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范文

时间:2019-05-15 05:5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范文》。

第一篇: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范文

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从事比较剧烈的运动之前,往往需要做一些准备活动,它的作用就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身体各主要器官都得到充分的活动,使学主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

小学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保证体育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实施,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新颖,注重科学性,不仅起到运动热身的作用,而且还应是整个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几年来,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和学生对其并不重视,而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敷衍了事,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有的教师比较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学生的兴趣不足,导致准备活动的有效性不高,严重影响体育课的课堂效率。

本课题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找到提高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方法,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界定

小学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是在体育课,训练课开始阶段或比赛前有目的的进行的一系列肌肉活动,是为即将开始的正式上课、比赛做好身体功能上的准备,缩短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有利于迅速投入运动中去。

“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指通过研究,积极探索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三、理论依据

(1)皮亚杰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正是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最有力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2)《体育新课标》中也指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热爱体育,这是如何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那么在一堂体育课中,准备活动部分可以说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条件。因为课前的准备部分,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兴趣,防止伤害事故发生,而且对学生尽快掌握新的技术动作有积极作用。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领带”准备活动,从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与发挥。

四、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的文献检索分析

提高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有效性,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小学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是保证体育课的基本教学内容的实施,也是授课内容的前奏,无论什么样的体育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准备活动。而如何让我们的准备活动真正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是本课题需要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目前许多文章都证明了、论述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如何进行准备活动等问题,但如何提高准备活动的有效性方面还有点缺乏,本课题将对这个问题仔细研究。

五、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体育课前有效准备活动的方法和途径。(2)通过研究,努力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3)通过研究,不断提升我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水平。研究内容:

(1)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课前准备活动的现状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校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理论探索。通过学习,深刻理解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3)体育课前有效准备活动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丰富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内容、形式,提高有效性,从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六、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及个人询问,了解学生对于准备活动的认识以及他们喜欢什么样形式的准备活动。

(2)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理论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寻找答案。

(3)文献资料法: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学习总结,将别人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的资源。

(4)案例研究法: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及时地进行分析、总结,找到有关问题的根源,及时解决问题。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

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阅读《体育基本理论》、《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原理与方法》、《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案例。上传课题研究方案,并制订计划。研究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1月):阅读《体育基本理论》和《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原理与方法》,并完成读书笔记,将所学知识探索的各阶段体育准备活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分析研究我校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现状,积极探索课前准备活动的方法和途径,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从而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整理和分析各种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研究人员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将针对小学体育课中准备活动具体化作研究。

(2)本课题针对培养学生能动的、创新的、自主的学习,初步设计了培养目标和工作思路,明确了实施原则。方案有一定的可作性。

(3)研究人员涉及体育组、卫生室。大多为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

(4)每月开展一次专题研究。请专家来校讲课,科研小组外出学习。

(5)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除学校现有设施、设备外,将添置新颖的活动、器材,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为课题研究创设条件。

十、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研究,整理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有效的体育课前系列准备活动。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完成《小学体育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实践报告。

十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孔爱香。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马东华:分析、探索适合水平三阶段体育课准备活动。

孔海军: 分析、探索适合水平二阶段体育课准备活动。

陈思坤: 分析、探索适合水平一阶段体育课体育教学研究准备活动。

何继华: 整理、收集资料

一节体育课的教学反思

体育课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学课标中特意提出要培养小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要把教会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作为归宿,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快乐中尽情地学与练。

本课以跑为主教材,以游戏为辅助教材。课上以一张普通的纸为教具,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自制接力棒、凳子、小飞机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活用”、“乐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本课的设计,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同时寓环保教育于课堂,把课堂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自主活动激发情趣:由播放音乐和提问开始本课,使学生进入思考,并尽快溶入课堂,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大胆表现自己,同时达到热身的效果。在教学中女生富有表现力,同伴间快乐学练,使得好多男生在她们的带领下认真模仿,认真练习。

