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中考后期训练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体育中考后期训练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体育中考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指导后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提升身体素质。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据对比法进行研究,体育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后期训练积极性调动、科学设计准备活动、合理处理耐久跑和其他项目的练习矛盾等一系列措施,从而提高体育中考后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中考;后期训练;思考与建议
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下,社会各界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依照文件精神,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把体育学科纳入中考科目,占据了30分的分值。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表现存在着差异,能否科学、高效地组织初三体育中考后期训练的体育课堂,考验着一线体育老师。
中考后期训练,科学有效的课堂组织尤为关键。经历漫长、枯燥的体育训练,学生训练惰性尤为突出,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方法的指导,学生体育成绩将遇到瓶颈。而作为教师,考试临近,课堂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课堂无重点,不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体育中考的后期训练将如何进行,如何提高有效性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值得共同探讨的课题。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XX中学2013届初三年级73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1~8班为实验组,9~16班为对照组。第一阶段:对2013届学生进行调查,进行实际课堂的教学探讨,初步建立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阶段:将制定的初三体育中考后期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验组中予以实施,并加以方案的改进。对比两届初三考生的中考成绩,得出相关的结论或思考。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通过学生体育课堂学情的分析,制订了一系列的有关初三体育中考后期训练的教学方法,并在体育课堂上得以实施,检验教学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然后通过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一系列的考试,对比成绩,发现方法和措施是可行的且具有效性,体育考试成绩有较大提升,从而制订了详尽的《体育考试后期训练实施方案》,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
(一)原始数据分析
经过2013学年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考试项目的技术动作,并通过练习,获得了一定的运动成绩。
表1:天目初中2013年学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表
表2:天目初中2013年学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表
从表中我们发现,学生运动成绩无明显差异,力量类成绩相对较差,这就为体育中考后期训练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引目标和实施目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单项和整体成绩。
(二)体育考试后期训练的有效措施
体育教师在后期练习过程中,合理组织课堂结构,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合理设计准备活动,让准备活动为整体教材服务的同时,也能够起到练习的作用。归纳学生劣势项目,课堂突出重点,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有效提高学生成绩。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学分层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1.如何更好地设计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对于一堂体育训练课来说非常重要,尤其在体育中考的后期练习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准备活动不仅可以减少项目的轮转,且可以为主教材提供服务。研究发现:跳跃内容引入准备活动是相对可行和有效的。比如利用一分钟跳绳进行热身,将热身活动分成三节:第一节是自由跳。让学生完成学校设定的多种跳法,完成各关节和心肺的运动准备,以更好的运动状态投入练习中。第二节要求学生不停地完成100次跳绳练习,但不要求速度。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连贯性,又将准备活动提高到一定的心肺要求。第三节是一分钟跳绳计时跳。通过准备,让学生进行一定强度的练习,为接下来的练习提供较好的心肺活动平台,同时可以将一分钟跳绳这个项目进行成绩测试,监测学生该项目的运动保持情况。
2.合理组织耐久跑项目
耐久跑的练习往往乏味,而且练习了耐久跑,其他项目的练习效果就不佳。那么,如何更好地处理好耐久跑练习和其他项目的关系,是提高训练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证。我们发现可以将耐久跑的练习分成两种形式:一是练习式,二是测试式。
练习式一般把练习内容放在课的基本部分的最后,耐久跑练习中,最为有效的就是间歇跑。根据男女生的分组进行400米的间歇跑。让每组学生进行组间间歇跑,前一组出发,后一组准备,前一组到达,后一组出发,同时对练习时间进行设定。完成组数和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时间和课堂练习强度决定。
测试式则需要对教学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对学生在完成一定阶段的训练后进行。为了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可以把耐久跑的测试和球类活动组合成教学内容,作为对学生完成耐久跑的奖励和调整。测试前明确考试目标,让成绩较好的冲击满分。若测定所有学生成绩,尤其想提高后进生,则可以把目标设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科学的分层和分组
中考最后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加明显,所以必须进行分组;由于中考项目多,课堂教学场地散。所以,分层分类练习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同项分组中,同一组内有好有差,运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当小组长,方便帮带其他同学。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则需要对小组进行调整,将学生按照成绩进行分组,成绩较差的组,对达到要求的学生进行“升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练习中更加关注成绩较差的学生,并随时进行示范和纠错。
作为力量类考试项目,项目较多,场地要求大,出现安全事故概率也较大,这些项目的分组和场地设置对教学效果而言就显得极为重要。力量类课堂选择在篮球场较合适。篮球场的两个半场中,一个半场进行篮球运球上篮练习,另一个半场设置实心球场地,进行同向投掷。篮球场两边设置排球垫球和仰卧起坐练习场地。这样就克服了场地相对复杂的力量类练习场地安排的问题。作为教学而言,既可以提高教学时间、空间的利用率,也方便解决教学困难、集中强调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而相对比较容易操作且安全的引体向上项目则在体委的带领下完成。
经过实践和探究,724人(8人免考)参加体育升学考试,成绩如下:
表3:天目初中2013年学生中考成绩表
表4:天目初中2013年学生中考成绩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实验组的总体平均分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着近0.8分的差距,对比得出结论:在体育中考的后期训练中,更加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对学生中考成绩的提高是比较明显的。
三、思考与建议
1.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要改变这一现状,体育中考是一针强心剂,它加大了整个社会对学生体质的关注。体育教学中,应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帮助孩子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2.学校要以体艺“2+1”工作为契机,慢慢地从原先“考什么、练什么”的误区走出来,应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积极做好体艺“2+1”工作,根据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正确发挥体育中考的真正作用。
3.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能掌握1~2个体育运动技能,发展自身,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莫磊.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中国学校体育,2007(10).[2]付艳军.走出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中考的误区.体育教学网,2005(11).[3]李少群.体育中考的地位有待提高和巩固.体育论文网,2008(9).
