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主题化,精彩文言文
教学主题化,精彩文言文
摘 要:在对苏教版文言文编写体例与形式的分析后,发现苏教版以专题形式来编排文言文,把主题内容相似的文言文编排在同一个专题下的同一个模块中,即使他们完全属于不同的时代。同时在编选文言文时同样不注重文体的划分,相反,只要主题内容大致相同,不论什么体裁,也不论古今中外,都编在同一个专题中。因此,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便不能再孤立地处理文言课文,而是应该将其与同一主题下的其他文本甚至是不同专题但是主题一致的其他文本紧密结合,融会贯通,进行主题化教学。
关键词:主题;人文素养;知识体系
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的《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属于“像山那样思考”主题下的“感悟自然”模块中,两篇文章均属游记,两位作者在文中都表达了自己面对大自然而生发出来的一些内心感慨与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课文与课文之间的限制,将这两篇课文结合起来教授。在使学生融入《赤壁赋》的感悟自然,感悟人生的情境后,便可以鼓励学生带着同样的心情去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这样以篇带篇,不仅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教学目的,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能力,事半功倍。同样,《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与《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神的一滴》以及《像山那样思考》,同属于“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人文主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文言文的教学放在这大环境中,与其他文本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和生命系统,无论是古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国内散文还是国外散文,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在对文本主题与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上能够系统化,主题化。超越课文与课文之间的限制,使学生沉浸在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人文主题中,更好地理解文本本身,激发人文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虽然每一套教科书的编者总会为自己的教科书设计一个结构体系,但这个结构体系绝不是不可改变的,苏教版对于文言文的编排,其专题的选择和序列安排,虽然体现了一定的系统意识,但绝不是一个绝对的系统,更不是我们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不可打破的结构。某一篇文言文放在哪个专题的哪个模块中,并不具有唯一性;同一个专题下的哪一篇文言文在前哪一篇在后,也不具有必然性。因此,使用课本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师在使用课本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换、补充和调整文言文教学内容。由于文言文自身的人文特点,对其主题的解读可以是多样而灵活的,例如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下的《滕王阁序》和《秋声赋》,从散文的角度讲,此二篇均是经典的美文,华丽而又气势磅礴,放在“笔落惊风雨”专题下无可厚非。但是从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来讲,此二篇又均可放在必修四的“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下。因此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专题时,教师可以灵活地将《滕王阁序》和《秋声赋》提前放在该专题下教学,一方面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编排的顺序,超越专题与专题间的限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个性化的教学;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笔落惊风雨”专题下古诗文集中,教学任务繁重的状况。
一篇带多篇,专题组合比较归类,与其他类型的文本融会贯通,形成纵接横连、有效互动的主题化教学,为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掌握这一类文言文的学习,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不再举步维艰,而是能够快速高效地学习,并构建起一个网络化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主题化教学是引领学生文言文学习入门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浣东初中)
编辑 孙玲娟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2013-08-21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一位语文教师想要在文言文教学的征途中走得更远,就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如仅仅用“串讲”的单一教学手段教授字词句等“字面”内容,这样做或许会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却和新课标的文言文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形成。
笔者以为,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应当做实以下几点:
一、讲究细节设计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语言形式,故“字面”关是一定要过硬关,但在字词句等字面内容的教学上不能只有“教”与“受”的简单传递,而应当有效地“咬文嚼字”。
曾国藩是晚清儒学大师,他曾言道:做学问最要讲究训诂。训诂即是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这个训诂,不能由老师“训”,而应由老师指导学生去“训”,去“咬文嚼字”。
