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区域活动中“烧烤吧”的组织与指导改000
中班区域活动中“烧烤吧”的组织与指导
案列生成背景:
“烧烤吧”区域游戏是非常具体的活动,有角色、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料,活动游戏更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实际练习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
随着“烧烤吧”区域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幼儿在进行游戏时,他们的角色意识不够强,有的幼儿整理玩具时不会分类,会将玩具堆放进柜子或盒子里。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对开展“烧烤吧”区域游戏进行了案例分析与探讨。场景一:
区域游戏开始了,孩子们陆续进入“烧烤吧”,刚开始,孩子们能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游戏扮演,你来扮演厨师,我来扮演顾客,她来扮演服务员等,游戏有序的进行着。但是游戏开始不久,孩子们就会混淆自己扮演的角色。扮
演顾客的孩子会扮演服务员,为顾客服务,而扮演厨师的孩子会同时扮演顾客。到最后就因为孩子们混淆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以桌子上就堆满了玩具。分析一:
一,为什么幼儿角色意识不够强,不会按角色进行游戏?
1.幼儿不会商量合理分配角色。
2、幼儿扮演角色的持续性意识不够强。
3、同伴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实施策略与方法:
1.游戏前学会商量分配角色,提醒幼儿角色职责,培养幼儿角色意识
幼儿在进行游戏过程中常常缺乏角色意识,所以在幼儿选择好角色之后请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角色,从而加强幼儿的角色意识。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可以走向幼儿问
一问:“你们都有自己的角色了么,能不能和老师分享你们都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啊?”“那么你们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吗?”通过游戏前幼儿自由分配角色和教师与幼儿的语言沟通,幼儿在进行游戏时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参与和指导,激发幼儿相互沟通欲望,引导幼儿关注扮演角色
我发现铭铭非常喜欢在烧烤吧游戏,但是在游戏时经常忘记自己的角色是什么,于是,我也参加了一次区域游戏,扮演服务员的角色,而铭铭则扮演顾客。游戏开始后,由于铭铭性格比较急躁,没有服务员来接待他,他就直接跑到桌子边自己拿起烧烤串“吃”。我走上前来说:“你好,你是这里的服务员吗?请你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有服务员来为你服务。其他作为顾客的幼儿哈哈大笑起来,铭铭也笑了起来说:“对呀,我是顾客呀,应该坐在椅子上等你们做好,于是他冲着扮演厨师的小朋友说。厨师,我好饿,请做快一点。”
在语言交流里,要不断提醒幼儿本身的角色和角色职责,所以老师可以适时加入幼儿的游戏,为他们提供正确的示范,并引导幼儿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角色,从而有秩序地进行游戏。
场景二
游戏开始前,烧烤吧的烧烤菜具与各种工具材料是分文别类摆放的,虽然在游戏前老师已经强调了游戏结束后要把所有物品与材料摆放好,回归原位,以便下次使用,但是幼儿在收拾玩具时,依然很随意摆放,收拾,看似收拾好了,实则里面非常凌乱所以,分析二:
一、为什么在区域游戏结束后幼儿不会按标志收放玩 具,就匆匆离去,是不认识标志吗? 实施策略与方法:
1、提前告知,让材料整理从容有序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不是不认识标志,而是游戏结束时大部分老师都会直接用语言告知“区角活动结束啦!玩具要回家了!”孩子们一听到指令,就立马开始急急忙忙整理收拾起来,很多孩子还没有从游戏的情境中调整过来,一时之间就显得有些零乱,导致胡乱地将材料堆放进筐里。因此,在经过与孩子充分讨论之后,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方法:在活动即将结束的前五分钟告诉幼儿,放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让幼儿有个心理准备,知道活动快要结束了,自主调节自己的活动,让材料的整理更加从容有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2相互监督,及时评价
规则和标志的建立以及使用,使活动区材料的整理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在每一次的区角活动中,我都会请幼儿轮流担任管理员,成为区角的小主
人,从自身感受出发,提醒与监督同伴收拾整理,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及交往能力。
而幼儿之间的相互监督让他们的规则意识日益增强,及时准确的评价则更能使幼儿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每次活动结束时,我们都会在巡视中给予幼儿及时的评价:“你收拾得真快”“你的玩具摆得挺整齐”“你们两个合作得真棒”“玩具们谢谢你把她送回了家”……老师看似随意的一句鼓励,让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对他们的好行为是一种正强化,从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同时,我们还利用活动后的分享交流对在收拾整理中表现突出、或者是有进步的幼儿进行肯定,并让他们为同伴讲述整理的过程与方法,使孩子们在相互学习中提高了材料整理的能力。
