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大班课程教案
国学小班大班课程教案
提问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背诵。重阳名字由来: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来源传说:
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重阳四大习俗:
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边赏菊边饮菊花酒
重阳节一定要赏菊饮菊花酒,这不仅是一种习俗,也是件很陶冶的事儿,它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插茱萸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吃重阳糕
还有一个就是饮食的习俗了,吃“重阳糕”。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时。还有的会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播放茱萸和重阳糕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讲解茱萸名字的小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乃我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
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与学生互动,提问重阳的4个习俗。
1989年我国正式把重阳节定位老人节,由此引出尊老敬老主题。提问同学们该怎样尊敬孝顺长辈。讲述基本对长辈的敬茶礼仪:注意4点
1、水温适中,倒入茶杯八分满,过满过少都是不礼貌的。
2、左手托杯,右手轻扶杯侧,注意不要触碰到杯沿处,不卫生。
3、从长者左上方递出茶杯
4、鞠躬说:请您用茶
然后请同学和家长上台演示,让同学一起参与 切身体会。感谢同学家长,鼓掌送回座位。
给同学们留下课后作业:像父母长辈敬茶。
最后总结词,敬老才是重阳文化的精华,要大家时刻铭记并发扬这种传统美德等等。
江苏大学儒学社
教员: 金丹 2010年10月16日
第二篇:大班地方特色课程教案
大班活动设计《美丽的家乡博爱》
博爱县县直幼儿园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变化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博爱县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作为老师,有义务和责任使幼儿了解家乡的丰富资源,培养幼儿热爱家乡,建设美丽博爱的情感。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家乡“博爱”县名的由来,引导幼儿了解和熟悉博爱的风景名胜和土特产。
2、感受家乡的美好,进一步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通过学做小导游活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活动重点:
知道自己的家乡“博爱”县名的由来,了解并讲述瑞金风景名胜及一些特产。
活动难点:主动做小导游并讲述各景点的特点。活动准备:
1、博爱县风景、土特产课件,博爱县地图。
2、课前布置幼儿了解一些土特产及相关知识。
3、活动室周围墙壁上挂上博爱县各景点的大幅图片以及土特产包装。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播放课件,引出家乡博爱,激发幼儿兴趣。
(播放博爱公园、博爱竹林、新世纪生活广场、青天河风景)提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美不美?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博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并出示博爱县地图。
二、活动部分
1.介绍“博爱”县名的由来
老师介绍:1927年,冯玉祥将军根据吉鸿昌将军的呈请,取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中的“博爱”两字,设置博爱县。
2.复习土特产
我们博爱物产丰富,有好多的土特产,你知道有哪些吗?引导幼儿说出博爱土特产。
老师小结(并逐一播放土特产课件):我们博爱有很多的土特产如有“四大怀药”之称的怀山药、牛膝、地黄、菊花,还有畅销省内外的博爱生姜及“怀姜炸酱”、“姜辣酱”等姜制品,香辣可口,是不可多得的餐桌佐料。
3.了解认识博爱景点
博爱县不仅特产丰富,风景更美,现在让我们一起乘车去浏览我们美丽的家乡(课件逐幅播放,结合课件,老师先引导幼儿认识各风景点)
(1)(开起小汽车、笛笛笛、哧哧)小朋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对了,是月山寺)。小结:月山寺初建于金正隆三年,明清达到鼎盛,曾与少林寺、白马寺并称“中原三大名寺”,武林中“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的中华三大拳之一的“八极拳”,曾发源于此。明朝永乐皇帝、大乐律学家朱载堉曾在此留足赏景,清乾隆皇帝曾三次朝拜于此,并留下了“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的千古名句。
(2)播放第二张幻灯片,提问:这里哪里呢? 青天河风景名胜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河南省最具魅力十佳风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素有“北方三峡”和“桂林山水”之美誉,青天河之“水”天上来,这里三步一泉,五步一瀑,青山绕碧水,绿树掩古寺,山灵水秀,景随船移,船移景变,谈笑间,就足以把北国山水的伟岸和南国山水的柔美一一饱览。
(3)笛笛笛,我们来到了靳家岭,看这红色的一大片是什么?
