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剖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困境剖析及对策
摘要:课改在全国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在农村中学的课改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有时陷入了困境,如何面对困境,找到应对策略,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课改
困境
对策
我校自从2010年在教育局安排下到杜郎口中学、2013年到昌乐二中学习后,全体教师感受颇深,一致认为不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很难有活力,很难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很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难得到体现,如何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身份?让大家陷入了思考。今年,教育局又提出向包头学习的教改方略。课改开始以后,它如一缕缕春风,给教育带来新鲜的空气,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给教育带来轩然大波。课改在管理、教育教学、教研、评价等方面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冲击。因而使每一位教师从内到外感到危机和失落。作为农村中学教学管理者,作为新课改的拥护者和实施者,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和身边教师的变化、迷茫、困惑。思索中,有茅塞顿开之感,有解放的喜悦,有收获的快乐。经过新课改的洗礼,对以往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愧疚,因为我们曾经在无意中打击了多少上进之心,束缚了多少的智慧,扼杀了多少的潜能,阻止了创新意识的萌芽,践踏了多少真诚和无邪呀!面对新课改,我困惑,我不安,我激动,我兴奋,因为我遇到塑造和完善自己的机会。在同新课改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常常有模糊的意念,正因为模糊,我常常去思索,正因为思索,才有了颇多的感触,有自己个人真实的对课改实施中的问题的认识。
一、课改中缺乏教师自主性的反省、观念的更新
可以说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一切教学改革的阻碍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观念是搞好改革的首要任务。而新的观念的建立不仅需要教师的学习、探索,而且更需要教师对自己在工作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细致入微的审视和分析,甚至是无情的剖析,并把这种行为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意识,教育观念的更新,改革的实现才有了可能。眼下看看我们周围的一些教师,面对新课改不是去反省自己的不足,去学习和研究,不断的提高和改变自我,而仅仅把新课改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仍然是老一套,甚至对新课改抱以怨恨和抵触。课改让教师确实感到非常忙、非常累。这就要求教师要自己提高、充电、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去积极的面对,遇到困难更不能去逃避,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去探讨,去交流,共同解决在课改中遇到的新问题。找到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学科、适合自己校情方案来。
农村中学教师老龄化,我校尤其严重。古人云:“40以后不学艺”。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领导的事,是年轻人的事”,也有的教师认为我“晋了高级了,工资也比较高,也快到退休年龄了,过一天是一天吧”,用这些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消极和落后,来开脱自己的不思进取。课改在这些教师的眼中成了麻烦事,计算机不大会,多媒体不太会用,普通话也不过关,课改嫌麻烦,公开课、优质课能推就推,能让就让。自己不思进取又有何资格去教育学生知难而进呢?我真诚希望这些教师拿出“老当益壮”的精神,在课改的浪潮中迎难而上,把“活到老,学到老”落实在行动上,只有努力进取才永不落后。年轻教师不愿意来农村,来了的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奉献精神,做事谈条件,工作讲待遇。认为工作没有经验,工资比较低,因此工作就不安分,想法设法找关系往城里调动。
二、课改要实施校长是关键
校长的教育理念、管理思想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全体教师,而新课改的落实是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的共同劳动去创造实现的。校长的观念将直接决定课改在学校中的实施情况,校长应以更平等的方式和教师真诚合作,用更充分的学习把握当前的教育理念,用高远的眼光把握教育动向,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理出头绪,做到有的放矢,携全体教师去面对挑战,真正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做好带头人,这对新课改的实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校长不仅有课程任务,还要处理学校的大小事务,既要开会、学习,还要去汇报工作和完善各种档案,去完成教师、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工作。加上教师的自主性不强,总是人为的把自己和领导之间搞成一种监工关系,转变观念的学习需要校长精心去组织。部分消极不觉悟的教师让校长举步维艰,精神上倍感无奈。
三、课改在农村中学实施中的局限性
首先农村中学的条件相对太差,师资落后,特别是我校没有完整的教学设施,没有配套体育器材,没有体、音、美专职教师,身兼多职,人的能力有限,只好以主科为主,像非中考科目就很难顾及到。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教学,但是这些远程教育资源大多数时间不能充分利用,部分教师使用也不太习惯,一张嘴,一支笔在学校教学中仍旧站主导地位,学校缺乏课改的理论性指导,缺乏系统的相配套的制度来保障。
其次,课改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人合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可农村学生除了几本课本外,没有太多的课外书阅读,家长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对新的教育理念知之甚少,在家长的眼中,孩子做作业是最关键的。近几年国家向农村学校免费发放图书,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看课外书难的问题,其实不然,这些有益的图书很少向学生开放或者根本不让学生看,精美的图书成了图书室的装饰品,学生也只能抱着课本“念经”,学生的阅读范围不可能扩大,课前搜集材料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缺少这一环节,学习效果极受影响。大量的工作就要放在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上,收集资料,印发学习材料,印发学案,指导学生预习,检查预习效果,上课,课后信息反馈。致使教师感到精力疲惫。
再次,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百分之60—80是留守儿童,部分学生在家独生子女,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婚变家庭增多,部分学生沦为单亲家庭,更有甚者常年都难见到家长一面,增添了教育的阻力。例如开次家长会,多数来的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请自己的亲戚、邻居来应付一下,更甚者无人参加。严重局限了新课改的实施。
第四,农村中学教育令人堪忧,教学条件差,教师缺编,小学毕业生优质生进城及到外地就学,致使农村中学生源较差,这给开展自主学习课堂带来了障碍。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局限性
课改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了,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了。但由于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又受长期注入式教学的影响,还是不能很好的大胆的创造性的去开发利用教材,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致使学生的内在思维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教师仍然不能把自己从教参“奴隶”中真正解放出来,思维总是定格于“想当年”,对于现在活题越来越多的动向,教师没有开放的头脑,又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放飞呢?这是推进课改实施的又一消极因素。