二、大胆尝试乐于表现: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尝试、去发现、去解决问题,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渗透到知其意、明其利、乐其趣的自主性活动中去。但由于我让学生体验跑得快,为了不让放在胸前的纸掉下来,学生大多低下头,用手抱着,使得跑的正确姿势没能保持,所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开开心心玩游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课堂气氛,我用纸设计了游戏:抢凳子,学生在音乐声中快乐的游戏着,每次音乐的停止,都有一位没抢到凳子的学生精彩的表演。但如果在教学中提高游戏的难度,让2个学生,3个学生去抢一张凳子,或者让所有的学生围成一个大圈抢几张凳子,也许更能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四、稳定情绪恢复身心:一堂课下来,学生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为了更好地放松,运用轻松的音乐,能使学生恢复身心。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我大胆尝试,让学生创编,并教育学生要讲卫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让学生在快乐和有所收获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浅谈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安排

张相忠

小学体育课准备部分的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多种方法、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调动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开始一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活动,使学生由安静状态向兴奋状态逐渐过渡,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迅速有效地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大脑皮层对运动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使技术动作完成地更加准确、协调、优美,使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到很好的准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那么怎样安排好准备活动、提高质量呢?

1.课的性质

授课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准备活动。具有不容的效果,正确的组织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更快地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率。因此,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准备活动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

研究准备活动的内容及安排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小学教材内容设计田径、球类、体操、舞蹈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师是传授授业解惑者,在教学中起着桥梁作用,应根据课的内容选择不同准备活动内容。准备活动内容分: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准备活动。一般准备活动是提高真个机体的技能和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机能水平,使温度升高,促进新陈代谢。通常有各种走、跑联系,徒手或轻器械联系,集中注意力联系、游戏舞蹈等;专门准备活动是续一般准备之后,再做专门性活动联系,其内容与运动项目练习相类似,进一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正式练习适应能力。通常有一些模仿练习、诱导练习、辅助练习、如赛跑项,目前应多做两臂摆动、园地跑、起跑和快速跑等。跳高、跳远项,目前应多做些腹部运动,两腿屈伸、助跑起跳和试跳等。投掷类项,目前应多做上肢运动和腰腹背练习之,专门性练习应随运动项目不同而异。

2.生理特点

做准备活动要充分,活动是以达到传身发暖、略为出汗为准,关节活动灵活、身体感到轻松有力。心率控制在100~120次/分、神经和肌肉兴奋提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还应考虑到年龄、季节、运动专项、训练水平和个人特点等因素的不同,准备或的时间也应有差异。年龄小,训练水平低,在温暖季节里准备活动的时间可适当缩短,而在寒冷的季节则

应适当延长,准备活动结束到开始主要工作的间歇时间不宜过长,在一般教学课中的间歇时间以2~3min较为适宜。

3.心理特点 1.集中注意力

准备活动是一节课的开始,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动张西望、交头接耳,甚至是做一些小动作。这时可以安排一些用时少,见效快的简单趣味练习,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上来,安排一些比较简单,但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又往往会出错的联系,如:教师发“立正”口令,要求学生成蹲撑,教师报“4”,要求学生臂前举,教师双臂前举,要求学生跳成前后开立,教师双臂侧举,要求学生迅速跳转360度等。因而灵活运用此类练习,使得学生注意力很快得到高度的集中,激发学生上课的激情。

本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过实验统计,用上述的方法,一般在2分钟左右,注意力就能很好的集中,并且能使100%的学生都能做到这样,因而耗时短、见效快;而用一般常规的手段与方法,要在3~5分钟,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基本集中,并且有10%~20%的学生做不到这样的基本要求,这样既耗时长,又得不到好的效果。

2.情感调节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时间单一的刺激容易引起朝限抑制,重复单调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形式多样的组织专利教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而在教学增加一定的趣味性是不可缺少的。

A.徒手操联系:

利用徒手操练习,是进行准备活动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徒手操往往比较呆板、枯燥无味,若利用女生喜爱舞蹈、艺术体操、健美项目的特点,给学生编排一些韵律操的小组合,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完成身体的练习,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和效果,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队列练习:

准备活动中,也时常采用队列练习。队列练习时,力争内容不变,形式多样,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在联系齐步走和跑步走时,可结合螺旋进行练习,要求学生齐步走过去,跑步走出来;在练习队形变换内容时,可要求学生采用脚尖步或柔轻步绕场行进。并配上简单的手臂舞蹈动作,这样既增加了队列练习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得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练而不厌。

C.适当安排游戏:

青少年大多是有“争强好胜”“集体荣誉感”等心理特征,喜爱热烈而又活泼,有一定竞争性的练习,而体育游戏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它对于改善课堂气氛,提高练习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教师在准备活动中,根据课的内容,合理安排一些游戏。例如:结合下肢练习而采用“记先法”进行各种递球比赛,结合下肢的“斗鸡”、“跳绳”游戏等。让学生在欢笑娱乐中使身体各个部分逐渐进入运动状态,以适应上课的需要。但是在游戏练习中要注意活动量不宜大,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D:场地的选择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场地布置的整齐美观,线条清晰,对学生是良性刺激,这样容易使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提高练习效果;相反场地布置的不合理,甚至场地根本就没布置,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劣性刺激,学生便表现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练习的兴趣不高。因而准备活动中场地的合理布置不宜忽视,教师在每节课前认真布置好准备活动的场地,如:画好必要的线条、练习图案、摆好醒目的标志物等。让学生在醒目,新颖的布局中对准备活动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必然会提高准备活动的效果。

因此,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结合课堂的教学任务,遵循人体生理和心理规律,选择好形式多样的趣味性练习内容和手段穿插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出发。把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情绪得到充分调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做完准备活动,这是安排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关键所在。

体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还明确提出以“健康第一”为目标,开展学校体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必须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才能保证“健康第一”的思想得到贯彻和落实,而准备活动则是保证这些内容正常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环节。

一、准备活动的意义准备活动,是使肌肉、肌腱不断冲动,继而把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提高到一个适宜的水平,从而加强各种神经中枢之间密切的、协调的联系,迅速准确地调节和支配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准备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热身,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准备活动可以克服心脏器官的惰性,提高运动器官的工作能力,使学生生理上心理上得到很好的准备,从而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二、准备活动的组织一般的小学体育课为40分钟,准备活动应安排10~12分钟。活动内容与形式要根据场地器材、天气等情况而定。小学生的准备活动应根据其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的动作为基础,并考虑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结合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既要有徒手.....

第二篇:如何做好体育课前准备活动

如何做好体育课的准备活动

一、充分认识准备活动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各种身体练习,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大脑皮层对运动的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加强中枢神经对运动器官的有效调节,以减少失误,使动作完成得更加协调、准确。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准备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避免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运动损伤,而且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身体基本素质。因此,准备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的优劣。另外,体育课一般安排在上午三四节课或下午,在这个时段要让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学习体育课有一定的困难。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学生,可以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从而使体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准备活动的内容

(一)一般性准备活动。

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运动,并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的特点组织安排的准备活动。它由相对比较激烈的运动组成,目的是使内脏器官得到充分的活动,为将要开始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和主要的训练做好准备。它的内容既有逐步提高人体工作能力的走、跑、跳练习,又有为了保持学生正确身体姿势,促进学生生长发育的队列队形练习、基本体操。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等跑的专门性练习,一般性的跳跃练习等;徒手操或轻器械练习、全身活动的游戏、集中注意力练习。一般以集体练习为主,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姿态和体态。

(二)专门性准备活动。

专门性准备活动是在一般性练习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这是一般性练习无法代替的,是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基本教材的动作技术,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组织安排的专门准备的练习,包括一些与课的基本内容动作相近似的模仿练习、诱导练习或辅助练习及一些分解动作练习。如“山羊分腿腾越练习”之前的挺身跳、扶山羊的分腿跳,篮球教学的熟悉球性的练习、运球,跳远教学的起跳和短程助跑跳,等等。这些准备活动对降低动作难度,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加快对动作技术的正确掌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放松性准备活动。

放松性准备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练习或比赛前能充分发挥体能,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而进行的练习。如练习或比赛前,为稳定情绪、提高爆发力而采用的手臂抖动、深呼吸、轻松的跳跃等,调节心情,集中注意力,再加上对动作技术的想象、自我暗示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练习或比赛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怎样做好准备活动

要安排好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就必须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准备活动,认真有效、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并严格要求学生做好准备活动。积极引导疏通学生对待准备活动的认识误区,严格要求学生,提高准备活动的效应,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针对不同的课型,准备活动应具备不同的特点。如授新课应重在基本技术、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动负荷要适中,并适时安排一些诱导性练习,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接受起来更容易。