每年秋季,靳家岭的红叶满山遍野,红得像火,吸引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欣赏。靳家岭红叶的美景和北京香山红叶各有千秋。
(4)除了这几个景点,小朋友们还知道还有哪些景点?(幼儿讲述,老师出示相应景点课件)
老师总结:我们博爱有很多的景点,月山寺反映出我们博爱县悠久的历史文化,青天河、靳家岭代表了我们博爱县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是广大游客浏览的好地方,为了让游客了解博爱,我们来做一回小导游好吗?
4.游戏:我当小导游
(1)引导幼儿学做小导游: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XXX,今天由我来带大家浏览,首先浏览XXX,然后介绍这个景点的特点。
(2)请幼儿当小导游,老师和其他幼儿当游客,游戏开始。
(3)小导游带领游客参观活动室景点,每到一景点处就开始介绍。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玩的高兴吗?我们博爱有这么多土特产又有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喜欢我们的家乡吗?为了让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好好地学本领,长大后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好吗? 活动延伸:
1.用绘画或手工的方式表现家乡的某一景观或特色充分展示美丽的家乡。
2.继续布置景点挂图,让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继续收集材料,争当小朋友或家乡的导游。
9月14日
第三篇:大班国学计划
大班国学计划
唐诗内容选材:
三月份:《清明》《一去二三里》
四月份:《草》《静夜思》
五月份:《悯农》《咏鹅》
六月份:三字经:
三月份:第一、二、三部分
四月份:第四、五部分
五月份:第六、七部分
六月份:第八、九、十部分弟子规:
三月份:第一、二部分
四月份:第三、四部分
五月份:第五、六部分
六月份:第七、八部分、《登鹳雀楼》
(每一部分约四句)
(每一部分约四句)
广饶街道中幼儿园
2013.3 《望庐山瀑布》
第四篇:地方课程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
春日(共3课时)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2.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三.教学过程。
(一)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
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二)整体感受。
1.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2.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3.指名学生读。
(三)诵读第一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全班齐读。(2)指名读,评读。(3)跟教师读。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根据注释,译文了解诗句意思,从简析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3.全班齐读译文。
4.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拟人。原来诗歌也能用拟人的手法来写,今天,我们又长见识了)
5.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配乐读)
6.各种形式的背诵。
①自由背。
②指名背。
③分小组背。(配乐背)
(四)诵读第二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1)男女生读。(2)跟读,齐读。(配乐读)(3)比赛读。(配乐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比一比谁读得好,奖励“读书小能手”称号,奖品一本记事本)
2.学生自主交流
说说作者这首美丽的春天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从这里我们又学到了一种写作方式,快把他收藏起来吧!
3.背诵。
(1)同桌背
(2)指名背
(3)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五)诵读第三首《春日》,(出示幻灯片)
1.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导读。(配乐读)
(3)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配乐读)
2.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练习背诵
(老师要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开始吧!)
4.检查背诵(奖励“背诵小能手”称号)
5.布置背诵(没有被熟的早读接着背)6.全班跟着音乐齐读(齐背)三首《春日》。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
国学经典诵读
《忆江南》(其一到其三共3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领略江南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请同学们一起来背一背第一单元我们学过的三首描写春日不同风格的的诗歌。
2、学生有感情背诵诗歌秦观《春日》、晁补之的《春日》、朱熹的《春日》。
3、春天的美景到处都是,我们一起到江南去看看吧。(出示课件:江南图片)
二、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说说你对江南的印象.2、生描述。
3、师:是呀,在同学们眼中的江南是美好的,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看看在古代诗人眼中的江南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词《忆江南》(其一到其三)
4、齐读课题
三、简介词牌。
1、课件出示资料。
2、师简介。
四、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生自由读诗,借助课文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个别读。
3、全班齐读。
4、说说这三首词分别回忆江南的什么地方,说说你是从哪一句中了解到的?
5、生描述。
五、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1、播放视频录音朗读(践离范读),生倾听。
2、师:听完践离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你觉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三首词?
