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复习课既充实又精彩
让复习课既充实又精彩
进入初三复习阶段后,各门功课都进入了全面系统复习的阶段了,课业负担十分繁重,学生深陷题海,学生累,老师也累。老师累的是如何才让复习课上得既充实又精彩,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复习课又是最难上的一种课,难就难在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下降,没有了学习新课程的新鲜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成为我们上复习课的老师棘手的并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忙乱而远离井井有条,最后导致“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我首先来分析复习课的特点:
1、似曾相识的疲劳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程度会越来高,他们对学过的内容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开书了然,关倒书茫然,但是,已学过的知识对他们又会产生“审美疲劳”,不想再见。
2、时间短、头绪多、容量大、节奏快
3、对教师的要求高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和考纲,了解知识的纵、横向以及内在联系,如:历史、政治可能还有古今中外的联系。
4、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由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多、时间长,很难将支离破碎的知识连成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所以,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复习课,都要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联系,进而优化所学的知识,使其系统化、科学化。
因此,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中,我们教师必须处理好充实教材和“精彩”课堂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创造精彩课堂
上新课时,我们都会注重情境的创设,千方百计地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在上复习课时,却出现一言堂的情况,有些教师在授课时,经常用“严肃认真”的口气来上课,绷着脸,语气经常带着“火药味”,感觉用这种气势来压倒学生,是最好的办法。而其实这样的教学是非常低效的,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我本人就有深刻地体会。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会学生做几道题,记住几个知识点,而是千方百计的去捕捉时机创造条件,营造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和复习知识同样都是一种享受。复习课的内容多为学生已接触过、教师已讲解过的内容。创造良好的复习情境,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学语言是主要媒体。教师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情感,则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易把学生带入探索情境中去。如在复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及省会和简称时,我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结合《中国地图》去背诵记忆,但是,我发现有两位学生在窃窃私语,等学生基本上背好后,我马上抽这两位学生回答,但是他们回答不出来,我内心虽然很生气,但我却面带笑容说:刚才这两位同学在研究“小沈阳”的家乡到底在哪里,帅哥魔术师刘谦的魔术秘诀,如果大家想了解的话,请大家下课后去他们那里去咨询。看见他们有点不好意思,我接着说:下次要是谁没回答上我就要罚他了,罚他给大家表演“小沈阳”的节目,有句谚语说的好:人就是奴隶,必须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哪有成绩。这段话即压韵,又工整,引得同学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在不伤师生关系时给同学以警告。又如在复习到《我国的环境问题》时我就说:过去,草原上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是“风儿吹吹,沙儿飘飘”,“风儿沙儿,缠缠绵绵走天涯”,沙进人退,粮田被毁,沙尘暴直逼北京,飞越长江,直达上海和南京。学生会心一笑,却牢固掌握了知识,生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将学生迅速带入乐学的情境之中,学生也就乐于参与了。
2、设置新的问题情境
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没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对复习课中的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需要反复讲解的问题,我们要改变提问的方式,而要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联系社会实际、增添新的条件等方式,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但要考虑问什么,同时更要考虑怎么问,避免学生产生已经听过、听不听无所谓的心态。如在复习了列强对中国清政府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后,要复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为了能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我就换了一个方法,设置了一个新的问题:材料一: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设立起来,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问:中国人自知不如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它们分别是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请各举两个历史人物,并说说他们为改变中国的“不足”做出了哪些努力?这一问题一提出,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似曾相识,马上翻开书本去思考,分析,显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3、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鉴于形象思维对感知事物的巨大作用,教师在复习时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进行图画展现、音乐渲染等等,这样可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复习《屈辱的岁月》时我首先放了一些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在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19世纪中期。很快,通过对史实的再次认识分析后,使学生马上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取得既充实又精彩的教学效果。
二、理清线索,落实基础知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性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目标也体现了“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课程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而是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但学生学了三年,学了很多内容;且要面临中考。大多数学生乍一回忆起来,大脑一片散乱,犹如满目树叶,不见枝干。怎么复习?无从下手。所以复习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初中三年所学内容,落实每个知识点,提纲挈领,理清线索,使树叶归于枝干。