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教学目的之一是重点掌握文中常见实词,文中有“肉食者鄙”一句,“鄙”字理所当然是个重点,而“肉”字也会因为“小学就懂得”而被忽略。先说“鄙”字怎么教,其一,直接告诉学生,“鄙”是“见识短浅”的意思;其二,引导学生去辨析“鄙”的四个常见义项,哪个更适合;其三,弄清“鄙”在文中的含义后,把它与“先帝不以臣卑鄙”,和“蜀之鄙有二僧”进行比较。明眼人当然看出,这三步的知识与思维含量越来越大。但以上这三点也仅仅是停留在常用的字义分析上。再来说“肉”字,教师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试问这“小学就懂得”的“肉”字里面的两个“人”字是什么意思?再问很多与“肉”有关的字,如“肠、肝、胆、肺、肚、肤”等为什么部首都写成“月”字旁?这里用造字法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或许会给学生带来解决问题的新鲜体验。我们不妨把“肉”字的这问题可能收获的教学效果与“鄙”字的最佳效果进行比较,也许会发现,“鄙”字带来的字词语境分析思路,是最直觉的方法,而“肉”字则可开启学生于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问题,从全新的角度感受旧知识。讲透“鄙”在文中的意思,能达到重点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教学目的,但学生掌握的或许只是知识,是“鱼”。而从这个熟视无睹的“肉”字挖出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方法,是“渔”。这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这种“新”会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可能带来举一反三的效果。
因此,尽管文字关是文言文教学的重头戏,对相关知识点的问题不一样的设计,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二、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各个文言文单元的教学重点,文本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一单元中的各篇课文的编排次序也有一定的讲究,故而,教师在备课授课上应杜绝七年级“这样上”,九年级也“这样教”的一成不变的授课行为,也要防止过于随意的教学行为——这篇这样上那篇那样上,一单元几篇课文换几种上法,课堂成了你“展示”各种教技的舞台,以致于学生跟得手忙脚乱,最终找不着北。
教与学要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
“语文学什么”已是一个很泛的难题,不同阶段学什么就更难确定,而怎么学好尤为难题之上的问题。正因为难,教师更应跳出迷雾,化繁为简,根据六册教材的不同教学重点,形成一个个阶段性教学模式。
心理学家说:“习惯的养成,需要二十一天。”这理论尤其适合语文学习。语文科的学科特点决定这他不能像数学那样,数学只要学会一道例题,就可掌握一种知识点,就具备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而语文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即使学了一个“例题”,知道其答题步骤,并弄懂了评分要求,也不一定能完成类似“例题”的另一道题。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学”的规律上下功夫。针对各种文言文教学重点,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抓手,以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
当然,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上,应注意两种错误倾向:其一,如今讲究素质教育,认为“模式”的东西都是死教条;其二,看到当今教坛各种新教学模式满天飞,抓到就用。前者矫枉过正,后者盲目追逐,都是不讲究实事求是的。
文言文分阶段的教学模式如何确定,应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归,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长,考虑到各个阶段的学情。只要建立起较科学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学生就不会苦于不知怎么学习文言文;只要用好模式,使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形成习惯,假以时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逐渐形成的。
三、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期待
教育期待有奇妙的对应效果:今天你如何期待学生,也许明天他就会成为你所期待的那种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上,教师应本着新课标的精神,明确教学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学期待。
目前,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由下几部分组成:一内一外两个一百多字的文言文片段,两道词语解释题,两个句子翻译,一道文章内容理解题,还有一道要求考生谈读后启示或感受的题目。部分老师只看到试卷的表象,在文言文教学上也依葫芦画瓢,还以为有“针对性”,结果是学生成绩不尽如人意,还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要有针对性是必然的,但针对的不是试题的表面现象,而应是试题所体现出来的指导思想。
如2010年漳州市中考文言文选了《公输》和《战国策》各一个片段,是不是说,既然一段是课内的,那就让学生把六册教材中的文言文都记下?既然有考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那就让学生把各篇课文的译文都背下来?果真如此,则未免使文言文教学陷于简单粗暴,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去远矣。
一段课内一段课外,除了考虑学情外,可理解为中考要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其一,要重视课本(以课文为本)教学;其二,要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迁移。至于文言文中的最后一题,则不仅仅是在学“文言文”,更是在体会古人精神,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是个性化阅读,这正是新课标精神的直接体现。