第二篇:中学校园足球训练有效性研究
中学校园足球训练有效性研究
足球运动是一项激烈而富有魅力的运动项目,也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体育项目,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开展这项诱人的运动。
从国际视野看去,邻国——日本足球运动的全面崛起,不仅仅在于足球职业化的提升,更重要的在于学校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日本与韩国是亚洲足球运动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认为要重视通过普通学校的校园足球活动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重视全民参与和抓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开展,是足球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欧美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他们一些关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国内看,2009年6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会议,揭开了我国促进青少年足球工作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体群字[2009]54号)和制定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是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更加广泛、深入、健康地发展,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夯实我国足球基础,培养更多的优秀足球人才的需要。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座谈会上说到:这次会议的召开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全民健身条例》,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探讨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刘鹏局长就进一步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意见,提到要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长效机制,更好地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进一步宣传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重要意义、活动理念和典型成效,更加注重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和多元功能,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关心支持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良好氛围。这是我们提出此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从许多世界足球强国的成长历程来看,一个国家足球竞技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校园足球的全面发展。亚洲足协在2006年1月发行的教练指导教材《基层手册》和《青年手册》中,反复提示了国家足球发展和国家足球队建设的《足球金字塔》图形,明确指出一个国际足球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在学校普遍开展的“草根足球”,青年国家足球队的球员来自于学校的“草根足球”队员。另外,国际足联草根足球计划发展方针也强调:“如果草根足球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将会限制更高级别足球水平的发展。”国际足联草根足球发展计划更是明确指出:“草根足球更是无处不在的全民运动”。特别强调了全民开展足球运动的重要性。
依据全国校园办公室及西安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要求,配合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大力推动我校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以足球运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他们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为形成校园足球氛围,打造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培养校园足球能手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能,培养拼博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的特点是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开始训练足球技术可以一直延续到中学,这样可能使学生训练系统化,技术完整化,梯队建设比较完善,参与人数也逐渐增加。由于校园足球活动是近三年才开展起来的,是否有效的进行专业训练是所有参与校园足球活动学校的一个课题。这也是我们提出此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的意义:
多年来,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扩大足球人口、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更在于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因此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发掘、发挥足球运动在青少年学生中的独特魅力和综合教育功能,通过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带动校园体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做校园足球,不是为了足球运动选拔人才,而是为了将校园足球纳入阳光体育的一个环节,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到应有的足球快乐,今后,校园足球的主要作用是要使孩子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不再提“发现苗子、培养人才”,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让孩子们踏踏实实地待在学校里。切实从学生体质出发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我们的口号是“阳光体育,快乐足球”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到学校体育工作中。这是学校体育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需要。
以“校园足球”活动为载体,以创体育特色学校为契机,全面实施健康、快乐的体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界定清晰、准确,限定研究范围,明确其含义,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校园足球就是以学校为中心、以全体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学校足球运动。以学校为
二、校园足球特色
富有创新和个性地推广和落实校园足球这项运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专业强的老师和引入一批专业技能高、热衷于足球运动的教练员、专家,并融入自己学校的管理理念,将进一步系统的、科学的在学校阶段研究办好足球特色学校,以足球精神影响校园文化,形成足球特色学校的办学模式,从而带动学生和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打造出我校校园足球特色。
三、校园足球训练有效性
校园足球开展近三年了,国家鼓励更多的孩子来球场,在物质方面给予各种支持与帮助,提供球衣,足球,训练背心,标示桶等,就是想通过校园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足球训练,这就对足球训练的方法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训练的有效性提出了课题,如何更有效地让孩子们掌握足球技术,战术,从而发掘出更多,更好的足球人才。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要求阶段划分合理,任务明确,举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校园足球训练有效性是通过基层足球训练,反映出一些有针对性训练方法和训练方式,经过训练中的实践可以暴露出很多技术问题,在这些问题出现以后,经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得以纠正和更改,从而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足球基本技术和战术。
实验程序:
1、选取学校足球教练员。
开始前,收集足球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对教练员和学生的训练课进行观察记录;同时,对学生进行原始性技术测试;并保留学生的考核成绩,作为前期测试的研究资料。
