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书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地理学是为地理

时间:2019-05-15 05:2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书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地理学是为地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书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地理学是为地理》。

第一篇: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书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地理学是为地理

《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书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经济地理学是为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学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或参与各级各类地域和各种城市的规划或参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开发利用和评价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经济地理学、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经济地理学的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考核重点: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的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习题与作业:

1.掌握经济地理学概念

2.了解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3.了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明确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了解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6.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7.理解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8.明了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 基本要求:区位理论的发展及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异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定义、生产要素投入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分析土地作为一个布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考核重点: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生产要素投入、市场、区域环境、交通运输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习题与作业:

1.了解区位理论的发展及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异同。2.明确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定义。3.掌握生产要素投入对经济区位的影响。4.掌握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5.掌握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6.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土地作为一个布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7.交通运输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基本要求: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劳动系数、、杜能农业区位论意义的评价、区位因子类型、韦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韦伯工业区位的意义。考核重点: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劳动系数、区位因子类型、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形成机制、韦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习题与作业:

1.掌握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劳动系数等概念 2.了解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形成机制。3.客观地对杜能农业区位论意义进行评价。4.了解区位因子类型。

5.了解韦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6.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7.了解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基本要求:掌握中心地、中心度、中心地职能、服务门槛、廖什需求圆锥曲线等概念、明了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克氏的中心地系统在三种原则下的形成机制、特点及简要评述、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和主要论点(包括市场区位、经济景观理论)、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考核重点:克氏的中心地系统在三种原则下的形成机制、特点及简要评述、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和主要论点、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习题与作业:

1.掌握中心地、中心度、中心地职能、服务门槛、廖什需求圆锥曲线等概念。2.明了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

3.克氏的中心地系统在三种原则下的形成机制、特点及简要评述。

3.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和主要论点(包括市场区位、经济景观理论)。4.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基本要求:掌握规模效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概念、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和区别、扩散的两种形式及异同、企业成长的动因、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肯迪的全球转移模式、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考核重点:规模效益、规模经济的概念、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和区别、企业成长的动因、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习题与作业:

1.掌握规模效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概念。2.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和区别。3.了解扩散的两种形式及异同。4.了解企业成长的动因

5.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6.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7.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8.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9.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10.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11.肯迪的全球转移模式。

12.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基本要求:产品周期理论、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跨国公司投资国别选择的原因、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特征、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的特点和差异原因、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核重点: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习题与作业:

1.了解产品周期理论。

2.了解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3.跨国公司投资国别选择的原因。4.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特征。

5.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的特点和差异原因。6.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

区域结构与组织

基本要求:三次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及要素集约度分类、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与演变规律、佩蒂-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雁行形态说、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的方法、区域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的演化与运行机制(极化与扩散机制)、极化与扩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两种作用之间的关系、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的类型、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考核重点: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与演变规律、佩蒂-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的评价、产业布局的演化与运行机制、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的类型、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1.三次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及要素集约度分类的主要内容。2.了解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与演变规律。

3.佩蒂-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和试述雁行形态说的内容及比较。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的方法。5.了解区域空间结构。

6.产业布局的演化与运行机制(极化与扩散机制)

7.极化与扩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两种作用之间的关系。8.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的类型。9.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基本要求: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乘数作用、加速原理及其关系、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把区域经济增长分别分成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和特点、经济区和经济区划的概念、经济区的构成要素及经济区的基本特征。、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特点的比较、几类型经济区划的目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考核重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习题与作业:

1.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2.了解区域增长极理论。4.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5.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乘数作用、加速原理及其关系。

6.了解几种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把区域经济增长分别分成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7.了解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和特点。8.掌握经济区和经济区划的概念

9.经济区的构成要素及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10.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特点的比较。11.几类型经济区划的目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结构

基本要求: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了解依赖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考核重点: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习题与作业:

1.了解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2.了解梯度推移学说。

3.了解中心-外围理论。

4.了解依赖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基本要求:分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经济全球化的特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考核重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经济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习题与作业:

1.分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2.简述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关系。3.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6.简述经济全球化的特点。7.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基本要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现代服务业特征、影响国际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世界贸易的特点

考核重点:现代服务业特征、影响国际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世界贸易的特点习题与作业:

1.概念题:

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服务业。

2.根据汽车工业的影响因子,分析汽车工业布局的变化。

3.分析电子工业生产格局的全球变动特点。

4.分析电子工业消费市场的全球变化特点。

5.分析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等区位因子对电子工业区位变化的作用。

6.简述服务业的发展条件。

7.简述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8.根据邮电通信业的生产特点,分析其空间布局因素。

9.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及其布局因素。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基本要求:世界经济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尖锐矛盾的表现、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考核重点:世界经济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机遇、挑战和对策。习题与作业:

1.简述世界经济联系中的四大依赖体系 2.比较新旧国际分工体制的异同

3.分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尖锐矛盾的表现,以及跨国公司该如何解决矛盾。4.分析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习题与作业:

1.概念题:

公司调查;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2.简述公司调查的目的和要求。

3.如何进行公司调查?

4.如何评价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5.如何进行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

6.简述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基本要求:了解新产业区研究、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习题与作业:

1.概念题:

产业区;新产业区;意大利产业区;马歇尔式产业区;新贸易理论;结构主义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2.简述马歇尔式新产业区的特征。

3.简述新产业区的特性。

4.如何判断新产业区?

5.简述新产业区的类型。

6.分析新产业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7.研究新产业区有何意义?

8.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

9.福利地理学的方法有何特点?

10.试述经济地理研究社会化有何表现。

第二篇: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研究

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研究

三维目标就是指:情感与态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简而言之,它们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情感与态度是认识的根本,过程和方法是认识的枝叶,知识与技能是认识的花果。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目标,它是学生高效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提基础;过程和方法目标是关键目标,它对于地理知识技能的形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促进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终极目标,当学生将掌握的知识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都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将是受益无穷。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联系,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如何地理教学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统盘考虑,切切实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体现,是摆在我们地理教师面前急须解决的问题,结合自己新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深刻反思,取得了一些经验,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1、深刻领悟课标,以课标为纲

课程标准不仅是编写教材、也是使用教材,考试评价的唯一唯绳。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时务必认真解读,深刻领悟,通过对课标条目的理解,恰如其分地预设课堂教学的达成目标,例如必修模块工“宇宙中地球”有一条目“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条目“标准”关注的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方面,把握“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内部的构造及大气结构不必详细分析,甚至可以不涉及。第二,“影响”应从地球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读。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以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对地球的影响,一般意义上讲,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要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的也有不利的影响(过量的紫外线)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的对农业的影响)。

2、设计出的目标要能体现新课程的“新”

新课改首次将“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阐述的一个领域,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之一,就是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克服以往“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交还给学生,倡导“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把过程方法目标作为关键目标对待。与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原先的一个辅助的陪衬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课程的终极目标,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特别关注过程方法目标,强调体验、感悟、探究,强调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还要深化、细化情感领域目标,因课而宜,将其生动化,具体化,并进行长期渗透、熏陶。

3、三维目标既要和谐,又要有所侧重

和谐指知、情、能三维教学目标协匹配,水乳交融,达到能力以知识为基础,情感与认知相呼应,如水资源特点认识→水资源危机分析→水资源对策研究→正确的水资源观。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达到过多的教学目标,只能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达成有些主干目标。因此教学目标要精选,短小精悍,突出落实重点目标。例如: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有一条目“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这一“标准”,我确定本节的重点教学目标是熟练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理解地壳物质互相转化关系,并画示意图说明此循环过程。再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矿物集合成岩石,以及人类对矿物岩石的开发利用,设计次一级教学目标:了解矿物的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说明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兹于在观察识别矿物过程中激发的探究兴趣以及作图过程中养成的求实态度,是水到渠成的,但也是需长期努力的。

二、恰如其分地处理教材内容

三维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同样教学内容也要精心选择,其选择是否典型、教材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质量、水平、达成程度。由于一标多本(一个课标,多个版本教材),教学内容选择给各地师生留有很大的创造空间,需要我们教师博采众版本之长,紧扣三维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为例,我选择了中图版“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变化图”,让学生探索黑子活动对气候影响来导入,切中正题,文字内容也选择了中图版,该版文字很有条理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保留了湘教版的有关“太阳常数”介绍。把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达成全面正确地一分为二地“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根本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学习创造的自由空间,(1)创设富有情趣的多种教学活动情境。

