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学中的部分问题 马刚
教师教学中的部分问题
1.在估算教学中,学生的很多答案都可以,老师该怎样判定对与错呢? 既然“答案都可以”,就是对了呗,干嘛还再判定对与错呢?
我们好像应该首先讨论一下,什么是估算?它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先讨论什么是估算? 为了简单起见,咱们先举个例子:76+28.我们可以珠算、笔算、心算、估算。珠算怎么算?要么用口诀,要么凭感觉。但这都是熟练了之后。之前呢?是不是通过心算再拨珠啊?您体会一下,拨珠是不是只是记录的算完每一步后的结果啊? 那么,笔算呢?您写的都是心算完以后的结果吧? 现在,估算这个题。您怎么算的?先取近似值,再算。大部分都这样算吧?我们的孩子很可爱,他们先算出104,然后给您一个结果100,还有“铤而走险”给105的呢。他们为什么叠被架屋啊?给老师逼的!因为您老说100更精确些,得110的老灰头土脸儿的,孩子们没辙,只好这样来。整个估算过程变成取近似值了。
现在我们想,什么是估算?最简洁的说法是:估摸着算。怎么估算呢?先取近似值,再算。这个“算”大有文章,珠算、笔算、计算器算是不是都可以。可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不让学生动笔,好像只有心算了,才叫估算。我们心里的那个“估算”,是要求去近似值要尽可能地接近原数,要心算,算得了,还要比比谁更精确。这就强人所难了吧?为了比比谁更精确,我们的孩子干脆先算精确值,然后取近似值。只有这样咱才死心了,是不是? 对比了这几种“算”的方式,不难发现,除计算器算之外,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心算。所以,好好抓一下心算应该是必要的。我想,实际的教学中,上面的问题算不上什么问题。
我们真正的麻烦是:在所谓的“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什么情况下用估算,什么情况下不估算,以及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的问题。我个人感觉,这好像涉及估算的教育功能问题。估算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它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应用吗? 还有吗?有,养成一种习惯:在计算之前,大体预计一下结果的范围。可能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这个角度讲,估算问题就可以缩小到这样的范围:怎样取近似值、心算。取近似值的方法呢,也要有一个呈现序列,中低年级学四舍五入法——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至于去尾法、进一法到高年级再学不迟。孩子小,您出一些您认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这些所谓实际问题去学生的经验甚远。如果画一个圈儿表示我们的生活经验,孩子们的圈儿比我们小得多,许多号称来自生活实际的题目在孩子们的经验圈儿之外了,他们只能瞎做一气了。总的来说,不要把估算单独地拿出来,把它嵌在计算过程中更好一些。更重要的,尺度要宽一些。15×17,得300的固然可喜,得400的也未尝不可。是不是误差太大,接受不了?那好吧,咱们估算一下159×179的值吧。也够呛吧?没关系的,先让学生把估计值放到哪儿,再笔算一下,看看精确值。精确值对两种答案的同学都有“教育价值”吧?我看这就行了。凡事,说的容易,做起来难。难在考试的时候,300、400总要判分儿的。这怎么办?权宜之计是尽量出典型的题目:11×19;19×18多好,您要考察的东西都考出来了。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决定估算水平的主要要素是什么? 不深奥吧?但很关键。所以,我建议老师们下点儿功夫抓抓心算。
2.课标实验教材将“解决问题”融入计算教学之中,既没归类,相应的练习题量又少,教师很难把握其标准,更不能大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从而导致中等及其偏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我也委托一些教研员到中学搞一个调查:现在孩子们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较以前下降了不少,这对中学的学习有何影响? 现在调查结果还没出来。根据经验判断,可能直接的影响不会太大。中学最头疼的是学生的数值运算太差劲儿了。一说都明白,一算错一片。解答应用题(国外叫文字题),如果方法得当,确实对学习思考方法很有好处的。可掌握思考方法、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需要一个有序的训练过程的。我们教材恰恰在这一点上不尽人意。所以,我感觉,我们还是要在序列性上下些功夫的好——补充些题目,使之在思考方法的形成
