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102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纵向、横向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教学建议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2.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
3.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课时安排 建议4课时。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1):教材第90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妹妹有8个苹果,姐姐有12个苹果,姐姐给妹妹几个苹果,姐姐和妹妹的苹果才能同样多?
生:从姐姐那里拿出2个苹果给妹妹,两人的苹果就一样多了。师:每人都是多少个? 生:两人都是10个苹果。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怎样计算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90页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2):教材第91~92页例2及相关练习题。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和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方法,并且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难点
理解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方法,并且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托沙包”游戏,先让“必胜队”和“快乐队”比。比赛开始,分别记录两队的成绩。比赛结果:必胜队托沙包的数量为:17、19、21、23。快乐队托沙包的数量为:20、18、15、23、29。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 托沙包总数为80个,“快乐队” 托沙包总数为105个。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必胜队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托沙包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生1:“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众生:“求平均数!”。
二、新课教学
1.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生汇报方法: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 用计算的方法:
(17+19+21+23)÷4=20(个)
(20+18+15+23+29)÷5=21(个)
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快乐队托沙包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生发现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托沙包的数量是21呀?” 师:“是呀,21是谁托的数量呀?” 生:“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托沙包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托沙包的平均水平。”
师: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在体育达标中要用到平均数;在考试算平均分时要用到平均数。课件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 师: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生1:不可能,姚明的身高就不止2米。生2: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三、巩固练习
1.新闻:2014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65417元。说一说你的想法。
2.算一算哪个小组成绩好。完成练习二十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数学知识了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学目标
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分析统计图中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重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
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统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例如,为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国家会定期对人口进行统计。(板书:统计)老师这里有一张某地区城乡的人口统计表,课件出示教材统计表。
(1)你能从表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给出的数据,完成教材95页的2张统计图吗?
(2)提问:观察第一幅图,这幅统计图有哪些组成部分?(3)思考:这幅图和我们以前画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没网格线。
师:没有网格线的图怎么画?
生讨论方法、先画城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画好后迁移到乡村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观察:你能说一说哪年城乡人口最多,哪年城乡人口最少吗?你觉得这种方法方便吗?你有什么更好的作图方法吗?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把两张图合成一张。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师:这种想法很好,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另一种统计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教学
任务一: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小组议论:怎么样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成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呢?(2)选择一套最佳方案。
任务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1)单、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课件出示2种统计图)
(多了图例、多了一个直条,用2种不同的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更加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2)你认为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根据我们刚才选择好的方案开始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线条直、间隔匀;找准数据,画准高度;标数据,添图例)自主学习: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3)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绘制好的统计图。
任务三: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并解决问题。
(1)教师展示教材第96页上“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让学生看看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②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③哪年城乡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④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从出示的中找一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少了哪些部分?
学生交流反馈:数据显示不完整。
2.把条形图表示完整,然后回答问题。
(1)喜欢课外小组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课外小组的女生最少?(2)喜欢课外小组的人最多?喜欢课外小组的人最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并学习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统计、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教学难点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为了让四年的城乡人口数量一目了然,我们绘制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有个疑问:还有别的绘制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教学
1.制作横式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用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品牌,该怎么设计这个统计图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试着画一画。
生自主探索,师巡视。找个别的作品,师进行讲评。(优秀的、较差的都有)之后师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前面的那个统计图纵轴表示数量,横轴表示年份,条形是纵的,叫做纵向条形统计图。而这个统计图纵轴表示年份,横轴表示数量,条形是横的,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横向条形统计图。师板书课题: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96页,把书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生操作。
2.比较两种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生口答。
师:这两个统计图只是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了对换,条形的方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他们的设计原理是一样的,不管是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个年份城乡人口情况。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观察比较,通常还把数据标在对应的条形的上面或右面。请同学们给书上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表上数据。
师:最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想一想,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师: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师:看来,统计图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还可以帮我们做出重要决策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复试条形统计图。
师: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内容?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几个数量单位?从这个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解决:(1)喜欢哪个项目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项目的女生最少?(2)哪一个是男生和女生都比较喜欢的项目?(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甲乙两个地区,甲地区绿化搞得好,乙地区树林和草地操到破坏。甲乙两地近年来降水量如下图。
(1)1985年甲、乙两个地区降水量各是多少?2000年呢?(2)你还得到了什么信息?你有什么建议?