考试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简单知识体系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根据考试说明上的知识点,我们归纳出这样的线索:
这样梳理知识,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理清线索后,一些综合性的试题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来,如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什么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更重要的是学生举一反三,把其他考点的内容也理出了线索,如近现代属于考试范围的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上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相继取得成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促使人类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极大发展,各种矛盾激化,从而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样一来,理清了线,丰富了点,面也呼之欲出。更值得欣慰的是,在给学生“鱼”的同时,教会了学生“渔”,这是我们最大收获。
三、整合内容,搭建框架结构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充分落实了考试说明的要求,学生弄清基本的线索,对所有内容进行初步复习。接下来要做的是将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概括、提炼,把许许多多的点、线以一定的主题或中心整合成一个面。这样使已经复习的内容更有条理性,更具系统性,从而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了中国地理的有关知识后,我把这部分知识概括为:一“大”(就是一个大中国)它包括:两个岛屿,两条大河,三级阶梯,三级行政区域,三大平原,三大季风气候,四大海域,四大高原,四个端点,六个各具特色繁荣区域生活,恰好体现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而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区别,东部与西部的区别,认识到各地区之间应该互相交流与合作,做到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又如世界史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几个表格,对比其异同,呈现其内在联系,使之一目了然。分别概括为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三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四大航线。
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不仅有助学生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教材,更重要的是,经过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消化,使点线的知识以网络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窥一斑可见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形成了简明的知识框架结构。
四、关注生活,重视时政热点,在整合内容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使学生学会阅读材料。通过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时政热点,把握其中心思想;其次,要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要点要全,不局限于某一节或某一课;最后,要紧扣教材,对时政热点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如2008年10月黑瞎子岛回归祖国了,全国人民很高兴,结合这一时事,我马上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请结合清朝疆域图,说说在清朝时,黑瞎子岛属于哪个省管辖?说明了什么?(2)请在《中国政区图》上标出黑瞎子岛的具体位置,并且说说黑瞎子岛在地理位置上对中国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3)黑瞎子岛的回归,给你有何启示?这样一道题目,结合时政热点,既复习了初一的地理知识,又联系了初
二、初三知识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教材知识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可见,将教材知识与学生实际、现实中的时政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时事热点,这不仅使复习课充满生机,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同时,还要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中考命题一个很重要的趋向就是非常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就是要把教材的知识点与我们当地的实际、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平时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学生本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复习课中,有一个对知识的梳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这时教师往往喜欢把知识点设计得过小、过细,师生一问一答,你来我往,边答边板书。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课堂成了教师表现的舞台,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学习活动变得单调乏味。复习课是最容易掉入这一怪圈的一种课型。因为复习课所要温习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来说缺乏像新授课那样的新鲜感。但由于学生原先在各节课里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因此,知识整理自然就成了复习课教学的核心之一。而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有差异的,他们对知识构建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应把复习的步子迈大一些,把问题的范围提的大一些,留给学生比较大的探究空间。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凸显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沟通内在的联系,让学生亲历知识复习的过程,通过比较、辨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活动的体验,要提醒学生不要为了整理而整理,要强调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网络。要使学生在知识整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使知识结构更具迁移性。
