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困境与动力

时间:2019-05-15 05:4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困境与动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困境与动力》。

第一篇: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困境与动力

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困境与动力

〔摘要〕在本科教学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学是重点,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主要任务。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大学本科教学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大学教学改革就是本科教学体系重建的过程,但同时这一过程也遮蔽了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当前,本科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把大学作为教学改革第一责任主体,建立教学改革相关主体的协同机制,营造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质量文化。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学改革;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094-06

近年来,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寄予了较高的期待。一是期待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二是期待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这两种动力的叠加以及院校层面的竞争压力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但在表面的“喧嚣”背后,大学底层的教学组织依然“风平浪静”,或者说,大学层面极力倡导的教学改革没有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教学改革的“表面文章”、“走过场”、“不推不动”等现象屡见不鲜。那么,本科教学改革的意欲何为?本科教学改革从目标到行动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本科教学改革的动力来源于何处?这些都是深化大学本教学改革、探寻教学改革路径时必须有待明确的“原初”命题。

一、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重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成效

这些年我们把本科教学改革越说越复杂,越糊涂,越来越难解,似乎是教学改革纷繁复杂,无从着手。那么,何谓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到底“改”什么?现在,我们应该返璞归真,回归到“教学”概念的常识上来。从本质上讲,教学就是教和学的组合,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也是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那么,本科教学的着重点在教还是在学呢?毫无疑问,学应该是重点。第一,从教学的目的来看,教是为学服务的,没有学也就不存在教,尤其是经历了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大学本科阶段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的重要性尤为必要。因为相对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命令式教学关系和被动吸收知识这两种情形绝无容身之地”,明智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生心智的不断发展成熟。也就是说,大学本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吸收知识、呈现知识,而是要超越学习本身,对学习进行批判性评价,使学生“获得而又突破相对主义,学会批判性思维,从而拥有独立的创造性”。第二,从教学的过程来看,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为保证。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有个性、有思想,并且会对知识和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大学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将他们的经历和见解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当然,这种“联系”不是强制和服从,而是交流和互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以及创新为中心的互动模式的过程。第三,从教学的结果来看,教学成效包括教师教的成效和学生学的成效,其中主要体现为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包括理论、实践以及能力的发展水平。尽管教师教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学生学的成效,但教的成效不等于学的成效,教学的成效归根结底还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效来体现和说明。

既然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是教学的重点和目标,本科教学改革自然也应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从教学的本来意义而言,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阶段开设的所有课程展开的,但也不是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生咨询活动以及师生互动。当然,本科教学改革不是不关注教,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体的,而是要强调在关注教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学的质量及其改进。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本科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教学过程涉及到的因素众多,既包括宏观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高等教育结构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中观的高校本科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体制以及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微观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等等。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高校之间、学科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不同、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不同,本科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因校而异、因学科专业而异,但课程及其教学方式改革始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心。当前,本科学教学改革面对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或因教师对教学缺乏责任,或因基层院系教学改革的惰性,或因体制机制缺乏激励,等等。尽管这些问题很难有规范而标准的解决方案,但如果能够深入观察大学是如何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组织教学的,我们就可以发现哪些是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哪些仅仅是本科教学改革的“外围战”。值得反思的是,大学教学改革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本末倒置,抓不住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学改革涉及诸多价值冲突,且矛盾各方找不到均衡点,因此也很难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比如,大学生期望以及应该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未来的职场和社会生活?本科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责任之间应该达至何种状态?办学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何影响?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大学改革者并不都是清醒的,以至于偏离了本科教学改革的主旨和方向。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不少本科教学改革的政策文本和实施规划,都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但实际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比教学改革更宽泛的概念,涉及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要素的改革,不仅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涉及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上是与“大学教育模式改革”同义的概念,教学改革应该属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范畴。从具体的实践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服务面向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教育理念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二是学科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同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标准差别很大,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多样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教学改革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代替教学改革,人为扩大了教学改革的内涵,致使教学改革成为没有边际和重点的“全面而又综合”的改革,遮蔽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二是偏于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学科专业层面的教学改革重视不够,进而导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其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成效不佳。

