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思考与探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思考与探索
推行素质教育,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改革,而教学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过程的调控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造成困难的原因,从而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上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现将反思及体会总结出来,以求共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
一、注意评价主体及方法的多元性——激趣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评价较多,主体较为单一,被评价者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发言,注意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一)教师评价,以温情感染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评价语言不是很满意,于是我因人而异,对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生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我多给予启迪。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要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如“像××这样学,特别好,不但理解,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科学家小时候就是这样认真、努力、积极思考的。”对班上中等生,我诚挚地欣赏。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佳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评价时,我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时,他们会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如“这句话你读得太好了,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吧!”“你的进步真神速!”“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而自豪。”对于差生,我热切地激励。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因此我细心地从他们身上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进行评价;发现闪光点,打消他们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如“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吗?”“今天你读课文没有错字、别字,一定是认真预习了。”“你可能因为紧张答错了,平静一下心绪,你一定会答对的,对吗?”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用温情的评价语言,适时给一个尝试成功的学生以鼓舞,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生生互评,以补充延伸
在二年级《大树的孩子》一课教学中,一生站起来读了一段课文,我让其它的学生评价。生1:“他的朗读感动了我,我也想试试,我能比他读得更好。于是该生站起来很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
生2:“他们两个读得都很有感情,但是有两个地方要特别注意,一个是„年‟是鼻音„nián‟;另一个是多音字„待‟在本课中读„dāi‟。
师:你用心聆听,真会发现,你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
此外在课后拓展时:“还有哪些植物妈妈有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四处安家呢?”有一学生回答不是很准确。
生1:“老师,××的回答基本正确,但我想补充一下……”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我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3:“老师,我觉得××进步很大,如果在……地方改一改,就更好了。”
从上述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来很程序化的课堂在孩子们毫无芥蒂的回答讨论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同学们在平等、互助、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否定和指责,而是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来达到对知识的传授和总结的目的,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三)生评老师,以教学相长
传统教学中老师的地位高高在上,即使老师错了,学生也不敢出声。而新课改首先要求师生平等,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没有距离,没有居高临下。课堂上,我经常读一篇课文或阐述一个问题后,问学生:“你觉得老师读(讲)得怎样?”这时候孩子们会说出许多我想不到的话。
生1:“老师,你读得太美了,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谢谢你的夸奖,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美。
生2:“老师,我觉得你还要大点声,我有几个地方没听清楚。” 师:“对不起,老师以后一定注意,现在再听老师大声读一遍,好吗?”
生3:(学生也不怕得罪我,尖锐地指出)“老师,我觉得刚才这个问题,你讲得不是很全面,我想补充一下……”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以生为锐,经常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助于教与学的同步提高。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说得好,人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被尊重,有了安全感后才会产生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因此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要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建构,不仅要关心智育方面的发展,问题的对错,学习技巧性等,还要帮助学生丰富评价信息,整合现象的评价和实质的评价,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问题,认识自我,接纳和认同正确的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以及和谐的发展。
此外,评价还要关注情商的发掘,针对学生发言的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态度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素养,这就要求评价方法也要多元性,如适当运用肢体语言、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各种丰富的表情等。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我点了一个想读书又不敢举手的学生起来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双眼微闭,轻轻摇晃着头,好像陶醉了。该生读完后,看到陶醉的老师伸出了大拇指,瞬间,幸福溢满了这个学生的小脸,于是这个平时并不大胆的孩子在下次朗读中又高高举起了小手。
二、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启思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抓住时机评价学生的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在教学《山雨》一课时,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青青的山,细细的春雨。” 师:“想象力真丰富。”
