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5 05:0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第一篇: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熟悉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把握教材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第2条

每学期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计划中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等内容。

第3条

教学设计应具备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等内容。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从教材结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等角度进行,做到准确、全面、有效。

第4条

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庭计算机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5条

对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切入点。

第6条

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的思想。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产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7条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第8条

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第9条

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

第10条

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业的管理方式,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

第11条

熟悉教学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结合校本实际,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学习素材。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2条

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第13条

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和时机,控制讲授和演示时间。演示操作要规范、细致、熟练。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计算机知识通俗化、情趣化,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

第14条

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重视师生互动,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及时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第15条

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屏幕提示、网络资源等方式辅助学习,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达成教学目标。第16条

要使教材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操作。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逐步推进。第17条

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时间,结合课堂回顾和技术展望两项内容,小结内容应包含本课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第18条

上机操作应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操作时间,加强巡视指导,提高上机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第19条

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操作和学习状况,择机作出教学调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环节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

第20条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网络控制平台等教学系统使用要遵循精简、有效原则,教学系统多应用于情境创设、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环节。要把握控制的时机,选择控制的方式,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如死机、网络不通等“教学事故”,要有预案,在不影响整体授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

三、教学测试与评价

第21条

作业布置应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进行,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要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和要求,注重作业的及时性和延续性。

第22条

根据作业类型,利用学校网络平台、FTP、E-mail或自行开发的作业系统等平台进行作业的收发和管理。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记录、反馈,及时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第23条

要根据课程计划与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对测试内容、测试方法与成绩评定标准进行细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可以通过以书面笔试或者网络测试方式进行,技能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测试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或作品创作为主要形式进行。

第24条

要及时统计、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注重测试结果的记录与积累。要适时反馈测试结果,进行试题的分析、讲评,为调整教学提供参考。

第25条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引导学生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正确对待评价结果。

第26条

教学评价的开展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学生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

第27条

注重作品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作品评价量表,从作品的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课外活动与辅导

第28条

有效的课外辅导能让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得到有效的提升。辅导的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的。为满足不同的辅导需求,可以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网上学校、学科论坛,或者以其他信息技术工具为载体的基于网络的辅导形式进行。

第29条

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要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计活动,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电脑节等专题教育活动,将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教师要加强活动的组织与规划,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组织中的主观能动性。

第30条

信息技术活动要结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围绕一些专题有效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机器人比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活动资料的积累和活动成果的展示与改进。

第二篇: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

(试 行)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二○○九年十月

目 录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1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7 浙江省小学英语教学建议„„„„„„„„„„„„„„„11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16 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20 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建议„„„„„„„„„„„„„„„24 浙江省初中数学教学建议„„„„„„„„„„„„„„„28 浙江省初中英语教学建议„„„„„„„„„„„„„„„32 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学建议„„„„„„„„„„„„„„„35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39 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建议„„„„„„„„„„„„„43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46 浙讧省中小学音乐教学建议„„„„„„„„„„„„„„50 浙江省中小学美术教学建议„„„„„„„„„„„„„„53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56 浙江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60 浙讧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63 浙江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学建议„„„„„„„„„„„„67 1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学习课程标准,阅读全套教材,钻研整册课文,明确学段、学期的总体教学目标,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角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第2条 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部分课文,背诵经典课文或段落。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著原文和名家名篇,多角度解读课文,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

第3条 制定课时目标应充分考虑语言、认知、情感三个维度,并能做到相互渗透和融合。课时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且具可检测性,避免死记硬背,防止拔高要求。

第4条 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重视培养自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重视培养认真倾听、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第5条 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防止过度拓展和拔高要求。汉语拼音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正确拼读,不要花大量时间练习书写,更不必默写汉语拼音。口语交际的话惠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表达和交流的兴趣。综合性学习要突出语文特点,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第6条 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语文作业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以单项作业为主,重在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低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

第7条 坚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恰当,角色分配明确,时间控制适度。棵究学习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热情,探究的问题尽可能语文化。有效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8条 拼音教学要遵循实用性和趣味性原则。尽早将拼音教学与识字、阅读教学相结合,防止进行枯燥、单调的拼音背诵和拼读练习。采用游戏、念儿歌、编口诀、讲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第9条 坚持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随课文识字应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的意义。以字义为核心,做到音、形、义相结合。借鉴传统识字教学经验,引导学生体会识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次复现,经常运用,帮助学生掌握生字。

第10条 遵循“识写分离,多认少写”的原则开展识字教学。只要求认读的生字,学生做到了解意思,在语言环境能识别即可,不提出书写要求;要求书写的生字,训练要到位,书写正确、端正、清楚,并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字形教学要用直观形象,注重整体把握,个别生字可以进行适当的字形分析。

第11条 重视写字教学,低年级要利用课内时间指导学生写字,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和结体规律,把宇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笔画、笔顺、结构难以把握的宇,教师要范写。重视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

第12条 阅读教学应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先初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思路;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最后内化、升华,练习、运用。要注意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防止肢解课文或离开课文搞孤立的语言训练。课文背景资料和课外延伸拓展要适时、适量、适度,内容应与课文有密切关联。在坚持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单元整组教学,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第13条 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第14条 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学习词语,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经典的课文或段落。古诗文学习的重点是诵读积累,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理解意象,感受意境。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背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诗文推荐篇目。

第15条 作文教学立足于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起步阶段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写作,尽量少干预,不说教。关注学生写作的投入状态,尊重学生作文的语言个性,必要时给予指导和督促。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小练笔尽可能当堂完成。

第16条习作要有适当频率和数量要求。低年级要经常进行写话练习;中高年级每两周写一篇习作,每周至少写一篇小练笔。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和读后感。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经常随机地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第17条 作文批改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多建议少修改。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不可面面俱到,应对照每次习作要求,欣赏优点,指出不足,使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与规律。讲评之后要安排修改和后续训练,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每学期至少对每一个学生有一次面批。

第18条 口语交际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让学生获得角色认同,明确自己的交际任务,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和确定要有学生参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第19条 口语交际的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用故事会、辩论会、听证会、采访、解说等模拟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听说的兴趣,让学生敢于表达。

第20条 综合性学习重在突出活动的自主性。活动内容要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案要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过程要由学生咱己组织,活动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展示和交流。教师在活动中主要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

第21条 综合性学习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意识,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引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帮助每个学生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活动过程要突出探究性。主要包括明确问题、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等。

第22条 课堂提问设计要体现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随着年级的提高,提问要逐步从“写什么”转到“怎么写”。对知识性提问的回答,要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反馈。对理解性、感悟性提问的回答,要注重过程,采用追问、延时反馈等方式提高训练效果,培养创新思维。课堂教学语言要规范亲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指令性用语要指向明确;抒情性语言要得体,不可过多使用。

三、教学测试与评价

第23条 测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低段主要考查写字、朗读和字词理解,中高段遥步增加阅读理解和习作。