3、生说听后感受。
4、师:是呀,我们应该带着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无限怀念之情把这三首词有感情的读出来。
5、再看视频录音,生模仿录音练习朗读。
6、集体读。
7、指名读,小组读。
8、看画面,生生接读,师生接读。
六、细读古诗,熟读成诵
1、播放音乐,生练习配乐读,2、配乐,师生背诵(接读)。
3、配乐,男女生合作背诵。
4、配乐,个别背诵.5、分组背诵。
七、小结
1、师:听了同学们深情的朗读,老师仿佛听到诗人在诉说,诉说着他对对江南美景无限眷念之情和对往事的追忆,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让我们再一次和着抒情优美的乐曲深情的朗读,再一次感受江南美景和诗人的情怀。
2、生齐读。
八、拓展诵读
1、老师还带来了《笠翁对韵》
(八)三肴
四豪供大家诵读。
2、生借助课文拼音自主读诗。
3、个别读。
4、生齐读。
5、生尝试背诵。
九、总结
1、师:今天我们在吟诵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感受到了江南的美景,在诵读《笠翁对韵》
(八)三肴
四豪时,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这就是我们古典诗词的魅力,希望你们传承下去。
2、配乐,生集体吟诵《忆江南》(其一到其三),集体击掌打拍吟诵《笠翁对韵》
(八)三肴
四豪。
国学经典诵读
《中华诵》
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敕勒歌》。读通读顺《折杨柳歌辞(其一)》、《折杨柳歌辞(其五)》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敕勒歌》诗文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掌握经典诵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国学的能力。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敕勒歌》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著名女导演胡玫曾说过:“一个人的修养从读诗开始”,的确,古典诗词是我国经典文化中的精品。一首首清丽的小诗润物无声般地陶冶着人们的性情,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上节课我们一起诵读并学习了一组关于忆江面的组诗,挑战一下自己,看记住了多少。
2、学生回顾上节内容,指名诵读,全班齐诵读。
3、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畅游古典诗词王国,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主题是:南北朝民歌。前面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诵读时,认识了课本上的几个小老师,大家还记得他们吗?
生:注音、注释、译文、析论、链接。
师:下面我们就与这几个小老师一起学习本单元的第三首诗《敕勒歌》。(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学习《敕勒歌》
(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师:请大家自由读《敕勒歌》,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生:可以向同学请教。
生:可以向课本上的注音小老师请教。
2、生自由读诗,借助课文拼音读准字音。
3、指名个别读。(强调“见”的读音)
4、全班齐读。
(二)、品读古诗,感受诗歌美
1、出示划上节奏的诗文,播放录音朗读,生倾听,练习读。
2、指名读。
3、师范读。
4、个别读、分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5、再听录音朗读,生想象画面
6、生陈述画面,并用朗读把看到的表现出来。
7、学生借助诗后注释、译文、简析自学理解诗文。
8、师生合作读诗歌和译文。(师一句,生一句,交换读)
9、播放古诗歌曲录音和草原风光片,学生一边听倾听,一边欣赏大草原美丽的风光。师生练习合作歌唱古诗。
(三)背诵积累
课件逐步去掉字、句、整首诗,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背诵采用指名背、小组背、全班背等形式。
三、学习《折杨柳歌辞(其一)》和《折杨柳歌辞(其五)
1、学生借助课文注音自由读诗歌
2、出示古诗(划节奏),指导读。
四、认识南北朝民歌特点,拓展学习
1、我们这单元学习了三首北朝民歌,从诗歌中感受了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特点及当地人民的生活风俗,大家还想读一读当时的南朝民歌吗?相信从中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
2、推荐南朝民歌:《三洲歌》、《石城乐》,感受南朝民歌语言特点。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本上小老师的帮助下先把古诗读正确,再按节奏读出诗的韵味,然后借助诗后注释、译文等了解诗意,最后背诵,这就是学习国学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课后请大家继续用这种方法自学《折杨柳歌辞(其一)》和《折杨柳歌辞(其五),并把三首诗歌背诵下来。
六、作业
背诵三首诗歌。
经典诵读
《从军行》
设计理念:
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教学目标:
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 设计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
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 唐军将士们的军队生活。《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
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
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情感。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味这两 首诗的情感。先来读第一首。
三、抓关键字,品思乡之“愁”
A、“愁”
1、出示其一,师生多种方式合作读诗。
师:我们来合作读,怎么样?我读诗的前四句,你们读后三字; 我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合作的感觉真好!我读诗题,你们读诗句。
2、抓住“愁”字,体会情感。
师:浓浓的古诗味儿出来了!同学们,这首诗的情感,特别体现在哪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你知道这无奈的愁是什么愁吗?(思念家乡,还会思念家乡的——?哪些亲人?)身在边塞,心却在家乡啊!谁能读出这无奈的乡愁?
