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5 05:3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篇: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克、千克

2、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天平、砝码、教学挂图以及一些带包装的常见物品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你们看,四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他们正在看《动物趣闻》呢!让我们和他们一切去了解一下动物的知识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观察:

1、他们从书中了解了哪些关于动物的知识?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自主学习

出示问题:1克有多重?

1、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联系你平时见过的东西,估计一下。(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多重是1克。

(估计:一片口香糖大约是1克;一粒花生米大约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用天平演示操作,认识1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扩展学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

4、拿出自己准备的较轻的物品,自己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最后,再称一称,验证一下。

5、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作单位吗? 出示问题:1千克有多重?

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

(估计:1暖瓶水约重1千克;两袋盐重1千克„„)

7、认识1千克:(出示小博士的话: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8、克与千克是什么关系呢? 1千克=1000克

9、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全班交流)

10、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小组内交流)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

三、巩固与应用:

1、看图说说这些物品有多重?(自主练习1)

(引导学生学会看秤和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记。)

2、实践活动:掂一掂,称一称(自主练习3)

(注意让学生先通过掂一掂估计一下,再动手称一称。小组合作进行活动。)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克与千克 克

g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页。教学目标:

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教具、学具准备: 袋装大米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谁记得是什么?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千克=8000克

()克=4千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自主练习2)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

(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吨的知识。)

2、出示小博士的话:1000千克就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1吨=1000千克

3、感受1吨

4、请几位学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约重1吨。

5、什么物品一般用吨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自主练习4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回答。

2、自主练习5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同位互相你问我答。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6 指名说说图意

自己完成:这艘船能一次将货物运完吗? 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7 出示图画:认识它们吗? 自己试着填一填

说说为什么填写这样的单位 说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四、作业:

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板书设计: 认识吨(t)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8 出示挂图:认识这几种球吗?

说说它们分别是多重?哪种球最重?哪种球最轻? 排球比篮球轻多少克?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自主练习9 小组竞赛,开火车

要求:书写端正,速度快,正确率高

3、自主练习10 自己完成,同位互相检查,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全班交流: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

4、自主练习11 出示挂图:一个超市的粮食专柜 今天有什么粮食?价格分别是多少?(注意特价大米,理解“限买”)买4千克绿豆需要多少钱?

买5千克大米,你想怎么买?需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自主练习1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课外调查情况 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6、自主练习13 师生、生生做游戏:猜体重

7、你知道吗?

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8、小常识: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学生交流: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在哪儿见过的?一般用它称什么物品?„„

三、小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小食品及蔬菜、水果,秤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导入:

看,今天我们准备了这么多东西,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开个小超市,怎么样? 师生动手整理 聘请超市小营业员

二、我学会了吗?

1、小超市开业了!先请我们的营业员来介绍一下里面的商品吧!(重点放在物品的质量)

2、估一估,多少个香蕉大约重1千克?(估计后,可以称一下进行验证。)

3、你喜欢的食品重多少克?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200个呢?

5、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4、通过练习,发现个别学生对于克、千克、吨不能够正确的填写单位,不能够与现实生活

练习起来,并把知识运用到现实中。

3通过练习学生发现学生对于简单的掌握得比较好,第10题,对于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有些忘记了,复习1米=100厘米,还有一个300克和3000千克,学生比较粗心,就直接划=。2在教学中由于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再估计物体的重量,最后验证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了质量观念。并学会了简单的质量换算,和解决与质量有关的实际问题。充分感知了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仍有困难,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深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吨,并探索出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最后比较三个单位克、千克、吨,总结出“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

1、这节课学生很感兴趣,通过称一称的方法认识克,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还认识了天平,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然后用手掂一掂,感受一克的重量,并从生活中找出重一克的物体,用同样的方法,教学1千克,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并从中获取知识,效果很好。能够自己的探索出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数学备课 第一单元三、二

第二单元风筝厂见闻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第一课时 课题、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的口算方法 教学内容:风筝厂见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知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4、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的口算方法。并内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具准备:《风筝厂见闻》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感知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风筝厂见闻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对照情景图,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教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出代表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1、平均每天要做老鹰风筝多少个?

2、平均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个?

3、平均每天要做孔雀风筝多少个?

4、平均每天要做蝴蝶风筝多少个?

5、平均每天要做小兔风筝多少个?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平均每天要做老鹰风筝多少个?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答的方法。

60÷2 教师:总结学生的算法,并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就是30。因为30×2=60 所以 60÷2=30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只? 240÷6 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把24 0看作24个十,把24个十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4个十,也就是40。24÷6=4 可以推出240÷6=40 教师:平均每天大约能做多少只仙鹤风筝怎样求?学生:列式 92÷3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动脑,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总结学生的算法。可以把92看作是90,90÷3=30(只)

每天大约做30只能完成任务吗?为什么?应该做多少只才能完成任务? 教师:出示第四个问题,平均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学生:独立计算,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2、第二题。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讨论,找出规律。

3、第三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比一比谁写的最快。

四、布置作业第四题。板书设计:

1、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老鹰风筝?

60÷2=30(只)

2、平均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个?

240÷6=40(只)

3、平均每天要做孔雀风筝多少个?

138÷7~20(只)

4、平均每天要做蝴蝶风筝多少个?

