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
一、指导思想
1.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生通过以聆听、体验、表现、创造性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面向全体学生与注重个性发展有机结合,遵循学生生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功能目标
1.歌唱是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学生对唱歌,特别是轮唱、对唱、合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歌唱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享受无穷的乐趣;还可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训练。
3.通过齐唱、对唱、轮唱、合唱进一步营造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气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4.通过唱歌,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音乐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最大的热忱。
三、教学程序:情境导入——寓教于乐——创造表现——完美结课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2.表演展示,交流评议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四)完美结课
四、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声情并茂的范唱、合理娴熟的伴奏,恰当的鼓励方式、和谐的律动舞蹈等方面能力。
2.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确立好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教师随时激发调动学唱歌曲的兴趣与积极性。
3.教师应经常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弥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4.教师应在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实践,重视课堂教学的展示、反思和交流,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做好课前准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贯穿课堂始终。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要独立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演奏和表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地表现歌曲的目的。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突破了以往教学的常规模式,经过修改、完善,融入了新的课程理念。该策略重在让学生学习入情入境,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学生自主地去感受、体验、表现音乐,深入地挖掘歌曲内涵,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引领他们进入音乐殿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
一、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走向讲台,选了一支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和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高悬在山尖上。老师对着一双双瞪大的眼睛,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孩子们热烈讨论:中午,在一座大山里。老师又问:“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静的还是喧闹的?”讨论继续:“小鸟歌唱了一上午,现在要休息了”“小动物玩累了,现在也要睡觉了”“大山也要睡觉了,四处都是静悄悄的”„„老师又画了一队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问:“你们猜一猜,这时候少先队员到山里干什么呢?山谷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每个人都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老师仔细听着大家的发言,收集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再巧妙地将其组织到一起,和着音乐的伴奏朗诵起来:“山谷里,静悄悄,白云在飘飘!„„”原来如此,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老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教学创设了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如: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执教《谁在叫》这一课时,在导入这一环节里加入一小段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并配上轻快的音乐。老师精彩的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出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跳起来。
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课前律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律动音乐、动作,示范动作优美、准确。律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情趣,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一环节应根据教材的类型、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进行设计。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以先通过范唱、播放VCD或录音歌曲让学生倾听,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在听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示音乐形象,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可结合音乐游戏进行),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认识歌曲,了解歌曲的目的。2.多次聆听,学习新歌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如《草原就是我的家》,先让学生读歌词,然后老师说:你们很聪明,歌词读得也很好。老师有个想法,你们自己随着范唱录音来学唱歌曲吧!如果觉得哪里学起来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对歌曲的难点部分通过范唱进行及时点拨。随后学生可跟琴或伴奏音乐填词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用适合歌曲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歌曲。
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将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感受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艺术形象。这样便于提高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本环节是教学模式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中要注意歌曲情感内涵的挖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对歌曲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如:在执教《洗手绢》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唱得这么好听,你们能想个办法为歌曲伴奏吗?老师今天没有带打击乐器,你们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时学生设计各种活动为歌曲伴奏,如:拍手、弹舌、拍手加拍肩、跺脚等,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予以鼓励。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并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四、完美结课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结课艺术千姿百态。
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束等等。教师也可以在课将结束时,布置与该课有关的歌曲表演或手工制作,如《粉刷匠》这一课,可让学生回去后折个粉刷匠的帽子,戴在头上学习粉刷匠爱劳动的精神,自己也来当当粉刷匠,并表演给家人看。这样的结束语,不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了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教学程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李秀梅王燕杨洁)【参考案例】 唱游为主激发兴趣
——《火车开啦》课堂教学实录
低年级学生爱动、爱唱、喜欢表演。让唱游贯穿教学的始终,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迎合了学生爱表现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本课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情境导入
(一)音乐律动,带进课堂 放音乐,师生做律动。
[设计意图:师生随音乐做优美的律动,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从而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不知不觉进入音乐殿堂。]
(二)谜语、游戏,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你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谜语,看哪位小朋友最聪明,最先把它猜出来。“轰隆隆,轰隆隆,一条长龙多威风,跨大河,穿山洞,呜的一声到北京”。生:火车。
师:谁来模仿火车的声音? 生:呜—
生:咔嚓!咔嚓!
师:谁能用动作模仿开动的火车?(学生展开讨论,并分组模仿。)
生:集体练习发“呜”之后,一组边发“咔嚓”、“咔嚓”边做动作;另一组拍手、跺脚。师:同学们模仿的真像是开动的火车。不过在火车开动之前还须请大家帮个忙。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民伯伯科学种田,生产的水果蔬菜大丰收了,司机叔叔要把他们运到城里。这些水果蔬菜的名字是用节奏来表示的,谁来帮司机叔叔清点搬运?(生拿卡片站成一排)(师把火车图贴到黑板上)
师:现在老师来当司机,点到谁手里蔬菜的名字,谁就举手,然后把它装到车厢里。(师拍节奏,生贴卡片)师:全部装好。司机叔叔发出命令,时间到了,火车要开啦,让我们一起听着小朋友的歌声,随司机叔叔到很远的地方看看。(生边随音乐做动作,边欣赏歌曲)师:这首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九课——《火车开啦》。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富有情趣。学生喜欢猜谜语,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用节奏代替蔬菜名称,学生感到新奇,之后让学生帮忙清点、搬运蔬菜,学生兴致高涨,更是乐于接受。将游戏活动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新课学习作铺垫,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寓教于乐
(一)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师:欣赏了这首歌曲,你能找出歌中相同的乐句吗? 生:(纷纷举手发言)
师:下面我们一起随琴轻声模唱歌曲的旋律。生:(拍手、拍腿模唱)
(二)启发点拨,学习新歌
师:模唱得好极了。谁能有表情地朗读歌词? 生:(按节奏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相信一定能唱得更好。生:(随琴有感情地唱)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首歌曲表现了司机叔叔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愉快的心情。
(启发学生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火车吗? 师:坐过吗? 生:(一部分会举手)
师:谁能说一说坐火车的心情? 生:(学生争相发言)
师:假如你就要坐火车到北京去,到你非常想去的地方,当火车咔嚓、咔嚓开了的时候,你心情怎样? 生:高兴。生:激动。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旅游了,到哪里去呢? 生:北京。生:青岛。生:上海。
师:好,咱们先去北京看看吧。生:(集体赞同)师:谁来当导播员? 生:(举手)
生:旅客同志们,你们好!欢迎您乘坐XX次列车,火车就要出发了,请您带好行李、注意安全,祝您旅途愉快。生:(在祝愿声中,加动作集体表演唱。)
[设计意图:这样学习歌曲,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点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转换角色,由学生——旅客。在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提高了演唱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合作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于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造表现
(一)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师:咱们的旅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该用什么形式把我们学过的歌曲展示给大家呢?(生分组讨论)
(二)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生:(一组跺脚拍手,一组加动作唱)生:(一人扮演司机,五人演开动的火车)(学生自主评价)(学生集体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参与表演、自主评价,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作的协调能力。将音乐学习过程贯穿于整个游戏旅程,使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延伸其情感,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
二、完美结课
总结过程,完成教学
生:让我们一起唱着歌,跳着舞,结束这有意义的旅程吧!生:(唱着歌,蹦着、跳着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用结束旅程的形式结课,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唱着歌曲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整堂课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在生动多样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体会音乐的乐趣和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李秀梅王燕)《小乌鸦爱妈妈》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懂得妈妈爱我,我爱妈妈的道理。