生2:“我看到雨滴很调皮,落到树叶上,又跳到屋顶上,最后不见了,好像在捉迷藏。” 师:“你不仅很会表达,而且是个有心的孩子,希望你继续观察生活。”
生3:“我想到一句诗„山雨欲来风满楼‟。我还想到了一句谚语„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全班满是惊叹的眼神)
师:“你不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了乐趣,而且获得了那么丰富的知识,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值得大家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聆听,及时评价学生发言,使评价产生良好的诊断与调控功能。同时教师还应努力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
三、注意评价的正确性和针对性——导学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要通过正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走向正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一条大鱼》时,我提问:“爸爸为什么坚持要汤姆把大鱼放回湖中?”学生回答:“还没到钓鱼时间。”于是我针对该生的回答进行了修正:“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文中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汤姆,我们要向他学习。” 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目的,能够自我教育,坚定学习信心并获得进一步探究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欢庆》时,学生把“乐曲”读成了乐(lè)曲,我请学生评价,学生说:“应该是„乐(lè)趣,乐(yuè)曲‟。”这个评价我认为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强,二是评价针对性很强,是对错、是非的评价,被评价者明白自己该怎样做。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我发现有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比较随意,盲目地评价学生,“你读得好,下一个!”“真好!”“你真棒!”……是如何好,好在哪里,学生也弄不明白。再如有个学生读课文,师评价“读得没感情”,但又没有具体指导,只是结论式语言,学生不得方法,不知道怎样读才会读得有感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评价的正确性和针对性,因为这样的评价往往能够起到点拨作用,让学生豁然开朗,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四、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和趣味性——促发展
激励使学生自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人格,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思去发掘学生的优点,并以此激励他,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如在“认识标点符号”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句号像什么,你在哪里看到过?” 生1:“像一颗圆圆的小糖果。” 师:“你非常善于观察。”
生2:“我觉得句号在课文中表示一句话说完了。” 师:“真了不起,你已经能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了。” 此时,生3高高举起手要求发言,于是我请了他。生3:……
生4:“我不同意。”……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生3同意他的观点吗?(生3表示同意)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生3的音乐知识还是非常丰富的……”
阿姆斯特朗曾说:“如果一个孩子某学科表现较差,我们应该从他的强势智能项目入手去补救有缺失的项目,而不是一直针对他不行的智能拼命的补习,用他较弱的智能去改进他已经落后的技能。只会增加学生的无助感,最后让学生学习兴趣完全消失。”因此评价中,尽量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用激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智慧之火。此外,评价还需宽容。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信任和激励是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我很受启发。有位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于是那位老师微笑着悄悄地对该生说:“噢,你这样读,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我觉得这种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学生也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了。课堂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不注意听讲,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喜欢重复别人的答案,于是我会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孩子们会开心一笑,继而集中了注意力。在小组讨论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我常借用电视上的广告词“你们真是黄金搭档”……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理念能否得以实施和落实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关注学生发展”的今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课堂语言仍然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对于具有不同智能组合,不同个性的学生,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甄别与选拔”的评价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几年来的思考与探索,我体会到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它就像一面镜子,让学生客观地认识问题,更像一双温暖的手,扶持学生进步。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探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探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上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同评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就会有非一般的情绪体验。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推动教学达到高潮。
一、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古人也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知,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准确。