方面更具连续性和延展性,这应该是功德无量的事情。现在,历下区的几所学校正在做这项工作,到十一月份,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样本。我们可能要面对一个麻烦:书上的内容还弄不完,哪还有时间补充题目?所以,当务之急,还是研究提高课堂效益的办法。
3.学生说情境图中的内容时,常常出现像语文课的看图说话课,很难在短时间内切入正题,不少老师抱怨情境图耽误了其教学时间。而且有些数学情境图,信息呈现多,散,引起了学生的一些歧义,实际上给学生解题增加了难度,老师应怎样做? 我理解的情景图,应该是告诉我们一个活动的过程。我们的任务呢,就是参照它设计一个更充分的活动。不是看图说话。当然,那些个情景图也有很讨厌的地方,三、四个例题的条件一股脑儿地摁在一个图里,学生费好半天的功夫才找到条件。这是教科书赶时髦才这样编的,我们在应用中发现这样不行,不行就改呗,设计一个更漂亮的活动就行了。
4.听数学公开课,老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评价? 我说不清楚。前两年,我们领导发给我们一本儿书,就叫《怎样听课评课》。我照例翻翻目录就放下了,没看。您要问我怎样评课,我只好说:在听的过程中想到些什么,评课时说出来就得了。一个老师讲课,十几个人听,每个人的感想肯定不尽相同,大家把各自的想法说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就完了。我们在专业成长的不同时期,想在公开课上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各取所需就行。我感觉,听课、评课的水平,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支持的。您听两个不同的乐团演奏《梁祝》,咱的经验少,就听不出什么不同来;给一个精于演奏的人来听,人家就能条分缕析地讲个底儿朝天。所以,我说,听课能否听出门道儿,与我们自己的教学水平成正相关,与所谓的理论水平关联不是很大。您八成也听过没有实际的教学经历,而理论水平很高的专家们评课吧?评课者滔滔不绝,以为高屋建瓴、洞若观火。我们一线老师呢,大而无当?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能隔靴搔痒的,已经不错了。我不是说人家评的不对,只是说我们各自的关注点不一样。我们关注什么?您说我这里不好,我想知道,怎样操做才好一些。可惜,我们往往听不到我们想要的那些非常具体的东西。操千曲而知音,看千剑而识器,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想击中要害是很困难的。认真思考自己的课,认真观摩人家的课,久而久之,水到渠成。此外,好像没有点石成金的法子。当然,有时间看看理论书籍倒也是有所帮助的,但那玩意儿不能包打天下的。作为一个辅助成分,看看书当然是好的。
5.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计算中老是出错,老是搞题海战术有用吗? 题海战术至今还被不少老师乐此不疲地运用着,为什么?说明管用,不管用他早扔了。我们反对题海战术,是因为师、生付出太大,而所得甚少,更有不少负效应在里边。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呢,可能还是离不开加强心算练习、加强简算练习二途。所谓加强,不只是量的加强,更多的是指针对性的加强。咱们做几个题: 286+89 113-75 324×57 426÷17 您发现没有,在加、减法中,频率最高的,是20以内进位加和20以内退位减;在乘法中,主要是口诀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在除法中,主要是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估算。这些就够了,需要题海战术吗?您分分层次,化整为零,经常练练,经常帮学生总结总结方法,自然就好了。关键是:经常练!简算呢,数目小、形式灵活多样,很能启发心智的。而且,使用的方法和解决其他数学问题是相通的。17×98 方法是相通的吧? 还有一个问题,计算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过去那种要求太高了,代价太大,不经济。现在呢?我看还是取实用主义的观点,高考数学不让用计算器,中考就也不敢让学生用。中考不用,咱们这里就不要大撒把。在小学里,数值运算的基础还是打牢一些好。对启发心智、对将来升学都有好处。哪一天,高考、中考可以用计算器计算了,咱再降低要求也不迟。不然,就是坑人啊。