(三)针对教材内容组织安排。

1.一般性准备活动。这种准备要求全身都要活动,身体的各部位都要照顾到,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和代谢水平,从而使体温和肌肉温度上升,防止在剧烈运动时造成肌肉损伤。这种准备主要是一些全身性身体练习,如头、颈、腰、腹部的活动,手指、手腕和下肢、腰腹等部位的活动,在跑、跳类练习时踝、膝关节的活动,等等。2.专门性准备活动,也称为针对性或专项准备活动。这是区别于一般性的准备活动,根据不同运动项目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是为完成与授课主要内容有关的肌肉群、关节、韧带和器官,以及各系统的机能做好充分准备的活动。目的在于保证运动时直接使用的肌肉有适合的肌肉温度和血液供应,维持全身协调。它包括相关运动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练习,如打篮球前先投篮、运球;跑步前,先慢跑,也可做一些持器械或徒手模仿练习,完整技术或运动分解后某个重要环节的重复,相近技术动作的练习、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等等。其对集中学生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起着积极的作用,可为更快地进入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使用场地和器材组织开展准备活动,并依据教材的内容合理安排好运动负荷。

(四)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因材施教。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不能千篇一律,应设计创新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例如在教跳远时,为了练习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可以一根绳为器材做准备活动,采取快跳、高跳(摇两次跳一次)、单足跳、双足跳等;在跑步教学时,各关节、韧带的活动后可采用各种形式的走跑跳、活动性游戏、健美操的基本动作等。

(五)考虑其他因素。如天气因素。天气热时,身体机能上升较快,准备活动的运动量无须太大,所需时间相对较短;反之,天气冷时,要做到“因时制宜”。另外,如性别因素、心理因素等,也都是体育教师在组织准备活动时必须考虑的。

三、准备活动必须加强教师指导

教师的表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智慧的代表,而且是学习的榜样,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认真做好示范。准备活动效果的优劣,不仅在于教师的重视程度高低,而且取决于学生做准备活动时是否认真。如果学生不认真,动作变形,思想不集中,那么教师安排得再好也无济于事。由于体育专项活动的针对性较强,因而往往不能起到一般性准备活动全面活动身体的作用。然而,有的教师在上跑步的教材时采取高抬腿跑、后蹬腿跑、小步跑及摆臂练习等作为准备活动;上球类教材时用投、传、运等专项准备活动取代一般性准备活动,这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在教学中仍应以一般性准备活动为主,专项准备活动为辅的方法安排为好。教师在准备活动中应切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总之,体育准备活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且一定要做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体育课堂上,迅速进入体育教学的身心状态中,跟上运动的节拍,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投入体育课的学习中。

第三篇: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几点教学反思

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几点教学反思

上了这么多年的体育课,我发现同学对每节课之前的准备活动有了厌倦情绪,认为准备活动是多余的,不值得重视,因此我专门花了一些时间来和他们讲讲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我一般都比较重视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因为深知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直接关系到基本部分的学习乃至整个体育课的任务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有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要想让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就要让他们明确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准备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一套基本体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生感到乏味、厌烦。在教学中,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形式多样。既要有徒手体操,又要有器械操;既要有原地的、也有行进间的;既有单人的、也有双人或集体的;既有一般练习,又有模仿、诱导或辅助性的专门练习。这样使学生才能感到新颖有趣,才能在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

2、准备活动要适合学生特点。初中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准备活动应具有独特的特点。但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小学成人化,中学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小学用,中学

也用,甚至把高级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生理特点。学生的准备活动应根据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动作为基本,再结合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我的反思

准备活动是为主教材服务的,因此要有的放矢,要使与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有关的肌肉群、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统机能得到充分活动。它是在一般性练习基础上,采用动作性质相似和结构与基本部分教材相类似的专门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是一般性练习无法代替的。因此上课时必需合理地安排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的比重。

第四篇:《提高小学作文批改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方案

《小学生作文自主批改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现在有许多学生写完作文后,掷于脑后,不愿修改,即使部分学生愿意改,也缺乏一定的方法,这样哪怕写完一篇又一篇,也很难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对于作文批改,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小学作文的批改就像鸡肋,教师认真批改了,学生要么忽略不看,要么看后并没有把老师精心写的评语用于指导自己的习作。这样,作文批改并没有起到指导作文的作用反而要浪费语文教师一多半的时间。作文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改,没有作用;不改,无法掌握学生的习作情况。因此,指导学生自主批改习作,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的常态。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批改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应该是教师单纯的教学行为,而应该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改革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我国语文界的不少有识之士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辽宁省的魏书生老师提出了‘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的思想。凤凰语文网上传了福建省三明市实验小学关于小学生作文多元化评价的实验研究方案,方案中对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的内容等方面做了阐述。苏州外国语学校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作文评改实践”研究。像著名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就提出“全班改、轮流改、重点改”的形式。如:崔海峰在《搞好作文评