2.用平稳的速度,叙述略带深情的语气演唱。3.用律动歌表演、创编歌词等形式表现歌曲。教学重点、难点:
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课前展示学生照片(与妈妈合影、或全家合影)
师:昨天,老师布置小朋友带照片儿,大家都带来了吗?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照片上是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师:喜欢这张照片吗?为什么? 师:看,一家人多幸福,笑得多开心
(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1、欣赏歌曲
师:刚才小朋友展示了照片,看得出,小朋友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你们生活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非常幸福。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爱妈妈的歌曲,好吗?(课件播放《我的好妈妈》)师:会唱的小朋友一起唱起来、加上表演动作。
师:唱得真好,大家都是爱妈妈的好孩子,老师真喜欢你们。
2、展示小乌鸦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位爱妈妈的孩子,你们认识它吗?(课件出示飞来的乌鸦)
师:对,它是一只可爱的小乌鸦。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你们喜欢听吗? 生:喜欢。
(师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贴进生活,贴近实际。从自己温暖的家入手,联想到小乌鸦温暖的家;从自己爱妈妈,联想到小乌鸦爱妈妈。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对小乌鸦的喜爱之情。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新课学习做了良好的情感铺垫。]
二、寓教于乐
(一)感受歌曲意境
1、妈妈喂食
1)模仿乌鸦妈妈喂食。
师:在茂密的树林里,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小乌鸦诞生了,妈妈喜悦地抚摸着它的羽毛,每天给它喂食。你能模仿一下,乌鸦妈妈是怎样喂食的吗?(找一名学生模仿)师:想一想,我们小时候妈妈是怎样喂我们的?(找两名学生表演。小乌鸦、妈妈)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俩表演得怎么样? 2)集体体验妈妈喂食。(学生自由组合。)
师: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一人扮演小乌鸦,一人扮演乌鸦妈妈喂食,也可站起来表演。(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小乌鸦爱妈妈》伴奏)
2、妈妈教飞翔 1)生练飞翔。
师:在妈妈的精心喂养下,小乌鸦逐渐长高了。妈妈开始教它飞翔。小乌鸦起初飞不起来,你能帮帮他吗?(找一名学生模仿飞翔动作)师:谁还能做一做?(找学生表演)2)师做动作。
师:老师也来学一学。(拍一拍翅膀,飞呀飞)你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和学生一起练)3)集体练习飞翔。
师:小朋友们,大家围成圆圈,老师带你们一起飞起来。(播放《小乌鸦爱妈妈》伴奏)
3、妈妈教捉虫 1)两生练捉虫。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乌鸦学会了飞翔。妈妈还要教它另一项本领。就是捉虫。师:你能学一学,小乌鸦是怎样捉虫的?
师:找一名同学戴虫子的头饰,另一名同学戴小乌鸦的头饰,学捉虫子。2)集体练习捉虫。师:请小朋友起立,我们集体练习捉虫。(播放《小乌鸦找妈妈》伴奏音乐)
(二)体验歌曲内涵
1、给妈妈喂食
师:小乌鸦学会了本领,它能很轻松地飞上蓝天;它捉虫的技术也很高。可是,妈妈怎么样了?——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只能呆在鸟窝里,它很伤心。师:你能做一做妈妈伤心的样子吗?
师:小朋友想一想,这时,小乌鸦会怎么做呢? 生:„„
师:是的,小乌鸦捉来虫子,喂给妈妈吃,还安慰妈妈。
2、为妈妈唱歌、跳舞
(学生聆听小乌鸦唱给妈妈的歌。)师:小乌鸦捉来虫子喂妈妈,还给妈妈唱歌、跳舞,逗妈妈开心。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唱的是什么歌,好吗?(课件播放《小乌鸦爱妈妈》范唱)
(三)演唱歌曲
1、听范唱,了解歌词内容。(播放课件)
2、拍手听一遍。
3、轻声演唱歌曲。
4、随琴演唱一遍。难点部分重点训练。
[设计意图:这样始终以《小乌鸦爱妈妈》的伴奏音乐为主线,将故事内容贯穿于歌曲的学习、感受、体验之中。使学生在表演的同时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播放动画课件,并从视觉上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体会妈妈的艰辛,进一步感受妈妈的爱。这样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学唱歌曲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能运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创造表现
(一)合作表演
1、随伴奏音乐有表情地演唱。
2、放音乐,老师表演。
3、集体随音乐边唱边自由表演。
4、找两名学生到前面表演。
5、学生自由找伙伴表演。
(二)创造实践
1、创编歌词
1)列举许多喜欢的动物。师:歌曲中的小乌鸦这么孝顺妈妈,你们喜欢吗?你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喜欢自己的妈妈?(课件出示小狗、熊猫、燕子、喜鹊)
2)引导学生在原来歌曲的基础上创编歌词。
2、表演展示
师:你能换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名字演唱吗?
师:看来,有这么多小动物,爱自己的妈妈,老师真感动。
(三)拓展延伸
1、表达对妈妈的爱
1)用一句话或一首歌表达对妈妈的爱。2)用其他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送贺卡、送画)
2、唱爱妈妈的歌
师:老师还搜集到一首爱妈妈的歌曲,会唱的小朋友一起唱起来,我们把它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祝妈妈健康、快乐、平安。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课件。
[设计意图:从能力方面,在学生演唱、表演本课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表现,并加以拓展延伸。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从情感方面,通过小乌鸦爱妈妈拓展到其它动物爱妈妈,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孝心。使孩子的情感得以升华,达到了浅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四、完美结课
师:听,乌鸦妈妈又喊了,孩子们,我们一起快去看看吧。生唱《小乌鸦爱妈妈》离开教室。下课。
[设计意图:这样结课,紧扣歌曲的主题。使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融入到音乐美的感受之中。最后,学生带着满怀喜悦、满怀收获的愉悦心情,离开教室。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情感满足而又留连忘返、意犹未尽的感觉。(王燕李秀梅)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
一、指导思想
1.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生通过以聆听、体验、表现、创造性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面向全体学生与注重个性发展有机结合,遵循学生生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功能目标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
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感,释放自我,充实精神生活,并在欣赏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教学程序
激趣——聆听——创造——升华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聆听——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三)创造——探索表现积极创新
(四)升华——归纳拓展审美升华
四、实现条件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搜集、整理素材。精选音乐欣赏教材、音响和音像资料。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教师要掌握好其他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的最佳运用时机,同时要处理好其与音乐教学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确保音乐课的主体性。
3、教师应当提高自身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以及对音乐与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要扩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视野,尽可能多地接触艺术精品。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解读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这种理念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全方位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真正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唤起对音乐的情感,并有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使音乐欣赏课生动有趣。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又称为情感唤起阶段。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接受老师利用艺术手段创造的情境刺激,从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唤起音乐的情感。作为欣赏教学的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是课的关键阶段。好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建立学生的课题意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学生的学习情绪既可因“导入”得当而高涨,也会因“导入”不当而低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活课堂,让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在宽松的音乐氛围中进入到音乐欣赏中。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要努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开始就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导入欣赏通常采用实物直观教学法、音乐作品对比教学法、讲述法等方法。教师的导言务求简洁明了,富有趣味性、情感性。
一般情况下,课堂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导入”教材和创设课堂情景是相辅相成的;
2、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情境创设的前提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欣赏——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欣赏音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音乐欣赏教学要促使学生由低层次的直观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
1、自主聆听,直观感受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在初听音乐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生动形象的故事、游戏、诗歌、语言及多媒体技术等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学生的丰富表情和各种动作可以看出,学生的想像是多么的精彩。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来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形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初听全曲,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参与的同时,对乐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
2、理解感悟,探究体验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分段落欣赏音乐作品,进一步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情绪、表现手段等;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一步提高自我的音乐鉴赏能力。
欣赏教学深入以后,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重点的段落要反复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去理解感受音乐,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动身等积极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京剧音乐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欣赏到唱腔、脸谱、服装和表演,亲自敲击锣鼓,练习走台步和念白。这样就为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响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形象,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自学地进入音乐情景,自觉地分析理解音乐的内涵。例如,在《牧童短笛》的教学中,首先完整地听赏一遍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欢乐情绪和愉快情感以后,接着进行分段听,让学生体验三段各自不同的情绪;再结合律动重点听第二段、对比听第一、三段,让学生逐步深入作品的结构、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内涵。这样一个倒骑牛、口吹横笛、摇头晃脑、欢乐诙谐的牧童形象就一步一步地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既拉近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音乐情感的进一步表现。
3、深入聆听,提升审美 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中心的环节莫过于复听、细听、精听,只有通过不断地聆听,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再一次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层次的熏陶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入地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对音乐作品有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如:欣赏《二泉映月》时,老师可将当年国内指挥大师、交响乐团以及学生乐队在不同场所演奏的录像呈现给大家。巩固阶段,老师在放音乐的同时加入文学作品《孤独的夜行者》。学生们体会到阿炳在旧社会饱尝辛酸屈辱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同时,《二泉映月》作为民乐百花园中的奇葩不仅属于中国的,也属于世界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初听感受音乐、复听分析音乐的基础上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作品的第三度创作。教师要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用多种方式听赏作品,要求教师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和训练不同的听赏方法,积极地参与音乐作品的体验中来。
