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发现“诗美”
浅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发现“诗美”
广东省韶关南雄市黄坑中学
董春秀
摘要:本文提出古诗词教学中,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而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以及诗歌的无尽美,让 “诗美”多层次多感官来感染学生,让诗词歌赋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诗美;感悟;感染熏陶
诗歌是人类于劳动之时或之余,歌之舞之,美韵无穷,也就成了人们千古以来不衰的文学创作形式了。而“美韵无穷”就成了人们评价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的主要语言了,这样就产生了“诗美”这一概念。古诗词教学不仅为我国积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还能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然而,现今的古诗词教学及学习状态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多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学生不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意境与情感,更谈不上懂欣赏和喜欢。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为,等学生一考完试,死记硬背的那些诗句就好像从脑中自动删除,什么也没留下。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古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以及诗歌的无尽美,让 “诗美”多层次多感官来感染学生,让诗词歌赋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文化修养,精神意识和情感境界都得到了古诗词的熏陶,考试默写又怎么会写不出呢?
一.用心体会“诗眼”,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教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诗眼”乃是作品中最能开拓诗意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能以一当十而使全诗生辉的“活词活句”。认取诗眼能以一词一句之灵使全篇俱活,“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所以,我们抓住“诗眼”,就如同领悟到诗歌的灵魂,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还有不少以形容词或数词为诗眼的。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壮”,词人围绕着“壮”,在词的前面部分以高昂的激情抒写了想象的三个场景:雄壮的军营生活,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最后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壮”的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效有心、请缨无门的悲愤,因这个巨大的反差使全词笼罩着浓郁的悲凉色彩,更有力地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一个“壮”体现了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
又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再对课文中的重点片段、字词进行反复体会,以求重点理解。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从“不知”、“归去”等词中读懂作者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以及在对明月的赞美之情更推一层的同时,产生了“我欲乘风去”的遐想。只有让学生理解词意体会词境后进行自由朗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来,一句句的读进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认识了诗眼,对全诗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点。另外诗眼多为名句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在朗读中还能从中体验到诗歌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二.展开联想想象,体会古词诗的画面美
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可以这样说,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诗歌鉴赏必须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诗人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从而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脑海中感悟后的浮想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学生画下自己的感受、印象、图景的时候,无形中也拉近了学生和诗人的心理距离。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美丽画卷。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秋山雨后,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浣女竹林归来,鱼船穿过荷花的清新秀丽、恬淡优美的山水画。让学生在返朴归真的画面中感受着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逐渐地在脑海中把画面和诗歌融合一起,更好地理解到诗词所散发出来的内涵。诗歌体现了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教学时就要善于发现利用这一特点。
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大漠景象,而作者却能够从“直的孤烟“,通过逆反联想,想到 “圆的落日”。“孤烟”的淡色与“落日”的彩色,“直”的劲拔与“圆”的柔美,形成一种壮美的视觉效果,构成一幅大气浩瀚又沉寂壮观的画面。诗如画卷,美不胜收。学生读了诗句后,让他们在脑中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并用简笔画把画面描绘出来。通过诗画结合,学生加深了对诗的理解体验,也得到了画面美的熏陶。
三.整体感知体验,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传统的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这种传统模式一定要打破,因为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没能读懂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歌也就白读了。诗歌的意境是复杂的,浑然一体的,是声、色、味、物、景、情的交融,是不可分开的。因此教学诗歌先要着力于整体感知,让学生获得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体验,才能帮助学生体会分析诗歌的意境,领略其中不同的韵味和丰富的哲理。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典型的必须先通过整体感知,才能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即诗中描写的具体事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一共十个事物。我又启发:这十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种非常美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
