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有效性研究》
课 题 实 验 方 案
韶关市曲江区第一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找准认知起点,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联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意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深入人心,这些教学行为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等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已经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然而不少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只是形似而神离的“花架子”,效果却很不理想。无效的情境必然导致无效教学,有效教学需要有效情境。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进行认真思考,还情境以本来面目,使情境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情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使得新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课堂教学中低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实验教师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改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逐渐形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2、行动学习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感悟到学习得乐趣,从而有效地参与学习。
(二)研究内容
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扎实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探讨影响教学情境的相关因素,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既要关注生活现实,尽量做到贴进学生的生活,又要有挑战性,更要尊重数学的本质,讲究科学性、严密性,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资料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四、实验对象
五、实验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做好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和分析,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数据。
3、开展实验研究,要有计划、有步骤,常抓不懈。
a)每位实验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领会《方案》精神、做法,结合本班科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研究。
b)实验教师在开展实验研究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思维展开研究,认真落实,完成各阶段的实验任务。对各种教育现象及时收集、整理、分析,掌握第一手重要材料。
c)在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中,要围绕主题研究,课堂上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围绕专题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做好实验中的记录,材料收集和整理,建立专题实验研究的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计划、调查资料、调查分析、学习摘记、实验研究的体会,中期总结,改进措施,各阶段完成情况与分析,公开课的教案,点评。专题评估意见,撰写实验报告等。
六、实验预期成果
1、课例:开展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集,课堂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2、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论文形式参加区、市级评比,并争取在刊物上发表。
3、结题报告:争取在区级获奖或发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a)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b)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明确研究的意义。
c)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
d)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9年11月~2011年6月)
1、教师按方案开展实验研究。
2、建立课题资料档案,做好资料的收集、积累和分析工作。
3、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组织交流和总结经验,改进研究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
1、撰写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2、做好课题及成果申报评审工作。
3、召开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会,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和推广。
八、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许卫红
负责组织、协调实验工作,撰写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负责理论学习指导,资料收集整理,撰写中期总结报告。
组员:林细英、张信连
负责课题具体的实验研究,做好各项检测,记录,及时反馈有关信息,撰写所负责的子项研究方案与总结,协助课题组完成实验研究的各项任务。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原本比较沉闷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针对过去数学知识呈现过于抽象,缺乏现实情境的依托,数学课堂显得毫无生气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所谓“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要使学生的数学能联系生活实际,就必须要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只要情境的创设与所学知识有一定联系,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在课堂实践中创设情境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当时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思考性原则。教学情境不能只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或产生疑惑,或激起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更为深刻的数学思考,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3、高效性原则。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性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情境明白要学习的内容,并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最终能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情境创设时,要避免其他干扰因素,能够直奔主题,迅速进入学习内容中,以最佳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及策略,即研究:“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或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情境的有效价值?”“怎样创设有效的情境?”的问题,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和策略研究,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上得到同步发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调控能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研究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情境创设的有效价值研究
(1)创设生活情境,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难懂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由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应源于他们的生活现实。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在课堂创设蕴含数学训练、洋溢生活气息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事物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这样,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建构数学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深度”等行动策略。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极有帮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数学素材,设计出形式生动、可供探究、空间宽绰的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出现,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3)创设活动情境,促进数学理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的确,数学知识不仅需要“思”中学,同时也需要“做”中学。对于那些依靠“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猜测想象”仍旧难以充分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抽象知识的直观表征,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相当精确的引领点拨,直观理解向抽象建构的认知提升便能顺利达成。