充分发挥兴趣情感的内动力,积极尝试、不断探究多种教学模式。例如“湿地保护”内容我想采用讨论模式,“华北地区如何解决水资源问题?”我想采用探究模式,“南方低山陵地区山区居民伐木与生活”我想采用角色体验模式,“如何拯救农牧过渡地带的农田”我想采用头脑风暴模式,这些无不洋溢着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探究、表现、交流过程中的激情和活力,并不时地闪烁着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同样也带给教师以激情、活力、灵感。

(2)创设有趣富有探究的问题情境。

设疑问难的问题情境较赏心悦目的表象意境,更具有抽象思维发展功能,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所必须,尤其重要,实践表明,只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方法就能激发学生探究需求,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设疑、质疑、释疑,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潜能的发展,精神丰富的机会。例如:我将教材“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经度”和“测量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整合在一起,在让学生介绍了‘如何确定当地正午时的日影’后,问“如何通过当地地方时正午时与北京时间的时差计算当地经度?”学生解释正确后,进一步问“能否利用正午时日影测量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学生掌握后,再进一步问“还能利用正午太阳高度测量什么?”“在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探究。

四、全面落实过程目标,强调学法指导

1、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学的价值

地理学的价值就是从空间角度来了解人类与自然,它体现在人们日常、经济、政治生活中,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得到体验,这就要求地理教学体现生活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想我们老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事象,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二是让学生从身边的地理事物、现象出发,借助具体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必修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时我设想结合我市实际,有针对性地补充有关台风知识(包括台风结构、形成条件、成因、危害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防台知识)。

2、贵在参与,重在过程

学生是学习知识实践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尽可能鼓励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在课堂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让学生上台小结课堂内容,或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或组织对抗性强、趣味性强的地理小竞赛,或组织辩论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书上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心理学家认为:人与生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总喜欢把自己智慧,成绩展示在众人面前,以获得他人的尊重,自身得到精神的满足,这表现欲利用好同样是学习的巨大内动力,我们老师应充分利用。例如:必修I第一单元教学完成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位同学命题单元测试卷,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讨论,综合出一份组内大多同学认可并能体现小组水平的试卷,大多同学为了能在组内露一手都竭思尽虑,精心准备,组内负责组卷的同学更是努力不负众望,力争高出别组一筹。活动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也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一旦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其迸发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3、强调方法

“方法是种知识,更是比知识更重要的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是培养了学生‘渔’的本领,就能获得更多的“鱼“,对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放大效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我重点加强读图作图指导,图表分析指导,例如:学习必修Ⅰ地球自转公转意义时,我系统地介绍了太阳光照图(常见两种类型图:侧视图类型、投影图类型)的读图方法:线条表达的含义,如何确定直射点,切点位置,如何作太阳光线、晨昏线,以及如何确定经度,计算地方时。另外我加强地理思维培养,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最常用的有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成因,比较异同、说明关系,评价影响等,这些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有重要作用,如分析成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说明关系须讲互相影响,评价影响从利弊两方面入手,这些都有发散思维的特点,比较异同则结合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我有意识加强了这些思维训练,使他们熟练掌握思维方法而受益匪浅。

五、完整构建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体系

它是最终落实达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衡量地量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最好手段,目的是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和谐发展服务,建立课堂教学目标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生成绩,而且还应关注其学习过程的种种表现,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庭社会评价互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采用笔试、作品、过程表现及态度等综合方式评定学习成绩,降低笔试分数比重,推广激励性教学评语等等。

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全局考虑设计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到教学内容的精选,以及活动情境的创设,最后的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要顾及结果,又要注重过程的实效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切实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地理,人人都获得必须的地理,人人在地理方面得到不同的程度的发展”使地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第三篇: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上)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发,并将在一些地区进行试验。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体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义务教育体育大纲》)颁发之后,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的一件大事。新大纲的颁发,标志着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它是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继续与发展,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这部新大纲是在总结《义务教育体育大纲》实行近十年的基础上,总结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历史的经验证明,历次新大纲的制订和颁发,都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又是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始。因此,通过新大纲的试验和学习,必将有效地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提高。