有位学生是这样描述本诗的意境的:夕阳西下,躯干上缠着枯藤的苍劲古树在蓦色中静默着,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仿佛站了几千年。古朴的小桥下,溪水潺潺流淌。一座农舍在旁边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袅袅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地平线。多美的意境啊!如果在教学中,我们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那么古诗词教学无疑就变成一杯白开水,哪来这种意境美的感染和熏陶呢?而这种感染和熏陶对学生来说是生动的,也是深刻的。
四.调动学生诵读,品味古诗词的情感美
诗歌的第一特征是其抒情性。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源于美的情感;从诗歌的表现看,诗歌传达美的情感;从诗歌的作用看,诗歌陶冶美的情感。因此教学中应重视调动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美,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感染。诵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文生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甚至是摸得着的形象画面。诵读将学生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情境,拉近与作者的距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诵读形式有多种多样:配乐读、分组读、比赛读、分男女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如学生在诵读《破阵子》时,我配上高昂又悲怆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爱国词人辛弃疾想报效祖国,却不被朝廷重用的愤慨,读出他在诗中体现的拳拳爱国之情。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以愉悦感,音乐的渲染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学生感受着诗人的喜怒哀乐,感受着诗人的激情和崇高。而学生感受到诗人情感,同时自己也受到这些美好高尚情感的熏陶。
五.提倡师生互动,评价古诗词的无尽美
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人物、背景等都与学生的现有的生活有很大差距,学生不易理解,这就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师生共同合作,一起交流沟通,一起读读、品品、谈谈诗词中的画面,或意境,或情感,或感觉等等,才能共同感悟古诗词无穷无尽的美。
例如《木兰诗》一文中,我引导学生从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来进行互动,从而超载单纯的训诂文字,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如文中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展现了木兰不畏紧张的战事气氛,依然决定准备出征的决心;第五自然段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木兰辞官还归,从而表现出木兰不慕荣利的高尚品质;第六段中也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的心情,渲染出团聚、欢乐的气氛。通过分析表达特点与学生共同分鉴赏和研习古诗词,揣摩诗词内容和情感,才能引导学生感悟意境,获得情感体验,去赏析古诗词中无穷无尽的美好。
总而言之,教师不能“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而要深掘诗歌中各种美,引导学生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受到美的感染熏陶。让古诗词教学发挥其真正效用,令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情感。
参考文献:
[1]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07,8; [2]陈云衡.发挥古诗词的人文教育功能[J].龙岩师专学报,2001,7; [3]刘翠霞.浅谈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J].考试,2009,10;
第二篇:古诗词中品美------古诗词教学小议
古诗词中品美------古诗词教学小议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词,教学时不能一抄了事,而要通过反复吟诵、深入理解、多方迁移等方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吟诵 理解 迁移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词,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迫于统考的压力,一个简单省事的办法出现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诗句分析。老师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们的练也趋简单化,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以形入情,是这一鉴赏方法的最大特点。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1、吟诵,要正确流利。
古诗语言是非常优美精炼的,它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锤炼,有鲜明的节奏感,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可以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正确流利地诵读,就是在初步教学古诗时,就指导孩子们大声地朗读,力求把古诗读准确、读清晰、读出节奏感;进而要求把古诗读流利,读出古诗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学脍炙人口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作的《望天门山》时,就注意让孩子们正确的基础上,大声地、流利地朗诵,稚嫩的童声随着优美的韵律,让人陶醉不已。
2、吟诵,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词句的。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语言入手,斟词酌句,在孩子们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后,组织孩子们咬文嚼字地吟诵,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进而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教学时,在孩子们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咬文嚼字吟诵,并体味交流:“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动词后,与“升”作比较,体会“生”用得好,不但用得准确,而且写出了紫烟富有生命力的连续不断。以“生”为细节,再练习朗读诗句。
