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富顺县永年镇中心小学校 甘居良 陈彪 李艳萍
2015年12月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喜欢的方法。但是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呈现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时,试题内容呈现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利用电子幻灯片出示主题图或者将书中的主题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下,然后就是分析问题、列式解答等。也有一些课堂的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第二、教学过程程式化,学生懒于思考问题。有些课堂上,虽然使用着课标教材,但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依然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然后学生进行公式、模式的强化记忆,最后利用这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导致学生上课缺乏兴趣,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缺乏启发性。
第三、缺少相关的解题策略,学生解题思路狭窄。教学中往往是就问题来解决问题,从小不能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形成了数学无用论,是数学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学的痛苦,教师教的很累。
从而形成形成了小学数学两级分化现象严重,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数学,对数学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提出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我们所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也就是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能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成绩。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体现,也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创造力。
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才能真正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
三、理论依据及意义
数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遵循原则(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教师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一种有效和成功经验。
2、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方面得到同步发展,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养。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研究和形成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的一般操作模式。
2、具体研究: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能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出情境教学的有效方法,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3、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4、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教学无定法,但教学有法,不管采用什么办法,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宏观上,教师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动地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增效减负,提高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活动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即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微观来看,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恰当组织素材,切不可盲目地添加一些笑料,故弄弦虚,喧宾夺主.即是说,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2)启发性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3)新颖性原则 创设的情境必须新颖、富有创意,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到数学规律的魅力。
(4)主体性原则
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应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规律,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总结,自己探索创造。
(5)开放性原则
创设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为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创造条件。
(6)现实性原则
创设情境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的出发点,充分考虑以什么样的情境作为问题的载体,亦即要考虑问题的原型,尽可能从生产、生活和数学学科中提练出好的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
五、实践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调研,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组成员的动员,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课题档案。
2、实验研究操作阶段: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形成过程性研究成果,收集资料,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总结工作。
六、研究结果与成效
1、正确运用情境创设原则指导教学,可以使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从而克服教学中的随意盲目和呆板机械.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枯躁乏味的负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谐师生感情,为素质教育铺路搭桥.
2、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3、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学生课堂生活,课堂正越来越成为学生体验人生的场所,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与技能,也积累了实践生活经验。
4、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教师情境创设的目的性日益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课题研究中,教师能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进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努力做好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出数学学习的价值。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与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与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研究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但是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呈现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时,试题内容呈现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利用电子幻灯片出示主题图或者将书中的主题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下,然后就是分析问题、列式解答等。也有一些课堂的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第二、教学过程程式化,学生懒于思考问题。有些课堂上,虽然使用着课标教材,但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依然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然后学生进行公式、模式的强化记忆,最后利用这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导致学生上课缺乏兴趣,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缺乏启发性。
第三、缺少相关的解题策略,学生解题思路狭窄。教学中往往是就问题来解决问题,从小不能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形成了数学无用论,是数学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学的痛苦,教师教的很累。
从而形成形成了小学数学两级分化现象严重,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数学,对数学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提出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2)课题的界定
我们所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也就是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能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成绩。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体现,也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创造力。