五、评价机制束缚着课改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推动课改深入开展的动力。目前我们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依然是注重中考的成绩,因而导致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也是根据成绩来衡量,严重扭曲了教师教学的真正功能和动机,在分数面前,教师改变了自己的教学初衷,对事业的追求,对心灵的塑造在分数面前淡化了。教育是方方面面的工作,分数能涵盖一切吗?鲜活的人灵活工作,丰富的学习生活,又如何能用死的分数去衡量呢?教师真正的自觉行为能用分数去启动吗?学生的身心、品行能用分数去证明吗?
在农村,一个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仍以分数为主。没有一套较完善的评价尺度去认可某校学生所具有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去计较某班学生张口脏话、破坏公物、不敬师长,去赞扬,去肯定那些满腔热情的教师用跳动的思维所开启的学生的热情与自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实施课改的信心。
其实,就我个人的工作实践证明,就我们农村的现状,要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统一起来并不难,只要有坚定的立场,多一些耐心、爱心、责任心,每一个教师都有可能接到一个受应试教育影响,习惯听老师讲,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解决问题的班级。别去埋怨学生,这不是他们的错,请别埋怨教师没有启发引导学生,落实素质教育,自己同时又去做一个被别人埋怨的人。这是教师的失败,也是学生的悲哀。如果你能用自己的真诚,从一点一滴入手,别管别人是否播种,只管自己埋头耕耘,不厌其烦去引导、鼓励、呵护,必将换来问心无愧的收获。如果把课程的开发、教学的创造、学生的评价、师生的关系、家长的评价纳入评价机制,也许分数将不会被看中,真正的主动性、主体性才会被调动,教师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和学生一起去共同提高,不再成为分数的“奴隶”。
六,课改应对策略
1.制订政策,保护实验教师的课改热情。
课改初期,保护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全身心的投 入,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成功。我校努力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发展空间,减
轻教师的思想负担和工作压力;提供政策、物质和机制的支持,让实验教师更轻松、更积极地投身新课程的实验。
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推进课改。
实验教师在课改实施中都经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困惑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困难期,“众里寻她千百度,摹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发展期。要让实验教师积极渡过难受的困惑期和痛苦的困难期,进入愉快的发展期,开展一系列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是一个好办法。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探讨,如开展学科研讨,组织实验教师撰写对课改的论文并开展评比,另一方面,又要求实验教师将课改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实现这一目标,广泛开展了集体备课和全校性教学研究课学科教育研讨活动。如:举行课改年级教学研讨活动,教学设计比赛活动,优质课竞赛活动,教学反思比赛活动,多媒体操作赛活动,课改中多媒体的作用探讨活动等。3.开展科研,促进课改深入发展。
新的意识是课改的灵魂,增强课改意识是搞好课改的基础和前提。实验教师应把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实践的理念贯穿课改始终,尽量减少理论与实践的落差,最终不断地接近实现课改,不断具有开阔的视野,做课改的实施者和开拓者。形成了“学科有课改实验课题,教师人人参加课改实验” 的氛围。
总之,任何一种新生的事物在被接受和实施的过程中,困难和阻力在所难免。而我们也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课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会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农村教育现状的改变需要上上下下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没有尽善尽美的事情,却有无怨无悔的付出。让我们拿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拿出不放弃的精神,在课改中汇集你、我、他的力量,相信换来的将不仅仅是自己的提高与进步,迎来的是教育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浅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浅谈农村
中
学作 文 教学 的 困 境及 对 策》
化庄中学
李辉
浅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化庄中学
李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的综合表现。尽管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处于各学科教改的前沿阵地,但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作文教学改革,却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作文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低效,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无疑影响着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和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本文试图从当前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入手,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对策: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力求创新,结合农村生活特色,让学生的作文写出特色,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走出一条有农村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围绕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中学更是如此。笔者希望能通过对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企图从中获得启示并找到一条出路。
一、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现状及原因。
在农村中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状况:一上作文课,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没趣,作文写起来头疼。一布置作文,就有学生在底下说:“又要写作文”。而老师一批起作文都喊累,批了学生是不看、不批学校又要查。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批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敷衍了事。而以上现象绝非个别,而是一种普通现象。它无情地昭示了目前农村中学作文令人堪忧的现状: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状况呢?
1、父母的影响。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都认为作文不重要,那我何必花太多的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也是力不从心的。
2、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阅读量的狭窄,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意义拔高。如为了考试,许多学生不得不编造一些“感人”的故事,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甚至孤儿。由于缺乏亲身体会,使人一看就知道道有假,更谈不上打动人了。
3、小学教育的影响。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影响较大,从三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作文。然而绝大部分小学教师不重视作文教学。批改作文也存在马虎应付现象,甚至有的村小的语文教师还不会教学生作文。长久下去,造成有的学生作文不会分段,内容空洞,中心不明,结构混乱,更谈不上语言表述了。
