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初探(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6:1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初探》。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初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模式初探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而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或取得某种教学效果,往往将多种教学方法、策略结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如果这种运用方式趋于相对稳定,这就变成一种模式。换句话说,两种以上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稳定结合,我们就称之为教学模式。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我们就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是本人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模式的初步摸索,以供大家参考。

一、讲授演示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讲授和演示课程内容,是目前我们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直接从网上或者地理课程资源库中下载合适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备课制作的课件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演示课件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课时,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使长短的变化,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无需教师费口舌,就都非常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诸如地震火山的发生、褶皱断层的形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突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能力。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天气系统﹑气候的类型﹑地壳运动等;通过课件演示,再与讲授相结合,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探究发现型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型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校园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们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而教师从主机上观察(或课堂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观察学生单机上的电脑屏幕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的微机上进行轮流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应及时纠正和肯定,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总结教学任务。

这种形式的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化特点、商业网点的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

三、讨论研究型教学模式

讨论研究型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从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传统的讨论型模式往往受课时的限制,有时正讨论到高潮,就下课了,一些话题的讨论常难以深入进行。但应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登陆校园网,将在课堂上讨论余兴未了的问题,在学校的 BBS上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使校园BBS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校园BBS上,不同观点、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就某个问题发表意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一般由教师组织引导,提出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师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如电子布告牌(BBS)、在线聊天系统(CHAT)等,利用节假日或者特定时间,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这种模式适合于观念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引人注意的地球温室效应的利弊、沙尘暴的利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环境人口等问题,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

四、小组协作型教学模式

小组协作型模式是指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针对某一学习内容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该教学内容的过程。它的基本要求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5人以上)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上分小组汇报、讨论。它适用于探究任务比较大,信息容量较大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在网络教室中进行教学,汇报时用一台计算机和大屏幕。在教学中,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不要过大,应以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教师要提醒学生网络操作的注意事项,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和有效合作。

如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师生共同拟出学习提纲,分小组选择专题。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专题的信息查找、资料整理,最后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派代表上台交流本组的研究成果。此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网上查找收集图片、文字资料、音乐,极大的丰富了教材内容。通过个体读、看、听、说、做,通过群体讨论、交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而且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观点、视野在此碰撞,会擦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视教学内容、学生水平而定。一般来说,对教材有一定难度、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难以达到其它模式学习要求的情况时,一般多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对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的,多采用探索发现型模式和小组协作型模式。为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价值观,多采用讨论型模式。探索型模式和讨论型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已超出了课堂的范围。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和的深入开展,地理教学模式必定会超越课堂的局限,未来远程式教育、开放式教育都会成为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第二篇: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港口中学:李统梅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促使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有机整合。在多媒体信息环境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应然而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巩固学习---课堂小结。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教学模式 多媒体 信息技术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为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或媒体的帮助,通过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由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而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设计者。

一.初中数学新教材的基本特点

侧重知识与实践背景,现实应用的联系。新教材重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很多知识都采用“问题情境---建造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这些有助于学生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

二.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新的教学方法和弹性的内容设置,为课堂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造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1.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优化知识的传递途径和知识的接受方式,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3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而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加上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的结论自然就印象深刻,理解透彻,掌握准确。有利于教学基础的巩固,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2.动态演示,有助认知

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像演示,把静态知识动态化,让抽象知识具体化。其突出了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上《等腰三角形》时,我给学生演示了“三线合一”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展示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在讲《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演示点的坐标的确定过程及线的移动过程,使学生在动与静的对比中,在抽象与形象的转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3.亲身体验,加强理解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教师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探究,亲身体验成为学生学习主要方法。利用多每天信息技术手段,亲自操作探索,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的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教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任意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的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在一定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探究步骤,优化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探索。这样既开阔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与合作的精神,在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三. 教学设计思想

在多媒体的环境下,数学课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如下: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随堂测试---课堂小结。

这样的一个框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勾股定理”为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已有的知识中尝试,后得出“勾股定理”的结论。再由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推导“勾股定理”?学生带着问题独立进行研究。碰到困难或研究有结果后寻求教师的启示或印证答案。通过与同学进行讨论,师生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证明方法,再由学生完成一定的课堂联系,巩固“勾股定理”的应用。最后由学生自行小结,并与课件中的小结进行对比。

四. 预期目标

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教”转变为“导”;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多媒体由“教具”转变为“学具”,教学进程由“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研究建构知识的过程”;考试方式由学生的被考转变为主动的自我检测。

