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全册教案(自然的声音)
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全册教案
(自然的声音)
第一单元 自然的声音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
自然的声音
第一节
生活的必需
第二节
生存的空间
第二课
哭泣的自然
第一节
资源在枯竭
第二节
环境被破坏
第三课
做大自然的朋友
第一节
人类的责任
第二节
少年在行动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题目是《自然的声音》。本单元通过人类的朋友、哭泣的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三课,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现状,以及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已经面临生态危机,严重污染的自然朋友。本单元的环境科学教育,将帮助同学们形成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环境道德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希望在未来一代的努力之下,未来的环境会具有良性发展。
本单元设计强调实践性,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学校教育为地区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在青少年阶段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能力目标: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3.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对自然界充满着好奇。同时,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又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偏差。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意识,有的学生用摧残其他生命特别是身边的花草树木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有的学生以伤害其他生命为乐趣。
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充分认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好处与不合理利用自然的危害,学会用书中的知识去指导生活实践,培育爱心,珍惜生命,尽自己最大能力去保护大自然,确立一个积极的、正确的环境观。
4.教学建议
(1)整个单元贯穿着“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负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尽量结合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事例进行教学,尤其是结合本校环境教育特色进行教学。
(3)要重视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形成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坚持,前提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对环保的共鸣。
(4)本单元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可布置学生自学并收集和整理一些当地环境污染的具体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社会调查,让学生尽量多接触一些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对环境保护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充分估计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从时间、安全、方法、途径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5)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参加环境保护活动需要真正的行动,而非口号,我们要在学生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明确哪些是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把我们的环保行动切实开展起来。可以与校外机构的环保行动、学校大队部活动、班队活动等相结合。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平时也有很多视频和图片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收集利用。
(7)除了课堂教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环境保护的宣传,如制作海报、节约小窍门的宣传单以及多媒体材料等。
第一课
自然的声音
第一节
生活的必需
一、导入:视频,美丽的大自然
播放视频资料,展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以及多样的动植物。
教学
二、环节一:美丽的自然,丰富的资源
.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都看到了哪些自然资源;
(2)将这些资源分类,哪些是可以再生的,哪些是不可再生的;
(3)在刚才的视频中看到的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它们给予人类什么?我们组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或植物。
2.学生交流刚才活动后的感想,谈谈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感受。
环节二: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
.学生课前对家乡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并统计,这些资源给家乡带来了哪些利益。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详细统计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为校园内的植物制作标牌,将制作好的标牌挂在树上或放置在花草的旁边。
3.交流此次活动的收获,新认识了哪些生物,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等。
环节三:多样的生物,独特的生物
.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活动可参考“教学活动设计”,谜语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
2.请猜对的学生讲一讲自己所用的线索,加深学生对不同种类生物特点的认识。
3.请学生自己创编一些关于自然资源的谜语。将学生创编的谜语收集到一起,在年级展示。
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美丽的大自然,同时也知道了在自然界中有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且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独特性,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我们周围的生物。这样,人类的朋友——大自然才能继续让我们人类在它的怀抱里享受诗意人生,过着富足的生活。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生存的空间
一、导入:视频,美丽的地球
播放视频资料,讲解地球的以及地球上一些生物的及其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二、教学
环节一:美丽的地球,人类生存的基础
.学生从视频中找出地球的,自然环境的构成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教师把学生说出的地球的、自然环境的构成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进行总结,把意义写在黑板上。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5页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构成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4.补充完善教师板书。
环节二:奇妙的食物链
.展示一些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图片,请学生说明这些生物如何为彼此提供食物。
2.请同学到黑板上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线条连接起来。
3.教师依据学生的连接结果,讲解食物链的含义。
4.提供一些生物的名称,让学生自己连接,强化对食物链的理解。
环节三:可爱又可恶的外来物种
.展示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利益和危害(如水葫芦等)的案例并给以简单讲解。
2.学生分组交流外来物种给本土环境和生物带来的危害及其原因,讨论我们在引进外来物种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具体教学过程参考“教学活动设计”,有关资料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
3.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的规律是很微妙的,其中食物链就是生物微妙关系的例证。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是很重要的。任何人为的破坏都将造成整个食物链的破坏,必然将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甚至破坏整个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对自然环境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以人类为中心。
环节四:我们身边的污染种类
.展示部分环境污染的图片,学生观看。
2.学生分组讨论环境污染的种类以及对人类的危害。
3.小组上台汇报,教师总结。
小结: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空间和物质条件,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学反思:
第二课
哭泣的自然
第一节
资源在枯竭
一、导入:听歌曲《地球你好吗》
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同时展示地球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的情境
教学
环节一:我们有两个地球吗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阅读资料《我们有两个地球吗》。
2.学生就资料中提到的数据展开讨论,对于自然资源枯竭现象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想象一下,50年后地球资源与人类的生活状况。
3.教师总结。
环节二:我们可以搬家吗
.教师质疑:既然地球上的资源已经如此稀少,那么人类是否可以迁移到别的星球去。
2.请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具体教学建议可参考“教学活动设计”)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列举实际情况指出,迁移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只有珍惜我们唯一的地球,爱护我们的环境。
环节三:离我们远去的朋友
.展示藏羚羊图片,播放歌曲《最后一只藏羚羊》。
2.教师讲解藏羚羊的相关知识、现有的数量、濒临灭绝的原因等。(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
3.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根据我们对食物链是知识的了解,看看藏羚羊的灭绝是否会影响到整个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
(2)除了藏羚羊以外,列举我们还知道的濒临灭绝的物种;对于这些物种的保护,我们研究具体建议。
(3)请各组将自己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进行全班共享。
3.教师加以点评,同时补充学生的答案。最后提供给学生一份“动物的灭绝档案”,让学生认识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朋友。
781年,渡渡鸟灭绝,原产于印尼洋。
799年,蓝马羚灭绝,原产于南非。
844年,大海雀灭绝,原产于大西洋北部岛屿。
876年,欧洲野马灭绝,原产于欧洲。
883年,斑驴灭绝,野生灭绝在1860年,原产于南非。
893年,白臀叶猴中国境内灭绝,原产于亚洲。
914年,旅鸽灭绝,野生灭绝在1900年,原产于北美。
917年,佛罗里达狼灭绝,原产于北美。
918年,卡罗莱纳鹦鹉灭绝,野生灭绝在1904年。
922年,犀牛中国境内灭绝。
925年,高加索野牛灭绝,原产于欧洲。
937年,巴厘虎灭绝,原产于印尼巴厘岛。
942年,红鸭灭绝,野生灭绝在1942年,原产于印度。
947年,普氏野马中国境内野生灭绝。
948年,袋狼灭绝,原产于澳洲。
964年,冠麻鸭灭绝,原产于亚洲。
972年,爪哇虎灭绝。
麋鹿:1900年野生灭绝,全世界不超过3000头,因为是18头鹿的后裔而存在遗传缺陷。
华南虎:仅存50只在动物园中。
雪豹:野外生存有1000~XX只。
白鳍豚:不超过100只。
扬子鳄:不超过1500只。
大熊猫:野外生存有1000只左右。
黑犀牛:从1970年的6万头锐减至3500头。
指猴:1966年曾有9只,后来命运不详。
绒毛蛛猴:仅余100只左右。
滇金丝猴:野外仅存1000只左右。
黔金丝猴:现存700只。
白眉长臂猿:中国野生量仅50~70只。
环节四:在这尘土飞扬的世界上
.展示有关沙漠、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原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沙尘暴等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阅读教科书中关于土地资源与荒漠化的相关内容。
3.结合图片或视频谈一谈自己身边的关于土地沙漠化的问题。
4.分小组讨论:土地荒漠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问题的根源;面对这个尘土飞扬的环境,我们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最后小组汇报。教师总结,补充。
环节五:干渴的世界
.播放缺水的公益广告,引起学生关注。
2.学生阅读关于缺水的有关资料。(资料见“教学参考资料”或教科书第11页的阅读资料)
3.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缺水的情况;编写小品《没有水的一天》,上台表演。
4.最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
环节六:匮乏的自然资源
.教师展示我国人均能源与其他国家人均能源占有量的图表,并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增强学生对能源匮乏问题的关注程度。
2.讲一讲自己家乡的自然资源,以及它们的利用情况,尤其是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
3.教师展示中东石油危机问题的相关报道,请学生探讨能源匮乏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资源枯竭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资源已经被人类过度地消耗了,如今,各种资源面临着枯竭的状态,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各种能源匮乏等。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人类将面对灭顶之灾。
第二节
环境被破坏
导入:播放视频《地球之歌》
播放视频或音频《地球之歌》,展现地球环境被破坏的情境。
教学
环节一:可怕的污染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主要的环境污染以及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
2.将小组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以便全班分享。
3.小组上台交流本组讨论结果,教师加以总结补充。
地球的报复
.学生查找洪水、泥失流、雪灾等自然灾害的资料,在课题上进行交流。
2.学生讨论人类如此破坏自然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恶果。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环境源于人的贪婪;认识到,要保护环境,首先要节制自己的贪欲。(将本组讨论结果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3.教师对各组结果加以总结、点评、补充,展示一些环境污染恶果的图片。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形势非常严峻,无论是水资源,还是土壤资源与空气资源,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破坏,恰恰又反过来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沙尘暴、龙卷风、洪水,等等,都严重伤害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成长。环境保护,对人类来说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
第三课
做大自然的朋友
第一节
人类的责任
导入:人类啊,你该如何选择
.展现大自然中的各种美丽景象遭到破坏,动物遭到猎杀的场景
2.学生反思并交流:人类该做出选择,或是破坏环境,或是成为自然的朋友。
教学
环节一:可持续发展
.教师介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关资料请参考“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科书中的阅读资料)
2.学生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否会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可以分组讨论,各组把本组的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上台汇报交流)
3.教师总结,补充,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学生课后分组搜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课下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上交本组活动成果。(小报、感想等均可)
环节二:世界各国的环保措施
.课前请学生以专题小组为单位寻找各国环保规定以及其他环保措施,可以分小组开展活动,如分为美洲组、非洲组、亚洲组、欧洲组、大洋洲组。
2.教师简单介绍环境保护的意义,并请各小组上台汇报各组的查询结果。
3.各小组讨论,各国的环保措施的特点,我们有可以借鉴之处。然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加以总结补充。
4.最后,着重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具体资料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师生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
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要成为大自然的朋友,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世界各国关于环保的规定,以及我国的环保政策,希望学生能够承担起人类的责任,成为环保小卫士。
第二节
少年在行动
导入:教师鼓励激发情感
教师:环保是人人都关注的话题,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作为青少年一代的学生,希望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与探讨,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能够为环保事业做些什么。
教学
环节一:“要经济还是要环保”辩论会
.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一组为经济组,一组为环保组。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1页的关于林一家的阅读资料。
3.两组学生分别就自己的论点准备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就“要经济还是要环保”的问题展开辩论。
4.教师总结,进一步阐述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让学生树立清晰的环保意识。
环节二:我思故我改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2页《全民环保行为规范》,反思自己的行为。
2.在反思的基础上填写教科书中的自我反思表格,看看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
3.学生把自己填写好的表格交给老师(可以不记名)。
4.教师粗略统计学生做的情况,尤其要看没有做到的学生比较多的项目。
5.学生就同学们没有做到的项目展开讨论,对于这些项目,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改正改进的行为。
6.学生根据本班、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班级自己的环保规范。
环节三:我能做什么
.课前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开展环境调查。4个组分别调查不同的地点,第一组为校园环境组、第二组为社区环境组、第三组为家庭环境、第四组为社会环境组。
2.请各小组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制定调查问卷并开展调查:校园环境组就本校校园环境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就创建绿色校园提出建议;第二组就社区环境(或农村村落环境)展开调查,并就建设绿色社区向社区居民(或村民)及同学提出建议;第三组就家庭环境问题展开调查,向母亲及其他家人提出建议;第四组就校园周围的绿化、河流污染、本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气候空气变化等展开环境调查,就建设环保社会向全体市民提出建议。(如有条件,尽可能留下音像资料)
3.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小组的调查过程和讨论结果。
4.教师总结,评选出最佳小组。
环节四:我的倡议
.结合“我能做什么”的调查结果,请学生讨论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环境倡议书。
2.请班长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这份环境保护倡议书。
3.将倡议书贴到班级公告栏。
环节五:我的创意最出色
.学生课前每人设计一张绿色奥运的宣传画,并用文字说明设计的创意。
2.在全班展示每位学生的创意,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3.将优秀作品集中,在校园开展一期我为奥运添绿色的展览。
小结
通过这几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作为祖国的小主人公,我们身上的责任十分重大。唯有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有环保行为,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天变蓝,水变清,山变美。让我们永远记住,环境保护,不是口号,而是在行动。
第二篇: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全册教案(人民版)内容比较全面,和教材内容也比较搭配,是备课,上课的好帮手。八年级上思想品德教案课题
一、我的父亲母亲之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备课人:龙泽荣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父母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很多,理应受剑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的责任;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过程和方法目标:正确区分孝敬父母在不同场合具体要求的能力,孝敬父母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情感和价值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热爱白己的父母,厌恶不孝行为;并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教学重难点 重 点 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难点领悟父母的爱心。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教材分析 家是港湾,家是天堂。父母亲是家的主要成员,他们在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子女关爱有加,但他们的爱却很容易被子女忽视,甚至被子女误解,引发冲突。本课旨在让学生重新体会父母的爱,重新认识、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教学目标 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为自己付出的辛劳,理解体谅父母的言行,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和长辈,从而使自己的心与父母的心贴得更近,更好地爱父母及其他家人,主动承担家庭责任。教学重点
1、“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2、孝敬父母,为家分忧,落实具体行动。教学难点
1、能理解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爱子女的方式可能会有所改变,但他们的爱是永恒的。
2、要让学生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在家中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又是一个难点。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1、让学生搜集表现亲情的感人文章或自己以前写的以父母为内容的作文。
2、回忆父母对自己爱的细节。
3、相关歌曲磁带、录音机的准备。教学流程第 1 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导入新课 提问母亲节、父亲节的具体日期,是否给父母过过此节日。回答母亲节、父亲节的日期,并让曾经为父母过节的同学谈一谈他们及父母当时的感受。了解学生对这两个节日的了解情况和他们为父母亲做了哪些事情。讲授“真爱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抱紧啊,千万不能松手》和交流难忘的“表现亲情之爱的场面”;引导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表现亲情之爱的动人场面。①指名朗读《抱紧啊,千万不能松手》 ②让学生写出母亲最后一眼所包含的话语并用真情朗诵。③学生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表现亲情之爱的动人场面。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讲读“涟漪片片” ①讲述:父母对子女的爱可能是轰轰烈烈的,但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平平淡淡才是真。②布置问题(P5右上)。①阅读《拐弯处的回头》。②举自己的例子。体会父母的爱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教育学生能理解父母。小活动“旧作重读” ①课前布置让学生收集,查看以前有关写父母的文章。②点评文章。①阅读旧作。②在旧作重读的基础上再写一篇新作。旧作重读让学生产生新感受。爱我们的不仅是父母 ①设问:你的家庭构成? ②其他家人对你怎么样? 指名回答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加快其他亲人对自己爱的细节。课堂小结、朗诵会 组织一场“亲情朗诵会”。通过学习本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理解、体谅父母的言行,从而一定使自己的心与父母的心贴得更近。在班会课上举办一场“亲情朗诵会”。知识和情感交融 与“旧作重读”相呼应,意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在学生大脑中构架起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结构。板书设计 真爱阅读——感人之至涟漪片片——细微之处见真情父母的爱,我们收到了吗?旧作重读——爱我们的不只是父母 课后反思 辅导记录 八年级上思想品德教案课题
一、我的父亲母亲之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备课人:刘建超 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理解体谅父母的言行和良苦用心,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和长辈过程和方法目标:教育学生要从日常点滴做起,关爱体贴父母。情感和价值目标:积极承担家庭责任,从而使自己的心与父母的心贴得更近。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认可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的改变;落实具体行动,回报父母的爱。难点:要让家庭“小皇帝”、“小公主”接受父母爱的方式的改变,一时心理难以承受。
2、教会学生积极承担家庭责任且持之以恒也非易事。教具准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第 2-3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导入 出示两个话题让学生讨论:(1)父母现在对你还像原来那样好吗?(2)在家你为父母做过什么? 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切入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小讨论 ①课前布置完成P7表格。②引导学生讨论:父母爱子女就是要陪伴在子女身边吗? ①课前自己试着填写P7表格。②围绕“父母爱子女就是要陪伴在子女身边吗?”讨论。③交流讨论结果。目的是为了引出一种现象:父母因为忙而不能经常陪伴我们,我们要理解。检查家庭作业 ①检查课前布置的表格完成情况。②教师积极引导,围绕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进行正面教育。修改完善在家和父母共同完成的表格;交流表格 教育学生要学会理解父母的言行。学会感受父母爱的不同方式 ①讲述:亲情之爱是不变的、永远的,但随子女的不断成长,父母爱的方式却是不同的。②引导学生完成P7“比一比”。③指导学生进行讨论。①独立完成P7“比一比,感受父母爱的方式的变化。” ②讨论:能理解这样的变化吗?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不同方式的爱。框题过渡 教师总结前框内容,过渡到下框教学 承上启下 体会爱的细节 ①讲述:孝敬父母不一定是表现在物质上,而更多的是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②点评学生所填表格的部分内容。①孩子和父母共同填写P8两个表格。②交流表格。③就表格中的细节出入较大的地方进行评析。通过完成表格,在比较中学生形成更深的感受。活动:当临时家长 ①讲述:“心动不如行动”。请你当一天的“家长”并作记录,切实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和繁忙吧!②引导学生分析所填表格。①事先与父母沟通,以得到家长的支持。②交流做“家长”的体会。让学生切实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与繁忙。课堂小结 略 板书设计 父母这样做的原因
1、父母因工作需要,不能天天顾及子女。
2、应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3、要从父母的日常行为和话语中体会到不平凡的爱。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
1、父母为我们做过――很多
2、我们为父母做过――?
