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什么颜色》教学设计与评析
《爱什么颜色》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读4个生字,写会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积累美词佳句,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领会文主要内容,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热爱生活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教学流程〗
第一时
(一)活动激趣,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美丽的画。想看吗?(出示彩虹图)
师:告诉老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1:我看到一幅美丽的彩虹图。
生2:我看到一道神奇的彩虹高高挂在天空。
生3: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出现在天空。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师:说得真好!“五颜六色”形容色彩非常多!快数数,彩虹有几种颜色?
学生观察。
师:对!是七种。其中有你喜欢的颜色吗?
生1:我喜欢红色。因为红色非常鲜艳,我的红领巾也是红色的。
生2:黄色最漂亮。我的小书橱,我的床都是黄色的。国旗上的五角星也是黄色的。
……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它的美丽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趣的诗歌,读读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什么颜色。
(板书题)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堂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自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书,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
2同桌互相读书,巩固生字。
3读书挑战赛:
(1)小组内同学间自由挑战。
(2)小组间互相挑战
[评析: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一些趣味性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自主研读,读悟结合
1学生自读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2同桌交流:
(1)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2)把自己的感受谈给对方听。
3全班交流,学法渗透:
生1:(读第二小节)早晨,小作者迎着初升的朝阳上学去,道路两旁那红红的枫叶仿佛正在向小作者快乐的招手,摸着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小作者的心里该是多么高兴呀!
师:谈得好!在小作者的眼里,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美好!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吗?
(生深情地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像)
学生评价。
生2:小作者的心和队旗的颜色是一样的,说明了小作者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为队旗添光彩。
师:你很会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会有很大的收获!
生3:前,我查阅了有关资料,红色代表着热情,是一种吉祥色。小作者喜欢红色,也说明了他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爱。
师:怪不得人们遇有喜庆的日子时,总喜欢用红色来点缀装扮房子。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红色的?
学生积极回答。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你能用上刚才大家说的这些事物,模仿文的这一小节,来说一段话吗?
生:我爱火红的颜色,因为,烛光是火红的,玫瑰花是火红的,我是一名教师,我批改作业的钢笔,我的心,也是火红的。
[评析: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4自主学习,交流合作。
师:下面,咱们用刚才的方法学习其他的小节吧!
(用上面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文的其他小节,可以教师指导学习,也可以小组内自学,然后交流)
[评析:教会学法,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四)激发想像,自由创作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你再仔细读读这三小节,看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读书。
生1:我发现小作者喜欢三种颜色,实际上是表达了他的不同的理想。绿色表现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红色表现了对学习生活的热爱;而蓝色则是小作者对未来的向往。
师:谈得真好!
生2:我发现每一小节都是先说喜爱什么颜色,然后再由“因为――”来说出原因。
[评析: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求知,主动获得。]
师:对!你是个细心的同学。据我所知,有的同学不止喜欢这三种颜色,你还喜欢什么颜色,请模仿诗歌的一小节,说给大家听。
生1:我爱洁白的颜色,因为――雪花是洁白的,云朵是白色的,我是一名教师,我用的粉笔是洁白的,连我的衬衣,也是洁白的。
生2:我爱透明的颜色,因为――玻璃是透明的,空气是透明的,我是一名科学家,将来我发明的汽车,也是透明的。
……
(五)读书升华,感情渗透
师:让我们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文吧!