基于以上对比分析,如果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期待只停留于熟读(死读)课文,强记注释与译文,幻想在中考中“有备无患,对号入座”,那么学生能否对上号且不说,记得全不全已是大问题。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上期待学生能自行应对考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如在考试中一样,只能靠自己,则考试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平时学习中先发现,先解决,考试中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与训练起来了,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以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问题为主,更好地发挥其主导的作用。
其实,教学期待不仅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也一样;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教学期待,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合理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期待,也许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讲究细节设计主要是从细节上入手,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从整体上出发,二者是教学的可视建筑,而提升教学期待则如一脉潜流,一种精神,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三者互为表里,如同三套车,诚能善加驾驭,必能带着教师走得更远,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和应用能力必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宾川四中 李娟
摘要: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关键词:转变观念 文言文 文学素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但是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有一些粗浅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策略之一,要转变观念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愚溪诗序》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谏太宗十思疏》是所谓‘应用文’的一种,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给学生怎样写应用文„„只是由于魏征的信写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还有《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文,并并不是用它来教大家如何写碑文,而是因为它能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正义之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策略之二,要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此外,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之光,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教育学生做事要尽志尽力,勇攀高 2 峰。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启发学生讲究说话的艺术,要有善谏的嘴,还要有善听的耳。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低了,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策略之三,要讲究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赤壁赋》时,要在字里行间细心体会本文的诗情画意和作者的感情,梳理行文思路: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客人解释因由,四写苏子劝解客人,终写矛盾解决皆大欢喜。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情因景发,景以情显借景说理,寓里于情。甚至有一些很美的诗文可以和乐演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这方面特长的老师可以大胆尝试。
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句中“兄”要译成“像兄长一样”,要比较,使学生明用法。又如一字多义现象,“慧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因”词义各不同。此外还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位作者虽然都受贬,两篇文体基本相同,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谴抑郁的复杂感情。
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阿房赋》、《赤壁赋》之后,要归纳说明,“赋”是古代文体名,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在内容上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华美,讲究声韵。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 凝滞的文体。总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从而教好学生吸收文言文的精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李娟,联系电话:***
邮编:671600
第四篇:蠹化文言文翻译[范文模版]
【原文】
蠹化
陆龟蒙
橘之蠹,大如小指,首负特角,身蹙蹙然,类蝤蛴而青。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或枨触之,辄奋角而怒,气色桀骜。一旦视之,凝然弗食弗动;明日复往,则蜕为蝴蝶矣!力力拘拘,其翎未舒。襜黑韝苍,分朱间黄。腹填而椭,緌纤且长。如醉方寤,羸枝不扬。又明日往,则倚薄风露,攀缘草树,耸空翅轻,瞥然而去。或隐蕙隙,或留篁端,翩旋轩虚,飏曳纷拂,甚可爱也。须臾犯蝥网而胶之,引丝环缠,牢若桎梏。人虽甚怜,不可解而纵矣!
噫!秀其外,类有文也;默其中,类有德也;不朋而游,类洁也;无嗜而食,类廉也。向使前不知为橘之蠹,后不见触蝥之网,人谓之钧天帝居而来,今复还矣!