改之我见》提出了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见和做法。在国外,有关作文评改的方式方法都各见其仁。他们的某些看法和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1、教师的评语应该有真情实感。

2、多方参与评改。在作文评改方式上,教师创造了一种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改的方法,在学生作文后面设立“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几个栏目。这些评语都写得实实在在,新鲜、活泼,促进了作者和读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自己文章的优缺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写作兴趣。另外,同学之间互相评改,切磋琢磨,也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国内外作文评改方式的研究,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做法和经验,但如何根据我校的实际,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学生的作文评改,提高学生自主批改的能力是我们立项的主要任务。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老师不但怕教作文,也最怕批改作文。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就深有感触,每次批改作文,都要绞尽脑汁地想应该怎样给学生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语。评语内容下得太笼统了,学生不知道习作存在的问题。评语内容过激了,又怕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近两年来,我校老师一直在尝试让学生自评自改作文,发现了一些问题,也零星积累一些经验,本次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让问题得以解决,经验得以推广指导实践。最终使得学生的自主批改作文能力得以提升。

二、课题研究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批改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应该是教师单纯的教学行为,而应该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主批改是指在作文批改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要重视与培养学生的作文批改能力。.老师通过阅读相关书目,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公开课、研讨课、专业讲座等教学研讨活动和大家共同研究激发学生自主批改习作热情的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策略。.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从而科学地提高小学生作文自主批改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

1、行动法 在课题研究中,根据研究的深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课题的开展及时调整。使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参与实践,主动尝试和探索。

2、案例研究法 从感性出发,从实践中提炼教育教学观点。针对性地研究。

3、文献研究法 从学科角度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4、反思教育法 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作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反思的方式包括:课后备课、写反思日记、教学观摩、行动研究、成果对比等。

5、经验总结法 将在研究中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及时总结,探索规律,形成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实验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5年1月—— 2015年2)学习理论,酝酿方案,起草论证,形成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5年3月——2015年9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调整,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

第三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资料整理、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五:预期成果:

课题组将通过一年的调查分析、探究总结,使各年级在修改习作方面都有所提升,激发孩子们浓厚的修改习作的兴趣:低段学生能找出习作中的错别字;中段学生能修改明显的错误的句子,并能正确使用修改符号;高段学生能熟练修改习作。

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理论学习、实验研究每人一篇高水准论文,制成论文集,优秀案例集一本,课堂反思集一本,以打印文本方式呈现。课件集和课堂实录以光盘刻录的方式呈现。阶段性成果:实验总结、科研论文、课堂教学实录

终结性成果:研究性报告、科研论文、教案反思集、课堂教学精彩片段集、课堂教学实录、课件集。六:研究价值

我国著名教育学叶圣陶对学生作文评改有很多精辟想法,他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他以为“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该属于本人,教师只起引导和指点的作用,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评自改的过程,就是他们写作水平进步的过程。”

新课程中有关于改革学习方式、改革评价的理论。它以为,改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作文评改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改革。这些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

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现在有许多学生写完作文后,掷于脑后,不愿修改,即使部分学生愿意改,也缺乏一定的方法,这样哪怕写完一篇又一篇,也很难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本次研究旨在通过自主批改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自主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七、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心理学》、《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于漪老师教作文》、《魔法作文营》、《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小学生自主作文教学指导方法》《河南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准备阶段:2013年6月1日—7月28日,重温《新课程标准》,写1篇关于新课标作文教学的读书心得、思考

第一阶段:2013年8月30日—12月31日,阅读《语文教学心理学》、《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语文的魅力》、《语文的诗意》等书籍。写2篇读书笔记,1篇独立撰写的案例分析,1篇教学论文

第二阶段:2014年1月1日—2014年6月20日,阅读《于漪老师教作文》、《魔法作文营》、《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做最好的老师》等书籍。撰写2篇读书笔记,1篇案例分析,2篇教学手记(反思或随笔)