三、创造——探索表现积极创新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使学生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在前几个环节中,都注重情知两方面的交融、互促,发挥了情感积极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应该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像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对乐曲进行再创造,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语言、舞蹈、美术等)表现自己的音乐想像和联想。如拍掌(用轻、重、快、慢等方法拍出乐曲的节奏)、形体动作等,进一步体验乐曲强弱的变化,加深了对乐曲的感受。
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是一种发散思维活动,这对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理解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教学不只是要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愉悦,还要在艺术美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进行鉴别、评价、掌握美的本质。
四、拓展——归纳拓展审美升华
围绕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以音乐为载体,可适当发挥通感的作用,用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贯穿音乐欣赏课堂,如: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等相关文化,丰富课堂内容与形式,让欣赏课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联想,让欣赏课真正的“动”起来。
此教学模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付金荣杨洁)【参考案例】
《感受进行曲》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军队进行曲》、《欢迎进行曲》和其他两首进行曲,知道进行曲是用于行进的音乐,感受不同的进行曲表达的不同情绪和情感。
二、能够以语言、图画、符号、表演等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听到的音乐。教学过程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听《G大调小步舞曲》音乐轻轻走进教室,坐好后,并随音乐轻声哼唱,随音乐自由表现。
2、欣赏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 思考并交流:
A 教师:这段音乐与我们刚才进入教室时听到的音乐相比,给你的感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听后回答:第一首听起来感觉象舞曲一样舒缓轻盈;第二首速度比第一首快,节奏感强,雄壮有力,精神饱满。)
B 教师:第二段音乐使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欣赏的是由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进行曲《军队进行曲》。
[设计意图: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以听为主的律动参与,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通过对比欣赏两首不同风格乐曲,使学生在感受、体验中初步感受进行曲的基本特点,为创造性地欣赏进行曲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欣赏——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欣赏《欢迎进行曲》
(一)自主聆听,直观感受
初步聆听感受作品的情绪、风格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复听作品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考虑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队演奏的?你都听到了哪些乐器的音色? 学生:小号、大号、长号、圆号、单簧管等。教师总结:《欢迎进行曲》是一首由管乐队演奏的乐曲。介绍管乐队
管乐队也可称为军乐队,由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
教师给学生展示这些乐器的图片,重点认识单簧管和小号,并欣赏他们的音色。
(二)理解感悟,探究体验 引子: 教师:这段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热烈庄重、高兴、激动 教师:请同学们随老师哼唱旋律。第一部分:
教师:这部分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热烈、激动、欢快。第二部分:
教师:音乐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抒情、柔和、亲切。
教师:这部分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圆号、萨克斯等。师生一起视唱第二部分旋律,(三)深入聆听,提升审美
教师:想请同学们为这首进行曲伴奏,大家想想能用什么方法为进行曲伴奏呢? 学生经过讨论,想出的方法有:拍手、跺脚、晃钥匙、敲击文具盒等。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伴奏形式为这首进行曲伴奏。[设计意图:用多种方式听赏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和听赏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动身等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这样拉近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促进了学生音乐情感的进一步表现。]
三、创造——探索表现积极创新 反馈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这段音乐,分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编创与表演。
教师:通过欣赏《军队进行曲》和《欢迎进行曲》,请同学们找一找进行曲这一体裁共同的地方。
学生:适合行进。
[设计意图: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教学层层深入,推向高潮,最后学生分别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音乐,为更好地理解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
四、拓展——归纳拓展审美升华
(一)对比欣赏、拓展延伸
1、欣赏两首不同风格的进行曲: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和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
2、学生对两首作品的风格、情绪展开讨论。
3、教师小结:通过欣赏进行曲,我们了解了进行曲的基本特点:情绪有的坚定有力,有的朝气蓬勃,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沉重悲伤,有的轻快活泼,但它们大都有一个特点,都是以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其节拍非常适合行进。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欣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进行曲,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验、掌握进行曲的特点。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乐曲的优美程度、长度、深度都会影响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欣赏的水平也会随着教师的引导不断走向深入。]
(二)课后延伸 教师: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不同风格的进行曲,象大家熟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的方法去搜集这些乐曲来欣赏,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学生随《拉德茨基进行曲》的音乐,走出教室。
第二篇: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一五四中学小学部 屠鑫
这个假期,我细读了郑莉老师编着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一书,对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教学策略即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就是音乐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将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与有效的控制,使学生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以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这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概述,“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策略,“表现”领域的教学策略,“创造”领域的教学策略,“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实施策略,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用策略,小学音乐课堂突发事件应对政策这八大章节。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时代进步的火车头,积极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它的发展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其前进的有效动力。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全国的进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成为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力帮手。
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乐曲欣赏、歌曲教学和乐理学习三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三方面内容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乐曲欣赏是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模块之一。在乐曲欣赏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音乐情境,重塑音乐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用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歌曲教唱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传统的音乐教唱,多是教师教唱与学生跟唱相结合,教学中仅仅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理解起来也相对较为困难,演唱时往往是机械的重复而缺乏感情。通过多媒体描绘歌曲所表现的景象,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唱,则更容易学会、唱好。如在教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之前,通过图片展示彝族人民衣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让学生想象他们载歌载舞的幸福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热闹氛围之中,通过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幸福的彝家娃娃了,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开始学唱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内涵。因此,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唱。
抽象的乐理往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有关的名词、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要进一步学习更深层次的节奏、速度、高低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信息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如在学习节奏时,可以一边播放不同节奏的歌曲片段,一边呈现与之节奏对应的乐谱,通过同步动画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各个节奏的不同特征,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可以分层次,循序渐进安排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小学低年级教学,以培养初步的音乐感知力为主要目标,以唱游律动为突破口。强调简单活泼的节奏,自发形象的动作,激发热情的冲动和心灵感应,在歌唱游戏中产生学习兴趣。小学中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突破口。强调结合器乐吹奏训练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在人人参与的直观教学中解决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问题,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磨炼他们对学习、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小学高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师生讨论研究,把握乐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处理方法,教师以高水平的范唱、范奏,唤起学生追求艺术美的热情,引导他们憧憬理想和未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这本著作使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环节元素之间的关系,采取恰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各因素的作用,协调各类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所学得到的教学策略理论,认真思考、积极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不断努力。
第三篇: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
策略要点
一、基本思想
(一)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2.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
3.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音乐学等。
(二)功能目标