4、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生因为基础差,经济条件不好,升学压力更大,而且家长与社会都把目光紧紧盯在升学这一点上,把“有几个学生升入省重点高中”当作评价选择学校、老师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中,“素质教育”的呼声是异常苍白,而作文便首当其冲成了“牺牲品”。教师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本中规定要教的课文当成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而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在他们看来,课文教学才是考试的关键,倘要没教完教好那些课文,一旦在考试时出现相关内容,学生就会一筹莫展,难以应付,考不了高分。因此,他们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语文课文的教学与标准化习题的演练上,在他们看来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因为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的,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它不像教课文,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功利性的促使下,中学老师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平时花大力气教学生作文于考试得分是划不算的。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被他们越推越远。
5、教学中恶性循环的影响。首先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每到开学之初,教师总会对自己的学科教学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然而作文教学却在计划之外。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没有预先的全盘考虑,作文课上,随手拈来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写,或是零星的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练,至于下一次作文课要做些什么,就只好“到时再说了”。这种“事前无计划,事中随意行,事后无收获”的作文教学,使得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其次,在农村中学中作文教学只注重写作技巧而轻视学生的生活感悟与人文积淀。在目前农村中学少数重视作文教学的老师中,存在往往只注重写作方法的教学而轻视学生的生活感悟与人文积淀的现象。在仅有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大讲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如何“审题、立意、构思”;如何“描写、议论、抒情”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总结出若干经验,如开头的“悬念式”、“单刀直入式”、“回忆式”、“引用古诗名言式”;结尾的“总结式”、“展望式”等。依此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结果不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就像一个窑里烧出来的规格统一的红砖,而且给学生一种错觉:似乎写作的秘诀就是掌握好写作方法与高明的技巧。于是,我们便可看到学生书桌上多了诸如《作文秘诀——开篇xxx例》、《作文技法大全》之类的书。他们希望从中找到一条写作之路的捷径,殊不 知却走进了作文形式主义的深渊。
第三,忽视作文评讲。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他们每周都让学生作文,还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遇到重要的节假日,还要特别安排相关作文训练。可是他们却相当地忽视对作文的讲评,以“作文是写出来的”为理论依据。其实,这只是“应试教育”中“题海战术”思想的具体化。对于学生的作文,要么采用几个作文本轮交轮改的办法缓冲教师“改”的压力,要么根据作文篇幅打上一个分数,写上一个日期,算是批改了。日子久了,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作文水平“心中无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教学也“了无生趣”。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要真正解决农村作文教学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写作上求真、求实、求特色。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若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若是道听途说或凭空编造的材料,就容易露出破绽,甚至漏洞百出,让读者一眼就看穿。因此,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经济条件虽差,生活虽艰苦,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1观察农村景色。农村有着城市所没有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村落、炊烟、摸鱼、捉虾„„这一切无不给农村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学生除了学习还要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正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如插秧、割稻子、放牛、割草、烧饭、洗衣服等,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具体的过程,形成写作的第一手材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很真实,也很具体。
3感受农村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训练。如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对子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利弊等等,这样学生既立足于农村生活又不局限于此,既培养 了观察能力又训练了思维能力。
4写出真情实感。作文要想打动人,就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注意抒发真挚的情感,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叫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反之,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二)、教法上求新、求活、求效果。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学生低,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短时间或依靠个人力量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经常在教学上探求新路,力求灵活,却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1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作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走到“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正道上来。如教师可根据农村的特点及当地的景色,风俗安排相应的作文题目,并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准备,去收集相应的资料。
2变技巧训练为生活感悟。作文教学中必要的理论知识还是要讲的,但不能讲得过多过滥,否则容易造成学生以为掌握好了作文的技巧就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来。也容易造成学生千篇一律地在模仿这种开头,那种结尾。好的文章必须从生活中来,要有真情实感。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要让学生作文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我,教师在安排学生作文训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进行 观察、思考、辨别,从而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变语言训练为思维训练。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中学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葫芦画飘,移花接木,习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形式活泼的作文训练,如续写作文、改写作文、扩写作文和想象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习作训练方式。如《桃花源记》这一课,在学完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武陵人找不到桃花源了,那么桃花源里面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后续写。