320÷4=80(只)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5—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提高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过程;

1、第五题

学生自己看题,理解题意,找学生说一说,要求什么,应该怎样求?然后进行独立计算。对做的又好又快的学生进行表扬。

2、第六题

一篇文章有480个字,要在6分钟内打完,平均每分钟要打多少个字?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进行快速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3、第七题

魔术箱,本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训练学生加、减、乘、除及各部分的关系。学生先思考怎样做,在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想好后在小组内讲一讲。最后进行独立计算。

4、第八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指导再调两辆车够不够?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5、第九题练习时间大约数目

周一 2分 60个 周二 3分 120个周三 5分 150个 周四 4分 160个 周五 2分 120个

出示题目后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比较出哪一天的成绩好?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求出平均数才能进行比较。

6、布置作业第十题。

课后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验算 教学内容: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验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3、结合具体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并能进行正确的验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观察。

教师: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告诉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学生:观察后小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

二、根据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以上已知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

1、你平均每小时裁多少只风筝面呢?

2、你平均每小时裁19只风筝面对吗?

3、平均每天要裁多少只风筝面呢?学生:独立列式

三、共同探究算法;教师:76÷4你想怎样计算?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除了再算一遍这种方法以外,你还可以想出怎样的方法?学生:19×4=76 教师:想一想为什么用乘法可以验算除法做的对不对?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小结: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可以验算除法。

教师:平均每天要裁多少只风筝面呢?学生:列式499÷4 教师:你能使这计算一下吗?学生:列式计算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做完后问:他做的对吗?怎样检验?学生说出自己的检验方法。教师:总结学生的算法。验算由于数的除法应该注意:商和乘数想成后要加上余数。

四、巩固练习自主练习1、2题

五、布置作业自主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

76÷4=19(只)1 9 × 4 =7 6

499÷4=124(只)„„3(只)

× 4 =4 9 6 + 3 =4 9 9 课后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两位数除一以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学会笔算的方法,并通过验算知道对错。教学重点: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具准备:教学情景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情景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读题。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思考后提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老鹰风筝?

2、86米绿布能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3、72个线圈是多少盒?

4、438根竹条能扎多少个风筝?

二、共同探究算法。

教师: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老鹰风筝?怎样列算式?学生:64÷2 教师:小组讨论一下,你想怎样计算这道题?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算法。

教师:总结6个十除以2得3个十,3 表示3个十应该写在十位上。4除以2得2,2应该写在各位上。指导正确的竖式写法

教师:72个线轮是多少盒?怎样列式?学生:72÷6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请一名学生板验。学生:做完后进行小组交流。

教师:总结学生的做法:先用十位上的7除以2,商3余1,1也就是10,十位上的1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2商6,6写在个位上。学生:独立思考,438根竹条能做多少只风筝?

教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板演。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做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总结出的的结果两次有余数。教师;86米绿布可以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结果,然后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教师: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自己练习。然后订正。第二题学生可以比算也可以估算。

第三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可以笔算,也可以估算,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4——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简单的两位数除一以位数的计算方法。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除法问题。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的进行除法计算。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24÷3

48÷6

54÷9

36÷6

64÷8

240÷3

480÷6 540÷9

360÷6

640÷8

24÷2

48÷2

36÷3

96÷3

66÷6

二、自主练习第四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第一个算式十位上的3没有落下来,不能把百位上书和十位上的数连起来相除。第二个算式,十位上的6应该和4相减

第三个算式,最后2和7相乘应该是14 而不是15。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看图是一个看图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学生:看图说图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做法。重点指导学生进一法。

四、把没有余数的算式图上颜色。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判断,也可以计算。

五、第七题,学生自己读题,讲题意然后独立计算。

六、第八题,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指导学生的来龙去脉,再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重点强调第三幅图。关键让学生知道每桶谁能赚多少钱。课后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习3——聪明屋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验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验算和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正确估算实际生活的问题。教学重点:

1、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验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验算和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正确估算实际生活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第三题

学生独立读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练习生活,说一说迎面接力比赛时应该怎样分配人数才合理,然后独立进行计算,并进行验算。验算使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独立验算。

二、自主练习第四题

算一算96÷4 632÷4 65÷3 569÷3 24×4 158×4 21×3+2 189×3+2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自主练习第五题 学生:独立看图。

教师:多媒体出示议长进货单。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指导学生说一说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订正讲解错误的问题。

四、自主练习第六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新华书店购物清单。指导学生说一说清单的意思。学生: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五、自主练习第七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学生:分小组研究、汇报交流、弄清要解决还能装多少果汁的问题,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六、布置作业:聪明屋。

课后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正确的进行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教学重点:

1、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看懂情境图。

教师:出示情景图。指导学生看图。学生: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板书

1、燕子风筝可以装几盒?

2、老鹰风筝可以装几盒?

3、鹤风筝可以装多少盒?

4、这些装好的风筝分四次运完,每次运几盒? 学生:根据板书学生分别进行解答。可以用口算。估算进行计算。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订正。

二、巩固练习综合练习第一题 40÷2

500÷5

37×7

200×4

180÷3

320÷8

0÷9

560÷7

三、布置作业 24页第二题

板书设计:

240÷6=40(盒)92÷4=23(盒)

158÷8~20(盒)

课后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测验。

2、巩固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3、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收获与进步。教学重点:

1、固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2、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收获与进步。教具准备:多媒体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自己所学知识

以小组位单位,交流自己所学知识,说一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二、找一找自己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1、小组进行交流

2、小组内评选出优胜者代表小组发言。

3、教师班上总结。

三、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学生:仔细看图,弄懂题意。教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

1、今天需要几个大桶?