第24条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考评方式。书面考试只是语文测试手段之一,主要检测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口头测试、实践应用也是语文测试的重要手段。

第25条 单元检测、期末检测要针对本单元、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重点,试题中阅读材料的难度与要求应略低于课文。不考语法、修辞等静态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不出偏题怪题,不在题型和指导语上给学生设置理解障碍。

第26条 口语交际的评价,要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第27条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过程,也要重成果。过程评价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表现能力;成果呈现要多样化,可以写研究报告,也可以编小报、开辩论会、办展览等。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外,更重要的是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四、教学资源的利用

第28条 积极参与建设书香校园,设立班级图书角,指导班级读书会,创设“处处学语文、时时用语文”的校园和教室环境。语文老师要率先成为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者,主动为学生推荐读物,鼓励学生读原著,读整本的书。经常为学生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同、结构相似、难度相近的阅读材料。

第29条 优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扩大视野,积累素材,引导学生自主作文。结合课外活动和其他学科教学,开发口语交际资源,让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和社会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第30条 指导学生从大自然中、校园社区里、电影电视和课外阅读中寻找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提出适合探究的问题,并自主开展活动,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附:《关于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质量的10条建议》

1.培养学习兴趣。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幼小衔接,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采用游戏、比赛等活动教学形式要讲究效益,要逐步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学习形式转向学习内容本身。

2.养成良好习惯。从入学开始就应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低年级教学要着重培养认真听讲、大胆发言、主动交流、按时完成作业等习惯,要特别关注学生读书、写字的姿势。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后进学生要多给表现机会,多加鼓励和指导。

3.课内完成作业。每节课书面练习时间累计不少于8分钟。书面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书面作业尽量在课内完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落实识字任务。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生字教学要区分不同汉字在音、形、义上的难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要坚持音形义结合的原则,以字义为核心,帮助学生识记字音和字形。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整体识记、结构分析、加减和更换部件、联想识字、字理识字等。要把识字和学习词语、理解句子结合起来。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记忆生字,如识字游戏、编成新材料阅读等。鼓励学生课外自主识字。

5.注重写字指导。切实指导学生把要求写的宇写正确、写工整。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宇的间架结构和笔画位置,注意笔顺正确。难写的宇教师要示范,学生写完字要有讲评。写字指导和反馈应在课内进行,防止对只要求认的字提出写的要求,减轻学生的写字负担。一次抄写生字的字数和遍数不宜太多,一般每个宇写3遍左右,争取一个比一个写得6.加强阅读教学。朗读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要增加读书时间,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些课文还要读出感情,但不要让学生多讲应该怎么读,难读的地方教师应当示范。要多背诵和复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适当交流阅读感受。阅读教学一般按课文顺序进行,符合儿童的自然阅读过程。注重从整 6 体上把握课文的人文内涵,避免孤立地抽出一些词句作过细的分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有创意的想法和表达,适时纠正错误。要把解决疑难问题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对学生难以探究明白的内容,教师要作讲解,讲解要正确、通俗。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任务,教师要作具体指导,防止流于形式。要积极、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图像资料一般采用先读课文再看画面的方式呈现,防止用看图像代替课文阅读。

7.提高口语水平。口语交际教学要生活化、情境化,要求学生认真听别人的讲话,能用普通话清楚、响亮地说话。注意学生说话时的仪态,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通过插话、提问、评议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8.做好作文起步。写话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自己想说的话,通过看图写话、观察写话、阅读写话、编写童话等方式,提前起步写话教学。要结合阅读和口语交际课,鼓励学生多写话。要用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写话,多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对写话产生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9.倡导课外阅读。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第一学段的阅读可以从读图画书开始,从听教师读起步,逐步培养学生持续默读的习惯。通过课外阅读巩固识字,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10.改进评价技术。考试要严格按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命题,不拔高要求,提高难度。题型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评价方式要多样,形成性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面试和笔试相结合,等级评价和激励性评语相结合。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第2条 课时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描述要明确、清晰,可检测。过程性目标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

第3条 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教学,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其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凝聚着教学经验,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4条 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

第5条 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分析例题和习题蕴涵的知识点,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第6条 要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除了参考教学用书以外,倡导参阅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条 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第8条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9条 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须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一节课的教学 8 环节不宜过多。每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蕴含着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

第10条 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 课堂组织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12条 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倡导先试后讲。

第13条 课堂要注意动静搭配,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适当穿插教师讲解、师生对话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时机,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

第14条 教师的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精练、规范,要适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与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让学生养成有根有据的说理习惯。

第15条 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哪些学生该提怎样的问题,学生会回答到怎样的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起到启发、引领作用。

第16条 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或调整教学目标及进程。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第17条 要重视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板书设计,录音、投影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要简易、有效,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作业设计与辅导

第18条 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设计的要求是“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

第19条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 9 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可以将练习穿插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练习的时间。

第20条 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追。除书面作业以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

第21条 教师要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在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进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

第22条 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面批是一种有效的批改方式,对学困生改进学习效果尤其明显。要重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有意识地摘录典型错误并归类整理,分析原因,以改进教学。

第23条 要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应通过合适的批语来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第24条 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个别辅导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作用,但不能让“小老师”过多代替教师进行辅导。

第25条 在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前,教师要查阅、分析他们的平时作业、单元形成性测试等情况,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以对症指导。在个别辅导时,要多让学生发表想法。要做到:热情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和决心;细致指导,既补知识能力的缺漏,也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降低起点、放缓坡度、逐步提高。

第26条 对学有余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制订适合的指导方案,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如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

四、命题与学业检测

第27条 纸笔检测作为学业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改进教学。教师在编制试卷前,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检测范围,理清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要求,形成试卷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28条 编制的试卷要有效度、信度与区分度。试题的难易要适度,叙述要明确,语言要规范,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

第29条 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30条 要重视试卷讲评。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讲评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切忌就题论题,以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浙江省小学英语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第1条 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除重点掌握任教年级教材外,还应熟悉小学其它年级教材,了解教材编排体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英语基础,制订学期授课计划。

第2条 认真钻研教材,明确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注意单元间知识点的互相衔接与渗透、教学内容的滚动和复现;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使用教材,可对多种教材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第3条 个人备课或集体备课,应分析学生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备课时认真参阅相关教学参考书,关注学生语言知识输入的实践过程和语言能力形成的体验过程。

第4条 做到一课时一教案。教案设计要确定本课时目标要求、重难点分析、媒体准备、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活动的内容)、板书设计和活动作业。教学目标设计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教学设计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效运用听做、说唱、玩演、视听、读写等教学手段。

第5条 在书面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对要呈现的说唱、表演、视听、读写等作品提前进行聆听和实战演练,尤其应多听读模仿教学录音,自身正音,尽可能呈现给学生标准的语音语调,使教学具有丁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课堂教学

第6条 课堂是小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发展实际,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养成学生敢于开口、乐于表演的良好习惯;善于观察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