五.教学结构

(一).研究课题:勾股定理

(二).教学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演绎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问题(课本P64思考)

2.勾股定理的推导:由学生观察课本P65图18.1-2,得出结论。

3.勾股定理的应用。

4.典型题训练:给出勾股定理的相应例题,并用多媒体辅助,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

5.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六.进一步思考

1.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主动性、发散性,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2.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育,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

3.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和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挖掘了他们的数学潜力,为实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弗赖登塔尔(荷兰)著,陈昌平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

2.《尝试、开拓、创新》 邱学华主编,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第三篇:大数据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议

大数据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议

【摘 要】作为社会最前沿的技术,信息技术在时代进步过程中不断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掌握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践行这一目标呢?笔者通过本文简谈之。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信息技术由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已经被纳入到中学素质教育中,并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既获得了机遇又需面对挑战,而怎样在机遇和挑战中提升教学有效性、改善教学现状,成为每个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实施信息技术的教学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加工信息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利用信息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B,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五、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要讲解因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六、总结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已是摆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学理念需更新

计算机是一门前沿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发展更新快。作为小学教师更应响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观念,做现代教师,树现代意识,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进一步转变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得,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小学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才能围绕这 个目的去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确保教学评价的实施。

二、教学方法需调整

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讲练结合”、“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揭示学习目的,以教与学结合、演示与实习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能力,以师生互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协作加深理解取长补短,以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知识面增加深度。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每节的教学内容都能给学生操作的机会,能当堂巩固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索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模式需优化

在网络现有的发展水平上,已经实现且可操作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将会有如下几种:讲练式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协作教学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

讲练式教学模式:以内容讲授为中心,学生练习为辅,或边讲边练同步进行,是大多教师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演示完成后,布置学生练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揭示总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任务是学科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 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式特点:巩固技能—讲授新课—完成任务—再讲新课堂—再完成任务—掌握技能。

协作学习模式:主导思想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的价值。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方式有三种:竞赛、协同和互教互学。在竞赛方式下,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竞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为完成任务,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使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在协同方式下,学生为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小组,通过利用E-mail或者BBS方式不断进行针对特定任务的讨论。在互教互学方式下,每个小组中都有学习的积极分子作为学习辅导员。在学生对照任务按照操作实习题学习时,让这些小组辅导员发挥作用,协作学习,帮助动作慢的,理解能力弱的同学,对有的羞于问老师学生来说,来自同学的帮助比老师的讲解要感到自然,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掌握学习内容,都会有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可以通过与一起学习的同学交流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彼此之间互教互学,使得在传统教学中学习伙伴的作用在网络教 学中得以延续。

模式特点: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协作成员设计—进行作业—总结性评价。协作学习的策略有:学生小组分工、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共学式、小组调查等。发现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它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得出一定的结论。在完成双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不易理解或操作困难的问题,如:在Word制表中移动表格;在Excel中输入函数时格式; PowerPoint中超级连接选中文本框和选中文字的区别……等等,这些在教师看来不是问题,而由学生提出来往往具有代表性,将学生的这些反馈集中起来答疑解惑,巩固学习效果。

模式特点:呈现教材—自主探究—发现关系—内化。个别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个别化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进行的,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 ¾ 学生应答 ¾ 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个别化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使学生获得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基于网络的个别化辅导既具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更具有超越单机 辅导的长处。但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

模式特点:课件准备—自主学习—计算机提问—学生应答—交互反馈。

讨论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用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常常采用BBS、聊天室或E-mail进行有关特定问题的讨论和解答。结合“帮助”,分组讨论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取得基本成功后,提出新的问题,有无其它的方法?如:用Word2000编辑文档,提出除用菜单编辑外,怎样用工具按钮?怎样用快捷菜单?让学生用程序中的“帮助”探索操作的多样化,最后再集中讨论,取长补短。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训练了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模式特点:准备教材—布置讨论—组织讨论—讨论总结。

这些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 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老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鉴于网络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作为教师应很好地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研究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熟悉过程,让学生的行动跟随课堂节奏。

二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材,根据网络环境下的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网络化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三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同时要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才能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学工作服务。

四要注意到网络文明建设。网络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开放性、全球性是一大显著特点,它会给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上课时随意性很大,学生不可控制因素太多,不能正确对待网上垃圾信息,以致导致迷恋上网聊天、游戏、交友,分散学习精力。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网络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地图教学五步骤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为此,我们提出培养中学生的地图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