四、课堂小结
我们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你学到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案B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1):教材第90页的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3.通过探索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教学难点
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
师:老师拿出10根小棒“老师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再拿出10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
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今天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课教学
3月5日是学雷锋日,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课件出示例1)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个,小亮11个,小兰12个,小红14个。谁收集的最多,谁最少?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生:小明收集的最多,小亮最少。师:你还能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2: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3: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师: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学生操作;学生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在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1. 探索“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亮,小红的一个给小兰呢? 生:因为小明和小红收集的多。
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4+12+11+15=52 52 ÷ 4= 13(个)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瓶子数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52÷4=13(个)。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在这道题中13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吗?(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
生:不是,13是四个人收集的平均数。
师:对。平均数13能反映出四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都趋向于13个。师:13瓶比最少的11多,比最多的15少,是介于最少和最多之间。3.形成方法。
师: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练习: 求出7、3、6、4的平均数。
三、解答预设
课前老师出的两道分小棒的题,你能说一说前后两个5,意思一样吗?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5根小棒,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把10根小棒分给2名同学,其中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的5根,5是6、4的平均数。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四、联系生活
师: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
生交流: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产量等。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据,比如: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2分。
五、课后思考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2):教材第92页例2及“做一做”第2题。教学目标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喜欢体育运动吗?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生:(齐)喜欢!师:最拿手的是什么? 生:跑步、游泳、跳绳、踢毽子…… 师:说到踢毽子,老师记录下了上体育课时第4组男生对和女生对踢毽比赛的成绩,请看。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出示教材第91页例2情景图和表格。2.分析信息。
师:你从表格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每个人踢毽的个数。生:男、女生队比较哪个队成绩好? 师:怎样来比较他们的成绩呢? 生:用总个数来比较。
生:应该用平均数来比较。
师:为什么应该用平均数比较呢? 生:因为男生比女生多一人。师:怎样求他们各队的平均数啊?
生:先求他们每队踢毽个数的总数,再除以每队的人数。3.解决问题。
师:谁能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呢? 两名学生上台演示。男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85÷5=17(个)女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8+20+19+19)÷4=76÷4=19(个)因为17<19,所以女生队的成绩好。
师:通过计算你知道应该怎样比较几组数据的成绩呢? 生:用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说一说你是如何求平均数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2.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比较哪个队的成绩好,如果两队人数不相等,就用两队平均数来进行比较。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学目标
1.能看懂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知道怎样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经历把两组数据集中在一个图中进行比较的探索过程,从中体会引进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2.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了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那怎样来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呢? 生: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师:好,那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吧。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教学
1.单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师:这里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师:那应该画几个统计图? 生:两个。
师:好,那现在你们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单式统计图。
师:绘制好了吗?你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吧。学生展示。
师小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2.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1)质疑。师:我要想知道1980年这个地区的城镇和乡村人口,看一张图行不行?那怎么看? 生:不行,要两张图一起看。师:你觉得这样操作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可以将两张图拼成一张图,我在电视上见到过。(2)实验。
师:把两张统计图并成一幅图,这个主意真不错,想不想实践一下。(出示两张单式统计图)要求:想办法让人一眼就读懂你做的统计图的意思。
生尝试动手绘制,师巡视。
全班交流,师将收集到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绘制的呢?
生:和绘制单式统计图一样,只不过再重复步骤把他们画在一起。师:比较刚才这幅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生:方便比较、简洁。
师:假如给这幅图取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图呢? 生:统计图。
师揭题:在数学上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它是竖着画的,又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大家想一想,该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相互讨论后交流小结:
①画纵轴和横轴,写上横轴和纵轴的名称;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定图例;④写类别,画直条;⑤涂颜色;⑥标统计图的名称和绘制时间。
(3)分析。
师:从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 生:哪年的城镇人口最多?哪年的乡村人口最多? 生:哪年的城镇与乡村总人口最多? 师:那分别是多少呢?(生回答)师:你还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这个地区这几年的城镇与乡村人数差距。生:这个地区城镇人口在逐年增加。……
师:你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生:更直观、清楚、整齐美观……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学生独立完成后,点学生上台板演并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表示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会有多个数据,颜色(或底纹的直线表示,同时要注明图例)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学目标
1.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亿人口吗?那么你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亿人口吗?很多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埃及身负人口增加给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举个例子,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自然环境却非常恶劣,严重缺水,全国96%的国土是沙漠,98.5%的人口挤在4%的尼罗河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它将遭受更严重的水荒和粮荒。为了了解近几年的人口状况,某县做了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师:你能看懂这张统计表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年份,第二行表示各种年份城镇人口的数量,第三行表示各种年份乡村人口的数量。)
师:要想把同学们观察到的这些信息更直观地展现在眼前,更方便我们从中直观地获取信息,可以把这些数据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二、新课教学
1.想象纵向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师:如果你来设计这个统计图,这个图会是什么样的?闭上眼睛细细地想想看。我从同学们的表情已经看出统计图的样子,你想的是这样吗?