第三阶段:2014年6月21日—8月30日,阅读《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小学生自主作文教学指导方法》等书籍。撰写1篇读书笔记,1篇研究论文,1篇结题报告

期间及时认真阅读《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报刊杂志,坚持写读书笔记和教学随笔。

第五篇:《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平江三中历史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在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它最关键的几个词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的理念,无疑是丰富的。在短短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体现这样的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仅注重“表”,而不注重“里”。一堂课上,大量的师生互动,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让我们质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仍然有些教师停留在“我怎样能讲请楚”、“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的阶段,没有从根本上思考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这使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新课程标准相差甚远。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价值:

国家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当代的教育要求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历史课堂上,虽然学生是主角,但能否做到有效学习,取决于老师的水平。我们历史教研组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搜集和丰富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教育理论,为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性资料。

三、课题提出的实践价值 :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更新。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历史课堂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我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从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概念的界定:(1)“有效”

汉语词典中“有效”指有作用、有效果。

这里的有效主要是指对学生有效果、有作用。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来提高效率,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2)“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做过这样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毕竟是人的主动性活动的产物,历史包括大量的不会重复的特定事件。所以在教学中要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才有保证。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研究目标: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构建一系列有助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内容要点: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旗帜鲜明地引导老师们:反思让新手成为专家型教师。本课题研究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策略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3、开展设问式学习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其中包括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有兴趣的问题,如何排列这些学生面对的循序渐进的设问等,以及创建设问式学习的一般教学模式。

4、时代呼唤具有开拓创新、善于合作等品质的新型人才。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六.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学生发展与否是衡量教学效益最重要的指标。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资源观是开放的,多元的,不再是过去的“唯教材论”。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研究只讲什么史实不讲什么史实,最主要的通过这些具体的史实让学生获得什么意义和价值。学生通过学习,能过获得:客观真实的历史态度、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借鉴反省的自我意识、全面真切的人文关怀,这就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价值所在。可能创新之处:

本课题“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并立足于我校展开的,这是区别于以往“有效教学”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

七.运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文献法:通过借鉴《教育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文献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案例分析法: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意个案的分析和积累。

(3)行动实验法:尝试把学习和研究得到的有关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注意总结。

(4)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对学生的想法、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八.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9~2009.11)

(1)着手开展座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现状。(2)针对几个典型的学案,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出现效率低的原因。

(3)组内开展研究课,就课堂某一环节出现“无效教学”展开讨论,找出原因。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11~2010.6)

(1)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就出现的问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努力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2)组内开设研究课,实践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不断完善,并注意积累资料。

(3)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变化,及时反思。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6~2010.11)

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理论性的总结,撰写有关研究报告。另一方面继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九.完成本课题任务的条件分析

我校有完整的教科研机构,对本课题高度重视。学校确保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购置书刊、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如期支付。

课题组全体成员均奋战在教学第一线,都有八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较扎实的业务知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掌握着学情的第一手资料。资料的收集、查找方便。全组教师对课题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意识很强,希望借助有效教学的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十.课题组成员: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邓焕发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彭均匀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邱 琦 中学一级 教学研究 欧阳金文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刘松柏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黄小平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易 凡 中学二级 教学研究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在历史教学反思中成长(个案)

注重二次反思,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设问式学习创设情境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课题研究方案 五处中学政史地教研组

一、课题提出

(一)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但事实上,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课堂中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还要强调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目前十二年一贯制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没有丰富的教学收获,资源的贫乏和低效使用限制了教学收获的有效性,许多教学准备的不充分和计划的不科学造成教学的低效,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教学没有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没能做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只重“认知目标”的完成。同时,受升学考试、上级部门、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更多渴求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以“考试”为中心,“题海战术”、“封闭式”管理和频繁考试,使学生厌倦了学习,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困扰着校长和教师。

2007年11月30日,教育部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成立。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是发展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监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推定学校提升质量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及其分析就是我们评价学校教育、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宝鸡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课题研究子课题落户我校。本课题是我校承担的课题之一。

(二)研究价值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中,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员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那么,应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因此,我们教研组提出了“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

(三)创新之处

1、联系:本课题所说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国内外研究比照,它们之间在内在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