第7条 精心设计有效的活动和任务。活动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活动设计应遵循目标明确,体现梯度,操作简便的原则;活动示范要到位,让学生明白活动的步骤与过程,活动参与面要广;活动成果应有具体展示,12 对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表现应进行及时反馈。

第8条 创设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教学需要,有效利用实物、图卡、简笔画、录音、录像等多种媒体手段,以及师生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特定情景下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做事的能力;避免情景创设过分豪华复杂,忽视语言运用的现象。

第9条 小学英语从“听”起步,听是说的前提。小学生语言敏感性强,乐于模仿,教师应培养学生静心听示范发音、先听模仿再说实践等良好的听说习惯,使学生充分感知英语的语音语调特点;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教学,对话还是课文教学,都要先听后说,以听带说,在培养听说能力的同时,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10条 明确视听教学要求,保证学生视听时间平均每周20—25分钟,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使学生能看懂程度相当的英文动画片和英语节目。要尽可能选用纯正地道、原汁原味、体现英语文化特色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发挥视听媒体对小学生良好的语音语感形成的积极作用。

第11条 英语朗读和背诵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节奏、语感,也有助于学生听、说、写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示范朗读十分关键,教师应注重精选录音材料,选择标准的范读和领读。提倡学生在听模仿的基础上,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和诵读。避免集体朗读拖音明显,节奏较差,语速偏慢等现象。

第12条 重视英语书写和初步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抄写、默写、听写,句子改写、说后写、短文仿写等方式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教师要规范板书,注意大小写笔顺、笔画和标点符号的示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帮助学生学习和欣赏英文的手写印刷体、意大利直体或圆体等。

第13条 教学中应以主要的语言点为主干,积极带动旧知,注意知识的滚动运用,通过铺设关键词、关键句的方式,搭建语言“脚手架”,帮助学生明确语言框架,达成语言运用;对新的语言材料提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避免过多的语法讲解。通过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语法规则,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奠定基础。

第14条 在日常教学中坚持语音教学的渗透,使学生了解、掌握一般发音规律,13 提高认读、拼读能力。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15条 积极采用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注意组与组之间、组中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教师要合理调控时间,并在组间巡回指导,避免小组活动时学生不参与,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的现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述、认真倾听等良好的合作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发展的机会。

第16条

课堂组织要尽可能运用英语,必要时运用母语,Speak Englishmmuchaspossible ButdOspeak Chinesewhen“is necessary。教学指令和语言组织要简洁明了,动作示范要准确到位;力求发音正确,口齿清楚,教态自然。

第17条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回答,应给予客观的评价,不要重复学生的语音或语法错误,选择恰当的语气和方法进行纠正,给予真诚和正确的反馈;应给予弱势学生表现的机会,宜采用激励性评价,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18条 每堂课的最后应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整理、巩固与反思,尤其应注意听、说作业的指导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对有潜能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拓展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作业与评价

第19条 精心选、编作业,题量适当。针对学生的学情分层布置,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作业批改、反馈应及时,可适当结合面批,做到表扬鼓励和严格要求相给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20条 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应采用口头与书面、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

三、四年级课外作业以磁带跟读、听说模仿、课文背诵、录音作业为主,五、六年级在听说朗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读写练习和美文诵读。

第21条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倡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作为学生英语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22条 小学英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师可采用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 14 果自评、同伴评价、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

第23条 提倡行为表现评价,可以采用对话创编、课本剧表演、故事创编、情感朗读、歌曲演唱和书面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做出适当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做出积极的评价等。表现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第24条 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对话交流、课文朗读、学生表演和创编等方式,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五、六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听、读技能和书写规范。建议口试、听力部分占试卷总分的60%。注意控制试卷难度,使85%以上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

第25条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不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并以此作为各种评比或选拔的依据。

第26条 以市、县(市、区)实施的区域性评价要以质量监控和抽样分析为主,监测的目的在于发现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目的应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符合课程目标要求,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四、课外资源

第27条 要积极利用学校宣传橱窗、教室墙壁及黑板报等设施创设英语氛围;利用校园音像资源,网络信息,为学生定时播放原汁原味、形式多样的视听内容;根据学生的水平精选经典美文帮助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视听、课外阅读,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第28条 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可在校内为学生定期举办英语节;以英语社团为组织开展英语歌曲、儿歌、讲故事、演讲、英语短剧等选修课;定期举办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墙报、英语小报展示等活动。

第29条 密切家校联系,帮助家长了解英语学习的目的、要求、方法、进程和孩子的学习情况;鼓励家长创设家庭英语学习的氛围,如通过每天定时播放原汁原味的录音或音像材料,帮助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

第30条 教师应加强英语口语、说唱表演、书写、简笔画、课件制作、教具设计等基本功的学习和修炼;注意教学媒体资料的收集、开发和保管,重视资源共享,提高媒体使用的效益。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2条 阅读教材,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对季节性较强的内容按季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第3条 阅读教学参考用书,补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第4条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以便分析利弊,作出预见,采取对策。

第5条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教学能按计划进行,尽可能不拖延或超赶进度。

第6条 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

(1)依据课文内容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

(2)逐字逐句研读本课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动设计安排的意图,并与教师用书结合起来研读,确定本课的核心探究活动。

(3)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4)在教学开始前,可通过抽测、访谈、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水平。

(5)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材料,阅读资料,提前进行观察记录。

第7条 精心准备有关的教学器材,器材必须充足和典型,避免两手空空进入教室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观察、实验活动顺利进行。

第8条 器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对教材中的设 17 计做适当的改进,提倡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9条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时,学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此时教师要及时掌控学习纪律,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学习。

第10条 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教师要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第11条 课堂中器材的出示和回收,应该精心安排。一般不需要把一节课的全部材料都放在桌上,可以按照教学环节的展开,先后呈现器材,达到以器材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以器材引领教学活动的效果。

第12条 倡导探究式教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器材和时间,保证学生获得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第13条 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要充分运用视频、课件、课本、资料等,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第14条 积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一些活动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第15条 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尽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16条 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保证学生的分组实验顺利进行。如因条件所限,也要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

第17条 对观察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动手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也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

第18条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时无法回答,应该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提高,切忌信口开河。要博学多识,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

第19条 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

(1)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可以研究的问题。

(2)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做假设时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

(3)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4)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要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

(5)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轮换。

(6)教会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争论,尊重证据、尊重民主。

第20条 对学生的回答和操作活动,要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言行是否到位,帮助学生作出调整。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以激励为主,使用批评教育的手段要慎重。评价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实物的方法不要经常采用,以免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第21条 书面作业不能太多。根据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一般可在课堂上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课堂作业。一些观察、实验记录单均可视作科学课的课堂作业。

第22条 一般不布置书面的课外作业。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与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寻找相关资料、课外的观察记录,均可视作科学课外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的课外研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第23条 做好实验开出率的记录工作,及时整理保养教学仪器,做到定位入柜存放。提倡课外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发挥教学仪器的效益