6.在小数除法教学中,教材要求淡化小数除法的意义,那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明白小数除法的意义呢? 在小学阶段,乘、除法意义的拓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最原始的意义:同数连加是为乘法,平均分是为除法。第二阶段,增加几个补充定理:a×1=a,a×0=0,0×0=0,0÷a=0。这些,您再用原始的意义解释不通了。我们不能
说一个a连加,0个a连加,把0等分成a份儿,这都不是人话了。怎么办?拓展乘除法的意义。第三阶段(只说除法),求18是6的多少倍,拓展为寻求6和18的倍比关系,您想自由地运算除法,引入分数就成为必然。这时,面对 ÷ 之类的题目,当初的除法意义已经无法解释了。好在人类的智慧使我们也能安于不再用原始意义解释除法了。历史上,小数的产生远远后于分数。按理,应先学分数的四则运算。可是,小数是十进制的,在算法上和整数是一致的。所以,小学中,一般先安排小数四则运算。这就遇到一个困难,怎样引入小数的乘、除法运算。方法呢,大致两种。一种是借助第二阶段已经给出的除法定义引入: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a×5=3.5,求a是几。您想,这样引入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太抽象了吧,孩子很难把它拿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所以,大部分小学课本用第二种方法,利用当初的意义引入:把3.3平均分成2份儿,每份是多少?把3平均分成4份儿,每份是多少?2.7里面包含着几个0.03?一旦借助这个梯子登上新的平台,就不考虑梯子了,这是数学的常规。何止数学如此?人类生活在树上时,尾巴很重要,下到地上时,就退化了。非常可惜,我们的教科书上,几乎没有给学生体会“数学进化历程”的机会。多说一句,我教课时,就用上面三个题讲小数除法的。我不用书上的例题,太多,叠被架屋、胶柱鼓瑟。用这三个题,两课时把小数除法拿下。小数除法的运算技术都在里面呢,给出直观的面积模型,学生基本上自己就探讨出方法了。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练啊,作为一种技术,没有足够的练习哪行啊? 绕了一大圈儿,现在回来。我想,小数除法的意义,淡化不淡化不是关键,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用什么方法引入,一旦进入小数除法的殿堂,就要把“平均分”的意思“忘掉”,集中精力研究怎样运算、为什么这样算。这很重要。
7.在除法的计算过程中,学生试商时,常常花费很多的时间,除了用估算的方法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更快捷的方法。前几天,一位老师给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有的学生做除法题,怎么试商呢?用乘法竖式试,结果,一个除法算式旁边,列着三、四个乘法式子。这就意味着,调商好几次才找到合适的,太痛苦了。但愿这只是极个别现象。现在,学生试商最难的就是除数十位上是4、5、6,个位上也是4、5、6的。就这么几个数。既然难,就应放在后面,把不难的练熟了再解决。刚才那位老师介绍的几个技巧多好,您再把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估算练瓷实了,不就完了吗?
8.我们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了度量角的用处了吗?量角的大小是屠龙之技,还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我个人的观点,学校数学学科内容的确定,不是以它在生活中是否必需为标准的。如果以此为标准,绝大多数数学内容尽可以去掉,甚至可以不开数学课,开一门“家庭妇女课”更有用一些。这还是一个数学(当然指学校数学)是什么?数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题目太大了,咱往最具体处说:学校数学应该给学生些什么呢?在学生部分地重复前人创立数学知识的主要的历史过程中,学生领略了人类智慧的光辉,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心智、掌握了面对一个问题时应该怎样思考、怎样工作的方法,形成了习惯。这是就整个数学教育而言,小学数学教育呢?向着这个方向进行最初的启蒙。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找两本书看看:弗莱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波利亚的《数学的发现》。关于量角,大家可以看看济南市汇文学校曹琳老师上的那节课。我们的追求都体现在那节课里了。以上都是个人的观点,是作为一个参加讨论的人的一己之见,如能引起各位的思考,当然是值得庆幸的。下面是些小问题,咱们自己讨论解决吧。
9.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准确把握平行线、相交线两概念的阶段性目标?