当学生字迹工整时,教师除给他“优”外,再加上一句“老师真爱看你的字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站起来大声发言时,老师除了给他灿烂的笑脸外,还应鼓励他说:“老师真为你高兴。”这样,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同时,教师给学生及时、恰如其分的评价还能对学生产生及时强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机应变的语言机智。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神笔马良》一课时,有位学生在自学后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良为什么只给穷苦人画画,满足穷苦人的愿望,而不给大官画金山呢?”这对于一个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有见地的问题。遗憾的是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例行公事似地、像表扬其他提普通问题的孩子一样说“你真棒”。这样的赞美显然没有把这个孩子学习时动了脑筋的优点挖掘出来,评价的针对性明显不强,如果教师此时表扬得具体一点,如:“你看书时动了脑筋,提的问题真精彩。”这样不仅可激发他本人对高质量学习的持续追求,也可激励其他同学养成读书爱动脑筋、爱钻研的好习惯。
因此,课堂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的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
“你读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要注意呀!”“你读得很好,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
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使学生知道了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朗读水平才会提高。也正是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练习中扬长避短,所以很快就会有进步。
二、评价语言要生动、巧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学习中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上学期,为了调动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我们班开展了“好词好句展示”活动。同学们纷纷活动起来,向家长请教,查阅资料,看课外书,查字典……多方面获取了大量词句信息。看着学生们摘抄本上的词语日渐丰富,看着他们争相发言举起的小手,我发自内心地鼓励到:“你们知道这么多好词语,好句子,真让人佩服!”,“这个词语组的多好呀!再说一遍,让每个同学都听清楚”,“你可真行!不管生字在前还是在后,都会组出很好的词语,可见下了不少功夫”,“你是怎样积累了这么多好词语?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这生动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对收集词语信息的兴趣更浓厚了。
词汇量丰富了,可这之中也存在着弊病。学生为了多组词语,常常只知其音,但对词语的意思一点都不了解,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一次,在学习“亡”字时,一个学生组词“亡羊补牢”,我一听,心想:还会组成语,真不错!随之高兴地问了一句:“知道什么意思吗?”“知道”。“羊死了,要把羊圈补牢固了,免得又让狼给吃了”。他说的意思只是从字面理解,很不准确,怎么办?否定他,说出正确答案,让他丢面子?不行,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笑着来到他的身边:“你可真了不起,还会组成语!”他听到了我的表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紧接着说:“知道吗,这个成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你愿意回家准备一下,明天讲给大家听吗?”这个学生一听,老师不仅表扬还委以重任,连忙点头,高兴地答应了。第二天一早,他就要求为大家讲故事,我想他一定准备好了,就答应了。不出所料,他讲的绘声绘色。讲完后,没等我问,他自己说:“昨天我讲的意思不准确,应该是……”听着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纠正自身出现的错误,我的内心真是欣慰极了。我连忙评价到:“能够结合小故事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这很好。希望你读更多的故事,去积累更多的词汇。你的头脑中的知识会越来越丰富。” 这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大受激励呢?学生高兴地坐下了。眼神中满是成功的喜悦。我想,他一定会以此为起点,去查找更多的词语信息,当然,也绝不会忘记这个词语的正确意思了。
这一系列充满爱心、巧妙的话语一一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个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说,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评价语言要多样、亲切。
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我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学生拿来书写规范、美观的生字本让我批阅时,我会为他盖上“你真棒”的印章,让全班传阅;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会快步上前握手祝贺;当学生没思考周全,还不知如何回答时,我会送上期待、信任的眼神……
学生们从老师这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感受到了关爱;感受到了赞赏;更感受到了那无声的动力,这一切会推动学生永远向前、向前。
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评价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机动的评价,才能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譬如小组评价,要引导他们就组内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互相评价,如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合理,表达是否简练,书写是否美观整洁等。还如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觉总结学习方法,构想各种解题的途径,判断自己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上学生板演后,可心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你认为自己的书写好不好?”如此帮助学生成为有正确自我意识的人,促进他们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四、评价语言要独特、创新
小学生在接受赞美时,极希望得到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由此强化赞美的情绪体验,提高自身的群体地位和群体影响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之点,点滴进步予以赞美,而不能无原则地盲目表扬。前不久笔者听了一堂语文课“续说故事《小摄影师》”,老师简要复习课文内容后提出要求:想象小男孩上车回去后发生什么事。有些同学在后来反馈汇报时没有根据原文合理想象,没有说出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也没有认识到高尔基淡薄名利的高尚品德,只是流水帐似地把小男孩回去后做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繁琐事叙述了一遍,而教师在评价时不管学生的想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原文主旨,不分是非对错一律给予“棒棒棒,你真棒”的评价。没有事实依据的表扬给学生以模模糊糊的感觉,分不清谁对谁错,谁的好谁的坏,被表扬的同学本人也得不到其他同学的认同,领略不到自身群体地位的提高,表扬教育效果甚微。
同时,我们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作为教师要能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讲课的老师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递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高潮。