二、大学本科教学体系的重建

与教学改革的困境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本科教学改革也是大学各项改革的核心。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体系在变、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变,因此,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也没有终点。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沙利文(Michael Sullivan)认为,“至今还没有找到对自己的教学大纲、考试方法、学校教学情况感到完全满意的一个国家。即使那些受到全世界认可的教育水平高的国家,他们的政府和社会对于教育也不是完全满意的”,“现实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全面成功而不需要改革的,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教育改善,没有一个最后的目的地”。在计划体制下,我国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也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大学只是按固定的计划、固定的模式为工作岗位“对口”培养人才,由此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和教学自主权,本科教学体系也经历了由“计划体系”向“自主体系”的转变,包括自主设置专业、自主安排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制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一过程可以说是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一次转型。始于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以及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使我国本科教学体系开始第二次转型。根据马丁?特罗的描述,大众化不仅是规模和数量的扩张,而且还包括高等教育观念、功能、课程和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经历、学校类型与规模、领导与决策、学术标准、入学和选拔、学术管理形式、高校内部管理等方面质的变化。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对本科教学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马丁?特罗所描述的上述不同层面的质变在我国本科教学体系中是以“迅速而叠加”的方式发生的。可以说,大众化过程是由精英本科教学体系向大众本科教学体系转型的过程,或者说是传统的本科教学体系失灵和新的本科教学体系重建的过程。当然,大学本科教学体系的转型或重建,不是自动的过程,而是为适应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而人为的建构过程或改革过程,是本科教学体系重建与教学改革相交织的过程。所谓重建,就是对行将抛弃或不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本科教学体系的重建,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建、教学管理体系重建、实践教学体系重建,等等;所谓教学改革就是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或社会适应性而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改革。毋庸讳言,教学体系重建与教学改革紧密相关,教学体系重建是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把二者等同起来,容易导致模糊教学改革的视线,忽视教学改革的核心内涵。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同样是教学体系重建与教学改革并行的过程。一方面,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张,大学教学体系以及质量保障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改革开始更多地关注核心层面的教学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有关大学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成为热点。值得关注的是,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伴随着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的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在设法延续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尤其是在研究型大学,大学的学术价值与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中心的宗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仅仅是对受到冲击的大学教学体系进行适应性的维护和修复。比如,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自19世纪早期产生以来,虽然屡受非议,但导师制作为“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理论”,以及“能让才智之士大放异彩、满腹经纶、智慧倍增的独特方法”,被称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进入21世纪以来,牛津导师制因为财政紧缩、学费上涨、师生比增加等问题的困扰,而面临“结构摇摇欲坠”的风险。但牛津大学经过审慎讨论与经验反思,认定导师制仍然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或“深层次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践中,不是简单地对导师制弃之不用,而是着力发挥导师制的优势,并对其进行适应不同学科教学特点的创新。在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本科教育教学状况也面临高等教育市场化以及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类似境遇。但遗憾的是,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本科教学体系选择了“自我抛弃”,如重视课外辅导、理论与实践教学交替、新老教师的传帮带、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重视毕业设计和论文、小班上课等,这些本应是本科教学体系中“经典”的教学实践成果,而今却又重新成为教学改革所要企及的目标。当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本科教学体系的冲击,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系列因果互为的连锁反应。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使得大学以及学生的优越地位大大降低,高等教育走入“大众”,而不再是精英的专利,这种变化无形中使得大学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学生的工具主义得以强化。在这种背景下,竞争和市场化大行其道,大学为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竞争,将大量人力、才力投入到招生和就业,而缺乏对中间环节即教学过程的重视和投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沦为“说起来重要,但现在顾不上”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引致生均投入降低,以及办学条件改善滞后,教学过程开始强调规模效率,教师的劳动强度大大提升,传统的交流与互动模式不复再现。最明显的变化是“师生比迅速提高,教学方面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自我评估”,“师生之间、学术同行之间的私人关系日渐淡漠,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官僚化的咨询、指导、质量保障等制度”。调查表明,不同的学科课程学习适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影响明显不同。但在教学实践中,机械化、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和管理方式,不仅偏离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而且压抑了学生发展的心理动力。

值的反思的是,大众化对大学本科教学体系的冲击不仅仅是规模扩张引发的,而且还有深层次的制度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外部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评价与排名,也包括大学内部的教学管理体制、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制度,等等。实际上,任何教学改革的设想都必须将课程设置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并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才会有预期的收获。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易被量化评价的过程。相对于科研工作的现实利好以及在短期内可以带来的声誉,大学倾向于重视科研而不是重视教学。当然,教学工作及其对学校声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高校也都不希望在教学上表现拙劣。美国前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席弗兰克?纽曼(Frank Newman)在谈到高校对待教学工作的组织文化时认为,“假如一个人听取高校的浮夸之词或是查阅它们的推广目录,就会发现它们几乎都将教学列为最重要的任务,是它们的一种特别而备受尊崇的责任。而在实际中,空谈与现实相距甚远。”在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也同样处于“名至而实不至”境地:虽然学校层面以及院系层面倡导教学改革,但缺少与学习目标和课程目标相关的质量保障机制,更很少与大学的使命与人才培养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强调科研应该反哺教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但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加速了教学与科研的“漂移”;本应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成为独立的改革“项目”,隔断了课程、教学程序及评估之间连续性;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成为教学改革的“成果”,而不是教授的终身“志业”;教师仅仅把本科教学作为不得已的工作,而很少考虑课程设计以及如何吸引学生更深入地投入教学过程的方法;本科教学资源相互割据,相关院系以及各方责任主体缺乏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和相互支持,更缺乏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协同机制。