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才能真正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1)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若想让学生乐于去尝试,善于去发现,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合适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与拓展”的方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根据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习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新的信息只有被原有知识结构所容纳,才能被学习者所学习。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师适应学生,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指出,心理活动是由“知”和“意”组成的,即分成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两种。所谓认识活动,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情绪、意志,欲念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二分法。心理学理论中的二分法为“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研究的实际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使得新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课堂教学中低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实验教师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改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逐渐形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学校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感悟到学习得乐趣,从而有效地参与学习。
通过对不同课型特点,探究出最合适的情境教学模式,总结最有的教学设计,在我校推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内容:
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扎实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探讨影响教学情境的相关因素,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探究。
(三)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资料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四)研究的步骤与过程: 1.准备阶段(2012.9----2012.10)
本阶段,我们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设计并修改完善课题标准,通过课题论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实验教师的自身学习,学习他人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加强理论知识准备。
另一方面调查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这一块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积累案例素材,撰写相关材料。为我校情景教学实验找准方向。制定各个实验教师各自研究方向,制定可行的研究实施方案,落实各自责任。
2.实验阶段。(2012.11-----2013.06)
① 按方案制订工作计划,发现问题和典型,开展研究。
②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主要采用观摩实验课、公开课和论文、教学研讨,以及其它研究交流活动等。注意实验课后的调查测试,定期进行检测和阶段性小结。
3.结题阶段(2013.07-----2013.09)
主要是对自已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总结,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在本阶段,要求每个不同教学内容的负责人,认真撰写出各自研究领域的情景教学的优秀案例,反馈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做好学生课堂教学反馈问卷调查,制定好解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1.我们认为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看可分为现实性的情境、虚拟性的情境和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现实的情境是指情境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虚拟性的情境是指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空间,把现实性的情境加以整合、简约而创设的情境;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介于上述两种情境之间。
(2)从创设情境的目的来看我们可以把情境分为:
A.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情境:指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满足学生探究心理。
B.满足学生好胜心理的情境:指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C.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情境:
指创设教师把爱寓于数学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境。(3)从情境创设的表现形式来分有:
A.情感情境:指教师针对学生易受情绪和情感感染的心理特征,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表现教师和蔼可亲的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爱的师生课堂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探究的情感。B.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末知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C.游戏类情境: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等形式组织教学。媒体情境:借助表象材料进行思维,从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D.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情境。
(4)从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分有:史料法、故事法、悬念法、趣题法、设疑法、设障法等。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一致性原则
教学无定法,但教学有法,不管采用什么办法,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宏观上,教师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动地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增效减负,提高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活动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即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微观来看,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恰当组织素材,切不可盲目地添加一些笑料,故弄弦虚,喧宾夺主.即是说,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2)启发性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3)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严密而抽象的科学,其表达形式的规范性是有目共睹的.在课堂情境创设中,一定要寓庄于谐,尽量使语言准确,认真处理好形象生动与严密准确的矛盾.切不可为 了让学生发笑或叙述方便,信口比喻.那些不恰当的比喻,将有碍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学中,一定要克服这些毛病,使我们的课堂语言生动而不失严密,形象而不失准确.
(4)新颖性原则
创设的情境必须新颖、富有创意,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到数学规律的魅力。
(5)主体性原则
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应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规律,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总结,自己探索创造。
(6)开放性原则
创设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为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创造条件。
(7)现实性原则
创设情境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的出发点,充分考虑以什么样的情境作为问题的载体,亦即要考虑问题的原型,尽可能从生产、生活和数学学科中提练出好的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
3.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我们有如下体会:
(1)正确运用情境创设原则指导教学,可以使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从而克服教学中的随意盲目和呆板机械.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枯躁乏味的负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谐师生感情,为素质教育铺路搭桥.
(2)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3)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学生课堂生活,课堂正越来越从为学生体验人生的场所。