10.如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直线的无限长”? 1 1.课时少,任务重,没有复习巩固的时间怎么办? 自从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后,一周就四节或五节数学课,课堂上学生练习的少,有时教师设计的必要的练习,不能当堂解决的,要确定时间进行补救。我们老师苦闹于没有时间进行补救,还有老师辛辛苦苦利用中午时间,投入时间人力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后,辅导效果不是很明显。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辅导效果
呢? 今天我上的这节《循环小数》,是不是能大体上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大家对这种教法感兴趣,我们共同尝试、共同切磋。
第二篇:马刚烈士生平事迹
革命烈士——马刚
沈北新区东部石人山脚下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叫马刚村,解放前叫刘千户村,在村小学墙外有一座绿树掩映,红墙环绕,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马刚烈士就长眠在这里。他的英雄业绩代代传颂,他的光辉形象像苍松翠柏,傲然挺拔,万古长青。
参加革命 锻炼成长
马刚,原名马吉瑞,曾用名马文吉,1920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安国县西伏落乡西伯章村一个贫苦家庭里。童年的马刚由于家境贫寒,断断续续地读了不到三年书就被迫辍学。十三岁时,他离家到二十多里外的门东村给一个富农当长工。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门东村建立了党的地下组织,正在当长工的马刚积极参加了党领导的反抗地主富农剥削的斗争。在斗争中,马刚逐步懂得了只有跟着共产党,劳苦大众才能翻身得解放的革命道理。1938年11月,马刚经刘者彬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马刚先后担任了西伯章村地下公安员、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通讯员、安国县第三区通讯员、区民政助理员等职务。
1939年夏,马刚担任了西伯章村地下公安员,主要任务是轮流到地主、富农家做工,以便掌握情况。由于马刚身体单薄,力气不足,干起活来非常吃力,但他努力克服了困难。为表示革命决心,他根据当时的一首广为流传的抗日歌曲中的“好男儿志刚刚”的歌词,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马刚”。
1939年年底,马刚被党组织调到区办的小兵工厂里工作,承担起组织民兵制造土枪土炮的任务。当时,制造武器缺少原料和技术设备,困难很大。缺少原料,他就和战友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去买旧弹壳,回来加工;不懂得技术,他就刻苦学习,大胆搞试验,直到成功。有一次,在试验小炮时,突然发生爆炸,马刚身上多处受伤。由于弄不到药,只好用盐水冲洗伤口,剧烈的疼痛使他头上不断渗出汗珠,但他却一声不哼。没等伤口痊愈,他就急着返回工厂继续投入了紧张的军工生产。
1940年,敌伪在西伯章村设立了中心碉堡。这是敌人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为了掌握敌人的动向,马刚又回村担任了地下公安员,搜集敌情。马刚工作认真细致,一有情况就及时向上级反映。有一次,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伪警察张子健,鬼鬼祟祟地窜回村里,他发现后立即向区里报告,协助民兵将张子健抓获,押送到县里进行了公开处决,为民除了一害。
为了争取和瓦解伪军,马刚曾多次摸到敌人炮楼附近进行政治宣传,动员伪军弃暗投明。为打击日本侵略者,马刚经常带领民兵夜间出击,埋地雷、炸碉堡、掐电线,使敌人不得安宁,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贡献。
调往沈阳 消灭东大会
1945年“九三”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门东村接连几天召开群众大会,庆祝抗战胜利。但过了不久,时局又紧张起来:
国民党军队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接收了北平、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大城市,控制了京汉、京浦两条铁路线,原来的日伪军及汉奸走狗、地富分子相互勾结,组成还乡团,投靠了国民党,疯狂地向人民进行反攻倒算。为了斗争需要,上级党组织决定调马刚到冀中地区集训,并在集训后派他参加了赴东北政工干部大队。马刚满怀解放东北,建设东北的强烈愿望,和北上的同志们跋山涉水,日夜兼程,于11月上旬来到沈阳。
1945年11月中旬,马刚被沈阳市委分配到沈北蒲河总区工作。当时蒲河地区反动地主武装“东大会”和“西大会”活动十分猖獗,到处抢男霸女、收租逼债、欺压百姓,作恶多端,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为了解放沈北地区的广大群众,开辟我党我军工作,区党委与三五九旅、保安三旅决定消灭这股反动武装。1945年11月下旬,马刚和一名当地干部化装成牛贩子,深入到匪徒经常活动的石山子、刘千户一带侦察,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很快摸清了“东大会”头子佟玉洲、关宪一等人的底细、活动规律,敌人的实力以及附近的地形情况。随后,马刚同区领导、三五九旅首长共同研究制定了作战计划。12月3日晚,部队冒着北风烟雪悄悄开进了东部山村,并严密封锁消息。次日拂晓,部队分三路包围了刘千户村。清晨,马刚带领中路主攻部队埋伏在东面老家山头向张家坟发起了猛烈进攻,南北两路部队也同时发起了进攻,三面枪声大作,冲锋号齐鸣,枪声、手榴弹和炮弹声响成一片。“东大会”的乌合之众哪见过这个阵势,个个胆颤心惊,扔掉武器向西奔柳条河、清水台方向逃去。就这样,我军在人
民群众的支援下一举消灭了“东大会”反动武装。“西大会”反对分子闻风丧胆,没过几天也被消灭了。东、西大会被一举消灭,广大劳苦群众欢欣鼓舞,敲锣打鼓扭秧歌欢迎解放军,欢庆翻身得解放。
发动群众 减租减息
1945年11月末,马刚奉命到刘千户分区担任区委书记兼区长。他领导分区干部群众以分区所在地刘千户村为中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开始的时候,由于当时一些老百姓听信了反动分子的谣言,对共产党没有信心,纷纷离家出走,刘千户村大部分人家人去屋空。马刚对此非常痛心,他身着便服进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仅用十天时间就摸清了基本情况。为了深入发动群众,他根据村民严重缺粮的现状,决定首先着手解决缺粮问题。马刚带人将村中积谷粮仓打开济贫,给一百多个缺粮户分发了粮食,并给特困户分了双份粮,使老百姓由衷地感激并开始相信共产党,那些不明真相离家出走的群众也陆续回到村里。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群众发动起来了,同时也培养锻炼出一批骨干分子,刘千户村正式成立了以陈子良、戴巨贤、王尚林等贫苦农民为核心的政权组织——清算委员会,一场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开始了。通过“减租减息”运动,清算了以伪村长郑自衡、陈启伟为首的保甲长、汉奸和大会头子等47人,夺回被霸占的房屋8间,土地28亩,罚款2800元,减租1242亩,返给贫苦农民粮食15120斤,那些顽固的地主也乖乖地如数减租了,恶霸地主、“东大会”头子关宪一和朱祥周全家逃跑,刘
千户村取得了减租减息运动的大胜利。
在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同时,为了巩固和发展革命政权,1946年2月马刚又组建起人民革命武装区小队,马刚亲自担任指导员。队伍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很快由20多人发展到60多人。区小队与蒲河总区保安大队紧密配合,坚持在蒲河、清水台、刘千户一带开展游击战,毁道路,炸桥梁,监视敌人,在懿路、新台子等地堵截为市内国民党军队运送粮油的车辆,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敌人惶惶不可终日,把他们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悬赏捉拿马刚均未得逞。3月的一天,国民党207师的数百名匪军突然向驻在刘千户的蒲河总区保安大队和刘千户区小队进行猖狂进攻,妄图将我革命武装一网打尽。敌众我寡,蒲河区委决定突围,马刚主动要求留下,掩护部队突围。组织批准后,马刚等人带上枪支弹药隐蔽到村西小庙里吸引敌人火力,英勇阻击敌人,主力部队则向村东冲去,兵分两路顺利突围。主力部队脱险后,马刚等人又机智勇敢地躲过敌人追杀和搜捕,在天黑时分赶到铁岭县李千户安全归队。