地理图象系统是地理课本的两大内容之一,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图象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由此可见,地图和地理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习惯于地图教学的五个步骤:讲图、读图、析图、概括总结、、练图。

一、讲图,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

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

如等值线图就包括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等。但是平常见得最多的是前三类。等值线图阅读中应抓住这几点:等值线的疏密、等值线的弯曲、等值线呈闭合曲线时的现象(中心数值比四周大或小所表示的地理现象)、等值线数值大小的排列方向、图中的极值、某条或某几条等值线的延伸方向等。如等高线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等高距为多少,何处为山峰,何处为山谷,何处为山脊线,何处为集水线,等等。究竟读哪几个方面要视题目要求而定。通过对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地阅读,让学生一起来总结还有哪些地理现象可以用等值线来表示,阅读时从哪里入手。那么今后遇到类似题,学生就知道从哪里入手。

读图时,还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二、读图,引导识图,获取新知。

一般来说,学习一个地方的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矿产资源、农作物、交通、城市、地形、气候等内容,利用地图学,比读课文要直观、形象,容易形成空间观念。而直观原则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地图能使书面文字形象化,易为学生感知和理解。

例如:读出图中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这可以通过图中的经纬线来阅读。另外还能从地图中读出海陆位置和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对位置。读相对位置的时候要会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一幅《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通过经线读出中国位于大约52°N—4°N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北半球,通过纬线读出位于大约73°E—135°E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东半球,根据图中注记,可以得知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三、析图,培养读图能力,获取地理信息。

阅读地图的过程与文字学习不同,读图不是简单的感知,不一定像读文字一样逐行阅读,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

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①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阶段。②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如在“我国水土流

文分布图”的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的表层信息是指那些具体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而深层信息则是指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这一分布位置,恰好在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转换地带,又是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等。学生地图表象积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所能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学生的读图能力相应会越强

四、概括总结,解释现象,归纳所学, 提高读图分析总结能力。

教材中列表形式的气候知识难以掌握和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画一幅气候分布模式图,并和气压带风带图相对照,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让学生学会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学生理解图上的几个关系(极圈与回归线、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极圈。)和几条重要经线的时刻,这样学生在今后做类似题时就容易得多。

地理联系框图是归纳许多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描述、概括、理解各地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用地理框图把教材中有关分散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组合成联系框图,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还可通过图文转换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练图,巩固知识,促进迁移。

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必由之路。所以在以上教学步骤之后,应该充分利用地图册进行练习,同时在熟读地图的情况下,继续分析图中可能包涵的信息,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地图在辅助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经过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学生终究会学会利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利用地图分析地理成因,利用地图理解地理原理及规律,并逐步养成“心中有图、图文合一”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将使之终生受益。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教学案例

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以生活需要分析课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一节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重要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现状,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在学习中为了人类的生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

(2)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是人类制造的。

(3)知道什么是可再生资源,那些是不可再生资源,能够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4)阅读数据,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原因有三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用事例说明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教学难点:

可再生资源不成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举例说明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粉笔和书本提问:制造的原料是什么?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自然资源 展示:图片资料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B、从生活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没有自然资源我们会怎样?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理解什么是可再生资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举例说明。做活动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关系。知可再生资源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3、畅所欲言:从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疑过渡】

曾经有人把中国比喻成一块肥肉为什么呢/ 【阅读材料】

1、引导学生读材料,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分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读材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学以致用

出示图表“我国主要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由学生用数据和分析人均不足的原因,说明我国将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然性,通过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质原料来自自然界,了解我们要生存离不开自然,我们人类的活动影响自然也影响我们。通过实例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举实例,辩证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教学案例

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2012.9

下载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初探(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初探(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修改版[大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大埔家炳第一中学 地理教研组 从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开始,全国各省份也随之开始了贯彻落实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

    [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教学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造就国家需要的大批信息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学科近几年已......

    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初探教育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课堂教学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网络环境下教育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初探论文5篇

    摘要建构教学模式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笔者在反复探索实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远程学习、操作性较强的教育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得到学员的认可,并为今后该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经开区中山小学:石光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浅谈当下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特点 1、系统性强,知识内涵丰富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含“信息”“计算机”两方面最基......

    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选择与实践论文

    摘要:根据数据库及应用课程教学现状和课程特点,在网络环境下选择“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整个教学围绕三个数据库项目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展开,教学过程中通过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