三、学习测试与评价

第24条 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所做的每道作业都要批改。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批语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要组织课堂讲评与矫正,对优秀作业要予以展示,提倡对学生作业登记记录。

第25条 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检测,还要指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习惯的评价和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第26条 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测评主要采用行动观察法,观察平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合作、交流的表现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突出表现要进行及时的记录。

第27条 科学知识的测评,主要采用笔试法,倡导等级评定。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可进行科学概念的阶段性评价。每学期要有终结性的笔试评价。命题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不出现怪题、偏题。

第28条 科学探究能力的测评,主要采用作业(作品)法、现场操作法和档案袋评价法。可以依据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学习记录本、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验操作。提倡建立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

四、课外活动

第29条 要指导学生开展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结合课堂教学,经常提醒、督促、帮助学生完成周期较长的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

第30条 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第1条 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2条 通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全套教材,了解各册教材内容。研读本册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和目标。

第3条 了解任教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以便结合学习主题做好预先安排。

第4条 根据本册教材要求、学生特点和需求,确定学期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度。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协调与学校活动、其他课程的配合。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第5条 进行单元备课。根据课程设计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定位。了解单元体现的内容标准、单元设计目的和思路,掌握单元教学目标。

第6条 进行课文备课。分析单元内各课之间内容与目标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课文定位。通过观察、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与课文学习主题相关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确定课文教学目标,划分教学课时。

第7条 进行课时备课。依据课文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要求。

第8条 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组织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及时吸收社会发展信息。

第9条 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应依据目标、内容、资源条件、学生特点和能力等情况。既要备教师的教法,也备学生的学法。

第10条 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相关课程资源,准备录音、投影、21 课件等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手段和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注重实效。

第11条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领域广泛,教师要注意查阅资料,准确掌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背景知识。

第12条 编写教案。教案是针对课的具体设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案,一般以课文教案和课时教案结合呈现。课文教案主要包括:课题名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文教学目标、课时安排。课时教案主要包括:课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预设、课外延伸活动设计等。

二、教学实施

第13条 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课前准备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第14条 课前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和材料等。

第15条 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容量适中。第16条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能力培养,相关知识概念、技能传授准确。

第17条 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第18条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与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

第19条 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低年级宜以活动体验式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宜增强问题探究式教学。

第20条 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元对话,教师有真情实感。

第21条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合理调整教学 22 预设。

第22条 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根据学习主题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可以扩展到校园和校外相关教育场所。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活动或其他课程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第23条 根据学习主题需要,布置行为练习、资料搜集和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外延伸活动。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三、学习评价

第24条 学习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第25条 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指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第26条 评价主体多元,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

第27条 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做好课内外学习活动记录和评价。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期末进行必要的书面检测。结合日常观察、学习活动记录、阶段性考查、期末检测等方式,综合评定学期学业成绩。

四、教学资源

第28条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23 注重教学实效。

第29条 教师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以适应综合课程教学要求,注意运用相关知识和社会信息资源开展教学。

第30条 注意利用学校教育活动和其他课程的成果,特别是与学校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等相互结合,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明确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第2条 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了解汉语言文字特点对学生能力形成的影响,培养整体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大量语文材料,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3条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该积极提倡。

第4条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建设多元开放的语文课程,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第5条 把握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基本组成的教学形式,了解单元教学内容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课前全面研究本单元教学内容,确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以及每篇课文甚至每堂课的教学重点,制定单元教学计划。

第6条 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式。阅读课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两类课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应有较大区别。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也应根据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不同体裁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7条 把握教材以课文为最小构成单位的特点,了解课文的载体作用,研究课文特点,确立明晰、具体、恰当、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认识文本教学多元解读特点,突出重点,抓准难点,适度取舍教学内容。

第8条 通过检查预习、课堂观察、当堂检测等途径,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阅读与表达能力,确定教学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准备教学问题与情境设计,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9条 营造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有助于师生对话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创设的情境应具有主题性、开放性、生成性,使探究具有广度和深度。

第10条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规范、得体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注意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语言活动过程中自然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11条 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文本内容和深层含义设计开放性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有效拓展迁移应立足文本,与文本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应注意合理性、实效性、多样性,具有学科特色。

第12条 阅读教学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

第13条 古诗文学习的重点是诵读积累,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感受意境。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背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诗文推荐篇目。

第14条 作文教学先要让学生敢于表达,再慢慢让学生善于表达。注意与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有机衔接,放手让学生独立写作,尽量少干预,不说教。要关注学生写作的投入状态,尊重学生作文的语言个性,必要时给予指导和督促。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小作文尽可能当堂完成。

第15条习作要有适当频率和数量要求。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和读后感。阅读教学中要经常随机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第16条 综合性学习要十分突出活动的自主性。活动内容要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案要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过程要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展示和交流。教师在活动中主要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

第17条 综合性学习要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要引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帮助 26 每个学生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活动过程要突出探究性,包括明确问题、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等。

三、作业与评价

第18条 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即时作出评价。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能及时给予肯定并适当引导促进提升;对错误或偏离语文学习的表现或不够全面的回答,能给予引导和点拨;对极具个性化的回答,能给予鼓励,并探究其是否合理。

第19条 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整体性与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课堂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第20条 布置作业应目的明确,精心选题,能根据学生实际,分层次布置,有较强的针对性,起到巩固和反馈的作用。作业的布置中可以设置定量的合作探究类的作业项目,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提高作业的质量。

第21条 教师必须认真及时地批改相关作业,指出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不足,并认真记录,及时总结。对让学生互评互改的作业,教师应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在全班及时交流。

第22条 单元检测、期末检测要针对本单元、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重点,试题中阅读材料的难度与要求应略低于课文。不考语法、修辞等静态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23条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过程,也要重成果。过程评价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表现能力;成果呈现要多样化,如研究报告、小报、辩论会、展览等。活动中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四、教学资源

第24条 积极参与建设书香校园,设立班级图书角,指导班级读书会。语文老师要率先成为文学作品的阅读者,主动为学生推荐读物,鼓励学生读原著。经常为学生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同、结构相似、难度相近的阅读材料。

第25条 优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扩大视野,积累素材,引导学生自主作文。结合课外活动和其他学科教学,开发口语交际资 27 源,让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和社会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第26条 指导学生从大自然中、校园社区里、电影电视和课外阅读中寻找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提出适合探究的问题,并自主开展活动,得出系统性的解决结果,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浙江省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了解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7—9年级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的学段目标;明确7—9年级学生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明确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第2条 分析教材。通读整套、整册、整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思路,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整体结构,本章内容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精读本节、本课时教材中的课题引入、新知识形成和例题的分析过程,明确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挖掘可能蕴涵的教育价值;仔细解答练习和作业中的每一道题,体会其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及蕴涵的数学思想。

第3条 了解学情。通过课堂观察、谈话、作业、检测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个性差异等状况;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所需的前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具备情况。

第4条 确定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既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又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