3、指两名读全诗,师评价、点拨。
4、回顾旧知,深入理解征人乡愁,引读全诗。师:
李白有过这样的乡愁——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孟郊也有过这样的乡愁——慈母手中线,(生:游子身上衣)。在每个远离家乡的人心中,都装着一首写满乡愁的诗。在边塞这种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地方,乡愁更多了一份悲壮和苍凉!
因为对于战士来说,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也许一上战场,就再也回不到这座(手势引读:烽火城西百尺楼),再也不能在黄昏(独坐海风秋),再也听不到这(更吹羌笛关山月),于是他忍不住深深叹息(无那金闺万里愁)。
B、“独”
1、回顾旧知,体味“独”字。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除了“愁”,还有一个字能表达情感。(独)古人写诗,最讲究一字传神,一字达意。我们学过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细细品味“独”字,你一定能读得更好。男女生来合作读,男生读前三句的写景,女生读最后一句的抒情。
2、男女生合作读,调换顺序再合作读。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整首诗!
3、生齐读全诗。
四、入情入境,悟杀敌之“勇”
师:浓浓乡愁,让人动情。这一首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著名朗诵家方明老师特别喜欢这首诗,想听听方老师的诵读吗?咱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A、倾听录音,学习诵读
1、一听录音,想象画面。
师:方老师读得怎么样?不愧是朗诵家!再听一遍,这一次,可以跟着读。
2、再听录音,模仿跟读。
师:你们能像方老师这样,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读吗?先自己练练,练好了,我们也来当朗诵家。
3、学生自由练读。
师:小小朗诵家在哪呢?自信地站起来吧!
4、学生展示读。
师:很投入,读诗就要有这样的状态!B、环境恶劣,出征艰苦
师:这里有一句诗写景,哪句?(大漠风尘日色昏)
1、找出写景的诗句,体会环境恶劣、出征艰苦。
师:读完这句,你的感受是?(风沙很大,天气恶劣„„)可风沙再大,也阻挡 不了战士们杀敌的脚步!为了守住边疆,他们红旗——(生接读)谁来读前 两句?
2、指两名读,师评价、指导。
师:这哪是一支军队在出发呀,简直就是一把利剑在朝敌军刺去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3、生想象两军交战的画面。C、捷报传来,振奋人心
师:是啊,紧接着该有一场恶战了吧?没想到的是,这支军队才出发到半路,就 收到了胜利的捷报。捷报里说了什么?你来读。
1、指名读后两句,了解捷报内容。
师:从这份捷报里,你知道了什么?(活捉了敌军首领„„)
2、引入诗句,体会获胜心情。
师:王维有一句边塞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活捉了首领,打赢了胜仗,怎能不振奋人心呢?谁能把这心情读出来?
3、指名读,师评价、指导。
师:这场战斗中,没看到两军交战时的刀光剑影,一个出发场面和一个捷报的场面,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豪情。这就是王昌龄写诗的高明。
谁来读整首诗?
D、通读全诗,读出豪情
1、指两名读全诗,师生评价。
2、男女生多种方式合作读,调换顺序再读。师: 合作读还不过瘾,咱们来比赛读。
3、男女生比赛读,师评价。
师:接着比。咱不比读诗,来比发现。
五、小结诗情,背诵经典
师:现在,你发现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了吗?(第一首写战士的思乡之愁,第二首写战士的沙场豪情)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其一中的战士,那就是(愁)其五中的呢?(勇)
1、引导学生小结诗情,师板书:愁、勇。
师:两首边塞诗,两种不同的情感。你更喜欢哪一首?试着背一背。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练习背诵。
3、配乐,学生展示背诗,师评价。
4、配乐集体背古诗。
师:用你们最精彩的诵读,把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吧!