天下,大橘也;名位,大羽化也;封略,大蕙篁也。苟灭德忘公,崇浮饰傲,荣其外而枯其内,害其本而窒其源,得不为大蝥网而胶之乎!观吾之《蠹化》者,可以惕惕。
【译文】
橘子树上的蛀虫,像小拇指般大小,头上长着一对突出钓角,身子曲蜷畏缩,与天牛的虫子蝤蛴类似而发青。它躲藏在叶子下面仰着头咬树叶,就像饥饿的蚕吃桑叶那么快,简直不相上下。有人触动它,它使竖立起触角发起怒来,神态桀骜不训。过几天去看虫子,它停在原地方不吃不动;第二天再去看,就已经蜕化为蝴蝶了。这时侯,它行动迟缓,它的翅膀还未张开。像是系着一条黑色的围裙,戴着两只青绿色的袖套,色彩绚烂间杂红黄;客观存在的肚子鼓起,呈现椭圆形,触须细而长。好像喝醉了酒刚刚清醒过来,依附在树枝上不能飞翔;又过一天再去看,它就能够依附在风露上,沿着杂草和树干往上攀爬,动作轻捷的窜各高空,一眨眼功夫就飞出去了。它有时隐藏在蕙兰丛中,有时落在竹子尖,翩翩旋转,在天空飞荡,十分可爱。不一会儿,它突然触到蜘蛛网,被粘住了,蛛丝引出丝来,把它一匝一匝地缠绕住,牢牢地像给它戴上了脚镣手铐,人们虽然十分怜悯它,但却不能解开缠绕的蛛丝而把它放走。
噫!(蝴蝶)外表秀丽,好像是有文采;内心沉静,好像是有德性;不结伴游荡好像是很纯洁;吃东西没有什么嗜好,好像是很廉洁。但是,倘若从前不乔道它是树上的蛀虫,后来也没有看到它触蜘蛛网,那么人们会认为它是从天的中央天帝居住的地方飞来的,现在又回到天帝那儿去了!
天下好比是棵大橘树,名位是大的羽化,封疆是大片的蕙兰竹林。如果灭绝道德而遗忘公道,崇尚虚浮而掩饰傲慢,外表虚荣而内心枯萎,毁坏根本而阻塞源头,那么,能不被大蜘蛛网所粘住吗?看了我这篇《蠹化》的人,应该由此而警惧了。
第五篇:作文教学张化万老师的精彩回复
作文教学张化万老师的精彩回复
1.游戏作文很难驾驭课堂.请问:乱糟糟的一堂课和有趣活泼的一堂课主要区别是什么?
区别在于课堂目标和习作教学的实效。
“乱糟糟”和“有趣活泼”是课堂游戏的外在表现形式,游戏作文课上的游戏最终是为学生有效习作服务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涉及到玩玩说说游戏作文课实施操作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游戏作文课上怎样进行游戏设计与实施才能比较好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表达与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这样几点:
一、合理选择游戏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玩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快乐方法,玩能达到减轻儿童学习焦虑。将“玩”引入作文课,是寓教于乐,但它必须为观察说话写作服务。这就要求玩得新奇的同时玩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难度适宜,操作简便。
二、适时定格游戏过程,引导观察体验。
一些一线年轻教师在尝试进行游戏作文课时,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玩的时候开心,说和写的时候却似乎总和期望目标存在距离。他们很注重“游戏过程”,以为让孩子玩得开心,尽情体验,就能为说写奠定基础。实际上,一节成功的游戏作文课必须要在游戏过程中要根据训练要求,在重点观察、表达的地方及时中断游戏,做定格处理,让学生边看边议边说。这样的“定格处理”是符合孩子的学习心理规律:孩子思维以形象为主,游戏全玩好了才让学生说说刚才是怎么玩的,孩子眼前没有具体感性的活动场面,他要从脑子中提取刚才的记忆,会增加说话的难度。其实,不论是习作课堂的游戏还是活动,它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中年级的《吃西瓜》,我不是一味让学生吃,而是在孩子吃西瓜时设计了三个情节,一奖励西瓜吃地最快的学生多吃一块;一是奖励西瓜吃得干净的学生多吃一块;一是最后让还想吃西瓜的学生上台来拿一块瓜吃。这三个情节,课堂情趣盎然,再加上西瓜吃完后当堂播放学生吃西瓜的录像,让学生重新体验。这样习作就会具体而有趣,习作教学的目标就在有趣轻松的课堂达成。不然学生高高兴兴吃了几个大西瓜,花了几十块钱,作文还是无色无味无趣。
三、准确解读学生信息,帮助语言表达。