3、吟诵,要反复不断、要有感情。
在孩子们深入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思想感情之后,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被誉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绝佳的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确定感情基调后,我们还应该指导孩子们处理好重音与节奏,与孩子们一块探讨: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孩子们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江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孩子们年龄特征,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一些古诗的常规学法——分词连序法:第一步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第二步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常规的学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孩子们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老师如果能注意指导古诗常规学法,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三、多方迁移,领悟意趣美。
书法艺术讲究“笔断意连”的境界和效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
1、给古诗配画。
在孩子们领悟了古诗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我顺应儿童的爱画爱美心理,让孩子们根据诗意作画。当然在画之前,还要提醒孩子们画的内容,除了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外,还可以做合理的想象。可以这么说:想象是审美的翅膀。配画也是对孩子们一种美的熏陶,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也越来越深。
2、来点想象作文。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同样也能利用来发展孩子们的语言。学完古诗,我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做想象作文,并根据自己所想,配以插图。文艺理论家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孩子们在想象作文的过程中,再次领悟意境的同时,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审美情境也渐渐产生了。
3、链接课外阅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写作的秘诀。每学好一首诗,就要求孩子们去找同一类的诗。比如学习了宋代大家朱熹的《春日》,就要求孩子们去找找其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再读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怡情养性,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宋代朱熹认为:教人末见意趣,必不乐学。”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情况,也必然可以反映教师是否“乐教”,孩子们是否“乐学”。我们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古诗的“意趣美”这一内蕴力,催动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由“入乎其内”再到“入乎其外”,取得产生最佳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ISBN编号: 978750008243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三灶海澄小学
黄金好
第三篇: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现代世界中艺术与生活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工业造型、商品包装、家庭装修、服装服饰,现代美学理念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们从热闹的生活中,从频道繁多的电视上,从资源丰富的互联网上主动被动的获取着各种各样的视觉信息。然而我们学校美术教育受到课程本身系统性和阶段性的局限,还不能让学生理解:现实的种种眼花缭乱的视觉现象。他们需要老师的指导去认识去欣赏周围这个丰富的世界。我想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应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索。
(一)、要让学生拥有一双欣赏感受美的眼睛
欣赏活动是欣赏者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培养学生视直觉的最直接途径和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现代审美观训练起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感知活动,指导他们学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是教学实验的第一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接受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入手,由高到底的逐渐铺开,进行提高学生审美观的教学探索。一开学我就和学生约定:时时处处注意发现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元素,比如商店的装修风格、电视节目的舞台设计、网上看到的有趣动画、街边有创意的广告、发现校园或老师同学身上的新变化,我们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欣赏、讨论。我们怀着惊喜等待迎春花绽放,看着木兰花的花骨朵腰身变得鼓涨,发现春天到来的痕迹;在商场里买东西的同时,关注商场的整体装修风格,看其中色彩呼应的部分;看电视节目中舞台设计;我和学生一起用眼睛关注生活,尝试用审美的目光的对待生活中的美的元素。在期末放假前我建议学生们:在家里设立一个百宝箱,把自己认为美的物品收集起来。过完年回到学校,模仿电视上的《鉴宝》节目,我在每个班举行了“百宝箱鉴赏会”让学生互相欣赏收集的宝贝,讲讲他的独特之处或者来历。在鉴赏会上我看到了香港的糖纸、俄罗斯的民间玩具套娃、西藏的装饰风格的项链、各种造型奇特的打火机、学生从土堆中挖出的陶罐、只在书上见过的民间玩具叫虎,学生们兴趣高昂连我自己都觉得大开眼界。这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罗丹那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内涵。
