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品德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初中品德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马关县浪桥中心学校 杨云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学中大力倡导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其中情境教学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这种教学能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教学情境在初中品德教学中的创设、作用、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一些初浅的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 初中品德 教学情境 创设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今天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尽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要达成这一目标,可用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而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
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情景的创设应以现行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为本,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问题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学习、讨论并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继而让学生形成新知识、新观点,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一、情境创设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好评,它在初中品德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
1、提高学习积极性。它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启迪思维。情境教学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学生易接受。通过形象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既激情参与,获得知识,又能启发其思维。
3、获得感悟。情境教学的创设不但能启迪学生思维,学生从活动中还能受到启发,拓展了学生视野、开阔了眼界并获得感悟。
在教学中要想更好的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必须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在教学中更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非常重要。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知识、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以达到知、情、意、行最佳统一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创设的情境,激发并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如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以达教学效果最优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中我做了多种有益的尝试:
(一)根据教材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自主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认真熟悉教材,精心备课,这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设法搜寻相应的情境材料并精心设计。平时注意收集报刊杂志或网络、电视中的相关信息及各种情境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有一种亲切而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严也是一种爱》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前,我先提出两个小问题:①从你记事起至今是否有与父母发生过争吵,如果有,主要发生在什么时候?;②进入中学后父母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听了这句话后你的反应如何?心里感受怎样?学生积极讨论,然后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我一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我就烦透了。”有的同学则抱怨:“爸爸根本不了解我,还要 常常管着我!”“我与妈妈很难沟通,说不到两句就会吵架!”„„这时,我及时点拨:从大家的这些说法中,我们发现随着一天天长大,我们和父母的矛盾产生了,这是怎么了,难道父母不爱我们了吗,我们还能不能和父母交朋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得到提升,带着诸多问题,老师领着学生进入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可见,精心的设计,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很关键,而创设恰当的教学活动情境,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活动的情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活动去感悟、明理,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活动情境的创设,可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好奇心,可刺激和调动学生大脑的兴奋中心,促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主动参与活动。
例如在教学 《礼貌显魅力》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买书》的小品表演。甲同学一上来指着图书管理员大喊:喂!快给我拿一本《水浒传》!此时乙同学走了进来,礼貌的说:阿姨,请您给我拿一本《爱的教育》,这位“阿姨”先将书给了乙同学。甲同学很生气地问:我先到为什么先给他?“阿姨”告诉他:你人先到了,可礼貌没到!通过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切身感受礼貌用语的作用,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对道德的认识,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礼貌是文明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当然,创设活动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小品表演、哑剧、说相声、角色扮演等,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适当取舍。总之,活动创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活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同时,也增加了必要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果,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心理感受,创设体验情境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在交往中要学会沟通,需要掌握一定的心里常识,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去体会他人、理解他人。比如在教学八年级品德《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将眼睛用布蒙着或者紧闭着,学着盲人的样子,围绕教室走道来回走一圈。活动开始,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但大多数同学不是碰到桌子,就是撞到别人,差点弄了个人仰马翻,能顺利完成任务的没有几个。活动结束后,我提问学生:做盲人容易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容易”。我及时引导:我们身边有些同学身体带有残疾,行动不便,我们不应该嘲笑他们,相反应该帮助他们。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学会换位思考,同学之间要学会与人为善。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作盲人的艰辛与不易。教师联系学生生活举一反三,让学生从心里上去体验,知道关心、尊重、理解别人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利用多种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等优点,根据中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尽可能地去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一节时,我先谈话引题:
“进入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是你们的一大优势,也是老师羡慕你们的地方。但交往中总免不了会遇上这样那样的问题,遇上许许多多的困惑,有的甚至陷入某种误区而不能自拔。迷茫中的你,碰到过以下情形吗?如果你是画面上的当事者,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有什么更好的妥善处理这种事的高招?”
因势利导,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分别展示了男女生交往、相处中碰到的一些典型的困惑和误区场景。接着谈话:
“以上情形或许我们都碰到过,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希望能有效避免的,大家希望妥善处理却又无可奈何,这是为何?原因就在于我们不善于交际,没有很好地掌握交往的技巧,特别是异性同学之间的交际方式,同学或许会问:那么我们该怎么样正确交往呢?”