人民战士 永垂不朽
1946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更加猖狂,白色恐怖笼罩着沈北地区。根据斗争形势需要,我党、政、军撤到沈阳东北部的铁岭、抚顺交界,在铁岭县李千户村成立了沈铁抚联合县。同时,将刘千户区小队编入沈铁抚联合县保安大队第六中队,马刚担任指导员,继续领导第六中队及当地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当时,在蒲河南部的仲官屯,一小股“东大会”残余势力死灰复燃,蠢蠢欲动,横行乡里,欺压百
姓。28日晚,马刚奉命率队连夜出击,包围了仲官屯,彻底消灭了这些“东大会”残余分子。战斗结束后,他们把大部分战利品分给了当地群众,只留下一部分现金作为中队的活动经费。当时,队伍中以高云程为首的几个别有用心的人主张分掉现金,但马刚坚持原则,坚决不同意,于是这几个人怀恨在心,密谋杀害马刚。6月20日晚,程序和马刚率领第六中队部分同志转移到后腰堡的二道沟宿营。这时,高云程等人预谋第二天早上合伙叛变。次日清晨,叛徒们分别溜出村外的南山和北山向村里放枪,假充敌人包围进攻。马刚听到枪声后,为保护首长和同志们的安全,独自出门察看敌情,不幸被叛徒高云程黑枪击中,当即牺牲,年仅25岁。
1949年3月,为了纪念马刚烈士,新城子中心区委在蒲河区召开了马刚烈士追悼大会,当场处决了罪恶的叛徒高云程。同时,把马刚烈士的坟墓从二道沟迁移到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刘千户村,并将刘千户村改为马刚村,将村小学改为马刚小学。乡政府成立后,又用烈士的名字命名为马刚乡人民政府。
第三篇:马刚作文感动
天,渐渐的冷了。那刺骨的寒风呼啸着掠过大地,在一夜之间,带来了迟到的寒冬,又送走了上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秋天。北风呼呼的吹者,街上的行人少了许多,那原本繁华的步行街 也变的冷清的多了。剩下的行人都穿着厚实而又沉甸甸的书包快步向家走去。
在一个街角处,我看到了一大堆行人拥在那里,并且在交头接,小声议论着什么。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向前一探究竟。我努力挤进人群中,只见,一位两鬓花白的老奶奶,蜷缩在墙角中。他只穿了一件单薄的毛衣,脸上脏兮兮的,粘了许多恶心的东西。嘴边,一条口水顺着她的脸边滑下,一双呆滞的眼睛莫名其妙地望着周围的人群。人们开始纷纷议论起来了:“这个老太太真可怜,也不知道她的家人到哪里去了,他们肯定要急死了。”“唉!真不知道她该怎么办,希望她不要被冻死”。“真是的,这个老东西跑出来干吗!真丢人现眼”。我看那老人也着实可怜,便走上前拿出纸巾递给她。她也用她那迷茫的眼睛看着我。她突然狰狞地咧开了嘴,发出一声恐怖的笑声。我吓了一跳,连忙向后退了两步,手也不由自主地缩了回去。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这时,从人群中挤进一位同样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满脸焦急地跑过去,拉着她的手说:“你看你,我一回头你就跑出来了,你看看,手都发紫了”。他把大衣脱下来,披在老奶奶身上,老奶奶也安详地躺在老爷爷怀中,两人就这样顶着寒风走向那大片的居民区走去。
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被打动了,我懂得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含义了,因为在老爷爷对痴呆的老奶奶的那种关怀中,我知道了亲情的伟大。
第四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及解决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及解决
方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国论文网 /2/view-12900154.htm
语音的学习对于外国人来说并不难,很多外国人只会说而不认字,这种现象很常见。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往往很注重口语的学习,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最怕的就是出现洋腔洋调。那么语音方面我们该怎样教学呢?