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主体与动力

本科教学工作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大学要想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当然,本科教学改革仅仅靠大学自身的作为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赖于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与合作。近年来,政府通过政策文件以及“本科质量工程”、搭建大学与社会之间合作教育平台、制定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为本科教学改革创造了诸多便利条件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但归根结底,大学是自主办学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自然也是教学改革的责任主体。传统上,人们对大学教学体系有两种认定:一是教师有责任将学校的办学条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是学生有责任把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条件转化为自己的学识。当然,对教与学的成功,教师与学生确实必须承担主体责任,但学校必须承担保障和推动教学改革的制度环境责任。从我国大学内部教学体系的运行状况而言,教学改革的责任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学校倾向于不遗余力地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以及整体规划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将教学质量是否达到了社会需求的责任留给了院系层面,学校对于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思维技巧等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更缺乏清晰的表述;二是院系层面倾向于按照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以及社会的要求,建构结构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而把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具体的学习活动的责任留给了教师与学生;三是教师按照拟定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和课程学习目标,而把学习效果的责任留给了学生。实际上,上述三个层面责任传递机制都不是线性的、自动发生的,一方面,每一层面的责任履行都是有局限的,任何有效的教学改革都有赖于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不同层次主体履行教学责任,建立相互之间的协同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变革,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为学生培养的新的发展目标、新的思维技巧和新的知识结构。尽管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异,但这些新的要求最终都表现为培养目标与课程实施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及职业取向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关系。大学教学改革就是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环境。其中,学校、院系和教师对自身的责任越是坚持不怠,学生越倾向于做出同样的选择;学校、院系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是明确具体,越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做出针对性评估,越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实际上,大学教学体系的运行的相互责任机制还远没有形成,无论是教学过程规制还是课程考核机制,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妥协、安逸同谋的现象甚至成为了常态。因此,大学教学改革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要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具体的课程目标,建构使所有学生都感到有趣并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风气。凯?麦克莱尼(McClenney)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了学习中心型院校的六大特征: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明确规定;学生各种类型的学习过程的参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系统化评估和整理建档;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招募、定位、部署、评估及薪酬给付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强调;学校和个人对学习效果的反省引发了旨在改进的行动;学校的关键性文件、政策,整个大学的努力以及领导行为上始终反映出对学习的关注。依据上述特征来关照我国的大学本科教学实践,一方面大学越来越偏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形象,另一方面,本科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偏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改革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呢?或者说,本科教学改革的动力源于何方?当前,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大学已经意识到了市场竞争对本科教学质量声望的要求,并且已经着力于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在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推动下,本科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提高大学声誉的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高校在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被动行为”的惯性,以及“重研轻教”的价值导向的偏失,教学改革仅仅寄希望于高校“自觉”的理性选择是不够的,因此,在强化高校对教学改革主体责任的同时,政府的推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就政府的角色而言,除了重视政府的宏观教学改革政策导向的功能之外,加强教学评估尤其是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是政府推动大学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评估“重视政府评价与整体评价,疏于学校自我评价与学习评价”,针对性不强,大学教学改革的自主性薄弱,政府的责任就在于推动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自我评价机制以及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机制。“一旦政府部门和评价机构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大学自我评价和改革上,那么大学内部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将会真正做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己任,积极采取更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就高校的角色而言,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院系层面以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与学校层面极力倡导教学改革相比,二者形成鲜明反差。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大学教学改革规划与根深蒂固的“重研轻教”的评价制度存在价值冲突,教学改革的理念与设想难以转化为基层院系教师的自觉行动;二是因为学校层面与院系层面的权利失衡,管理权利过于集中于学校层面,导致院系对人才市场反应失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受阻。当务之急是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给予院系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与教学改革自主权,并通过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寻求研究与教学的恰当平衡;与此同时,依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学识、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建构不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之,无论是自上及下的政府推动教学改革模式还是源于高校和院系层面的自主教学改革模式都不够全面,较为合理的选择是建立政府推动与高校自主之间的耦合机制,调动基层院系和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营造一种致力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质量文化。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5(5):3-13.[2][英]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7,200.[3]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王庆环.教育改革不能以模仿造就――访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首席执行官沙利文[N].光明日报,2015-6-16(14版).[5]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1-6.[6]吕林海,孟克,李颖.追求高质量的大学学习――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学习、教学与课程的一些核心观念[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9-24.[7][英]大卫?帕尔菲曼.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49-58.75.[8]陈鹏,徐伟龙.专家访谈:“本科立校”就是“本科立人”[N].光明日报,2015-7-21(14版).[9][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的来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7.[10]郭芳芳,史静寰.课程学习评价与不同学科本科生学习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4(5):63-70

[11][美]弗兰克?纽曼,莱拉?科特瑞亚,杰米?斯格瑞.高等教育的未来:浮言、现实与市场风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9.[12][美]弗兰克?纽曼,莱拉?科特瑞亚,杰米?斯格瑞.高等教育的未来:浮言、现实与市场风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6-148.[13][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3.(责任编辑:柯平)

Abstrac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students learning is the focus,accordingly the core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 as the main task.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ystem has been greatly impacted,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is the process of rebuilding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ystem,which masks the core task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At present,the ke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is to take the University as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teaching reform,establish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teaching reform stakeholders,and create a quality culture based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system

第二篇: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周玉 徐晓飞 齐晶瑶 王立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确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十二五”发展目标,阐述了近年来在教学管理体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国际化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改革举措,介绍了相应的制度与条件保障措施并总结了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arge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IT)in their 12th Five-Year Plan first,and consequently demonstrates HIT’s main reform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atic cours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eparately, presents relative institution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such a reform, and finally summarize the main achievements.关键词:本科教学;本科生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识教育;项目学习Key word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chool, Talents cultivation, General education, Project learning.作者简介:周玉,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哈尔滨 150001;徐晓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哈尔滨 150001;齐晶瑶,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授,哈尔滨 150001;王立欣,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哈尔滨 15000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我校确定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一、本科教育“十二五”发展目标

学校确定的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发展能力、提高素质;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结合哈工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与改革途径,着力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的、创新型、精英式本科教育体系和统一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本着优先发展,育人为本,精英教育,改革创新,国际接轨,提高质量的总体原则,确定了“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目标: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本科生院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本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整体上提高我校本科教育质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

完成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毕业设计项目。研究生阶段,再进行一年的企业管理和研发项目。经过上述培养过程,可望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既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又有管理才能的工程领军人物。