学生开火车读文。(喜欢绿色的同学读一小节,喜欢红色的读二小节,喜欢蓝色的读最后一节)
色彩超市
(投影出示多种颜色的画笔)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仿照文再写一小节诗歌。
第二篇:《爱什么颜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本课10个生字,包括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体会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初读课文。
我们的世界万紫千红,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自读课文,看看小作者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二、分组自学,初步感知。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重点指导“威、蔚、武”三字的笔画。
学生交流学习。
(2)出示“保”和“宝”学生区别。师引导学生认真区别其不同用法。
三、再读课文,体会意境。
1、指名分小节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2、指名简述读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彩色画面。
四、完成“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
抄一抄:碧绿蔚蓝辽阔威武乘风破浪……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积累词语。
1、试背诗歌,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2、说出自己积累的有关“颜色”的词语。
二、精品细读,体会感情。
1、学生自主探究三小节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生活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3、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天地”找一找描写颜色的词语:红()()……
师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联想理解词语”(金钥匙)
2、请仿照诗歌再编一段。
第三课时
一、展示续编,培养兴趣。
1、小组内展示,评出最好的作品。
2、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鲜活的事物来描绘。
二、读一读,背一背。
不仅我们能用文字描绘世界的色彩,古人对色彩亦是喜爱有加。出示《渔歌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生自读,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2、标画出诗中描写颜色的词。
3、说一说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
三、课后延伸
收集有关描写颜色的古诗。
第三篇:《颜色与吸热》教学设计
《颜色与吸热》教学设计
卢龙县刘家营乡桃林口小学:张春香
教学内容: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7页至58页。
本课概述:本节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黑、红、白不同颜色纸杯内的温度,从而探究深浅颜色不同的材料与吸热多少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的能力,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材料吸收热量的多少。
2、能够准确的测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能够与同学交流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得出黑色材料比白色材料吸收的辐射热多
2、能够解释生活中利用热辐射的一些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出生活中利用不同颜色的材料的例子 教学重点
能够按要求正确的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教学难点
能准确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分组实验器材
3个形状、材料相同颜色不同(红色、黑色、白色)的纸杯,三只温度计,台灯(充足的阳光)、秒表、记录表。设计思路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能力有关系的实验。
2、记录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最终形成共识,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请你观察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你发现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为什么?
3、为什么冬天雪后人们踩过的雪化得快,而野地里的雪化的慢呢?
【设计意图:由问题导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4、颜色与吸热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5、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下面实验做好铺垫】
二、探究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颜色与吸热的关系吧!
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请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讨论将如何进行实验,研究制定实验过程
2、小组汇报设计的实验过程
3、请学生说说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师再次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学生开始操作进行实验 第一步:小组检查实验器材。
第二部:分别把黑、红、白颜色的纸杯的盖用笔尖扎个小孔。
第三部:分别向3个纸杯中个插入一支初始温度相同的温度计,并同时将纸杯放到台灯(阳光下照射)(室外乒乓球台上)。第四部:过10分钟,观察温度的变化,并记录在表中。
5、小组成员回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6、小组报告实验结果(指定小组向全班报告实验的进行情况和实验结果)
7、实验情况简评(表扬实验按规程、守纪律、效果明显、观察仔细等方面的组或某些学生,指出实验方法不对的情况和克服的办法)
8、指导学生整理实验报告
9、指导好学生整理好仪器。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找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间的情感,实验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整理实验信息,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使学生的数据意识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三、总结归纳,拓展练习
1、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2、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1)大型的露天煤气罐、石油罐,如果他们吸收太阳的热过多,就会引起爆炸,怎样做可以有效的防止事故发生?
(2)多媒体出示出示“高斯号” 轮船脱险的故事,请学生思考“高斯号”轮船为什么能够平安脱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与生活”。】
第四篇:《爱什么颜色》教学反思
《爱什么颜色》教学反思
《爱什么颜色》是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一首小诗。诗歌语言简练,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课前,我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让学生在预习诗歌时交流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教学诗歌时,我重点带领学生赏析第一小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相象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等方式,孩子们明白了“我的梦”,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在学完第一小节后我引导学生回顾小结刚才学习的方法,然后让他们运用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小节。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了“我的心”,知道了“我的理想”。同时也在朗读中无痕地记忆了诗歌。