一系列的活动及措施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幼儿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整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现在区角仍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场所,他们在丰富有序的活动中玩出了花样,玩出了水平,提高了能力。
第二篇:中班数学区域活动指导
浅谈中班数学区域活动中幼儿个别化指导
时间: 2011-12-12 作者: 张依群 单位:奉贤区绿叶幼儿园
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教育的形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活动区活动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自主、宽松、愉悦的学习,幼儿进行的是自发的学习,他们积极地与环境发生互动作用。在活动区中,任何主题的提出及材料的投放过程,处处体现随机性和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教师的教育意图在活动中不断地调整,灵活地实现。而在活动区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和教师的指导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活动区活动的质量和开展。个别化指导是一个开放性和幼儿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并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本学期,我们继续对“数学区域活动个别化指导”展开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提升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给予幼儿个别化指导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对于区域活动的个别化指导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小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通过上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我们对区域活动个别化指导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对于一些指导的方法还是感到有些迷惘。因为没有经验,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犯一些小小的错误,如:任务意识太强、介入太早、指导语言贫乏等。于是,我们班组在本学期开学初就集体制定了专题研究的计划,加强了相关理论的学习,如: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数的基本要求、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制作、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重要性等。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主题制定出本学期打算要重点观察指导的几个活动内容,如:目测数群并接着数、10以内的数序、环形数数、10以内的序数及标准分类等。在每个内容开始实践之前,我们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一起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集体讨论相关的区域材料,接着各班根据实际自己制作区域材料。在教研时,我们交流重点观察的区域材料,围绕共同性的主题活动材料进行讨论,如怎样观察幼儿活动,并如何针对幼儿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何根据孩子的操作情况及时地调整材料等。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一次区域活动的个别化指导实践观摩活动。我们尝试着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了教研活动中:事先将价值的教师区域指导活动摄录了下来,并通过看录像的形式进行研讨活动。这么一来,大家在教研活动中可以边观摩边研讨,还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录像的重复放映来研讨达成认识。通过录像观摩,帮助教师疏理了与正确的观念,形成了正确的个别化指导观念。
二、结合主题,提供适宜的材料并不断调整。
个别化指导的最大前提和基础就是提供区域材料的适宜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基础上,必须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本学期我们我们结合主题开设了不同的区域活动,增强区域活动与主题背景的联系,将区域活动融入到主题活动中,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别融入数学要求,如目测数群接着数、数序、环形数数、序数等。如:在开展“玩具总动员”这一主题时,也正值新年刚开始,根据中班的孩子们能目测数群,但不会接着数,一般幼儿还停留在逐一点数的基础上,对目测数群接着数没有方法。我们就结合主题创设了“开门见宝”的材料,要是让幼儿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练习目测数群接着数。在开展“春天来了”这一主题时,也正各种各样的花开放的季节,蔷薇班就结合主题和时间创设了“春天的秘密”的环境,主要是让幼儿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练习环形数数,掌握不同的环形数数的方法。