3、我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课后反思 辅导记录。
第三篇:教科版思想品德八下全册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全册教案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题目是《自然的声音》。本单元通过人类的朋友、哭泣的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三课,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现状,以及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已经面临生态危机,严重污染的自然朋友。本单元的环境科学教育,将帮助同学们形成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环境道德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希望在未来一代的努力之下,未来的环境会具有良性发展。
本单元设计强调实践性,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学校教育为地区发展服务。培养学生在青少年阶段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能力目标: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3.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对自然界充满着好奇。同时,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又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偏差。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意识,有的学生用摧残其他生命特别是身边的花草树木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有的学生以伤害其他生命为乐趣。
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充分认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好处与不合理利用自然的危害,学会用书中的知识去指导生活实践,培育爱心,珍惜生命,尽自己最大能力去保护大自然,确立一个积极的、正确的环境观。
4.教学建议
(1)整个单元贯穿着“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负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尽量结合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和 环境保护 的事例进行教学,尤其是结合本校环境教育特色进行教学。
(3)要重视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形成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坚持,前提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对环保的共鸣。
(4)本单元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可布置学生自学并收集和整理一些当地环境污染的具体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社会调查,让学生尽量多接触一些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对环境保护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充分估计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从时间、安全、方法、途径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5)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参加 环境保护 活动需要真正的行动,而非口号,我们要在学生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明确哪些是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把我们的环保行动切实开展起来。可以与校外机构的环保行动、学校大队部活动、班队活动等相结合。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平时也有很多视频和图片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收集利用。
(7)除了课堂教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环境保护的宣传,如制作海报、节约小窍门的宣传单以及多媒体材料等。
第一课 自然的声音 第一课时 生活的必需
一、导入:视频,美丽的大自然
播放视频资料,展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以及多样的动植物。教学
二、环节一:美丽的自然,丰富的资源 1.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都看到了哪些自然资源;
(2)将这些资源分类,哪些是可以再生的,哪些是不可再生的;
(3)在刚才的视频中看到的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它们给予人类什么?我们组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或植物。
2.学生交流刚才活动后的感想,谈谈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感受。环节二: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
1.学生课前对家乡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并统计,这些资源给家乡带来了哪些利益。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详细统计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为校园内的植物制作标牌,将制作好的标牌挂在树上或放置在花草的旁边。
3.交流此次活动的收获,新认识了哪些生物,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等。环节三:多样的生物,独特的生物
1.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活动可参考“教学活动设计”,谜语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
2.请猜对的学生讲一讲自己所用的线索,加深学生对不同种类生物特点的认识。
3.请学生自己创编一些关于自然资源的谜语。将学生创编的谜语收集到一起,在年级展示。
小结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美丽的大自然,同时也知道了在自然界中有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而且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独特性,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我们周围的生物。这样,人类的朋友——大自然才能继续让我们人类在它的怀抱里享受诗意人生,过着富足的生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生存的空间
一、导入:视频,美丽的地球
播放视频资料,讲解地球的以及地球上一些生物的来源及其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二、教学 环节一:美丽的地球,人类生存的基础 1.学生从视频中找出地球的来源,自然环境的构成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教师把学生说出的地球的来源、自然环境的构 成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进行总结,把意义写在黑板上。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5页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 构 成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4.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环节二:奇妙 的食物链
1.展示一些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图片,请学生说明这些生物如何为彼此提供食物。
2.请同学到黑板上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线条连接起来。3.教师依据学生的连接结果,讲解食物链的含义。
4.提供一些生物的名称,让学生自己连接,强化对食物链的理解。环节三:可爱又可恶的外来物种
1.展示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利益和危害(如水葫芦等)的案例并给以简单讲解。
2.学生分组交流外来物种给本土环境和生物带来的危害及其原因,讨论我们在引进外来物种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具体教学过程参考“教学活动设计”,有关资料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
3.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的规律是很微妙的,其中食物链就是生物微妙关系的例证。一个平衡的生态环境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是很重要的。任何人为的破坏都将造成整个食物链的破坏,必然将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甚至破坏整个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对自然环境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以人类为中心。
环节四:我们身边的污染种类
1.展示部分环境污染的图片,学生观看。
2.学生分组讨论环境污染的种类以及对人类的危害。3.小组上台汇报,教师总结。小结: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空间和物质条件,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学反思:
第二课 哭泣的自然 第一课时 资源在枯竭
一、导入:听歌曲《地球你好吗》 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同时展示地球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的情境 教学
环节一:我们有两个地球吗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阅读资料《我们有两个地球吗》。
2.学生就资料中提到的数据展开讨论,对于自然资源枯竭现象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想象一下,50年后地球资源与人类的生活状况。
3.教师总结。
环节二:我们可以搬家吗 1.教师质疑:既然地球上的资源已经如此稀少,那么人类是否可以迁移到别的星球去。
2.请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具体教学建议可参考“教学活动设计”)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列举实际情况指出,迁移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只有珍惜我们唯一的地球,爱护我们的环境。
环节三:离我们远去的朋友
1.展示藏羚羊图片,播放歌曲《最后一只藏羚羊》。
2.教师讲解藏羚羊的相关知识、现有的数量、濒临灭绝的原因等。(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
3.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根据我们对食物链是知识的了解,看看藏羚羊的灭绝是否会影响到整个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
(2)除了藏羚羊以外,列举我们还知道的濒临灭绝的物种;对于这些物种的保护,我们研究具体建议。
(3)请各组将自己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进行全班共享。
3.教师加以点评,同时补充学生的答案。最后提供给学生一份“动物的灭绝档案”,让学生认识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朋友。
1781年,渡渡鸟灭绝,原产于印尼洋。1799年,蓝马羚灭绝,原产于南非。
1844年,大海雀灭绝,原产于大西洋北部岛屿。1876年,欧洲野马灭绝,原产于欧洲。
1883年,斑驴灭绝,野生灭绝在1860年,原产于南非。1893年,白臀叶猴中国境内灭绝,原产于亚洲。
1914年,旅鸽灭绝,野生灭绝在1900年,原产于北美。1917年,佛罗里达狼灭绝,原产于北美。
1918年,卡罗莱纳鹦鹉灭绝,野生灭绝在1904年。1922年,犀牛中国境内灭绝。
1925年,高加索野牛灭绝,原产于欧洲。1937年,巴厘虎灭绝,原产于印尼巴厘岛。
1942年,红鸭灭绝,野生灭绝在1942年,原产于印度。1947年,普氏野马中国境内野生灭绝。1948年,袋狼灭绝,原产于澳洲。1964年,冠麻鸭灭绝,原产于亚洲。1972年,爪哇虎灭绝。
麋鹿:1900年野生灭绝,全世界不超过3000头,因为是18头鹿的后裔而存在遗传缺陷。
华南虎:仅存 50只在动物园中。雪豹:野外生存有 1000~2000只。白鳍豚:不超过 100只。扬子鳄:不超过 1500只。
大熊猫:野外生存有 1000只左右。
黑犀牛:从 1970年的6万头锐减至3500头。指猴:1966年曾有9只,后来命运不详。绒毛蛛猴:仅余 100只左右。滇金丝猴:野外仅存 1000只左右。黔金丝猴:现存 700只。
白眉长臂猿:中国野生量仅 50~70只。环节四:在这尘土飞扬的世界上
1.展示有关沙漠、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原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沙尘暴等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阅读教科书中关于土地资源与荒漠化的相关内容。
3.结合图片或视频谈一谈自己身边的关于土地沙漠化的问题。
4.分小组讨论:土地荒漠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问题的根源;面对这个尘土飞扬的环境,我们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最后小组汇报。教师总结,补充。环节五:干渴的世界
1.播放缺水的公益广告,引起学生关注。2.学生阅读关于缺水的有关资料。(资料见“教学参考资料”或教科书第 11 页的阅读资料)
3.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缺水的情况;编写小品《没有水的一天》,上台表演。
4.最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
环节六:匮乏的自然资源
1.教师展示我国人均能源与其他国家人均能源占有量的图表,并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增强学生对能源匮乏问题的关注程度。
2.讲一讲自己家乡的自然资源,以及它们的利用情况,尤其是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
3.教师展示中东石油危机问题的相关报道,请学生探讨能源匮乏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资源枯竭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资源已经被人类过度地消耗了,如今,各种资源面临着枯竭的状态,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各种能源匮乏等。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人类将面对灭顶之灾。
第二课时 环境被破坏
导入:播放视频《地球之歌》 播放视频或音频《地球之歌》,展现地球环境被破坏的情境。教学
环节一:可怕的污染
1.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主要的环境污染以及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2.将小组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以便全班分享。3.小组上台交流本组讨论结果,教师加以总结补充。地球的报复
1.学生查找洪水、泥失流、雪灾等自然灾害的资料,在课题上进行交流。2.学生讨论人类如此破坏自然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恶果。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环境源于人的贪婪;认识到,要保护环境,首先要节制自己的贪欲。(将本组讨论结果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3.教师 对各组结果加以总结、点评、补充,展示一些环境污染恶果的图片。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形势非常严峻,无论是水资源,还是土壤资源与空气资源,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破坏,恰恰又反过来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沙尘暴、龙卷风、洪水,等等,都严重伤害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成长。环境保护,对人类来说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
第三课 做大自然的朋友 第一课时 人类的责任
导入:人类啊,你该如何选择
1.展现大自然中的各种美丽景象遭到破坏,动物遭到猎杀的场景
2.学生反思并交流:人类该做出选择,或是破坏环境,或是成为自然的朋友。
教学
环节一:可持续发展
1.教师 介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关资料请参考“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科书中的阅读资料)
2.学生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否会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可以分组讨论,各组把本组的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上台汇报交流)
3.教师总结,补充,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学生课后分组搜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课下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上交本组活动成果。(小报、感想等均可)
环节二:世界各国的环保措施
1.课前请学生以专题小组为单位寻找各国环保规定以及其他环保措施,可以分小组开展活动,如分为美洲组、非洲组、亚洲组、欧洲组、大洋洲组。
2.教师简单介绍环境保护的意义,并请各小组上台汇报各组的查询结果。3.各小组讨论,各国的环保措施的特点,我们有可以借鉴之处。然后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加以总结补充。
4.最后,着重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具体资料可参考“教学参考资料”,师生也可以查阅有关资料)
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要成为大自然的朋友,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世界各国关于环保的规定,以及我国的环保政策,希望学生能够承担起人类的责任,成为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 少年在行动 导入:教师鼓励激发情感
教师:环保是人人都关注的话题,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作为青少年一代的学生,希望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与探讨,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能够为环保事业做些什么。
教学
环节一:“要经济还是要环保”辩论会
1.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一组为经济组,一组为环保组。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21 页的关于林一家的阅读资料。3.两组学生分别就自己的论点准备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就“要经济还是要环保”的问题展开辩论。
4.教师总结,进一步阐述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让学生树立清晰的环保意识。环节二:我思故我改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22 页《全民环保行为规范》,反思自己的行为。2.在反思的基础上填写教科书中的自我反思表格,看看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
3.学生把自己填写好的表格交给老师(可以不记名)。
4.教师粗略统计学生做的情况,尤其要看没有做到的学生比较多的项目。5.学生就同学们没有做到的项目展开讨论,对于这些项目,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改正改进的行为。
6.学生根据本班、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班级自己的环保规范。环节三:我能做什么
1.课前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开展环境调查。4个组分别调查不同的地点,第一组为校园环境组、第二组为社区环境组、第三组为家庭环境、第四组为社会环境组。
2.请各小组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制定调查问卷并开展调查:校园环境组就本校校园环境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就创建绿色校园提出建议;第二组就社区环境(或农村村落环境)展开调查,并就建设绿色社区向社区居民(或村民)及同学提出建议;第三组就家庭环境问题展开调查,向母亲及其他家人提出建议;第四组就校园周围的绿化、河流污染、本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气候空气变化等展开环境调查,就建设环保社会向全体市民提出建议。(如有条件,尽可能留下音像资料)
3.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小组的调查过程和讨论结果。4.教师总结,评选出最佳小组。
环节四:我的倡议
1.结合“我能做什么”的调查结果,请学生讨论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环境倡议书。
2.请班长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这份环境保护倡议书。3.将倡议书贴到班级公告栏。环节五:我的创意最出色
1.学生课前每人设计一张绿色奥运的宣传画,并用文字说明设计的创意。2.在全班展示每位学生的创意,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3.将优秀作品集中,在校园开展一期我为奥运添绿色的展览。小结
通过这几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作为祖国的小主人公,我们身上的责任十分重大。唯有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有环保行为,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天变蓝,水变清,山变美。让我们永远记住,环境保护,不是口号,而是在行动
第二单元 公共利益 单元课标要求
1.体会和谐的社会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课程标准2.2.5)
2.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课程标准3.2.3)
3.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课程标准3.2.4)
4.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课程标准3.2.5)
5.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课程标准3.1.5)
6.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课程标准3.1.4)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是现代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特别关注的。“公共生活”“公共利益”虽然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是,事实上,公共生活、公共利益本身却是自古就有的。人的特性就是社会性,人类的生活必然具有社会性。有了公共生活,就必然会产生公共利益。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生活,公共生活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过去那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的生活不可能再来。每个人必须生活在公共的生活环境中,过一种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生活。每个人的行为都将会影响别人、团体乃至国家。维护公共利益是保障个人利益的前提。为了保障每个人生活的安宁、幸福,树立公共意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公共生活、公共利益需要规则来维护,更需要道德的维系。
我们的生活通常可以划分为私人生活与 公共生活 两个领域。以家庭为活动范围、不涉及他人利益的生活,属于私人生活的基本范畴。关系到你、我、他的共同价值、行动与利益的生活则属于公共生活。公共生活 的规则与私人生活的规则不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私人生活不仅不受法律的干预,而且还受到法律的严密保护。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关系到他人生活权利,公共生活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在 公共生活 中,人们没有藐视公共规则的权利、没有随意破坏公共规则的自由、没有游离于公共规则之外的特权。否则,公共生活 就会陷入紊乱的状态,人们各自的利益就会受到侵害。对公共生活权利与规则的尊重就是公共意识。公共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育必须把培育学生的公共意识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在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对公共利益越来越敏感。各国政府将维护世界人民的公共利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世界上有很多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弱势人群等的非政府组织;联合国是国际性的维护世界公共利益的组织,尤其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公民的公共意识还在逐渐形成之中。群众对于公共利益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突出表现为“缺乏公德意识”。从小的方面看,在公共场所乱扔废物,随意性,私人化等;从大的方面看,为一己私利,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如破坏环境、掠夺资源等。这些自私的行为必然会给自然、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教育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教材从三个方面、不同侧面,阐述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公共利益应有的观念与行为。
第四课“共同的需要”:“身边的公共利益”从我们身边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公共利益以及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公共利益;“关涉全人类的公共利益”则将公共生活拓展到世界范围,从国际安全、国际经济、国际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以及人们为了维护全球公共利益所做的努力。
第五课“公私之间”是第四课内容的深化,从理性的高度分析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含”阐述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矛盾和冲突”阐述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在某种意义上或在某些时候存在着的矛盾关系。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极“左”思潮的影响,表现为对集体利益偏激的认识和对个人利益的忽视。市场经济又带来一些人盲目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以损害公共利益为手段个人主义思潮。如何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维护公共利益的主体以及维护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公共意识,学会自觉主动地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公共利益的最大提供者和守护者”说明政府在公共利益提供和维护方面的职责。政府的职责就是进行公共管理,协调各方关系,维护公共利益。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手段很多,教科书主要介绍了行政、法律、经济、突发事件的预警等方面。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了解更多的我国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具体措施,深刻掌握本部分内容。“非政府组织:道义性、公益性的社会力量”正像教科书所表述的,“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在谋求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维护整个社会整体利益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旗帜下开展活动,是一种道义性、公益性的社会力量”。教科书还详细介绍了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方式等。“履行分内的职责”阐述了公民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任何组织都是由个人组成的,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最终还是要落到每个人身上。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看这个社会的人民对公共利益的关心程度,对社会公共道德的维护和遵守程度。所以,本课目标就在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公民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应尽的义务。“公共生活中的社会责任”则阐述了在公共生活中如何维护大众的公共利益,其中强调了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规则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
2.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初步具有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基本能力,懂得遵守社会规范,信奉社会公德,为社会公共利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2)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3)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自觉公共利益。3.学生情况分析
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关心社会问题,勤于思考,勇于探求;二是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愿意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三是精力旺盛。在这个时期,学校若能够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他们进行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和世界的教育,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校教育系统以及其他社会系统能够真正地重视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为青少年创造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条件,我们就能够把青少年的情感和精力引导到“正道”上来。
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局限,使得他们看问题难免会以偏概全。不良思潮也容易产生误导,使得他们看问题容易陷入误区,走向极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正确引导,一是要引导他们历史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二要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流思想。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既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同时更要努力为改善社会条件献计献策,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形成公共利益意识,有助于从小树立学生的公益意识,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其次,开展公共利益教育并引导学生开展适当的公益活动,可引导学生抵御社会不良思想意识的侵蚀。营造更为健康的学生成长环境。让学生深入社区,走向社会实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课堂实践环节教育的先天不足。
第四课 共同的需要 第一节 身边的公共利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公共场所和基础公共设施,了解社会公共服务的意义。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社会,提高社会调查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珍惜公共设施,关注社会公共服务,关心社会公共利益。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社会公共服务的意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设问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场所中。我们在家里休息、吃饭,乘公共汽车上学,在学校里学习,到图书馆读书,等等。我想问问大家,哪些场所是我们的私人场所,哪些场所是公共场所?(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公共场所要比我们的私人场所多得多。另外,我们的生活还离不开更重要的东西,即公共设施。现在,请大家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这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对我们正常生活的意义。