3.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为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精英教育模式,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参加了“中国-加拿大通识教育论坛”,组织了多次通识教育的研讨会。借鉴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结合我校的理工科特色与实际情况,梳理了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组建了由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媒体系等5个院系的教授构成的通识教育工作组。初步提出了包括文史经典与世界文明、数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政治经济与法律道德、人文艺术与美学欣赏、跨文化沟通与表达、工程领导力等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11年,用“985”工程经费支持了5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正在逐步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面向学生素质提升的通识教育体系。

4.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活动,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充分学习、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项目构思设计、实际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技能。2011、2012年我校有14个学院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实施一年级创新项目、二/三年级专业设计项目课程、四年级毕业设计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竞赛项目等环节在各年级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大一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在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中要求所有工科专业设置一定数量的项目学习学分,使这种学习模式常态化,惠及每一名学生。为此学校已在“985”建设经费中投入近1000万元,进行实验室等相关条件建设。

5.深化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

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校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实施启发式教学、累加考试等,要求学生完成大作业、课程论文等研究性内容,做到精讲、多练、重基础、强实践。2011年,在“985”工程中设立了“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专项。组织安排了立项申报和评审工作,从69门课程中评审选拔出30门示范课程立项。在学校第十四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彰了10门“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专项优秀课程”,为全校树立教学方法改革的典型榜样。结合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我们正在建立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累加式考试管理办

3.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十二五”以来,我校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前三年,仅985经费就已投入3500余万元,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有效改善。包括2010卓越计划启动经费165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投入300万元,建设10个学生科技创新基地;2011年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1000.76万元,对“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等11个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立项,购置了设备共计107种,1542台套;2012年又投入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400万元。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实践成效

1.国家本科教学工程

(1)视频公开课入选2门,谢礼立院士的“地震灾害与建筑结构防震设计”已上网,梅洪元教授负责的“地域建筑的创新情结”入选。

(2)21个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个专业(机电、电气、能源、土木)获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获建设经费600万元。获批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获得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获得建设经费600万元。助200万元。

2.师资队伍建设

2011年,2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4人获省教学名师奖,3人获省教学新秀奖;3人在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7人获校教学名师奖,14人获校教学新秀奖。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多媒体课件大赛”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组织开展了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院(系)初赛,参加青年教师共计240人。62人参加校级决赛第一轮分组比赛,16人参加第二轮统一比赛,最终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8名。

3.创新人才培养

(1)2011年,全校共计参加30类大学生创新竞赛,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机电学院08级学生李松信同学主持的《升阻复合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最优秀论文”称号。

(2)学生参赛获国际级奖项136、国家级奖项209、省级奖项127。地区联赛奖项41。累计获奖学生1042人。

(3)2011年,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4项,参加学生数2000人。结题项目504项,其中134个项目获奖,一等奖47项,二等奖87项。

(4)本科生发表论文数:截止2011年11月底投稿66篇,发表38篇;申请专利32项,

第三篇: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

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

西校[2007]85号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按照西南大学“以人为本,学术立校,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建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实施“西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立足国际化视野和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教学内容方法更新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教学质量评价完善工程和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等5大工程18项计划(简称518质量工程),到2010年,全面形成特色鲜明的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分制运行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民生”的西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力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三、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1.培养方案修订计划

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突出研究性课堂教学、创新性自主学习两个重点,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培养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多类型创新人才,把加强专业与强调通识有机结合、加强理论与突出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学习与强化研究有机结合、加强课内与注重课外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单一规格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模式,强调分类指导、分级设计、分流培养,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

计划的实施:在2-3年内,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等几大模块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和调整学分、课时,强化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完善本科培养方案的管理,切实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

基本建设目标:最终形成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形成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分类、分级、分流培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 以开设“创新实验班”为突破口,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计划的实施: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创设“创新实验班”,在课程开设、项目申报、实验室开放、任课教师和学业导师配备等条件上给予有效保障;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强化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分类分级教学,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建立学生自主选择机制和滚动竞争机制,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加大对“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的投入,创设“创新实践学分”,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基本建设目标:通过“光炯计划”的实施,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以创新实验班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3.教学改革研究计划

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研究管理模式,激励广大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计划的实施: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路、特色以及改革取向,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重点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分制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法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实施教学改革研究的立项管理,设立“西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每两年进行一次立项申报,与教育部、重庆市、相关研究学会、研究机构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构成多级教学改革研究体系,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加强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结项验收;加大对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经费资助和奖励力度;努力培育和推广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基本建设目标:确立与建设高水平综合大学相一致的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路和特色,力争在各级教学改革立项、教学成果评奖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市级及其以上教改立项超过200项,市级及其以上教学成果奖超过50项,在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4.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

以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为载体,以提高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艺术修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覆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

计划的实施:设立文化素质教育“雨僧基金”,支持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学术讲座和特色活动,奖励在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成绩显著的教师、学生和管理工作者等,资助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雨僧工程”,精心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讲座、重点课程、特色活动、推荐图书和实践基地;建设文化素质教育数字化平台“雨僧网”和编辑文化素质教育《雨声》专刊。

基本建设目标:基本建成西部地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的示范性基地。每年组织100场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讲座(“雨声讲坛”),每年开展100场文化素质教育特色活动,每年推荐100本文化素质教育的优秀图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设100门文化素质教育重点课程,建成100个校内外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二)教学内容方法更新工程