在材料的投放过程中,我们根据本班孩子发展水平的快慢,能力的差异,在选择投放材料时尽量做到序列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多样性与功能性相结合,并按孩子操作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及时调整。如玫瑰班在“春天来了”这一主题中结合环形数数的要求,提供给孩子具有层次性的材料:第一层次材料是:荷叶上的青蛙(平面的),那些明显特征不一样的青蛙,孩子在操作时就很容易找到最大的青蛙以此为起始点进行数数。第二层次材料是:数花坛(半立体),用圆形的蛋糕盒布置花坛,旁边插满了花,孩子在数的时候就有了自己许多的方法,有的是从最大的一朵开始数,有的是靠近自己身体的一朵开始数等等。给孩子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能力上有了提高。茉莉班在主题“春天来了”中,创设了游戏“美丽的花环”,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环形数数的能力,在幼儿能数清楚平面环形数的情况下他们制作了这份立体的材料,一共提供了2个层次:第一,透明的花环;第二,不透明的花环。很多孩子能用多种方法将第一层次的数出,但是在第二层次上就有了挑战,经过指导后大部分的孩子环形数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将这2个层次的都完成。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成功,很有满足感。孩子们有更大的兴趣去挑战高难度的游戏。
三、数学区域活动中个别化指导的几大策略: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开拓了思维,转变了教育观念,也积累了一些个别化指导的经验。另外,通过专家几次来园亲临指导,帮我们理清了思路,我们慢慢的对区域活动的个别化指导的方法有了一些掌握,也提炼出了几点个别化指导的策略:
1、耐心观察孩子的操作行为。
观察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其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游戏。可避免教师因不了解游戏情景而产生的不合适的干扰幼儿游戏的指导行为。我们在创设有序的的区域环境,提供适宜的区域材料的基础上,每天的区域活动时,我们观察记录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做好区域活动个别化指导的记录,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我们观注孩子的情绪行为,孩子与材料间的互动,发现他们活动的兴趣点。反思他们为什么喜欢?记录下他们在活动中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最后了解孩子活动的水平以及不同的孩子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孩子的活动,提出新的活动目标。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我们都在及时的观察、调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如蔷薇班在主题《玩具总动员》中,他们创设了“开门见宝”的情境:提供了10幢房子,开锁以后看到各种呈封闭状排列的小动物,孩子的数数方法不尽相同,虽然老师在投放材料时,心里清楚是为了培养孩子封闭数数的能力。但孩子在操作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如我们所愿,他们经常不是找到明显特征的起数点开始数,有的是看用手指点数来进行数数、、、、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没有急着介入。因为一旦过早介入,等于是把自己预设的东西强加给了孩子,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数数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所以我们经常是耐心地观察,等待孩子的操作,从幼儿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再及时调整材料。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观察孩子的活动是在考验我们的耐性,因为我们知道要更少地干扰孩子的活动,多观察。活动中我们经常是先让孩子与材料充分的互动,分析判断孩子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把握好适当的时机进行介入,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来进行指导,这样指导的效果是最有效的。
2、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区角活动充分提供给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孩子数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如何根据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这对我们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除了学会耐心等待,充分的观察孩子,还掌握了一些介入孩子活动的时机:
(1)、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去的时候。
如:乐乐和涛涛在玩娃娃棋时,到达终点的时候,乐乐认为到了终点就赢了,涛涛认为滚到的数字不是正好到终点,就要退回去。由于游戏的规则不统一,他们两人发生了争执,这时候,我们就进行介入指导,帮助孩子理解了娃娃棋的游戏规则,孩子终于能顺利继续游戏了。
(2)、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
如:在一次扔纸球的活动中,琪琪和敏敏对于谁先第一个扔发生了争执,我就进行了介入,引导他们采取猜拳的方法来解决纠纷。又如聪明屋里新提供的飞行棋非常受孩子的欢迎,大家几乎是抢着玩的,结果有一次两个孩子为了争夺位子,而开始互相推搡,幸而教师及时发现制止了这样一种行为。
(3)、当幼儿只进行简单而重复的游戏时。
如:扬扬在玩“图片排排队”时,只见他拿起卡片看了看图片就拿在手里玩了起来,不去理会墙壁上的提示,只是随意地贴在里墙上。过了一会儿他又拿起一张青蛙的图片在手中玩了一会儿后将其贴在了另外一张图片的后面。这样贴了几张图片后,再过一会儿扬扬干脆图片上描述的是什么都不看直接贴墙壁上了。从这个小案例中可以看出,扬扬对此份材料没有认真的探索,他所进行的只是简单的摆弄,像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及时介入进行指导。
(4)、当幼儿有进步或者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发现与鼓励。
每当孩子获得了成功时,我们指导最基本的方法以鼓励、肯定为主。有时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因为孩子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他们是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给予表扬与鼓励。否则能力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使其产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导致对整个游戏失去兴趣。对于这种孩子,我们一方面对他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有进步就进行表扬,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另一方面鼓励能力强的孩子与他共同游戏,让他也体验游戏的成功。
3、语言对个别化指导的推动作用。
在个别化指导时候,我们感到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指导是比较有效的策略之一。因为孩子的操作思维过程,都要靠语言来帮助,所以我们简洁、严谨的语言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材料的操作,决定他们个别化学习的效果。
(1)、教师的指导语要简练。
在最初的指导过程中,我们总能听到老师不停地在告诉幼儿“应该„,总能看到幼儿茫然的表情或者完全按照老师的意思去做,缺少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其实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摸索,我们发现在指导时,教师应退后,孩子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充分给予幼儿自己思索的空间和时间,相信孩子能自己做到。
案例:
在游戏“开火车”时,周怡语来到了材料前,先看了看,就开始玩起来,第一列是1至10的顺序,没有出现错误。第二列火车的排列,没有错误第三列火车的排列是10——1的倒数,在观察了一会后,在8后面放了7,然后看了看我,我朝她点了点头,给了一个鼓励的微笑,后来她有了更多的自信心去进行游戏,都没有出现错误。
反思:
有时过多的语句会打乱孩子的思维;过多的干涉会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降低他们的自信心;有时不指导也是一种指导,一个肯定的眼神和微笑就能给他们鼓励,让他们有更足的信心继续游戏。
(2)、教师的指导语要精确。
在指导过程中,孩子的思维是不能被随意打乱的,所以当你发现了孩子的不足,适时找到了合适的时间进行介入时,指导语句一定要精确,这样孩子才能跟着你的引导一步步走向成功。反之,孩子的思维不仅被打乱,思路还会越走越远。
案例:
玫瑰班在开展主题“周围的人”时创设了排排队的游戏,提供了10个瓶子,请孩子先根据瓶子上的贴纸数数,找对应的图片,在来给瓶子排排队。主要是通过这一材料的活动,发展孩子序数的能力。依一在操作这份材料时很没有耐心,她刚拿起瓶子,就随便找了瓶子上的圆点开始数,数得很随意,然后手跟着瓶子不停的转,没有数清楚。观察到孩子这种情况,我就介入问她说:“你从哪里开始数的?从哪里数可以更方便点?上面的贴纸都是一样的吗?”一个个问题指向明确,帮助她进行思考。最后依一知道了要找某个特征的点开始数,逐渐掌握了数的方法。最后区域活动交流的时候,我又结合她活动中的良好表现进行了表扬,鼓励的语言让依一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个别化指导时,我们还经常预设好关键性提问,采用适当的方法给幼儿适当的帮助,或提出适当的建议,如:我们会问“你觉得完成了吗?”“恩,你很聪明,但是还有点小秘密,你发现了么?”等启发、鼓励的话引发幼儿思考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在指导时不应带有任务意识。