2、1小时能生产多少箱?怎样检查自己做的对不对?

3、平均每辆卡车大约装多少箱奶?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解答。

四、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课后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各课时教后记

1、学生初步学会了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学生对估算的运用有一定的问题,并不是很灵活,对这方面,应注意。

学生对笔算的掌握虽然有了前面的基础,但是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不能着急往下讲,针对问题多练习,在练习中掌握,在练习中纠正。

3、学生在本节中接触到了除法的验算,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对验算掌握的还是可以的,不过,对结果的书写有问题,需要多多强化。格式上也有点问题,让学生自己比较发现。4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出错的地方少了,对竖式有了很好的理解,只是偶尔有失误。针对失误,个别强调。

5本节学生掌握的很好,除了个别同学有问题以外,都还是不错的。小队长课后对不会的个别知道。

6、学习了本节,即强化了知识,又帮助了学生灵活的去理解知识,寻求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7、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掌握的较好,因为没有特殊情况,掌握起来没有阻力。

8、综合性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了系统的知识,对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一定的进步,个别的同学还是失误很多,需要课后加以个别指导。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第二单元备课三、一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

序号 3-------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 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28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到并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教学要点分析:

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设计:

一、玩一玩,激趣导入:

1、师:课前让同学们拿剪刀和彩纸,都拿来了吗?你会用你那双巧手剪出一个漂亮的图形吗?

生自由剪后,师有选择地选几个贴在黑板上,其中有几幅是先对折再剪的作品。

2、展示,发现:

黑板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图案,(指着其中一个图案,问学生):这个图案你是怎么剪的呢? 请大家找找看,黑板上还有哪些图案也是先对折再剪的呢?我请一个学生上来找一找。(师根据生找得,将它们贴在一起。)

二、看一看,认识特点

1、通过黑板上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看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重叠),师生共同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1)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通过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深入认识对称轴,体会“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这一内涵,并再次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自己先剪一个对称图形,再动手画出它的对称轴。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要画出它的对称轴,如果不是,要说明理由。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五个图形,由小组长拿着)

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交流,动手画对称轴

四、集体交流,加深认识

1、小组交流,统一认识: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数量:

通过刚才的交流,最后得出:在这五个图形中,等腰梯形、正五边形和圆是轴对称图形,哪个小组能将你们小组画的对称轴展示一下:

3、画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对称轴。

每人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出各有几条对称轴。

五、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下列国旗中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出示中国、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四国国旗中的图案)交流时,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注意:因为四国国旗都是长方形的,本题重点是判断国旗上的图案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猜一猜:

出示、中国联通、中国银行、奔驰汽车、奥运五环左半部分图案,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是什么标志?

3、画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画出课本第31页第六题中的图形的另一半。

六、欣赏对称,提升认识

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课本第28页的图案,并出示一些字母、数学、汉字等轴对称图案,让学生欣赏,感悟。教学反思:

热闹的民俗节

——对称

序号 3-------2 教学内容:课本第31---3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和对称。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在探索活动中,会画对称轴,能画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师:你观看过杂技表演吗?杂技表演都有什么项目?老师带小朋友们去看看杂技表演,你们喜欢吗?

2、(出示课件,伴随极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出示课本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的对称现象。学生可能会发现和提出这样的问题:杂技表演时整体动作是对称的吗?下面三组图形是怎么来的?这三幅图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

教师结合情境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都是对称现象。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师:下面这三幅图是把表演杂技的动作画简笔画的形式,我们来再来观察这三幅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到情境图中结合刚才的发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并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如果沿一条线对折,两边会完全重合,这条折线就叫对称轴。活动

三、1、师: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一些这样的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对称现象。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3、: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 活动

四、1、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解的轴对称图形,下面咱们就找一找对称的图形吧。咱们打开课本第32页,根据书上的提示做第一流题。(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师: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

2、大家能不能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看一看谁的手儿巧?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工完成)(请同学到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3、师:看课本第6题的图,这幅图有什么特点?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4、你能根据第7题的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讲给小组内的人听?

活动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第一课时

序号4------1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P35-37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结合估算情况验证笔算的正误。

3、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生讨论交流理解算理解决问题。这里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判断商的大致范围,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的方法。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接待了多少名客商?”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理解算理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签订多少吨的销售合同?”“一共运来了多少箱大枣?”这两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注意对学生进行估算的训练。

师: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产葡萄多少吨?”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

因该题笔算时有余数,如果有学生估计结果约为85,也是可以的。活动三:练一练

1、第一题:在学生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

2、第二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所包含的数量间的关系,明白求445千克鲜鱼能晒成多少千克鱼干,就是求445里有多少个5,用除法计算。

3、第五题:在学生自主判断并改正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引导学生讨论“做除法时,应注意什么?”,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时认真细致和验算的学习习惯。

4、第三、四题可以作为本节课的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

自主练习课

序号4------2 教学内容:教材P37-38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练习6、7、8、9题及聪明小屋。

1、第六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商的位数,是怎样判断的,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的方法,还可以适当补充类似的练习进行巩固。

2、第七题:注意对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又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3、第八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洗相片付钱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冲洗相片的常识,再解决有关的问题。问题应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答。

4、“聪明小屋”是一个重叠问题。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可通过操作学具或画示意图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是36棵而不是40棵。

第三课时

序号4---3 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P39-4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道理。

2、探索解决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和商的中间有0,被除数中间也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掌握。

3、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4、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分钟可生产果汁多少瓶?”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估算。

2、竖式。

3、摆小棒。

师: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 学生思考,明白用0占位的道理。

板竖式:

师:你能这种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补充练习: 721÷7

642÷6

627÷3

师: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小时可生产多少千克果脯?”这个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生独立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算法?