2、研究者本人针对训练教学中的有效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定期针对实验教练员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3、以一个月为时间阶段,每个月收集教练员训练的教案各1节,并且收集训练课各种资料,及训练反思。一学期收集1-2次训练教学录像资料;同时,保留2次学生足球技术考核学业成绩。
阶段性目标
1、初步制定训练内容及研究方案。
2、球队管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3、形成初步的球队训练管理模式和学生选拔的机制及中期评估等。
4、教学、训练方法得当,训练效果初显成效,体育竞赛比赛获得成绩。阶段总结。
5、成为市级足球特色学校。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随笔、叙事、设计、课件、教具等等,这里的预期主要是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课题研究最终成果及形式
1、形成研究报告暨结题报告
2、形成足球校本教材、论文集。
3、形成训练反思集
4、相关研究成果集。
第三篇:体育中考模式研究
体育中考模式研究
摘要现有的体育中考模式没能改变青少年体质状况多年连续下降的趋势,素质教育贯彻乏力,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强烈。考试项目设置不合理,考试组织的复杂性,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考试的公平、公正又倍受质疑等导致中考体育的功能不断退化。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既能满足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客观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既简单易行,又能确保公平、公正的体育中考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的“抗非英雄”钟南山说:“体育锻炼教给我不服输、力争上游的精神,在我的工作中,这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支撑着我。” 这就是体育的魅力之一,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真正的体育锻炼应该磨炼学生的意志,成为德行养成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不仅仅是体质的问题,还是一种人文精神。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课逐渐让位于中考学科,体育教育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从属地位,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成为普遍现象,学生的体质状况出现严重下滑。在此背景下推出的体育中考,旨在以考试指挥棒落实体育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初衷为好,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反而徒增学生负担,适得其反。更有甚者中考体育吃兴奋剂,竟然有40.8%的人投票“支持”。如果取消体育考试,学生的体质则又会明显下滑,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多年来持续下降。河南省曾连续5年取消了原有的中考体育加试,而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报告显示,河南省是学生体质下滑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迫于形势,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恢复中考体育加试。河南省的“实验”告诉我们,中考加试体育的举措在现时是对的,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建立公平、公正的考试模式成为现实待解决的问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应试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体育中考产生的背景和作用
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在持续下降。为了有效扭转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1992年,原国家教委体卫司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意见》,正式确定京、津、辽、苏、鲁、浙、湘、粤、陕等九省市为我国试点省市,同时允许其他省市可根据情况确定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中考体育自出台以来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的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肯定。中考体育成为了学校体育的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地位相应提高,体育教育逐渐被社会各界所重视。然而,就在这样的局面下,这样一个当初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举措,经过三十余年的历程并没有有效遏制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整体下降的趋势,中考体育也开始悄悄地“滋生”出一些问题。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体育中考也变成应试教育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用体育考试的规定项目练习替代体育课教学内容,考什么练什么,以应试为目的的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学校管理安全至上的今天,严重束缚了班主任组织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家长分数至上的思想偏见、自身示范的不足,社会体育锻炼资源整合不够,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电脑、电视挤占了学生大量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也使得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断下降。只是在初三为应试而进行急训。
3.2 中考体育的功能退化
近几年的实践发现,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甚至应试项目锻炼的积极性正逐年下降。查阅历年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不难发现,体育考试的难度在逐年下降,主要表现为考核标准的下降,项目选项的增多等,但同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应试能力也在相应提高,使得学生在中考体育中得满分几乎是轻而易举,多数学校的体育中考优秀率在90%以上,同时所占分值又不高,从而使得中考体育对学校及社会的影响减弱,中考体育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3.3 体育中考的公平、公正性受到广泛的挑战和质疑
中考体育考场空间大,又相对开放,组织复杂,工作人员多,考试过程的公平、公正性一直备受关注。全国各省市地区对此问题相当重视,但同样折射出此类违纪现象之普遍,我市教育局在此问题上重视程度也是空前的,但考试期间这么多的人为因素恐难完全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3.4 中考体育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中考体育测试项目大都是属于身体素质的测试,让人产生了要“体质”而不要“体育”的感觉,体质健康不能完全代表真正的健康,现在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已经扩展到身体,心理和社会三大方面,如今新课程正提倡“体育课程评价时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内容评价转变的评价体系”。因此,过于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师生进行功利性训练,不利于身体素质的均衡全面发展,缺少集体对抗性项目磨练,不管是身体或心理都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也对今后高中阶段体育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国内外学校体育评价方式比较