如果说平时的教学是栽活一棵棵树,那么复习课就是为它们灌溉,使它们更茁壮地成长为一片林,栽树容易养树难。在复习历史与社会课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创设了良好地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去充实基础知识,并且学会整合知识,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肯定就能上出一堂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多姿多彩的复习课的课堂!一木不成林,只有上好了复习课,让学生把知识整理成了一个系统,所有的知识点才能形成一片知识之林,学生才能在这片林中畅游。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应用
1、复习课的基本程序:
(1)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标。(2)学生自背、互背教学内容,及时反馈。(3)查漏补缺,深化理解有关历史内容。(4)检测。
(5)指名学生回答,明确答案,同桌互阅检测题,及时反馈。
(6)继续巩固未掌握的有关内容。(7)进一步检测,及时反馈。
2、复习课操作过程中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1)复习课比新授课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时间上来说,学生活动时间一般超过三十五分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是一节课的成功的关键。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新授时的知识缺陷,同时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授的基础上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甚至是质的飞跃。
(3)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采取放羊式的复习。绝对不能教师只图个人轻松而放弃对学生的督察、指导、检测。
(4)教师要及时准确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否则,指导就没有针对性,督察就成为一句空话,检测也只是一个形式,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中考临近期间,对于历史学科,冲刺阶段仍需注意哪些事项
1.整理书本,考试万变不离其宗,课本是万题之源。有些学生拿到试卷后就茫然不知所措,心情急躁,其实还是对书本的知识体系不够熟悉,翻目录不失为一种迅速确定查找范围的好方法。北师大版本的目录生动、形象,学生可以将之更改为较直接的课题。如“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可以直接换成“文艺复兴”,“探险者的梦想”可以直接换成“新航路开辟”,“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可以直接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等。这样的目录尤其对于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大,一目了然。
2.整理笔记,构建每单元历史知识网络。在前面的复习中,一般由老师主导,如何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这点很重要。学生自己整理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消化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不过整理时,一定要注意对照《考纲》,要对《考纲》上的知识点个个过关。
3.整理错题。在课堂和课余训练中,建立“纠错本”,把经常遇到的易错题、不理解的问题都记在纠错本上,写下自己当时做错的原因和思路,改正后的心得及体会,不断总结经验,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
另外,中考临近,基础不错的同学,要加强模拟试卷的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40-45分钟,提高答题速度,以便从容应对中考。考试结束以后,注意订正答案,选择题注意题目的关键词,非选择题,实际上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客观的,实际上也类似于选择题,就是答案是唯一的,那么在对待这种题目时,要按照选择题的要求去准备。二是主观的,往往几个相关联的事件联系在一起,需要大家去分析综合,找到异同点。这种题目需要大家重视专题归类,平时多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注意从答案中寻求解题思路和技巧。改卷教师当然更青睐答题切中要点、书写规范严谨、思路清晰的考生。
对于后进生,态度决定一切,千万不能松懈,抓住最后的时间冲刺,重视基础题,如学习报(备战策略)之类的练习,淡化偏题怪题,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最后,平时还要多多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多看新闻,多读报纸,多与历史考点联系。
第二篇:如何让历史课堂既“有血有肉”又“有声有色”
如何让历史课堂既“有血有肉”又“有声有色”
株洲景炎学校
陈伟俊
关键词:历史课堂
有血有肉
有声有色
内容摘要:要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历史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潜心备课,钻研教材,多听公开课,多上公开课,让课堂“有血有肉”;更需要驾驭课堂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全方位的解放学生,使课堂“有声有色”。
作为教育工作者,普遍有这种共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现在的课越来越不好上,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好当。这种认识其实质也就是把教师没有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归结于现代社会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往往是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不与时俱进而逃避责任自欺欺人找借口搪塞。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位思考:学生“不好教”是不是当老师的点金乏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呢?课“不好上”是不是当老师的让课堂枯燥乏味呢?老师“不好当”是不是当老师的抱残守缺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呢?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关注自己的声音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声音。比如,我们历史老师会听到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喜欢历史书籍,但我不喜欢历史课;我喜欢历史人物,但我不喜欢历史老师。”是什么让学生处于矛盾与困惑中?是什么让学生害怕历史课?是什么让历史以及老师都和学生的距离越拉越远?每位历史老师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历史课为什么不能像历史书籍那样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呢?自己在历史课的角色为什么不能像历史人物那样流光溢彩顾盼生辉呢?自己演绎的历史课为什么不能像历史大片那样高潮迭起荡气回肠呢?我想,每位历史老师手里都有同样的一把钥匙——让历史课堂既“有血有肉”又“有声有色”。
怎样才能“有血有肉”,不局限教材,丰富知识,谓之“有肉”;不盲目堆砌知识,不能一盘散沙,要有精气神,让学生遨游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谓之“有血”。