又如《木兰诗》中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请同学发挥合理的想象扩写成一篇文章。这样,我们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4、变作文批改为人文关怀。有学者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放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因此,对学生的作文要多鼓励,少批 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讲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学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在讲评时还可采用比较、下水作文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好作文好在哪里,让学生在比较之中有所收获。此外批改的方式还可灵活多样,如教师示范,学生互批等等。但不管如何,其中有一点必须要注意,那就是批改一定要及时,要具体,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总之,只要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利用农村中学特有的优势和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走出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迎来农村作文教学万紫千红的春天。
第三篇: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和对策初探
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和对策初探
【摘 要】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发展的差距,关键在改革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质量。找准农村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是摆在教育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如何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找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课堂教学改革。本文拟就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和对策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在统筹城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硬件建设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课堂建设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找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课堂教学改革。本文拟就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和对策做了一些探索。
一、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
1.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掌握不够,观念陈旧,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问答式,注入式教学,重老师讲,轻学生学,导致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好,课堂效率不高。
2.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略知一二,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际效果。
(二)管理滞后
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一些学校教学管理简单粗放。比如说,管理者知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可是面对教师抄教案却熟视无睹,检查教案流于形式,重数量轻质量。
2.对上课的监管应是教学管理的关键,一些学校对课堂教学虽作了要求,但监管不力,即使教师未按学校的要求上课,也不影响教师的业务考核,导致课堂教学放任自流,效率不高。比如,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可是我们会在课堂上发现一些教师往往提出一个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表面看各抒己见,热热闹闹,实则放任自流,学生一无所获。
3.部分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能随新课程的要求与时具进,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不能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4.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仍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奖励绩效工资不敢拉开差距,教师优劳并未得到优酬,干多干少都差不多,长此下去,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素质滞后
农村教师年龄结构老化,青壮年骨干教师不断考调上挂到城区学校,加之农村学校规模小,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开展同伴互助收效不大,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也较城区教师少得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城区教师。
二、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管理者及教师的观念
在课改中,教师既是教育研究者,又是教学实践者,学校要引导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学校的教学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师付出很多,学生却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的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更多的内容”。教师自己可以上“文山”进“题海”,决不能让学生负担过重。只有把思考的时间、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学校组织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意图,并对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奖励绩效工资挂钩,与评职、晋级、评优、评先挂钩,促进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主动掌握新课程理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理论基础。组织管理人员及教师到课改先进学校观摩,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为课题,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开展区域校际教学研究,弥补农村学校规模小,校本研修的不足。
(二)与时俱进抓管理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构建切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因年级、学科、课堂类型不同,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千人一模,千课一模,但是没有一种基本的模式,教师的教学就会放任自流,失去监控。可让教师先“入模”再“脱模”,在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教师自创更能体现个人教学风格,更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新模式。
2.学校制定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量表,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指导执教者和听课者围绕评价量表进行反思和评课。长期坚持,促进教师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有机统一。
3.教学流程的源头是备课,因此,学校要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定期开展定时间,定内容的同课异构说、讲、评课竞赛,激励教师研究课堂教学。同时要优化备课检查,杜绝教师抄袭教案应付检查。