5.教学内容更新计划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强化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

计划的实施:吸收各学科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补充和完善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全面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和体现各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实施课程的多样化、精品化与专题化改革,实现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以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和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为先导,推动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其他公共课课程教学改革和分类、分级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减少课堂教学学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基本建设目标:分类、分级、分流的教学模式初步确立。各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教学的示范作用得以彰显;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得到充分运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学术性和适应性得到显著加强。

6.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为契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实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途径,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计划的实施: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的跨学院跨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实施“顶岗实习支教”计划和“实习支农”计划;实施“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和“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加大对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实践平台管理体系和实验实践技能评价体系;建设10个左右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成各类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400个,力争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大赛再上台阶。

7.研究性教学改革计划

转变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的探究性和学术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计划的实施:举办学习交流会、教改研讨会等引导师生对研究性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立项,鼓励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实践,开展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社会实践和创业活动;加大学校“本科学生创新基金”对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支持力度,资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等创设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倡导和试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让优秀学生尽早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构建起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使课堂教学的学术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显著增强,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改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8.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牢固树立师资建设以学术为根、以教学为本的观念,致力于培养学术造诣精深的教学名师,促进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调动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计划的实施:严把教师队伍质量关,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完善和落实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我校工作;以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为示范和导向,启动“教学名师培养与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开展校、院级教学名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本科优秀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优秀教师的评选,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有效的团队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本科教学研究;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实施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度。

基本建设目标:建成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品德高,结构合理,能支撑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的教师队伍,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2-3名、重庆市教学名师8-10名、校级教学名师30名。

9.专业建设计划

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建设。重点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和新专业建设,依托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带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新办专业的建设力度,提升学校新专业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划的实施: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改造,丰富专业内涵,凸现专业特色;建立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专业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设立专业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品牌、特色专业和新专业建设的投入;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不善及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实行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全面启动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专业结构基本合理,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品牌特色专业优势明显,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新格局。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90个左右,建设校级品牌、特色专业30个,市级品牌、特色专业20个,全国重点建设特色专业8-10个。

10.课程建设计划

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全部开设课程达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广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计划的实施:设立课程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实施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强化优势,凝炼特色,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加强课程的常规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设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门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健全和完善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过程性管理;加强研究型、课题型、探讨型、实践型、自主学习型等课程的建设,着力丰富选修课程资源。界定公共课程范畴,改革公共课程管理模式,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文献检索、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大学生物和教师教育课程11个公共课程教学部,在所在学院领导下全面负责对全校公共课、基础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基本建设目标:课程总量显著增加,基本满足学分制实施要求,所有课程均达到达标课程标准,建成校级重点课程400门,校级精品课程150门,重庆市精品课程3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

11.教材建设计划

深化教材建设与管理改革,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加强教材选用管理,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及精品课程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力争编出一批代表学校学术水平的精品特色教材,提高教材建设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

计划的实施:加大对教材建设的投入,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及评奖;按照学校教材建设规划,组织落实校级、部省级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建设工作,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及精品课程建设,着重搞好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教材建设;启动新教材建设项目,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加强对教材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大力开展教材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学校特色,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成校级、省部级规划教材1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5部。

12.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计划

以校园网为依托,以现有教学资源数字化改造为重点,以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

计划的实施:全面实施数字化学习的平台建设,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录编系统;启动重点建设课程、精品建设课程、品牌建设专业必修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平台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建成既能满足学生专业知识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数字化教学中心;建设若干既能为开展案例课程教学提供必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优秀教学素材的案例库;建设一批既能够满足网上测试需要,又能够用于校内教学诊断的试题库;建成具有教学示范和推广意义的视频课程资源库。

基本建设目标:建成涵盖400门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成以大学生英语、教师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为主体涵盖主要专业和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平台。

13.教学基本设施建设计划

按照本科教学评估优秀标准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计划的实施:按照“共享、开放、高效”的原则配置教学实验设备,满足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要求;建设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切实保证能满足教学需要;在公共教学楼建立网络中央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完善教室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教室管理信息化;加大对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尤其加大对新办专业、双语课程的图书文献资料的投入;加强对校园网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运动场与体育设施的建设,调整各类设施布局,充分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需要。

基本建设目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达到8000元以上;公共教室座位数达到生均1.5个,多媒体教室达到公共教室总数60%,语音教室达到公共教室总数15%,各种规格的微格教室座位总数达到500个;在公共教学楼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座位数达到1000个。

(四)教学质量评价完善工程

1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计划 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实施优化组合,对教学实施目标管理,对教学过程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监控,构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维护良好的本科教学秩序,保障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计划的实施:完善包括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与教学督导委员会、学院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与督导组、教学基层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能;健全包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及教学保障在内的质量目标责任制;完善对教学目标的前馈监控、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对教学信息的反馈监控。完善各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网上教学信息收集和“教学110”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异常情况报告制度等教学监控措施。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包括教学目标监控体系、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信息监控体系三部分的一个完整闭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初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

15.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创新计划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创新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的操作措施,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专项检查评价和社会用人单位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计划的实施:加强教学评价制度建设,进一步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管理;建立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定期采集和公布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加大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奖惩力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评价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专项评估制度、课堂教学网上评教制度,课堂教学评奖制度,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等,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基本建设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机制、政策机制和操作机制,建成以学生网上评价为主体的包括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在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

16.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计划

优良的教风和学风不仅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基本要素,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应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导,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强化管理为手段,抓教风、促学风、塑校风。