首先,要广泛阅读,不断“充电”,形成广博和高深的历史专业功底。“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一方面,可看历史史籍,可看历史小说,可看历史杂志,也可看历史学术论文,当然也可参加历史专业的各种培训,说白了也就是继续教育。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既可满足历史教学当前的需要,比如知识补缺、更新等;但更着眼长远从根本上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尤其近二十年来,历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社会史、人口史、家庭史等史学著作日渐增多,史学与社会学、自然科学及其他学科交叉的新研究正方兴未艾。历史研究既注重从多角度作细致的微观分析考察,也提倡用“大历史”的观念,即宏观地由前后、中西的往复观照,审视历史。历史研究的这些新变化必然对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我国近年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加大了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篇幅,写进许多生动、丰富、新鲜的内容,使历史教科书真正体现史家所津津乐道的“全方位”和“立体”的历史。高中历史教科书突出高层次的和理性的历史知识,例如典章制度史、科技史、思想史等。同时还编写了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以加强历史教科书的信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考和分析能力。“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历史教师惟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方能使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性还体现在较强的研究能力方面。近年来,“教师是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研究者。只有当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学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其次,要钻研教材,潜心备课,做到给学生一杯水之前先自己装满一桶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有备无患”,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同老话说的“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再次,多上公开课,多听课,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达到“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的高度。我们听过“闭门造车”的故事,也听过“夜郎自大”的故事,上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再“高深莫测”的学问,再“呼风唤雨”的本事,如果只会“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估计也只会落得个“井底之蛙”的名号。若不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身为教师就要有极目楚天舒的开放眼光,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有去芜存菁的创新智慧,欣然“请进来”,高兴“走出去”。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方面上公开课,可以展示自身才华,丰富教学历练,“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对于授课班级,可以打破一些陈规旧约,玩一种较先前开放得多,也另类得有趣的师生交流活动,有助于班级学生的学习心态的调整和学习兴趣的激生;当然,经过老师苦心经营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历史教学公开课也是给听课的领导、教师甚至学生家长提供了咀嚼品味、借鉴探讨和修正弥补历史教育教学的契机,更是给自己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提高的凤凰涅槃的舞台。另一方面积极听课,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教学经验,还可以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听老教师的课,他们的生活中与知识相关的故事,不知觉中变成了自己的,然后又去吸引自己的学生;听那些讲课很幽默的老师的课,他们的幽默不知觉中渲染了自己,有时,幽默也不知觉中走进了我的课堂;听有经验老师的课,感觉可以用较之以前要少的时间备课,但课堂中的效率却有所提高;当然也有时候,觉得老师们所用的方法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可是自己在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却没有取得类似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这在于教育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如果缺乏相关的因素而只是照搬照抄,自然就会效果不佳。所以,学来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使用时必须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如何才能“有声有色”,不惟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声音,但闻学生敢于质疑和热烈讨论解决问题的声音,谓之“有声”;不固定教学模式,不单一教学手段,不局限教学内容,但也不唯形式,不唯作秀,不制造审美疲劳,一切为了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谓之“有色”。
首先,善教利导,充满教学机智。“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相碰,就会迸溅无数火花。”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历史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努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教学中加入新元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不少教师对此问题缺乏理性思考,以致在教学实践中陷入了片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了教学效果的误区。强调其主体性,并非任其自己随意掌握课堂,而是需要教师间接地引导和帮助。此时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以前只要教师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完成教学。现在则要求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科教育知识,包括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教育学科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懂得管理学相关知识,把课堂交给学生来表演,教师这一导演就得把表演安排的井井有条,才能既活跃课堂,又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否则课堂将变成放羊式教学。在调动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同时,教师需更留心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免其课堂变得华而不实。课堂问题的安排上,一方面要优化教师提问,对知识性问题的提问,主要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回忆。一般可以安排在一系列问题的开始,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具体的,或者答案只有一个。这类问题是对树立学生信心有帮助,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课上不积极、比较内向的同学来说,更应倾向于提问他们。