在美国努力程度是评分的基础,如果用同样的标准考核会出现很大差距,引发不公平现象,所以也不单纯以运动成绩计分,而是以出勤率为基础,并且要与各人的努力程度相结合进行评分,还要根据进步的大小以及上课时的认真程度等。而中国体育评价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统一的评分标准考核,会让身体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目标高不可攀,极大挫伤这部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在德国倡导对学生个性的积极评价,在评价的内容体系上,主张学生依据个人的进步进行评价,而不是通过相互比较或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而中国的学校体育学习评价以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评价内容方面忽视情感和态度的评价,中国对体育学习的评价比较严格,应试教育现象非常严重,而德国更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中考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说,“阳光体育也好,体育中考也罢,都是促进孩子锻炼、全面发展的手段”。纵观历年来的中考体育的发展状况,吸收国外好的评价方式,结合中国实际,逐步与学生平时体育成绩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个体差异,减轻学生考试的压力和负担,中考体育成绩和过程目标相结合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项原则来分析:
5.1 客观性原则
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健康。如果规定了考哪几个项目,追求考分的功利性促使学生、家长、学校只重视考试项目的锻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方式或考核的内容能够客观的反映学生全面的体育健康水平,又能从某种程度上克服应试的弊端,重在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临时摧残性的急训。
5.2 公平、公正性原则
在实际考试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部分原则性不强的工作人员会遇到少数家长想通过不正当渠道和手段进行考试作弊。从而影响了中考体育的正常秩序,以及考试的严肃性。光靠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来维持公平与公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来和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来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2004年营口市体育中考中使用精确的智能化体能健康测试仪,在测试的同时显示出成绩,避免人为操作做弊的可能,还从外地聘请了14名监考人员,同时邀请社会监督员和部分家长亲临考场,提高透明度。此类方式值得借鉴。
5.3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在中考体育改革中始终是一个比较棘手问题,如何简化考试过程成为当务之急。另外在过程性管理评价上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压力和社会干扰显得流于形式,这可能导致不能被广泛普及的原因。但也只有通过采取过程管理评价的方式,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平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符合现行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必须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考核机制。对策:改进现有的体育中考模式
6.1 增加体育考试的分值
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第一,学习第二”,可见身体健康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现代中学生运动缺乏、营养过盛、睡眠严重不足、体质严重下滑。体育加试只有30多分,因此体育中考在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成为一块“鸡肋”,体育锻炼还不可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程度。如果体育考分从30多分加到100分,这是应试者绝对会动心的分值。有了这一招,学校体育的所有问题才能找到解决方法的平衡点,也只有这一招才能扭转学生体质严重下滑的困境。当然这100分不是每个学生随便可以拿到的,必须用大量的汗水和真情来换取,否则又会失去加分的用意。
6.2 建议参照江苏常州把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体重指数)作为体育中考考试项目的做法
体育中考的初衷就是通过考试的激励手段,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遏制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体育中考在考核的项目上应克服“考什么,练什么”应试弊端,要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不是局限于几个考试项目,反复训练那几个简单的运动项目,学生无兴趣可言,体育教师也无激情可言,学生痛苦,教师也难受。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体育教师正常的专业发展。只要规定了考试的具体项目,就不可避免出现以应试为目的的短期行为。如何避免具体的体育项目,又能反映学生真实的体质健康发展状况,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身体机能指标中的肺活量/体重指数能够比较客观反应学生参与各种体育锻炼的效果,中长跑、力量锻炼、游泳、篮球、足球等体能项目都成为很好的锻炼手段,往往越是艰苦的锻炼效果也越好,对于发展意志品质和集体协作能力都能产生良好的作用,符合现时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长期锻炼,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肺活量/体重指数测试采用仪器进行测试,数据智能化采集,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有效杜绝各类违纪现象的发生,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6.3 体育中考可采用身体机能指标测试和过程管理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以总分100分计,身体机能指标测试得分 70分,过程管理评价得分 30分。身体机能指标测试在初三中考同步进行,过程管理评价分配到初中各年级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初一10分,初二10分,初三10分。进一步优化过程管理评价机制,简化评价方式,分出勤情况(如表1)、课堂表现(如表2)、进步程度(如表3)三块进行评分,可以采用基础分20分,另外10分作为奖罚分,初一3分、初二3分、初三4分,加满或扣完为止。无故缺勤一次扣0.5分,体育教师、学生课堂提名表扬一次加0.5分,批评一次扣0.5分,学年体育成绩进步加1分,明显退步减0.5分。建立加分、扣分登记和公示制度,加、扣分登记必须有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当事人、学生代表(或体育委员)的联合签名,每学期班内张榜公布,接受学生监督。体育课成(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41页)绩考核,采取综合评分法,评分内容体育健康专题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3部分构成,各构成部分所占的评分比重分别为20%、50%、30%,比较一学年两个学期体育课成绩考核,判断学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学校应每学年核定登记一次,记入学生个人学习成绩档案,并报区县教育局备案。这样做虽还不太可能完全杜绝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拉开的分值不大,又分散到各个年级,可以充分调动各年级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有效限制部分学生的不当锻炼行为,养成正确锻炼行为和锻炼习惯,有效解决当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消极被动的局面。结语
希望通过体育中考模式的改革,使全社会能真正对体育重视起来。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办学行为的转变,体育意识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通过考试激励手段,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养成自觉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体育考试也是阶段性的举措,是促进中学生体育锻炼、全面发展的手段,当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当全社会均能做到不再只“盯着”考试,而是更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体育考试自然也就消失了。
附表1体育课出勤登记表
第__学期班级__体育教师__
附表2加、扣分登记表
第__学期班级__体育教师__
附表3体育课成绩评定进步(退步)统计表
第__学期班级__体育教师__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N].2007-03-13.[2]赵尔.体育教学[J].2008(6).[3]人民日报[N].2009-05-07.[4]杨贵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杨强.学校的体育考试实乃无奈之举[J].中国学校体育,2007(5).[6]王辉.中考体育改革反思[J].中国学校体育,2004(2).