课件出示纵向条形统计图(见教材第96页上图)。2.转变。
这个统计图认识你们,而且很调皮,它想和你们开个玩笑,摇身一变,变成现在的样子(点击屏幕把竖的条形统计图旋转成教材第96页下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谁能最快看出它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淘气的统计图把自己由竖向的变成了横向的了,但不管怎么变,它的内容没变,只是形式变了,其实这就是横向条形统计图。
3.2000、2010没在统计图上,你能设计一下吗?(学生在教材上完成96页的横向条形统计图。)4.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5.综合纵横向统计图。
过渡:制作了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我们能很清楚的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那么,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全班交流: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实行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因为人口众多必将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而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这又是因为什么呢?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这也反映出,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也是越来越高。
小结:从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统计图的作用可真大,不仅能帮助我们获取信息而且能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6.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学生观察发现:
(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
(2)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的比较.。(3)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生独立观察数据,画条形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102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纵向、横向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教学建议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2.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
3.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课时安排 建议4课时。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1):教材第90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妹妹有8个苹果,姐姐有12个苹果,姐姐给妹妹几个苹果,姐姐和妹妹的苹果才能同样多?
生:从姐姐那里拿出2个苹果给妹妹,两人的苹果就一样多了。师:每人都是多少个? 生:两人都是10个苹果。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怎样计算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90页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2):教材第91~92页例2及相关练习题。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和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方法,并且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难点
理解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方法,并且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托沙包”游戏,先让“必胜队”和“快乐队”比。比赛开始,分别记录两队的成绩。比赛结果:必胜队托沙包的数量为:17、19、21、23。快乐队托沙包的数量为:20、18、15、23、29。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 托沙包总数为80个,“快乐队” 托沙包总数为105个。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必胜队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托沙包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生1:“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众生:“求平均数!”。
二、新课教学
1.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生汇报方法: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 用计算的方法:
(17+19+21+23)÷4=20(个)
(20+18+15+23+29)÷5=21(个)
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快乐队托沙包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生发现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托沙包的数量是21呀?” 师:“是呀,21是谁托的数量呀?” 生:“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托沙包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托沙包的平均水平。”
师: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在体育达标中要用到平均数;在考试算平均分时要用到平均数。课件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 师: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生1:不可能,姚明的身高就不止2米。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生2: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 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三、巩固练习
1.新闻:2014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为65417元。说一说你的想法。
2.算一算哪个小组成绩好。完成练习二十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数学知识了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学目标
1.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分析统计图中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难点
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统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例如,为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国家会定期对人口进行统计。(板书:统计)老师这里有一张某地区城乡的人口统计表,课件出示教材统计表。
(1)你能从表中得到哪些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给出的数据,完成教材95页的2张统计图吗?
(2)提问:观察第一幅图,这幅统计图有哪些组成部分?(3)思考:这幅图和我们以前画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没网格线。
师:没有网格线的图怎么画?
生讨论方法、先画城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画好后迁移到乡村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观察:你能说一说哪年城乡人口最多,哪年城乡人口最少吗?你觉得这种方法方便吗?你有什么更好的作图方法吗?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把两张图合成一张。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师:这种想法很好,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另一种统计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教学
任务一: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小组议论:怎么样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成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呢?(2)选择一套最佳方案。
任务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1)单、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课件出示2种统计图)
(多了图例、多了一个直条,用2种不同的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更加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2)你认为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根据我们刚才选择好的方案开始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线条直、间隔匀;找准数据,画准高度;标数据,添图例)自主学习: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3)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绘制好的统计图。
任务三: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并解决问题。
(1)教师展示教材第96页上“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让学生看看它与单式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②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③哪年城乡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④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从出示的中找一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少了哪些部分?