在个别化指导中,我们经常有这个困惑:为什么我们指导了,可是孩子还是没有理解?于是乎心里想:“那我不是白指导了吗?孩子没有被启发到啊?”后来在经验总结的是就发现我们教师的任务意识太强了!事实上有很多孩子在指导的当天是启而不发的,但是在教师指导了后,他总会明白一点两点的,加以时日孩子在自己的探索下学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发展水平上去了自然会理解的。
案例:
蔷薇班在本学期的观察重点:环形数数,为孩子提供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材料。金喆昊从左上角一片荷叶开始数,数的时候没有找一个明显不一样的蝌蚪,采用了手口一致点数的的方法数数,第一次数出来7,找了标有7的青蛙贴了上去。第二次找了数量比较多的地方开始数,数着数着忽然间漏数了一只蝌蚪,但是自己没有发现,明明是10但由于自己漏数变成了9。第三次数的时候数了有12只蝌蚪的荷叶,数到一半就不数了,直接去找青蛙了。这个时候方老师就问他:“你把所有的蝌蚪都数进去了吗?”在这样的提示下,金喆昊再数了一遍,这一次数到一半的时候犹豫了下,接着又数下去,数了两圈之后发现了问题,找不到起始点了,一直数到了26。他的样子看起来也有点慌张了,为了安抚他的情绪,方老师说:“没关系的,我和你一起数,你要记着你是从哪里开始数的,等下数到这里的时候你就不要再数下去了。”金喆昊又尝试了一下,找起始点也没有找比较明显的,而是随便找一个。几番指导下来金喆昊做出的反应还是比较慢的,估计他再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
第二天,金喆昊又来玩小蝌蚪找妈妈了,依然第一个数的是7只蝌蚪的,并且通过手口一致点数的方法正确完成。接下来数8只蝌蚪的,虽然他没有找比较明显的起始点,但是还是正确的完成了接下来数9的。这一次他数的比较慢,数了一两个就会看看他刚才是从哪里开始数的,就这样慢慢的数到后来也正确了。接着金喆昊尝试数10只蝌蚪的,在数的时候一不小心又忘了起始点,自己也觉得越数越不对,于是又重新开始,因为他很有耐心,也比上次细心所以这一次又数对了。接下来虽然数字在慢慢变大,虽然他还是不会找比较不同的起始点,但是金喆昊全部完成了并且完全正确,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方法。
反思:
我们在做个别化指导的时候,一直强调老师的任务意识不要太强,有的孩子需要一个消化、理解、顿悟的过程,老师不要怕孩子不会,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四、总结:
区域活动中老师能否采用有效的个别化指导策略,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因为观念是实践的先导,教师只有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并使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行为,幼儿才能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个别化指导需要的不一定只是教师的口头语言,它可以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是老师创设的一个温馨的角落,可以是教师一个友好的肢体语言„„只要教师有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便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孩子提供个别化指导。
不足:
对于材料的分析还不够。我们比较侧重于分析孩子的行为,但对于自己的提供的材料孩子是如何操作和使用的;孩子在使用这些材料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有哪些独创的玩法分析不够。
困惑:
孩子数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如何根据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这对我们的新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困惑。
经过一年的研究与探索,在区域活动幼儿的个别化指导方面我们教师自己的思路已经慢慢清晰。从最初的彷徨到现在总结出一点点属于我们自己的经验,经过个别化指导的钻研和学习,我们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指导方法和心得,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我们的指导下不断的进步,他们获得了一些初浅的数知识和技能,这让我们班组的每位教师有更充足的动力去继续研究和学习!
中班活动设计:秋天的颜色
时间: 2007-11-5 单位:
儿童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象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西红柿„„鲜艳、美丽的色彩让孩子喜爱,更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秋天是迷人的季节,我们的主题也临近结束,期间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走近秋天,今天的活动让孩子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那里?多姿多彩的秋天植物有哪些?进一步感受秋天。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知道秋天是美丽多彩的。
2.按照散文诗中的内容仿编句子。
活动准备:诗歌《秋天的颜色》录音。小图书每人一本(留有白图片供幼儿涂色和空白页创作画。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散文诗,理解内容
1.在我们的世界上有许多颜色,有哪些颜色?