1.歌唱是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学生对唱歌,特别是轮唱、对唱、合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歌唱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享受无穷的乐趣;还可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训练。
3.通过齐唱、对唱、轮唱、合唱进一步营造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气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4.通过唱歌,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音乐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最大的热忱。
二、教学程序:情境导入——寓教于乐——创造表现——完美结课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2.表演展示,交流评议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四)完美结课
三、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声情并茂的范唱、合理娴熟的伴奏,恰当的鼓励方式、和谐的律动舞蹈等方面能力。
2.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确立好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教师随时激发调动学唱歌曲的兴趣与积极性。3.教师应经常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弥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4.教师应在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实践,重视课堂教学的展示、反思和交流,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做好课前准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贯穿课堂始终。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要独立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演奏和表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地表现歌曲的目的。
策略解读
一、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走向讲台,选了一支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和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高悬在山尖上。老师对着一双双瞪大的眼睛,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孩子们热烈讨论:中午,在一座大山里。老师又问:“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静的还是喧闹的?”讨论继续:“小鸟歌唱了一上午,现在要休息了”“小动物玩累了,现在也要睡觉了”“大山也要睡觉了,四处都是静悄悄的”„„老师又画了一队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问:“你们猜一猜,这时候少先队员到山里干什么呢?山谷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每个人都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老师仔细听着大家的发言,收集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再巧妙地将其组织到一起,和着音乐的伴奏朗诵起来:“山谷里,静悄悄,白云在飘飘!„„”原来如此,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老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教学创设了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如: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执教《谁在叫》这一课时,在导入这一环节里加入一小段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并配上轻快的音乐。老师精彩的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出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跳起来。
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课前律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律动音乐、动作,示范动作优美、准确。律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情趣,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以先通过范唱、播放VCD或录音歌曲让学生倾听,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在听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示音乐形象,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可结合音乐游戏进行),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认识歌曲,了解歌曲的目的。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如《草原就是我的家》,先让学生读歌词,然后老师说:你们很聪明,歌词读得也很好。老师有个想法,你们自己随着范唱录音来学唱歌曲吧!如果觉得哪里学起来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对歌曲的难点部分通过范唱进行及时点拨。随后学生可跟琴或伴奏音乐填词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用适合歌曲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歌曲。
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将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感受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艺术形象。这样便于提高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本环节是教学模式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对歌曲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如:在执教《洗手绢》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唱得这么好听,你们能想个办法为歌曲伴奏吗?老师今天没有带打击乐器,你们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时学生设计各种活动为歌曲伴奏,如:拍手、弹舌、拍手加拍肩、跺脚等,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予以鼓励。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并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四)完美结课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结课艺术千姿百态。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束等等。
教师也可以在课将结束时,布置与该课有关的歌曲表演或手工制作,如《粉刷匠》这一课,可让学生回去后折个粉刷匠的帽子,戴在头上学习粉刷匠爱劳动的精神,自己也来当当粉刷匠,并表演给家人看。这样的结束语,不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了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教学程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一、基本思想
(一)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家姚思源的教育思想。
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理解、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
(二)功能目标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
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感,释放自我,充实精神生活,并在欣赏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模式结构:激趣——聆听——创造——升华
(一)激趣——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二)聆听—— 聆听感知 情感体验
(三)创造—— 探索表现 积极创新
(四)升华—— 归纳拓展 审美升华
三、实现条件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搜集、整理素材。精选音乐欣赏教材、音响和音像资料。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教师要掌握好其他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的最佳运用时机,同时要处理好其与音乐教学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确保音乐课的主体性。
3、教师应当提高自身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以及对音乐与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要扩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视野,尽可能多地接触艺术精品。策略解读
一、教学模式: 激趣—— 聆听 —— 创造—— 升华
二、操作要领:
(一)激趣——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又称为情感唤起阶段。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接受老师利用艺术手段创造的情境刺激,从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唤起音乐的情感。
作为欣赏教学的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是课的关键阶段。好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建立学生的课题意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学生的学习情绪既可因“导入”得当而高涨,也会因“导入”不当而低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活课堂,让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在宽松的音乐氛围中进入到音乐欣赏中。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要努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开始就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导入欣赏通常采用实物直观教学法、音乐作品对比教学法、讲述法等方法。教师的导言务求简洁明了,富有趣味性、情感性。一般情况下,课堂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导入”教材和创设课堂情景是相辅相成的;
2、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情境创设的前提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聆听——聆听感知 情感体验
欣赏音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音乐欣赏教学要促使学生由低层次的直观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1)整体初步聆听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在初听音乐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生动形象的故事、游戏、诗歌、语言及多媒体技术等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学生的丰富表情和各种动作可以看出,学生的想像是多么的精彩。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来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形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初听全曲,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参与的同时,对乐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2)分段聆听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分段落欣赏音乐作品,进一步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情绪、表现手段等;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一步提高自我的音乐鉴赏能力。欣赏教学深入以后,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重点的段落要反复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去理解感受音乐,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动身等积极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京剧音乐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欣赏到唱腔、脸谱、服装和表演,亲自敲击锣鼓,练习走台步和念白。这样就为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响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形象,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自学地进入音乐情景,自觉地分析理解音乐的内涵。例如,在《牧童短笛》的教学中,首先完整地听赏一遍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欢乐情绪和愉快情感以后,接着进行分段听,让学生体验三段各自不同的情绪;再结合律动重点听第二段、对比听第一、三段,让学生逐步深入作品的结构、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内涵。这样一个倒骑牛、口吹横笛、摇头晃脑、欢乐诙谐的牧童形象就一步一步地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既拉近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音乐情感的进一步表现。(3)复听音乐 情感体验