对认识性问题而言,其回答通常是开放的、多样的。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等分析时,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现有的结果,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观点。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提问,教师可以设置具体历史情境,重现历史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下,把问题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这需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并且及时表扬送出赞美也是鼓励学生提问的良策,教师的教学机智在此时就往往起到了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活动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有着一定的法则和模式,有着一定的基本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不妥的方法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又无定法,教学方法必须机动灵活。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也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根据教学内涵、学校条件、教师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来合理地使用、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方法。教学需要把握一项重要原则,课有常而教法无常。“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
从无法到有法,这是进步,从有法到无定法,这是突破,从无定法到创新法,贵在得法,这是飞跃。变无法为有法,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使有法为无定法,需要我们抛洒辛勤的汗水。我们在强调教学模式重要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用模式方法研究教学的局限性,不要作茧自缚。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模式时,应当不断进行研究与创新,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到“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以真正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收到实效。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曾有肺腑之言:“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再次,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大师郭思乐教授所建立的生本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强调: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种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有利于人的发展,可以直接地为教育创造成就;它可以促使人以改变教育行为的方法来发挥学习者的能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取代了“以形补形,以考养考”的教育方式,它通过生本带来的巨大学习能量,使“以学养考”成为可能;它更是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历史课堂既“有血”又“有肉”,才会饱满,才会通畅;历史课堂既“有声”又“有色”,才会丰富,才会灵动。这样的课堂既会有魅力,又会有魔力,就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参考书目: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
《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6-7期
第三篇:如何让地理课堂既有趣又有效
如何让地理课堂既有趣又有效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何既要立足课堂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成为关键。教师应立足课堂,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可以高度浓缩,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教会学习方法作为侧重点,为课堂的伸展做好准备。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关键是有没有发现的眼睛。
一.妙结合历史知识讲好地理 1.借助历史地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也是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工具。地图是“用线条描绘的历史,用符号勾勒的现实”,如果不承载历史,它就是一张白纸,有了历史就有了灵魂。
借助历史地图可激发学生读图兴趣:地理教学中,选用历史地图,充分发挥其有血有肉、有情节有人物的特点,设计有情有味的读图活动。如讲“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如果只是枯燥地讲述各行政区的位置和名称,学生觉得索然无味,通过展示“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与学生一起“重走长征路”,让学生说出红军所经过的省区,教师有重点地描述当时此地发生的历史画面,学生在想象和感动中学习了知识,大大活跃课堂氛围,也激发了地理学习的兴趣。
一些地理事实有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只用语言来叙述,难以理解。地理教学中,可恰当引入与教学相关的历史地图,如讲“美国的领土组成”时,可展示“美国国旗”图“美国的领土扩张”历史地图,通过描述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加之两幅图像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美国领土变化,可使学生耳目一新,达到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
2.精讲历史故事
课堂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之所以能激发学习地理兴趣,是因为这种联系可以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如讲“密度流”时,可引入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中偷袭盟军。盟军因此损失惨重,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却收效甚微,德军潜艇依旧从地中海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水面低,而相邻的大西洋水面较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人地中海,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人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特点,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艇上所有