学生交流反馈:数据显示不完整。
2.把条形图表示完整,然后回答问题。
(1)喜欢课外小组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课外小组的女生最少?(2)喜欢课外小组的人最多?喜欢课外小组的人最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并学习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统计、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教学难点
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为了让四年的城乡人口数量一目了然,我们绘制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有个疑问:还有别的绘制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教学
1.制作横式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用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品牌,该怎么设计这个统计图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试着画一画。
生自主探索,师巡视。找个别的作品,师进行讲评。(优秀的、较差的都有)之后师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前面的那个统计图纵轴表示数量,横轴表示年份,条形是纵的,叫做纵向条形统计图。而这个统计图纵轴表示年份,横轴表示数量,条形是横的,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横向条形统计图。师板书课题: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96页,把书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生操作。
2.比较两种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生口答。
师:这两个统计图只是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了对换,条形的方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他们的设计原理是一样的,不管是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个年份城乡人口情况。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观察比较,通常还把数据标在对应的条形的上面或右面。请同学们给书上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表上数据。
师:最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想一想,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师: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师:看来,统计图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还可以帮我们做出重要决策呢!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复试条形统计图。
师: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内容?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几个数量单位?从这个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解决:(1)喜欢哪个项目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项目的女生最少?(2)哪一个是男生和女生都比较喜欢的项目?(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甲乙两个地区,甲地区绿化搞得好,乙地区树林和草地操到破坏。甲乙两地近年来降水量如下图。
(1)1985年甲、乙两个地区降水量各是多少?2000年呢?(2)你还得到了什么信息?你有什么建议?
四、课堂小结
我们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你学到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案B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1):教材第90页的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3.通过探索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教学难点
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
师:老师拿出10根小棒“老师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根?再拿出10根小棒“老师分给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
学生讨论得出平均每人分得5根。
质疑:这次平均每人分得5根,与第一次每人分得5根,一样吗?今天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课教学
3月5日是学雷锋日,雷锋叔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课件出示例1)某班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小明15个,小亮11个,小兰12个,小红14个。谁收集的最多,谁最少?
生:小明收集的最多,小亮最少。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师:你还能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四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2:小明比小兰多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生3: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汇报讨论结果。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师: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学生操作;学生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在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1. 探索“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亮,小红的一个给小兰呢? 生:因为小明和小红收集的多。
师:是啊,因为小明收集的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能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14+12+11+15=52 52 ÷ 4= 13(个)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瓶子数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52÷4=13(个)。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在这道题中13是每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矿泉水瓶数吗?(理解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
生:不是,13是四个人收集的平均数。
师:对。平均数13能反映出四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都趋向于13个。师:13瓶比最少的11多,比最多的15少,是介于最少和最多之间。3.形成方法。
师: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练习: 求出7、3、6、4的平均数。
三、解答预设
课前老师出的两道分小棒的题,你能说一说前后两个5,意思一样吗?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5根小棒,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把10根小棒分给2名同学,其中一人6根,另一人4根,平均每人分的5根,5是6、4的平均数。
平均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是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四、联系生活
师: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
生交流: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产量等。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据,比如: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2分。
五、课后思考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2):教材第92页例2及“做一做”第2题。教学目标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2.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师:最拿手的是什么? 生:跑步、游泳、跳绳、踢毽子„„ 师:说到踢毽子,老师记录下了上体育课时第4组男生对和女生对踢毽比赛的成绩,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请看。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出示教材第91页例2情景图和表格。2.分析信息。
师:你从表格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每个人踢毽的个数。生:男、女生队比较哪个队成绩好? 师:怎样来比较他们的成绩呢? 生:用总个数来比较。
生:应该用平均数来比较。
师:为什么应该用平均数比较呢? 生:因为男生比女生多一人。师:怎样求他们各队的平均数啊?