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中心的环节莫过于复听、细听、精听,只有通过不断地聆听,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再一次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层次的熏陶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入地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对音乐作品有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如:欣赏《二泉映月》时,老师可将当年国内指挥大师、交响乐团以及学生乐队在不同场所演奏的录像呈现给大家。巩固阶段,老师在放音乐的同时加入文学作品《孤独的夜行者》。学生们体会到阿炳在旧社会饱尝辛酸屈辱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同时,《二泉映月》作为民乐百花园中的奇葩不仅属于中国的,也属于世界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初听感受音乐、复听分析音乐的基础上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作品的第三度创作。教师要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用多种方式听赏作品,要求教师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和训练不同的听赏方法,积极地参与音乐作品的体验中来。(三)创造——探索表现 积极创新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使学生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在前几个环节中,都注重情知两方面的交融、互促,发挥了情感积极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应该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像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对乐曲进行再创造,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语言、舞蹈、美术等)表现自己的音乐想像和联想。如拍掌(用轻、重、快、慢等方法拍出乐曲的节奏)、形体动作等,进一步体验乐曲强弱的变化,加深了对乐曲的感受。
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是一种发散思维活动,这对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理解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教学不只是要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愉悦,还要在艺术美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进行鉴别、评价、掌握美的本质。(四)升华——归纳拓展 审美升华
围绕本课内容,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以音乐为载体,可适当发挥通感的作用,用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贯穿音乐欣赏课堂,如: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等相关文化,丰富课堂内容与形式,让欣赏课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联想,让欣赏课真正的“动”起来。
此教学模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
第四篇: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一、构建学习情境,保障教学效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设置和教学内容符合的情境,从而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江南好》这首歌曲时,我们可以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刚上课时,老师就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然后老师说:今天这节课要带大家去美丽的江南。于是,一边展开地图,一边指出地理位置,向学生介绍江南的文化、地域特点,从“江南水乡”到“鱼米之乡”,激发学生对江南文化、江南旅游的向往。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南美景,这种如诗如画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歌曲,还能将感情带入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情趣,让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成效。
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堂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都是由课堂本身决定的。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抓住音乐课堂特征,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让教学课堂更加鲜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点拨者与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展现、表现自我。在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教学互动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让音乐知识得到升华。在这种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在教学《少先队员采茶歌》这首歌曲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采茶画面,让学生根据采茶场景,设置采茶动作,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工作中,还能提高教学质量。音乐实践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音乐实践,能够形成良好的音乐技能与表现能力。在现代小学音乐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律动,伴随着音乐进行各种协调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它要求从身心训练学生,不只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同时也是心灵、肌体感受节奏旋律起伏、疏密变化的过程。但是在音乐律动教学中,必须从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考虑,从而将教学重点始终放在对音乐的表现与感知上。在鼓励小学生对音乐有正确的反映以及创造性的过程中,准许有相对粗糙的表现。
在音乐教学设计中,必须根据当代小学音乐教学要求以及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在精心组织的同时,从源头上保障疏密得当、动静结合。另外,对于即兴演奏,为了充分展现学生创造力度,必须将创造与律动结合起来,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它的内容包括:根据音乐节奏、情绪、节拍,进行有表情的模仿、律动,或者通过音乐游戏,注重乐感培养与动作配合力度。
三、音乐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从生活的角度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不但应当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还应当明确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提高学生音乐基础水平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当紧扣音乐这一主题确立教学目标。音乐是一种艺术,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就应当将音乐艺术渗透进教学目标之中,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引起学生的情感呼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教师应当确立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确立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优化音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二、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设计,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实用有效,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当把握歌曲教学的主线,注重听力训练,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当在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拓展教学内容,收集新颖有趣的教学资料,充实音乐课程。同时,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音乐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就应当选择学生普遍喜爱的音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注重训练学生的音乐基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
三、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应当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教师应当将音乐曲式意识融入进教学活动中,将课堂结构与曲式结构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乐曲的节奏与情感,感受音乐美。其次,教师应当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唱歌、弹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丰富学生的音乐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成绩。最后,教师应当做好新课导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导入课堂,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成功导入课题,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更为顺利地展开。
四、采取积极性评价
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评价,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采用积极性的评价,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水平。教师应当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当联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成功教学法,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为评价宗旨,将自评、互评、他评三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理解水平、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实践技能、特殊才能以及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应当采取评语与等级评分相结合的制度,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与满足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改进自身不足,鼓励、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五、有效进行课堂提问
首先,教师应当明确提问内容。教师应当抓住课程重难点进行提问,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问题,带领学生融入问题情境。其次,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设计和课堂进程,选择恰当地时机提出问题,达成提问效果的最优化。最后,教师应当有易到难、由简到繁地提出问题。教师应当围绕教学内容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歌词、学习乐曲,再提出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地解决小问题,进而解出中心问题的答案。
六、总结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应当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学习,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学生展现个人魅力,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应当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料,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手段,课后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贯彻“终身学习”这一指导思想,不断改进教学技能,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音乐游戏化教学
一、游戏化的节奏训练
如果能够通过游戏的形式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这将会很大程度提升教学效率。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先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使学生对于声音的长短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为了巩固已学的概念,我把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让学生按一定节拍的规律朗诵出来。这样加入游戏形式的教学学生不仅感到新鲜、有趣,而且对于相关教学内容也学得透、记得牢。
二、游戏化的音高训练
音高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另一个基本的领域,在培养学生们对于音高有基本的认知时,通常会采用练耳的教学模式。练耳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耳朵听觉对声乐和器乐具备良好的识别记忆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丰富和提高其内在听觉,加深对乐谱的实际理解和音响效果的想象力。练耳训练为的是锻炼学生的基本功,这项训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常规模式下展开的练耳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是相对枯燥的,学生们很难接受那种枯燥乏味的训练模式,那样的训练效果往往也不高。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完全可以将练耳训练借助游戏的形式展开,可以在游戏中来有效锻炼学生对于音高的辨识,进而培养他们具备更好的音乐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将音阶比喻为小动物的活动,对于不同音程的音阶也会给予他们特定的比喻。例如,小跳音阶我会比喻为小兔子蹦蹦跳跳,大跳音阶我则比喻为小猴子翻筋斗。这两个比喻非常形象,很难让学生们来分辨小跳音阶和大跳音阶的差异,但是这两个比喻却很好化解了这个教学难关。学生在想象小兔子蹦蹦跳跳和小猴子翻筋斗时就很直观地感受到这两种音阶间的差异,后者明显会比前者跨度更大,这也是需要学生们明白的小跳音阶和大跳音阶间的差异。为了巩固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让学生们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对于教学点的实际应用。我会用钢琴弹奏出不同的音阶,一段音阶结束后会让学生们分辨,这个是“小兔子跳”还是“小猴子翻筋斗”呢?这个方法非常实用,学生们借助这个小游戏能够很清晰地辨识出不同的音阶,音高训练也潜移默化地展开,过程中学生们的音乐素养也在一点点提升。
三、游戏化的模仿训练