第四篇: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范文
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从事比较剧烈的运动之前,往往需要做一些准备活动,它的作用就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身体各主要器官都得到充分的活动,使学主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使人体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
小学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保证体育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实施,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全面、丰富、新颖,注重科学性,不仅起到运动热身的作用,而且还应是整个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几年来,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和学生对其并不重视,而只重视基本部分学习,对准备活动,敷衍了事,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有的教师比较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准备活动的认识不足,学生的兴趣不足,导致准备活动的有效性不高,严重影响体育课的课堂效率。
本课题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找到提高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方法,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界定
小学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是在体育课,训练课开始阶段或比赛前有目的的进行的一系列肌肉活动,是为即将开始的正式上课、比赛做好身体功能上的准备,缩短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有利于迅速投入运动中去。
“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指通过研究,积极探索小学体育课前准备活动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三、理论依据
(1)皮亚杰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正是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最有力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2)《体育新课标》中也指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热爱体育,这是如何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那么在一堂体育课中,准备活动部分可以说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条件。因为课前的准备部分,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兴趣,防止伤害事故发生,而且对学生尽快掌握新的技术动作有积极作用。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领带”准备活动,从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与发挥。
四、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的文献检索分析
提高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有效性,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小学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是保证体育课的基本教学内容的实施,也是授课内容的前奏,无论什么样的体育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准备活动。而如何让我们的准备活动真正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是本课题需要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目前许多文章都证明了、论述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如何进行准备活动等问题,但如何提高准备活动的有效性方面还有点缺乏,本课题将对这个问题仔细研究。
五、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体育课前有效准备活动的方法和途径。(2)通过研究,努力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3)通过研究,不断提升我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水平。研究内容:
(1)我校体育课堂教学课前准备活动的现状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校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理论探索。通过学习,深刻理解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3)体育课前有效准备活动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丰富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内容、形式,提高有效性,从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六、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及个人询问,了解学生对于准备活动的认识以及他们喜欢什么样形式的准备活动。
(2)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理论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及寻找答案。
(3)文献资料法: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学习总结,将别人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的资源。
(4)案例研究法: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及时地进行分析、总结,找到有关问题的根源,及时解决问题。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
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阅读《体育基本理论》、《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原理与方法》、《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案例。上传课题研究方案,并制订计划。研究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1月):阅读《体育基本理论》和《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原理与方法》,并完成读书笔记,将所学知识探索的各阶段体育准备活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分析研究我校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现状,积极探索课前准备活动的方法和途径,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从而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整理和分析各种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研究人员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将针对小学体育课中准备活动具体化作研究。
(2)本课题针对培养学生能动的、创新的、自主的学习,初步设计了培养目标和工作思路,明确了实施原则。方案有一定的可作性。
(3)研究人员涉及体育组、卫生室。大多为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
(4)每月开展一次专题研究。请专家来校讲课,科研小组外出学习。
(5)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除学校现有设施、设备外,将添置新颖的活动、器材,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为课题研究创设条件。
十、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研究,整理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有效的体育课前系列准备活动。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完成《小学体育准备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结题实践报告。
十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孔爱香。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马东华:分析、探索适合水平三阶段体育课准备活动。
孔海军: 分析、探索适合水平二阶段体育课准备活动。
陈思坤: 分析、探索适合水平一阶段体育课体育教学研究准备活动。
何继华: 整理、收集资料
一节体育课的教学反思
体育课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学课标中特意提出要培养小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要把教会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作为归宿,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快乐中尽情地学与练。
本课以跑为主教材,以游戏为辅助教材。课上以一张普通的纸为教具,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自制接力棒、凳子、小飞机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活用”、“乐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本课的设计,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同时寓环保教育于课堂,把课堂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自主活动激发情趣:由播放音乐和提问开始本课,使学生进入思考,并尽快溶入课堂,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大胆表现自己,同时达到热身的效果。在教学中女生富有表现力,同伴间快乐学练,使得好多男生在她们的带领下认真模仿,认真练习。
二、大胆尝试乐于表现: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尝试、去发现、去解决问题,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渗透到知其意、明其利、乐其趣的自主性活动中去。但由于我让学生体验跑得快,为了不让放在胸前的纸掉下来,学生大多低下头,用手抱着,使得跑的正确姿势没能保持,所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开开心心玩游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课堂气氛,我用纸设计了游戏:抢凳子,学生在音乐声中快乐的游戏着,每次音乐的停止,都有一位没抢到凳子的学生精彩的表演。但如果在教学中提高游戏的难度,让2个学生,3个学生去抢一张凳子,或者让所有的学生围成一个大圈抢几张凳子,也许更能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四、稳定情绪恢复身心:一堂课下来,学生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为了更好地放松,运用轻松的音乐,能使学生恢复身心。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我大胆尝试,让学生创编,并教育学生要讲卫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让学生在快乐和有所收获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浅谈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安排
张相忠
小学体育课准备部分的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多种方法、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调动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开始一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活动,使学生由安静状态向兴奋状态逐渐过渡,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迅速有效地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大脑皮层对运动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使技术动作完成地更加准确、协调、优美,使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到很好的准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那么怎样安排好准备活动、提高质量呢?