第5条 认真备课。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问题,精选例题、练习和作业题。备课中要把握好教学起点,设计绝大多数学生熟悉的事例和能理解的问题引入新课;精选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和解答的问题作为例题和练习的基础题,对多数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进行适当的问题细化和分解等设计。

第6条 倡导集体备课。备课组应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通过主讲人讲课、集体讨论修改、个人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微调等步骤开展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7条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呈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探索新知;也可以从实际出发,呈现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还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设置问题悬念、多媒体动态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等手段,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

第8条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可以设计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规律,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可以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设计数学猜想、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法则、定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数学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反思,归纳和揭示活动中隐含的数学规律。

第9条 及时辨析,加深理解。新知识形成后,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要设计知识运用中的易错问题,让学生辨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第10条 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例题教学后,引导学生归纳其中用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建议,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也可以对例题作适当变式,让学生练习,尝试举一反三。

第11条 在新课教学中,选择能直接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的数学问题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及时让学生练习,体验新学知识的应用,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提高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条 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独立尝试分析题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留适当的时间讨论交流,从中辨析概念、剖析思路,找到思路受阻或产生错误的原因,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归纳应用新学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中所用的方法、步骤和要注意的事项。对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特点,从中择优。

第13条 认真做好每节课的课堂小结。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交流本节 30 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整理知识、提炼方法、感悟思想、积累经验之目的。

第14条 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对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激励,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15条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口头问答、课内练习、书面测验、活动报告等,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肯定成绩,激励进一步发展。

第16条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论结果正确与否,要让学生阐述思考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或解答不完整时,鼓励学生自己反思解答过程,其他学生评价补充,教师引导激励提高。

三、作业与评价

第17条 精选与本课时内容配套、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题作为课外作业。同时适当精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或适度开放需要多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问题,或需要动手实践的问题,以及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作为课外作业。

第18条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布置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既要布置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必做题,又要布置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合不同水平发展需求的选做题。

第19条 控制作业题量和作业难度,反对机械操练、题海战术。

第20条 及时检查、批改作业,指导学生积极反思、自觉订正作业错误,同时记录和分析作业中常见的典型错误,做好个别辅导、及时查漏补缺、改进教学。

第21条 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要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利用对话、问答、练习等形式,及时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进行评价。要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用描述性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形式应多样化。评价对象既有学生个体也有小组群体。

第22条 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要运用不同层次的问题,了解和评价学生 31 的不同学习水平,激励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对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要适当放低评价起点,允许再次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23条 在期末,要以激励的方式,对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状况作阶段性评价。期末试卷的考试内容和要求要紧扣本学期教学目标,试卷难度以0.8为宜,题目难易有层次,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水平,有进步感、成就感,从而激励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

第24条 利用校园网络、宣传窗、黑板报等,创设数学学习的氛围,宣传数学家学习数学的故事、介绍数学趣题、研究数学难题,交流学习方法等。

第25条 鼓励和组织学生收集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方式进行交流。

第26条 要为学有余力且有数学爱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以点拨指导。

浙江省初中英语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了解初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第2条 明确课程标准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五方面的具体要求。准确把握三—五级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具体目标要求,分期制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第3条 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知识体系和整体结构,领会编写意图。细读单元(模块)内容,明确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在全册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研读课时教材内容,制定具体、清晰、可实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文化)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第4条 通过课堂观察、谈话、作业、检测等途径,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所需的前期知识和学习方法,确定每堂课教学起点。

第5条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两人及以上的备课组要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通过主讲人讲课、集体讨论修改、个人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等步骤开展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第6条 模仿课文录音,坚持用英语授课,确保呈现准确的语音语调,确保使用规范、易懂的教学用语。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第7条 布置学生的练习自己要先做一遍,把握难度,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计解决预案。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8条 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创设教学情景。情景设计要坚持“新旧结合、以旧出新”的原则,努力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要体现情景的真实性、趣味性和直接性。

第9条 根据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设计要有明 33 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第10条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最大范围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第11条 立足文本。既确保教学内容的落实,又要有一定的拓展,使拓展活动与文本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

第12条 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实践形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围绕一堂课的核心语言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加强学生的语音意识,使学生在日常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

第13条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和交流,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完整回答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给予客观的评价和恰当的纠正,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第14条 适时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第15条 体现不同课型的差异。听说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读写课侧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复习课要注意语言知识巩固与语言技能培养的结合。

第16条遵循简便、有序、有效的原则,合理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第17条板书应体现教学重难点。确保板书正确、规范,力求整洁、美观。

三、作业与评价

第18条 作业布置应目的明确,既关注语言知识的巩固和语言技能的提高,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19条 精心选编作业,针对学情分层布置作业,确保每天都有必做和选做作业。作业难度和量适中,减少机械性抄写的作业。作业形式应多样化,口头作业与书 34 面作业相结合,巩固性作业与拓展性作业相结合。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同时加大对口头作业的检查指导。

第20条 及时批改、记录、分析作业中常见的典型错误,做好个别辅导和查漏补缺工作。

第21条 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要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利用对话、问答、练习等形式,及时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进行评价。要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用描述性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22条 评价主体应多元化。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平时测验等。

第23条 期末或学年考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口试考查学生口头运用英语的能力,听力考试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笔试考查在语境中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技能。建议口语测试占试卷比例不少于10%,听力测试占试卷比例不少于20%。试卷难度控制在0.75左右。

四、教学资源

第24条 利用校园网络、宣传窗、黑板报、文明提示语等形式创设英语氛围。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原汁原味的视听读材料,用足用好图书馆、语言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渠道。

第25条 定期举办朗诵、唱歌、演讲、表演、英语角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展示、交流和体验成功的平台。

第26条 组织学生建立班级英语图书角或图书柜,制作英语小报或墙报,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资源。

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了解科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2条 认真学习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科学探究、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第3条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明确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五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明确科学教学的内容体系。

第4条 认真学习课程的实施建议,了解课程的教学建议、评价策略。第5条 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体系,了解相邻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

第6条 认真阅读整册教材,熟悉所教年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结构、重点章节。厘清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探究”、“阅读”、“实验”、“活动”等栏目所起的作用,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第7条 从科学探究、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时教学目标。

第8条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了解学生前一堂课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方法基础,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

第9条 主动参与集体备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按课时为单位编写教案,每个教案内容详实、结构完整、要求恰当,并超前备课3课时以上。

第10条 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师生活动,包括探究的指导、提问内容与次数、媒体的使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第11条 设计科学的教法、学法,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体现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准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2条 精心设计实验,包括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

第13条 做好实验准备,每个实验都要在课前操练一遍,确保课堂实验成功率。实验操作要规范。必须对学生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作明确的提醒,排除安全隐 36 患。

第14条 实验中既要重视先进手段和技术的利用,又要重视自制教具“大型化”和“小型化”的开发,使演示实验、随堂实验清晰、明了。

第15条 在实验操作前要让学生清楚实验目的、主要操作步骤、重要仪器使用规则以及观察要点。重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尊重实验事实,做好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同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实验。