(4)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教师情境创设的目的性日益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 1.情景的设置和问题设计之间容易出现偏差。主要是表现为:问题过大或过小、问题设计无意义等;过于注重形式;注意了趣味性、直观性;往往忽视了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教师的教学理论不足,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研究要求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自己的经验、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出来.而教学理论的不足,将制约研究过程的发展。我们时时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并且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在后期,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落实;
(1)继续进行教学研究和试验,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2)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
思考与展望: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创设情境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力争摸索出一套较为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环境下健康成长。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现实,而在知识迅速创新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最重要的已不仅是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在更新知识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造能力。
本课题主要探究的是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爱好活动,生活经验不丰富,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能力不强,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
3、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利用情境创设让抽象数学更形象,这样也迎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
4、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
5、数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情境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第二学段提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第三学段提出:数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研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因此,进行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对于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惊人的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的根由就是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问题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自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自2001年1月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开展了“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实验。实践证明,强调创设数学情境,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趋动教学,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引发出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华东师大孔企平教授的四环节论中,首要其冲就是要有一个问题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疑问,体现了现代建构
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问题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我区钦州市教育科研“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了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因此对于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也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验动向。
三、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不少学校课改初期就开始研究,也有一定的经验,为什么还要研究它,不觉得有些过时了吗?我们是研究过,但教师做得怎样,这应该是关键之处,如果,我们研究的很好,但老师却不管不顾,没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没有显现出课题研究的价值,那么我们的研究就不能说是成功。因此,我们研究本课题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对情境创设认识的片面理解。教师只注重开课前的情景创设,觉得情境创设只限于课前的导入,实际不然,教学的整个活动都应该处于一定的情境。
2、只注重创设情境,而不能有效的挖掘其使用的最大价值,使得情境创设如摆设,只中看不中用,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脱离。
3、“生活味”浓厚,“数学味”淡薄。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浓厚,而数学味淡泊。如何设计生活味浓,数学味强的教学情境,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4、形式丰富多彩,但实效差。
现在,有很多数学课走进了注重课堂气氛,忽视课堂实效的怪圈,表现为:活动的气氛热闹,活动的形式花哨,而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态度、情感没有太大的作用。
5、如何合理的创设数学情境
通过课堂研究,是教师掌握合理创设数学情境的方法,深刻理解合理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培养出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研究合理创设数学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教学对提高课题效率的作用。怎样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是合理的教学情境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此外,还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寻求适合农村孩子的一整套的情境创设素材。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针对“创设情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
及方案进行完善。
2、个案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
有效的教学措施。
3、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六、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进行情境创设作用研究,研究合理的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课题教学的作用。
第二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情境创设类别及情境创设方法研究,怎样合理进行情境创设研究,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第三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分年级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整套适合农村
小学使用的数学情境素材。
通过本课题研究,力求培养出一批科研型教师队伍,并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和情境创设素材
集。
七、课题管理
1、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定期召开课题研究成员例会,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
题,总结经验。
2、每学期初,小组成员交流研究计划,落实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的配置。
3、加强信息化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开通课题研究专用博客(http://lxsxktz.blog.sohu.com/),及时发布课题信息,方便课题组成员适时交流。
4、在教导处的组织下,每学期对课题研究进度和成果进行考核课题
8:“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设计的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来源:本站 | 作者:罗玉婵 | 日期:2011年5月13日 | 浏览497 次] 字
体:[大 中 小]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设计的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第一,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研究,国外多是在普通教育研究的前提下对课堂提问进行的研究,因此这些研究结果中关于数学课堂提问的“独到之处”较难突出出来,也缺少对在数学课堂中收集的提问材料作纵深向研究。一般教育学意义下的提问研究及其结果也能“关照”数学课堂提问,且有较大的积极性意义,但这类研究及其结果对数学的“依赖性”不强,只有基于数学的课堂提问研究才能直接诊释和直面理解数学课堂。
第二,国内在教育学背景下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并不多于国外。在数学课堂提问的研究上虽然较多,但大多数均是在国外一般课堂提问研究基础上结合数学课堂进行的应用性研究,国内在数学课堂提问的研究(包括一般性的提问研究)多把注意力放在提问的技巧研究上,似乎有了好的提问技巧就会产生好的提问。如果把所有的课堂行为做思考,它们都具有两面性,即“艺术性”和“科学性”,因此,数学课堂提问研究应走出“技巧”的误区,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行为来研究。