就这样,学生的心一下子被紧紧抓住了,被深深地吸引到了当前的教学内容上来,可以看出,谁都渴望赶快了解并掌握交往的秘诀,以便在今后的交往中大显身手,成为交际中的佼佼者。这就有效地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我特意播放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久久地激荡着学生的心田。歌还是原来的歌,此时此景的学生听起来却别有一番感受。这样,学生在美的旋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像力,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常用的情境教学模式很多,如音乐视频情境、漫画图片情境、教师表述情境等。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而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设情境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情境设计要真实得当。
情境设计只有真实得当,才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从而获得感悟。
2、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选择活动情境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以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3、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
只有教师准确的把握、理解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内容,自己对教材观点有独到的看法,才能准确的选择创设情境。
4、情境创设要有目的性。
教师必须明确情境活动设计的目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去体味、去感悟。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感悟和认识,继而达到创设的预定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新世纪、新挑战,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走进新课程,认真学习新课标,活用新教材,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使师生之间亲密交流、相互熏陶、教学相长,营造一种和谐温馨、博爱乐学的教学氛围。
第二篇:在品德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
在品德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
枝江市董市镇董市小学 曾梅花
2011年夏,我来到武汉学习,虽然酷热难耐,但却使我受益悱浅,我觉得在品德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
1.创设主动探究的质疑情境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活动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这样学生就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性的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教师还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教材中提出的“要谦让”这个道德观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达到了情通理达的效果。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实践证明,品德课教育源于生活,活动化教学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采用活动化教学,能改变以知识为本,教师中心,灌输唯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过程统一起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做为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品德课以崭新的形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现代教学资源,利用课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在教“愉快的收获”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丰收会,让学生展示一学期来的学习成果,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你好,祖国妈妈”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了解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5、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班主任兼品德教师,我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献出我们的爱”这个单元教育学生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要求学生诚实友爱,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品德与生活教学,我还积极使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播放课件,使学生课堂上的热情提高。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学生在活动中全面发展
曾梅花
教学形式活动化是新理念下思想品德课的亮点,它要求老师将教学目标融于不同的活动细节之中,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探究,让学生在参与和感性中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因此,活动化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参与活动。
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认识和情感体验。三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活动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其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华,而教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
强化学生参与活动的全面性。
全面性是增强实效性的基础。这里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去,得到 “ 为人生打基础或作准备的教育 ”。然而教师在组织活动中都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总有一些学生因为自身性格、兴趣爱好而不愿意参与,甚至逃避活动。因此,全面性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一个 “ 量 ” 的保证。这里所说的 “ 量 ” 不是说每一次活动必须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而是要求教师认真了解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充分协调、创设大量合适的情境,努力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二是学生素质在活动中应得到综合发展,包括 “ 认知过程 ” 的教育、也包括 “ 情感过程 ” 的熏陶和冶炼。全面性更主要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一个 “ 质 ” 的体现,即学生能在不同的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得到和谐的发展,只有全身心投入的参与才有其真正的意义。
突出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性。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会与时俱进,多种多样,然而针对某一具体教学目标,采用何种科学合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仍然有其基本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我理解为:首先,活动的内容要生活化。生活化就是活动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活动的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就近。如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访问,就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都是活动内容生活化的体现。这样的活动,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深刻的体验,潜移默化地使其生活经验和思想品德得以升华、内化。其次,活动形式的选择要有效。即符合教学实际,能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走过场,摆花架子。
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精心选择科学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全面发展,就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班会《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教学案例
曾梅花
学习目标
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课前准备
1.选定凝聚着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等。2.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而做的礼品。教学过程
一、拓展思路,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三、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延伸课外
1.同学们,我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做上“星级评价”。
《珍惜粮食》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使得现在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穑之辛苦,再加上有些家长勤俭观念淡薄,缺乏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因此,现在孩子浪费粮食的现象日益严重:教室垃圾筐里躺着只咬了一口的面包;食堂餐桌下撒了一地的米饭„„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现象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通过开展珍惜粮食的活动来启迪学生感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农民、珍惜劳动果实的情感;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已刻不容缓。
二、案例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在教学《珍惜粮食》这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粮食有关的一些资料(如浪费粮食的现象、粮食怎么来的„„),并做好适当的记录,然后请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油然而生——珍惜粮食的必要性。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课前,同学们都对自己身边浪费粮食的情况作了调查,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小组内交流调查情况,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生1:我和家人每次去饭店都可以看到餐桌上严重浪费粮食的“惨局”。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感觉?