第16条 倡导以贴近生活、联系社会或现代科技等“问题情景”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17条 注重科学探究教学,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筛选出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学生又有能力进行探究的问题。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实验和其他科学探究活动。

第18条 让学生清楚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探究活动的安排要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19条 让学生先对确定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组织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表达机会,培养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

第20条 运用多元激励,创造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问题探究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有效思维,为问题的解决出主意、想办法。

第21条 重视教与学的过程,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结论尽量由学生从感悟中去发现。

第22条 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眼、耳、口、脑、手的作用,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第23条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指向明确、语言科学,板书设计合理,呈现问题的研究过程。运用多种方式,对课堂学习进行小结、归纳反思。

第24条 重视所学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注重研究方法的总结和反思。引导 37 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反馈评价要有机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作业与评价

第25条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拟定作业题目。作业应包括动笔、动口、动手等形式。

第26条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运用。布置的作业教师先做一遍。作业要精选,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有分层要求。

第27条 书面作业要提出格式要求,强调书写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第28条 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批改字迹端正,打上等级或写上评语。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通过面批加以解决。对于突出的、有共性的作业错误要及时讲评,并作必要的记载,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

第29条 科学学习的评价应采用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书面测试、个人成长记录等方法,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科学素养的全貌。

第30条 对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的评价,既要重视评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又要重视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

第31条 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注重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应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2条 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应依据学生在科学课程各类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热情关注、是否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结果、是否有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等来评价学生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变化。

四、教学资源

第33条 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土地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34条 充分利用教学设备、网络设施、标本、模型、挂图以及校园环境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35条 挖掘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与青少年活动场所、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包括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建立联系,便于学生进行学习。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知道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第2条 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知道历史与社会有“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大主题及相关学习内容,并明确其具体要求。

第3条 依据内容标准,通读全套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结构,理清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

第4条 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经历(包括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及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等,以确定教学起点。

第5条 综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并正确书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全面,具有操作性。

第6条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视教科书,并对教科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

第7条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第8条 设计教学时应注意历史、地理或政治等领域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条 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利用教材和配套图册中的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多样化。

第10条 在充分考虑生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设计的教案应包括课题名称、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 39 程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目标、内容、学情等情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提倡经常叙写教学反思。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 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学习情境,采用多种多样引人入胜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12条 通过文字、图表或口头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并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与体系中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13条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等相关学习内容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14条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相关学习内容中,或日常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第15条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与辩论,提倡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第16条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运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多种方法来清晰解释和梳理有关知识。教学结构合理、逻辑顺畅,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所学内容。

第17条 在施教过程中,主要讲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规律与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强化学生对易错易混易漏点的辨析。

第18条 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及时做出有效反馈。利用课堂生成对预设进行合理调整,同步改进、完善教学设计。

第19条 由教师总结或者学生归纳本课所学内容,总结与归纳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建议采用开放的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作业与评价

第20条 评价目标多元化,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与运用,也可以考查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并用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趋势或取向,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21条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可以是家长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第22条 评价方法多样化,可以是纸笔测试,也可以是行为观察、访谈评价(口试)、问卷评价、档案袋评价等。

第23条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历史与社会试题,注重能力立意,讲求命制规范,体现综合学科特点。编选阶段性考试(如单元测试、期中期终测试等)题时,还应事先设计命题细目表,以确保考试的有效性。

第24条 作业布置要少而精,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试卷应认真批改。批改方式可以多样化。注意收集、整理学生学业中的成就和问题,并及时加以反馈,以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调控作用。

四、教学资源

第25条 在充分发挥教材功能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利用与开发一切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文本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以及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实物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各类教育软件等音像资源。

第26条 应特别注意开发和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课堂教学,利用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来扩充教学内容;与社区联系组织校外各种有益的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

第27条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同时尽量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尽可能就地取材,开发与利用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41 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

第28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长避短,突出个性。

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通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全面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整体要求和设计思路,明确该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第2条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中所涵盖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大学习模块,并根据它们各自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分别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心理和道德模块应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法律和国情模块则需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思考。

第3条 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系统框架和主要内容,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对照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内容,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三维教学目标。

第4条 了解学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全面、科学、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材,明晰价值,突出重点,切中难点。预测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疑惑点、争议点和课堂意外,做好必要的课前预设。设计符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

第5条 充分收集思想品德课教学所需的相关信息资料,精心选取与教学相关的鲜活案例和生活素材,并做适当的加工处理。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提高资源的课堂使用价值。

第6条 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加强团队互助合作。通过教师个人说课、备课组集体讨论修改、每位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重新调整等步骤开展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7条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注重正面教育,宏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第8条 重视人文关怀这一思想品德课核心价值,营造有情有义、温暖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价值。

第9条 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第10条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并将其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第11条 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生活体验。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情境,探讨学生关注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12条 充分把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定位教学起点。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关注程度,在整体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13条 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有价值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处境研究、录像观看等。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即活动设计的目的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避免形式化,摒弃为活动而活动。

第14条 重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善于从情境冲突中发掘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所设计问题必须切口小,指向明确,深浅适度,并有一定的生活背景和实际意义。

第15条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中有所触动,形成共鸣,引发思考。注重启发引导,倡导无痕德育,避免灌输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抒发真情实感,提升思想认识。

第16条 提倡多元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17条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其真正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课件的制作要本着简洁、有效的原则,使之服务于教学,切不可喧宾夺主,干扰教学。

第18条 与时俱进,了解当代德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关注思想品德学科的前沿问题,要有世界眼光,突出人类普世价值。

三、作业与评价

第19条 精心选择和编制作业,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业布置要适量,实行分类设计,形式多样,倡导书面作业和行为作业相结合,增加选择性。要做到认真批改,及时反馈。

第20条 思想品德学科的试题命制要联系学生生活,注重教育价值,体现人文 44 关怀,突出能力考查。思想品德学科考试必须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避免误导学生死记硬背。严格控制试卷难度。

第21条 评价方法多样化,综合运用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倡导发展性评价,不简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诊断,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第22条 重视学生的行为改善。倡导学生自主反思,在明辨是非中修正自身行为。鼓励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内化认知,促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四、教学资源

第23条 教师平时要注重学习和积累,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广泛阅读相关报刊和书籍,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需要注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第24条 要积极争取行政和学校等方面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把思想品德教学与学校的有关德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增强效果,切实发挥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第25条 充分借助校园网络、图书馆、宣传窗、黑板报等教育载体,组织学生制作小报或墙报等,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第26条 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物质资源,以及家庭成员、邻居,其他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第1条 熟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浙江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方案》等教学指导文件,明确任教水平各个教学目标的内容和到达点,以运动能力提高和身体锻炼为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并努力实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目标的达成。

第2条 开学2周前要制定好水平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各个 45 计划中应包括: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数量(含规定和自选)、进度安排、考核内容与方法、评价视点与标准。