(二)、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欣赏美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我们美术课程本身的任务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生活,欣赏我们身边的世界,使学生对周围的视觉现象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视觉灵活、快捷、有效注意时间延长,分辨层次变得丰富。我们的美术课程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在美术课中既有本来就紧密联系生活的课如:彩色的玻璃窗、民间玩具、家乡的桥和塔,星座的联想,繁忙的交通,还安排了线条的动与静,美术的节奏等美术语言和美术规律的学习。对于前一种课型如《中国优秀的建筑》,让学生对教材上提供的建筑进行欣赏后又和学生一起观察起上学路上就会看到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济南具有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洪楼教堂、现代风格的小高层住宅区汇科旺园、锦秀泉城,绿色格调的泉印兰亭,灰色风格的富翔天地。我们走到建筑中去感受建筑本身散发出来的气质,当学生站在汇科旺园30多层的高楼前,望着远处房顶振翅欲飞的抽象鸟的造型时一种强烈的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它的色彩、造型、布局处处传达着现代美的信息,这种视觉的强烈感受比任何语言都来的直接。学生们说:老式的宿舍楼与近几年刚完工的现代化小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他们都是起到居住的功能,但楼房的造型设计、颜色的搭配、周围环境的布置却不能同日而语,可见人们越来越富有,楼房越来越高档,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城市的确发展了。
对于第二种课型我也尽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比如在学习《曲曲直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线给人的感觉的不同。我找了鲨鱼的牙齿和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锯齿线的尖锐、紧张;用沙漠中沙丘起伏的图片感受波浪线的柔和,用李玉刚舞蹈《嫦娥奔月》中的水袖视频,感受波浪线的动感。贴近学生实际的欣赏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都有线条的身影,他们或挺拔或柔弱,或整齐或自由的陪在我们身边。学生们的作业也丰富多彩:斑驳的墙,核桃的剖面图,一碗面条,同学的后脑勺。他们用画笔表现生活中的场景,用心发现身边由线条组成的充满秩序的世界。
(三)、让学生树立多元的审美观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就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我们从一年级起就要让学生意识到:具体的物象是美的,抽象的线条、颜色也有自身的美感;画画不仅可以用彩笔、用水粉来画还可以用纸、用布剪贴,可以拓印、吸附、流淌等多种方式来制作。让学生们一开始就树立开阔的审美观。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进行现代审美观教学对学生作业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维性,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用细腻、成熟、完整、华丽是美,粗犷、幼稚、残缺、朴实也是美的现代审美观点去评价学生作业。在作品评价中关注作品所体现构思和材料选择方面的创新性,关注学生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坚持每节课对学生作业有反馈的评价制度,可以是等级加评语也可以是全班点评,逐渐使班级中形成张扬个性、求新求异、追求审美的美术学习氛围。通过作业评价可以使“有创造力”“与众不同”成为根植学生心里的美术学习标准,促进学生的个性在艺术创作中得到自然发展。
(四)、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欣赏美、享受美的习惯
美术教育是生活化、动态化的美术教育。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欣赏美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我关注省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展览信息,鼓励学生们多走到这种最高的艺术殿堂中去磨砺自己的鉴赏能力,还经常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国内的艺术品在精美的灯光下,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更彰显了自身的美感。国外艺术家的作品选材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使我们对美术的认识有了更开阔的认识。这种与传统精品和外国的现代艺术直接的交流方式给我和我的学生在观念上带来很大的冲击,更领略了他们所具有的风格迥异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要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欣赏美、享受美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时时与美同行,使美术教育变成一种自觉的终身教育。
生活中有美相伴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学生们有更加纯净的眼睛,敏感的心灵。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去点燃这个火把,他们就能照亮这片天空,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去拨动这个琴弦,他们就能弹奏出动听的音乐。我教给他们美的技巧和规律,他们带领我发现美的世界。让我们拥有感受生活之美的眼睛,让我们拥有感受生活之美的心情,享受自己美好的人生。
第四篇:发现平凡中的美
发现平凡中的美,做平凡中的感动
观看了视频,说实在的我很感动。我深深的感动于那位尼克老师的那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善于发掘孩子的特长的做法。感动于他的执着,感动于他的坚持!同时,我也相当惭愧!感觉自己一直以来并未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我感觉新时代真正的教师就应该像尼克那样。像他那样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论是人格还是个性发展。不要因为升学率的压力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兴趣谈何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去观察了解学生去与学生沟通交流。更要有耐心!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被周围的言论充斥。同时,我感觉这种种行为必须得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只有充满爱的心才会去感受学生的感受。正如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教师》晚会上那一位一位的乡村教师他们的感人之处的相通点就是他们都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就是这种爱让他们扎根穷乡僻壤数十年如一日的去辛勤耕耘。让他们战胜一个一个的艰难困苦挫折毅然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是我们所有乡村教师的楷模。
“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坚信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满怀一颗爱心的我们一定能在这小小的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来!
第五篇:发现化学中的美
发现化学中的美