生2:那次春游,我发现同学浪费粮食很严重,吃不完的就扔到垃圾桶里,好可惜!
生3:我也曾做过浪费粮食的事,有时看到妈妈煮的饭好吃我就盛得很多,但每次吃不到一半我撑不下去,于是我就其余的倒掉。以后我不再贪吃,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做到不浪费。
师:你不仅发现自己的错误,还能勇敢地承认,真是个好孩子!
学生们汇报自己发现和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到的种种浪费粮食的现象。师:同学们调查得真不错!那你觉得这种浪费粮食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生1:不对,因为课前我通过收集有关资料知道了粮食是农民伯伯、阿姨们辛辛苦苦劳动的成果,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
生2:我也认为不对,我通过调查知道灾区的人民在煎受着饥饿的痛苦。我们不要浪费粮食,把节约下来的粮食捐给灾区人民。
生3:我也认为不对,我通过调查知道了粮食对我们的身体发育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不好好吃饭,我们就长不高,也长不好,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粮食。
师: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粮食的知识,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生1:我爷爷是个老农民,我从他那了解到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农民伯伯、阿姨都非常辛苦,要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去翻地、打垄、播种、浇水、锄草、除害虫、收割、晾晒、脱粒,有了这样辛苦的劳动,才能产出粮食。
生2:我在妈妈的帮助下,从知道我爱吃的面包、蛋糕、还有面条都是面粉加工而成,而面粉是由一种粮食小麦加工而成的。从而我了解到粮食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烦琐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粮食。
三、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以其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1、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
教材是课程和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2、引导儿童以主体的身份关注、实践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与生活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反思、提高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不应该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应该引导儿童“过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
3、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
新教材较好地注意到选取儿童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作为范例,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意义牵涉”、“利益”关联的关系,一方面使儿童面对教材“生活”产生情感的触动,使教材对于儿童而言是“价值有涉”的,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并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
课堂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课堂和学校里的资源也只是课程和教育资源的一个部分。因此,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使游戏、电视和网络,使教师、家长、公众以及儿童自己都成为品德教育者。总之,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和儿童生活周围中的一切事、所有人都成为教育资源和教育者。
让微笑洋溢在每一个孩子脸上
曾梅花
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说:“学校班集体是将学生载向远大前程的渡船;是培养学生生命幼苗在合适的阳光、土壤、肥料、水份中长大的园地;是学生走向各个不同岗位的实习场所,实习小社会;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培训基地。”魏老师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阳光普照”、“张扬个性”、“独立自我”,让每个孩子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所以在班集体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合作,为自我发展奠基础。
班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依托,是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班集体可通过促进其成员之间平衡、互助、合作的交往,增强对他人的感知、认识与理解,学会遵守必要的社会规范,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成熟过程。
1、设置多样竞争组。小组是班集体组织机构中最基本、最活跃的组织形式。这个学期开学初,我把班级28个同学分成七组,每一组内都包含行为规范较弱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使各组的竞争力量相对均衡。然后,由他们自主讨论谁是该组的大组长,再合作讨论为自己的小组命名,有“雏鹰展翅队”、“旋风冲锋队”“文明小队”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我提出了以下评比要求.根据我提出的要求,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奋斗目标,使每个成员在小组中当家作主,学会自治。
2、创建学习共同体。教学活动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集体的建设不但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而且应将教学视作班集体建设的成长点,为此,在班集体建设中我积极培养有效的学习集体,即学习共同体,以达到营造合作创新的学习文化之目的。在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中通过组织大量有效的共同学习活动,拓展教学中人际互动的空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形成鼓励创新与实践的新型学习文化。同时,我发挥学习委员的作用,由她组织班内的学生创建学习拉拉手伙伴。通过学习合作组合作,互帮互助,使小组各成员都能有所提高,从而增强平衡、互助的观念。
二、设岗,为自我发展培沃土。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权力至高无上,班内一切事务都由教师说了算,其中班干部的任免也不例外,班干部的人选总局限于那么几个学生,而大多数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由于长期受到压抑,个性特长便难以得到发展,从而也使班级工作呆板,班集体活动缺乏生气。为改变这种状况,我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班集体的管理工作。
1、人人有服务岗位。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把班级内的各种管理职能分解为28个具体明确的岗位,从电灯的开关、窗帘的拉放、饮水器的管理、课桌的检查等等细小环节入手,把原本班主任自己应该动手的琐碎事项都交于每一个学生。当然,在岗位按排时,我不强制安排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竞争上岗,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位置,做到“人人有岗位”。学生在发挥自己的作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在班级中,获得了有利的地位,从而激发其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设立值日班主任岗位。在班委干部全面抓班级工作的同时,我还设立了小小班主任轮值的岗位,按照座位顺序每天由1名学生轮流学当值日班主任,负责抓当天班内事务,如检查课前准备工作、两操的监控督促、室内及保管区的清洁卫生工作督查等,同时做好有关情况的记录。每周五由班主任向大家公布一周记录所反映的情况、且作出相应的奖罚。这样使每个学生既规范了自身行为,又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第一轮值岗的基础上,选出能干的同学担任第二轮值日班主任,以此类推。