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无论是数学课堂提问研究或者其他学科的课堂提问研究多属在提问的量性研究方面,也就是说,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什么学科的课提问多少次,哪种类型的问题提问多少次以及抽象层次上的课堂提问的功能等等。不可否认,这些方面的研究能从一定的角度能反映出课堂提问的意义,但是,很难将课堂提问的历史存在的意义和与其他教学行为相比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意义揭示出来。
(二)、目的及意义。
第一,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就是提问的艺术,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改革课堂提问方式,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老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大多数提问缺乏科学依据,问题没有科学性,学生则没兴趣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其实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提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思维,并且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老师可以提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来唤起他们的注意。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进行点拨,使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得出片面结论,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能把握要点,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设计课堂提问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一节课的教学其整体的教学目标,它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而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优化提问思路和过程,以及提问技巧等。从实际出发,把握新教材的重难点,合理利用增加或补充一些资源内容,提出新课标中孕育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提出问题不仅涉及到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还要对原有的思想、知识、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扩充。因此,课堂提问要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机地联系本章节、本单元、本册、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体系的教学内容,使之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课堂提问之中,问题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何谓“问”,它是教学内容和启发性的集中体现,如果运用的好,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第二,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数学的提问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方向,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这说明: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提问有意识的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在此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若不注意方法技巧,学生便会对教师的提问不明其意或不知从何答起,这样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了,有时反而会误导学生,严重挫败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因为,有效的提问是增强数学课堂实效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丢弃不恰当的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要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课题的界定。
第一,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课堂提问是组织数学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恰如其分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目前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
提问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响应,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严重影响了有效的教学。
第二,我们分别对我校区三、四年级的156位学生和8位数学老师进行了开题前的问卷调查。学生和老师的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填写的方式,学生调查问卷设有16道题,老师的调查问卷设有8道题,都是涉及课堂提问方面的问题。从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其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的第二题:认真听老师提问时,你是否能听懂老师在问什么?学生选择A能听清听懂的占41%,选择B有时听不明白占57%。第三题:你有兴趣或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学生选择A有兴趣的占45.5%,选择B没有兴趣的占2.6%,选择C一般的占51.9%。第五题:你觉得老师提的大多数问题对你来说难度如何?学生选择A基本适合我的占67.9%,选择B偏难的占9.0%,选择C偏易的占21.8%,选择D根本无法回答的占1.3%。老师的调查问卷中的第一题:你认为课堂提问设计在整节课中重要吗?老师选择A非常重要的占37.5%,选择B重要的占62.5%。第八题:你备课时有没有对课堂的提问进行专门的思考?老师们都100%选择了C(有时有)。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更加强了我们迫切开展课堂提问设计研究的决心。数学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它不在于提了什么问题和多少问题,而是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对学生是否有意义,所以进行有效课堂提问设计的课题研究,势在必行。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与学生配合状况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而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却出现不敢、不愿意回答,或答非所问的情况,得不到学生的配合,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通过调查,教师才能深入地了解自己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及其成因,彻底转变课堂包办代替的教学观念。进一步便于我们针对师生双方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为深入研究“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提供明确的主向。
(二)、教师提问的技巧及策略的研究。、“提问” 包括提好的问题和有效的提问策略。教师要学会精心设计问题,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做到提问准确而有效。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我们通过研究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以及策略,提高教师们的提问的实效性。
2、“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要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三)、教师评价的研究。
提问是和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不应重提问而轻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有激励性的,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既要让学生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回答“问题”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想回答问题的愿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评价的方式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小学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受。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五)、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研究。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
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学生提问要突出学生为主体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课堂观察法、教学实践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
1、文献研究法。(1)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以及课堂提问设计的有关理论。(2)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课题的理论和方法,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分析法。采用师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针对“提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依据。(1)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要点。(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课堂有效提问方面运用的新方法、取得的新经验。(3)调查数学教师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研究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课题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3、课堂观察法。对课堂的教学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交流,在此基础上谋求课堂提问技巧改进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4、教学实践法。结合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在教学中进行新的提问方式的尝试,在摸索中寻找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提高教师有效提问的技巧。