在学完诗歌后,我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交流自己喜爱的颜色及原因。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颜色的理解只停在表层意思上,联想不到颜色的象征意义,只能说出什么是什么颜色的,不能进行深层描写。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了,于是我迅速调整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说:“当我看到“火红”这个词,脑海中马上会浮现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或热情如火的场面。你们是不是也跟老师一样,也有这种感觉呢?”话音一落,学生纷纷举手,果然,我这一示范,调动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有的学生说想起了过年时家家贴春联、挂红灯笼、发红包等热闹的情景。有的说想起了新娘子的红裙子等。我见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便又在黑板上写了“洁白”一词,有了前一次的基础,学生无需多大的点拔,便联想起了白衣天使、洁白的婚纱、心地善良的同学等,甚至有一个学生还联想起了“白色污染”,看来只要启发得当,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便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后来又引导学生就“金黄、粉红、黑色” 等几种颜色充分联想,学生的发言充满童趣和想象力。最后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去“写”,并指导他们选择有意义的、鲜活的事物去描绘。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便诞生了。
第二周教学反思 ——《你一定会听见的》
姚银香
导语是一堂课的引入部分,也能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节新课中,我是这样引入的:
孩子们,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视觉对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朗朗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的伤感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的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如此感人的话语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从中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字教学环节中,以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为主,把生字和读课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生字教学更有意义。
学习课文时,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非常感兴趣,我在课上运用不同形式让学生通读了几遍课文,每一次读,同学们都充满着热情,他们对课文中所描述的声音感到好奇,也感到新鲜,本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课文,因为世界上的声音有的是我们能听见的,有的是听不见的,也许正是那些听不见的声音才更有趣,我们想象出了许多声音,使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观察世界的兴趣,来体会生活的美好。
第三周教学反思
-----《语言二则》
姚银香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
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我通过让学生借助图画自读课文来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然后再让学生演一演,通过表演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成语故事。并揭示寓意。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 较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于寓意的理解也比较透。
第四周教学反思
姚银香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一学习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读”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我所执教的《国徽》这篇课文,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而我这节课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危险导,以多种方法地读(自由读、接读、配乐朗读)为主要凭借,从而引导学生把对祖国的爱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尽量发挥创造潜能,学生动脑、动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意义建构过程,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收获,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感受成就与成功。语文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比如,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做才能为国徽添光彩,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语文,使学生觉得语文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语文学语文的热情。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在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注意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但是评价还不够及时、到位,还欠缺启发性,在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五周教学反思
姚银香
今天教学了《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课,这是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文章叙述了一个十一岁的热那亚少年,在一艘从西班牙开往意大利热那亚的轮船上,用自己大义凛然的行为,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感人故事。情节曲折,故事生动,要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孩子非常需要钱但却又把钱扔掉的原因,从而懂得应时时刻刻把祖国的尊严放在第一位,培养孩子从小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时,为了避免老师生硬枯燥乏味的“唱主角”,我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抓住“意大利少年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这个问题,让生回到文本中,与文本对话,在初步对话完之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再集中反馈,但是由于学生读课文太少了,不熟悉文本,始终找不着点。经过仔细琢磨,我觉得在原来的基础上,应该提醒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衣衫褴褛”“大义凛然”“扔”“砸”等词语,并在文中画出意大利少年捡钱和扔钱的句子,同学生走入文本,体味其中的感情,应该让感情得以升华,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方面的充分对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回归到文本中,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让学生在
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文章的教学重、难点。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质疑。
2、将读准字音、读懂词句、体验语言的画面、体验美好的情
感有机融合在
一起,让学生经历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较好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把握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把文路、教路、学路有效
地融合在相得益彰的点上。
4、要发挥引导作用。刚进入中段的孩子不像五、六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阅
读能力,因此随时指导、指点、引导、帮助他们,交给他们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前有明确的活动建议,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扎实有效。
第六周教学反思
-----《葡萄沟》
姚银香