师:你认为怎样写比较好呢?

师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十位上的0除以2,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写0的道理。师板竖式:

补充练习:505÷5

402÷2

306÷3 以上教学教师都要先对学生进行估算方面的训练。活动三:练一练

1、做课本第41页自主练习的第一题。

2、做课本第41页自主练习的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商的中间商0。

第四课时

序号4---4 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P40---4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末尾商0的道理,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探索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3、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学生 的应用意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出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平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列出算式] 师板书:420÷3

问: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想办法解决一下。学生分小组合作,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掌握情况。

师:哪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做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1、分学具;

2、先估算的;

3、用竖式计算的。

师:当用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时,可以在十位上商0。学生写的竖式会有两种情况: 师板书:

师肯定两种写法,选取最佳的写法。活动二: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做完后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说一说个位上2除以6时该商几? 活动三:

师: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特点? 学生进行观察总结。活动四:巩固应用

1、做课本41页第三题巩固除法的基本练习题目。可以抽生板演。目的是以此来提高除法计算的准确性。

2、第四题是一道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

讨论:平均每天看50页能不能按期归还,为什么?让学生明白计算结果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学会灵活思考问题。

3、小测验:第六、七、八题。

第五课时

序号4---5 课题:连除

教学内容:教材P43、P44练习1、2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学会连除运算,能联系现实情况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明确运算顺序。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师板书:(1)960÷2=480(盒)

480÷4=120(盒)

(2)960÷2÷4=120(盒)(3)960÷(2X4)=120(盒)

师:请同学们交流这样做的理由。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活动三:练一练

1、第一题:首先让学生观察图表,理解题意,知道解决什么问题,再自主地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及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第二题:学生可以列90÷3÷5,也可以列90÷5÷3,但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第六课时

序号4---6 课题:连除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P44及练习的3、4、5、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有合理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小括号的作用。教学过程:

活动一: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互相交流。

师抽生交流并板演:犁糕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尝试解决,并交流]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写法。

生1:520÷4=130(包)320÷4=80(包)138+80=210(包)

生2:(520+320)÷4=

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吗?

师:你能总结出有括号的先加再除的混合的运算顺序吗? 生答。

师:请同学们解决下面的问题。360÷(2X3)

380÷(132-127)活动三:练一练

第4、5、10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交流时注重让学生说清分析思路和策略,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课时

序号4---7 课题: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P47回顾整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进行正确地估算。

3、回顾倍的有关知识及对混合运算知识的掌握。

4、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与生活应用中的联系,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元旦快到了,老师决定在我们班里举行联欢会,同学们想一想,筹备联欢会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进行交流](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图中的小朋友为筹备联欢会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忙整理一下。[学生在小组内按顺序整理] 活动二:教学左面板块

让学生先解决分组的问题:

(1)“60人做游戏,每5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2)如果每8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教师可结合本班的情况,进行开放性的练习,由此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活动三:教学上面的板块

师:215名学生参加联欢会,每张桌子围坐8人,需要多少张桌子? 你能估计一下吗? 你会准确计算吗?

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每张桌子坐3、4、5、6、、、、、、人需要准备多少张桌子? 学生自主进行练习。活动四:教学右面板块

师:观察右面的图,你都能发现哪些信息?小组内交流。你能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合作探索。]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活动五:教学下面板块

师:你能说说计算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吗?混合运算时要怎样呢?

第八课时

序号4---8 课题:综合运用 教学内容:教材P51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巩固估算的方法,养成估计的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小男生修补了多少本书?”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师:你能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吗? 学生各自不同的算法。

师: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学生解决提出的其它问题

活动三:回顾与整理

师:同学们,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你的果园里又收获了什么?

学生思考并涂苹果。

师:能把你的和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

第五单元 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化

第一课时

序号

5----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能运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到哪儿玩过?[学生自由交流]

师: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到农村去看一看,好吗?(出示走进新农村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想到村里哪个地方?

师: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谁知到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呢?

师小结:风景区所在的方向在东与北之间,是东北方向。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参观了风景区,现在如果我们想从文化中心到饮料加工厂怎么走?

师:你能说出文化中心在牡丹亭的哪个方向吗? 板书: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四个方向。你能试着把我们认识的八个方向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己写出八个方向,小组交流。] 活动三:

师:我发现同学们能当一个合格的小导游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名小导游,继续带领大家参观凤凰村,并说出你们的参观路线。活动四:

师:你能指出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吗?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校园内各个方向有些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游戏轻松一下好吗?(领学生到操场上做游戏)游戏一:

师:在操场上画一个东北、西南,东南、西北,交叉的两条线,把学生分成红、黄、蓝、白四队分别站在四个方向上,让学生沿着直线前进走向对方一面。然后听老师口令,红队站到东北,蓝队站到西北„„ 游戏二:

师:请同学们站成四队,每队是一个小组,每组转成一个有空隙的圈子,找一名学生站在中央,听口令找朋友,如,我的朋友在东北,请你快快站起来。„„ 活动五:

师:你能向你的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家在什么位置?你周围的一些地点在什么方向吗?