2、创设情境的策略研究
(1)生活情境的创设: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
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2)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①在新旧知识连接点间创设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②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创设
新课标强调经验本位课程观,认为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的过程,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意义,但学生已有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当遇到新知时,往往与已有的经验产生矛盾与碰撞,产生困惑,这时往往有利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③在学生惊疑中创设
《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利用数学知识的有趣的结果给学生造成惊奇,促进学生去探究,俗话说“卖关子”,不失为一种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好方法,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放飞思想去主动探索,水到渠成。
3、活动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
①在学生竞赛中创设
小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上进心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竞赛的方式创设情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地投入到数学问题的思考中。
②在游戏活动中创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游戏是儿童的最爱,在课堂中引入有趣的数学游戏,更利营造师生宽松的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增长学生智慧。
③在实际操作中创设
爱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堂中,利用学生实际操作创设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第三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摘 要】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或说是一种教学策略,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描述了有关创设情境的具体内容和建议。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已经与我们的课堂密不可分。本文在新课程实施十年之际,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所做出的一些研究。通过三个方面的论述,介绍了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一些认识。【关键词】
有效 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引言】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或说是一种教学策略,是课程改革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描述了有关创设情境的具体内容和建议。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已经与我们的课堂密不可分。在课改的十年中,出现了很多生动有趣、新颖高效、让我们眼前一亮,有价值、有意义,能服务于我们课堂的数学情境。当然也出现了一些看似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情境。经过十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应该从起初的狂热追捧中走出来,放慢脚步理性的去思考去总结。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情境?我们对创设情境的理解还有哪些问题?怎么样去创设有效地数学情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我们去研究。作为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一点体会。【正文】
下面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结合平时的学习与交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浅谈几点思考。
一、如何理解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情境的解释:“情景;境地”;而情景的意思是“情形;景象”。多数情况下两者没有分别。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各种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情境的创设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只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情境化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实施建议。查阅各种教育理论著作,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就像各种教育理论一样,没有公认的定义。如:荷兰数学教育家佛赖登塔尔曾提出:情境是场所、故事、设计、主题、剪辑。等等。在此我对数学教学情境的理解更认同国内研究者的一些认识:“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课改之前我们的数学课更多的是“例—归—练”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以例题呈现所学内容,通过研究例题归纳总结,最后在模仿练习中学习知识。这种教学过分的强调了知识技能,脱离了现实生活,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消极的作用。而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更多以情境为载体,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所学数学内容搭载起沟通桥梁,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创造的“氛围”。情境已悄无声息的将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情境为知识创设了环境就像盐溶于汤一样鲜美自然。
二、走出误区,更深刻的理解创设情境。既然创设情境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哪些误区和困惑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教师都更注重课前导入的情境创设,忽视了其他环节的情境创设。例如: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一课,本课通过认一认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引入,学生通过概念的揭示,认识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然后设计了“用橡皮泥切出1立方厘米正方体,拼一拼,2、5、10 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等四个做一做的活动情境去深刻的感受体积单位,培养了空间感。不难看出学生对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真正靠的是第二个活动情境的学习。再如:华应龙老师著名的一课《游戏公平性》,全课都是在父子俩谁能拿到一张奥运会男篮门票的情境中展开、探究、结束。情境贯穿全课,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多种作用。第一个例子就是教学中间的情境,第二个例子则是贯穿全课。当然在课后的练习中也可以创设精彩的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关键要看你所创设的情境要达到什么目的。
2、是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都要创设情境呢?显然不是,而且也不可能。不可否认,创设情境对一节课起到很多积极的意义,所以很多教师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就一定要创设情境。实际上创设情境实质上就是为数学学习服务。对于一些不便创设情境的课,为了夺人眼球创设出一些看似热闹,却没有内涵的情境会适得其反。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和《找最小公倍数》两课,直接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找出几个数的公因数或公倍数,去观察发现,更容易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从而总结出找的方法。像这样的课就难以从情境中去抽象出数学问题,教师想去创设出合适的情境也是难上加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具有的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如果教师费了很大精力只是创设出作用很小的情境,还不如不去创设情境。