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2.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3.谁去找秋天了?
他怎么样找秋天?
他找到秋天了吗?
是谁告诉他秋天的颜色?
二.欣赏第二遍,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1.让我再来听听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2.他乘了一艘什么做的小船干什么去呀?
3.感到凉悠悠的为什么?什么风?
4.闻到一阵阵的香味,这是为什么呀?
为什么到秋天能闻到许多香味?
上次我们说过秋天是成熟的季节,香喷喷是什么味道?
5.乘着落叶小船漂呀漂,他真的看到秋天的颜色
(1)他先问了谁,小草怎样回答的?
小草为什么说秋天是黄颜色的(2)接下来又找到谁?
树叶怎么回答。
为什么有沙沙的声音
它说秋天是叶叶颜色的。
让我们来看看
这小树叶为什么说秋天是什么树叶?
枫叶到了秋天就会怎么样?
(3)又找到了谁?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你为什么说秋天是红颜色的?
菊花是什么时候开的?
如果问红菊花、黄菊花、它们怎么回答?
(4)又找到谁
对,松树是最勇敢的树,它到了秋天。
它的树叶怎么样?
松树,秋天什么颜色 ? 松树真勇敢,它骄傲地告诉大家:秋天是
绿色的。
(5)还有大地啦?
秋天有许多秋天的植物,它们生活在哪里?
那你想想大地是什么颜色的?
大地这么多颜色它会告诉小朋友秋天是什 颜色?
那什么是绚丽多彩?
大地大地,秋天什么颜色?
三.制作“小图书”,读“小图书”,再次欣赏散文诗。
1. 天的颜色你们明白了吗?
请你们用蜡笔高诉大家秋天什么颜色?
2. 在一起来读一读自己做的书 怎样看?一页一页翻
(跟录音阅读)
翻一页,再翻过来,最后翻到封面。
四.仿编诗歌
1.秋天还有什么植物?
(1)香蕉成熟了,把你的小书拿过来。
(老师贴上香蕉图片)
我们一起问问香蕉(把话讲完整)
(2)秋天还有什么?
我们一起问问番茄
你编的故事真好听,谢谢你。
(3)还有吗?
(4)还有——
2.等会儿用记号笔和蜡笔把你的书画得更厚。(编诗歌)3.鼓励幼儿仿编诗歌
第三篇:区域活动中的导入与评价的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中导入与评价的指导策略
一、关于游戏开始前的导入:
1、关注新游戏材料投放的时机。
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幼儿兴趣的转移,需要老师适时地增加新的游戏,这时,可根据新增设的区域内容或材料,先向幼儿介绍新材料,引导幼儿思考:“你想怎样玩?”,拓展幼儿的思维;在以后几天里,每天对该游戏的玩法进行追踪介绍和拓展,使更多的幼儿熟悉玩法和提升相应的经验。如投放多米诺游戏材料时,先只是提出简单要求,观察如何摆放牌才能使自己获得成功?然后每天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将要求和建议在活动前进行再次提醒,后来孩子们会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获得了成功。孩子们认为只有牌和牌之间摆放有一定的距离,在转弯的地方的间隔要小,才能获得成功。随后还可设计投放记录本,帮助幼儿及时记录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痕迹,再来提升游戏经验。
2、及时梳理幼儿前次经验,使经验得到后续提升。
针对孩子们的活动情况,可经常提醒幼儿观察前次活动的痕迹,可用照片暗示,也可用半成品来帮助幼儿回忆,使之有一定的目的性来投入游戏。这样孩子们带着目标性去参与活动,效果也比较好。而过程中会有新的思考和创新。
3、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即将游戏的设想。
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活动时会有一定的目的性,而持久性也会增强。但有些能力弱的幼儿经常地盲目游戏,为此,在加强过程指导的同时,可在游戏开始前请幼儿尝试说出自己去某个区域游戏想要进行的游戏的内容,会有哪些想法?会去怎么做?然后老师用肯定的语气相信孩子会专注地参与游戏,并不时地结合过程指导去肯定他。这种游戏前的提醒使很多孩子的游戏专注性得到提高。
4、关注常规的提示。
游戏活动有时是幼儿生活的缩影,而此间的常规提示更是重要。如游戏导入前要提醒孩子们注意观察材料摆放的整齐性、角落游戏要保持安静、小舞台里能否谦让按次序来表演节目?能否协商解决简单的问题等。一般在游戏开始前,有针对性地总结近来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然后给予肯定或者建议,始终使孩子保持良好的常规。
二、关于区域游戏结束时的指导策略。
1、与游戏开始前的要求形成呼应。
一般在游戏指导时,老师也是围绕着游戏开始前的要求来有重点地指导,而结束时更要围绕着当天的游戏主题来总结。如游戏开始时是要请幼儿关注自己是否获得成功?那就要引导幼儿讨论自己成功的地方?还要引导全体幼儿获得该幼儿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以帮助其他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形成共识。
2、及时呈现作品,以起到暗示和模仿的作用。通常在游戏结束时老师让幼儿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师可简短地提问,帮助其他幼儿理解作品,对能力弱的幼儿表现出来的作品还可给予适当的建议,使之更有热情参与第二天的延续活动。而老师对于不同层次孩子表现出的作品和介绍更要注意尊重和理解,使交流讨论的内容与事实建立在情感共享之上。随后要把孩子的部分作品展示在对应的柜子上,使以后来该区域的孩子尝试模仿,并再此基础进行创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力。
3、关注幼儿人格的培养。
有些孩子在活动中会遇到纠纷,老师则要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关注幼儿人格的发展。可请幼儿讨论如何做才是最妥当的?也可请幼儿说说自己在游戏中有无遇到小纠纷?你是如何解决的?有些孩子还会遇到制作上的困难,老师则在此环节及时地给予解答,也可请其他幼儿共同想办法,激发幼儿一起来面对困难并去克服之的信心。