葡萄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水果之一,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吃。我抓住孩子这一特性,首先问:“你们喜欢吃葡萄吗?”得到孩子的肯定后。我接着又问:“那葡萄的味道是怎样的呢?”孩子们说得津津有味,都快要流口水了,于是我切入课文:“你们知道我国哪里的葡萄最多最好吃吗?”由此引出课题《葡萄沟》。又利用孩子喜爱葡萄的兴趣,让学生赶紧去读读课文,看看葡萄沟的葡萄长得到底有多好?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后,我重点抓第二段来理解课文,如:“茂密”、“凉棚”这些词说明了葡萄的枝叶很茂盛,长得很好;“一个个”、“一大串一大串”写出了葡萄的多;“五光十色”写出了葡萄颜色多,好看。再加上出示一大串一大串,各种颜色的葡萄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了葡萄沟的葡萄长得
又多又好。
在这堂课上我利用学生对葡萄的喜爱,激起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很快走进文本,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就因为有兴趣,所以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课文,以致对课文的朗读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到最后不禁赞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第七周教学反思
-------《小镇的早晨》
姚银香
《小镇的早晨》一课,以散文的体裁,清丽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和紧张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较为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立足于这一精神,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作了一些尝试,力图体现开放的、创造的、个性的课堂教学特色。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最喜欢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语言,尝试品味、学会欣赏,说出自己有所发现的话。从学生的发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要多得多”。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说创造的话。学语言,用语言,不但激活了学生思维,展示了学生个性,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层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获得了具体体现。
二、自主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深地感悟到:教育教学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各尽其才,各显风采。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听、读、想、议、说、演,学生在环环相扣的学习环节中时而群情激昂,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合作交流,时而有说有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起来,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第八周教学反思
-------《世界儿童和平条约》
姚银香
本文是一首诗歌,感情强烈,主要通过朗读体会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感受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实例,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激发情感共鸣,升华中心。
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的了解仅限于各种媒体,并未经历痛苦,对和平的渴望并不强烈。在教学前,我组织学生阅读报纸、书刊、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危险随时存在,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从而促使学生为了和平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篇课文看似一篇简单的儿歌,但细细读过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抽象词语和深刻含义的条约。怎么教?抓住“读书”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延伸到整个世界,调查、研究,然后回到课堂,再来体会理解这个条约,相信这个办法能行。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上,从预习反馈开始,然后展开整个文章。由于文章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果悉数研究,学生水平达不到,时间也不够,因此我根据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集中探讨一至两项内容,再体会朗读,其他内容作为非重点,达到“读之初体验”就可以。最后,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要求和平的愿望,对全世界发出呼唤。因此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节课重视了课前准备,使学生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对“战争”和“和平”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课文的外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准备对学好本课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新课程也赋予了老师和孩子们开放的课堂。课堂上,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学生的交流发言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他们的思路开阔,见多识广,敢想敢说,乐于合作。本节课以“默读——交流——朗读”为主线,以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为中心展开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学生都能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谈出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学生知识的广泛性、思维的开放性,与以往学生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从他们朴素稚嫩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应该说这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九周教学反思
姚银香
《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既然是精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抓住重点。我们都知道三年级是由以识字为重点向阅读、写作为重点过渡的年级。因此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上,首先抓住“词、句、段”、“重点段”、“朗读能力”这几个主要方面,上课时就能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学有所得。因此在课前设计时,我是这样去设计的,课后我感觉效果不错。
1、以句带词,以句带段,词句结合,句段结合。文章是一个各部分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我想“词、句、段”的教学也不应各自孤立。而应该抓住他们在文章中的相互联系,以句带词,以句带段,词句结合,句段结合。比如,第1自然段共6句话,写翠鸟的小爪,羽毛鲜艳的颜色和他们的眼睛、嘴,共三层。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层理解。特别是写它颜色特别鲜艳的四句话,先让学生,逐句弄懂这些句子中的颜色是什么样的,懂得头巾、外衣、衬衫是打比方,应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句带词,理解句意: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是概括地写翠鸟颜色鲜艳,后三句分别说它具体的事什么样的,怎样鲜艳,明白句与句是怎样连在一起的,按什么顺序连在一起的:最后朗读知道这一段是从写爪到身、到写眼眼睛,以句带段,理解段意。
2、另外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消化理解阶段,还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上下功夫。比如课文中写翠鸟的写外形的部分,是从爪到头来叙述的。在指导朗读、熟读的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改变书上的顺序,从头到爪叙述翠鸟的外形,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样,通过初读、精读、熟读的过程,达到读懂、读熟的要求,达到理解语言、吸收语言、消化应用所学语言的目的,为今后学生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十周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
姚银香