游戏作文课上,学生玩得很开心,但在描述某个环节或体验时还是出现“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景。在他们说不出来时,老师千万不能着急,而是要给予学生语言支撑与帮助。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有备而来”,在课前尽量全面地预设学生的学习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有的放矢”,能准确迅速解读学生的信息。因为“教学预设和课堂即时生成不是互相排斥的。预设的正确性是成功的基础,实施的灵活性是成功的关键”。
总之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要能在课堂上进行调控,在孩子出不来的时候,教师应该有丰富的语言储备,有意识地抛出一些语句给孩子帮助孩子表达,而不是站在那儿等待学生、依赖学生。那么,课堂才会出彩,教学才真正有实效。
2.习作辅导课.示范文.学生习惯仿写.写出的作品句意大同小异.如只是口头引导.开拓.结果又是文不答意.这困惑.请专家指点。
问题在于一学生想不想表达。假如他们没有表达的欲望和激情,别人看来再有味道的生活,他也会写得味同嚼蜡。人没有表达的需要,习作和他的生命成长没有关系,和他们的生活距离很远,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勉强去做,一般效果总是不大好。
苏联教育家拉德任斯卡雅认为,作文题目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学生只有身历其境,体会才会真切,才会有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有了写作欲望,写作时才会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像。要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教师不能迫使他们去写自己不了解的内容,也不能要求他们去做那些暂时没有学会的事情。假如所有学生习作都没有劲,我们该反思习作命题和教学设计了。
问题二在于我们是否接受模仿是学生习作的一种好办法,大同小异和小同大异是儿童学习习作都需要反复经历的学习阶段。知道学习模仿是有道理、有意义、有阶段的,我们就会心平气和,只要学生不是都是模仿,一时的大同小异实在不要太心急。想想我们自己在备课设计、学习写论文等等,很多时候不也是模仿,也会和别人大同小异吗?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坚定地一步步走向成熟和优秀,孩子呢,是不是也这样。只要他们想成长。
新课程不再把小学生的习作本身看成目的,而把习作看成现代小学生欢乐童年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欢乐的童年当然离不开孩子们的游戏、玩耍、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孩子们尽心尽情地吃着他们爱吃的冰淇淋,脆麻花,喝着酷儿、农夫山泉水;在学校的操场玩着老鹰捉小鸡,在草地做着掉手帕的游戏;看着《蓝猫3000问》、《哪咤》动画片,整天乐呵呵的。当然更希望孩子们自己动手做成的电动汽艇,在小河启航,高兴得乱蹦;和爸爸妈妈或伙伴在孤山打雪仗,在苏堤漫步听着黄莺的歌唱,看着花儿的笑脸,小脚在九溪清澈凉爽的溪水中划动;在小伙伴一起上网玩着最新的电子游戏,过关斩将,跳进一个个电脑打开的知识窗口,乐颠颠地穿行;趴在地板上,帮爸爸妈妈打扫房间,一边流汗,一边欢唱„„
童年的这些生活就是学生的习作内容。不要苛求习作的“有意义”,立意的深刻,材料的典型,结构的新颖,语言的规范生动。假如我们明白习作能帮孩子记住童年那些有趣的事,倾吐他们的喜怒哀乐。那么小学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街头巷尾、电视网络中看到的,家庭、校园的亲友、伙伴中听到的;小实验、小制作获得的成功,同伴交往中有过的苦涩,身边生活的新奇和异味,都会自然地变为写话和习作的内容。这样贴近儿童真实生活的习作才能激活学生习作的欲望和热情;教学才能返璞归真,降低习作难度;才能悉心呵护纯洁的童心,培养心口如一的健康人格;才能努力引导优美的儿童语言,发展儿童天真流畅的思维与表达;才能养成大胆想象,敢于追求新奇的健康心理;才能逐步形成仔细观察,乐于自主表达的个性习惯。
我们这样去想是不是习作教学的天地会宽阔起来?