机器,借助海水的运动而行,自然没有马达之类的声音,便顺利地在盟军的眼皮底下溜走了。又如,讲“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时,也可联系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加以理解。当时在没有现代机械动力的条件下,如此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并且最远到达非洲东部海岸和红海沿岸,如果不是巧用本地区季风在不同季节风向有显著变化这一气候特点,要完成如此壮举是不可想象的。通过历史故事不仅可突破难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3.渗透历史知识
地理教材本身充满爱国主义情愫,其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述,时时激起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地理教学中,适时穿插古代先民的辉煌业绩,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东汉张衡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以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人制作地动仪早1700多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旱培植水稻和粟子的国家;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通过精选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可加深理解和巩固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之情。
4.注重地史结合
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其综含性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重组、整合,使知识、认识和方法相互交融,形成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显得尤为重要。讲“我国现在交通发展快速和重要性”时,中国古代交通的发展历史都可成为榜样。如汉代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陆上和水上),唐朝的中外交通.它们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至今不衰。讲“中国、巴西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原因”时,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其历史因素。中国历史上二晋、唐末、两宋等三次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与当地人民一起进行长期不间断的开发,为南方地区后来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巴西的东南沿海地区殖民者最早从这里登陆,最先开发这部分地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些知识也可以和文化的迁移结合起来讲解。
二.地理教学中古诗词的渗透
古诗词篇幅短小、文辞优美、内容健康、琅琅上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结晶。地理课堂中恰当地使用古诗词,可以提高课堂情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自然风光、壮丽河山、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的千古名句,这些都可为丰富地理教学提供载体。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成因,内容丰富、记述翔实,可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的背景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1.巧用古诗词,进行地名教学
地名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颇感痛苦,记忆起来也负担沉重。如果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将事半功倍。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 时可用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可以提示学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蜀指四川。进行“地形”教学时可以复习名句“敕勒川,阴山下”或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来记忆阴山。学习“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时,复习刘禹锡《望洞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记忆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
由于诗歌的简洁性,有时古诗中的地名没有直接交代清楚,教师要提示学生根据古诗描写的环境进行推测。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其中的山指昆仑山。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河指黄河。由于作者的特殊原因,有时所记录的地名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如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所指的山东,而是指陕西华山以东。利用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可以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利于将新旧知识重新构建,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2.分析古诗词,学习地理环境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河壮美,因此产生了一些描述地形地貌特征的优美词句。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内蒙古高原的地势坦荡;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展现了庐山的相对高度;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暗含我国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落差之大。古诗词中还有大量描写天气、气候及其变化的诗句。如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刻画了锋面雨的特征。王之涣《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等,都是描述天气的诗句。在学习“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时”,可以采用谜语的形式引入“风”这个气象要素,运用李峤《风》中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以提高课堂情趣。
3.对比古诗词,掌握区域特征
长江和黄河是祖国的母亲河,对比古典诗词中长江与黄河的内容,可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充满节奏感,便于理解二者的区域差异,学习效果十分突出。古诗中直接描写长江的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直接描写黄河的有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的源头和注入的海洋。长江上中下游水流速度不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和《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分别描述长江上中下游河段的流速特征。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长江、黄河流域广阔,复习诗词可以记忆流经的主要省份。《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分别记述了长江流经重庆、湖北和安徽省。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分别记述黄河流经甘肃省和山西省。