2、区别: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校实际出发探讨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重建课堂,改变和重塑课堂教学,探索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性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的基本模式;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在行动中提升教师的理念,改变教师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发生结构和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题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二、课题研究主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提问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课题的内涵界定与研究假设

(一)内涵界定

1、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历史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有效性: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研究假设

1、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更新教研组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水平,教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研究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为核心,扎扎实实地开展课例研究,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内涵和特点。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有效性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探究精神的相关研究。有效性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教师有效性提问技巧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实验方法:

(一)总体实施步骤

1、通过教研活动,在说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提问。问题设计体现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的一些方法。如怎样选择好提问的问题?怎样以学生的实际现象和日常生活或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时机要注意些什么等等。

3、及时做好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二)分阶段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一学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

召集本课题组人员,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对象、时间依据以及保证措施,进行研究分工,明确各自任务,统筹安排。(1)建立组织,学习文献,制定和完善实验设计。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分工和职责,撰写课题的实施计划。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0年9月)

1、要求组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施边学习边总结。

2、教研组以实践课为抓手,相互听课,分析总结经验。第三阶段:小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收集课例研究资料,作好资料积累。

2、撰写有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小论文。

3、整理出一套课堂中提问设计的技巧。

七、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高二年级文科班,在历史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八、成果形式

1、每人上一节研究课。

2、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教案。

3、撰写《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研究》论文。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课题组成员有志于服务教育实践,探索在新形式下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组教师有强烈的科研热情并渴望科研人员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

2、教研组课题有学校教科研室负责人和学校聘请的专家的指导。

十、课题组成员

史静适张娜刘荣欣付玮敏李日岩王景琨王爱玲郭芳萍 付芳鲁海超

十一、参考文献

1.《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2.何克抗.(2003).《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怎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于漪,《语文教学通讯》2000、6)

4.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课程.教材.教法》.2001,4.5.皮连生,庞维国(译).(1999).《教学设计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钟启泉.(2003).《(新版)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7.续润华.(2006).《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若干热点问题探究》.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8.应湘,向祖强.(2007).《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与意义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校申请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工作来抓。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②“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③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

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3、已有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

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题研究重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原则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2.研究内容:(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4.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5.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拟用一年时间(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第二阶段(实验阶段):上课以及实践活动,实验总结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

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交叉进行的,只是各有侧重。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

课题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点点滴滴数据、信息、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要求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课题,设立本学年或本学期研究的子课题,并围绕自己研究的子课题积极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努力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在《活动记录》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的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一批翔实、有价值的素材。在这些活动记录中,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各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它不仅将各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2)关注过程,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每学期初的理论学习之余,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组内推出一堂实验课,并及时落实人员、上课时间。每次上课之前,子课题成员集体备课,各子课题成员准时认真听课。上课后根据本课题研究主题和《课堂教学评价表》实事求是地评议。评议中,课题组成员在探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探索规律,获得了共同的提高。(3)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我们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琢磨、推敲。在申报本课题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了论证,使其更趋科学合理而富有研究价值。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新课程标准,在本课题研究中及时调整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平时,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实验经过,善于发现本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及时撰写下来,形成教学案例、论文。

五、实施课题的保证措施

1、精选课题组成员,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

2、充实教育资源库,设立“教科研”专柜。

3、加强理论学习、观摩与研讨、对话与交流制度。

六、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整理学习笔记,撰写相关论文和各种报告。

2、编写有效课堂教学实验报告和案例。

3、形成研究报告。

下载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英语课前有效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英语课前有效性预习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

    小学数学试卷讲评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试卷讲评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江山市峡口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论证 1、研究背景与意义 试卷讲评是我们数学常规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的环节,对于学......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来开展训练,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重视技能传授、忽视综合发展等问题,再加上小学生身体还没有完成发育......

    体育中考后期训练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体育中考后期训练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体育中考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指导后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提升身体素质。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据对比法进行......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出现了“新倾向”、“新问题”。课堂教学调查分析中发现,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依然普遍......

    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性研究总结

    提升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性课题研究总结 十一道沟学校小学部——高玉鑫 体育教学中有效性是体育课的生命,如果离开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各种各样的身体技术练习,体育教学就成......

    老二,有效进行体育课课前准备活动的研究.doc二

    《有效进行体育课课前准备活动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一、 课题的提出: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保证体育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实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的课改趋势,“小组合作学习型”在我校全面的实施,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初见成效,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