5、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数学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条件:
1、课题组成员都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都曾参加过各类教育教学比赛并获得较好的名次。他们都是从事小学数学一线教学且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曾参与过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都对课题研究有着较高的热情。
2、课题组每周都开展科组活动,讨论交流课题研究的进度,遇到的问题及相互交流思想、信息等。结合存在的问题,组织和安排下阶段的工作。课题组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们提供学习的平台。
3、完善课题研究制度,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①、科研例会制:包括每两周一次课题研讨会、每月一次读书报告会、每两月一次课例研讨会。②、课题阶段检查制:对课题研究做好过程性检查工作,不定期对有关教师和学生进行检查,了解试验进展情况,督促课题过程性研究的开展,及时进行过程性研究小结,为结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召开课题中期研讨会,由课题组成员做课题中期研究报告。③、科研成果档案制:强化过程管理,对在试验中所形成的各种资料数据、学生作品及时整理、归档,并有专人负责,作为课题验收的重要依据。
4、经费保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教育研究工作,给教学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经费保障。领导亲自进课堂,亲临指导教学研究,为营造学校的研究氛围做出了表率和榜样作用。
(二)、预期成果:
1、教学实践成果。
①、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数学提问的价值,不断深入探究提问的有效性、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将所学的理论和感悟到的知识通过课堂进行实践探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转变教学观念,做到每节课在备课时就认真设计好提问,通过反思、总结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②、课堂上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具有回答教师提问的愿望和要求,教师能在备课时精心准备每一个问题,课堂上学生能在提问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和探索新知。
2、理论研究成果。
①、《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方案、调查报告。②、成立问题资源库,收集有关的教案、课件、论文、案例及平时的资料收集等。
③、评选出优秀的论文、教学设计、课例并汇编成集。
3、队伍建设成果。
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规范和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的教学质量。
六、特点与创新之处。
(一)、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考力。有些教师误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就要多问,采取了一问到底的策略。看似热闹,但数量过多,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思考,有的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设计有效的提问,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新能力。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当的问题。在学生没有思考、没有疑问、没有形成认识冲突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二)、分对象、分层次性的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收获。作为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在上课时,不同的问题问不同的学生,让问题问到点子上,发挥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的老师提问,喜欢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对答如流,省时省心。但总叫那几个人,“圈子”划得太小,时间长了,其他学生知道应答无份,就处于消极的状态。这样,老师就像一个导演,好的学生就像演员,学习成绩一般或教差的学生就像在观看演戏的观众,没有参与的趣味,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很难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有一种老师只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哪壶不开提哪壶”。显然是为了提起学困生的注意,让他们跟上来,但往往占去很多的课堂时间,使教学节奏松弛。当老师跟他们“周旋”时,其他学生也成了“观众”,或因问题索然无味,对听课失去了兴趣。有的老师提问“学困生”是惩罚性的,让你不努力,寒碜寒碜你!学生答不上来,老师一通批评、挖苦、讽刺,有时搞得哄堂大笑,课堂成了老师的“发火场”,教学效果大受影响。有的老师课堂提问过于简单,有的问题过难、过偏
或过于笼统,使学生无处下手,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设计不同层次和梯度的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三)、提问设计不流于形式,具有启发性。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偏离了课前预设,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心中的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提问设计,能使学生开发思维,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掌握知识。启发学生要从三方面着手:1)体现启发性要在发问形式上下功夫。发问要有新鲜感、新奇感、幽默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真正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同是问一个概念可以正问也可以反问,可以直问也可以曲问,可以明问也可以暗问,可以实问也可以虚问;同样是一个思考性问题,可以编成因果性的思考题,还可以编成解释性,评价性,分析性,推理性,综合概括性的思考题等。2)体现启发性要在发问时机上下功夫。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对我们筹划课堂提问是有现实意义的。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反之,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无以为答,教师本人也会索然无味。3)体现启发性要在情景性上下功夫。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的。应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问题应与具体学科,具体知识点相联系,否则难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不能追求那种忽视问题本身与具体知识相联系的纯粹性问题。根据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而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其主动探索未知。
七、课题研究步骤、进程。
(一)前期准备(2009年9月—2009年10月)
1、查看搜索国内外相关的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明确选题的方向。(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2、推敲研究题目,确定课题研究题目及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负责人:潘世满)
3、开展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了解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负责人:刘翠芬、梁再仿)
4、拟定通过课题方案,召开数学教师会议,讨论修订方案,明确本实验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负责人:罗玉婵)
5、上交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人:罗玉婵)
6、及时编订课题研究需要的各种表册。(负责人:罗玉婵)
(二)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1年1月)
1、通过网络、杂志等资料,以科组活动的形式,学习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观念的转变等理论知识及学习有关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文章。(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2、实验老师制订个人研究计划,每学年上一节公开课或研究课。课后做到及时评课,相关老师进行意见反馈并做好记录。(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3、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各地的名师课堂的观摩。(负责人:视具体情况而定)
4、以学习、研讨、个人尝试、经验交流为主要形式,理论结合实践开展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学实验的效果。(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5、通过调查、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学实践方法进行改进。(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6、撰写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研究”的论文、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做好有关课题资料的整理、上交。(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交以上资料一份。)(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7、做好优秀教学课件及优秀课例的收集工作。(负责人:辛海燕、潘伟连)