1.课的性质
授课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准备活动。具有不容的效果,正确的组织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更快地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率。因此,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准备活动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
研究准备活动的内容及安排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小学教材内容设计田径、球类、体操、舞蹈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师是传授授业解惑者,在教学中起着桥梁作用,应根据课的内容选择不同准备活动内容。准备活动内容分: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准备活动。一般准备活动是提高真个机体的技能和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机能水平,使温度升高,促进新陈代谢。通常有各种走、跑联系,徒手或轻器械联系,集中注意力联系、游戏舞蹈等;专门准备活动是续一般准备之后,再做专门性活动联系,其内容与运动项目练习相类似,进一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正式练习适应能力。通常有一些模仿练习、诱导练习、辅助练习、如赛跑项,目前应多做两臂摆动、园地跑、起跑和快速跑等。跳高、跳远项,目前应多做些腹部运动,两腿屈伸、助跑起跳和试跳等。投掷类项,目前应多做上肢运动和腰腹背练习之,专门性练习应随运动项目不同而异。
2.生理特点
做准备活动要充分,活动是以达到传身发暖、略为出汗为准,关节活动灵活、身体感到轻松有力。心率控制在100~120次/分、神经和肌肉兴奋提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还应考虑到年龄、季节、运动专项、训练水平和个人特点等因素的不同,准备或的时间也应有差异。年龄小,训练水平低,在温暖季节里准备活动的时间可适当缩短,而在寒冷的季节则
应适当延长,准备活动结束到开始主要工作的间歇时间不宜过长,在一般教学课中的间歇时间以2~3min较为适宜。
3.心理特点 1.集中注意力
准备活动是一节课的开始,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动张西望、交头接耳,甚至是做一些小动作。这时可以安排一些用时少,见效快的简单趣味练习,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上来,安排一些比较简单,但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又往往会出错的联系,如:教师发“立正”口令,要求学生成蹲撑,教师报“4”,要求学生臂前举,教师双臂前举,要求学生跳成前后开立,教师双臂侧举,要求学生迅速跳转360度等。因而灵活运用此类练习,使得学生注意力很快得到高度的集中,激发学生上课的激情。
本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过实验统计,用上述的方法,一般在2分钟左右,注意力就能很好的集中,并且能使100%的学生都能做到这样,因而耗时短、见效快;而用一般常规的手段与方法,要在3~5分钟,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基本集中,并且有10%~20%的学生做不到这样的基本要求,这样既耗时长,又得不到好的效果。
2.情感调节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时间单一的刺激容易引起朝限抑制,重复单调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形式多样的组织专利教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而在教学增加一定的趣味性是不可缺少的。
A.徒手操联系:
利用徒手操练习,是进行准备活动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徒手操往往比较呆板、枯燥无味,若利用女生喜爱舞蹈、艺术体操、健美项目的特点,给学生编排一些韵律操的小组合,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完成身体的练习,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和效果,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队列练习:
准备活动中,也时常采用队列练习。队列练习时,力争内容不变,形式多样,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在联系齐步走和跑步走时,可结合螺旋进行练习,要求学生齐步走过去,跑步走出来;在练习队形变换内容时,可要求学生采用脚尖步或柔轻步绕场行进。并配上简单的手臂舞蹈动作,这样既增加了队列练习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得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练而不厌。
C.适当安排游戏:
青少年大多是有“争强好胜”“集体荣誉感”等心理特征,喜爱热烈而又活泼,有一定竞争性的练习,而体育游戏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它对于改善课堂气氛,提高练习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教师在准备活动中,根据课的内容,合理安排一些游戏。例如:结合下肢练习而采用“记先法”进行各种递球比赛,结合下肢的“斗鸡”、“跳绳”游戏等。让学生在欢笑娱乐中使身体各个部分逐渐进入运动状态,以适应上课的需要。但是在游戏练习中要注意活动量不宜大,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D:场地的选择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场地布置的整齐美观,线条清晰,对学生是良性刺激,这样容易使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提高练习效果;相反场地布置的不合理,甚至场地根本就没布置,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劣性刺激,学生便表现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练习的兴趣不高。因而准备活动中场地的合理布置不宜忽视,教师在每节课前认真布置好准备活动的场地,如:画好必要的线条、练习图案、摆好醒目的标志物等。让学生在醒目,新颖的布局中对准备活动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必然会提高准备活动的效果。
因此,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结合课堂的教学任务,遵循人体生理和心理规律,选择好形式多样的趣味性练习内容和手段穿插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出发。把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情绪得到充分调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做完准备活动,这是安排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关键所在。
体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还明确提出以“健康第一”为目标,开展学校体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必须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才能保证“健康第一”的思想得到贯彻和落实,而准备活动则是保证这些内容正常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环节。
一、准备活动的意义准备活动,是使肌肉、肌腱不断冲动,继而把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提高到一个适宜的水平,从而加强各种神经中枢之间密切的、协调的联系,迅速准确地调节和支配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准备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热身,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准备活动可以克服心脏器官的惰性,提高运动器官的工作能力,使学生生理上心理上得到很好的准备,从而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二、准备活动的组织一般的小学体育课为40分钟,准备活动应安排10~12分钟。活动内容与形式要根据场地器材、天气等情况而定。小学生的准备活动应根据其身体发育特点,以游戏或简单易学的动作为基础,并考虑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结合教材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既要有徒手.....