4、关注常规的持续培养。
每次游戏结束,有些常规的提醒也很必要,虽然可在过程中暗示幼儿,但老师在游戏结束时进行夸张式的鼓励更是重要。如看见娃娃家的孩子整理得很整齐,就引导幼儿分组去观看,说说你觉得这个娃娃家为什么看上去很舒服?并给参与者奖励,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以肯定。而对于一些泥工角、拼图角材料多的角落的材料收放情况,老师也要细心地观察和建议,因为某些孩子一不留神就会做个小懒虫。而此时适当的批评也可,使某些孩子记忆深刻地记住知道做事也有一定的规则,而规则定出,则必须要遵守。
第四篇:浅谈中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教研总结)
浅谈中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中三班陈美羽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探索的天堂,是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和教师相互作用,并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实现自主学习,获得自我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然而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师幼互动流于形式、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不少指导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1、投放的材料,如何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2、孩子多时,教师指导如何支持孩子个性需要和发展?3、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这几个难题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这一学期我们针对中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进行了研究,努力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以环境材料为媒体,将教师的指导转化为幼儿的积极行为。
首先,观察幼儿对区域投放材料的操作情况。因为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科学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所以要时时关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得材料最大程度的引发幼儿操作的机会和愿望。
1、层次性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
我们在不同的区域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水平投放了具有层次性的材料。
比如操作区——“使用筷子”的创设,从情感体验入手,根据幼儿原有水平的差异,在材料中予以区分:对使用筷子不熟练的幼儿,我们创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材料,让幼儿尝试夹方形或有棱角比较好操作的“食物”,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帮助小动物喂食的乐趣;对已有使用过筷子经验的幼儿,我们创设了喂小兔吃火锅,我们提供的材料是:圆形的球比较难操作的材料。以这种方式使材料和形式具有挑战性,幼儿在玩中,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多样性策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操作区——给小兔喂火锅的材料中,幼儿不仅活动了肌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点数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再比如说建筑区的活动:我们引导让幼儿将积木分类摆放,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收放玩具的习惯。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在不断地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1)整齐但不便于取放(2)异形的积木不好整理(3)怎样让大家都遵守一种摆放的方法。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与同伴合作、感知了图形间量的不同及组合变化、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促进了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我们感受到,将目标、材料、形式进行的有效结合能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幼儿,针对不同问题适时介入指导
1、观察先行,教师的介入要适时
适时指导何时介入。从实录和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1)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要介入,例:美工区幼儿的作品展示;(2)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要介入;(3)当幼儿发生困难时要介入,例:益智区中小朋友的提议被其他小朋友否定时;(4)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时,例如:建筑区游戏时面对同样的需求都拿一块积木,发生争抢,不能解决时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