其实,评价语言的确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学生也会全身心投入地进行学习。笔者认为,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语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努力提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丰富自己的语言,努力提高口语素养,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真正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 用灿烂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之我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之我见
高县来复片区 刘友容 李 强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评价,缺少评价语言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死气沉沉。精妙的评价语言如急风骤雨,能掀起波澜阵阵,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深远影响。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激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上,老师们都希望学生无论是读课文,还是回答问题,都能与自己所期待一样的顺利,但是有时学生读文或回答问题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甚至与期待大相径庭。此时,教师很可能大动肝火,对学生进行严厉地批评、打击,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种随意性评价语言的危害,可想而知。如果教师善于从每位学生的回答中找出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的原则,就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燃起学生求知思维的欲望。有一次,我在一所中心校听课,执教老师讲的是《奇怪的大石头》的第一课时。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导入新课、板书完课题之后,教师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名同学站起来把课文完整地读了一遍,她读得声音响亮,口齿伶俐,普通话标准,但是读漏了几个字,添加了几个字,还读错了两个地方。学生读完之后,教师是这样评价她的:“这位同学第一遍读课文就读得声音响亮,口齿伶俐,普通话标准,可见她进行了较充分的预习。假如让她再读第二遍,她一定能克服添字、掉字的毛病,但有两个字的字音她读错了,即使让她再读第二遍,她还可能读错,你们知道是哪两个字吗?”这样的评价,既充分肯定了学生的长处,也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乐于接受。
二、评价语言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抓住时机评价学生的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在语文课上,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去品读描写
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句子,并从中感受人物特点。学生自由读文后,一个学生说:“我从廉颇每说一句话都称呼‘蔺大人’,可以体会到廉颇对蔺相如的尊重,也就体会了他是真诚的向蔺相如道歉的,知错就改的。”此时,我评价道:“ 啊!精彩!这是一种读懂课文的好方法——联系上下文,掌声在哪里? ”不难看出,在我的评价语言中渗透了“联系上下文”这种最常用的读懂课文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会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时评价得到的。因此这种学习方法是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的。
三、评价语言要结合文本内容
语文课堂评价语言应该从解读文本中自然产生。结合文本内容评价,可以深化学习效果,顺利推进教学进行。如:“你走进小女孩的心里了!”“你多像地震中顽强聪明的孩子呀!”这样的评价来自文本,无不透露出浓浓的语文味。相反,离开了教学内容的评价只能是空洞的、千篇一律的,让人生厌。如“你真棒”“你再想一想”等等。被表扬的学生确实得到极大鼓舞,但大多学生不明白“棒”在哪里;发言错误的学生知道自己说错了,却不知道怎样“再想一想”。这样的评价,可以通用于每一门学科,但缺乏了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的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充满智慧的课堂评价语言,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只要我们充分并准确运用好评价语言,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运用评价语言
语文科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运用评价语言
都说语言是一种艺术。是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施教与求学的辩证,统一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以文化为中介的互动。在互动中生成的内容往往比预设的要多得多,从而使课堂组织的难度也加大了,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应多种多样,评价不失为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评价方式。
评价是指在孩子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急于对他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且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总习惯及时给学生作评价、给学生“指点迷津”,但这种及时评价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框框,一种说法的定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新的想法不会出现,原有的想法也不会更加深入,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仿佛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她们对问题的现解单一或局限于表面。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越多,给学生的思想框框也就越多,在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也就越难自由地表现出来,也就谈不上创新思维。评价给予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便之于以应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多性思维等,评价的应用,也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思索。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维空间活跃,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潜能也得到了挖掘。
一、遵循原则,正确运用评价的语言
1、科学性原则
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手段,我们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发现研究中提出,评价可以使学生发现,主动研究问题,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中要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新的目标,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应用评价语言,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想法自由产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议式、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化,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2、选择性原则