这次颁发的新大纲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我国高中(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是否可行和能否作为编写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依据,还要在试验工作结束后得出结论。我们的责任就是共同研究、学习新大纲的精神实质,深刻体会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明了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及其目标体系。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高中学生的体育,如何体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精神

(一)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有基础教育(或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这里仅从高中学生的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论述高中体育的基础性。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讲到《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体育是素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体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体育课程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过程,完成体育的目标,也是完成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体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而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本学科的主要特征。因此,制订体育课程和编写体育教材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5~19岁之间,刚进入缓慢的增长期,除少数发育指标外,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80年代和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万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斜身引体(女生)等项目的指标,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抓住高中阶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也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是全面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因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的目标是不能动摇的。

(三)高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是什么?动力,来源于动机。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的态度如何,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趋动力。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意向、愿望、兴趣已不是他们唯一的趋动力。而且高中学生对于兴趣内涵的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可以说他们的体育价值观有了“转变”。如果把体育的功能概括为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高中学生的价值观是与其功能相对应的。而且逐渐地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比较理性的、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的和社会的功能转化。

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分类,可作下列表述:

┌心理价值观: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寻求和

│享受体育的乐趣,把兴趣、爱好作为

│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趋动力。

│生物价值观:把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

│,追求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认为生命

学生的│在于运动,把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增

体育价值观〈强体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趋动力。

│社会价值观:加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并

│且与个人的幸福、未来事业的发展和

│社会责任相联系,把服务于集体、社

│会、国家相联系,责任感和荣誉感成└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趋动力。

把学生体育价值观这样分类,不表明它们之间是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兴趣对各级学校的学生,都是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对体育的兴趣有直接的兴趣和间接的兴趣。直接的兴趣是学生在体育的学习锻炼中,通过参加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追求体育成绩和竞争中获得的。而间接的兴趣则是学习目的明确、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达到身心发展目标的自觉活动。这种兴趣是必要的,而对高中学生来说,间接的兴趣逐渐得到升华。如果说初中以下学生体育价值观,是以满足心理的价值为主要倾向,而高中学生生物的、社会的价值观则逐步成为主要倾向。这里讲的只是一种“倾向”性,而不否认几种价值观的融合兼顾性。特别是兴趣几乎是伴随人们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

高中学生与初中以下的学生不同,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学生的体育与成年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和单纯的娱乐体育也不相同,他们仍然需要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与方法全面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体现。

(四)普通高中的“普通”性,决定了它的“基础”性

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相同。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普通性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不论学生未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是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这里还必须强调指出,不经过科学选材、增加训练时间、强化训练、提供多种特殊的条件,只是通过体育课是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运动员的。

(五)基础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课程教材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学科的知识,体育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内容的发展与更新,也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材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育,就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论,它既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又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断增加并向科学化发展。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特别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体育教材内容,是不能完全与社会文化体育相提并论的。竞技体育的项目层出不穷,新的竞技项目,作为文化是一回事,作为教材内容又是另一回事。例如,拳击运动,特别是女子拳击以及散打等项目,搏击剧烈,最容易伤害身体,不符合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这类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无强身健体的价值又无教育意义的项目,绝对不宜选入普通高中的课程教材。但是,新的体育思想和有关强身健体的研究成果,则必须在体育教材内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过分要求学生达到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无氧锻炼的时间过长等,科学已证明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锻炼对改善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材的构建中就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六)高中的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在论证了高中体育的基础性的同时,还必须明确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与初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通高中的办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与义务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在与初中体育的目标相衔接,继续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例如,在身体锻炼方面,从初中强调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健康状况为重点,向培养强壮型体魄,提高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转化。特别是要加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强化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把锻炼好身体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体育学科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即具有自学、自练、自我调控、自我设计锻炼计划、自我检测和评价体质状况能力等。

高中学生应具有与高中教育阶段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文化和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水平。2.体育教材内容的层次提高了

高中学生的课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环排列的,作为课程的学科名称是相同的,但具体的内容和难度、高度却不相同。甚至个别科目的内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识的深度、广度却不相同。体育教材的内容,从运动项目和身体锻炼的手段名称来看,大体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等,普通高中几乎都重新开设,继续学习、锻炼,但是其动作的难度、定量要求、熟练程度、技术和战术(如球类教材)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较大的差别是加大了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性。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加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3.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变化