[ 摘要 ]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化学学科中的物质美、仪器美、装置美、现象美、规律美,更要将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与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取向相结合。使这些美转变为学生的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爱自然、求真、求实。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美育和智育达成和谐的统一,最终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美育已经明确地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部分,也日益受到重视。当我们今天在考虑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所需人才素质,已经逐渐由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许多初中都纷纷增设了文娱和艺术类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指导思想仍然是以为中考服务,因而无法使美育落实到现实的人生层面,往往流于形式。有人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那么不贯彻美育的化学教育同样也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发掘化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心里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在学习上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美育和智育达成和谐的统一,最终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从美学的原理看,化学本身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美。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当今的青少年思想敏锐、追求完美的特点突出。我们应该不断挖掘化学中的美育因素,并通过精心设计,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终生受益。
一、美的发现
美的意境能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化学本身就隐藏丰富的自然风物等人文内容。只要有心化学课上,节节有美、处处有美。当然这些美有些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有些则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才会发现。这些美可分为:
(一)物质美
化学物质是指那些天然存在的各种矿物(如天然硫铁矿、露天铜矿、石油、各色宝石等实物形态)和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它们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外形、线条、特殊的颜色、愉快的气味、优良的光学性质、比例的和谐、质地均衡等使之具有愉悦的感观效果。通过每节实验课实验前的药品展示,使学生感受化学物质美。例如:当有一次我向学生展示胆矾等多种晶体时,在学生惊叹于晶体的颜色、外形时,我开始发问:你们都喜欢哪一种晶体呢?学生们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答案可谓五花八门,充分显示了各自的个性和爱好。又如:在讲述金刚石物理性质的课堂上,我借来了同事的钻戒,利用放大镜使学生感受金刚石晶体的构型美,并让他们自己用刻刀裁玻璃来感受金刚石的硬度美,是力与美的完美统一。
(二)仪器美
化学仪器大多为玻璃制成,它们看上去晶莹剔透惹人喜爱。它们形状各异,作用也各不相同,从一开始就是化学课吸引学生眼球的“法宝”之一。例如:在绪言中,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通过碱的性质的实验也可向学生渗透化学实验仪器美。通过点燃贮气瓶中甲烷气体的燃烧实验,向学生渗透化学仪器美和实验现象美。
(三)装置美
装置美的内容既有仪器美,又有仪器组装整体的美。那么,装置美就同时具有仪器美的特征和仪器组装整体美的特性。具体表现为系统性、简单性、比例协调的和谐性等。另外,科学性、独特性也是装置美的特性。例如:装置组装的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氢气制取的启普发生装置、一般装置、简单装置简繁各不相同,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装置美;通过过滤操作,也可向学生展示实验装置美。
(四)现象美
学生通过对氢气吹肥皂泡、氢气的燃烧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现象美;通过酸的性质的实验的现象的观察,向学生渗透化学实验现象美;通过PH的测定实验,向学生展示PH试纸的设计美。使用过程中的现象美;通过碱的性质的实验中丰富多彩的有色沉淀和颜色变化,向学生渗透化学实验现象美;通过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形成“铜树”的实验,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现象美。
(五)规律美
通过酸的通性的学习和归纳,可以向学生渗透酸类物质的规律美。通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反应规律的总结,也可向学生渗透化学反应的规律美。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化合价法则体现了化学规律美、法则美;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条规律,通过对它的学习,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规律美。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比如:通过展示各种分子的模型,让学生感受到分子世界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感受分子结构美;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个原子本身就是一个个天然的艺术品,感受原子结构美;通过酸碱盐等概念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化学概念严密的逻辑美;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向学生渗透知识网络结构设计美;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向学生展示化学的图表美;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巧设妙解,展示人们的灵活美、技巧美和创新美;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规范和格式的学习,感受规范美和格式美等等。
二、美的升华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更要将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与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取向相结合。使这些美转变为学生的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比如说:在进行氢气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时,我让学生认识到氢气的美在于“清”、“纯”: “清”---------清洁的燃料;“纯”----------纯净才安全。然后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继续向下提问什么才是学生的美?男生不留长发-----清清爽爽;女生不穿奇装异服,不化妆-------纯纯真真。又如,学生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都会忍不住发出惊叹,惊叹于它火焰的颜色之美,而此时我借助一种紫玫瑰的名字------兰色妖姬。学生很快领会到它美的背后隐藏着杀机:污染大气的罪魁祸首之一。