引出话题,激发兴趣。同时强调公共场所的重要性。活动一:寻找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分组活动时,让小组成员用“头脑风暴”法分别列举“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列举得越多越好,最后看哪个组列举得最多。
把所有小组列举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让学生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有多少,体会这些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了解社会公共生活,感受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活动二:学生谈感想
学生就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谈自己的感想,说说自己对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意义的看法。
让学生感受到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懂得爱惜公共设施。活动三:公共设施项目改造计划
教师:公共生活环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程度,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状况以及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我们都希望自己生活在方便、安全、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中。现在,假设我们就是政府管理人员,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看看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请提出改造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公共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建议活动方式:
(1)5~7人一组,把全班分成若干组。
(2)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和感受提出当地公共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公共设施存在的管理 问题、现有的公共设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还应建设哪些公共设施。
(3)各小组整理本组提出的问题,从中选择一两项本组认为比较重要且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组的“改造项目”。
(4)本组成员集思广益,提出各自的设想。(5)全班交流各组的“改造方案”。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从公共设施管理者角度及人民大众的需要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公共设施建设和改造方案,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建设社会的责任意识,锻炼学生的参与建设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教师总结
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直接、最直观、最基本的体现形式,是各级政府或集体为民众提供的社会性福利。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责的水平。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私人生活环境对于我们生活质量很重要,但是公共生活环境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活境遇。因此,越是发达国家越重视社会公共事业。我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从小培养关心社会公共事业的责任感,社会将来的发展就要靠大家。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公共生活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其实,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我们所享受到的来自社会的利益不仅仅是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这些硬件的东西,我们享受到的其实很多,同学们能否说说在你成长过程中享受到了哪些社会公共福利?
引入主题,强调社会福利对于每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活动一:学生寻找自己享受到的社会福利
学生各自回想并写下来然后自由交流。教师将学生交流的内容一一写在黑板上(重复的内容不写)。
教师:同学们说出这么多的内容,说明我们的生活、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这些社会福利。这些都是社会我们提供的服务,也叫“公共服务”。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必须要有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备程度反映了社会发展成熟程度,也反映了社会民主发展水平。
教师: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卫生、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通讯等都是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大事,是国家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的领域。现在,我们就公共卫生和教育两个领域的发展情况,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
通过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社会服务的意义。
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领域,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公共服务给自己生活和发展提供的条件和机会,感受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公共卫生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系到人民大众的生命和健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也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和物力的大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共卫生的发展。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送瘟神》反映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呈现毛泽东诗词《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学生欣赏《送瘟神》。阅读教科书第 32页阅读资料提供的数据,从中体会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意义以及这项事业的艰巨。
呈现有关反映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数据,如我国人均寿命增长的数据、我国婴儿死亡率的数据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
教师:教科书所呈现的数据看上去很大。但是,我国有 13 亿人口。如果这些数字被 13 亿除,所得的数字就会很小。事实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拥有公共卫生服务很有限,尤其是广大边远的农村地区,目前医疗条件还很差,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人民就医的需要。而且,作为公共医疗卫生,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或者感受到的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意见和建议。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开展一些调查活动,以事实或者案例说明问题。
突出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重大成就。毛泽东的诗词更进一步说明我国政府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决心和能力。
这一组数据反映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学生可以从中感悟到这项事业的伟大。
我国医疗卫生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等逐渐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
教师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公共医疗卫生发展很快,使人民获得了极大的利益。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政府和人民要花大力气解决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
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活动三:发展教育事业
可以参照本备课系统“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五”进行教学。教师总结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公共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半个世纪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发展公共教育事业,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公共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获得了成果,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文化教育需求的增长,我国在教育经费的保障以及教育公平性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这些都将对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之路还很长,教育中存在不少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教育改革,关心教育事业。第二节 关涉全人类的公共利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正在形成的涉及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格局,知道国际安全、国际经济、国际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所在。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社会,提高社会调查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热爱和平,关心自然环境,关注全球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国际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和平和发展问题。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出主题
教师: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知道“地球村”这个词?(学生自由谈对“地球村”的认识和看法)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了。人们把地球比喻为一个村庄,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这种关系不仅仅是指距离,更重要的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地球村”中,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密切,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人们对于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问题特别敏感。如国际安全、全球经济、世界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问题成为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关涉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安全、全球经济、世界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问题。
活动一:了解国际安全问题
1.呈现一组关于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以黎战争、日本侵华遗留下来的毒气弹等的照片,一组世界发生战争或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学生谈感想。
2.教师:战争给那么多无辜的人 —— 尤其是儿童 —— 带来了苦难甚至死亡。因为战争,他们挨饥受冷;因为战争,他们失学、无家可归。现在,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不仅仅局限于发生战争的国家和地区,也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时期,它的危害范围更广、时间更久。因此,和平确实是关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事情,是需要引起所有人特别关注的问题。有的同学认为,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这么多年来,我国国土上没有发生过战争,所以像这样的战争或恐怖袭击事件不会威胁到我国,战争离我们很远。事实证明恐怖活动无国界。这些想法实在是不可靠。正因为和平如此重要,全世界人民都在呼唤和平,为和平而奔走。
3.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阅读资料《联合国——世界和平的保护神》《中国努力和平解决世界热点问题》,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国家、组织和个人。
4.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说说自己能为世界和平做的事情。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活动,各小组将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全班交流。
感受战争和恐怖袭击的威胁的存在,体会和平的可贵。引出活动主题。引出战争、恐怖袭击对人类的威胁,人类对和平的渴望,突出“和平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论断,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以及为和平做出贡献的愿望。
了解世界各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做出 的努力,体会全人类团结的力量,激发学生为和平而努力的热情。
活动二:关注全球经济
1.教师:“全球化”是指人类超越民族、国家而形成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球某一地方的事件、活动、决定,会给遥远的另一地方的个人、群体带来重大的影响。如今,商品、人员、知识、文化、污染物、毒品、时尚等,都早已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流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和经营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大市场。全球贸易、金融、生产的存在,以非常复杂的方式把全球的家庭、社区和民族的命运联在一起。因此,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其他国家、团体和个人的利益。
2.呈现一组国际经济纠纷案件或国际经济合作的事例(如《南南合作》),学生就这些案件或事例讨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有公共利益新物质,以及维护公共利益新问题。
3.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 WTO的基本原则 》,交流对有关规定的理解和看法,说说联合国存在的必要性。
给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强调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全球化经济活动原则,说明世界经济也是关乎全人类公共利益的领域。
感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公共利益的存在以及维护人类公共利益的必要性。
体会联合国作为协调各国、各地区经济利益,维护全球公共利益所做的努力,感受联合国的重要性。活动三:其他领域的国际公共利益
教师:正如前面所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任何一个地方的事件、活动、决定,会给遥远的另一地方的个人、群体带来同程度的影响。如今,商品、人员、知识、文化、污染物、毒品、时尚等,都早已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流动。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产生共同利益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安全和经济以外,还有哪些世界公共利益?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全人类公共利益的存在及其意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总结
可以请学生谈感想,使得总结更具实效性。第二课时 引出主题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村”中,有一样对全人类来说是生存的基础的东西。现在,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呼吁珍惜它、保护它。不知道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学生自由交流)对,这就是自然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涉及大家共同的利益。无论这些自然环境资源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它都是属于全人类。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关涉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自然环境资源问题。
活动一:了解世界自然环境资源种类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34 页的阅读资料,察看地图,了解地球上热带雨林的分布。
2.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环境问题,说说这些资源的可贵
感受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懂得珍惜自然环境资源。活动二:保护人类共有的资源
1.呈现一组被破坏的环境的照片以及有关报道(如《煤炭给山西环境带来毁灭性破坏,煤老板掀移民潮》,也可以请学生事先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讨论交流问题:
(1)探究环境被破坏的根本原因。(2)遏制破坏环境的根本措施。
2.教师:为了人类共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世界各国人民竭尽全力,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保护,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避免环境被破坏。
3.呈现一组国际社会、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保护环境的行动,如成立的专门组织、通过的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的具体行动等,让学生感受社会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
4.学生阅读教科书提供的关于《京都议定书》的资料,感受世界各国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体会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重大生存问题——环境破坏问题。
5.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关于人类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资料。
6.学生交流:我国政府应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努力;当地政府应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工作;自己要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工作。
7.学生签订环境保护公约 了解世界人民在保护自然环境资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引导学生形成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为保护生存环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总结
可以请学生进行总结性发言,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第五课 公私之间
第一节 相互依赖,相互包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共存共荣的关系。能力目标:学会分析鉴别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态度、情感、价值观:尊重公共利益,培养亲社会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共存共荣的关系。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引出主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公共利益以及个人利益,懂得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那么,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学生自由交流)
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有力保障
1.教师:刚才,同学们讨论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懂得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的关系。现在我们就来具体地分析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了解它们之间是怎样地互相依赖及互相包含的。
2.呈现公共利益给个人利益提供有力保障的事例,如教科书第 39 页关于安全问题的阅读资料。下面的事例供教师选用。
我驾车出行,希望有一个良好的路况和交通秩序。能够在一个秩序良好的路况下行车,是我的个人利益。显然,良好的路况和交通秩序又是公共利益,是公共作为的结果。如果我和其他司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结果是我们都会受到不良交通秩序的危害,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
3.教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公共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保障作用。个人利益由两部分组成,即社会成员合法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成员分享的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也是依赖于公共利益的。公共利益越多、发展越快,需从个人利益中提取的份额就越少,而可供分配给社会成员享受的利益越多。即使是个人利益(如,驾车顺畅),有很多也是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实现的(如,共同遵守交通规则),而我们常用的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教育事业、国防建设等,必须通过企业、团体甚至国家来实现。
点出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紧扣主题内容,引出进一步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共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保障作用。进一步总结公共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保障作用,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活动二:公共利益最终要落实在个人利益的保障上
1.教师:我们已经懂得,一个民主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就是尊重和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使人人都获得发展。我们所讨论的公共利益问题,其根本目标还是满足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只是手段,个人利益才是最终目标。公共利益的提供和维护最终也表现为个人获得利益。
2.呈现一组通过发展公共事业使人民群众获益的事例(如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国家公路、铁路建设等),学生分析事例中是怎样通过提供公共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的。
3.如果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受到损害,所谓的公共利益就失去了意义。这是政府必须要把握的。
点出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公共利益的提供和维护最终要落实在满足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的保障上,了解如何通过发展公共事业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
从另一个角度和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公共利益必须落实在个人利益的保障上,引导学生提高维护公共利益的自觉性,学会尊重个人利益。
活动三:税收的作用
1.教师:税收是国家和政府实现、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重要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税收获得一切实现、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所需要的经费支持:通过税收发展医疗卫生,通过税收发展教育事业,通过税收加强国防力量,通过税收发展福利事业等。因此,税收是造福公民的重要的保障。
2.教师列举国家或当地政府在公益方面投入资金的事例,如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三峡建设、国家或地方投资的一些公共福利项目等。指出这些福利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税收。
(材料一)2004年,国家投入 30亿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二期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成了一批设施齐全的学校。此外,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出资 15亿元,开展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 65万学生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近20亿元资金,在西部12省区和中部6省的部分农村地区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材料二)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 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3.教师:看来,纳税是交纳公共利益的经费,最终是为了保证纳税人的个人利益。因此,纳税是每个公民神圣的义务。国家通过各种手段保障税收,打击各种形式的偷税漏税的犯罪行为,这是国家维护公共利益,也即最终维护人民的个人利益的举措,应该得到每个公民的支持。
4.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打击各种形式偷税漏税的犯罪行为的事例。
指出税收和纳税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税收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懂得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以具体实例体现税收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国家通过公共利益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和手段。
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理解纳税的意义,启发学生维护国家的税收政策,主动纳税(学生是未来的纳税人)的公民意识。
总结
看来,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包含、互相依赖;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保障或手段,个人利益是公共利益的目的。
总结
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矛盾和冲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有时存在矛盾和冲突。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做出选择。态度、情感、价值观:尊重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学会在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时做出正确选择。
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性
呈现下列情景,学生就这一案例展开讨论,说说这里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各是什么。
王丽亚家刚刚盖起了新房。春节刚过,父亲带回了一个令全家瞠目的消息:政府修建的国道正好通过她家新盖的房子,村里要求拆了房子,搬到离公路 100米远的地方。可是,王丽亚家所在的地段是当地的“黄金地段”。
通过具体案例揭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的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出活动主题。
活动一:以公共利益为重
1.教师:在上面的案例中,王丽亚家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必须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王丽亚是否应该主动响应国家的要求?(学生自由发言)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王丽亚家必须舍弃个人利益以维护公共利益。
2.教师: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我们为什么要优先考虑公共利益,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3.学生自由讨论。要求学生总结出公共利益的一些特点,说明公共利益要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原因。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公共利益具有普遍性、整体性和长远性。普遍性是指公共利益是由社会上不特定的多数人共享的利益;整体性是指公共利益是群体中成员的整体利益,是超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独立利益,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长远性是指公共利
益比个人利益更为持久。
引导学生懂得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公共利益,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通过讨论公共利益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原因,懂得维护关涉大多数人长远的公共利益,懂得牺牲个人利益而去维护公共利益实际上是维护了个人长远利益,让自己和他人获得更大的利益。
活动二:尊重个人利益 1.教师: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牺牲一部分人的个人利益来成全公共利益。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无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也并不是说只要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了矛盾,就一定要牺牲个人利益。个人的利益必须要受到尊重,得到保护。在这样的前提下,牺牲一些人的个人利益,是为了使这些人以及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利益。
2.呈现我国宪法规定的关于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的条文。学生交流对这些条文的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3.呈现一些政府保护个人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的事例。学生交流对这些事例的看法。
4.一些假借公共利益损害个人合法利益的事件。如,野蛮拆迁、野蛮施工,学生分析这些事件和行为的违法性,说说应如何维护有关个人的合法权利。
5.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3 页的阅读资料,结合现实讨论:我们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哪些方面做得很不够。
进一步阐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与民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的私人利益。
帮助学生理解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个人的正当合理的利益,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合理利益,培育学生的文明意识、民主思想和观念。