六、拓展学习,积累更多经典
师:再来看看《从军行》中的其他名句。
1、出示《从军行》其三、四中的名句,师引读,小结《从军行》特点。
(1)当看到无数将士战死边关,而得不到好好安葬时,王昌龄这样深切地表达同情,女生读——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2)当厚厚的战衣在千百次战斗中被黄沙磨破,战士们无所畏惧,依然发出 这样的豪言壮语,男生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每一首都是精品,每一首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真不愧是边塞名诗。除了《从军行》,他的这首诗也很有名——《出塞》。请个小老师带同学们读一读。
2、出示《出塞》,小老师带读,学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这首诗悲壮、慷慨,既写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后人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称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咱们一起读。
3、出示其他边塞名句,自由读,选背喜欢的诗句。师:读读其他诗人的边塞名句,你喜欢哪句就背哪句。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写的是边塞的(雪景)。边塞那满树的积雪,多像江南那满树的梨花啊!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人是多么渴望从军、以身报国啊!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为国献身,不顾生死,何等洒脱!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师:发现没有,这些诗人都是(唐朝的)。
4、师小结唐朝边塞诗特点。
师:
据统计,唐代以前的边塞诗,流传下来的不到二百首,而唐朝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唐朝历史悠久,国力强盛,唐朝的边塞诗也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阳刚之美。
边塞是荒凉的寂寞的,战斗是艰苦的残酷的,可唐军将士们依然英勇无畏,精忠报国。此时此刻,这样一首歌最能表达我们的心情,一起来欣赏现代歌曲中的沙场豪情。
5、出示《精忠报国》,欣赏现代歌曲中的沙场豪情。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结束了,可是,我们对古诗的热爱不会结束。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多诵读经典,背诵经典。
第五篇:国学课程实施方案
国学课程实施方案
城子小学 孙旭颖
一、活动目的:
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三、工作安排和要求
1、参与年级:根据教育局的精神,我校四年级全体学生及部分教师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2、四年级教学内容及目标:
(1)、一级古诗词专题诵读:20首古诗以及弟子规总序(2)、二级古诗词专题诵读:40首古诗以及弟子规至入则孝
(3)、三古诗词专题诵读:60首古诗以及弟子规的总序、入则孝和出则弟。
四年级基础还比较弱,学生只掌握了三级的内容,以上至八级还需要再以后学习中继续落实。
3、教学目标:
我校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4、课时安排:
国学经典诵读主要由四年级语文教师负责,每周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完成此项活动。
(1)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按照各年级的要求完成诵读任务。
(2)利用写字课时间,将要求所吟诵的经典、古诗词,再通过书写加强记忆,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3)召开家长会传达其精神,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4、评价方法:
(1)学校定期检查学生背诵要求篇目的情况,然后结合情况对学生和教师总结评价,对表现优秀的班级和学生给予适当奖励。
(2)校领导听推门课,参加学校研讨课、教学评优活动。学校依据评价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3)举行“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考级。实施定期考核。
5、组织管理:
成立以教导主任为首的“国学经典诵读”领导小组。
6、保障的措施。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纵深。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篇二: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12-2013学年
时村联小“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目的和意义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4.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平舆教育新特色。
三、组织领导:
“国学”校本课程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组长:张艳省
副组长:车素环 郑明明
成员:各年级语文教师
四、实施办法: 1.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低年级重在朗读背诵,高年级重点诵读与理解感悟相结合。
2.各校选拔语文素养较高的教师开发“国学”校本课程资源,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3.一二年级《弟子规》,三四年级《三字经》,五六年级《论语》,平时可以再根据班级需要,加入一些有国学代表性的诗歌、对联等。5.诵读安排:在上课前的晨读时间、校本课时间,语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组织诵读。6.有条件的班级可开展“讲古代名人故事”、“国学手抄报展览”、“国学经典书法展览”、“国学经典知识讲座”等活动。7.各年级教师要根据年级需要和实际情况编辑“国学”校本课程教案。
时村联小
2012年9月1日篇三: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
德艺学校小学部“国学经典”进课堂
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丰厚校园人文底蕴。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朗读兴趣,增强朗诵能力。
3、加强学生品德教育,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4、帮助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二、活动要求
1、编撰《德育校本教材》
要把国学经典与和德育相结合,必须在原有的《经典诗文诵读》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编撰《德育校本教材》,此校本教材在全校各年级开设不同的国学经典与德育相结合教育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2、《德育校本教材》内容设计
一至六年级编撰一本《德育校本教材》,教材共设计6个主题单元(共30课),每个单元精选5篇,每篇结合主题配备与国学经典有关的德育故事。
一年级的篇目,要配有汉语拼音注音以方便诵读,高年级部分篇目
3、每本教材6个单元的主题设计:
(1)自理自立篇
(2)劝学励志篇
(3)文明礼仪篇
(4)诚实守信篇
(5)感恩回馈篇
(6)爱心行动篇
教材中设计的国学经典故事中都会有一个先锋人物,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以先锋为榜样的精神达到规范良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目的,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活动形式和安排