生:先求他们每队踢毽个数的总数,再除以每队的人数。3.解决问题。
师:谁能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呢? 两名学生上台演示。男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85÷5=17(个)女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8+20+19+19)÷4=76÷4=19(个)因为17<19,所以女生队的成绩好。
师:通过计算你知道应该怎样比较几组数据的成绩呢? 生:用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2题。
说一说你是如何求平均数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2.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比较哪个队的成绩好,如果两队人数不相等,就用两队平均数来进行比较。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看懂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知道怎样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经历把两组数据集中在一个图中进行比较的探索过程,从中体会引进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2.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了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那怎样来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呢? 生: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师:好,那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吧。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教学
1.单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师:这里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师:那应该画几个统计图? 生:两个。
师:好,那现在你们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单式统计图。
师:绘制好了吗?你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吧。学生展示。
师小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2.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质疑。师:我要想知道1980年这个地区的城镇和乡村人口,看一张图行不行?那怎么看? 生:不行,要两张图一起看。师:你觉得这样操作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生:可以将两张图拼成一张图,我在电视上见到过。(2)实验。
师:把两张统计图并成一幅图,这个主意真不错,想不想实践一下。(出示两张单式统计图)要求:想办法让人一眼就读懂你做的统计图的意思。
生尝试动手绘制,师巡视。
全班交流,师将收集到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绘制的呢?
生:和绘制单式统计图一样,只不过再重复步骤把他们画在一起。师:比较刚才这幅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生:方便比较、简洁。
师:假如给这幅图取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图呢? 生:统计图。
师揭题:在数学上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它是竖着画的,又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大家想一想,该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相互讨论后交流小结:
①画纵轴和横轴,写上横轴和纵轴的名称;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定图例;④写类别,画直条;⑤涂颜色;⑥标统计图的名称和绘制时间。
(3)分析。
师:从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 生:哪年的城镇人口最多?哪年的乡村人口最多? 生:哪年的城镇与乡村总人口最多? 师:那分别是多少呢?(生回答)师:你还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这个地区这几年的城镇与乡村人数差距。生:这个地区城镇人口在逐年增加。„„
师:你知道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生:更直观、清楚、整齐美观„„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点学生上台板演并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和表示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会有多个数据,颜色(或底纹的直线表示,同时要注明图例)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5页例3。教学目标
1.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亿人口吗?那么你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亿人口吗?很多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埃及身负人口增加给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举个例子,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自然环境却非常恶劣,严重缺水,全国96%的国土是沙漠,98.5%的人口挤在4%的尼罗河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它将遭受更严重的水荒和粮荒。为了了解近几年的人口状况,某县做了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师:你能看懂这张统计表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年份,第二行表示各种年份城镇人口的数量,第三行表示各种年份乡村人口的数量。)
师:要想把同学们观察到的这些信息更直观地展现在眼前,更方便我们从中直观地获取信息,可以把这些数据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二、新课教学
1.想象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如果你来设计这个统计图,这个图会是什么样的?闭上眼睛细细地想想看。我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从同学们的表情已经看出统计图的样子,你想的是这样吗?
课件出示纵向条形统计图(见教材第96页上图)。2.转变。
这个统计图认识你们,而且很调皮,它想和你们开个玩笑,摇身一变,变成现在的样子(点击屏幕把竖的条形统计图旋转成教材第96页下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谁能最快看出它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淘气的统计图把自己由竖向的变成了横向的了,但不管怎么变,它的内容没变,只是形式变了,其实这就是横向条形统计图。
3.2000、2010没在统计图上,你能设计一下吗?(学生在教材上完成96页的横向条形统计图。)4.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5.综合纵横向统计图。
过渡:制作了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我们能很清楚的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那么,你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
全班交流: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我们国家实行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因为人口众多必将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而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这又是因为什么呢?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这也反映出,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也是越来越高。
小结:从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统计图的作用可真大,不仅能帮助我们获取信息而且能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6.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学生观察发现:
(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
(2)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的比较.。(3)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生独立观察数据,画条形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_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学情及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1、师:大家看,这是在玩什么?你们读幼儿园时也玩过这样的游戏吗?瞧,三桥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六一节的时候也玩了夹弹珠的游戏!
2、你认为哪个组成绩更好些!生提出不公平,人数不一样,应该算平均每人夹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将学生带入到熟悉的生活实例,并产生问题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视频从优酷中下载,一般是flv格式,可以用优酷直接转换格式,也可以用魔影工厂转换,截取用ican软件。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2、出示弹珠统计图,你有办法使他们每人夹的个数一样多吗?(从赵明中课件展示移动过程,让学生说说理由。是啊,只要从最多的数中移几个移两个给张华)
给少的,那每人就可能一样多了。在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数中移几个给少的过程,叫“移多补少”。3、4、5、你还有其他办法算出平均每人夹几个吗?11+9+7=27(个)27÷3=9(个)你是怎样想的?27是什么数,3表示什么?9呢?(板书:总数÷份数=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两种方法得到了男生组平均每人夹了 9个弹珠,在(板书)每份数)
数学上,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等方法使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就是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在这里,11、9、7三数的平均数就是?所以,这里的每份数就是平均数(修改板书)6、7、8、9、接下来算什么了?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出女生组的平均成绩。设疑,这里为什么除于4了?