(三)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
1、针对第二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验证,实验老师总结经验,并开展交流会议。(负责人:潘世满)
2、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各地的名师课堂的观摩。(负责人:视具体情况而定)
3、选定实验老师上一节课题研究的汇报课,科组进行集体备课,课题组领导组织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负责人:谭少兰)
4、收集撰写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研究”的论文、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课件,做好有关课题资料的整理、上交。(负责人:辛海燕、潘伟连)
5、做好结题总结工作,完成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结题申报。(负责人:罗玉婵)
责任编辑
评估。
第四篇:《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创设研究》结题报告
2009年县级微型课题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创设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应用,进而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和发展。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数学模型则是数学知识的浓缩与概括,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性质等等,大多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印迹。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现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把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运用和各项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运用实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
然而,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很多只限于教室和书本,内容以书本、教材为准,偏离儿童的生活、教学形式单调,与儿童所要求的生动活泼相去甚远。绝大多数的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十足,社会适应能力差,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强。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能力,使之能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进行知识创新?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我们数学老师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2.课题界定
生活化 :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情境创设: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3.课题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4.课题论证
(1)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2)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理论价值: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途径,丰富课堂教学论。
②对新课程理论进行大胆尝试,大胆实践,验证新课程理论 实践价值:
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③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3)研究的目标:
通过实验,努力培养学生从身边事物入手,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提高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应用知识并能创造性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探究一条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②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的应用价值研究: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创设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3)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研究: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1月)
①确立研究对象:泗阳双语实验学校二(7)、二(8)班作为前期调查及跟踪研究对象。②学习有关数学理论。③定期进行信息搜集。
(2)实施阶段(2009年2月---2009年6月)
①制定研究计划,选取典型课例,进行专题研究。②对选取的专题进行个案分析。③定期进行资料搜集和案例撰写。
(3)总结阶段(时间:2009年12月)
①对每一个个案写一份完整的个案研究报告。②撰写一份总的研究报告。③申请结题。④组织专家评审。
3.研究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能力。
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我继续收集有关资料;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有关刊物、有关会议精神的学习,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学习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策略。除了每星期一次的课题专题研讨活动全程参与,积极研讨,收集过程性材料和阶段研究成果,不无故缺席。还主动观看相关课例录像,观看有关专家讲座,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等。
(2)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把课堂教学和研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参加各级培训活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内容的实践与探索,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策略。我每学期至少要在校内上一堂课题研讨公开课,与校研活动相结合。平时在每堂课中都要渗透课题思想,定期上交教学案例。
(3)在教学中积极实践课题理论,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三、研究的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研究、实践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我把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一般分为: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于生活)。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数学教学生活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生活世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一年以来,阅读相关书籍10余本,搜集相关资料40多份,共撰写课题研究相关文章10余篇,其中教学反思6篇,教育教学论文3篇,教学设计2篇并执教校公开课1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附:教学论文《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
《让数学课堂因生活而充满活力》
教学反思《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焕发生机》
教学设计《找规律》 《搭配中的学问》
四、问题与讨论: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虽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入手,但由于本人的水平和时间所限,仍有相当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不是所有的知识,我们都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学好。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不能只顾着数学的“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应有的“数学味”,毕竟,“生活”不是数学教学内容的唯一底色,“生活化”也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
2.如何处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探究生活化活动之间的矛盾?在研究活动中,学生进入角色后有些时候我为了急于完成预设的进程,在学生竞犹未尽时只好停止研究活动,这样就制约了探究的深入开展。
3.变革应用题呈现方式,对我本人而言,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只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4.学生层次不整齐,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五、引用或参考的文献:
1.彭坤明 《创新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郑 强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 3.成尚荣 《构建生活课堂》[M].江苏教育出版社
4.叶尧城、向鹤梅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5.张民主 《现代教师,走近教育科研》[M].开明出版社 6.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一阶段研究计划
固城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2001年经市教育学会批复立项。我们随即启动了本课题的研究。第一阶段研究计划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
提出本课题时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课题组人员对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比较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情境的创设认识比较模糊。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我们展开了本阶段的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方法的研究