国学经典诵读要注重实效的话,不单只是建立在每天晨读、课前读、学生路队读的形式上,还要开设课程,然而课程的内容要以《经典诗文诵读》、《德育校本教材》、《弟子规》为主:
1、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创设“学堂”。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各班级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堂,如果开设课程必须要创设一间学堂,这样能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图 1
2、进学堂学生应穿汉服,开讲前应行古代礼仪。凡是进学堂的每一位学生都应穿汉服,能传承汉服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又能体现每一位学国学的人对礼仪的要求。(图1)
开讲前的师生行礼(图2)
3、“弘扬国学精髓,倡导尊师重教”应举行“拜师礼”
“拜师礼”在古代对每个读书人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求学受教之际都要行拜师礼,所以一年级新生入校应举行一次“拜师礼”。在行“拜师礼”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家长陪同观看,家长们能看到老师和学生在践行肃穆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礼仪过程中,建立亦师亦友的现代师生关系,通过拜师仪式,让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对接与践行。
“拜师礼“程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稍作改动)
1、主持人在介绍参加仪式的嘉宾;
2、解读仪式的意义;
3、请出老师,并介绍老师;
4、主持人宣布仪式正式开始:
第一篇:正衣冠,拜孔子
“欲存传统,先正衣冠。衣冠正,品行端。”随这主持人引读,学生应整理衣冠。随后师生同行高揖礼,三拜孔子,表达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
第二篇:三行礼;点朱砂,启迪智慧
学生行礼完后,由班主任给孩子们点朱砂,开蒙启智。(主持人念寓意:把智慧的种子播洒在孩子们的心间,寄托着老师对孩子们美好的祝福与希望)。老师回赠礼物(经典诗文诵读、弟子规两本书籍用红绳捆一起),教师代表讲话。第三篇:传经典,立志向(校长寄语)
最后:由主持人领读,全体师生跟读校训。让全体新生共同见证孩子们学习历程中最美好、最神圣的时刻。
4、在“拜师礼”的基础上创设“毕业礼”
在六年级学生毕业前举行一次“毕业礼”,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感恩”感谢老师的恩情。“毕业礼”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为了学生在结业时不忘老师恩情,教会学生“感念师恩”所以创设“毕业礼”并且要家长参与。“毕业礼”流程:
1、主持人在介绍参加仪式的领导、嘉宾;
2、解读仪式的意义;
4、主持人宣布仪式正式开始:
第一篇:正衣冠,拜孔子
“欲存传统,先正衣冠。衣冠正,品行端。”随这主持人引读,学生应整理衣冠。随后师生同行高揖礼,三拜孔子,表达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
第二篇:三行礼;送祝福
学生行礼后,学生送上自己的祝福(贺卡、一束花、一件礼物等)给自己最崇拜的老师,感谢老师的恩情。篇四:国学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定稿
乌市十九中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严格执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学经典中寻求滋养;加强思想修养,促进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在文化底蕴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全面推进我校的特色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工作。
二、目的和意义 2.陶冶学生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打好学习语文的厚实基础。4.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和学校新课改工作。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我校教育教学新特色,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三、原则 1.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的模式,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2.针对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要。3.激趣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一定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四、组织成员
组 长:罗群雁
副组长:张群 许倩 刘红 王玫
组 员:杨阳、周煜晴、陈鑫、郭晨龙、杨凯、齐玉、李媛、黄莹莹、王国霞、吴靖。
五、实施办法: 1.初一初二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也可两周安排连堂两节,便于集中开展活动。高一高二下学期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也可两周安排连堂两节,和现有的走班课,以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要将诵读、理 解、感悟以及应用相结合。2.全校选拔语文素养较高的参与热情高的教师开发“国学”校本课程资源,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
国学校本教材由刘红、王玫、杨阳、周煜晴、陈鑫、郭晨龙、杨凯、齐玉、李媛、黄莹莹、王国霞、吴靖负责开发,可根据情况开发初中版(两册)和高中版的校本教材(两册)。由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语文老师具体实施。3.校本教材内容可包括诸子百家篇、唐诗宋词篇、戏曲音乐篇、建筑服饰篇、国画书法篇、中医篇等。可参考经、史、子、集的划分方法,重点选儒家经典,古代著名历史散文经典、其他诸子百家经典、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经典(重点是唐诗宋词),4.国学经典诵读安排:每天早读十分钟、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语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组织诵读。还可和读报课结合起来,比如播放“百家讲坛”等。还可利用学校的电子屏,每日或每周推荐一则国学经典片段。5.还可开展“讲古代名人故事” “国学手抄报展览” “国学经典书法展览” “国学经典知识讲座” “ 国学课本剧展演”“ 国学诗歌朗诵会”“ 国学读书汇报会”“ 国学演讲比赛”等活动。活动可结合重大节日,以节日为主题,进行设计(如“清明节诗歌颂唱会”),可根据时令季节设计,可家校互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学学习天地。6.由教务处具体检查国学校本课的上课情况,组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 行考核。学生的具体考核由任课教师在课程安排的最后一周,随堂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两部分,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占40%,学期末考核占60%。
7、任课教师要在课程结束后,总结反思自己国学课开展情况,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总结材料上报给教研室,为国学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实施提供参考。
8、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和学校的读书节、道德讲堂、元旦迎新晚会等常规活动结合起来。