第3条 上课1周前完成教案设计。教案应包括:课次、课时教学内容、课时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练习次数、教学方法手段、队伍组织与场地、学习氛围、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预计、器材、课后反思等)。

第4条 要严格执行教学进度计划,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教学目标要有重点,要密切联系教材和教学情景,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表述要行为化。

二、教学实施

第5条 课前,按课时计划要求完成场地布置和器材准备,进行安全检查,要充分利用场地和器材,防止相互干扰。提倡让学生搬运器材并建立轮流值日制度。

第6条 上课铃响前,教师着运动服和运动鞋在集队地点迎候学生。教师的服装要整洁,仪表要端庄、精神要饱满。

第7条 上课铃响后,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并报告老师;教师跑步进入讲解位置,师生问好,教师做出勤记录;迟到的学生在向教师报告明原因后经教师允许入列,排在最后一排的排尾。整队要求快、静、齐。

第8条 对因病、伤和女生例病不能正常上课的学生,教师应安排见习任务或适当的教学辅助工作。见习生未经教师准许不得擅自离开课堂。

第9条 课堂常规完成后,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地进行课前讲解,其中包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本节课要到达的教学目标、主要教学要求和安全行为规范等。

第10条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组织合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中既要有一般的热身性练习,又要有专门的适应性练习,准备活动要符合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和简便性的要求。

第11条 课堂教学结构要有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部分时间是进行课堂常规和准备活动的时间,约占总时间的20%左右;基本部分时间是教材学习和身体锻炼时间,约占总时间的70%左右;结束时间是进行放松练习和总结的时间,约占总时间的10%左右。课的各部分要环环相扣、连贯流畅。

第12条 体育课要保证必要的运动量和身体练习密度,而且要有合理的节奏。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25%—40%,主教材练习密度要达到20%左右。全课平均心率要达到120次/分—145次/分左右。课中要合理安排教学与练习、运动与休息的交替,使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有合理的量和节奏。

第13条 课中要处理好全班活动与小组活动的关系,处理好集体学习和个别指导的关系,要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形式,使体育教学更能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在必要时要安排学生干部或者体育骨干协助进行自主性强的活动和练习。

第14条 课中教师的语言要文明,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讲解要正确、清晰和精炼;在教学中要时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进行激励和提醒,实施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教学中的表扬要适度和适时,批讦要中肯服人;教师要合理运用各种体育口令,口令要规范和洪亮。

第15条 学习新技术时,教师必须为学生做示范,示范要正确和美观。示范时教师的站位和学生的队列要有利于学生观察。

第16条 教学的场地布置要安全、合理、美观。课堂教学组织和队伍调动要简洁和高效,场地布置和教学管理还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要有利于集体教学的安全和有序。

第17条 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运用游戏、情景、唱游、故事等教学法进行教学。提倡进行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新型教学方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相匹配。

第18条 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并在教学中敏锐地抓住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教育情景,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文明行为、集体意识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第19条 要整理体育教材中的各种知识点,将有用的身体知识、锻炼知识、保健知识、安全知识、体育文化知识等渗透在教材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第20条 要仔细检点教材中的危险因素,并认真预想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景,预想安全对策,备好安全保护方法,并教给学生并组织学生的互相安全保护,课中随时提醒和监督学生要注意安全,杜绝危险行为出现。

第21条 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主要乐趣要素所在(如篮球的投篮、足球中的射门、隔网运动中的网上多次往返、体操类运动的非正常体位感、舞蹈类运动中的音乐律动美感等),在教学中要围绕乐趣特点来展开,帮助学生体验各项运动的独特的乐趣,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

第22条 临近进入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要逐渐减小运动强度,必要时还要做放松性练习,以便让学生的身心趋于平静。

第23条 进入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要对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内容有:对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练情况进行表扬和批评;必要时,询问学生对本次课的感受,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提示下次课内容;布置适量的思考性和锻炼性的课外作业。

第24条 体育课结束前,师生要进行礼节性的道别。教师要带领学生一齐清点器材,并收回器材室放好。下节课要继续使用的器材要派专人守护,做好交接手续后方可离开。

三、学习评价

第25条 每学年都要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测试项目选择要按照全面性原则,将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进行统筹安排、合理搭配,每学期的测试项目不少于2项,学生可有一定的选择测试项目的权利。体能评价应尽量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

第26条 每学年都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测试,测试项目根据学年计划安排的考核内容确定,每学期的测试项目不少于2项,学生可有一定的选择测试项目的权利。

第27条 每学年都要对学生进行态度与情意评价,评价以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进步情况为主。具体评价内容可包括:学生的体育课出勤;学生服从集体的行为;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学生的开朗和自信;学生体育知识运用等。

第28条 体能、知识、技能的测试和讦价应以教师评价和绝对评价为主,但应注意加强对相对性评价标准与方法的探索,加强学生对体育评价的参与度,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的相结合。

第29条 学生学业评价根据评价内容采用综合评价。其中体能分值不低于总分的40%,知识与技能分值不低于总分的40%,态度和情意评价分值不高于总分的20%。

四、课外活动

第30条 按照学校工作安排,根据学校实际精心设计好大课间活动内容和实施方案,并参与组织、指导工作;有机结合课堂教学统筹安排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场地、器材,配合带班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协助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比赛并根据当地竞赛计划,结合学校情况确定训练项目、制订训练计划,做好训练和参赛工作。

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第1条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2条 通读教材,了解各册教材主要教学内容。研读本册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及音像资料,整体把握本册教材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

第3条 了解、分析学生音乐爱好的状况、认知基础、行为习惯。

第4条 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需求,确定本学期学段目标。安排教学进度,分配课时,规划音乐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制定教学计划。

第5条 明确学段目标,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手段,设计教学过程,形成教案。教案应含课题、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的分析处理、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

第6条 在书案备课的基础上,必须进行范唱、伴奏、指挥、舞蹈、形体等技能备课,对要欣赏的作品课前应进行聆听和分析。

第7条 课前应对教学用乐器、音视频教学光盘、歌谱挂图、幻灯机(幻灯片)、录音机、投影机等教学软件、媒体器材做好准备。

第8条 音乐教室布置力求整洁舒适。教学用具、器材摆放应方便使用。营造一个浓厚的音乐氛围。学生的凳子可以根据实际音乐教学活动灵活放置。

第三篇:试论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浙江省中小学音乐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通读教材,理解各册教材主要教学内容。研读本册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及音像资料,整体把握本册教材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理解、分析学生音乐爱好的状况、认知基础、行为习惯。

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需要,确定本学期学段目标。安排教学进度,分配课时,规划音乐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制定教学计划。

明确学段目标,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手段,设计教学过程,形成教案。教案应含课题、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的分析处理、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

在书案备课的基础上,必须进行范唱、伴奏、指挥、舞蹈、形体等技能碑刻,对要欣赏的作品课前应进行聆听和分析。

课前应对教学用乐器、音视频教学光盘、歌谱挂图、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教学软件、媒体器材做好准备。