古诗词是文化的积淀。诗歌中有大量描述地区差异的内容,既有自然环境的,也有文化方面的。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西北地区的奇伟壮丽之美,李白《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描写了北方的粗犷与豪迈,张 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一幅典型的江南山水画。南方人勤劳、北方人真诚、西北人豪迈,这些内容可以在区域地理差异教学中进行利用。翁卷《乡村四月》中“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翰《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就是不同区域文化的真实写照。
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用法,关注已知点,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兴奋点。
其实,提高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教师如果能够从教材、课堂以及学生兴趣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那么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又培养地理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让大三寒假精彩而充实”班会内容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寒假放假前班会
2011级会计学、传播学“让大三寒假精彩而充实”班会
时间:会计学:2014年1月8日之前;传播学:2014年1月10日前 地点:上课教室
主持人:班长/副班长 与会人员:全体同学
内容概要:
一、寒假放假安排
寒假时间:具体时间表待定(考完最后一门就可以回家了)
注意事项:为保证按时返校,各位同学要注意避开客流高峰期,提前预订好车船机票,科学安排假期时间,注意天气变化,防止中途受阻。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报到的,必须及时向辅导员请假,学生请假时间≥2天的,须上报学院领导,经批准后方可准假。如未按规定时间返校报到,按学院《学生手册》有关规定处理。
二、离校前事宜
(1)离校前,注意打扫一下寝室卫生,关好门窗;关闭寝室内所有电源,锁好寝室房门。贵重物品由学生本人自行妥善保管,寝室不要留现金,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请随身带走。管理好各自的钥匙,防止假期财产遗失或缺损。所有同学务必认真填写《寒假离校登记表》,生活委员负责。
(2)考虑到寒假期间的安全因素,寒假期间,学院一律不安排学生留校住宿。
三、假期安全管理
在假期回家和开学报到时应特别注意人身、财物、交通、饮食等安全,要有防盗、防骗、防传销的意识,切记一定要乘坐有运营许可证的交通工具;假期活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不参与任何非法活动,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做文明大学生、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寒假里请多与父母聊聊自己在大学的生活,多帮父母长辈干家务,多读书读报写笔记,关注时事热点、了解省情乡情,看看家乡的变化,踊跃参与并进行有效的社会观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活动,争取过一个精彩而充实的大三寒假。
四、关注学业成绩
辅导员 陈丽红 2013年12月26日 —1—
寒假期间请关注并登陆学院的“教务在线”查询自己的成绩,请如实告知父母你在大学的学习情况。另外,请下学期要考英语四六级、国家计算机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同学寒假每周安排适当的时间看看书。请期末考试不理想的同学、等待毕业清考的同学假期做好复习工作,补考一般都安排在下学期开学后的第二周,具体补考时间待下学期学委具体通知。清考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的12月中旬,清考过不了,就只能延迟一年提交学位申请,延迟毕业申请学位,有且只有一次申请机会。
五、安全到家报平安
班长请将全体班委做好对应分工,请大家安全到家后务必给相应负责的班委发条信息,反馈安全到家报平安的信息。由班长汇总后再报给我。对于留昌兼职的同学,请劝服他们回家与父母团聚,毕竟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一年才有一次。执意要打寒假工的,一定要落实就近的班委负责,了解他们的住宿状况,提醒兼职的安全问题,寒假期间班委们请保持对兼职群体的持续关注,并及时报告。
最后,假如有任何问题或疑问,对本学期工作有什么意见,对下学期工作有什么建议,都可以随时与我保持联系,也可以给我发信息、发邮件或QQ留言。具体如下:
电话:***
QQ:2457973159
Email:bertha.chen@163.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berthachen
六、永远的寒假作业
大三进入专业深化学习的攻坚期,寒假是最适合沉静思考、最适合读点闲书的时光。大三的寒假作业围绕一个中心/基本点:拓展专业知识和放宽专业视野。寒假结束每人交一本《专业读书笔记》(≥3篇,字数、文体不限)。
财经类资料推荐:
一份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网上有电子版)
一个网站:21世纪网()
二个节目:《中国经营者》(Managing China)、《对话》
一个人两本书: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宏观经济学纵横谈》
会计学、传播学更多阅读资料推荐:见附件
一年又一年,这也许是你最后一个寒假,请珍惜它。希望大家利用寒假,好好的将自己读大学以来的收获和感受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以便发现不足,提高与突破。希望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出路选择在大三下学期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定位。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策马扬鞭、龙马精神、一马当先、马到功成!值此寒假、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向各位及家人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并衷心感谢大家两年半以来对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祝大家寒假过得愉快,春节快乐!
Yours, sincerely
Bertha Chen
26/12/2013
第五篇:怎样做一个让人既敬又怕的班主任
怎样做一个学生既敬佩又喜欢的班主任
一、注重自身对学生的影响 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起始年级的学生。由于才到新学校,对学校、老师、同学都感到很陌生,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我认为这时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换句话说就是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身正”,对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比方说你要表现的严谨务实,积极乐观,自信坚强。你可以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
(一)要着装整洁大方,让学生感觉你每天充满活力,精神抖擞的样子;
(二)语言文明,语气和蔼,说话有分寸,言行一致;
(三)遇事冷静,办事果断,处事公正;
(四)自信、坚强、乐观,尤其是在你生病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能把悲观情绪带到教室;
(五)勇于在学生面前,对自己做错的事做自我批评。班主任为人师表要言行一致,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这样班主任就能赢得他的学生的敬佩和喜欢。