在这一节课中,我在课堂中我先进行了导入,再把课题解了。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所以学生能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更羸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我在解决了字词后,让学生先把课文读好,能够读得比较正确比较流利。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出示了自学提示一和二。
1、认真读课文,把预习时画出的本课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直到读准为止。
2、用加一加,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写一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并把它们记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听写生字新词,交让同桌互相学习互相检查,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并记住。这样学生对生字词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了。
然后就让学生同桌换着检查课文是不是读得很好了,然后让学生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读得非常投入,而且通过检查来看学生读得相当有感情。
最后就出示一个大的问题,也就是能够让学生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含的问题,“更羸为什么会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学生已经知道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先让学生把课文的最后一段读好,再和学生一起分析更羸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这样一来学生对本文的重难点就很容易的掌握了。然后做与本课有关的练习题。
就这样也把学生的语文文字和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融会贯通,课堂教学效果还不错。
第五篇:光和颜色教学设计
篇一:《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
《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与地位
1、地位与作用
《光的色彩 颜色》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是对颜色之谜的揭秘。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为知道级,与前后知识点联系不太紧密,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各种颜色,但对颜色成因知之甚少,有比较迫切的了解需求。因此,本节课确定为让学生掌握白光色散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用实验来探究物理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了一定的光学基础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在能力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但在理论上对一些现象还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难点:色光的混合及物体的颜色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2)知道光的三原色。
(3)会用色光的混合和物体颜色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成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体和不透明体颜色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
(1)教法(2)学法
引导启发 观察体验 实验探究 阅读自学 演示与多媒体结合演示 实验探究
三、教具、学具
学生仪器:手电筒、装有水的圆形烧瓶、三棱镜玻璃砖、放大镜、彩色透明纸、三色陀螺、学生活动卡、计算机等。
教师仪器:三棱镜、投影仪、三基色演示仪、彩色透明纸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一是播放世博会开幕式精彩片段,二是展示大自然中彩虹图片。
看到世博的五彩缤纷,同学们感到兴奋和骄傲。看到天空的彩虹,同学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学们在骄傲和激动时,你们有谁思考过人类和自然如何创造的这五彩缤纷世界的?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颜色之谜。
【设计说明】这样的新课导入激发了学生对要学的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
板书:3.1 光的色彩 颜色
(二)、新课教学
投影展示四幅图片,找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他们自身都能发光。这些物理学中把他们称为光源。板书:
一、光源
板书: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再从这四幅图片分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同学们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天然光源,哪些人造光源? 多媒体展示:(对比图)分析他们都是光源吗?
仍然以这四幅图片看,同学们看到的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的色彩相同吗??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世博会开幕式中,中国馆图片有哪些光源,他们是什么颜色的?
从中国馆中发出白光,那么白光是最单纯的吗? 请我们同学猜想一下? 板书:
二、光的色散(重点)
【活动】
学生利用实验仪器,寻找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
白光的色散
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彩带,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条彩带。
【设计说明】一句话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师生关系成为探究中的伙伴,平等中的首席。
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老师今天用的白光既不是太阳光也不是手电筒的光而是我们投影仪发出的一束白光。那我们观察一下,这束白光通过三棱镜能否得到彩色光带呢?大家看实验非常清楚。这就是我刚才的实验。它告诉我们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光的色散。
板书: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设计说明】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色散过程,便于学生思考和理解,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同学们知道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那么如果我们将七色光混合,会产生什么颜色呢? 板书:
三、色光的混合(难点、重点)
(1)、观察电脑显示屏白色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的结果:电脑显示屏白色部分是由无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光点组成的。
【设计说明】这样的设计情景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拨动了学生的思维。
(2)、体验旋转自制的三色陀螺比较观察到的颜色。然后同学之间交流。比较观察的结果。
【设计说明】利用身边随手可得器材设计成学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同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色光混合的感性认识。
(3)、利用三基色演示仪演示色光的混合。
板书:
四、物体的颜色(难点)
(1)对透明体的颜色成因
①首先让学生利用手边仪器寻找单色光,将有色滤纸蒙在手电筒照上,并射向白纸,得到单色光。
【设计说明】它利用生活用品改进设计成学生活动器材,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②接着教师演示透明体的颜色实验,*这是一张红色的透明纸体,下面我们看一下那种色光可以透过它?大家看红光能透过红色滤纸,蓝光和绿光均不可以。*这是一张蓝色的透明体,下面我们看一下那种色光可以透过它?大家看只有蓝光能透过红色滤纸。
由此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板书:
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设计说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彩色透明纸、手电筒各种颜色的布条等来研究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把单纯的书面作业转变为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
请学生阅读自学59页生活*物理*社会,然后回答一下的问题:(1)光具有能量吗?