音乐教室布置力求整洁舒适。教学用具、器材摆放应方便使用。营造一个浓厚的音乐氛围。学生的凳子可以根据实际音乐教学活动灵活放置。第六条 第七条 第八条

二、教学实施

第 九条

欣赏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聆听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像和联想。作品音乐知识、人文背景的介绍、讲解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

第九条 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第十条 注重基本歌唱技能的练习指导,避免喊唱,注意变声学生的嗓音保护。指导学生自信有表现的歌唱。

第十一条 重视、加强合唱教学,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第十二条 知道学生使用简易打击乐器进行,鼓励学生自制打击乐器进行表现。第十三条 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乐器进行集体教学,如:口琴、口风琴、竹笛等。

第十四条 综合表演实践活动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音乐剧、简单的歌剧片段表演、简单的戏剧片段表演、简单的曲艺片段表演、艺术评价。

第十五条 教师应重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表演水平不能要求过高,使他们在这些表演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提高。

第十六条 识读乐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

第十七条 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音乐教材的两种主要用谱,各校在教学中可自行选择。五线谱教学建议采用首调唱名法。

第十八条 探索风声、雨声、雷声等自然音响的表现作用。教学中应从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入手,自然音响与音乐相联系。

第十九条 音乐即兴创作有两种形式:一类是综合性艺术表演性质,如急性动作表现歌曲、乐曲;另一类是音乐创编性质,如即兴编唱或即兴表演。

第二十条 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究、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第二十一条 音乐应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门类艺术有机结合,构成以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学活动。音乐与其他学科整合必须找到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多角度理解音乐、探索音乐。

三、教学评价

第二十二条 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等方式进行。学生参加课外艺术活动及各类竞赛可作为学业评价内容。

第二十四条

定性评价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进行量化测评。第25条 自平、互评及他评相结合:通过不同方式的评价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但评价活动不宜过多,简化评价过程。

四、课外活动

第26条 第27条 第28条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多形式课外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声乐、舞蹈、器乐、戏曲等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学校艺术节活动。

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参加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文化宫以及文艺团等开设艺术实践活动。

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应与音乐学科教学相联系,拓展学生兴趣、关注个性发展。

第四篇:浙江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浙江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活动教学的准备

第1条学习《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3-6年级(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7-9年级(试行)》,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串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2条知道在我省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游戏节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活动内容。活动内容可以在各种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

第3条通过与学生交谈、查看学生成长档案以及活动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同学关系、班风班貌等学情。

第4条在理解课程、了解资源和学情的基础上,基于学校的总体规划制定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

第5条活动方案包括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课时安排、活动过程、场所要求,人员分工、安全措施、活动评价等环节。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内容,以便整体协调,统筹安排,全面关照不同个性和天赋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活动方案还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留有一定的余地。

二、活动教学的指导

第6条基于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开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课题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实施计划,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资料查阅、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

第7条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互配合。要引导学生根据能力、特长、活动的便利性等因素进行分组,以便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每组3—6人为宜。

第8条鼓励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历亲为,在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等真实的活动中,经历研究探索的实践过程,获得切身体验和经验,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9条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力求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模拟活动、案例教学等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来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使教学体现应有的课程价值。一般,每节课应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二分之一的课时。

第10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看到学生的高明之处;真诚善意地指出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11条指导学生填写活动记录表,取得过程性材料,体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的新情况,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把活动引向深入。

第12条面对活动中的困难,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去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树立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乐观向上、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13条在活动的各阶段中,引导学生体验与他人平等交流、开展合作的乐趣,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第14条在发放和回收问卷、实地考察、访谈等信息收集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户外活动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做好安全预案,如天气考察、路线设计、交通工具的准备,以及相互之间的电话联系方式,等等。关注学生的行踪,必要时可联系家长、社会等力量协助户外活动的管理。

第15条在活动中,有时需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论证,要注意学生的能力起点,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比较与分析时,尽可能用浅近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对现象的分析不要有过深过高的要求。

第16条综合实践活动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现其教育功能的,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习得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防止走过场,不要用结果对学生施加压力,要引导学生重视活动中的体验和心灵的成长,培养学生关注细节、尊重事实、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与阳光心态。

三、活动教学的评价

第17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应让学生在活动开展前就知道活动任务的具体要求,以便于在活动过程中能够自行对照评价要求,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

第18条指导学生建立个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长档案袋(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加以合理使用。教师应备有学生的电子档案和一定的纸质档案,并进行分类管理。

第19条活动告一阶段或结束后,指导学生整理活动资料与作品,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活动成果。同时可以搭建交流平台,为每位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与分享机会。成果展示时可以邀请家长和有关的指导老师一起参加。

第20条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既要关注文字报告、手工作品等显性成果,也要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可以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方式,总结班级、小组与个人在活动中的得与失,并分析原因,找到完善与前进的方向。

第21条及时反馈评价结果。通常以质性表述为主。质性表述要客观真实,充分肯定优点,对于不足的指出要注意学生的起点,用合适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感到只要确定合适的目标,通过努力是有能力达成的。

四、活动教学的资源

第22条了解学校周边的活动资源(包括社区、少工委、文明办等单位的人力资源、场所资源、网络资源)。注意和家长、社区、乡镇等方面保持联系,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争取活动开展的多方面支持。

第23条了解本地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和资源,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课程开设情况。对已有的资源加以优选和整合,并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整体、有序的开发和享用,避免零打碎敲和低水平重复,并使活动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

第24条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生成与积累,适时整理,逐步形成学校特有的活动资源,使活动的主题得以不断的丰富、活动的内容得以不断充实、活动的方式得以多样化。

第25条校内的人力资源是活动开展最根本的资源。要重视教师的校本研修,切实端正教师的指导思想,有效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指导团队,使学生获得全面高效的指导。

第26条省编教材《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手册》根据活动展开的一般过程编写。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时,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必完全按照教材体例顺序,防止“教教材”的倾向。

第五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就是你作为一个出来的自己人,觉得中小学计算机课应该教什么,有什么好的想法?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信息和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生、应用和普及也正是这个新时代的需求和产物。因此,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对于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人生中基础知识学习储备和基本能力锻炼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计算机基本技术的运用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中,对于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的问题,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推进的一大难题。

下载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与建议

    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与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全县中小学逐渐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小学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得以普遍推广。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实施......

    中小学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图像处理》的教学设计研究一、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每一学科都有《课程标准》,其中规定了本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等。例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导论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课程论文班级学号姓名 成绩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现状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计科一班李晶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 (征求意见稿) 小学语文教学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化显......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 小学语文教学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浙......

    浙江省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建议(2012)

    浙江省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建议(2012)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了解初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摘要)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摘要)第1条学习课程标准,阅读全套教材,钻研整册课文,明确学段、学期的总体教学目标,从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角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第2条熟读课文,有......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知道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