高中的办学模式与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正在从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所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为升学和就业两种预备教育的学校;还可以试办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办一些特色学校。

新大纲与高中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关系如何呢?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办学模式,都必须重视体育,体育课程是任何一种办学模式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并保证贯彻执行新大纲的内容和规定。如果办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或班,在使用新大纲时,应相应地有所变化。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纲基本要求的同时,在限选和任选教材的授课时数和有关的规定范围方面可灵活使用。

4.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都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高中学生的“高层次”,表现在体育教学的内容、方[1][2]下一页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如何认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课程性质

如何认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和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的发展状况

地理科学的高速发展,对高中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地理教师对这些发展了解的情况怎样?有相应的准备吗?请您阅读以下一篇短文,思考活动卡l—l中所列的相关问题。

【材料1—1】

有人曾经以“地理教师在看什么书”为题,对某地高中地理教师的阅读现状做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一些较为流行的文学作品;阅读比较频繁的是地理复习用书与有关的地理教学杂志;阅读最少的是专业性很强的地理著作。在地理教研室的书架上,那些反映地理科学及地理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书籍寥寥无几。不少教师也坦言,由于缺少对地理科学新理论、新技术的了解,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困难和压力。

【活动卡1—1】

请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类似短文中的情况,你是否也有所见闻?如果有,请谈谈您的看法。

地理教师的阅读状况反映了什么主要问题?

不了解地理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会给您的教学带来什么困难?

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地理科学及技术的发展?

当前地理科学及技术有哪些发展?它们对高中地理课程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习要点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目前地理学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其一,从“过程”入手,采用实验和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其二,以全球问题为对象,进行宏观层面的综合研究,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问题。

•自然地理发展与高中地理课程:自然地理学是把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以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部分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培养关心自然情感的重要内容。自然地理学对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地理发展与高中地理课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可以引导高中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地理技术发展与高中地理课程:地理现代科学技术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地理课程的影响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空间技术,它们对高中地理课程具有深刻影响。

阅读材料

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开展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然而,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范围的空间格局研究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需的资料。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地理学界发展了地表热量与水分平衡、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等三个机鲤的研究。在这些研究方向上,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注重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的实验研究,人文地理学注重地理空间的人流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物流的调查分析等。

目前地理学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并存的特点。其一,从“过程”入手,采用实验和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由此导致地理学在微观研究层面的进一步分化。其二,以全球问题为对象进行宏观层面的综合集成研究,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问题。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与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地理学外部则更多地强调地球4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成为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共同主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学校图书室的主要功能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学校图书室的主要功能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为了更好的发挥图书室的服务功能,使图书室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立“主动服务”为宗旨,本学期,图书馆将紧紧围绕学校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建设,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遵循图书馆的工作规律,加强图书馆管理理论研究,对图书报刊管理、读者服务等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为师生提供一流的服务。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图书馆工作。

三、具体工作

1、完善图书馆常规工作管理。落实文献资料采编、加工、借还、保管、赔偿、清点、剔除及借书、阅览等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严格执行。

2、进行科学、规范的文献管理。加强电脑化管理。重视日常管理,做到书刊排放有序,整齐美观,落实防盗、防火、防潮、防鼠、防虫等措施。注意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更好地引导学生的阅读活动。

3、抓好流通管理,发挥图书育人功能。

(1)提高学生图书服务员的管理质量。进一步加强学校图书管理小助手队伍的建设,抓好定期培训,组织借阅知识和图书馆情况介绍讲座,明确职责,提高服务水平。

(2)重视图书借阅阵地建设。落实各班定期借阅制度,更好地发挥班级图书角灵活方便的特点,提高图书资料的流通率,扩大学生的借阅范围,延伸和拓展学校图书馆的功能。

4、积极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

(1)指导学生选择好书。开展读书指导活动,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有意义的好书,使其从中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充实知识,更新认识,调剂学习生活,促进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2)定期进行好书、新书推荐活动,给学生的读书活动导向。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工作和有关创建工作,配合开展各类读书活动。

5、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要认真学习《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和各类业务书籍,确保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6、根据学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工作目标,认真制订有关工作计划,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下载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书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地理学是为地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书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地理学是为地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