4.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校长、分管教学的领导、骨干教师听课后要围绕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与执教者及时交流,肯定成绩,提出改进意见。下列问题可作为交流的重点内容:(1)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2)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度高不高;(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参与度高不高;(4)课堂教学效率高不高。
5.每学期开展课堂教学考核,考核结果与奖励绩效工资挂钩,与评职、晋级、评优、评先挂钩,促进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建立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的长效机制,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引领农村教师成长。
7.提高农村教师的补贴,鼓励优秀教师留在农村学校任教。
(三)确保培训实效,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1.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为教师“充电”,“洗脑”,培训内容应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空谈理论,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培训者不一定是“大家”,“名流”,如用当地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更容易为受训者接受。培训过程应让受训教师参与和互动,培训者要走进受训教师,帮助他们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问题。
2.建立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形成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构建并完善了县乡片校四级课堂教学研究网络。第一级是学校教研。依托学校全体教师,以问题带动教研,围绕课堂发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高教学能力。第二级是活动片区教研。按照“合理区划、以强带弱、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原则,强弱搭配,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展教研工作。第三级是乡镇教研。由乡镇中心学校牵头,组织辖区内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教研,既可为他们找到共同的合作交流伙伴,又能增加他们接受专业引领的机会。第四级是县级交流。以县教研员为专业引领人,组织开展好各种集中培训研讨活动,解决各层次教研活动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全县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宝席.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途径.《师资建设》.2013.01
[2] 许涛.努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发展.《师资建设》.2013.01
[3]杨传冈.行走在课改的路上.《师资建设》.2013.04
第四篇:新时期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的困境及其对策初探
新时期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的困境及其对策初探
紫金县义容中学 张剑锋
内容提要:
目前,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总不能达到预想的理想状态。由于农村中学目前的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家庭教育失当,青春期也成了“亲子关系危机期”,许多儿童不良行为均与之有关;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德育资源整合不力;学校自身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存在着问题等等。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试从家长和学校及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农村中学和谐德育工作困境及其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 和谐德育 留守儿童 困境 对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和谐德育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①。
目前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总不能达到预想的理想状态。下面从家长和学校及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农村中学和谐德育工作困境及其对策。
一、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的困境及其成因
1、家长方面(家长教育的失误)
(1)德智要求的不和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不重视、无所谓,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有的家长用成人的观念和思维来要求孩子,不切实际,空泛虚幻;有的家长以“一个模式”来培养孩子,求全责备,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认识肤浅。典型重智轻德教育,在德育要求上不和谐。
1(2)观念的不和谐: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作为家长,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孩子吃好、穿好,其他都是孩子自己或老师的事情了,教育观念陈旧,表现的是家长教育观念上的不和谐。
(3)目标的不和谐: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如拆迁、征地、农居点建设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家长只满足于眼前暂时获得的利益,有的家长致力于家庭经济搞上去,致力于家庭条件的改善,对孩子的教育认为无所谓,没有更高的更明确的目标,导致了德育目标的不和谐。
(4)能力的不和谐:由于地处山区农村,家长本身受教育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据调查家长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只有2%左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不够科学,与当前的时代要求相比,其能力明显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家庭教育的要求,这就是能力上的不和谐。
以上来自家长方面德育不和谐的成因是:新形势下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问题及其隔代教育。
2、学校方面(教者的失误)
(1)德育内容与实效性之间的不和谐:把德育要求看得简单化、程式化、成人化、完人化。有人误认为德育工作就是给学生开开会、读读报、传达文件,把日常事务性活动看成德育工作的全部;有人则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要求青少年,回避竞争,强调共同进步,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差别;目前农村学校德育载体、内容相对还比较缺乏的,而在操作的过程中又有“任务”性的倾向,不注重活动的体验、内化,导致了德育内容与实效性之间的不和谐。
(2)教师观念上的不和谐: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有相当部分人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认为德育是班主任或德育组的事情,自己只要一心一意抓成绩就可以了,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为人诚实,但却变相支持班集体在竞赛中弄虚作假。没有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3)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不和谐:三者之间的资源整合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在很多时候存在着“教育力”的相互抵消现象,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出现了不和谐。
(4)德育教师队伍能力上的不和谐:部分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师其能力明显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得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单兵独进多,联合作战少;政治教育多,品德内化少。习惯于靠传统报告、讲座、思想政治课等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缺少联系实际。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具体问题。有的学校存在着 抓德育的只抓德育,抓教学的只抓教学,互不相干,各不插手,缺少德育的合力。这就是能力上的不和谐。