3、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片面的理解情境的意义,忽视创设情境的目的,过于追求趣味性和生活化,创设出了很多形式化、表面化的情境。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一课时先后创设了两个效果截然不同的情境。案例一:先观看乌鸦喝水的录像。然后提出“乌鸦为什么喝到水了?”由于前面已经掌握了体积和容积的相关知识,学生思考后,基本能够说出“石头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体积,将水挤上来了。”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石头的体积。最后交流汇报,总结方法。案例二:先出示石头,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学生没有算的方法。为什么算不出来?学生能得到“石头不规则不能计算”等原因。此时播放相同的录像,提问:“乌鸦怎样喝道水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石头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体积,将水挤上来了。”紧接着追问:“你们能想得到石头体积的方法吗?”一名学生说出:“计算出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另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上升的水的体积也不能求出来呀?”我说:“问题出到哪了?”孩子能发现:“瓶子的形状上下不一样,我们也不会求?”我说:“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学生讨论后得出:“将水放入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盒子里,就能测出水的体积了。”我又问:“为什么?”一名学生揭示:“水是可以流动的,我们把它放入长方体盒子里,就成为长方体了。”多么精彩的回答。到此让学生分组实验,交流总结。最后我提出:“你从测量活动中有什么启发?”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如:“以后干什么事行不通的时候,看能不能转化,多走几条路。”“我还能先算放入石头的水的体积,再算取出石头的水的体积。”„„多好的回答呀!这不正是我们所要的数学课吗?通过两次上课,同一个情境所出的着眼点却不同。前者处理的过于简单,仅考虑生活化、趣味性,对数学学习的本质挖掘太浅显表面;后者处理的就比较丰满,更多的去创设为数学本身服务的情境。
三、如何去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1、情境必须具有指向性,指向教学目标和核心的学习内容。这是创设一个情境的重点。也就是说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为目的。我们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必须有深度,有内涵,为数学服务,不能将情境的创设作为数学课堂的摆设。我们来看一位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
(二)》一课时所创设的“寻找宝藏”的情境片段。首先出示大树图样。教师:“ 宝藏在大树的东北方向,你能找到吗?”学生甲:“不能。因为他不在正东北方向。”学生乙„„教师:东北面是一块很大的区域,要准确地确定宝藏的位置非常不容易。那怎么办呢?(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探索交流,学生认识了东偏北30度或北偏东60度的知识点,不再详述。)教师:“通过我们的探究,我们得到了宝藏所在的准确方向,现在可以来寻宝了吗?”(学生出现矛盾)教师:“意见发生分歧了,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说说想法?”学生:“我觉得不行,因为它没有说要向东偏北30度走多少米。”教师: “看来只知道方向还不行,还要知道什么?”学生:“大树到宝藏的距离。”(师生交流怎样确定距离的方法。)师:现在可以来寻宝了吗?学生:„„教师:“怎么说不出来?还缺什么?”(确定从哪里出发,也就是出发点。)最后总结“只要先确定出发点,再确定方向,最后确定距离,就能够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更着眼于确定位置的数学要素,所以说这样的情境是具有明确的指向,起到多种作用。
2、情境必须具有简洁性。有位教师在上“小数的认识”时,创设了超市的情境:在优美的音乐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最后定格在张价签上,引出“你认识这个标价吗?”这个情景的背后,充分显示教师的付出,挑选音乐,录制剪辑,可谓做工精良。不难想象,我们直接出示这个价签,效果应该更好。反而不易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到哪次超市购物的回忆。繁华未必精髓,简洁并非简陋。我们应该提倡那种真实朴素的数学学习,不要被表面的繁荣而蒙蔽。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创设在点子上,用最少的精力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3、要将“生活经验”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来。在情境的创设时,我们关注了“生活经验”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才能创设出优质的数学情境。实际上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是有区别的。生活经验是一类具有同样性质的情境结构的抽象,这种抽象是以自悟的形式在生活环境中积累下来的。比如分一个西瓜、月饼等是学生活中经历的情景,分的平均或不均是学生生活已有的经验。在“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中,经常会见到学生分西瓜、分月饼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数学联系生活。这样的情境只会让学生淹没在瓜香果甜的喜悦中,将数学思考抛之脑后。再来看俞正强老师的“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预案片段。讨论:今天研究“半个”,你能拿出或说出“半个”东西吗?(激活经验,呈现生活情境,凸显平均分。)讨论:你认为“一半”多还是“半个”多?(体验“分率”与“量”的区别。)讨论:比“一半”小是“一小半”,比“一小半”还小呢?再小?(体验经验的局限性,激起认知愿望。)读书讨论。(将经验的概念转化为科学的概念。)在这个设计中,没有安排具体的生活情境,但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生活情景却非常丰富。所以在创设情景时要拿准《课标》中的从“生活经验”出发。
4、情境不仅仅是生活经验,数学自身也是情境的丰富源泉。我们在关注生活经验的同时,切莫忘记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刘坚教授曾举例:有1和2可以组成哪些算式并写出结果?1×2=2,2×1=2,1÷2=,2÷1=2,1+2=3,2+1=3,2-1=1,1-2=?最后的算式,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从而引出负数。这个例子就是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从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鼓励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规律中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仅具有思考和探索性,也利于抓住知识间的联系。
5、“去情境化”让数学露出本真。说到“去情境化”就让我想到武侠小说中功夫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情境创设的新境界是“去情境化”。不难理解,要想在课堂中将创设的情境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有时是需要“去情境化”的。我在执教五年级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折纸》一课就经历了“情境化”和“去情境化”的过程。上课开始出示情境,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小红用了一张纸的 折了一只小船,小明用同一张纸的 折了一只小鸟。紧接着学生列出算式,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拿出折纸,动手操作,用多种折法解决了 + = 这个问题。当然也有同学直接利用通分的方法解答。这个过程就是“情境化”的过程。那么如果教师仅停留在此,简单的去讲解利用通分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失败的课。这个情境就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情境化”。下来我提出两个问题。可以直接加 吗?你能从折纸过程中找到计算的方法吗?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从折纸的情境发现我们在折纸的过程中要将 张纸折成 张纸后再和 张纸组成 张。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就能让学生体会到 + 时,不能直接相加,因为他们的计数单位不同,只有将不同的计数单位转化成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而转化计数单位的方法就是通分。经过了“去情境化”的过程,学生才真正的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这样的数学课就有了数学味道。
6、创设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不同年段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直观演示(活动情境)、生动讲述(故事情境)、设疑启智(问题情境)、联系生活(生活情境)等等。但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低年级的情境可以以具体为主,中、高年级的情境可以逐步抽象。通过对二至五年级的100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对学生喜爱的数学情境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统计数据分析,也符合这一特点。当然在这一点上,教材的编写已经下足了功夫。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从根本上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它只是一个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全面发展能力的桥梁。我们应该揭开情境表面的假象,去挖掘假象背后的数学本质。创设出教学必要的,学生需要的数学情境。当然,创设出高效的数学情境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就让我们继续在实践和探索中壮大起来!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一阶段研究计划