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在引导学生对于各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展开欣赏,在于借助美好的音乐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很多教学内容中都和大自然有着很直接的联系,无论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美好的声音,还是各种不同动物的歌唱。这些教学内容都能够在引导学生对于不同的声音有更好认识的同时,让学生的基本乐理知识得到积累。在培养学生对于各种不同的声音有更好感知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游戏化的模仿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欢乐谷》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动画音乐,加强学生们对音乐节奏、音色、旋律的感受能力,能与大家分享可爱的卡通人物和好听的卡通片歌曲。在课堂教学中我会让学生们借助小铃、沙球、三角铁等课堂中常见的音乐器材来模拟他们熟悉而喜爱的动画音乐。很多学生们对于这个游戏都非常感兴趣,很兴奋地模仿出各种声音,手中的乐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模仿到尽兴处有些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还会主动模仿那些自己非常喜爱的动画人物的讲话。很多学生听了后哈哈大笑,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参与到游戏中来,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音乐模仿能力。
想要让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游戏化,这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教师可以在节奏训练时穿插有趣的游戏,这能够很好地简化教学知识点。在进行音高训练时也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展开,这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各类游戏化的模拟训练,这将会让学生们在趣味化的音乐训练中得到更多收获。、、、、、、、作者:滕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第四篇:小学音乐律动教学
一、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一)“律动”教学可以展示学生的表演天赋初级阶段学习的学生善于模仿,创造性思维还不成熟。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般以开口唱歌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小学生好动的天性,间接挫伤了小学生喜欢音乐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律动”教学模式,充分将学习的动与静相结合。在教学基础上添加符合学生兴趣的元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体态律动中提升节奏感和音乐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天赋。在“律动”教学中,小学生不用顾忌音乐思维模式,只需听到音乐即兴表演。按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鼓励学生多表演,当小学生看到他人的表演就会主动对比分析,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的引导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表演天赋的开发。
(二)“律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对音乐的感受源于心灵,尤其是还在凭感觉认知世界的孩子,对音乐的感受更加直接和敏锐。当身体处于律动状态下时,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最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乐感和节奏感的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协调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下做出不同的动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师可控制范围内,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事半功倍。
二、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
(一)从简单的“律动”教学开始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选择简单易懂的音乐进行引导教学。音乐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可以根据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表达愉悦的感觉,如果是低沉的音乐,就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音乐感觉,从节奏简单的入手,再慢慢使用较复杂的音乐。这样循序渐进,从简单到难,可以让学生更快入门,不会让学生感觉太难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二)将“律动”教学与音乐课相结合“律动”教学自身具有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的优势,这对于还处在直观认识世界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容易接受。音乐课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在“律动”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训练和律动有机结合,只要保障课堂学习活动活而不乱、动中有序、能收能放,就不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音乐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要带领学生跟上教学节奏,而且要时刻留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有效地调整备课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小学音乐教师在“律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律动”教学有自身的优势,但掌握不好度,容易出现以下误区:首先是主次不分。“律动”教学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气氛活跃和小学生跳跃性的思维模式,教师容易受到影响,忘记“律动”教学只是对音乐课的辅助作用,而不是音乐课本身。掺杂过多的“律动”教学易喧宾夺主,忽视教学目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分清主次,把握好“律动”教学的使用规律,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律动”与舞蹈分不清楚。教师要强调律动不是舞蹈,以免误导学生。体态律动的本质是对音乐的反应,而舞蹈是音乐的语言,另一种音乐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最后要加强师生互动。新课改虽然要求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但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应用“律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律动”教学的灵活性弥补了传统音乐教育单一模式的不足,动静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更能使小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从耳朵、身体和心灵等全方面获得音乐艺术体验。
作者:王欣单位: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第五篇:小学音乐情境教学
一、用生活、故事、录音再现情境
在歌曲教学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调动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唱《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春天的美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景色以及各种声音。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仿佛看见了鲜艳的花朵、碧绿的油田、自由的小鸟、欢快的蜜蜂,似乎听到了泉水响叮咚,感受到了清新的青草气息,进而加深对歌曲内容以及意境的理解。当进行歌曲教唱时,学生就能快速融入歌曲意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得更加认真,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学得更加快速。部分同学,甚至跟随音乐翩翩起舞,这样让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保障。
二、用表演与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艺术教学中,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表演和音乐具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展现歌曲内容,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提高教学效果。如《大鹿》这首平淡的音乐,曲调十分简单,音准却不容易掌控,如果让学生直接唱,学生很难学会。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歌曲内容,或者找两个同学扮演歌曲中的角色,在美妙的旋律开始时进行表演。在这过程中,小兔子会展现出逃命的急切,而大鹿则展现出助人为乐的品行。通过这种游戏教学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歌曲旋律,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会演唱这首歌曲。从小学生性格特征来看,如果教学内容重复、单一,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仅不会提高教学效率,还会出现厌学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好奇、好新的心理,通过多媒体、音乐动画以及游戏教学等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美中得到陶冶、启迪,同时,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色彩与音乐结合起来,在学生视觉、听觉相互渗透、贯穿、强化、补充的同时,做好铺垫工作。对于小学生对色彩、形式、形象的敏感度,老师可以利用投影、挂图、简笔画、剪贴等方式对音乐情景进行再现。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创新、审美能力,充分利用图画增添画面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神奇。
三、用律动展现情景
展现情景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关键内容,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将自己的肢体、声音以及技能展现在歌曲情境中。同时,老师可以利用小学生表现欲强等特点,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满足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在分项音乐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激发学习潜能,开拓学生思维。例如,在《龟兔赛跑》这首歌曲欣赏时,可以将彩色的龟兔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在听到音乐时指挥龟兔努力的跑,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趣,还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音乐课堂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跟随音乐的旋律,展现歌曲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更好的表现音乐,让学生在感受的同时,抒发心灵。
四、结束语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现代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以及性格特征,尽量将学生精力放在学习中;通过问题、故事、角色、游戏情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作者:黄侠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一小学
第六篇:小学音乐教学情境创设
一、创设情真意切的教学情境
音乐欣赏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悟能力的有效方式。通常情况下,音乐欣赏皆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欣赏的过程。最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和谐因素,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方能体现音乐教学的时代性。可见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应在和谐的氛围中注重表情达意,方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具体可如下操作:
1.通过感悟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真情
在苏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作品都是与每单元的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的,在让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之后,应给其充分感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调动其对音乐的兴趣。例如让学生欣赏《雪花飞舞》这一音乐作品时,在优美的旋律中很多学生都能感悟到洁白的雪花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飞舞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愉悦之情。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一位学生将乐曲中一个轻松愉悦的乐段生动地描述为:漫天飞雪的冬天在厚实的积雪上踩雪做游戏的情景,其他的同学都觉得很新鲜,很有道理,皆随声附和。看着孩子们恳切的眼神,我知道他们不是乱开玩笑,并没有纠正学生的想法,而是对他们说:“同学们,雪花是有生命的,你们踩在雪地上,可把他们踩疼了,你看,这些雪花姑娘又从地上飞舞起来了。”通过这个美丽的小童话,学生的真情实感完全释放出来,情不自禁地律动起来。通过这一事件后,我发现在我的音乐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孩子多了,他们都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理解各类音乐作品。
2.通过创设童趣意境,引导学生鉴赏