很多老师在初级汉语教学中会先采用单一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学习,然后再结合课文和语境进行练习,这种方式我很赞同。声母和韵母的学习,对于外国学生来讲很易掌握,只是声调对
于他们来说很难。对于洋腔洋调的现象,很多过了HSK六级的学生依然不能过这一关,所以在语音教学中四声调尤为重要,老师更应该在初级时就把好语音关,每个声母、韵母都要争取准确,声调更是要常常练习,多听音频,多与人练习。有位葡萄牙学生声调掌握的十分不好,尤其是上声和去声分不清楚,在读句子的时候更加糟糕,四个声调完全混淆,她的声调问题一直让我很头疼。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首节奏感十分强的摇滚歌曲,在听歌的过程中不断点头跟着哼唱,我发现这样发上声很容易。于是我发现发阴平时,我们的脖子保持向前伸的状态并把声调故意拉长就很容易发出来;发阳平时选择用疑问语气代替声调,就很易发出;去声要快读,这样读起来会容易些。我的学生尝试了我的方法,很有效果,但还需继续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四声。我的其中一位美国学生发不好舌尖后音“r”,他总是发成了美式的卷舌音。汉语中的“r”音舌尖微卷,几乎要
抵到上颚处,而英语中的“r”音舌头卷曲程度较大,这个微小的区别令我的美国学生在读辅音“r”做声母的音节时会很别扭。我教他保持微笑,将嘴角咧到最大程度,闭紧牙关,以缩小上下颚的距离,使舌头没有空间在口腔中做很大程度的卷曲动作,从而减轻他发“r”音有美国味。这个方法在初步教学中可以多次使用,让学生感受舌尖在口腔中的位置,直至练熟。这是我通过实践证明的方法,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读者亦可以借鉴。
在我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语音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的初级阶段纠正好,不然到中高级以后学生已经养成了自己的发声习惯,很难再次改正。赵元任先生说: “语言是一套习惯,学习外国语就是养成一套特别的习惯”。为了避免出现洋腔洋调的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声调、轻声和轻重音的讲练内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很少遇到轻重音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就不多提了。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问题及
解决方法
在学生熟知了语音知识后,词汇的学习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因此,词汇教学的难点,往往不在于解说一个词的词汇意义,而在于恰如其分地阐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使词汇真正具有交际作用。尤其是中高级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初级词汇以外,就会不约而同地进入词汇学习的瓶颈期,很难扩充词汇量。产生这种现象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上学生渐渐感觉到汉语词汇量的庞大,不愿主动进行扩充词汇量的学习;客观上对外汉语教学在词汇的教学方法上没有固定系统的阐述,反而是随机应变的,但又各有争议。词汇的学习确实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薄弱环节,但方法却并不匮乏。有的人提出从语素方面研究词汇的教学方法,还有的人提出采用隐喻理论讲解。所以老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词汇讲解。我们最为熟知的是词根复合法,这个方法可以适当地运用到对外国
人的词汇教学中。例如:“笔直”,我们可以解释为像笔一样直。但大部分的单纯词没办法做出详细的解释,只能通过大量的造句,让学生能够领会某个词在语境中的作用并不断练习,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个词汇。
但教学毕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用汉语描述不清楚词汇意义的时候,现在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科书中,都有中英文对照的部分,这对老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既有利又有弊。英译汉只能粗略表示汉语的大概意义,紧急时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很多学生早早看过英文释义后就不愿再进行思考,直接死记硬背汉语词汇的意义。而且翻译过后的英文不见得完全符合汉语本�淼囊馑迹�可能还会产生歧义。例如:羡慕――envy,envy在英文中的义项是“嫉妒”、“妒忌”,次要义项才是“羡慕”,在这种情况下译词和被译词的语义是不等值的。所以老师在讲解词汇时还是应该总结适合自己学生的词汇教学方
法。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及解决方法
语法教学中什么应该重点讲,怎么讲才是值得老师深思的。语法教学同样要求老师应该灵活处理教学重难点。对于英语区国家的外国人来说,“主语+谓语+宾语”这种语法结构点到为止即可,而对于讲韩语的外国人来说却要特殊说明并加以练习。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老师应以语音教学为主,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进行适当的汉语语法教学。但是不可以讲解过多语法,尤其是较为复杂的语法点不应过早讲授,一方面学生不易理解会耽误大量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会打消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在初级阶段,老师应当把较难的语法点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语法点来讲解,并举出生活中常用的例句,便于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中级阶段学生应该以语法和词汇量的扩充为主,这个时期老师可按照教材进行
语法知识的讲解。虽然已经进入中级汉语水平的学习,可有的学生对简单的语法点仍然不能运用自如,需要老师的鼓励与耐心讲解。还有一些要常加练习的语法点,例如:虚词“了”的使用;是非问的回答;语气助词“的”和结构助词“的”的使用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源于学生们的基础很牢固,也都相应的达到了中级汉语水平,所以我遇到的语法问题很少,很多问题在课文中就可以解决。我会给出很多例句,让学生自己总结语法规律,适当的时候给出语法结构。