以上来自学校方面德育不和谐的成因是: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的制约,学校教育重在校时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难以顾及、尤其是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
3、社会方面(社会的不良风气、现象)
(1)文化市场上的审美错位。誉庸俗贬高尚,誉感觉贬理智,誉调侃贬拼搏,誉奢侈贬勤俭,这些在文化市场却已是泛滥之势。可怕的是,这些颠倒是以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的形式出现,又是寓于求知求美的阅读的观赏之中,对审美观尚未形成、辩别能力比较弱的未成年人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2)网络、短信的监管乏力。网上暴力信息、网上色情信息、沉溺网上游戏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路上可怕的“网络陷阱”。虽然政府已有明令限制,并对不健康的网吧和电子游戏厅屡加整顿,但在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今牺牲的常常是社会利益。危害最大的黄色信息、色情笑话和黄段子也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
二、农村中学面对和谐德育困境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农村中学要想走出和谐德育困境,必须面对现实、认清形势,优化措施、扎实推进,就要在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和形式上如何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更新观念,探索新路,走出困境。
(一)丰富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德育工作内容确定为10个方面:即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时事政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生存和竞争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方法可以是:(1)有计划地开展专题思想教育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2)制订《教师德育工作考核制度》,以实现全员德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3)紧密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以及具体实物教育人。
(二)优化德育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结合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如根据重大节日举办的传统型活动,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系列型活动,利用学校德育独有的阵地型活动,调动各方组织机构的社团型活动,深入社会的实践型活动,以搞好为民服务的配合型活动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 3 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
具体方法可以是:(1)开设校园广播站、黑板报、校园网,充分发挥团队陈地。(2)设立“校园值日生”,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农、野营。(3)乡城“留学”,农村学生到城市参观学习等。
(三)拓展德育领域,变单线型为网络型。整体优化的大德育观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②。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
具体方法可以是:(1)制订《教师家访制度》,分级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走访家庭、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2)积极争取新闻出版、公安政法和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决心治理学校内部和周围社会治安,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3)建立家校互动“文件夹”或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落实其监护人,以便学校与家长或监护人更好地联系,互通信息。特别是农村学校这是必不可少的。
(四)认清德育主体,变被动型为主体型。和谐德育内涵中要求构建民主融合的师生观:教师、学生“双主体”和谐③。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水平,而师生互动的效果则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决定的。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学校德育应成为主体参与式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具体方法可以是:(1)制订“文明班”、“文明宿舍”考评方案,设立 “流动红旗”。(2)大力推行自辨、自强、自律、自立、自主的“五自”专题教育。(3)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
(五)区分德育对象,变整合型为层次型。和谐德育内涵中要求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观:横向系统“六要素”与纵向系统“六学段”和谐④。所谓“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观”,就是把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要素视为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的整体。这个整体主要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要素”构成的横向系统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大学“六学段”构成的纵向系统构成。
具体方法可以是:根据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以六大板块“养成教育、理想性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层次去进行。
(六)落实德育责任,变自发型为自觉型。树立德育渗透意识,调动广大教师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工作。在工作中建立起理论学习、师生结对、实绩评估等各项制度,并将德育考评结果与教师实际利益挂钩,强化德育参与意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校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建设者,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
具体方法可以是:(1)与教师签订《班级管理(学生行为规范)责任书》、《学生安全责任书》和《班级公物保管责任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2)实行“师生结对”,增强他们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3)制订《教师岗位考评制度》,督促教师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既要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又要耐心细致、满腔热情,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七)更新德育手段,变传统型为现代型。在实践中注重德育的研究工作,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并在交流德育工作经验的同时,总结和推广德育工作的研究成果,构建新时期的德育理论体系。
具体方法可以是:(1)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经念交流会”。(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利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宣传祖国四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还可利用微机建立学生档案,有效地进行德育的评估工作。