第五篇:浅谈中考体育中长跑训练体会
浅谈中考体育中长跑训练体会
中长跑运动的训练主要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机体有氧耐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创造良好的运动成绩。中长跑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周期运动,中考体育一般指800米、1000米距离的跑步项目,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锻炼价值。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研究中长跑的运动特点和运动规律,合理探讨中长跑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挖掘中长跑运动的潜在价值和规律,对提高学生运动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增加学生对体育的重视和喜爱,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传统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绕着操场一圈又一圈地跑,难免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提不起兴趣。同时,由于中长跑会消耗巨大能量,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新颖有趣的练习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如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激励跑、让距离跑、追逐跑、带领跑、分层跑等多种组织形式,让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激发练习兴趣,逐渐喜欢上中长跑。同时加大对学生正面、积极的激励,多鼓励、多引导,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格可塑性强,具有争强好胜意识,教师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应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一点微小进步都不吝惜语言,及时表扬,多多鼓励,如:你真棒、你一定行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练习中长跑的兴趣大有益处。当然,对一些偷懒、刻意逃避练习的学生,也要毫不留情,当堂处理,绝不姑息,不给他们偷奸耍滑找借口。同时还要实施体育课点名制度,严格落实请假手续,多和班主任沟通,随时掌握学生身体情况,一般情况不准假,杜绝假借身体原因不参加训练的情况。对于请假的学生,也不能放任自由,要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练习项目,不能一站了之。
教师要加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一分之差可能改变人的一生。现在高中生毕业几乎都可以上大学,只是上的学校不同而已,但是如果没考上高中,以后想上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这点看,考上高中比考上大学重要得多。对于中长跑的训练来说,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来不了一点虚假,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所以学生要正视困难,不走捷径,定下心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训练,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二、尽早训练
体育中考在每年的五月份进行,为了应对中考体育中长跑,我认为学生不应该九年级才开始训练,教师应该从八年级甚至七年级就开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体育中考项目的学习,尤其是中长跑教学,更要提早开展,不能临时抱佛脚。大家知道中考体育项目中跳绳、坐位体前屈项目可以临时突击训练,对成绩的提高或许有效果,但是中长跑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长时间的练习、积累,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所以中长跑是各地中考体育考试的必考项目之一,也是分值最大的项目,最能检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
所以,我尝试着从八年级开始,每周视情况进行一次400米跑的训练,刚开始要求可以定低一点,要求男生在100秒左右跑完、女生在110秒左右跑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而不觉得吃力,以后每个月要求他们提高3~5秒时间,让他们的身体能逐渐适应中长跑的练习。从第二个学期开始,每周一节中距离跑步训练课,次数从1个400米跑增加到两个400米跑,中间休息5分钟,要求提高8~10秒,逐步增加运动量,为九年级中考体育提前做好准备,不至于九年级时学生对体育课中长跑的训练不适应,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能减少不必要的伤病。通过一年小强度、小运动量的训练,学生在九年级中长跑的训练中都能很快适应,没有明显的不适和调整期,为九年级中考体育训练提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1.以长促中
发展一般耐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持续负荷法,持续跑训练法已被实践证明能促进心脏体积和容积的增加,有效提高学生的有氧代谢能力,改善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机能以及提高无氧代谢的能力。在中长跑剧烈活动中,特别是中跑,机体对氧气的需要量超过所吸入的氧气时坚持长时间持续快跑的能力,负氧绝对值最大,有氧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代谢水平,促进三磷三腺苷、肌酸有氧代谢再合成和提高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量。由于有氧训练对心脏、呼吸系统的刺激是稳定、始终如一的,所以能使心搏徐缓、心脏的舒张期延长,使每搏输出血量加大,呼吸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所以,中小强度的有氧训练要贯穿于训练的始终。
中小强度的一般耐力训练后,可进行60米以上的加速跑。一般耐力训练可采用先慢跑后快跑、先匀速后加速的跑步节奏,教师具体应用在每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抽出一节课专门进行中小强度的有氧一般耐力训练,不要求速度,时间在20~30分钟。要求学生尽量坚持跑不要走,重点培养身体对持续运动的耐力,长时间小负荷的有氧耐力持续刺激,让学生的心肺功能有明显的提升,能使学生承受最佳运动负荷,有助于机体适应,并且学生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以后的大强度训练打下基础。