师:课后请大家继续观察,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第二课时

序号

5----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能运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教学过程:

第一题:

是根据已确定的向北的方向,在方向板上填出其它七个方向的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两个方向是相对的。

第二题:

是一道利用山东省政区图设计的辨认城市方位的练习题。练习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山东省政区图,并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知道的城市,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在山东省的哪个方位?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再让学生讨论回答练习中的问题。

第三题:

是一个通过辨认方向找朋友的数学小游戏。练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室外分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充分感受八个方向,教师也可多设想几个游戏,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第四题:

呈现的是一个公园的平面示意图,是用方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然后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同学当导游,向同学介绍游览路线和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公园的知识。

第五题:

是在实际生活中确定方位的题目。课前可先安排学生对自己周围熟悉的建筑物进行观察,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内进行交流,交流时要用准确的方位术语来描述方向,以建立学生的方位意识。

第七题:

是根据路线图辨认方向,确定行程路线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行车线路图,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也可以充分利用路线图,让学生任选两个站点,互相说一说行车路线和方向,以培养学生认识路线的能力。

第三课时

序号

5----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次我们一起去参观了凤凰村,今天我们再去参观他们的饮料加工厂,好吗?[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演的可真形象啊!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的移动都是平移现象。活动三:

师:我们接着再来看换气扇、汽车轮子、吊扇是怎样运动的,好吗?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演的可真不错啊!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再给它们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换气扇、汽车轮子、吊扇„„的移动都是旋转现象。

第四课时

序号

5----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过程: 第一题:

是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本练习。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模拟运动,说一说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并说出理由。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

有哪些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感受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区别。第二题:

是按要求平移图形,并给平移的图形涂色的练习。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向上平移六格是怎么平移的,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中的题目,完成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三题:

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题目。把三个图形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平移,平移后能组成一条鱼的图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在“玩”中按要求进行,体验数学带来的快乐。

第五课时

序号

5----5 教学内容:教科书61页: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是不同的;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

2、经历观察、测量影子长短的过程,体会影子长短与时刻的关系,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及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是不同的;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为什么越接近中午,树的影子越短?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认为怎样证明这个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自己的设想。]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各组的活动计划] 活动三:

师:我们在操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制一张影子的长度与时刻变化记录表。[全班交流,评出最优秀的] 师:下面请各小组选择不同长度的物体,在不同时刻实际测量,记录影子长度与时刻变化情况。

第六单元

美丽的街景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63——6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2.能正确、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进行口算。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苹果形的口算卡片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口算、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法学法:启发、引导、点拨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铺垫: 口算下面各题: 70×3

80×9

19×5

65×2

25×3 57×2

23×4

32×6

19×3

37×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

国庆节前我们烟台把美丽的南大街装扮一番,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漂亮的路灯和百货大

楼门前的气球好不好?(投影信息窗口1)

三、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说说你到过什么地方并且在那儿玩过?看到了什么? 出示市府门前这一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这幅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1、探索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问题: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1)、列出算式;(2)、探究算理: A、独立思考; B、全班交流;

C、教师点拨,提炼最佳算法:因数末尾有0的,可将0前面的数先相乘,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后面添上几个0。

2、探索整十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问题: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1)让学生先估算,了解结果的大致范围。(2)自主探索算法。A、小组讨论 B、全班交流 C、教师点评。

根据学生回答,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信心。单项训练(投影出示): 75×10

38×10

26×10

45×10

50×10

63×10

72×10

55×10

18×10

68×10(1)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方法。(2)讨论:

每一小题的积与第一个因数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小结:(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10乘一个数(零除外),只要在这个数末尾加一个0。(4)引导并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数较好的口算方法:

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再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允许并鼓励多种不同的口算方法。)

三、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

1、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观察,独立完成。

四、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40×20=800(1)40×2=80

(2)4×2=8

40×20=800

在8末尾添上2个0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64——66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教法学法:启发、引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具学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出示第三个红点: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算式23×12学习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

出示第一个绿点: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算式32×21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 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的方法。

二、教师示范演示:

第一步:用纸片盖住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用个位上的“2”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第二步:揭开十位数字上面的纸片,用十位上的“1”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用十位上的1去乘个位上的“3”得3,(即3×10=30,故3要写在十位上;用“1”去乘十位上的“2”,得20,即:20×10=200,故“2”写在百位上.)第三步;综合一,二步,把两部分积相加起来.写一个完整的算式:在把两部分积相加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说一说计算的全过程。

(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23,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23,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46和230加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完成下面各题:23×11

42×12

22×13(以上三题写在投影仪上,由三个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其余同学写在课本上)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想一想: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讨论一下)投影出示:

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要注意以不几点:

1.先用乘数个位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出示第二个绿点:新闻大厦有多少间办公室? 算式24×20 学习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及竖式的简便写法。

(1)先让学生自己去写竖式,一般学生想不到简便的写法,(2)教师提示、引导,(3)通过比较来体会为什么这样写比较简便。

三、自主练习:

5、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6、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来完成。

8、列竖式计算。

9、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漂亮的街心花坛 教学内容:教科书67到68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及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初步有条理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

3、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重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计算。教法学法: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投影出示信息窗,提问,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1)“保护环境”花坛每排27盆花,共23排。(2)“美化家园”花坛每排有22盆花,共28排。(3)街心喷泉每行有43个喷头,共32行。(4)街道工人买了15箱新型灯泡,每箱12个。

二、学生小组交流,根据上述的信息你可以提出那些数学问题?(1)“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2)“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3)喷泉里一共按了多少个喷头?(4)一共买来多少个灯泡?