当然,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和形式,不能盲目照搬,必须明确本校学生中存在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全面深入地研究本校的人力资源和文化环境资源等,有针对性地构建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富于鲜明个性特征的德育模式,以便真正有效地走出德育困境。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开明出版社,舒达,2006、12月版
第五篇: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以贵州为例
施秉县马号中学潘翠
摘要: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农村的家庭教育,一直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从农村现状、农村家庭本身、学校及社会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传统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尤其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孩子的成长教育,也包括孩子的成人教育。家庭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现代元素在农村的不断深入,农村孩子不由自主、无可避免地接触和面对各种外面的新东西。加上家庭结构不完整、家长接受文化程度低、家长自身压力等等,造成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疏忽,孩子的权利(被抚养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没有得到合理的享受或者受到侵害。农村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存在的偏差和失误,也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与行为的困惑在农村日益严重,几十甚至几百年来的中国农村家庭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正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农村家庭教育得不到重视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结束教育的开端。作为家长,最关心的当然是孩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在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村的父母亲把家庭教育的概念简单地理解为只负责孩子的温饱问题,其他方面的教育都交给学校的老师。他们把读书和教育一概而论,因此无法做到亲力而为地区重视和践行家庭教育。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非良性的现象,教师对孩子们的家长抱有不信任和不放心的态度,就连家庭作业都很少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老师或许认为学生的父母大多不认识字,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更谈不上了。当教师对家庭教育失去信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后者要想顺利和持续发展就难上加难。
社会上,对于农村教育问题是很不敏感的,只是由于最近几年出现诸多留守儿童问题,才把人们的视线拉倒农村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上来。对农村的教育投入的也只是向学校倾斜,没有或者确实对于家庭教育方面很到位的宣传和必要的引导,使家庭教育问题一直处在边缘境地。
2.家庭教育主体缺失,负责教育的成员主要是祖辈或母亲。
在农村,由于经济来源的不稳定,很多年轻人和中年劳动者都喜欢或被迫外出打工,“抛妻弃子”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恰恰就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只有祖辈或者妇女,所以在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方面,很多家庭都是由祖辈或者母亲担任老师。祖辈们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较深,他们的教育方式很多都是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知识方面又欠缺,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母亲们,本来在接受教育时就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她们留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认识字,所以都属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程度,对孩子的教育通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农村的家庭教育中,出现教育者的文化程度偏低并受传统模式影响的现状。由于大众传媒在农村的发展愈发迅速,孩子可以从电视、电影等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孩子对生活或者学习都有一定新的的认识,这使家长面临新的挑战。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或者对孩子的新认识无能为力,不能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就会出现让孩子自己在成长道路上步履维艰的现状。家里只有几个负责温饱问题的老人或者母亲,面对如此诸多挑战的家庭
教育现状,确实让人担忧的。
3.家庭教育与学校脱节现象严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影响其思想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发挥着各自特殊的职能作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家庭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对孩子的心身发展起着最特殊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所不能替代的,但家庭教育也不可以一意孤行,与学校教育脱节。
现在农村的教育就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老师不相信家长,学生在学校的一切均由老师全部包办,不和家长交流。家长太相信老师,什么都交给老师,自己孩子出现问题不自己主动解决,都等着学校处理。
在农村的学校里很少开家长会,老师与家长见面只是在开学的时候。平时很少有家庭作业,课后作业也只有老师的勾叉来作为评价,很少有家长的签字。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老师有老师的看法,家长有家长的看法,但没有老师和家长共同协商的看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的决定是孩子自己做出的。目前,这样的局面使孩子的成长出现不协调的现状。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困境
1.亲子教育不断弱化,不断出现隔代教育。
受“民工潮”的影响,农村家庭亲子教育不断弱化。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流动不断加快,大批农民为了生计离开自己多年赖以生存的土地,到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务工就业,因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发达城市高昂的教育费,这些农民工不等不将子女留在原籍,放弃了对孩子的亲身教育,使现在农村不断出现各代教育的局面。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让这些孩子在生活上、思想上、都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使得农村的孩子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而且人们现在更在乎家庭收入或者家庭建设的比较,对孩子的成长采取自由成才的放纵态度。农村庞大的打工群体给孩子的影响很大都是物质的直接性,说教的方式没有以前的效果,也很难实施,在家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大多数也只是抱着长大成人而非成才的希望。
2.农村社会环境、传统观念令人担忧。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的自然环境、村寨文化、人家关系等对孩子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甚至整个生活方式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未成年又缺乏父母监管的农村孩子而言,村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由于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现在的影响,农村所剩人群都是孩子和老人,很多孩子都自由成长,孩子内心的变化和孤独很少有人去过问。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孤僻、冷漠、自闭等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的现象,甚至让孩子对这个社会产生排斥和厌倦的负面情绪。