(2)光能在科学上有什么应用?请举例说明。(3)光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吗?
板书:
五、光具有能量,光能。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学习收获
①首先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②接着在科学探究方面有什么收获? ③再来是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有什么收获? ④最后是你感觉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设计说明】本节课小结形式与以往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总结课堂收获时,不仅回顾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交流的更多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这种小结方式比较好地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要求。
(四)、作业布置: ① 完成不透明体颜色成因的“实验探究”
② 尝试解释电脑、电视上的各种色彩形成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3.1 光的色彩 颜色
一、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光的色散
太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三、色光的混合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四、物体的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
五、光具有能量,光能。、六、教学设计说明
我们突出了新课的导入、教师的引导、实验探究的功能、多媒体的应用、设问的培养、这样设置比较好地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比较好地创设了探究情景,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意见,感谢评委!篇二:1.4光和颜色(第1课时)_教学设计
光和颜色(第1课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一章 第3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光源,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学会光线的画法;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光速的应用;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实验来展示科学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教具
ppt课件、蜡烛、火柴、激光灯、玻璃砖、水、牛奶、烧杯、玻璃水槽、镜、三棱镜、红色玻璃纸、绿色玻璃纸、白纸、手电筒、绿叶、橘子(黄皮)。
四、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对光有哪些了解,学生个别回答。
教学意图:通过问题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的水平,对接下来的教学有一个准备。
师:什么是光源?
(1)光源ppt02 活动: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分析它们之间各自发光的特点,并思考,哪些属于光源?
定义: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
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 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
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
反射光)
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
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附)点击“进入人造光源发展史”ppt12 返回
师: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图示范光线的画法)
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光的传播
演示1: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
演示2:光在水中传播的路线
演示3: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路线
结论: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是按直线传播的。
学生:举出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影子的形成、树林里的一缕缕阳光、军训时排队必须看齐前面同学的后脑勺、日食的形成、隧道挖掘机的激光、射击运动员射击时瞄准(以我国射击运动员朱启南射击瞄准时为例)(超级链接)日食、月食的成因 师:展示几张手影的图片,并提问:你知道手影的原理是什么吗?
生:与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的有关。【思维拓展】
思考:一个人从路灯下走远时,其影子长度如何变化?
(3)光速 ppt07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并填空:
光在中传播速度最大,其值为,合。
并要求学生了解:光在空气中:约3×108米/秒;在水中:真
空中速度的3/4;玻璃中:真空中速度的2/3(生)算一算: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路程?(速度以真空计算)1光年 = 9.46 ×1012千米
(展示图片)光速、声速与火箭的速度的比较
课堂小结: ppt08 水中掺入少量牛奶
课外延伸的小孔成像原理图(可四人一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及原理 ppt09 课堂练习:ppt09 ppt10 1.打雷时,为什么先见闪电后闻雷声? 【分析】实际上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光速是3×108米/秒,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仅为340米/秒,所以打雷时,先看见闪电而后听到雷声
2.短距离赛跑时,计时员为什么见到发令枪冒烟时就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的形式_____。
才计时?
【分析】发令员发令时,枪声和烟同时发生并在空中传播。运动员与发令员相距很近,可以认为在发令的同时起跑。记时员在终点,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可以认为发令的同时记时员看到了冒烟,记时员听到声音要稍后些。
3.下面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是()参考答案:d a.影子的形成 b.小孔成像
c.看不见高墙后面的物体 d.闪电后才听到雷声 4.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参考答案:a a、太阳 b、月亮c、蜡烛d、眼睛
5.晴天,树阴下见到一块圆形的明暗不同的光斑是怎样形成的?
分析:其实这些光斑是太阳的像,因为太阳光线通过树叶的缝隙时,也按原来的直线进行传播(原理同小孔成像)。
教学反思: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很多,学生举例时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举例,如排队、瞄准、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都是。课本上还有一个探究: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实际上也是证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按直线传播的最好例子。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有阳光的日子,在树下进行研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