三、本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四、本阶段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使教师对情境创设的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高情境创设的水平。
2、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兴度,营造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五、研究的程序
1、文献检索:查阅有关文献,明确研究的思路。
2、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情境创设的方法。
3、经验总结:对情境创设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理性的认识。
六、本阶段预期的成果形式
论文、案例
七、本阶段研究的时间
2002年3月~2003年1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一阶段进展报告
固城小学
本阶段课题组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第一阶段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涵义
本课题的情境限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它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发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索的佳期境。
二、本阶段的研究过程
1、认真研制本阶段研究计划。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成立了以数学学科带头人为主持人,其他骨干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为了了解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情况,我们对我校数学课中情境创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及时召开通报会,使课题组成员明确现状。
4、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点上试验,面上推开。
情境的创设教师缺乏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教师虽有创设情境的意识,但是对于情境创设的策略较为模糊。我们采取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先进行理论的探讨、再组织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上研究课,教师通过反思再逐步深化。
三、本阶段成果分析及其评价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教师创设情的自觉性逐步提高,目的性愈益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愈来愈注意情境的创设。
2、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我们对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们认为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看可分为现实性的情境、虚拟性的情境和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现实的情境是指情境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虚拟性的情境是指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空间,把现实性的情境加以整合、简约而创设的情境;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介于上述两种情境之间。
(2)从创设情境的目的来看我们可以把情境分为:
A、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情境:指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满足学生探究心理。
B、满足学生好胜心理的情境:指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C、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情境:
指创设教师把爱寓于数学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境。
(3)从情境创设的表现形式来分有:
A、情感情境:指教师针对学生易受情绪和情感感染的心理特征,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表现教师和蔼可亲的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爱的师生课堂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探究的情感。
B、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末知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C、游戏类情境: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等形式组织教学。
媒体情境:借助表象材料进行思维,从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
D、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情境。
(4)从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分有:史料法、故事法、悬念法、趣题法、设疑法、设障法等。
3、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学生课堂生活,课堂正越来越从为学生体验人生的场所。
4、本阶段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创设情境的意识得到加强,但是课堂上教师情境创不到位,情境作用不明显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情境创设还缺少理性的认识,这需要我们加强情境创设原则的研究。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计划
固城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2003年1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对创设情境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课题组成员对课堂上创设情境的作用有了较深的体会,创设情境的意识有了提高,课堂上创设情境的自觉性愈益增强,但是课堂上教师情境创不到位,情境作用不明显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情境创设还缺少理性的认识,这需要我们加强情境创设原则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本阶段的研究,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本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提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
二、本阶段研究的程序:
1、成立研究的组织,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组织系统。
2、制定明确的研究计划,保证研究的有效进行,3、坚持课题研究融入课堂的原则,边实践边研究。
4、经验总结,理性思辨,形成创设情境的原则。
三、本阶段研究的方法
1、文献检索:查阅有关创设情境的文献资料,对创设情境的原则获得初步的认识。
2、行动研究:
A、通过课堂调查,了解课堂上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B、通过上研究课对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进行讨论研究。
3、经验总结:对创设情培的经验进行总结,从中提炼创设情境的原则。
四、本阶段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使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高情境创设的水平。2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营造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五、本阶段预期的成果形式
论文、案例
三、本阶段研究的时间
2003年3月~2004年1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二阶段进展报告
固城小学
本阶段课题组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原则进行了研究,现将第二阶段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阶段的研究过程
1、认真研制本阶段研究计划。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为了了解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情况,我们对我校数学课中情境创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课堂记录,为课题组成员对情境创设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二、阶段成果分析及其评价
(一)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教学无定法,但教学有法,不管采用什么办法,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宏观上,教师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动地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增效减负,提高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活动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即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微观来看,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恰当组织素材,切不可盲目地添加一些笑料,故弄弦虚,喧宾夺主.即是说,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2、发性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3、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严密而抽象的科学,其表达形式的规范性是有目共睹的.在课堂情境创设中,一定要寓庄于谐,尽量使语言准确,认真处理好形象生动与严密准确的矛盾.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