3.农村学生的阅读视野小,见识窄,对于诸如《妈妈的双休日》这样的作文题,(农村妇女天天劳作不息)我们教师怎样教好学生作文?对学生没有体验的作文教学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妈妈的双休日》这样的作文题,第一农村的孩子也是可以写出彩的。他们可以联系城里亲戚甚至报纸上、电视上看到的双休日人们的活动,对照自己的双休日,写出农村妈妈的辛劳、艰辛,习作并非一定要突出妈妈的休息,“双休日”只当作习作的时间范围就行。第二,教师是课程的二度开发者。我们只要保留习作的语言训练点,可以修改甚至替换作文题,保证习作有效训练就行。记得当年语文课本上《钓鱼能手》后,要求学生习作《XX能手》。我觉得孩子见到国手、模范的机会本来就不多,要他们写会很难。于是我做了适当修改,改为《我们班的小XX家》《我们大院的小XX手》,这样限制了范围,贴近了儿童生活,学生习作倒是出乎意料的好。
保留习作训练的要求,修改或替换不适合学生的命题,把习作训练进行到底,好吗? 4.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去指导学生快乐有效地作文? 怎样让学困生快乐、有效地作文?
让学生快乐有效地作文要求教师习作指导全程化具体化。习作前的指导重在明确作文的任务:公开计划,教师学生可以商量达成一致的计划,也可以讨论分组或者有层次的计划,这样便可以照顾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习作计划,尤其是学困生也能做到心中有底,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并不难。
习作中的指导就应根据习作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应淡化概念俗语;指导重点突出,例如在写《导游卡》时就应让学生明确导游卡的特点,而写《毕业赠言》则应在价值观和语言应用上多做指导;对学生的指导应融入习作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习作评价可以适当前置。
习作后的指导也很重要:可以是对习作的修改进行指导,也可以是习作应用的指导。如:《导游卡》、《毕业赠言》在修改的基础上还应进行交际应用的指导。
在习作中的个别辅导特别重要,特别是学困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帮助,习作前可以带他们一起进行观察感知;习作时可以和他们分析选择习作内容,拟定题目,给他们提供词语库,甚至在他们写不下去的时候,给他们接写几句;习作后在批改打分时,多发现强调一丁点儿的亮点和妙处,多让他们有被关注、表扬的机会。这样做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5.习作内容符合学生需求,学生才乐意习作,这点对于命题作文能做到吗?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习作设计越来越向学生的生活靠拢,小学生的命题作文也不例外。当然命题作文会比学生自由的习作、范围作文、半命题作文,限制会多一些,难度会大一些。
一是把我们的脚站稳在学生的生活土地上,熟悉孩子们外在的和内心的生活,我们就可能化难为易,引导学生读懂题目,选取自己的生活迎上去。比如高年级《给远方同学的信》,汶川大地震就是孩子们都关心的生活,从中孩子们是能寻找到自己情感喷发的对象的。《童年趣事》,只要我们对趣事有足够的理解,农村孩子的童年尽管和城市孩子不一样,但是他们同样能写出童心童趣童言,写出五彩绚丽的童年趣事来。
一是把我们的脚站在教材的二度开发者的位置上,对不适合我们那儿的习作命题,只要我们保留习作训练的精髓,拉动命题的角度,甚至换个学生接受的题目,不是完全可以的吗?与其让学生冥思苦想,干坐傻想,一个字都挤不出来,还不如让学生写自己爱写能写的文章,这会有错吗?我想不会。
6.为了写好作文,农村学生需要积累哪些知识?
不管城市、农村,还是山区、海岛,小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是要有一颗敏感好奇善良的心。他会关心在乎外面世界的变化,觉得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新奇有趣,值得观察感知,只得欣赏品位。有心才会留意,注意才会体验感悟,积累多了才会有喷发的冲动和激情。
积累知识当然是需要的。积累什么?