(5)这些灯泡可以装饰多少根灯柱?

(6)保护环境”花坛比“美化家园”花坛多用多少盆花?

三、解决学生刚才提出的前4个问题。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办法,然后小组交流。这里要突出的是简单的进位。第一个红点是本信息窗的重点。第一个红点:“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算式23×27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第二个红点:“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算式 22×28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第二个红点重点是估算,应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这是本红点的重点),也就是要突出估算的策略 第三个红点:装30根这样的灯柱,灯泡够吗? 运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第三个红点,明确要解决“装30根这样的灯柱,灯泡够吗?”这一问题,可以用一共买的灯泡与装30根灯柱需要的灯泡数进行比较;也可以算一共买的灯泡数能装多少根灯柱与30根灯柱比较。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需要注意:该问题的解决一是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二是学生列式计算时,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本类型的题目提倡分步解答);三是不要提出“归综问题”的类型,重在引导学生进行个

性化的学习。

四、练习:

自主练习: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

4、先估算,再计算。

五、小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第四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课堂练习

第5、7题都是用乘法解答的现实问题,练习时,可让学生看图编一个包含数学信息的故事,然后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再独立地分析解答。再组织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等。

6、脱式计算。

第8题呈现的是学校运动会入场式的情景,并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了许多数据,是一组用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说说本校运动会入场式的情况,在出示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画面,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道题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聪明小屋是一道排列问题,教师要引导学把所有情况列举出来,列举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该题共有8种情况:飞机——汽车——飞机;飞机——汽车——火车;飞机——火车——飞机;飞机——火车——火车;轮船——汽车——飞机;轮船——汽车——火车;轮船——火车——飞机;轮船——火车——火车。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较好的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寓计算教学于解决问题之中。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样,既很好的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又很好的体现了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的理念。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书71到73页。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在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乘除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教学。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具学具:投影仪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参观观光塔的话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影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题中的信息。题中提供了登观光塔的人数、门票的钱数以及经过路口的车辆等丰富的数学信息。这些信息都是通过工作人员、观光的学生以及交通民警说出的。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学习信息窗设计的2个红点,也就是两个例题。第一个红点: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 算式28×39 学习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

第一个红点问题的乘法计算是较复杂的进位乘法,教学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步骤:(1)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

(2)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第二种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应加以引导,主要是为学生的估算策略打基础。第二个红点:买6张票,100元够吗?

算式30÷2×6 或30×(6÷2)求出结果再与100比较,学习运用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应明确要解决“买6张票,100元够吗?”这一问题,可以先求出“一张票多少钱?”也可以先求出6张票里有几个2张。在交流时要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3)如果学生提出“15分钟经过路口的车辆大约有多少辆?”等,可放手让学独立完成,作为练习来完成即可。

三、自主练习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3、列竖式计算。

4、连线题,灵活选择算法。

5、辨析。先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再纠正过来。

6、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买6张票,100元够吗?

30÷2=15(元)15×6=90(元)30×(6÷2)

=30×3 =90(元)

答:100元钱够了。

第六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自主练习

第7题是织毛衣车间加工毛衣的情况。渗透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先填表,再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每天加工毛衣件数、加工天数、加工总件数的关系。第三8题

脱式计算

第9题时面食店卖出食品的个数和钱数的题目。本题的信息、问题比较多,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理清画面中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计算。第二、三问可借助第一问的答案来解决,如果学生没有借助第一问的答案,而直接用综合算式来解决,教师应予以表扬。

第10题

解决实际问题 第11题

解决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观察两种不同品牌的花生油,弄清楚各自的升数和钱数,然后,再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注重让学生说明解决思路。

第12题是一道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前两组题,寻找每组两个算式中因数与积的特点,发现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后面两组题目,然后可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规律是否正确。王成练习后还可以让学生按规律举出另外的题目。

四、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P7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前面三个信息窗学习的内容。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应用。教法学法: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投影出示信息窗4。

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本信息窗包含有街道旁的广告灯、广场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树上的彩灯、停车场上的旅游观光车等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观光人、商人以及标注等形式呈现的。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提出问题:

1、如果租B型车,需要多少辆?

2、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3、广告灯的租金是多少钱?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4、29个广告灯的租金是多少元?