总结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互相依赖,彼此包含,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学会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我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的思想观念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和谐性,我们必须从小树立民主平等的公民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建设美好的和谐社会的良好愿望才能最终变为现实。
强调维护公共利益与尊重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强化学生民主意识。第六课 公共利益的维护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政府是提供公共利益的最主要且最重要的主体,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懂得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承担不同责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观察社会、考察社会的方法;学会为他人服务的最基本的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公共服务意识,关注社会公共福利。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教学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政府的力量)阅读资料,引出主体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5 页社会学家做的实验研究结果,自由交流由故事引发的感想。
2.教师:这块公共草地就好比是社会公共利益。照理说,公共利益应由大家共同来维护,但是如何维护,需要有人来负责,否则就会变成人人负责,但又人人都不负责。社会上有很多组织和个人在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义务。(请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提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
点出本课的中心思想,故事有趣且寓意深刻,很能反映主题意图。活动一:政府的力量
1.教师:在这些所有力量中,政府作为人民授权履行公共管理的责任者,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和最大的维护力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提供政府所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的存在就在于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像公共教育、医药卫生、社会福利、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的提供和维护,只能依靠政府,或者在政府领导下实现。
2.学生列举反映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事例。如青藏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如果没有政府投资组织,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无法启动和完成这样重大的项目。
3.教师:政府履行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职责,首先采用的方式是制定法律,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法律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最有力的武器。
4.教师列举宪法、刑法、义务教育法、森林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法律中有关条文,说明我国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共利益。
5.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关于新加坡利用法律治理环境的阅读资料,并交流课前查找的我国政府有关利用法律保护公共利益的事例,或者是法律制裁破坏公共利益的案件等。
6.教师:除了法律之外,政府还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公共利益。7.学生交流国家和地方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一些行政措施,说说利用行政手段维护公共利益的优势。如:教科书中“休渔期”的行政手段;目前国家为控制住房价格过高而采取行政手段控制房价。
8.教师:经济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如我国政府通过投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通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投资项目,往往是关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项目,如我国投巨资兴建三峡水利工程,可以造福全国人民子孙万代。
9.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政府投资的一些项目,说说这些项目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怎样的益处。
强调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进一步突出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所承担的重大责任。
强调法律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以事例说明如何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指出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手段。指出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经济手段。以事例说明经济手段的有效性。总结
可以请学生进行总结性发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课时(非政府组织的贡献)设计情景,引出主体
1.呈现一组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的照片或者录像。学生交流对这些资料所反映的情况的看法。
2.教师:以上是我国一些非政府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的照片。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非政府组织是又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体现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性。用事例说明它们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活动一:了解非政府组织
1.教师: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以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愿性与组织性为特征,与政府及企业相比有其独特优势。非政府组织最初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发展到一定阶段,仅靠政府与企业所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大量涌现,非政府组织就应运而生。它是时代的产物,是相对独立于国家与市场之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三部门。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在谋求经济公平和社会正义、维护整个社会整体利益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事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阅读教科书第 48 页至第 49 页中关于非政府组织的资料,了解非政府组织的性质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公益方面所起的作用。
3.教师呈现国际国内一些重要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它们在维护人类和平、维护正义、扶贫济困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4.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或者自己所了解的公益性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了解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宗旨、工作原则以及它们的影响力。
说明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全面地了解非政府组织。
通过具体事例感受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的非政府组织,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结
人类的公益事业是伟大的事业,任何组织——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都是保障人类公共利益的强大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政府和企业力量的补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参与和从事这些组织的活动的人们更需要有奉献精神。
强调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的意义,称扬赞叹这些组织以及参与这些组织的人们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人类、为人类的幸福奉献力量的精神。
第二节 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懂得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能力目标:掌握最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学会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公德意识,关注社会公共福利。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 提出课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提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组织,其组成成员还是不同的个人。公共利益不能自动生成,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还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每个人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也都承担相应的责任。请看这些人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上,承担什么责任。
指出个人在公共事业中的角色和责任,说明在提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每个人都要承担义务。
活动一:分内的职责
1.呈现一组承担不同社会责任的集体、个人的照片或录像。让学生说说这些集体或个人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他们承担了什么样的责任,他们的分内之责是什么。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50 页的阅读资料,通过边防战士忠于职守的感人事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以让学生设想,如果这些战士不能尽到自己的责任,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教师:由此看来,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当代社会最崇尚的品质。在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扩大,人与人相互交往日益频繁,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更多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用具体事例说明角色和责任、义务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学做负责任的社会成员奠定基础。
强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活动二:公共生活中的社会责任
1.教师: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我们还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就是维护公共秩序、净化社会环境。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人都有益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合理的公共秩序,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公共秩序混乱的后果表面上是破坏者的一时的方便,深层次来看是对自己的利益损害。遵守社会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应有的要求。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并讨论违反这些社会规范对人对己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3.学生讨论自己和同学乃至整个班级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规范等方面应尽的责任是什么。
指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说明人人有责任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了解主要的社会规范,懂得遵守社会规范的必要性,培养公德意识。活动三:自愿者行动
1.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人说,对于公共利益来说,一个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这话也许不错,但是有时一个人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就看人们是否愿意付出。国际红十字会的创立就是基于亨利·杜南的呼吁和奔走。可以说没有亨利·杜南,就没有国际红十字会。(可以让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参考资料《国际红十字会》)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赞扬他们的精神。
3.教师:是的,投身于公益事业,需要热情,更需要爱心和奉献精神。没有对伤员的极大同情和爱护,亨利 ·杜南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努力来推动国际红十字会的成立。公益事业又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们在付出爱心、艰辛后,收获的则是公众利益。
4.呈现一些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而受到称赞的人和事。如徐本禹、李嘉诚等。5.学生讨论交流自己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的计划。可以分组讨论后再全班交流。最后要拟订个人计划或拟订集体计划。可以讨论成立一个学生自己的“非政府组织”,并制定本组织的目标、宗旨、行动等。
讨论成立自愿者组织,确定活动主题、规则,行动方式等。总结
可以请学生进行总结。总结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交流计划书、为那些在公益事业中做出贡献的人写赞歌、展出公益广告、进行表演等。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本课的学习效果,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单元 在同一片土地上 课标要求
1.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3.4.1)
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课程标准3.4.2)
3.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课程标准3.4.6)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共同促进国家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方针——“一国两制”方针。
本单元共包括第六课和第七课两课书的内容。第六课“中华民族大家庭”包括三个框题。
第一框题“兄弟姐妹”。通过介绍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名称含义,生活地域,民族特有的文化等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 56 个民族如兄弟姐妹,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框题“平等尊重”,阐述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关于“平等”,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民族平等的有关条款,介绍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我国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关于“尊重”,主要讲述了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的意义。以语言文字为例,介绍我国在尊重各民族文化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第三框题“团结互助,共同进步”。通过文成公主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各族之间的互相帮助的历史传统。通过孔繁森的事迹以及青少年开展的“手拉手”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第七课“共同的愿望”包含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一国两制”,围绕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问题,主要阐述了我国实行的“一国两制”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这一伟大创举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教科书还呈现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一些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以及对于统一中国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和平统一”,首先通过回顾中国历史,让学生懂得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科书用一首表达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的诗和一篇赞美祖国的散文,鼓舞人民要永远不忘统一祖国的和平大业。
教材知识结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 56 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民族迁徙、分化和融合而逐步形成的;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要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含义、内容和意义;懂得实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
过程与方法: 探究、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讨论,将问题分析清晰,给学生以启发和反思,同时增加认同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现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很多学生会唱不同民族的歌曲、会跳不同民族的舞蹈。民族的音乐和舞蹈最能够体现这个民族的特点,体现不同民族的生活和个性。学生通过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能够了解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但是,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以及我国对维护民族团结的要求了解比较少。
许多学生对 1997年香港回归的盛况还记忆犹新,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发展,也是同学们亲眼所见。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明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香港和澳门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4.教学建议
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要把知、情、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知导行、以情感人,做到知行统一。通过教学,我们要把下面的思想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中华民族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各民族相互借鉴、彼此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消灭了剥削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根源,在 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各民族同甘共苦,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日益发展,成为彼此依赖的整体。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感情,是我国今后各族人民共同的任务,要落实在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体现新中国各民族平等的政治要求。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查找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各民族的优势和对国家的贡献,从中感受中华民族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脚步,更深刻地体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深刻含义,达到对国家的认同、自觉执行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目的。可以组织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风情,其目的也在于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自觉地做到“三个尊重”,维护民族团结。
要从对中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高度,讲解有关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解效果会比较好。
关于祖国统一的内容的教育教学,要把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势发展结合起来。如,近年来,我国坚持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但使得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并且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一切都说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再如,近年来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从“三通”到现在的包机直航,台湾政党要人的来访更使和平统一的呼声和力量越来越强大,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电视台、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关注两岸局势的发展,让学生感受海内外中华儿女期盼着统一大业完成的心愿。通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相信通过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必将完成统一大业。
第七课 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一节 兄弟姐妹 导入: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音乐。播放歌曲《吉祥三宝》(FLASH)
学生会很快猜出来,这时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可以接着播放其他民族的音乐,如《青藏高原》《达坂城的姑娘》等片段,可以让学生跟着哼唱。如果要增加难度,可以播放如侗族大歌等,或者播放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穿苗族服装演出的影音片段,让学生猜是什么民族的歌曲或者音乐。
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进入民族话题。
教学环节一:中华民族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
教师:今天,我们常说 56 个民族,但是,大家知道吗,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不能确定。新中国后,为改变旧中华民族成分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 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 400 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分的辨认。经过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至 1983年共确认了 55 个少数民族成分。今天我们所说的 56 个民族就从这里开始。
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有 56 个民族,对民族的识别体现了民族平等。教学环节二:民族知识竞赛
竞赛的内容涉及民族名称、故事、歌曲演唱等,让学生就这些内容充分交流,增进对民族知识的了解。
教师: 56 个民族如同兄弟姐妹,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场知识竞赛,看哪个小组同学的民族知识最为丰富。
(可以以班级的小组为单位进行)
第一项竞赛: 知识问答题
请每组的第一位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少数民族名称。(2 个 / 人)
珞巴族、侗族、傣族、羌族、佤族、畲族、傈僳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仡佬族、仫佬族、拉祜族
请每组的第二位同学说出 1 ~ 2 个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共有 18 个,包括: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
请每组的第三位同学说出下面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域。(省)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地;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以及河南、河北等地;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湖南;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和广西等地。请每组的第四位同学演唱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课堂上老师没有使用过的)
请每组的第五位同学讲一个和少数民族有关的故事,现代的、历史的均可。请每组的第六位同学回答有关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习惯的问题。(1)习惯吃牛羊肉,忌讳猪肉、猪油的 10 个少数民族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
(2)习惯吃肉和奶制品,喜欢喝奶茶、酥油茶的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等)
(3)习惯吃抓饭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
(4)习惯吃打糕、冷面和泡菜的少数民族。(朝鲜族)
(5)习惯嚼槟榔的少数民族。(黎族、京族和傣族)
(6)习惯用竹筒做米饭的民族。(傣族)
请每组的第七位同学回答有关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衣着风俗习惯的问题。看图片识别少数民族。(图片见阅读资料)
以竞赛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知识容量更大。学生的参与率也能提高。
注意了解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民族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二项竞赛:合作探究题
完成教科书第 64 页的填表活动。
教师总结竞赛活动:正如一首歌所唱的,“ 56 个民族 56 枝花,56 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的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 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不知道今天参加了这样一个知识竞 赛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用 50 ~ 100 个字将你的感受写下来。(课堂作业)写完后进行小组交流。(4 人一组)
请小组的一人代表小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突出课堂设计的目的:了解民族知识和感受民族大家庭的多样。第二节平等尊重 导入:
教师引导
说出你知道的各行各业中杰出的少数民族代表。
教师:通过前面的竞赛活动,我们都了解了,我国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为了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为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面,我们着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体会不同民族在国家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学环节一:
民族区域自制的提出
教师:早在 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文件中,已经规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也都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主张,并在部分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自治区(乡)。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实行区域自治。1952年8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也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有了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臻完善。
这一部分是学生不了解的,因此应该以教师讲授为主。可以通过背景材料的学习,了解坚持民族平等、互相尊重是我党一贯的主张
教学环节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教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享有当家做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这些规定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要特别强调“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以聚居区”这几点。
教学环节三:民族区域自治权
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除行使一般地方的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行使自治权,主要包括行使立法权力。
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拥有对国家有关法律的变通执行权利;③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权利;④管理地方财政的权利;⑤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的权利;⑥培养民族干部的权利;⑦进行贸易的权利;⑧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的权利等。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哪些自治权利,懂得行使这些权利的意义。教学环节四:自治区设立时间 内蒙古自治区(1947.5.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0.1)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15)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25)西藏自治区(1965.9.9)
教学环节五: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播放或者展示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进入人民大会堂、开会、讨论、表决的音像资料、新闻片段或者是图片。
教师:我们经常说“国家大事”,我们的国家大事是由一个专门国家机关决定的。这个国家机关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少数民族在我国人数只有 8% 左右,从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统计来看,均超过这个比例;十届所有人大副委员长中,少数民族有 21%。两个数字可以说明什么?