计划的实施: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年活动,立师德,铸师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狠抓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提倡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完善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建立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完善学生专业调整办法,适当放宽转专业学生的比例;加强校纪校规教育,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加强诚信教育,严格违纪处理,狠抓考风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干部、学生管理干部跟班听课制度和学生辅导员学习访谈制度;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学习管理工作新方法,实行教育、激励、严格、规范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新模式。

基本建设目标:初步形成教学不发水、学术不造假、考试不作弊的校园风气,创造教学质量有保证、学术水平有高度、学生毕业有去处的良好局面,促进我校教师重教、厚德、博学、严谨的良好教风和学生励志、勤奋、进取、成才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五)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工程

17.学分制运行体系创新计划

在总结1994年以来试行学分制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国内外学分制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运行体系和实施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计划的实施: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教学管理思想大讨论,充分认识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全面修订学分制培养方案,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善以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排课选课管理、信息检索查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弹性学制、主辅修(含双学位)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2+1学期制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数量,提升课程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确保满足学分制教学需要并正常运转;建立教学及后勤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实行全天(8:00--22:00)不间断排课,实验室全天开放,图书馆全天服务。

基本建设目标: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含双学位)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2+1学期制等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

18.分级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计划

探索分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明确学校、学院教学管理职责和目标,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稳步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

计划的实施:严格落实本科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学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责任人、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学校各部处、各学院、党、团、工会、学生会等各级组织的工作都应服务于教学,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建立以校长为主任委员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和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主任委员的教学督导委员会,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督察;教务处作为职能部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引导、服务和监督三大职能,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目标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落实教学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学院党政一把手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学院是教学工作的实施单位和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的主体,要在学校宏观规划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本单位的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学院建立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督导组,负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与督察,党政联席会议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实施对全院教学工作的指导、检查、评估、评议与监督,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负责把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基本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校、院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责和目标,明确学校教学管理的主导地位和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改革与完善教学经费分配与目标效益挂钩的分配体制,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第四篇: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安 徽 财 经 大 学 文 件

校政字„2013‟13号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经2013年3月8日校长办公会审议修订)

一、总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安徽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8]5号),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切实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学质量和整体实力。

第三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包括国家、省的拨款和学校配套的专项经费。

第四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包括专业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示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内容方法更新、教学质量评价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创新等方面,重点建设内容有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成果奖、教学研究项目、卓越人才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校企实践教育基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我最喜爱的老师、精彩一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教学团队、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教学名师示范课程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高质量教材及国家级规划教材等。

二、管理职责

第五条 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的领导机构,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全面领导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下设“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事务,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统筹指导建设计划的相关工作;

(二)制订和发布“质量工程”项目指南;

(三)组织项目评审、推荐,提出立项方案;

(四)组织对项目的检查、验收和评价;

(五)编制“本科教学工程”进展报告,推广宣传项目建设成果;

(六)负责“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使用的审核、报批。

第六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简称项目单位)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按照本办法的要求,编制、报送项目申报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承担立项后的监督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

(二)向学校报送本单位项目阶段进展报告,接受学校相关部门对项目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

(三)每年12月底前,向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书面报告项目进展情况。

第七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是:

(一)召开报告会,开展项目开题工作;

(二)制订项目建设计划;

(三)组织项目建设工作,把握项目的总体水平和项目计划实施进度;

(四)合理安排使用项目经费;

(五)自我评价项目建设效果;

(六)宣传、展示项目建设成果,推进项目建设成果应用。

第八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内容、进度安排等项目负责人不得随意调整。如确需调整的,项目单位须提交书面申请,报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领导组批准。

三、经费管理

第九条 为鼓励各单位和教师积极申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学校对获准立项为国家级、省级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按以下标准投入建设和配套经费:

1、对获得国家、省级立项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学校给予经费配套(配套比例为国家级1:2,省级1:1);

2、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按国家奖励金额1:2或1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按省级奖励金额1:1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3、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的按奖励金额1:1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4、对于其他未下拨经费的项目,学校比照相应级别的科研自筹经费项目予以配套。

对获得学校立项或奖励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学校给予一定数额的项目经费或奖金。

第十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经费采用一次批准总金额、分年核定拨付的办法。经费的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验收时,项目负责人须列出经费使用的详尽报告,上报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领导组备查;验收结束后,终止经费的使用。

第十一条 经费开支范围

(一)图书资料费:指购买图书、翻拍、翻译资料以及打印、复印、制图等费用;

(二)数据采集费:指围绕项目研究而开展数据跟踪采集、案例分析等所需的费用;

(三)调研差旅费:指为完成项目研究而进行的国内调研活动、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的交通费、食宿费、通讯费及其它费用;

(四)设备购置和使用费:指购买和使用收集资料、采集分析数据所需器材的费用,设备使用费包括资料录入费、资料查询费、上网费和软件费等;

(五)会议费:指围绕项目研究举行的项目开题、中期检查、项目结题、专题研讨、成果鉴定等小型会议费用;

(六)业务接待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用。

(七)咨询费:指为开展项目研究而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咨询等支出的费用;

(八)奖励经费:指对项目申报、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的奖励;

(九)资助出版经费:指根据申报项目需出版相关著作、教材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费用;

(十)其他经费:指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其他经费,如研究生助研津贴,以及非课题组成员、教学科研辅助人员的劳务支出等。