疑问:平均数8能代表孙红的成绩吗?(不能,代表平均每人夹了8个,小结:平均数有时候的确并不代表某个人的实际水平,而是通过计算得(汇报)a:移多补少
b:总数÷份数=平均数
不是每人真夹了8个。)
到的,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板书)
10、现在你能告诉女生组的成绩了吗?要说明理由。
11、女生表不服,希望男生增加一人,夹一次,在比4人的平均数。敢不敢?
12、王帅登场。
(1)你觉得王帅可能夹几个?可能性很多,我们通过三种情况来算一算,再分别与女生组比一比。(学生计算)
(2)汇报:学生汇报算式。思考:男生组一定会赢吗?为什么?
(3)也就是说,王帅的成绩好坏,直接影响了男生组的平均成绩,对吗?看样子,平均数跟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紧密的联系,同意吗?
(通过弹珠的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移多补少的过程,更能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必要性: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通过女生组的挑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更数据中的每一个数的大小有关。弹珠移动后保留虚化的弹珠,通过美图秀秀软件处理。)
(二)教师组竞赛
1、在学生组后,教师组进行了比赛。你觉得教师组的平均数在什么位置,这条线应该画在什么位置?
2、小结: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3、出示数据:7、12、8,现在你觉得平均数是几?
4、如果平均数是10的话,那张老师应该要夹几个?(对,可以用平均数乘份数求出总数,再用总数减去其他两位老师的成绩)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比这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最小的数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三、出示平均数的含义
刚才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你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了吗?课件出示。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选择
三桥小学有6个年级共9个班,在“学雷锋”月举行爱心捐款活动,第一天捐了480元,第二天捐了500元,第三天捐了520元。平均每天捐款多少元?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平均每个班捐款多少元?
()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3.三桥小学401班有学生38人,平均身高125厘米;任教教师有4位,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0岁。王老师 28 李老师 ?
张老师 34
林老师 26
(1)401班每个同学的身高都是125厘米吗?(2)李老师的年龄一定是30岁吗?
(3)你能估计一下李老师的年龄,是比30岁大,还是比30岁小? 【设计意图】通过三道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P90——P102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时
第1课时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P90——P92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展示。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
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2六、教学后记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篇二: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课时平均数(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一课时平均数(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篇三:2015年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97页例3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做一做”绘制纵向条形统计图和第98-100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3、5、6题。
【教学目标】
1.能看懂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知道怎样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经历把两组数据集中在一个图中进行比较的探索过程,从中体会引进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1.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练习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复习:
师:我们学过了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那怎样来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呢? 生: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2.导入:
师:好,那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吧。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新课讲授】
探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单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师:这里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
师:那应该画几个统计图?
生:两个。
师:好,那现在你们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单式统计图。
师:绘制好了吗?你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吧。学生展示。师小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①画纵轴和横轴;②定刻度(每一格表示几个单位);③写类别,画直条。
2.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质疑
师:我要想知道1980年这个地区的城镇和乡村人口,看一张图行不行?那怎么看? 生:不行,要两张图一起看。
师:你觉得这样操作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可以将两张图拼成一张图,我在电视上见到过。(2)实验
师:把两张统计图并成一幅图,这个主意真不错,想不想实践一下,把两幅统计图合并一幅统计图。(出示两张单式统计图)要求:想办法让人一眼就读懂你做的统计图的意思。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你们平时有零花钱吗?
师:有零花钱的人还真是不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零花钱的人越来越多,零花钱的数目也越来越多。但是如何能用好这些零花钱?如何把这些零花钱用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我想思考这个问题的同学不会多。因此,为了从小培养同学们合理消费,合理理财的好习惯,有个班从上个月开始,就开展了这么一项活动——HOLD住你的钱袋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出示PPT)师:HOLD是什么意思?——管住、掌握住、把握住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
师:在这个活动期间,他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把他们每一周使用的零花钱的数目进行了记录,你们想不想看看他们记录的结果?