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评价的手段、方法应该多元化,任何一种的评价方法不能单一运用,评价和激励性、引导性、启发性、否定性的及时评价变义应用。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既让新的想法陆续产生,又要让学生从中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走进现今的课堂,再也听不见教师说:“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你说的一点也不巴边„„?”之类和话,取而代之的是:“你把×××词语换一下就更好了,其实你是说对了的,要是你的声音能再洪亮一些就更好了,来,试试看”“你读得不错,要是把×个地方处理好了,那更棒了,你愿意跟着老师来试试吗?”。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时,再不是随便叫他坐下,取而代之是“你想到多少就说多少,别怕,慢慢说”,“没想好,请坐下,再想想看。”
3、个性化原则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即使对于一篇课文的同一句话,同一个词,不同学生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的应用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抒己见,接受、宽容不同个性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有学习思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将相和》一文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渑池六会”上,如果你给蔺相如和廉颇论功行赏,你认为谁该记头功?大部分学生赞成蔺相如,因为当时幸亏蔺相如挺身而出,以死相拼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廉颇重兵驻扎在边境,奏王老早对赵王和蔺相如下毒手。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必给予评价谁对谁错,谁对谁坏,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4、动态化原则
评价是动态的评价方式。有时,许多观点提出来后,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评价,自我吸收或自我批判了。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塑造创新的人格,树立学习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5、多向性原则
语文学习是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要学懂一篇文章,只有通过教师因势利导,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师的延时评价也不可能是单向行动,教师的延时评价能使学生相互评价,还能让更多的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也学会自我评价。以往的教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对学生一直都采取灌、填压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全是教师在讲,学生思考的余地很小,可以说几乎没有。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课堂教师累,学生更累,收到的效果也不好。而现在的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参与、思考、探究、发现以及情感,更重于知识本身。教学中就随之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一类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了。
三、把握时机,巧妙运用语言的评价
1、学生有怪问时
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创见的外部条件是自由与安全。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外部学习环境。有时学生提出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是极度荒唐的问题:“詹天佑有妻子吗?有孩子吗?”这时老师严厉地说:“瞎问!快坐下!”其他同学的眼睛不约而同地都转向这位同学,使这位同学面红耳赤,低下头。接下去直接影响了课堂气氛,降低了学习效率,创新活动就更难以进行下去。课堂举手发言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少,而那位同学在剩下的大半堂课里就一直未举手。教师要格外珍惜和爱护,哪怕是稚嫩的,也要作精心养护。只有这样,这颗珍贵而娇嫩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对于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火花,2
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而不能泼冷水。当学生有怪问时教师就应通过延时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发现”与“挑刺”,然后及时转换角色、转换角度,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来解决这个问题。
2、理解有异议时
语文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针对不同时代,读者不同的生活阅历理解起来是有很大的差异,正因为语文语言的模糊性,学生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理解时总会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如上《将相和》一课时,许多学生都喜欢蔺相如和谦颇,但也有少数几个小学生说喜欢秦王,觉得秦王虽然没有占到赵国的什么便宜,可他一次又一次试探赵王,知道了赵国的实力,就不会盲目动兵了,“目光长远,定成大业”。这表示学生已学会了鉴赏阅读。这种审美的多元性,难免会超越对课文的单一评价尺度,教师不必及时评价学生,应让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允许学生存异,保留个人意见,那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在自己的肩膀上长着自己脑袋”的新一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3、对问题有多解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说明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对前几个发言要利用延时评价,千万不能过早给予终结性评价,否则就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展思维的火花。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解决问题:“从哪里看出春的景色十分美丽?”一位学生说:“一是春草鲜嫩旺盛,生机勃勃;二是春花齐放,五彩缤纷;三是春风轻柔、可亲;四是春雨绵绵。润物无声。”这位教师一听,答案和自己想得一样,不禁评价道:“你想得真全面,非常正确,我很满意。”其他学生一听,便入下手。试想,有谁会费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非常正确”的答案的问题呢?这样的评价便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灵活运用了评价语言,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于是便会出现多种理解:“春天的人们在草地上玩耍、牧童在牛背上吹短笛,可以看出春天是生机勃勃,景色迷人的。”“作者拿出笔把春天的景色写下来,说明„„”“也许还有些画家手握画笔„„”成功地运用评价语言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思维活跃,从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顿悟”和“灵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免造成对其他学生思维的定势影响,而应该适时适度、机智巧妙地运用评价,留出充裕时间,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新时代的老师啊,用你们充满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种吧,用你们特有的语言魅力鼓励学生积累向上吧,用你们特有的语言智慧引领学生攀登人生的高峰吧。