独立解决,全班交流,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提升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三、自主练习:

1、限定时间口算。

2、连线。

3、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5×4÷8

75÷5×25 =100÷8

=15×25 =12(辆)„„2(人)

=375(米)

答:B型车要租用13辆。答:400米彩灯线够了。

第8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自主练习:

第4题、填表。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计算填表。

第5题,第(1)小题中的第一问比较简单,求到少年宫有多远,需要先知道小林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要想知道小林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需要借助第一问的答案和小林到学校用的9分钟来解决。算式是:54×12÷9×11 第6题

解决实际问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解答。集体纠正。

第7题

脱式计算。先让学生说一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纠正。第8题是一个大型停车场的情境,表中提供了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第(2)小题有两种缴费方式,重点讲一讲两种交费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分别算出所学费用后再进行比较,集体纠正后个别辅导。第9题

列式计算。

三、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第9课时

一、引入

二、练习:

第10题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第11题

解决实际问题。关键讲一下第(2)小题。对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个别辅导。第12题

列竖式计算。

第13题

填表:体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关系的题目。第14题

解决实际问题。

第15题学生可能列成下列算式:43×5×2;43×6×2;在这里要上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三、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第10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运用所学的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自主练习:

第16题

解决实际问题。

第17题练习时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住的楼层与楼梯层数的关系,然后再解决。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没有类似的经验,教师可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或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白楼层数和楼梯台阶数的关系。

小测验:79页“的我学会了吗“中的(1)、(2)、(3)题。

三、总结: 你有会么收获?

信息窗1预习案

一、预习内容

63——64页的内容

二、预习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2.能正确、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进行口算。

三、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说说你到过什么地方并且在那儿玩过?看到了什么? 观察情境图,仔细观察:

这幅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1、探索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问题: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1)、列出算式;(2)、探究算理: A、独立思考;

2、探索整十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问题: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1)先估算,了解结果的大致范围。(2)自主探索算法。

3、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试着计算。练习案

32×30=

12×40=

41×20=

7×80= 用竖式计算

23×22=

43×12=

21×24=

43×12=

信息窗2预习案

预习内容:教科书67到68页 预习目标:

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自学提示

一、观察信息窗,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根据信息你可以提出那些数学问题?(1)“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2)“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3)喷泉里一共按了多少个喷头?(4)一共买来多少个灯泡?

(5)这些灯泡可以装饰多少根灯柱?

(6)保护环境”花坛比“美化家园”花坛多用多少盆花?

三、解决提出的问题。

自主选择解决办法,在课堂上小组交流。

四、练习案 先估计,再计算

18×14=

22×48=

44×28=

81×12=

62×18=

29×33=

25×31=

43×29=

34×28=

信息窗3预习案

预习内容:书71到73页。

预习目标: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在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预习提示

1、仔细观察情境图,弄清题中的信息。题中提供了登观光塔的人数、门票的钱数以及经过路口的车辆等丰富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

2、自学信息窗设计的2个红点,也就是两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

算式28×39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

第二个红点:买6张票,100元够吗?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并说明理由。

练习案

笔算下面各题

× 23

× 22

99×

×

×

× 24

信息窗4预习案

预习内容:P75页内容 预习目标:

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前面三个信息窗学习的内容。预习提示

1、观察信息窗4。

观察信息窗:本信息窗包含有街道旁的广告灯、广场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树上的彩灯、停车场上的旅游观光车等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观光人、商人以及标注等形式呈现的。

2、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提出问题:

1、如果租B型车,需要多少辆?

2、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3、广告灯的租金是多少钱?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4、29个广告灯的租金是多少元? 独立解决,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练习案1、45×31=

56×47=

89×70=

31×45=

47×56=

78×22=

2、课本75页第1题。

课(第六单元)

三年级二班

第七单元

第1课时

看新房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课本80—82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课前预习案

1、仔细观察80页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厨房和餐厅那个面积大?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4、怎样用字母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教学过程:

师:学生看信息窗,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餐厅有多大?那个房间最大?餐厅和厨房哪个大?„„ 师:你们能解决“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

师:引导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来比较 学生以小组讨论交流,操作并汇报过程和结果。

师: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你能说说客厅、卧室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 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对面积的理解。

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同座说说它们的面积指的是什么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餐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学生自己摆)

师:把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有的用圆形,有的用长方形,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师:听了大家的交流,你有什么想法? 有的学生可能会谈到同样一个平面图,怎么摆的个数不一样呢? 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认识平方厘米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画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有1平方厘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认识平方分米

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操作,会感到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

师:可以用较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去量。介绍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认识平方米

介绍1平方米有多大 画出1平方米的大小

让学生站一站,看能站多少学生。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通过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到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了空间观念。

第2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82—84页

教学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会估算物体的面积。教学过程:

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自主练习1通过目测即可排列出面积大小 自主练习2市数方格比较面积大小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看图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明确只要分别数出每个图形包含的小方格数就可以了。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怎么数的。告诉学生不满一格,按半格算。

第5题是选择合适面积单位填空。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题目中所提供的物体表面的面积,根据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第6题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树叶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可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数一数,然后说说是怎样数的。有的学生可能用填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借鉴对称的原理只数其中的一半„„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解决具体问题的不同策略。该题树叶面积约40平方厘米,只要接近这个数就行了。

课后作业:根据第7题,自主选择一些物体估计面积。

教后反思:通过练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意义,巩固了常用的面积单位,能估算物体的面积。个别同学估计的能力较差,应多结合实物让其提高估计能力。

第3课时

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长方形的面积,课本85—86页

教学目标:在实际情景中,探索并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能估计并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能估计并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课前预习案

1、仔细观察85页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算出厨房的面积?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你能想法知道这张纸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后集体交流。

生1:我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每行5个,摆了2行,共10个。面积是10平方厘米。