我认为语法方面的授课一定要灵活多变,不能死扣语法点,这样会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汉语的热情。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很重要,再结合课文和语境做大量的对话练习,会让学生记住这个语法点带来的语感,有助于语法的学习。(编辑/刘佳)
第五篇:2012年马刚小学三位一体
2012年马刚小学三位一体
德育工作方案
青少年是民族振兴的未来和希望,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讲诚信、讲守则的一代新人,学校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尤其在落实“德育为首”的宗旨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完善“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争取形成学校抓平时,社区、团委、妇联等部门和家庭抓节假日的全方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为中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一、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我们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建设,形成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1、我们将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制教育作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文化道德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计划集中编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一日常规》等讲义,对中学生进行面对面宣讲。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开展专题法律知识大讲堂
2、我们要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关系。首先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和互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要包含社区服务的内容,让学生对社区生活和社区环境有一个基本认识。
3、在学校网站上,开设“家长频道”、“学生频道”、“心理健康频道”,建立家校联谊,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长观看《怎样和孩子交朋友》、《家长的言传身教作用》等视频讲座,与学生联合开展“名师排忧--家庭教育咨询活动”,开展“好家长”评选活动,交流心得体会,提高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素质。
二、学校内部全员参与、全程育人
学校注重德育队伍建设,拓展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计划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安全教育、礼仪教育、三字经、弟子规经典颂读、激励约束教育、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升旗仪式、校园广播、主题班队会、手拉手联谊活动献爱心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代表的各类教育活动,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强化德育工作的首位意识,要求全体教师要有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意识。政教管理人员、班主任是德育骨干,带动科任教师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1、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注重德育骨干培训,注重德育工作经验交流,坚持年级组长、班主任例会制度,进行工作布置和反馈;德育理论学习、研讨,邀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优秀班主任介绍班级工作经验,对我校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和好的做法进行认真总结和推广,征集老师们写的德育论文进行汇编,有力提高了德育骨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政教处要及时通报学校德育工作和活动情况,表扬好人好事,转载有关德育研究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鼓励班主任研究“身边事”,反思自己的工作,坚持每年写德育工作论文(案例、反思),评选优秀论文(案例、反思),提高德育队伍的科研水平。
2、完善班主任的量化考核和德育工作评比制度
修订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强化各班财产、公物的管理。在实行德育评比“文明班级”。加强过程考核,对班主任的考核要更加公正和科学,促进了各班日常行为规范的改进。
3、做好传帮带工作,加强对新班主任培养 加强新班主任工作的培养和指导,指导年轻班主任逐步熟悉班主任工作。详细了解我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班主任工作的有关要求。在实际时,以开会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学校德育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改进学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培养健康人格为重点,开展“自尊、自信、自律”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在家庭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家庭、社区的任何一方是不够的。要形成教育合力,营造学生健康的成长环境一定要三位一体,紧密配合。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德育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