3、定期变换管理角色。单一的社会角色,固定化的管理者式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极易束缚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造成了学生发展上的不公平现象。在实施建立多样化小组和“人人有岗位”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处于被管理地位,他们选择岗位也常不受集体重视。发现这种情况以后,我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了角色动态分配制,即采用轮换,轮值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集体不同层次的管理,角色动态制主要体现在:中队干部能上能下,每月选拔一次;小队组长定期轮换,至少一月一次,并根据班级实际设置多种管理角色。实践证明,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有助于学生从管理角色的变换中学会自我管理,增强主体自我调整能力。
三、活动,为自我发展搭舞台。
每个班级都是由个性化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传统的班级活动是把学生禁锢在围墙以内,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他们毫无机会施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而良好的班级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在班集体建设中,我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让他们各展其能。
1、积极参加校各项主题活动。主题教育是学校的传统活动。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无论什么竞赛活动,先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竞赛,再选出优秀的人员或作品参加高一层次的比赛,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参加各种比赛,一次次的锻炼,学生们的各种才能得到了发展,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问、好动。”在班队活动中,我们开展了“金点子”“头脑运动会”“畅想未来”等主题队会,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等内容,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当今社会信息;结合语文课内容,开展“诗歌朗诵会”、“一分钟演讲”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口才演讲能力;同时我还把学生领出校外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到社区进行环保调查,在家庭作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采访活动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吸引了学生,慢慢地学生们由乐趣变成了兴趣,能主动地参与进去。
当然,在每一项成绩取得的时候,我都不忘给学生及时表扬。在我班每位同学的课桌上都贴着一张纸,标题是“今天我得到表扬了吗?”既方便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和荣誉,也能提醒学生要积极争做一名上进的同学。每当学生得在活动中和学习中得到一次表扬都划正字记录,满十个正了就可以在后墙上的奖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这地,而是一片已经萌生着美好思想道德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已有缺点的杂草。”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是唯一的这一个,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群体的发展也不是统一化的一个样式。在班集体建设这张大舞台上,我们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由基础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使学生的生命幼苗蓬勃向上,使他们的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本人承担了四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一、“数学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能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跳起来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在理解概念时,学生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有现实感的,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三、创设古典知识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丰富性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方式:《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典之作,曾经作为古代书院的数学教本,直到今日,书中的一些问题还深深吸引着我们.此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所表达的信息吗?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四、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五、创设美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教师应尽量将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情境 创设途径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重新审视教学情境的概念内涵,阐明了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意义,对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进行了探索,,以期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情境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在数学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才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通过有趣的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处的悬念,变静为动的多媒体教学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种常用形式进行探究,与广大同仁共探。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形式
1、挖掘“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能学数学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根椐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设计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接触数学、实践数学、理解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1】: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情境,把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1到6这几个数字,组织学生分组掷正方体的实验。每掷一次前要思考如下问题:出现的数字小于0吗?大于0吗?会出现7吗?出现的数字是4吗等等。这样,许多学生感到,如此陌生的“随机事件”内容,经过数学课堂转化到自己实验中来,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随机事件涵义的理解,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非那么困难,学生参与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将提高。