(体现平等尊重 环节六:学以致用
1.寻找表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标志物。例如:在很多地方同时使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如人民币上的文字、故宫的大殿名称等。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学习教科书第 61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规定,并交流在与其他民族的同学相处的时候要注意相互尊重,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活动发现我们是统一的多民 第三节 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导入:欣赏歌曲 播放歌曲《天路》,学生欣赏这首非常优美的歌曲,感受歌曲表达的藏族人民对党和政府修建青藏铁路的感谢之情,引出主题。
烘托气氛。
教学环节一:国家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1.教师:有没有同学希望乘火车去西藏?(学生回答)去西藏,过去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这太难了,那么远。可是,大家都已经知道了,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了,我们随时都可以乘坐列车去西藏,藏族人民把这条铁路称作“天路”。现在,让我们在课堂上来一次天路之旅。(展示青藏铁路沿路图片并作介绍)2.学生事先查找资料,课堂上交流我国修建青藏铁路有什么意义;我国修建青藏铁路克服了哪些困难。
3.教师:通过一些特殊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贯的方针。这是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交通不便利,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为了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体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4.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党和政府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可以参考教师备课系统中提供的资料《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文章全面阐述了我国政府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战略思想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让学生课前查找反映党和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事例,课堂上进行交流
青藏铁路刚通车,是社会的热点新闻。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教学环节二:播放《公仆赞》,体会和重温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先进事迹 1.教师:国家不仅在帮助西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如通过东西部的交流以及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帮助西部地区的发展。孔繁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典型代表。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孔繁森其人其事。(展示反映孔繁森援藏中的事迹的照片资料或者是电影片段)
2.学生朗诵诗歌,体会人民对孔繁森的感情。
你是公仆 /身上凝聚着民族魂/你是大树/身后成长着大森林/孔繁森啊孔繁森/你是一团不熄的火啊/光焰照后人照后人
老百姓在传颂你啊 /孔繁森/你有一颗善良的爱民心/微笑融冰雪呀/送炭进柴门/情同亲骨肉/爱比海洋深/都说是后羿射日救苍生/怎比你赶走贫困/造福大众的共产党人
老百姓在赞美你啊 /孔繁森/你有一颗赤诚的报国心/汗水洒齐鲁呀/雪域立功勋/甘为孺子牛/默默苦耕耘/都说是愚公移山不畏难/怎比你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的共产党人
3.阅读教科书中歌颂孔繁森事迹的文章。
4.教师:像孔繁森这样的干部还有很多,让我们听听同学们的介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援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内地干部、科技人员、教师、志愿者等的事迹)
孔繁森援藏是内地派遣干部支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典型事例,孔繁森本人也是为援助西部少数民族发展而做出牺牲的典型代表。通过实例引起学生的讨论。
教学环节三:学习马骅的故事,体会青年为民族繁荣发展所做的牺牲 学生读 援藏青年马骅的故事,交流读后感。
大学毕业后,23岁的马骅只身来到了明远村 —— 梅里雪山脚下的一个秀美而贫瘠的小村庄,成为了只有12个藏族孩子的明远小学的语文兼英语老师。
他用自己的积蓄翻修了教室、操场。看到孩子们因缺乏条件而不能洗澡,他又拿出钱,领着孩子们自己动手修建了一个太阳能小澡堂 —— 那是明远村的第一个澡堂。他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爱心,浇灌着这些天真而幼小的花朵,他给一双双蒙 眬 的眼睛带来光明,他给一颗颗干涸的心灵带来清泉的慰藉。学校里的粉笔用完了,马骅开车越过 48里的山路去买粉笔,途中,急驰的汽车翻入了滚滚的澜沧江。马骅从此没有回来。
第八课 共同的愿望 第一节 一国两制 导入:诗朗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闻一多的诗《七子之歌》。(诗原文见“教学参考资料”)培养爱国情感,体验祖**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教学环节一:回顾香港、澳门回归的盛况,感受祖国的伟大和“一国两制”方针的伟大
教师:在“七子”中,除了台湾还没有回归外,其他的六个孩子都已经回到母亲的怀抱,其中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让我们一起来回忆香港、澳门回归的盛况。
(播放回归录像的片段或者系列照片)
教师: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方针在实践中的重大成功。让我们来一起深入了解和学习“一国两制方针”。
感受“一国两制”方针对于国家统一的意义。教学环节二:“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意义
教师:“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最早是为了解决台湾回归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问题。1978年11月,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罗伯瓦克时,即曾提出:“和平统一实现以后,台湾可以保持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详细的背景可参考“参考资料”)
学生学习教科书 69 ~ 70 页中的阅读资料《“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回答问题:(1)“一国两制”方针的含义;(2)“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以及意义。具体内容可参考后面的附件。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前提”“主体”“保持”等字。
二、“一国两制”方针的含义
“一国两制”的含义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三、“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
四、“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明确“一国两制”的具体内容。
教学环节三:展示回归后的香港、澳门的变化,从而体验“一国两制”方针带来的巨大成 功
教师:今天的香港和澳门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请两位同学代表他们的小组,带我们来一次香港、澳门游。
小组一:介绍香港
小组二:介绍澳门
教师讲解回归祖国给香港和澳门带来的好处。
回归后经济方面等变化,可以通过一些数字或者图片由老师来介绍,使课堂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具体内容参考附件三。
如果有学生到过两地旅游,谈出的感受就更加真实 环节四:情感升华 活动:重写七子之歌。
表达对港澳回归的喜悦,对“一国两制”的认同的感受。附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邓小平在构想“一国两制”之初,就明确表示港、澳、台回归后,要长期保持这些地区现行制度。并说 50年不变,后来又说,前 50年是不能变,50年之后是不需要变。
附二:“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1)“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是尊重历史与现实,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与愿望,并谋求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产物。所以,付诸实践后,取得了可喜的积极成果。中英、中葡两国政府已达成协议;而香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于 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也已实现“一国两制”“澳人治澳”,于 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大陆和台湾之间,虽一波三折,但两岸各种交往、联系日益扩大和发展。随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可以完成。
(2)“一国两制”构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一国两制”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和国际争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一国两制”有利于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一国两制”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从而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
附三:回归祖国给香港和澳门带来的好处
看了香港、澳门美丽的风光后,让我们来了解回归后的香港在经济上的发展。亚洲金融风暴的猛烈冲击,全球经济增速的明显放缓,美国“ 9 ? 11 ”事件的波及等,香港特区成立以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些罕见困难来临之前,香港已经顺利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落实,保证了香港社会安定,增强了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在经济上所受损失较小,“一国两制”方针在各种严峻考验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实行“一国两制”方针,使香港从祖国内地得到更为强劲的支持和依托。在“一国”之内,香港得以分享祖国在国际上的崇高声誉,在国际事务中受到更多的重视。经中央政府授权,香港特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签订了 63 个双边协定和协议。已有 108 个国家或地区给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待遇。一系列的大型国际会议在香港成功举行。在“一国”之内,香港与内地各自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两地合作跃上新台阶,领域更广,规模更大,积极性更高,合作效益更好,并由沿海向西部地区逐步推进。在“一国”之内,香港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无不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与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使港人更加清楚地看到,强大的祖国是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
第二节 和平统一 导入:诗朗诵引入主题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乡愁》(诗见后面的附件),体验这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乡愁表达了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感情)
教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国两制”的方针顺利地使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台湾问题还未解决。
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离开祖**亲后的悲伤心情。教学环节一:从历史看未来
教师讲解台湾的历史,并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台湾永远属于中国的领土。具体历史事实见教科书阅读资料,也可以参阅历史书等。
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总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的原因。重温历史,可以更好地看待今天的台湾问题。教学环节二:中国政府的主张
教师:我国政府在统一台湾的问题上,态度是鲜明的,一再表明了党和政府统一祖国的决心和态度。
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态度和一贯主张。主要内容有: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但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
6.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7.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做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
8.欢迎两岸互访,共商国是,但不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建议台湾和大陆之间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两地同胞的直接接触,互通信息,探亲访友,旅游观光,进行学术、文化、体育、文艺观摩。
1980年2月15日,全国政协发出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希望台湾各界人士敦促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首先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解释名词:三通有“大、小三通”之说。“大三通”即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通邮、通商、通航。“小三通”是指大陆部分地区和台湾部分地区的通邮、通商、通航。这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所提出的一项具体措施)
了解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同时了解一些有关两岸交往的事实,了解一些名词的含义。
教学环节三:台湾民众的态度
教师:为了早日实现两岸统一,两岸同胞都在尽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下面的一些事例就是近年来台湾各界所做的努力。(呈现下面的事例)
1993年4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就两岸经济合作、科技文化交流、两会会务等问题交换意见,签署协议。这是海峡两岸两个授权的民间团体最高负责人的首次会谈和接触。它表明海峡两岸关系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访问大陆。
2005年5月5日至5月13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西安、南京、上海、长沙、北京。
2005年7月6日至13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率领的新党访问团一行30人访问广州、南京、大连、北京。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两岸人民的交往与交流。增加祖国统一的信心。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由此可见,祖国统一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的人心所向,台独及分裂祖国的任何行为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学生活动:列举自己认为祖国能够统一的 10条理由。我认为中国能够统一的十条理由。附一: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附二: 七子之歌 闻一多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做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 课标要求
1.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课程标准1.1.5)
2.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必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课程标准3.4.2)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了解劳动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
本单元 3课内容。第九课《人类的需要》包含 3个部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和“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分别从劳动与人类的形成、劳动与人类文明、劳动与个人的发展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劳动的意义。
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可敬的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第一部分赞叹了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伟大与光荣,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光荣,鄙视劳动可耻的思想;第二部分分析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劳动成果,如何尊重劳动者。
第十一课《乐于劳动,善于劳动》分为两个部分,“快乐的劳动者”和“新型的劳动者”。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既是自己快乐的源泉,也是法定的光荣义务,学会从劳动中寻找快乐;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中的创造,了解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懂得通过创造性劳动造福人民、发展自己,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掌握劳动的本领。
教材知识结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并认同劳动 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和劳动促进人的发展等基本观点。认识劳动的价值,应该具备的劳动素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 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劳动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应该树立怎么样的劳动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者的思想,抵制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抵制歧视劳动者,尤其是抵制歧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形成“不劳者不得食”的价值观。
3.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作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能力、气质相比较,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对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作用还没有全面的认识,对于劳动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还认识不足,因此,不热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对一些需要较大付出的劳动和艰苦的劳动存在厌恶的心理。青少年中还广泛存在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喜欢享受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并通过大量事实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学会从劳动中寻找乐趣,从收获中获得快乐,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同时,对于现在的青少年的发展来说,学会劳动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述清楚劳动创造人;通过大量事实让学生知道劳动创造文明;认同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劳动促进个人的发展。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意识和劳动光荣的意识。
要在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是尚未成熟的个体,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还有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甚至还必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有的学生有享乐的思想,有的学生鄙视劳动,认识不到劳动的创造作用和劳动的价值,甚至有一些厌恶劳动的思想。我们既要采用的适当的方法,严格要求学生,促进其发展,又要尊重信任学生自己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尊重信任的氛围中,才可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变得自尊自信。
第九课 人类的需要
第一节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 导入:体验劳动
1.呈现各种劳动的场景的录像或者画面,如农民在田里 劳动、工人在工厂劳动、科研工作者在试验室或者在野外劳动,以及各种文艺创作等场景。
2.教师: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劳动的世界。没有人们的劳动就不可能有我们的生活,更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正是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使人类能够繁衍生息,传承到今天。关于劳动,我们同学有什么话要说?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说说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充满劳动的社会,通过教师引导,进入主题。
让学生思考劳动对人的生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教学环节一:劳动创造了人类
1.教师: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人类的起源时代,看看在人类的起源时代,劳动起到了什么作用。2.呈现反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录像或者图片资料或者动画。也可以利用教科书第 81 页资料,通过阅读了解事实。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 劳动 起了 决定的 作用。我们可以说 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是劳动创造的社会。
让学生直观了解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作用。本部分内容只要学生了解结论就可以,不展开讲解。
教学环节二:劳动的含义,劳动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活动
1.学生课前观察周围人们的劳动,了解人们对劳动的重视以及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具体活动要求见活动设计“活动四:劳动者的一天”)
2.教师:我们的父母就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每天都在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
3.学生交流课前活动的结果,并谈谈交流后的感受。
4.学生交流:你还见过或者是知道哪些劳动现象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将学生交流的结果分类写在黑板上,以便后面的活动使用。
通过了解父母生活周围人的劳动,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父母每天劳动的辛勤,体验父母对自己的恩德,增进对父母的感情。
教学环节三:感受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教师:通过发言,我们了解到,农民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粮食、蔬菜、水果等,工人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食品、服饰、器具等,作家的劳动为我们创作了小说、散文、诗歌等,编导、演员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电影、电视、戏剧等,科学家的劳动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的水平,商人的劳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样,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清洁工改善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等等。其实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凝聚着劳动者的血汗,我们的血肉之躯也是因劳动而生,因劳动而长。总之,劳动创造了一切。
2.深化劳动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把学生发言的内容分类写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食品、服饰、器具、交通工具 —— 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劳动创造的物质文明)
小说、散文、诗歌、学习—— 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劳动创造精神文明)
3.教师总结: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宝贵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就“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项发明”开展交流。可以以 小组的形式汇报,最后全班投票评选出 “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项发明”。
帮助学生从对劳动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劳动含义的理性认识。总结
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劳动成果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
第二节 劳动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导入:读资料,体验劳动与人的性格发展 1.呈现阅读资料,学生读资料谈感想。资料一:上海某区评选优秀学生,从 28000名中学生中挑选出17名候选人。然而,当他们从考场门口走过时,脚踩测试者有意扔在门口的扫帚和抹布,却没有一人理会。
2.教师提问:测试者为什么要把扫帚和抹布扔在他们路过的门口呢?(测试他们的对劳动的态度)同学们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3.学生交流。
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及同伴的劳动的态度,感受劳动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关系,知道劳动对人成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环节一:感受劳动,初步体验劳动的意义
(教师上课前在教室门口扔一个比较大的废纸团,观察通过的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尤其是如果有学生主动捡起来,及时表扬)
1.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父母和老师这么重视培养我们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学生交流)
2.刚才我们是评价别人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我们自己呢,我们都从事过什么样的劳动呢?(学生发言)
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劳动促进人本身的发展”的道理,珍惜劳动机会,培养劳动意识
教学环节二:劳动会促进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提高
1.教师总结:从刚才的发言中可以了解到同学们具有很好的劳动观念,但也发现有些同学并不重视劳动。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资料,看看劳动到底有什么好处?