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内容摘要:小学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一个最为基础的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思维品质的方面来看都是相当纯净的一个状态,在受教过程每一丝一毫的差异都会对之日后的学习、生活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而语文教育又是各个学科当中最为基础的一门,其中的基础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知识是学生日后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本前提。于是,相视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程。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课前准备、课上教学以及课后评价等四个方面入手展开相关讨论。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学科;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
人们常常将小学生比喻成祖国的花朵,因为他们娇嫩并富有生命力,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而相对应的,小学教育者则被定义为祖国辛勤的园丁,因为教师的职责是让每一份祖国的希望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以为日后发展打下踏实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上都处于幼儿至少儿的年龄段,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思想品质都是相对纯洁的,在这段教学时间当中,学生们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来自教师的每一点滴信息都有可能对他们日后的思维方式、处事视角等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我们的重点目标就是,采取适宜的手段与方法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学生的心灵教育,从智育和德育两个方面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课前准备
由于教学对象年龄尚小,还没有具备完善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他们的主观概念当中不会意识到学习本身的重要性,也就不会想要主动的学习。于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为此制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吸引学生通过兴趣爱好加入到学习的队伍当中。这就要求了教师们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例如,教师要广泛了解当下儿童的兴趣走向,以备在课堂当中引入相关话题吸引学生兴趣,并且适时地将教学要求的文化内容融汇其中,是学生们在兴趣中学习,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适当了解一些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备课堂上应付学生们以一些突发状况所带来的不时之需。
三、课上教学
有了完善的教学目标与充分的教学准备,接下来就到了最为关键的课上教学实践环节。有了之前充分的准备,教师就很能够容易的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了。但是单单的产生兴趣并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我们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到完备的知识体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可见,思考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针对这一项目,教师应在调动学生兴趣并且融汇教学内容之后的适宜时候针对所学知识重点内容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这类问题不宜难度过大,因为过难则会给学生施加过大的压力,使学生对日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的,问题也不宜太过简单,因为太简单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调动思维进行充分的思考。当被点到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回答出提问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与其适当的表扬。并且呼吁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因为,儿童虽小却十分敏感。对于受表扬者本身来讲,教师的适当表扬与肯定能够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成就感,也就增加了继续好好学习下去的自信心与能愿性。对于其他学生来说,看到同伴受到表扬,并且听到老师的相应引导之后,就会产生一种竞争的心理,从而自己也开始努力学习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这种竞争情绪对于培养学生日后的积极进取心态也是很有帮助的。反之,当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甚至答不出所提问题的时候,教师则应给予适当的启发与引导,协助学生将问题答完,并给与其一定程度的鼓励,也号召其他孩子给其鼓励。孩子的心灵的脆弱的,针对当事人,相对于挫败感,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信心。而教师的鼓励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他们答不出问题的窘迫情绪,使其不至于对语文课堂产生抵触情绪。而对于其他孩子,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体会到,失败并不可怕,只要通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这就对学生们日后面对挫折时的自我调整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帮助。
四、课后评价
完成了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们基本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接下来教师则应根据学生们课上的各种表现,做出相应的一系列总结,对学生们的各项课堂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首先,要宏观的、根据全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做出总结。教师应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课堂情况总结出相应的教学经验,以便对日后教学方法模式的修正与完善,从而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此外,针对统计当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教师还应分析个别学生的个体情况。如果是正面特点,那么教师
就有必要保留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培养其个性化思维,做到因材施教。一旦是负面情况的话,教师就应解释对其进行疏导、将其引回正常的思维模式当中,以免误入歧途。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是当今社会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项目。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竭尽全力做好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完善学科教学与人文教育,将为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栋梁之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