农村很多的家长都有一个想法,他们认为的教育是不包含德育和其他技能的单一的文化教育,在生活中除了文化教育的其他思想技能等方面都不让孩子有机会进行系统地参与和学习。文化教育在农村的教育中占最主要的位置,父母认为文化教育是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唯一途径,这样的想法使孩子接受全面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农村孩子想要成才也变得困难。
3.家长目标不明确。
毫无疑义,家长永远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是对孩子培养目标系统工程的重要决策者。然而,在现在大部分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参与者和决策者也失去了明确的方向,甚至出现培养目标偏离的现状。盲目从众和失去目标的家长,如何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引导他们在正确的教育道路上健康成长,这是昵称家庭教育发展最大的阻碍和困境。
如果用时代来作比较的界限,我们不难发现,在物质丰富到不像艰苦岁月那样需要用精
神和信仰来支撑生活的现状,孩子们最大的问题是思想傲慢,心灵脆弱,追求个性,遇挫则倒,我们不希望回到担忧温饱的年代,但是,物质欲望太容易得到满足导致很多孩子失去勤奋刻苦,奋发拼搏的精神,无疑会抹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独立生存能力。这是社会某些不好的风气和潮流对他们心里的侵蚀,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沉侵在物质的享受中,他们容易失去奋斗的目标。
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家庭教育者很难接受现代元素对孩子的影响,他们不理解甚至抵触学校对孩子实施的现代教育,面对学校和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冲突,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变得迷茫,失去明确的方向。
4.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面对的风险阻止孩子前行。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能学有所成,长大后有出息。农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希望孩子们能“跳出农门”,最终会走出大山奔向大城市。
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农村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学校,走进高等学府。但是伴随人口众多带来的越来越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读书的孩子毕业时遇到的就业压力比城里的孩子更大。这样的回报让很多父母担心他们的投资,还不如从小就让孩子出去打工赚钱,这样的观念使农村的家庭教育偏向物质追求化。
二、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农村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
对家庭教育的投资,大部分来自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结果就是经济条件跟不上,使教育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2.农村父母普遍的教育观念。
在农村,很多父母存在着“分数至上”、“教育无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教育观念。这些僵化和传统的观念影响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他们的教育只是在乎智育,而忽视了对孩子德育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如果忽略对孩子实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就使孩子受其不能形成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等美育能力的培养了。马克思曾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孩子应该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有意义地劳动能帮助孩子认识外界环境,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无用观”在大学扩招以后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的大学扩招使很多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农村父母认为这样的投资风险很大,导致害怕或者不愿意承担投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风险。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是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虽然现在社会上提倡男女平等,但在一些农村地区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人人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和心力投入到女孩子身上。
3.农村的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来实现。因此农村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职业因素,农村的家庭教育者都是农民,这样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影响不仅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而且也体现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
三、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1.发展地区经济文化,给家庭教育提供环境。
在农村,经济收入地下的原因迫使众多的有劳动能力的父母外出打工,因此,只要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使农村家庭就近便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在农村还可以充分发挥地区文化的功能,与社会一起建设爱心家园,关注农村的孩子成长问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对当地优秀文化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传统的、固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和方向,从而充分发挥当地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家庭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而更多应对孩子成长过程综合素质和多种功能的培养教育,即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单靠家长来完成这项工程师有难度的,必须加强和学校老师的合作。
3.提倡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的建设。
很多农村家长想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影响和教导孩子,可是怎么改变?怎么教导?这些问题很难解。希望得到引导却无人应答的现实,导致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片面地加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种普遍的现状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对学校教育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恰好可以弥补这种遗憾和空缺。
4.提高家长自身修养意识。
家长本身的修养,对孩子来说就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在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孩子身上总会看到父母的影子。所以,为人父母,唯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良性教育。
家庭教育并不在乎家长职位高低,只有假装自身修养高,生活习惯好,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一样可以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农村,对家长的要求就是多跟孩子交流,分享孩子成长的故事,与学校老师多沟通等,孩子会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温暖,也只有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才会从心灵上获得健康的教育,才能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