其中,第十项支出不得超过项目总经费的15%。第十二条 经费审批程序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各类建设经费支出,都应该由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报销,其中集体项目经费支出必须由学院领导和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签字审批后报销,超过1万元额度的支出还需分管校领导审批。

第十三条 项目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进行评审、中期检查与验收等工作所需管理经费。主要包括:校级项目立项评审费、中期检查与验收费;省级、国家级项目申报的推荐评审费、项目申报费、检查与验收费;差旅费等。此项费用从各项目学校再资助经费中提取,比例为10%。

四、检查验收与结项 第十四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根据项目建设计划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并负责组织项目组接受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检查和验收。

第十五条 项目建设情况检查指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报告会的方式,进行不定期随机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项目进展情况;

(二)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项目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第十六条 项目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意见,报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领导组研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告诫、中止或撤消项目等处理。

(一)申报、建设材料弄虚作假,违背学术道德;

(二)项目执行不力,未开展实质性建设工作;

(三)未按要求上报项目建设有关情况,无故不接受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与审计;

(四)项目经费的使用严重违背学校有关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有其他违反项目规定与管理办法的行为。

第十七条 验收采用项目单位报送项目建设总结报告,举行报告会,或进入项目单位实地验收两种形式进行。验收的主要内容是:

(一)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完成情况;

(二)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经验分析;

(三)项目管理情况;

(四)资金使用情况。第十八条 验收结束后,由“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报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出具验收结论性意见。对未达到验收要求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后仍然不能通过验收的项目,取消其项目资格,追回项目经费,并做相关处理。

第十九条 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领导组适时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价。通过整体评价项目建设成果,总结经验,指导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第二十条凡已完成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向“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结项申请。项目组成员原则上不超过5人。申请材料主要包括:

(1)项目研究报告。

(2)技术指标测试报告或实验报告或应用报告或总结性论文。(3)国内外教改领域研究情况的对比分析报告。(4)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分析。

五、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由“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安徽财经大学

二○一三年三月十二日

第五篇:西华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西华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西华师大校〔2013〕278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一期简称“质量工程”、二期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是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决定设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

第二条 为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该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376号)、《西华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西华师大教[2009]12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的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 “质量工程”项目包括:质量工程Ⅰ、质量工程Ⅱ、质量工程Ⅲ等三个方面的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

第四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包括:专业综合改革类项目、课程建设类项目、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类项目、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项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列出的相关项目等五个方面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建设项目。

第五条 项目经费的管理原则: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统一预算、分年拨付;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绩效考评。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学校各类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经费管理。

第二章 主要内容及资金来源

第七条 质量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

(一)质量工程Ⅰ:新专业建设、教改教研项目、教材建设(含精品教材、规划教材)。

(二)质量工程Ⅱ: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合实验区等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建设和申报。

(三)质量工程Ⅲ(简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

第八条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

(一)专业综合改革类项目:新专业建设、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二)课程建设类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视频公开课程、教材建设(含精品教材、规划教材)。校级规划教材经费资助单列,资助额度参见《西华师范大学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西华师大校[2009]256号)。

(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类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专业竞赛项目。

(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类项目: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计划项目。

(五)其他项目:学校设立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列出的相关项目。第九条 项目资金来源包括:

(一)财政部、教育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的财政拨款;

(二)学校自筹的专项经费;

(三)国家级和省级立项的“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学校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一次性给予经费配套资助(但不重复配套,立项为省级及以上的校级项目建设经费计入配套经费),配套经费从项目立项的第二年开始拨付;

(四)校级“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由学校安排专项经费,对校级项目进行培育和建设;

(五)主要项目及项目资助建设经费按当年资金下达计划执行,实行预决算管理。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十条 项目经费按照“统一预算、单独核算、分年拨付、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教务处、实验设备处、校团委等部门根据“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目标,项目申报立项、评审情况,提出经费安排建议方案,计划财务处按照学校“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的管理原则纳入年初财务预算。

第十一条 教务处、实验设备处、校团委等部门按照其管理的子项目类别,根据经费预算安排将项目经费划拨到各实施子项目的明细项目。计划财务处按照“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设立子项目类别,在各子项目类别下设立明细项目,按照子项目类别实行“项目账”核算和管理。

第十二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年初预算定额标准。

(一)国家级、省级项目的预算定额标准,按照每年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下达的预算定额标准执行。

(二)校级项目的定额预算标准按照校长办公会议的决定执行。第十三条 项目专项考评奖励的预算定额标准。

(一)为鼓励教师和教学单位积极申报该项工程建设项目,学校对评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建设项目,除资助经费外,还设立专项经费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项目奖励标准:按照《西华师范大学教学工作奖励暂行办法(试行)》(西华师大校[2013]14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项目结题经费的预算管理。

(一)质量工程专项中预留20%的经费用于结题;

(二)项目检查合格,方可启动下一建设经费;

(三)项目单位在向教务处提交项目结题报告的同时,应提交项目决算明细表。第十五条 项目预算经费的划拨管理。

(一)项目经费在学校综合财务预算形成之后下达,项目经费的划拨一般在下半年安排。

(二)教务处根据项目立项情况一次性或根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分安排项目经费,并按项目经费预算计划分配到责任单位和项目责任人。

(三)项目负责人应按照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使用项目经费,切实保证经费用于项目的各项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十六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七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凡应实施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使用项目专项经费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管理,合理使用。