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作品的感情,外在的演唱形式,作品的体裁,可是对于年幼的小学生这些都显得过于抽象,难以深入理解。对此我运用创设童趣意境的方式,将音乐作品的旋律命名为“闹闹”这个时尚音乐娃娃的心情反应。上音乐欣赏课时,我会问学生“:今天我们的‘闹闹’娃娃心情究竟如何呢?”而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进入一种童趣式的意境,对上述提问他们会传达出如此信息:“我们欣赏的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娃娃‘闹闹’送给我们的礼物。”而学生抱着这种童趣式的心态去鉴赏音乐作品,就能彻底摆脱教师的思维羁绊,运用真情实感自主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讨论、理解,运用科学合理的观点对音乐作品进行正确归纳,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创设温馨创造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创造能力应是音乐教学永不过时的主旋律。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体现音乐教学时代性的主要标志。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创造活动中,可分为即兴与非即兴两类。而前者主要体现了学生的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潜能,后者则体现了学生在模仿前提下的创造意识。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音乐是具有较强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愉悦的情境,让其全身心的放松,唯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激发学生在音乐上的创造能力。譬如在教学《鸭子嘎嘎嘎》这一音乐游戏时,可指导学生模仿鸭妹妹、鸭哥哥、鸭妈妈的叫声,让其充分体验“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节奏,然后再请一些学生对全班同学的模仿进行仔细的辨别,并在讲台上分别扮演鸭妹妹、鸭哥哥、鸭妈妈,模仿它们的叫声。如此一来则能创设温馨愉悦的教学情境,让所有同学乐开怀。最后在这一轻松的氛围中可继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模拟鸭奶奶、鸭爸爸、鸭爷爷的叫声,而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表现出很高的创作欲望,并能形象生动地创造出各种叫声。
三、总结
音乐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音乐教学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和谐与民主,这不但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其音乐素养和民主素养,最终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特音乐素质的新时代公民。
作者:万丽娟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
第七篇:小学音乐多元文化教学
1、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老师,应该明确教学目的,清楚应该教什么,学校也应注重教师培训,教师可以为教学活动描述一个预期的目的。如果目标不明确,可能导致被动教学。作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音乐课堂上,没有以音乐教学为主线,或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也并没有真正的与音乐内容密切相关,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的而导致了音乐过程缺失和艺术偏差。以歌唱课为例,课程中虽然结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但最终没能让学生唱出口;还有一些课程,音乐班学生虽然积极参与,但未能享受音乐的核心,等等。从这个角度讲,音乐教学只是让学生了解到了音乐知识,但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目的。
2、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探析 2.1在情感体验中渗透多元文化
众所周知,音乐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对多元文化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如在学习《祖国,祖国我们爱你》一节时,应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激发其对祖国的热爱。我动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为自己的歌曲收集相关数据,如背景、作曲家、音乐主题等进行课堂交流,学生完成材料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课堂上,一些学生展示文化内涵丰富的文本信息,有的学生借助光盘呈现了《娃哈哈》、《我爱北京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相关歌曲,还有些学生用他们熟知的乐器呈现了精彩的歌曲内容等等。简洁的总结后,我通过展示祖国壮丽的景观形象为切入点,配合使用不同的乐器,钢琴、长笛等分别演奏了一些歌曲,加深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跟着课件等学习了歌词、旋律等整首歌之后,我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编歌词,用于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简而言之,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收集资料,吸收和转换学习到的音乐知识,获得了丰富的多元文化和情感体验。
2.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因为音乐本身的特点很广泛,而且人们愿意接受音乐,所以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就需要多元化发展。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知识时,要结合音乐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融合当地的舞蹈文化,这就需要老师有很丰富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这就需要我们对于不同的音乐,要用不同的方式来享受。我们要理解不同音乐的文化背景,通过研究各种音乐的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音乐。作为一名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对学生传授音乐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2.3在课堂活动中渗透多元文化
课堂活动是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巧妙的将多元文化渗透进课堂活动,在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3、总结
总之,在小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必然会需要不同的人才。发展小学音乐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因此,在编排课程内容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编排学习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扩大教师教育的范围,才是促进小学音乐教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戴媛媛单位:西安高新国际学校
第八篇:小学音乐教学思考
一、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给学生创造机会 第一、语言情境化激发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要上好音乐课,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例如,在《渔夫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以“营造情境———感受体验———启发想象”三个环节开展教学。首先,课前利用课件引入故事情境。通过播放海浪声来营造大海的情景,之后组织学生抖动手中蓝色的丝绸表现壮阔的大海。其次,在感受体验环节,让学生仔细听渔夫妻子的歌唱内容,让学生联想,之后学生看着曲线谱,最后,在启发想象环节,在学生再现场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第二、示范性歌唱,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示范歌唱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有帮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选用优美动听的且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歌曲演唱给学生听,激发学生歌唱的热情。每周音乐课,学生总是用渴望的眼光,期待老师为他们演唱,教师演唱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二、合唱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中的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节奏感很强的新疆歌曲,青青的牧场、皑皑的雪山、雪白的毡房、肥壮的牛羊„„,学生在歌声中不仅感受到了夏牧场美丽的景色,也感受到了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的节奏。因此,在教这首歌曲的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画面和舞蹈激发学生感受草原、赞美草原,用优美的歌声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在歌曲教学中,笔者尝试用合唱创编教学丰富歌曲的意境。在分声部唱歌时,用衬词和衬音模来仿歌曲的情境,或用声音为歌曲的旋律伴唱,是最简单的二声部训练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笔者尝试用舞蹈和节奏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因学生的音乐素养存在着差异,将学生分为两组,通过天山美景和舞蹈图片结合,让学生有视觉上的美感,根据歌曲旋律的特点,引导部分擅长跳舞的学生站在山坡上跳舞;部分节奏感较强学生的站在山坡下,以拍手的形式创编二声部。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拓展学生思维,以及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发展。每名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情境剧中,在背景音乐的映衬下,学生深情地朗诵着台词,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锻炼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使学生各方面有了更全面的发展。例如,《花蛤蟆》一课歌曲诙谐幽默,风格独特,节奏感强烈,具有舞蹈性,颇受学生欢迎。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荷花池,到夏天的时候会有很多青蛙蛤蟆与荷花作伴并唱歌,你们能用青蛙的叫声来营造荷塘欢歌的景象吗?”,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几组,有的组用青蛙不同的叫声营造美丽的夏夜,有的组用可爱的舞蹈动作模仿蹦蹦跳跳的小青蛙,有的组画出五颜六色的荷叶,绿色的荷叶衬着美丽的荷花,碧绿的湖水,简直妙极了!再加上美妙的童声,创设了天籁般意境。用学生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享受音乐的乐趣,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总结
有人说,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简单的模仿,很可能是邯郸学步,而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的生成教学策略,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只要音乐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
作者:王自娟单位:银川市西夏区第六小学
第九篇:小学音乐教学措施
一、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音乐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音乐资源,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音乐教育中并没有广泛的应用音乐资源,音乐教学资源单一,缺少适用性,大部分音乐教师将音乐教学资源局限在课本、参考书、教学光碟上,教师出教科书外的音乐资源和音乐知识储备并不充足。并且大部分小学的音乐教学设施不健全,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室,许多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乐器也比较缺乏,造成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质量不高,起不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促进小学音乐教育有效教学的方法
1.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校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在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主要扮演的是参与者的身份,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大树妈妈》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歌曲的音乐素材进行收集,对教学内容进行设定,在课上教师让同学进行歌曲内容和中心含义的讲解,引导学生对音乐思想进行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然后对歌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歌曲的曲调先进行掌握,再根据教师的指导改正错误曲调,使学生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
2.在音乐教学中设定情境,让学生充分融入其中
音乐教学中要想实现学生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分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要设定一定的音乐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要从音乐作品的欣赏角度进行情境的设置,创造音乐作品的物质情境或者是人文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四季童趣》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音乐内容中的情境通过flash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对音乐内容产生直观的感受,同时让学生对自己四季的童趣进行描述,形成良好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融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3.丰富学校音乐教学资源
小学音乐课时数较少,学生接触音乐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导致小学音乐的有效教学受到影响,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因此,学校要加强学校音乐教学设施建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设音乐教室以及对教学中应用到的乐器进行添置。同时要对音乐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母亲”设定为音乐主题,让学生搜集此首歌曲以外的关于歌颂母亲的歌曲,并在课上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音乐资源,并让同学对歌曲进行演绎,明确自己的歌曲与课本歌曲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促进有效性教学的实现。
三、结语
小学音乐的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对音乐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以及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和实现其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小学音乐有效性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只有将其落到实处,才能够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苏畅单位: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第十篇:小学音乐奥尔夫教学法