资料二: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对波士顿地区 456名儿童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 20% 左右。
2.学生交流读了资料后的感受和自己受到的启发。
3.教师总结 :劳动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会促进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提高。
通过资料让学生发现劳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懂得劳动是通向未来幸福之路
教学环节三:劳动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意志力、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
1.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劳动对于人道德、能力等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实劳动的力量是神奇的,劳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看看下面的资料,我们就会有所发现。
资料三:李泽楷,身为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二公子,被商界的朋友称之为“小超人”。李泽楷 13岁时就离开父母前往美国。在美国读书时,日常家务无人代劳,一切都自己动手做,他还经常在晚上到麦当劳打工,去高尔夫球场做球童。
2.学生交流:为什么出身富有的李泽楷要亲自做家务并要打工挣生活费呢,为什么他不把这些时间用于学业?(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通过李泽楷的事例,我们可以了解,劳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劳动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发育,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体能就会很好;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的大脑发育就会得到发展。对青少年而言,劳动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意志力、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但是我们同学中,存在这样的思想:我父母有钱,不用我劳动,他们可以养活我。这样的思想将给我们青少年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我们大家想一想,这种想法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学生开展交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培养劳动意识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学环节四:自我反思
1.我国的青少年从事劳动的情况怎样呢,我们看资料。
资料四:据研究,美国儿童每天平均体力劳动的时间是1.2 小时,韩国儿童每天劳动 0.7 小时,法国儿童是 0.6 小时。我们中国儿童才 0.2 小时,仅仅 12 分钟!
你有什么发现:我们的儿童的劳动时间也很少,对我们的发展不利。
2.教师:因此,我们要重视参加家务劳动,对我们的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第十课 尊重劳动者 珍惜劳动成果 第一节 可敬的劳动者 导入:了解劳动者
1.教师:在今天的社会里,有各种各样的劳动者。你最敬佩的劳动者是谁?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说的方面可能比较多,也可能集中在某些行业、某些著名的企业家等人身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都应该是我们的敬佩和爱戴的人)
感受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劳动者,引入劳动者的话题。教学环节一:劳动状元榜
1.教师:我们可以把劳动者大体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让我们来看看大家了解的各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哪些,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劳动模范,制作自己的“劳动状元榜”。(具体活动过程和操作过程见“活动活动设计”)
让学生懂得,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提出的贡献,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教学环节二:劳动的贵与贱
1.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看到在“劳动状元榜”中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说明任何行业都可以出解出杰出人物。我们也经常说,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由于不同的劳动者在收入等方面享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因此,不少人还是存在不平等的思想。下面的事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2.呈现案例。
有 一家报社举办了百名中学生“暑期一日”社会实践活动,咨询和报名的中学生十分踊跃。其中在必胜客实践的“我到名店做比萨”和到农科院实践的“我是克隆植物的新农民”两组,50人的名额在活动启事登出的第二天便已爆满。可与此同时,“我当一天清洁工”小组直到实践活动的前一天,也仅有5名学生报名,活动当天,当环卫保洁队派来了5名最好的保洁队员,开着5辆保洁车欢迎小队员们的时候,他们看到只剩下一名队员。
3.学生谈对上述新闻的感想。结合流弊谈谈这种思想的严重后果。
4.教师总结:有很多人看不起农民,也有很多人看不起工人。但是,我们看看我们教室里的一切,电视、投影仪、电灯,桌椅、黑板、文具等,想想我们身上的校服、中午吃的饭、回家时乘公交车等,都是这些常被人忽略甚至被人“看不起”的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成果。崇拜甚至迷信一些劳动者,看不起另一些劳动者,这种思想本身就不是现代社会所应具有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我们不尊重工人和农民,也许将来我们自己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那时候,我们才会渴望自己得到尊重,自己的价值得到承认。所以,只有人人都尊重劳动者——不管他的劳动是干什么的,我们每个人才会受到尊重。
这是社会的常见现象,让学生了解社会流弊,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观念。懂得在当今社会,任何行业的劳动都可以让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取得好成绩。
强调尊重劳动者的事每个人应该持的态度,尊重劳动者就是尊重我们自己,懂得歧视本身并不是健康的心态,是需要彻底铲除的封建思想。
总结
1.学生判断下面的论断的正确性。
(1)张三的爷爷是老科学家,为国家的原子弹研制做出过重要贡献,所以要受到同学们的尊重;李四的爷爷是个普通农民,在农村干了一辈子,所以不必受到同学们的尊重。()
(2)王五的妈妈是某医院的院长,所以王五在学校整天“我妈长、我妈短的”生怕同学们不知道他妈是谁;刘七的爸爸是个修理工人,每次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刘七总是很不好意思。()
2.教师总结:劳动者都是美的,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尊重。第二节 珍惜劳动成果 导入:读《悯农》导入主题 1.学生读《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教师:这是一首大家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诗,它描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可贵。诗虽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可是我们大家仔细体味一下,就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感受到作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怜悯之情、崇敬之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粮食的珍惜之情。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珍惜粮食,有时甚至是到了崇拜的地步,我们看看下面的故事。
近年,我已经年过不惑(40岁为不惑),我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令人羡慕的6位数。然而一个习惯至今不能丢弃,即珍惜每一粒粮食。这是父亲多年来给我们养成的习惯,“爱惜”这个词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对我们每个孩子都很慈祥,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对我们发脾气,而且是发很大的脾气:一是我们几个孩子争东西的时候,在他老人家看来,兄弟姊妹必须和和气气,大的要让小的,小的要尊敬大的;二就是在我们有些许浪费粮食的行为时。因此,至今我还是保持着掉了饭粒立刻捡起来的习惯。
说实在的,我“改正”这个习惯。一是为了尊敬我的父亲,是他老人家养了我们这么大,他老人家的精神就是我们应该承袭的精神;二是因为我认为,应该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记住粮食的可贵。今天我们富裕了,不等于我们永远富裕下去,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 包括儿童生活在饥饿中。而且,浪费实在不是什么令人羡慕的品质,而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我们要把它抛弃掉。
从学生熟悉的诗歌入手,可以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爱惜粮食品质的可贵,确立节约粮食 光 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
教学环节一: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1.教师:从一粒种子到我们碗里的米饭,要经历哪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艰辛付出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不必要详细了解全过程,主要是体会劳动果实得来不易。如在耕种过程中遇到恶劣的天气、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等。
3.学生结合自己的父母或周围的人们的劳动,说说劳动者付出的辛苦以及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如母亲是记者的同学谈谈她报道一条新闻要付出哪些辛苦;父母是工人的同学谈谈父母以及同事们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付出的劳累,等等。具体活动过程可参考教学活动涉及“劳动者的一天”)
4.学生交流活动感受: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大家有什么感受?(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经过劳动者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
了解我们享有 的所有劳动成 果都来之不易,懂得珍惜 劳动果实。教学环节二:珍惜劳动成果
1.刚才我们都了解了我们的父母、我们周围的人们的劳动付出,懂得了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应该珍惜劳动果实。那么,我们到底做得如何?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画面。(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到学校食堂录一小段学生将剩饭菜倒入垃圾桶的录像或者是拍一些照片,课堂上使用)
2.学生交流感受:看了这些画面大家的感受。
3.寻找浪费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讨论交流生活中遇到的浪费现象,讨论后由小组代表来发言。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的现象?
(2)学校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的现象?
(3)社会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还有哪些?