固城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2001年经市教育学会批复立项。我们随即启动了本课题的研究。第一阶段研究计划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
提出本课题时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论证,课题组人员对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比较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情境的创设认识比较模糊。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我们展开了本阶段的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方法的研究
三、本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四、本阶段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使教师对情境创设的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高情境创设的水平。
2、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兴度,营造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五、研究的程序
1、文献检索:查阅有关文献,明确研究的思路。
2、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情境创设的方法。
3、经验总结:对情境创设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理性的认识。
六、本阶段预期的成果形式
论文、案例
七、本阶段研究的时间
2002年3月~2003年1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一阶段进展报告
固城小学
本阶段课题组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第一阶段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涵义
本课题的情境限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它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发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索的佳期境。
二、本阶段的研究过程
1、认真研制本阶段研究计划。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成立了以数学学科带头人为主持人,其他骨干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为了了解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情况,我们对我校数学课中情境创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及时召开通报会,使课题组成员明确现状。
4、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点上试验,面上推开。
情境的创设教师缺乏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教师虽有创设情境的意识,但是对于情境创设的策略较为模糊。我们采取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先进行理论的探讨、再组织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上研究课,教师通过反思再逐步深化。
三、本阶段成果分析及其评价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教师创设情的自觉性逐步提高,目的性愈益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愈来愈注意情境的创设。
2、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我们对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们认为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看可分为现实性的情境、虚拟性的情境和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现实的情境是指情境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虚拟性的情境是指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空间,把现实性的情境加以整合、简约而创设的情境;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介于上述两种情境之间。
(2)从创设情境的目的来看我们可以把情境分为:
A、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情境:指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满足学生探究心理。
B、满足学生好胜心理的情境:指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C、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情境:
指创设教师把爱寓于数学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境。
(3)从情境创设的表现形式来分有:
A、情感情境:指教师针对学生易受情绪和情感感染的心理特征,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表现教师和蔼可亲的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爱的师生课堂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探究的情感。
B、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末知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C、游戏类情境: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等形式组织教学。
媒体情境:借助表象材料进行思维,从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
D、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情境。
(4)从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分有:史料法、故事法、悬念法、趣题法、设疑法、设障法等。
3、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学生课堂生活,课堂正越来越从为学生体验人生的场所。
4、本阶段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创设情境的意识得到加强,但是课堂上教师情境创不到位,情境作用不明显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情境创设还缺少理性的认识,这需要我们加强情境创设原则的研究。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计划
固城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2003年1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对创设情境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课题组成员对课堂上创设情境的作用有了较深的体会,创设情境的意识有了提高,课堂上创设情境的自觉性愈益增强,但是课堂上教师情境创不到位,情境作用不明显的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情境创设还缺少理性的认识,这需要我们加强情境创设原则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开展本阶段的研究,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本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
提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
二、本阶段研究的程序:
1、成立研究的组织,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组织系统。
2、制定明确的研究计划,保证研究的有效进行,3、坚持课题研究融入课堂的原则,边实践边研究。
4、经验总结,理性思辨,形成创设情境的原则。
三、本阶段研究的方法
1、文献检索:查阅有关创设情境的文献资料,对创设情境的原则获得初步的认识。
2、行动研究:
A、通过课堂调查,了解课堂上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B、通过上研究课对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进行讨论研究。
3、经验总结:对创设情培的经验进行总结,从中提炼创设情境的原则。
四、本阶段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阶段的研究使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高情境创设的水平。2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营造一个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本阶段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五、本阶段预期的成果形式
论文、案例
三、本阶段研究的时间
2003年3月~2004年1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第二阶段进展报告
固城小学
本阶段课题组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原则进行了研究,现将第二阶段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阶段的研究过程