【案例2】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2、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3】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先向同学展示一张大报纸,请学生猜一猜,可以对折多少次。许多学生回答能对折“几十次”,有的还说“几百次”。然后让同学们动手实验。结果证明,一般对折到七次后,很难折叠了。许多学生心存疑惑。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折纸与乘方知识紧密结合,学生印象较为深刻。
3、设计“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想学数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让数学有趣,让课堂有吸引力,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步入“愤”和“悱”的境界,引发其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继续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案例4】在教学《分式方程》一课,针对许多学生不重视“验根”的现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与学生已有认知存在的矛盾的问题:“2=1”的证明过程。
设:a=b,两边同乘a,得a2=ab,然后两边分别减去b
2得a2-b2 =ab-b2,即(a+b)(a-b)=b(a-b)
两边同除以(a-b),得a+b=b
设a=b
则2b=b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b,得2=1
许多学生看完后,惊讶不已,结果是“2=1”,但是2不可能等于1。问题出在哪?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有小组认为问题出在“两边同除以(a-b)”这一步上:因为“a=b”,a-b=0,这不符合等式的性质。这时教师强调0在解方程时就是一个让人头痛的调皮鬼。如果稍不留神,这会被它“暗算”,导致解方程出现失误。这时教师紧接着出示一个分式方程:
实际上,方程中的分母a-1屹0,即a屹1,然而却解出一个根a=1,因此它是原方程的增根。然而如果平时没有验根的习惯,这个分式方程的解法必然出现错误。
4.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案例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5.画龙点睛,创设课堂小结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案例5】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充分备学生。根据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面向全体学生,设置恰当的数学情境。
2、对农村学生创设情境要“就地取材”,用身边的情境展示数学问题,切记毫无选择的套用别人特别是城市才有的情境例子,那样反而让学生感到生疏,丧失学习的动力。
3、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4、正确把握好数学问题情境要具备的条件:(1)教育性。即作为数学问题情境的材料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要有帮助。(2)趣味性。即作为数学问题情境的材料要内容丰富,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以及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3)探究性。即作为问题情境的材料,必须有探究性,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发现创造意识。
总之,我们要努力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四川省剑阁县鹤龄中学 杨 杰
【摘 要】新教材特别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 教学情境 有效性 探析
将初中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这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情境问题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创设直观或实验情境
对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让学生学习,学生可能不知从何开始,这时教师可提供直观的材料,或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来研究具体的问题,这样学生探究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很直观牢固地学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又如,火车从车头开始通过一座大桥问题,讲解此题往往是“纸上谈兵”,一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易理解题意,故难点不好突破。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演示这段“火车”过“大桥”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将关键时刻的位置绘制成图形,就能较容易列出正确的方程。例如,在教“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教师先发给学生一张破碎的圆形硬纸片,并说:“机器上的皮带轮碎了,为了制作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请你设法画出皮带轮对应的圆形。”接着让学生用圆规、直尺、量角器比比画画,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解法,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几个圆? 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若通过设置具体实验或直观的问题情境,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用故事创设情境
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使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可以在课的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激发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对即将要学教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留下了悬念,不仅让学生回味无穷,(教学论文)又为下节课的讲授作了铺垫。
2.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在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关切与渴望。通过探究使学生在积极而自信的状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还能把自己发现的结论作为学习的动力,如讲“等腰三角形”一节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玻璃板被弄破了,只留下底边和一角,怎样才能把这块玻璃配好?”一时间,学生的热情高涨,给出了许多答案,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创设竞争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做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竞争:把竞争带入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竞争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