第十九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应当严格按照年初下达的预算经费执行,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按照校长办公会的决定办理。第二十条 项目专项经费预算应确保按期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对预算未完成部分,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但不得挪作他用;超支部分自筹解决。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项目经费结余,不予结转下年使用。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二十一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开支,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用于与开展“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无关的经济活动。

(一)开展该类业务活动必须取得真实、合法票据进行财务报销,不得使用假发票。

(二)必须按照实际开展的业务活动据实支出,不得虚构经济业务或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票据套取该项经费。

第二十二条 “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各子项目的明细项目负责人为该专项经费的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是该项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西华师范大学公务卡使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一)公务卡强制结算的范围为日常公用和零星购买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专用材料费、专用燃料费、委托业务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和其他交通费等18项公务卡信用额度限额内的零星商品购买支出等。

(二)凡纳入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支出事项,按规定应使用公务卡结算,也可使用对公银行转账方式结算,两种结算方式只能选择其一,原则上不得使用现金结算。

(三)持卡人在履行公务活动消费时,应先咨询服务商是否支持公务卡刷卡消费或对公银行转账方式结算,服务商若不能或不愿提供公务卡或对公银行转账方式结算的,持卡人原则上不能在该服务商处消费。

(四)实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后,原则上不再向教职工个人办理个人公务卡信用额度限额内的现金借款。特殊事项,经计划财务处负责人批准可以办理5,000元以内的借款。

第二十四条 项目专项经费的具体开支内容如下:

(一)人员经费:包括项目成员的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稿费等(不超过20%)。

(二)差旅费:包括项目组成员和外聘专家参加会议、调研的差旅费和交通费。差旅费按照《西华师范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执行。

(三)会议费:包括项目组召开的研讨会、论证会、评审会、结题费等支出。

(四)资料费:包括购买必要的书籍和资料的费用。

(五)办公费:包括日常办公文印费用以及文具、配件、耗材等支出的费用(不超过20%)。

(六)设备购置:用于项目研究、演示等必备设备的采购费用,软件购置费用。设备购置需要实行政府采购的,按政府采购的相关程序办理。

(七)设备维修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含人工费)、实验室零星维修。

(八)成果费:包括论文版面费、教材或著作出版费、成果鉴定费等。

(九)教学资源、网页制作建设维护费:主要包括项目的相关网页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费用及网络课程维护费用。

(十)项目团队师资培训费用。

(十一)其他与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直接有关的费用。

第二十五条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类项目(质量工程Ⅲ-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专业竞赛)经费开支范围:

(一)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相关费用。具体包括:

1、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差旅费;差旅费按照《西华师范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执行;

2、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参赛报名费、图书资料费、复印费、打印费、邮寄费、耗材费及其他材料购置费、摄影摄像相关费用等;

3、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专家指导费、评审费、训练补助、误餐费(20元/餐)或补助等。

4、其他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相关费用。

(二)划拨给团委专项使用的“质量工程Ⅲ-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建设经费。

1、该项经费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用于学生的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主要是耗材)购置、论文版面费和调研差旅等;

2、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不得使用该项经费或挪作它用。第二十六条 项目经费审批人及审批权限的管理规定。

(一)项目经费审批人的管理规定

1、归口教务处管理的“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须经项目负责人初审签字、项目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教务处处长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2、归口实验设备处管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须经示范中心负责人初审签字、示范中心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实验设备处处长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3、归口校团委管理的质量工程Ⅲ-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由校团委主要负责人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4、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不含)以下的,须经示范中心项目负责人初审签字、示范中心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计划财务处负责人审批签字;

5、质量工程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支出在10,000元(含)以上的还须分管校领导审批签字。

(二)经费使用审批权限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审批权限执行。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

第二十七条 项目负责人应保证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并建立健全责任制,立项项目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经费,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其他开支。

第二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应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学校关于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自觉接受财政,学校纪委、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并及时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第二十九条 学校根据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中期评估。专项财务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按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学校将逐步对质量工程项目实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以批准立项的建设任务书或相关文件为依据。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计划财务处、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有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下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困境与动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困境与动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三活”高效课堂一、目标内容 活化资源,活用教法,活力展现。 二、目标内涵 (一)活化资源 活化资源就是对一切为了教学有效开展搜集的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利用与开发,使之成......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2018)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

    目标,前进的动力(5篇)

    目标,前进的动力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目标前进的动力》。 亲爱的同学们,当熟悉的铃声在耳畔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响遍菁菁校园的时候,你是否有......

    2013 动力车间质量目标

    动力车间2013质量目标 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对公司分配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制定出车间切实可行的目标: 1、 为实现公司目标,动力车间应确保: (1) 高压故障停电每年不得超过1次; (2) 动......

    动力来自目标(推荐五篇)

    动力来自目标 我认为,动力来自目标。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努力的方向。因为位置纵然多高,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停滞不前。而这个所朝的方向便是目标。在这个世界上,所有......

    理想与动力

    理想与动力 理想是什么? 妈妈说,理想是桥的对岸,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迈过去;老师说,理想就像人的灵魂,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一个傀儡,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同学说,理想是一道关卡,过了这道关卡......

    高校物理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探索

    高校物理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探索 【摘 要】本文中,笔者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物理教学的现状,结合高校物理教学改革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高校物理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剖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剖析及对策 摘要:课改在全国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在农村中学的课改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有时陷入了困境,如何面对困境,找到应对策略,是我们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