浪费现象是我 们现在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通过讨论 引起大家的注意。总结
1.教师总结: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勤俭节约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必须勤俭节约。刚才,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的浪费现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节约宣言。
2.小组开展“我的勤俭节约宣言”活动,确定宣言内容,撰写宣言。学以致用,督促学生形成节约意识,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第十一课 乐于劳动 善于劳动 第一节 快乐的劳动者 导入:心灵手巧
1.组织开展“心灵手巧”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和方式参考“教学活动设计”。
2.学生反思刚才做活动的感受。如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作品完成后大家的感受是什么等。重要的是注意活动的体验,体会创造、付出和收获的快乐。
3.教师总结:没有劳动的付出,我们就体会不到收获的快乐。体会劳动创造快乐,体验劳动收获的快乐。教学环节一:感受劳动的快乐
1.学生交流自己平时参加的劳动以及收获到的快乐:哪位同学参加过劳动,并且让自己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学生交流)
2.学生根据平时的体验和交流,寻找劳动带来的快乐。(如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劳动获得成果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合作带来的快乐等)3.教师总结:劳动是辛苦的付出过程,也是快乐过程,我们要善于发现劳动中的快乐。只有学会从劳动中寻找快乐,才能真正地从劳动中获得利益。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增强学生对劳动快乐的理解。教学环节二:劳动者的快乐
1.让我们听听劳动者是怎样看待劳动中的快乐的。
2.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表达劳动者快乐心情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如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在寻找野生水稻原株时付出辛苦以及成功后的快乐等。下面几则名言可供参考。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卢梭)
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高尔基)
通过具体事例突出劳动的快乐。教学环节三:反思自己
1.学生交流自己平时的劳动情况:我们现在主要的劳动有哪些?(如学习、学校的劳动、家务劳动、社会上的公益活动等)
2.学生交流这些日常劳动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可以从对自己未来的成长的好处、对自己独立自主品质的培养、对自己身心的锻炼等方面谈)
3.教师总结:没有劳动的付出,就不会体验劳动的快乐。没有劳动就不能 社会的发展,我们都是劳动者,都学习做一个快乐的劳动者。
反思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成为快乐的劳动者。第二节 新型劳动者 导入:模拟招聘会
1.组织开展“模拟招聘会”活动。具体活动设计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九。教师指定5个学生扮演招聘者,其他学生写个人推荐简历,扮演招聘公司招聘人员的学生按照公司对人才的要求招聘人才,学生根据自己“应聘”的情况总结自己的得失,了解自己所具备的和所缺失的素质。
2.全班根据刚才的活动讨论未来社会对人来的需要,了解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3.学生谈谈在刚才活动中所得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活动了解社 会所需要的人才,引导学生为未来进入社会做 准备的意识,懂得为自己成为未来的人才做好素质准备。
教学环节一:认识时代变化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变化
1.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行业需要的劳动者都必须具备多种素质。今天的劳动者已经不能简单地分为传统意义上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了,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
2.学生列举自己周围一些下岗工人或者找不到工作的人的情况,说说他们失业、下岗的原因,总结在就业方面遇到困难的原因。
3.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写在黑板上),归纳总结其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失业、下岗、找不到工作的人往往知识陈旧、技术落后、不善于学习等,这些都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表现。
了解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不断提高,懂得有些人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被淘汰的原因。
教学环节二:认识新型劳动者的代表
1.教师:正是很多人认识到了社会对新型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因此他们努力适当现代社会的需要,积极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下面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让我们思考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2.呈现许振超、王启民、袁隆平等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事迹。学生总结他们具有的素质。(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劳动者)
以社会上的榜样给学生以启发,树立新型的劳动观。教学环节三:了解新型劳动者的素质
1.教师: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基本了解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刚才认识的几位榜样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他们所具备的素质。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劳动者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得我们能够目标明确,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2.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多 新型人才的要求,懂得为自己 的未来做好准备。
教学环节四:创新实践
1.教师引导:通过讨论,我们发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要迅速发展,必须提倡自主创新精神。中学生 是最具有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群体,因此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 佳时期。很多地方都有青少年创新大赛,让我们看一个中学生的创新发明。
2.介绍中学生发明“眼球鼠标”荣获创新大赛一等奖的故事。(具体内容见“教学参考资料”)
3.创新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能力,必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培养。我们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真正地创新我们的生活。
4.开展“创新大赛”活动。(具体活动参考“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结
1.教师:我们是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而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成为优秀的、杰出的劳动者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我们也必须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进步,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的劳动者。
2.学生课后用诗歌、散文等形式描绘自己学习这一单元后的感受。总结升华,提高认识,巩固学习效果
第五单元 市场考察 课标要求
1.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课程标准1.2.5)
2.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课程标准3.4.2)
3.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课程标准3.4.2)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共分为3课。
第十二课“走进市场”分为3个部分,其教学内容包括感受市场、了解市场经济、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资源配置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通过价格的涨落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商品;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以尽量降低成本。好像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但是无论表现为什么形式,它都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聚积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集体经济也有多种实现形式。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它都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在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三课“法制:市场经济的护卫者”,主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市场的公平性是以市场的法制性为保证的特征。
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市场经济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十三课“品质:市场经济的通行证”,引导学生认识作为商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在赢得市场、巩固和拓展市场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必须企业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必须重视产品的品质。在这里,教科书讲述了品质的定义,影响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后者。教科书用事例引导学生懂得,在现代社会,商品的品质不仅指耐用性、实用性等质量,也指服务、文化等。这里,又特别强调“诚信”的意义,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教材知识结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了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基本思想,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市场经营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符合学生理解力的材料和组织丰富的活动,体验、感受学习市场和市场经济,认识和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公平意识、诚信意识,通过对国有经济和国家知名品牌的了解来增加民族自豪感。
3.学生情况分析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学生关注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各种消费活动,但是对于一些经济现象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
市场经济的规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等都是学生不了解的内容,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的未来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每个人必然要面对市场经济的各种要求,教育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形成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还是很不熟悉,所以教学时要注重材料,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案例。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准则,也是待人接物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视为做人的美德。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浮,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究信用。诚实,即为人诚实,待人诚恳,对事业忠诚。诚实与守信二者有密 切的联系,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守信用。在建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铲除坑蒙拐骗的恶劣行为,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教学建议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社会生活经验及社会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在初中阶段,应主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正面教育,适当揭露社会生活中的负面或消极现象,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负面的和消极的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来认识其错误所在,从而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应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要将教科所书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第十二课 走进市场 第一节 市场扫描 导入:
播放音像资料: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宽敞的大型的购物中心、货价整齐的超市等。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呈现一些反映市场繁荣的照片。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环节一:市场起源
1.教师:这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地方——市场。所谓市场就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我要提个问题,市场是怎么产生的,是谁想起来要建立这样的市场进行商品买卖,让人们的生活如此方便?是否有人类生产就有市场?(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原始社会人们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以及社会发展后的专业手工作坊,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换产生的原因。
教师:当人们有了多余的产品,才有交换的可能。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了社会分工,这是产品交换的基础。有了分工才有了交换的需要。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
让学生了解商品交换的起因,即商品交换是生产力进步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教学环节二:货币产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1.呈现原始社会产品交换的过程(漫画《原始人的交换》)。
教师:让我们看看原始人是怎样进行交换的,看看我们现在的交换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可以用公式来表现(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不同之处)。
教师:由此看来,货币在商品交往的过程中起着中间商品的作用。最初的时候,人们往往选择人们常用的东西做中间商品,后来发展为贝壳、金、银等大家认为是贵重的东西。我们今天使用的纸币就更加方便了,因此,市场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
让学生懂得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教学环节三:市场的不同类型
2.教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市场。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哪些市场呢?我们来比较一下不同类型的市场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市场类型 特点
超级市场
购物中心
农贸市场
早市
劳动力市场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给学生以启发,使学生能够相互启发,不断丰富知识。如果学生受生活条件限制而对市场种类不甚了解,教师也要准备一些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也可以参照“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发现市场”开展活动)
教师:了解了生活中的市场,我们知道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要,不同类型的市场应运而生。
了解市场的类型和市场的特点。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了解价值规律。教学环节四:价值规律
1.教师:经常去市场购物,我们会发现,商品的价格很有学问。我们看看下面的故事。
小明最喜欢吃西红柿,他经常同妈妈一起去买西红柿。去的次数多了,他悄悄记下了每次买的价格,结果发现每次的价格不一样。(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列举一个价格表,体现西红柿价格的变动)
2.学生讨论西红柿价格变动的原因。
教师:商品的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一斤西红柿的价格受买主人数多少的影响,买的人多时,西红柿不够卖,价格就涨上去了;价格涨到一定金额,买的人就越来越少,有较多西红柿卖不去,价格就降下来,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规模。等到市场上西红柿少了,价格贵了,生产者又会扩大生产规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是生产的调节器。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供不应求 —— 价格上升 —— 生产者利益增加 —— 扩大生产 —— 供应增加 —— 供过于求 —— 价格下降 —— 生产者利益降低 —— 缩小生产 —— 供不应求
3.学生讨论同一种商品在相同时间的价格是否一样。教师:我们来听听同学的发现(见活动“市场调查”)。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规律。总结
市场联系着生产和消费,是保障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因此市场是社会经济的调节器和晴雨表。
第二节 市场经济 导入:模拟经营活动
具体活动过程可以参照“教学活动设计”。
提示: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来模拟产品,如用纸剪成方、圆、三角代表不同的产品。设产品生产厂家和产品收购公司。
产品生产厂家根据市场的价格来生产商品。
产品收购公司根据市场产品的多少决定购买价格。每 5 分钟收购一次。下次收购前,收购公司要根据市场上商品的多寡重新制定一次价格,然后根据制定的价格收购产品。
每次卖出产品后,生产厂家计算公司的收益,并根据价格和收益决定生产规模,然后各公司继续生产。
整个活动要收购 3 次,共需要 15 分钟。体验市场活动规律,体验价值规律的作用。教学环节一:引入了市场机制
1.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总结市场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2.教师:对市场的行情的准确把握,使得经营获利。所以,有一句话说:过去产品卖不出去,找市长,现在找市场。下面,我们看两条新闻。
(新闻一)中国民航总局日前公布了改进民航服务工作的 13项措施。其中包括:候机楼内各种服务、引导标志醒目,问询台服务人员要热情、及时、耐心解答旅客的问题,为旅客排忧解难。不强制或变相强制旅客购买人身、行李保险。为老、幼、病、残、孕旅客在机场提供轮椅、担架、救护车辆等特殊服务,在飞机上提供方便和可能的饮料、餐饮等特殊服务。开始办理旅客登机牌手续、头等舱、公务舱旅客等待时间不超过5分钟,普通舱旅客不超过20分钟,航班高峰时旅客等待安检时间不超过18分钟。国内航班有5种以上饮料、国际航班有8种以上饮料,供旅客选择。
(新闻二)中铁路改进站车服务的 10项措施及监督办法:确保旅客列车正点运行,维护旅客列车正点率;切实做好旅客列车开水供应充足及时,保证旅客的用水需要;保证旅客列车开水供应充足及时,坚决制止不供开水只卖饮料;严格执行旅客卧具收取时间的规定,凡是最终到本段的列车和在段折返停留时间4小时以上的列车,软、硬卧卧具必须 到站后收取,在外段折返不足4小时的硬卧卧具可以提前40分钟收取,硬卧卧具一趟一换、软卧卧具一人一换,等等。
3.学生讨论铁路和民航公布这样的便民措施的原因。(市场竞争的引入促进了服务业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消费者获得好的服务)
4.学生讨论交流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从而总结市场经济的特点。初步了解市场经济的规律,懂得市场对产品生产者的要求。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市场经济的特点,培养市场经济意识。教学环节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世界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市场有了基本的理解,知道了什么是市场、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市场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也在发生变化和发展。我们都听说过,现在是处在全球化的时期,市场也在全球化。为了适应市场全球化的要求,我国加大了改革力度,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融入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市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大家都知道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中国在 2001年进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下面,我们看看中国“入世”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心和信心。(学生阅读资料,见“教学参考资料”)
2.教师:英国经济学家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同一只大象进到一间屋里。
你怎样理解他的比喻?(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品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巨大的生产原料市场,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3.学生交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好处以及面对的挑战。(有关资料见“教学参考资料”)
增加对市场经济经济的了解。教学环节四:课堂总结和作业
作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以及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变化。
第三节 基本经济制度 导入:看图说国有企业
介绍海州露天煤矿的情况 1.教师:(出示邮票实物或用多媒体呈现邮票照片)1954年版的邮票,上面的图案是一个露天煤矿;(出示人民币实物或用多媒体呈现人民币照片)1960年版的人民币,上面的图案是同一个露天煤矿,这个煤矿就是位于辽宁省阜新市的海州露天煤矿。2.学生自由谈:你能否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座煤矿?
3.教师介绍:海州露天煤矿于 1953年建成投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建成投产以来,海州露天煤矿累计采煤 2 亿多吨。不久前,有记者来到曾经举世闻名的海州露天矿底,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长 4 公里、宽 2 公里、深 310 米的矿坑,这个深不见底的矿坑见证了海州煤矿半个世纪的辉煌以及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通过邮票、人民币上同一个图案激发学生兴趣,认识国有企业的重要性
我国的国有经济把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海州露天煤矿是其中的代表。教学环节一: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和大型国有企业
1.像海州露天煤矿这样的企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我国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像大庆油田、海州露天煤矿等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的经济支柱。像大庆油田、海州露天煤矿这样的经济形式,属于公有制经济,这样的企业属于国有企业。
2.教师:刚才,我们听到了一个词“公有制经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经济界,根据生产资料的归属,划分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 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国有经济了。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具有无可代替的、举足轻重的地位。2001年的统计,我国国有企业净资产占 67.8% 的比例。
3.学生交流:我国的公有经济在哪些领域所占比重最多。(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整,并出示数字)
国有经济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为:石油 92.1%、石化 69.3%、电力 90.6%、汽车 72.0%、冶金 64.4%、铁路 83.1%,在军工、金融、民航、通信等领域均占 90% 以上。
4.学生交流:这些行业和领域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这些行业和领域都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国有经济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应继续处于支配地位。
1997 ~ 2002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由3家上升到11家,这些企业全部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3年中国企业联合会推出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368家,占总数的73.6%,资产占总数的 96.4%,利润占总数的 85.4%。
5.学生交流:我知道的大型国有企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集团公司等)
加深学生对公有经济的认识,懂得国有企业对我国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讲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的概念,这里特别强调全体劳动人民共有。
使学生了解国有经济的实力,理解国有经济的重要性,懂得国有经济把握国家经济命脉。
教学环节二:国有经济的其他形式
教师:在刚才的分析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这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一般来说,国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其他企业中的国有成分。
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也称“纯国有企业”。
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经济实质类同于纯国有企业。
其他企业中的国有成分是指除上述“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外,在其他混合型的企业中,国家出资所占的份额,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国有部分。国有控股企业为国家投资的份额超过 51% 企业。(这部分可以作为拓展的知识部分来介绍)
更多了解国有经济,同时了解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学环节三:集体经济
1.了解了国有经济,我们再来了解另一种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2.学生自读教科书中有关集体经济的内容。3.比较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区别。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比较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含义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地位
主导
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主导作用
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担负着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吸收社会分散资金
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社会财富
增加税收
重视和了解公有制经济,懂得公有经济的多种形式 教学环节四:其他经济形式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1.前面我们了解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在已经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2.请学生列举自己所了解的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如个体商贩)
私营经济(如希望集团)
外资经济(如顶新集团)
3.教师: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 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给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4.学生谈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了解我国的多种经济形式。这里不是重点,因此可以简单介绍。教学环节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经济必须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还存在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因此,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可以概括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总结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表明,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促进的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十三课 法制:市场经济的护卫者 第一节 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
第四篇: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学设计
“五千年文明”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而感到自豪,形成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典型成就,如天文历法、军事、医学、文学等方面的代表著作或成果。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查找资料。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简单,很多内容只是给了一些照片,师生需要查找资料,丰富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备课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资料,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师生都要查找有关中华文明的历史资料。可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分专题查找资料,如文学、军事、天文历法、医学等。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复习引入
.请学生说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呈现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的照片):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照片上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就发源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是,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尘飞烟灭了。而中国的文化,却还在枝繁叶茂地发展着。
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活动一:中华上下五千年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探起,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哪个同学知道,中华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自由发言)中华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中华文明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医学、政治等都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明成果大都被保存或继承了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2.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中华文明回顾》,领会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教师:中华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的,这与中华文明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从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外来的侵略而中断过。中华民族文化非常博大,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中医、武术、戏曲、书法、军事等;也非常精深,变幻莫测、奥妙无穷。我们今天就来简单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4.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平时对我国历史的了解,选择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或者朝代,列举这些时期或朝代中华文明的发展状况。学生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简要地陈述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取得的科学成就,如《甘石星经》、鲁班、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的发展,如扁鹊、《皇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诗经》、屈原、《离骚》;等等。
也可以根据文明成果进行归纳:文学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政治上,“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
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懂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活动为本节课的拓展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集体简单回顾我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及取得的成果
教学环节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应活动开展活动。
本活动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拓展,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总结
中华文明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独领风骚。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扬光大。
“百年沧桑”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侵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对中华文化的破坏。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国家弱就要被欺压的道理;懂得从历史中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世界列强的侵略,其中的重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简单了解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经过、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以及主要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补充更多的资料。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资料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简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事件即可。本备课系统提供了一些资料,教师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学生: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提问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果。现在,我们要回到近代,看看近代的中国发生了哪些事情。不知道同学们对1840这个数字有什么印象?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直接引入主题
教学环节一:百年沧桑
.教师:“1840”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的数字,就是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百年梦魇般的生活。那么,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呈现下面的一段文字)
840年,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由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而引起的,所以史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请学生简述战争的经过。
3.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的资料,了解战争的起因、主要经过及其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本备课系统提供了大量资料供师生参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在如上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分专题进行交流。可以将学生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组”“第二次鸦片战争组”“中日甲午战争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组”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其他方式分组。
学生了解1840年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所遭受的战争创伤,特别是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耻辱和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引导学生不忘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环节二:细说不平等条约
.教师: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列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耻辱。这种灾难和耻辱被一一记录在各个不平等条约中。2.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列举1840年后的百年中,中国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各个不平等的条约的名称,教师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如果学生列举不出来,教师可以直接呈现。
3.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查找到的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及其具体内容。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整理有关内容,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交流的内容列在下表中。
条约名称
签订国家
主要条款
4.学生谈体会,说说自己对这些条约的看法和感受。
了解这些条约,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世界列强入侵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受强权凌辱的感觉,更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弱国就要受欺压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环节三:圆明园的诉说
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应内容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的深或浅,由教师根据教学时间的多与寡自行处理。
从一个重要侧面了解世界列强对中华文化的无情破坏
总结
可以采取让学生谈感想的办法进行总结。
“百年抗争”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上中华儿女为摆脱封建统治、对抗列强的欺压而进行的浴血奋战。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列强的个性品质;懂得通过回顾历史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世界列强的凌辱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的人物、事件即可,其中的具体知识不必要掌握。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特别是查找战争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物和事件。
学生查找林则徐、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个人简介;查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故事引入
.教师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有关故事参见“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讲完后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林则徐是我国人民的不畏强暴、勇于与强权抗争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回顾中华民族在近现代进行的百年抗争。
以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学环节一:走进三元里
学生阅读师生查找到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资料,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其他地方的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华民族百年抗争的典型事例。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课主旨
教学环节二:甲午风云
学生阅读甲午战争及邓世昌的故事;了解甲午海战中,中国军民对敌斗争的史实,从而体会中国人民在面对敌人侵略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无畏的精神。本备课系统提供了邓世昌的一些资料,可以供师生参考。
教学环节三:戊戌变法的英烈
学生阅读资料《戊戌变法》,交流从中理解到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戊戌变法的小说、历史资料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戊戌变法》比较详细地讲述了变法的起因、经过、结局,并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孙中山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历史贡献及局限
教学环节四:孙中山的功绩
.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的资料,简要了解这段史实,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辛亥革命》可供师生参考。
下面的资料供参考。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从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和反封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达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
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从而了解到中华民族为实现祖国的强盛而付出的努力及其局限性
总结
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中华儿女蔑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为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奠定了基础。
总结提升,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发扬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案例
本课参照“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七: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活动八:中华爱国魂”“活动九: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活动十: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本备课系统提供了有关的阅读资料,可供师生参考。
关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性的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能力目标: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提高科学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党的情感,立志长大后投身到祖国建设事业中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一些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过程,并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本节课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闯过了难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新的辉煌。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不少历史事件,如教科书第14页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教学时,教师要充实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并真正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并认同教科书中主题文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阅读教科书的内容;浏览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有关内容,研究本节教学案例,确定教学思路;准备有关。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的资料;查找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的历史资料。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听歌曲,谈感想
.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欣赏歌曲并交流从歌曲中,你认识到了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让学生了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雪耻梦想
教学环节一:回顾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
.了解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存之路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有过许多尝试。
学生列举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救亡图存的尝试并说明其结果。
农民战争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
2.引出主题: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教师: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什么?中国人要救国图亡只能走什么道路?