1、认真研制本阶段研究计划。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为了了解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情况,我们对我校数学课中情境创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课堂记录,为课题组成员对情境创设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二、阶段成果分析及其评价
(一)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教学无定法,但教学有法,不管采用什么办法,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宏观上,教师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动地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增效减负,提高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活动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即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微观来看,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恰当组织素材,切不可盲目地添加一些笑料,故弄弦虚,喧宾夺主.即是说,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2、发性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3、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严密而抽象的科学,其表达形式的规范性是有目共睹的.在课堂情境创设中,一定要寓庄于谐,尽量使语言准确,认真处理好形象生动与严密准确的矛盾.切不可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环境?教学情境和生活环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许多教师对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使得有些教师往往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本课题将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进行实践和研究,其目的是丰富情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找出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与数学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征和客观现实条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中,不但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得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知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情境创设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中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一)情境创设应充满童趣,但要因人而宜。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重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案例1]这是笔者上的一节县级公开课,学习内容是一年级的《拼组图形》。具体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如下:
1、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参观森林王国中小熊家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小熊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小熊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从而引入新课。
2、为小熊补钩破的裤子,应选择什么形状的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考虑图形的应用性。
3、为小熊家被小猪拱破的外墙修墙,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分析]:本课主要从情境的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和情境呈现的连续与递进等方面做了探索。目的是希望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呈现和解决,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归纳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整堂课下来气氛活跃,学生学的轻松而愉快,教学效果也不错。略有遗憾的是由于几个环节没处理好,对思维的训练还是不够。
[案例2]这是一堂校级数学公开课(课前由老师独立备课,教导处未参与)。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与学生开展了对话——师:(绘声绘色地)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一个无精打采的声音)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分析]: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同样都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为何[案例2]中的童话故事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要是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就是有效的情境。
(二)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内容,切忌顾此失彼。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易适用于结构严谨的学科内容,提供学习场景的情境创设易用于教学结构不严谨的学科。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易用于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概念、规律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而真实情境则易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
[案例回放]笔者有幸参加了某地数学新课程观摩课。有位教师在教完9的乘法算理后,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游戏是由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
[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其实是关注了个别,忽视了全体。
[思考]: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对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有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情境创设贵在求真,不应弄虚作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案例1]最小公倍数
师:请大家报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是多少?报数是2的倍数的和3的倍数的分别站起来。(学生按要求起立后在坐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站起来两次,有些是一次。
师:报哪些数的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生:抱6、12、18、24、„„的同学
师:报6的同学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我即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两次都站起来了。
[分析]:教师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案例中的情境不花哨,但很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案例2]这是一位年轻老师执教的一堂随堂课。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老师对学生宣布了一条好消息:下星期学校将要组织学生去春游。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师:考虑到目前是旅游旺季,游人较多,为使同学们玩得舒心,又确保安全,学校交给老师一个任务——了解观音山等风景区最近的日游客量,选择其中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目的地。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三个风景区的景点图片及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该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的刹那间,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下周几去春游?”“老师,我们真的要去游玩吗?”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便应付说“等以后再说吧!”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事后,虽然这堂课受到了许多老师的好评,但学生那失望、不满的神情着实让听课的我心神不定„„
[分析]:虽然老师设计此情境时,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想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于是,她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春游。教学时,此情境设计也确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可以想像,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也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