2、提出有启发式的问题,运用富有情景式的语言有效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第五篇:个别化学习活动中中班幼儿语言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中班幼儿语言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语言是幼儿交往的重要工具,幼儿期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这其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语言游戏便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它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可以使不同语言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一、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语言游戏的组织 1.情景性的语言游戏,推动幼儿的兴趣。
在个别化的学习活动中加上游戏情节,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在组织语言游戏时,也可以由此入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思维特征,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在游戏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如语言游戏中的故事表演、上海童谣、猜灯谜等,都摒除了单一枯燥的语言讲述,而是与游戏、情景相结合,积极有效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提供多样且有层次的语言素材,增强游戏的体验。
幼儿语言能力的程度不同,决定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和体验性。在语言游戏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有难度的素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在语言游戏中的创造性;对于比较内向的幼儿,简单的素材则可以激励幼儿进行积极的语言表达,引导幼儿逐渐融入游戏群体,与游戏伙伴进行交流与沟通;对无所事事的幼儿,游戏的乐趣和体验感也可以使幼儿返回到游戏活动中。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考察游戏任务对幼儿的难易程度, 及时调整任务难度, 更换游戏指导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语言游戏的指导 1.游戏体验在前,智力发展在后
通常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在语言游戏中认识和记忆更多的词汇与句子、正确快速地对语言进行理解与表,教师往往采取立即揭示问题答案或谜底、反复对正确答案和行为进行强化与训练等高控制的指导策略。在这种指导策略下,教师往往把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与思维强加到幼儿身上,以预设好的问题答案或智力目标来限定幼儿的言行,这种追求“即问即答”训练效果的游戏过程,严重忽视幼儿语言游戏的体验,盲目追求智力的发展。教师要按照游戏的本质特点来组织和指导幼儿的语言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产生游戏性体验,并在体验中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学会放权与等待。放权意味着教师给出谜语等语言信息之后,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和理解,不要过分限定幼儿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让他们可以采用独立思考、与伙伴讨论等方式来理解,可以采用语言、图画、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达。等待意味着给幼儿充足的思考和表达时间,不要催促幼儿,如希望他们在接收到语言信息之后就能够立即给出答案或作出正确的回应,当然教师在等待过程中的个别指导也非常重要。
2.幼儿游戏在前,教师指导在后
在语言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性突出表现在自主进行言语理解与表达上。因此,教师的指导必须有利于幼儿自主进行言语理解与表达,并在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发展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语言游戏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儿作为游戏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设计与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并充分考虑幼儿的能力水平,给幼儿充足的自主思考与自由探索的时间和机会,不要自以为是地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随意指点。其次,营造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促使幼儿游戏性体验的产生。在组织和指导语言游戏时, 不要对幼儿的不同意见或奇怪想法随意批评,不要对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困难与错误进行训斥或责骂。总之,教师的指导必须以语言游戏的本质特点为依据,将显性指导与隐性指导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