让学生用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中国近代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进行的探索,这些探索失败的事实,为学生理解是中国人民选了中国共产党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教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最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它们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一文,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3.教师: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28年中进行的斗争。
引导学生承接上节课的内容,充分认识到以往的各种努力和斗争失败的原因,从而为下面内容的引出奠定基础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人民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全册
第一课 别把尊严丢了
第一课时 尊重自己
教学目标
1、人的尊严无比珍贵,失去尊严之后,要花多少倍的代价才能找回来!
2、不因眼前小利而牺牲自己做人的尊严,这样的人浑身洋溢着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3、尊严不是一时的得失,更不是财富的多寡,而是你是否把自己当做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人的尊严无比珍贵,失去尊严之后,要花多少倍的代价才能找回来!
2、尊严不是一时的得失,更不是财富的多寡,而是你是否把自己当做大写的人。
教学难点
1、不因眼前小利而牺牲自己做人的尊严,这样的人浑身洋溢着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Xk b1.C om
2、尊严不是一时的得失,更不是财富的多寡,而是你是否把自己当做大写的人。
教学过程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不愿失去尊严,人格尊严是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的精神根基,没有了它,人只剩下空空的躯壳,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1)活动一 你看到或听说过不顾自己的尊严的事情吗?请详细地讲述出来。想一想这些人为什么不尊重自己,不顾自己的尊严?
(2)感悟角
教师总结:尊严不是一时的得失,更不是财富的多寡,而是你是否把自己当做大写的人。(3)活动二 学生讨论
1、学习成绩差就矮人一等吗?
2、贫穷就没有尊严吗?
(4)活动三 请为自己定制一句尊严捍卫词:
为了不丧失尊严,我————
(5)活动四 讲一个自己做得最有尊严的事情。板书设计
1、人的尊严无比珍贵,失去尊严之后,要花多少倍的代价才能找回来!
2、不因眼前小利而牺牲自己做人的尊严,这样的人浑身洋溢着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3、尊严不是一时的得失,更不是财富的多寡,而是你是否把自己当做大写的人。
作业布置:新课程练习第1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经受歧视的考验
教学目标
1、不被歧视吓倒
2、如何经受歧视的考验
3、不歧视别人
教学重点
1、不被歧视吓倒
2、如何经受歧视的考验
3、不歧视别人
教学难点
1、如何经受歧视的考验
教学过程
一、不被歧视吓倒
导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可能都有被人看不起的时候。(1)活动一 课堂讨论
1、有些同学喜欢给其他同学起绰号或者喊同学的绰号,这样做好不好?
2、请站在被称呼歧视性绰号的同学的角度想一想,他们当时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
3、如何经受歧视的考验?
教师总结: 别人歧视的眼光是对我们尊严的巨大挑战和考验,如果我们经受不住,就可能自暴自弃,被这些人看低;如果我们经受得住,我们的尊严就会散发出更强的光芒。在歧视面前,我们所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昂起头、挺直腰!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2)学习两条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
二、不歧视别人
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歧视着别人,使别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3)、活动二 自我反思
自己默默地想一想,你是否曾经在不经意间或多或少地歧视着别人?使别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ww w.Xkb 1.coM
归纳小结:当我们以歧视的眼光和言行对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时顾及别人的自尊,将心比心地尊重别人,不损伤别人的尊严。板书设计
1、不被歧视吓倒
2、如何经受歧视的考验
3、不歧视别人
作业布置:新课程练习第3页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不在崇拜中迷失自我
教学目标
1、盲目崇拜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尊严。
2、崇拜明星会使我们失去人格尊严。
3、崇拜金钱会使我们失去人格尊严。
教学重点
1、盲目崇拜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尊严。
2、崇拜明星会使我们失去人格尊严。
3、崇拜金钱会使我们失去人格尊严。
教学难点
1、崇拜明星会使我们失去人格尊严。
2、崇拜金钱会使我们失去人格尊严。
教学过程
导语:盲目崇拜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尊严。疯狂地追逐明星、金钱或权力都会使我们失去自我,甚至丢失神圣的人格尊严。
一、明星崇拜 活动一 课堂讨论
回忆一下,你觉得哪些崇拜行为有损人格尊严?
教师总结: 盲目崇拜最容易使人迷失自我,与其有激情地崇拜别人,不如把激情用到提高自己上面,学些本领,做好自己。
二、金钱崇拜
活动二 实践营地
收集日常生活中反映金钱崇拜的言行和现象,并对此进析。
活动三 接力赛
你认为,我们还可能在哪些崇拜中迷失自我?
归纳小结:当我们疲于奔命地追逐明星、金钱或权力的时候,我们会在疯狂中迷失自我、扭曲自我、丑化自我,从而丧失了别人的尊重。板书设计
1、盲目崇拜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尊严。
2、崇拜明星会使我们失去人格尊严。
3、崇拜金钱会使我们失去人格尊严。
作业布置:新课程练习第5页 教学反思:
第二课 生命的滋味
第一课时 生命的特殊体验
教学目标
1、人生的境遇复杂,人生的征途艰险.正因为如此,生命才显得丰富多彩,人生才具有完整的意义.2、挫折是人生经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挫折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人生的境遇复杂,人生的征途艰险.正因为如此,生命才显得丰富多彩,人生才具有完整的意义.2、挫折是人生经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
1、挫折是人生经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 人生的境遇复杂,人生的征途艰险.正因为如此,生命才显得丰富多彩,人生才具有完整的意义.(1)活动一 各抒己见
人的一生中可能遇到那些挫折和挑战?(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考试失败 别人指责 生理缺陷 天灾人祸 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
朋友之间出现了矛盾等等
(2)学生讨论后明白:任何人都不可能不遭遇挫折,即使
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很顺的人。挫折是人生经历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
(3)活动二 同桌之间互相调查,看看他(她)遇到过哪些挫折?(4)专家讲坛:什么是挫折?
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5)想一想:你能运用专家讲坛中有关挫折的理论对自己遇到的挫折进行分析吗?
遇到的挫折————
产生的原因————
处理的方式———— 板书设计
1、人生的境遇复杂,人生的征途艰险.正因为如此,生命才显得丰富多彩,人生才具有完整的意义.2、挫折是人生经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什么是挫折?
4、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作业布置:新课程练习第7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让生命之根更深
教学目标
1、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
2、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成长带来障碍的同时,也丰富着我们人生的经历。
教学重点
1、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
2、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成长带来障碍的同时,也丰富着我们人生的经历。
教学难点
1、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成长带来障碍的同时,也丰富着我们人生的经历。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过程
导语:挫折总是难免的。挫折使有些人从此一蹶不振,而另外一些人则勇敢地面对挫折,让自己的生命之根扎得更深。
(1)活动一 阅读角
学生阅读短文之后进行讨论,生命之钙的成分包括什么?
教师总结: 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坚强、勇敢的面对生活。
(2)活动二 想一想
你所经历的挫折给你带来什么?
教师总结:信心、希望、坚强、勇敢、成熟、理智。
归纳小结:没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就找不到真理。失败和挫折是人生的学校,它能折磨人、考验人,更能教育人、锻炼人,使人受益终生。
板书设计
1、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
2、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成长带来障碍的同时,也丰富着我们人生的经历。
3、没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就找不到真理。失败和挫折是人生的学校,它能折磨人、考验人,更能教育人、锻炼人,使人受益终生。
作业布置:新课程练习第9页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关键在态度
教学目标
1、面对挫折,不同的心态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2、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
3、怎样才能走出挫折,成就自己的事业。
教学重点
1、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
2、怎样才能走出挫折,成就自己的事业。
教学难点
1、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
2、怎样才能走出挫折,成就自己的事业。
教学过程
导语:对待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挫折呢?
(1)活动一 细细品位
学生阅读短文《别让眼睛老去》,然后讨论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教师总结:面对挫折,不同的心态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积极的心态会使你的眼睛醒来,看到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你的生命会重新闪亮;而消极的心态则会使你的眼睛老去,只看到悲观、失望和灰暗的一面,你的生命也会随之黯淡。
(2)活动二 接力赛
请你也搜集一些这方面的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消极的心态情绪表现:悲伤、愤怒、厌倦、内疚、抑郁、自卑„ 积极的心态情绪表现:乐观、目标、欢笑、果敢、爱和关心、充满
信心„
(3)、活动三 友情链接
积极走出挫折,成就自己的事业,要做到以下几点
(4)、活动四 学生阅读短文《致微笑的桑兰》
通过了解桑兰的遭遇、情感体验以及她与命运的抗争,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坚强和精神的力量。
归纳小结: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积极的心态会使你的眼睛醒来,看到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你的生命会重新闪亮。
板书设计
1、面对挫折,不同的心态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2、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
3、怎样才能走出挫折,成就自己的事业。
作业布置:新课程练习第11页
教学反思: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第四课时 生命只有一次
教学目标
1、青少年轻生的主要心理原因。
2、如何开导这些轻生的青少年?
3、善待自己的生命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
4、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对自己重要,对他人、对社会也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
1、善待自己的生命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
2、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对自己重要,对他人、对社会也同样重要。
教学难点
1、如何开导这些轻生的青少年?
2、善待自己的生命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
3、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对自己重要,对他人、对社会也同样重要。
教学过程
导语: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过分看重目标的实现和过程的艰辛,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严重一些的挫折,往往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问题的所谓“解决”。
一、生命的滋味
(1)、活动一 心理医生
1、青少年轻生的主要心理原因有哪些?
2、如何开导这些轻生的青少年?
教师总结: 有些我们“不可逾越的挫折”,只是说明“此路不通”,但还有别的“路”可以走。生命得来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善待自己的生命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
(2)、活动二 学生阅读短文《劝诫碑》。
你能否也为那些想轻生的人写一段劝戒碑文?
二、我们都很重要
www.xiexiebang.com
2、不讲诚信的危害
教学过程
导语:诚信是人之根本、社会之根基。不讲诚信,人无法立于世;没有诚信,社会无法正常运转。
一、诚信是桨
不讲诚信会妨碍自己的发展 第一环节 细细品味
引用寓言,创设情境,并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失去诚信会导致怎样的结局。在讨论之后,学生看短文,感悟在人生的长河中,诚信是桨的道理。
第二环节 小讨论
从寓言到现实,通过漫画的形式,列举学生生活中几种不讲诚信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解析。让学生列举身边其他不讲诚信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进行总结和反思,强调不讲诚信的危害。
二、信任从哪里来
讲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第一环节 感悟角
阅读美文《一诺千金》,结合文章思考教材中的两个问题,领悟得到别人信任的前提是对别人的诚实守信。
第二环节 各抒己见
以“我看无人监考”为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策划一次无人监考活动,让学生体验无人监考带来的自信和愉悦。
第三环节 诚信档案
要求学生在诚信档案中记录下自己过去做过的诚信的与不诚信的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在全班开展评选“诚信之星”的活动。
归纳小结:诚信是人之根本、社会之根基。不讲诚信,人无法立于世;没有诚信,社会无法正常运转。板书设计
1、不讲诚信会妨碍自己的发展
2、不讲诚信的危害
3、讲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作业布置:新课程练习第33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
教学目标
1、不讲诚信会付出高昂的代价,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
2、讲诚信的企业或组织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走向长盛不衰。
教学重点
1、不讲诚信会付出高昂的代价,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
2、讲诚信的企业或组织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走向长盛不衰。
教学难点
1、不讲诚信会付出高昂的代价,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
2、讲诚信的企业或组织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走向长盛不衰。
教学过程
导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诚信缺失的现象。
一、诚信缺失的代价
失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失信,让我们失去了希望。
第一环节 现象思考
选取生活中诚信缺失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并列举自己身边其他的诚信缺失的事例。
第二环节 资料分析
在上一环节现象列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带来的危害。小资料中运用大量的数据从经济的角度说明危害,之后由点到面,要求学生从其他角度(如对个人、企业、国家等方面)说明危害。
第三环节 新闻回放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从企业的角度强调诚信缺失的危害。
二、诚信制胜ww w.Xkb 1.coM
讲诚信的企业或组织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走向长盛不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通过对原因的,给学生深刻的启示。
归纳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诚信缺失的现象。
板书设计
1、不讲诚信会付出高昂的代价,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
2、讲诚信的企业或组织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走向长盛不衰。
作业布置:新课程练习第36页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事情没那么简单
教学目标
1、诚信需要智慧
2、诚信需要勇气
教学重点
1、诚信需要智慧
2、诚信需要勇气
教学难点
1、诚信需要智慧
2、诚信需要勇气
教学过程
导语:实话要讲,但是得考虑表达的方式,不能不尊重人。
一、诚信需要智慧
第一环节 “不爱听”的实话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讲的实话具有杀伤力,学生感受实话的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