师:随机抽取了4位同学的记录情况。(逐一出示)
师:要想表示出小雨每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应该用多少来表示?为什么要用15来表示?(因为他每周都用了15元)
师:小云这四周使用的零花钱不完全相同了,她每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应该用多少来表示?(22)为什么?
师:可以把第3周多出来的1元补到第2周,这样这四周用的零花钱的数目就变得一样多,都是22元。
师:刚才我们从大的数里移了一部分给了小的数,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就叫做移多补少。师:第三个出场的是小松。他四周使用的零花钱都不相同了,他每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应该用多少来表示?(13)说说你的理由。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还有其他方法吗?(可以把4周用的钱数加起来除以4)师:请一位同学来列一下算式。
师:像这样把4周使用的总和算出来,再平均分给4周,我们叫合并平分。同样可以求出小松同学四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
师:不管是我们使用的移多补少,还是合并评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不相等的数最后变得相等,也就是同样多。我们把最后的到同样多的这个数就给它起名叫平均数。
师:小云每周使用零花钱的一般水平是22元,22元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逐一:哪个数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
师:请你算一算,小璐前四周每周使用零花钱的平均水平是多少?自己算一算。
师:还有两个挑战性的问题。小璐把她第5周使用的零花钱也做了记录,想一想,小璐第5周花费多少元,她这五周零花钱的平均数会与前四周的一样?(小组交流一下)(20元)师:花费多少元,她这五周零花钱的平均数比前四周的大?(比20元多)师:花费多少元,她这五周零花钱的平均数比前四周的小?(比20元少)
师:所以人们说平均数是个特别敏感的数,稍微有一个数据发生变化,平均数就会跟着发生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我们今后还会继续学习。
(三)拓展延伸 师:老师把这几位同学关于零花钱的用途做了一个统计,仔细看,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1.你对上面三个小朋友零花钱的的使用情况有什么看法? 2.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师: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看似不起眼的零花钱,也可以发挥很大的用途。希望咱们班的同学合理消费自己的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的好习惯!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说说在哪里见到过。师:看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平均数用得真不少!老师也给大家搜集了一些信息。(新闻:财商测试)
师:财商受到全国关注越来越高。在上海这次首度引入的财商测试中,参与测试的“00后”小朋友财商平均分值高达73分。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博文小朋友就是这200名测试学生中的一位,那么他的成绩就是73分吗?说说你的意见。
师:博文同学的成绩有几种可能性?
师:参与测试的除了中国小朋友,还有80位来自全球各地的外国学生,测试结果如何呢?
最低分60分,最高分85分。
问:外国小朋友测试的平均分会在()和()之间。(说说理由)
测试结果中,中国小朋友的财商水平媲美外国小朋友,平均分非常接近,只是所擅长的方面有较大的不同。
师:刚才我们到解了他们的财商水平,咱们学习的财商水平如何呢?在拍卖会上,三位同学都对这盒普洱茶情有独衷,但是他们三个人带的钱都不够(龙一:120元,马一菲:100元,邓俊彦:80元)。最后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把钱合在一起,终于拍到了这盒普洱茶。问题来了:三人平分这盒茶叶后,()需要给龙一(),方能保证此次合资的公平性。
拍卖会上不仅可以买到父母喜欢的茶叶,还可以为慈善出一份你,这是一举两得的美事。---------集众人之力
一人120元,一人100元,一人80元,我们三个一共筹集300元。---------筹众人之力 我们每人分得了茶叶中的一小盒,爸爸妈妈夸我们是有孝心有爱心的好孩子!--------圆众人之梦
这种投资的方式在金融领域里叫众筹。(众筹是指聚集感兴趣的小伙伴的资金、智慧和资源,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小额资金的的融资模式)
师:众筹在2011年从美国传入中国,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多这样的例子: 大圣归来用股权众筹造就了票房奇迹
奥巴马竞选众筹甚至改变了美国政治方向。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帮我解决一下。(AA制)
四、回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节财商课,不过我认为最重要在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我们聪明的大脑,所以老师有这样一句话送给大家,齐读一遍:金钱不是真实的资产,我们唯一的,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我们的头脑。——罗伯特·清崎(富爸爸穷爸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