二、注重班委班风建设
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队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1)、选拔培养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产生过程中,我认为比较好的办法应该是先民主后集中,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由教师权衡。为了使学生的选举结果更具代表性,我让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推荐15位同学上来,然后再按所得票数的多寡进行排列,前12位的同学始得当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表意见,而且选出的干部往往又比较理想。最后再根据所选干部的气质、性格类型以及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工,优化班委会组合。实践证明,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经过班主任的优化组合而产生的班委会,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
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要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不应只是批评埋怨,多给予支持理解。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在会上要让他们做述职报告,锻炼他们的能力,树立他们的威信。周末夕会,我要求每位干部在班里总结自己的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我进行讲评。在讲评中,我侧重表扬,突出教育,重点是给予指导。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2)、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集体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我组织互帮互学活动活动。
(一)学习上我把全班按科目互补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好生带差生;纪律上小组长监督,组员互相提醒;劳动生活上互相互助。每周进行评比,表扬个方面做的最好的小组。
(二)我把《团结就是力量》作为班歌让每一位同学会唱,每到大型比赛活动时,必唱班歌并讲团结的重要性,我把取得胜利归结为团结的必然结果。
(三)我用军人的作风来要求每一位同学,把“雷厉风行,整齐划一”作为班风的奋斗目标,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带好早操,早操要求全班必须步伐整齐,口号洪亮,并告诉他们怎么做,以及互相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活动扩大班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在班干部的纪律及常规管理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也能因此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三、立好规矩,开好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一)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接手一个班级,你就必须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出台来统一规范其学习、生活习惯,而这规矩的建立,又不能只凭班主任的主观臆断,必须在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班干部、学生的意见,然后委任班干部针对自己所管的方面制订一些措施出来。然后逐条让全班同学讨论,老师补充成文,这样制订出来的班规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管理才能到位,才能做到行之有令,学生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光有规矩还不行,还要指导学生怎么去做。学习上,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听课,积极的态度完成作业,有规律的复习知识。要经常询问班干部,每门课的听讲情况,每周督促课代表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生活上,要求学生着装整洁大方,不留长指甲染指甲,不穿奇装异服佩带首饰。每周星期天晚上夕会检查,不合格立即整顿,好了之后在进教室。纪律上,督促班干部查好每一时间的班上人数,维持好每天的班上纪律,尤其班主任不在班上时的纪律,并在当天的夕会时汇报情况。语言行为上,语言文明,行为规范。具体的要求就是让学生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随手扔垃圾。多向别人问好,尤其是在接受老师教导时要站端立直,完了之后要向老师鞠躬。学生一旦能成为一个品行良好的人,那么他们就能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四、应遵循的原则
(一)多树榜样,少批评原则
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很想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班主任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表扬,少批评,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所以我建议在接班的第一个月就设立“班级之最”的评比活动,以后每月进行一次,这活动可以涉及很多方面,如:“学习态度最端正的、方法最好的同学”,“最好的课代表、班干部、组长”,“最讲文明礼貌的,最爱班集体的,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同学们的热情高,效果很好,真正发挥榜样的力量,全班就会形成一种“学先进,赶先进”的潮流,这样良好的班风就逐渐形成了。这个工作一般交给团支部书记去做,做好统计,在黑板上出光荣榜。
(二)“三勤”原则
接一个班,班主任老师要做到“脚勤,眼勤,嘴勤”。“脚勤”就是要经常走到班级同学中去,多与学生接触,在开始习惯还未养成时,要多跟班进行督促检查;“眼勤”就是要经常去观察同学们的情况,以便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嘴勤”就是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与家长沟通,掌握学生在家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这样你对学生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万事开头难,一个班的管理如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那就是说你这位班主任在管理这个班级时已成功了一半。
(三)“一张一弛”原则
班主任管理一个班要张弛有度,你不能让学生一直处在紧张之中,也不能让学生一直处在懒散之中。就是说你严格要求一段时间后,要稍微放松一下,如此交替循环。在一段紧张的学习之后,可以给班上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竞赛活动,你也可以参加其中,这样既缓和了气氛,也增进了师生情感。
五、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习的动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学习就没有动力。学生刚进班,班主任一定要找住这个机会对其进行理想教育。多找一些身边成功的事例鼓励他们,向他们描述美好的大学生活,让他们充满向往,让他们感觉今生不到大学走一趟是人生的遗憾。除了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之外,还要教他们会制定生活学习中的小目标,这种小目标要容易实现,这样在攻克一个个目标之后,他们就会找到成就感,就会变得自信,从此就会把学习变成生活的乐趣,产生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