2.以短促长
(1)400米重复跑
教师要在学生练习前安排好领跑者的顺序,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400米。进行重复跑或间歇跑时,我一般规定男生80秒左右完成,女生90秒左右完成,可快不可慢,每节课练习3~4组,组间休息3~5分钟,或是心率下降到110~130次/分左右再进行下一组跑。每组训练后要求可降低3~5秒,以使大部分人都能完成,要求各组中速度快的学生适当减速,要求练习吃力的学生至少练习两次以上。此项练习能提高机体耐受乳酸的能力,有效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提高其掌控速度节奏的能力。重复训练法采用短于专项的距离进行多次大强度的训练,重复次数3~4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速度和耐力有了很大提高,从刚开始感到很吃力,到后面80%~90%的学生都能完成,个别学生400米能一分钟以内跑完,比刚开始练习时提高了20秒左右,效果明显。这种方法既能完成大运动负荷,又能保持较高速度,同时对最大摄氧量和增强心肺功能效果明显,使学生承受最大运动负荷,从而提高专项速度和耐力。
(2)变速跑
变速训练法是将整个跑程分解为快跑和慢跑,并重复交替进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改进技术,也可以发展速度和专项耐力。通常,快跑段较短,慢跑段较长,主要发展专项速度。快跑段较长,强度中等,重复次数多;慢跑段较短,主要发展专项耐力。通过实践,每周进行一次变速跑的练习,具体为每400米一圈进行弯道加速、直道慢跑的训练,强度大约70%~80%左右,弯道加速距离100米左右,直道慢跑80~90米,不允许走,每次练习3圈为一组,每节课3至4组,重点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力,提高机体乳酸耐受能力。
(3)模拟比赛跑的练习
这是提高训练强度、检查训练效果、增长比赛经验的有效训练方法。每周最后一节课进行一次完整的800米跑、1000米跑练习,每节课练习两组以上,强度70%~80%左右,不要求速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完成练习节奏能力,包括步伐、频率、呼吸、跟随、领先、冲刺的节奏,为机体适应大强度的运动和以后的测试打下基础。
3.正确对待“极点”现象
中长跑跑到500~600米时,大部分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发闷、四肢无力、跑速下降、不想继续跑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在生理学上称为“极点”。中长跑中,由于机体能量消耗巨大,因此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为了保持机体对氧气的需求,呼吸必须有一定的频率和深度,还必须与跑的步伐相结合。“极点”的产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可怕,教师平时可结合室内课及运动间隙,给学生讲解“极点”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科学对待“极点”现象,一般2~3步一呼、2~3步一吸,随着跑速的加快和疲劳的出现,呼吸的頻率也会加快,可采用一步一呼、一步一吸的方法,要着重呼气,建议用嘴和鼻子同时呼吸,因为只有充分呼出二氧化碳,才能充分吸进氧气。吸气要缓慢均匀,呼吸要深长有力,一旦呼吸紊乱,氧气得不到正常供应,会立即引起机能下降。长跑前充分的准备活动,如伸腰、踢腿、活动四肢等,可缓和“极点”的反应程度。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使其努力克服困难,通过调整呼吸和步速,“极点”现象会很快过去。
4.进行战术训练
教师要针对中长跑对学生在心理、生理、体力分配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制定一套节奏安排法,防止学生出现盲目加速的现象,这对提高学生成绩具有积极意义。具体做法是不管场上情况如何,始终坚持自己跑步和呼吸的节奏,根据平时的训练情况,科学分配自己的体力。成绩好的学生可采用领先跑,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跟随跑、中速跑、放松跑、匀速跑、保速跑、冲速跑完成全程跑,可具体要求他们记录跑完第一圈用多少秒,跑完第二圈200米用多少秒、400米用多少秒,跑完最后200米用多少秒,充分掌握自己的速度耐力节奏。
5.注重准备活动及恢复训练,加强营养
训练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及跑的专门性练习,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运动量及运动负荷,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及超量恢复原则。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训练后必须做好恢复练习,可采用小负荷、小强度的慢跑或小游戏,采用互相按摩等手段,消除疲劳,促进机体恢复,有助于成绩的提升,也有助于下一节课的训练。在平时的练习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有低血糖的现象,运动后的恢复也很慢,这与学生营养水平跟不上大运动量的训练有关。中长跑对机体能量消耗很大,学生需要及时补充蛋白质和糖,如牛奶、蛋、豆制品、鱼肉、牛羊肉等,还要补充碳水化合物,及时补充水分,注意运动前后不要大量喝水,适当补充盐分。学生还要注意不能在坚硬的场地训练,注意跑的姿势和穿着合适的运动装备等。正确的跑步姿势应该是身体微微前倾,抬头收腹,双手自然配合脚步,减少身体左右晃动。
经过近三年的教学,所带学生的中长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体育中考中有50%的学生取得了满分,80%的学生跑进了4分钟以内,4分半钟以后的学生不到5%,充分证明了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积极有效的,是有推广借鉴意义的,也是成功的。
中长跑训练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速度耐力,而不是单纯地练习有氧耐力,对于中学生来讲,不宜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要改变以往的训练模式,从一味追求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模式中跳出来,采用科学的手段,循序渐进,着重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采用“以短促长”“以长促中”的训练手段,这对提高学生中长跑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注意平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其练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练习后做好放松恢复,加强营养,科学训练,这样一定能取得良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