通过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过程中美的真谛在于求真,作为科学家最大的美德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我国著名化学家猴德榜改进纯碱生产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介绍向学生渗透我国化学家的思想品质美,进而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结合碳酸钙在自然界中的循环,通过录象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广西桂林地区的溶洞奇观,学生欣赏“瑶琳仙境”、“洞天福地”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充分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祖国河山的无限美好,从而关心自然热爱祖国;又紧扣“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的这一转化,借用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启迪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塑造完美的人格。通过录象、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清澈之水让人心旷神怡、污浊之水让人恶心,使学生认识到关心水,爱惜水就是在爱护着大自然的美。通过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培养学生为了“集体”稳定,不计“个人”得失的美德。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中的“真”、“善”、“美”的统一。
还有,在讲述化学方程式时,我强调:每一条化学方程式都表示着一种或多种新物质诞生,每一条化学方程式都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故化学方程式之美,美在创新,美在实事求是。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感,也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表现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对事业的忠诚以及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通过教学活动应真正使学生树立“怀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学建国之才,有效国之行”的高贵品质。例如,讲授盐的知识时,向学生介绍中国是原盐品种最多的国家,海盐、井盐、池盐(湖盐)、岩盐(矿盐、石盐)四大品种俱全、自贡是我省的主要食盐产地、出产优质井盐等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不仅幅员辽阔、而且物产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另外,用催化剂的作用渗透助人为乐的美德。
由于人在审美活动中,是用整个身心而不是用身心的某个局部去接受信息,这就形成了“美育信息内容的多样化和信息通路的立体化,使美育有可能同时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效果。美育携带着五育的信息,而其他几育又不可能携带美育的主要信息。”这样美育的丰富信息促使了人的心理和个性的发展,促进了人的丰富和全面发展。美育具有发展美感、辅助道德、增益智能等功能,能够有助于学生建立真善美的心理结构。正因为美育具有如此全面而有效的教育功能,所以它是集各育功效于一身,使人立身立业的桥梁。而其他各育只要加入了美育的因素或借助了美育,效果就会显著改善:就会使德、智、体各育,更加丰富其内容,增添其光彩,向更高的程度升华。如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就更增添高尚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之中,就增添了理性美;把美育融化在体育之中,就更添健壮之美;把美育融化在劳动之中,就更添创造之美、灵巧之美。
总之,把美育同其他各育结合起来,就能使真善美在一个人身上得到圆满体现,美育能激发人的情感和精神动力,使全面发展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发挥五育的整体效应。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在化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化学中美的事物,把化学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在促使学生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促进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智力和能力、身体素质等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教育活动。也就是一种不仅让学生认识一个美的化学世界,并能对其进行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而且最终把化学课堂变革成“人(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化学教育活动。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发掘化学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在学习上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挖掘教材的内在美
挖掘教材的结构美。新教材彩页配以相当数量色彩纷呈的彩图和有极具对称美、色彩美和周期美的元素周期表,正文中间又编入数百幅插图。教材不仅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而且图文并茂,双色排版,令学生在阅读时,赏心悦目;在内容上,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交错出现。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不仅具有科学性,美观性,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新教材时,就应向他们介绍教材的这种系统性,结构美,使学生形成“化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美的”的这一初步认识,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探析化学的内容美
化学源于自然,而自然本身就蕴藏着美,自然美是化学美的基础.化学自然美在化学教育过程中被广泛地反映出来。1.物质的外在形态美:金刚石的雍容华贵,宝石的光彩夺目,水晶的晶莹剔透给人以直观的形态美;苏杭的湖光山色,桂林的如画山水,石林的突兀奇峰等大自然的佳作,无不源于化学变化的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千恣百态的钟乳石、石笋,其实质都是:CaCO3+CO2+H2O=Ca(HCO3)2和Ca(HCO3)2=CaCO3+CO2↑+H2O反应的终极表现;而画家描绘出色彩缤纷的至艳至美的画图,则是铁红、锌钡白等化学颜料合理调配的结果;石膏头像和石膏模型精美的艺术品,都是化学物质美的缩影。
2.物质的内在结构美:各种晶体内部的原子、离子、分子有规则的空间排列,使晶体空间构型往往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内在美,如金刚石的正四面体空间网状结构;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球形32面体;(如下面几种晶体的结构图)