一是对生活素材的积累,用一个素材本,每天记下最感兴趣、印象最特别的人物或事件,最简介的写一句话,记录时间和自己的情绪。用一个盒子、袋子放下自己当时最在意的东西,可以说照片、石头、蚕茧等等。天长日久,写作时翻翻就会勾起记忆和情绪。
一是课内外阅读时最有感觉到短文、句群、好词妙用,可以摘录,可以记录出处,久而久之,从单纯的移植应用,对内化为自己的血肉。
一是自己习作最得意和最糟糕的文章、句段、选材与剪裁,温故而知新。
这些可以用档案袋存起来。先起个响亮有意思的名字。再在档案袋最显眼的地方,自己或请老师、家长写寄语。接着把平常积累的一句话素材笔记,有意思的物品、自己中意的好词佳句放进去。然后是自己最得意或最糟糕的习作、日记、句段,收10篇左右。
这样积累行不行?试试可能就会有感觉。
7.关于作文评改,专家能否为我们农村教师提供点切实可行的办法?
要积极推进习作的批改评价改革,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习作成功的幸福滋味。第一构建习作批改评价的多元化标准,规范与促进学生习作的成功。
评价不仅发生在习作完成后,它还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习作评价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一种评价,它应当是多纬度评价,包括习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习作的全过程中观察、思维的方法与习惯,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及动手交往的能力。
第二习作的批改评价要让学生享受成功,批改要简约实用创新开放。
习作批改可以前置,实施多次批改。在习作书写的过程中,就可以批改介入,特别对于全班倾向性的问题,或个别学生的习作提前进入批改,能将问题解决在苗头状态,将帮助送达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和地方。习作进行、习作完成、批改后修改再批,使批改与评价成为不断帮助和促进学生习作进步的杠杆。
习作批改可以施行不打两分,一文两分,一文多分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习作能力是综合的语文能力,需要积以时日方可有所作为。为了调动暂时后进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摆脱批改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可以试行平时习作取消两分的评价方式。习作不合要求,批改后以“阅”作结,留待学生习作符合要求后再行打分。也可以尝试一文两分;既给习作一个写作水平的总评价,又增加习作的单项分,例如只要习作没有错别字、病句,题目居中,文章会分段,标点符号正确,就可以给100分。这样许多习作困难学生会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95、100的高分,获得学习付出的成功汇报。这对于树立自信、接受习作会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选择几次习作进行一文多分的尝试。就是在学生阅读习作批改意见后,认真予以修改的,再次给予加分。分数是儿童学习情况的客观标志。但是它只是一把尺子,绝不是一把砍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刀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学校、任何老师手中,评分都应当成为推动学生继续前进的杠杆。
习作批改不必要也不可能精批细改。除了面批和指导参赛投稿的特例外,没有学生会喜欢老师把他的习作满目涂鸦,朱笔遍地。批改,特别是增加的日记、自由作文可以符号批改,加快习作反馈的速度。批改多一些针对性强的眉批,亲切自然对话式的面批,每一个学生一学期至少保证有一次以上的面批询问对话的机会。
习作批改评价权要放开,一个学期可以抽1/3—1/4的习作让学生先自批互批,再教师评价。让学生享受批改的尊严和同伴的智慧,在此同时提高学生的修改评价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学生的习作每学期1—2次,送达家长审阅,提出意见建议,尽量扩大学生习作的读者群。增加习作展示的新平台,让所有学生的习作都可以修改后在班级“优秀习作栏”张贴,都有权当众宣读,给学校广播、电视投稿,在家长会、幼儿园、兄弟年级宣讲创编的故事、童话,参与各种习作比赛,有条件地上网展示,让社会关心的所有人来批改评价。
这样的批改评价是简约而不简单,实用而不单板,继承中创新,主流包容多元。它为全体学生的习作创造更加丰富的成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