六、保障措施:
1.搞好“国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2.学校要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有力支持(事情多而杂,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3.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展要和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乌市十九中语文组
2014.3.20篇五: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西岗区国学教育实施方案》,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推进区域跨文化德育特色,培养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育人为核心,积极探索融合民族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的国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国学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其健康成长奠基。
二、工作目标
积极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整合国学教育资源,加强国学教育队伍建设,建立教师、班级、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积极开展国学课题研究,推进国学进课堂,积极开展特色活动,丰富育人途径,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尊重师长、善待他人、勤劳俭朴、诚实守信、举止文明、谦虚好学、自尊自爱、遵守公德、遵纪守法、拼搏进取等优秀精神品质的人。
三、实施原则
1、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不是应付形式的走过场,而是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
历程,传承一部部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原则。
2、坚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为了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在活动中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赋予传统美德以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感知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外显行为,要将这种认识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4、坚持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四、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加强领导,进行理论学习,形成共识。
1、成立学校国学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史美丽
副组长:张新、赵芬、邹闯
成 员:刘瑞玲、牟维毅、刘书彤、曹辉、全体语文、政治教师。
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学校规定全体科任教师和班主任都必须参与其中来共同开发研究这一宏大的工程。此外学校还将认真组织教师和家长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国学教培训。
3、认真学习,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结合学校实际,将国学教育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思想有机结合,成立国学教育领导机构,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学习国学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让每一位教师都行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积极营造诵读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
(二)立足主阵地找准突破口,扎实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找准切入点,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成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动态链。根据学校实际,经过反复论证我们选定以“礼仪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突破口,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出发,通过日明一礼,日正一行,日学一语,日行一善,可以循序渐进地去到达到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
1、组织培训,走进课堂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每学期有计划的安排国学课,每周利用一节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10分钟的经典诵读,逐步形成日常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教导处组织检查。
2、加强课题建设,开展教学研究。
各校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组织国学骨干教师研究讨论,确定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具有特色的课题进行专项研究,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按照《西岗区国学教育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从《弟子规》《三字经》《论语》《朱子家训》《唐诗三百首》等历史著作中选取一些经典的片段,编写《国学校本教材》形成教学内容体系。
3、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将《国学校本教材》编印发给全校学生,利用升旗仪式教育、校园广播、班会时间集体学习,学校有计划的开展国学教育的各项活动(如每天10分钟书法、花样跳绳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4、探讨在“国学教育”的推动下,传统美德教育的深化,促孝行、雅行“两行”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更应该走出去,深入社会,贴近生活,贵在践行,重在持久。
1、每学年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开展活动。学期初,对初一新生开展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到学农基地接受劳动教育;到革命英雄纪念卑前扫墓,接受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
2、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公益捐助,参加义工劳动等,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3、办好中学家长学校,学校各班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通过家教咨询,家教讲座,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将传统美德教育向家庭延伸,形成一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