一、利用简单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没有钢琴、奥尔夫乐器、多媒体等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用我们身边的生活用品来制作一些简单的乐器和编一些小游戏,以此来活跃我们的音乐课堂气氛。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整节课下来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说唱,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没有互动,课堂上死气沉沉,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而奥尔夫教学法恰好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够使学生从游戏中、玩耍中学习音乐,并且能够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知音乐。奥尔夫音乐教育拥有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它所强调的是创造性、即兴性和灵活性的发挥,所注重的是人对音乐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让人们觉得学习音乐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这种感受和体验不是通过学习外在的知识和进行充分的技能训练能够得到的,而是需要人们亲自参与其中,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体会其中的乐趣,在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学习和掌握原本性的音乐,这恰恰是现如今小学音乐课堂所需要的,也就是说奥尔夫音乐教育是最适合人的启蒙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做”,然后再解释“为什么”。例如在给学生讲解乐理知识中的节奏型时,不要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每一种节奏型写在黑板上直接告诉他们怎么打节拍,那样学生看到那么多的五线谱像蝌蚪一样,可能一下子就懵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游戏来学习,例如,在上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出几个自己曾经去过的地名是3个字的旅游景点,学生们会非常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想出来的3个字,利用读的不同时值来告诉同学们哪种是前八分音符后十六音符的节奏型,哪种是前十六分音符后八分音符的节奏型以及切分音。这样的游戏活动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反应能力、又让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掌握了知识。
二、利用声势法来活跃音乐课堂气氛 奥尔夫曾说:“音乐始自人自身,教学也正如此。”一切首先要自己去做,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有所体验和感受。声势教学法正是如此,它把身体当作一种乐器,通过拍打身体的不同位置发出不同的声响,可以用来给歌曲、诗歌和童谣等伴奏。对农村经济贫困的学校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教学工具,不用再为花钱买乐器的事情发愁了,给学校节省了一笔很大的开销。它也是人类宣泄、表达自身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运用声势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反应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听辨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入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非常好的训练方法之一。如果在死气沉沉的课堂上,选一些简单的声势训练,学生们会觉得特别新颖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如:在进行双声部以上的节奏训练时,就可以通过声势教学。从简易双声部节奏开始,左手拍速度,右手拍节奏型,双手配合,锻炼两个手的协调能力。等熟练之后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增加节奏型的难度,加入拍手、跺脚、捻指。并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想象的空间,自己创编一些简单的节奏型。通过这种声势教学,学生不再是单纯枯燥地记忆某个节奏型,而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参与其中获得知识。这正符合了奥尔夫教学法的宗旨:“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三、利用乡村有限的资源学习音乐
农村的小学有着很丰富的资源,绿油油的草地、宽阔的操场是孩子们的欢乐之源。教师可以利用他们在柔软的草地上摸爬滚打,玩捉迷藏、丢手绢、放风筝等这些游戏的同时来学唱《找朋友》、《丢手绢》、《放风筝》这些歌曲,让孩子们边玩边唱,寓教于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农村的孩子或许买不起高档的钢琴、萨克斯、扬琴等这些高档的西洋乐器,但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寻找可以用来制作奥尔夫乐器的材料。例如:我们可以用废弃的矿泉水瓶装上小石子或沙子制作成沙锤、用柳枝皮模仿吹小喇叭的声音、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装满不同的水敲击变成一首优美的歌曲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动手亲自制作,锻炼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孩子们组织成一个小乐团,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增强农村小学的本土化建设
从奥尔夫编著的学校音乐教程中可以看出其中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大多数是采用家乡的方言、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作为基本教材,奥尔夫教学法强调本土化,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能与当地的文化完美地结合,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在世界影响很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进行奥尔夫教学的同时使儿童对本地区的文化也能得到一定的了解。在我国很多地区有大量的童谣、儿歌、谚语、地方民歌和舞蹈,有的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这将也是一笔很大的文化遗产。再加上中国语言象声词的韵律节奏模仿和这些童谣、儿歌等都是一些简单、短小的作品,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易于传教。如:幼儿模仿鞭炮声劈哩啪啦、马蹄声咚哒咚哒、小狗叫声汪汪汪等象声词进行节奏韵律模仿来学习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三连音等,儿歌有《小白船》、《小老鼠上灯台》、《数鸭子》、《小白兔》、《小小的船》等,这些儿歌有的是地方语言的童谣,有的是朗朗上口、非常押韵的儿歌,都是小学生易于理解并容易掌握的内容。农村地区的老师还可以搜集一些结合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地方特色的歌曲,或是教师自己创编一些简单的歌谣来教授,这不仅利于儿童接受还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节省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更对民族音乐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总结 总之,奥尔夫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也对他们学习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面对新课改的今天,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奥尔夫教学法是十分适用的。它能将教材内容与游戏相结合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降低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文化交流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等综合素质。作为音乐教育的研究生,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解决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堂焕发蓬勃的生命力,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世界!
第五篇:读书笔记-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读书笔记(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温姣
近日,我细读了郑莉老师编着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一书,对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教学策略即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就是音乐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将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与有效的控制,使学生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以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这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概述,“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策略,“表现”领域的教学策略,“创造”领域的教学策略,“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实施策略,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用策略,小学音乐课堂突发事件应对政策这八大章节。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时代进步的火车头,积极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它的发展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其前进的有效动力。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全国的进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成为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力帮手。
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乐曲欣赏、歌曲教学和乐理学习三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三方面内容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乐曲欣赏是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模块之一。在乐曲欣赏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音乐情境,重塑音乐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用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歌曲教唱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传统的音乐教唱,多是教师教唱与学生跟唱相结合,教学中仅仅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理解起来也相对较为困难,演唱时往往是机械的重复而缺乏感情。通过多媒体描绘歌曲所表现的景象,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唱,则更容易学会、唱好。如在教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之前,通过课件播放彝族人民衣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幸福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热闹氛围之中,通过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幸福的彝家娃娃了,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开始学唱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内涵。因此,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唱。
抽象的乐理往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有关的名词、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要进一步学习更深层次的节奏、速度、高低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信息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如在学习节奏时,可以一边播放不同节奏的歌曲片段,一边呈现与之节奏对应的乐谱,通过同步动画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各个节奏的不同特征,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可以分层次,循序渐进安排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小学低年级教学,以培训初步的音乐感知力为主要目标,以唱游律动为突破口。强调简单活泼的节奏,自发形象的动作,激发热情的冲动和心灵感应,在歌唱游戏中产生学习兴趣。小学中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突破口。强调结合器乐吹奏训练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在人人参与的直观教学中解决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问题,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磨炼他们对学习、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小学高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师生讨论研究,把握乐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处理方法,教师以高水平的范唱、范奏,唤起学生追求艺术美的热情,引导他们憧憬理想和未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这本着作使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环节元素之间的关系,采取恰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各因素的作用,协调各类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所学得到的教学策略理论,认真思考、积极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