(氯化钠的晶体结构、二氧化碳的晶体结构、金刚石的晶体结构、石墨的晶体结构)3.化学的科学美:化学本身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存在着一种理性的科学内在美。化学学科中大量美妙的符号,严谨的概念和规律,结构严密、统一和谐的化学知识体系等无不体现了科学美的丰富内容.中学化学科学内在美主要体现在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周期律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溶液理论等方面。
经典的例子就是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绘制和提出。目前自然界发现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已达3000万种以上,无机物有50多万种,但组成这丰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的元素只有112种。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等人在批判地继承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将这一百多种元素汇成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总结出元素周期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这种将杂乱无序的现象归纳成简单的表格与规律,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化学科学美的的基本特征:形式简洁,内涵丰富,从多样中寻求统一,从统一中演绎出多样,秩序与和谐。
三、追求实验的创造美
化学实验是化学之母,也是化学美的大观园。化学实验教育的美育,包括以下主要要方面:
1.化学仪器美:许多化学仪器具有简洁优美的造型,明亮的色泽令人过目不望,如笔直的玻璃棒、梨型的容量瓶、圆底长颈的烧瓶、葫芦状的启普发生器,以及U形管、球形干燥管、蛇形冷凝管等玻璃制品„„就像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2.实验装置美:例如我在讲授“H2SO4(浓)和C反应”和“SO2和CO2的性质比较”两知识点时,引导学生设计创新实验:“如何鉴定浓硫酸和木碳反应时产生的二硫化硫气体和二硫化碳气体”,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提出实验基本的设计思想:由混合气体的发生装置→安全装置→成分分析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有10多种,从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如下图所示)。
整套装置横平竖直,错落有致,和谐美观,而其中的各个装置中的实验现象又各不相同,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激起了他们的强烈的创新欲望。
3.实验操作美:过滤器就好比一个奇妙的筛子,让浑浊的液体变澄清;带活塞的滴液漏斗和启普发生器仿佛是一位胸有成竹的指挥官,通过对导管活塞的开或关,随时控制着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4.实验现象美:实验中,最让人惊叹难忘的是实验现象美,如有惊无险的氢氯点燃爆炸、色彩缤纷的焰色反应、壮观奇丽的铝热剂反应、美丽优雅的氨气、氯化氢玫瑰色的喷泉等一系列实验现象如梦如幻,魅力无穷,常引得学生不由自主地伸长脖子,屏息观察,在惊叹之余,更激发起了他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欲望。
四、赏析化学的真、善、美
物质世界蕴藏着丰富的美,化学研究的就是实实在在物质世界,所以化学也是真、善、美的大统一。
在化学史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无不体现着社会美,如:居里夫妇用了四年时间,从30吨沥青铀矿渣,得到0.1克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原子量是225,体现出治学严谨的美;凯库勒“梦”到苯的环状结构体现了神奇浪漫的美;玻尔在法西斯眼皮底下保存诺贝尔奖牌,又表现出了大智大勇的美„„发掘社会美,能够起到“以情喻礼”、“以情喻德”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化学与其它学科一样,不处不体现出其特有的艺术美。在进行“碳酸钙”教学时,我将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中,“千锤万凿出深出,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全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吟来抑扬顿挫、情调激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内容,并且领悟了诗人经受考验,坚强不屈,廉洁奉公,胸怀坦荡的崇高美德。在金属及“合金”教学中,可以联系青铜器艺术(如商代的司母戌大方鼎)和铁器艺术(如铁艺制品)。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性情的陶冶。
五、欣赏教学的艺术美
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以优美的语言、端庄的教态、丰富的情感、不凡的气度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谐的气氛,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课堂语言要讲究艺术,力求语言美、意境美:叙述过程要清晰完整,亲切动听;表达化学规律要简练准确,说服力强;演示化学实验要操作正确,现象明显,设问到位;说明现象要机智风趣,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此外,教师的衣着要整洁端庄,神态庄重大方、亲切自然,富有艺术性;板书要简明扼要、排列整齐、字迹清楚;图示要大小适当、规范工整、色彩和谐。这样,在学生的整个认识活动中都渗透着美的因素,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
在化学教学中无不显示着美的法则。只要化学教师潜心挖掘化学教学中各种美的因素,并将之渗透于我们的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地培养。
化学变化之美
吉林 罗立平
同学们,化学中能以具体的、美好的形态、形象为人所感知、令人陶醉的东西随处可见。化学物质、化工产品的颜色状态,如晶莹华贵的金刚石、美如蓝宝石的胆矾、洒脱如珍珠的水银、鲜艳柔软的腈纶、状如鱼卵的尿素等赤橙黄绿青蓝紫,千姿百态。化学教学模型、化学实验装置、化工生产设备,其造型匀称、色彩调和、比例适当、组合错落有致,无不显示出优美的形态,最大限度的给予了人们美的享受。
化学物质是化学变化的产物,化学物质之美是化学变化之美达到终极表现。化学变化之美表现在其过程中的色态万千、奇异深邃、变化纷繁的美好形象和有规可循的内在结果。节日焰火的五彩缤纷;彩色照片的色调优美,栩栩如生;即将熄灭的木炭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死而复燃,并发出耀眼的白光。诸如此类的化学变化,色彩明快、变化无穷,美丽又神奇。
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化学。化学化工产品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既体现了其自身的实用美,又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注重衣着美,选用合成纤维、合成染料、尼龙、涤纶、仿皮等等,人们讲究饮食的营养、注重各种营养成分的调配、微量化学元素的吸收。为了美化环境,人们采用琳琅满目的塑料制品、四季茂盛的塑料鲜花、特别制成的五彩灯光,再加上那空气清新剂散发的阵阵清香,真是令人陶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化学化工产品带来的实用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追求美的欲望必将引起化学工业上新材料、新产品的层出不穷,进一步发挥化学化工产品实用美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