敌人化为铁杆盟友,为他的危机带来转机,这就是了不起的生存智慧。
2.能屈能伸,狡诈多谋。先看刘邦对项伯的表白(此话也是有意让项伯转述给项羽听的):“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等得多么虔诚!“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
再看刘邦的卑词“谢罪”:他叫项羽言必称“将军”,说自己与项羽“戮力而攻秦”,是战友而非敌人;将“先入关破秦”说成是不自意,入关功绩轻轻抹去,以表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这是对项羽最大最巧妙恭维;把“得复见将军于此”当作是自己莫大的荣幸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最后,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小人”的挑拨,及时给项羽一个台阶下。忍辱负重,曲意迎合,刘邦的谦卑反衬了项羽的骄矜。曲意逢迎固然不值得效仿,但能屈能伸真的是现在每一个独生子女都应该学习的智慧。
(3.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刘邦也是深以自己善于用人为骄傲的。
项羽:得势而骄,恃强而矜, 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
1.由于出身高贵,所以常出大言,见始皇帝游会稽,与叔父观其场面竟曰:“彼(自己)可取而代之。”又因“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未出道已露骄横之气。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其后,至新安因吏卒多有怨言,“夜坑秦卒二十余万人”,随着实力强大,完全不把人放在眼里。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宴前,一路西进,摧枯拉朽,忽遇有兵守关不得入,九死一生到头来岂能替刘邦作嫁衣?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听曹无伤告密自然大怒。喝令下属“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叫朝食,太阳行至东南方时吃,旦日是一大早,本不是吃饭时间,可见其急不可耐)轻敌自大一介武夫。从这个角度看必杀刘邦的。
3.缺乏远见,粗疏大意,轻听轻信,任人唯亲。听取项伯意见,改变了已经制定好的攻刘策略,既没有意识到秦亡之后必定与刘邦争天下的趋势,也没有意识到优势劣势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而且放弃范增意见而听取项伯,也有任人唯亲之嫌。
4.宴会上的座次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设宴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
5.刘邦一番低声下气的道歉,花言巧语,使项羽飘飘然自鸣得意,所以其后,范增多次暗示他默然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也没有反应,樊哙赳赳武夫一番指责未有以应,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名,刘邦借故脱逃后随口而问:沛公安在?还受之礼置之坐上。如此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都是因为他目中无人,才放虎归山。
小结:
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对比烘托也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是与项羽对比中凸显的,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⑵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⑶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⑷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经过一番对比,我们看到了刘邦面对危机的生存智慧和项羽恃强而骄,寡谋轻敌的性格缺陷,20几岁血气方刚的项羽没有斗过50岁老奸巨猾的刘邦。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此所谓睹始而窥终,见盛而知衰,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张良:
1.善于选择,善于让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面对项伯的密告,有两个选择:选择刘邦还是与项伯俱去,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识人之智。面对刘邦第一次征求意见,没有回答,而是反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要弄清出主意的人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以便弄清刘邦对把守函谷关的真实态度。当刘邦回答后,张良也没有着急出主意,而是问刘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是要刘邦认清他的实力与项羽的差距,为自己的建议奠定基础,这就远比直言实力不足效果要好。当刘邦第二次问意见时,才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也就自然接受了。
2.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范增: 妄自尊大
70岁,作为20多岁的项羽的谋臣深得其信任,被尊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文中3次写其异常言行,说明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 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樊哙
引导问;樊哙闯账的目的是保护刘邦的安全──“与之同命”,他是怎样找到发言机会的?(借项羽赐洒之机)他的话有几层意思?(先述秦王朝灭亡原因;次申怀王约束及尊崇项羽之意,最后就宴会上的紧张形势指责项羽。)
2.主要问题:樊哙说这番话不怕激怒项羽吗?他的话有哪些特点?(宴会上出现紧张形势,作为主人,项羽难辞其咎,尽管他不主张杀死刘邦。因此,樊哙入帐时,“瞋目视项王”,已有责备之意,这正是以进为退,将众人视线集中到自己身上来。这番话说得有理有利:说秦亡教训,申怀王约束,是为有理;沛公不自王而待项羽来,期待“封侯之赏”,是为有利,虽是指责而又寓尊崇项羽之意,使项羽无言可答。)
教师指出:樊咐作为刘邦的警卫,本无参加宴会的资格,他是在张良通报紧急情况后闯进来的,可见他说这番话事先并未征得刘邦同意,但他的这番话却起了缓和席间的作用,这是他有谋略的表现也反映了粗犷、果敢的性格。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2.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项伯: 缺乏远见和大局意识。不能明确认识到秦朝灭亡后的局势发展,帮助张良虽有义气成分,但弄不清友谊和项羽集团未来利益孰轻孰重,为集团灭亡埋下祸患,有严重的智慧缺陷。
六.总结:
1.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
如写刘邦,一开始遇到紧急情况,一再向张良求计,“为之奈何”吓得手忙脚乱,失去主张但又能善于用人跃然纸上。后来,通过连夜策划,到鸿门见项羽时便已胸有成竹,因此,一见面谈话,委婉流利、娓娓动听。
再如写项羽,一听说刘邦要称王,无名之火立即升起“大怒”而下令发兵,但听了项伯、刘邦的话,火气越来越小,终至消失了。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