生2:我量了一下,这张纸的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5×2=10平方厘米。师:大家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质疑:为什么5×2?长乘以宽是面积? 师:请大家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小组交流。

交流:纸长4厘米,宽3厘米,沿着长边可以摆4个,摆3行,12个。长是几厘米一行就能摆几个,宽是几厘米就能摆几行。所以不用摆,用长乘以宽就知道面积。师: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算了吗? 板书:长×宽=面积

师:摆、量、算那种方法好?(学生自由说)

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除了看物体的表面大小,还要根据你手中的工具来确定到底用什么方法。作业:自主练习3、4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后反思:通过在实际情景中探索,掌握了长方形面积公式,能估计并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个别同学对求出的面积用长度单位,应多给与强化训练。

第4课时

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正方形的面积,课本86—88页

教学目标:在实际情景中,探索并掌握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面积的实际应用。课前预习案

1、仔细观察85页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算出餐厅的面积?

2、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出示小明家平面图

师:餐厅是什么形状的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仿照上节课的内容,小组合作研究。小组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出示挂毯:求挂毯的面积。

10dm 合作交流:

10dm 生1:

10×10=100平方分米

生2:

10分米=1米

1×1=1平方米

生3:

10分米=100厘米

100×100=10000平方厘米 师:你能发现什么?

生: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练习第6题:引导学生理解图意,菜园的面积要去掉蓄水池的面积。练习第7题:让学生明白,想求栽多少花,首先求什么?怎样求? 作业:自主练习1、2、5题。

板书设计: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后反思: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能够探索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会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个别接受慢的同学,课后应多给予辅导。

第5课时

长方形面积、周长的比较

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周长的比较。课本89—90页

教学目的:在实际情景中,学习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周长与面积。重点难点:面积、周长的区分及计算。教学过程: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课前预习案

1、仔细观察89页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算出你提出的问题?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石膏线的意思。问: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可解决的数学问题? 生:房间要用多长的石膏线?房间要浦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师:求石膏线有多长是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求长方形周长=长×2+宽×2 师:求铺多少木地板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化校园 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提出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验统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活动一:课前交流,激起兴趣

上课,同学们好!

小蚂蚁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最爱动脑筋,学习最努力,所以今天它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课件演示,冬天来了,找点什么当被子呢,就找片叶子吧。爱思考的小蚂蚁找到一片叶子研究起来,大家仔细看小蚂蚁在干什么?(课件演示)谁起来说一下 生:小蚂蚁沿着叶子的边沿跑了一圈。(师板书:一圈)

生:小蚂蚁沿着叶子的边跑了一周。(板书:一周)

师:同学们再仔细看一下,(课件演示)小蚂蚁是怎么跑的,比比谁看的最认真,谁起来说一下

生:小蚂蚁沿着叶子的边沿跑了一周。

生:小蚂蚁从一个点开始跑最后又回到了那个点。生:……

师:我们再来看一遍,(课件演示),小蚂蚁跑了一周的长度就是叶子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周长,引出课题——认识周长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研究什么 二|、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师:沸羊羊听说小蚂蚁都知道周长了,很不服气,她说我们教师里就有很多地方有周长,相信细心的同学们一定能找到他们,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找找我们教室里哪些地方有周长呢?

(课件)那么,请同学们摸一摸你课本封面、课桌面、文具盒面以及所带物体面的一周,现在小组内说一说,说完主动坐好,比一比哪个小组最棒。

小组汇报,指学生指着数学书、黑板、等说说他们的周长。其余同学伸出右手食指一起指一指。比比谁指的规范。

师:谁发现了我们在指周长的时候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沿着边,生:从起点出发回到起点。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这群细心又善于思考的孩子。瞧美羊羊听说我们的课堂这么热闹,他也来了

师:美羊羊说同学们真细心,你们还记得我们二年级学过的平面图形吗?思考一下他们有没有周长呢?

师: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拿出平面图形卡片,小组内指一指他们的周长在哪里?谁起来汇报一下

生:这是三角形的周长 生:这是圆形的周长 生:这是梯形的周长

生:边指边说,围绕正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生:围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等

师: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刚才指的周长有一个共同点,谁来说一下 生:都是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你回答得真棒,我们在数学上把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图形的周长。一起来看美羊羊是怎么理解的(课件),大家一起读一遍。

谁来说说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

师:瞧老村长也来了,“美化羊村行动开始了,大家快来看我的规划图啊,老村长犯了愁,这么漂亮的花坛怎么保护可是个问题啊?同学们能不能帮帮村长啊?你打算怎么保护这漂亮花坛里的花草呢?

生1:按时给它浇水。

生2:不进去踩踏。

生3:在花坛一边竖上牌子,写上:爱护花草。

生4:可以给花坛安上护栏。

生5:派监督员在一边看着。

……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看来大家不但爱动脑、爱思考,而且还非常有爱心。刚才有的同学提出了安护栏的保护方案,如果你是护栏设计师,护栏要安在什么地方呢?(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护栏是在什么地方安装的。

生1(圆形花坛):我是围着花坛安一圈。师:你能把图片举高,边指边说,慢一点,让下面的同学听清楚吗?

生2(长方形):我把护栏安在花坛的四周。

师:你说得真好,长方形花坛的四周也就是花坛的一周。谁能来说一说这个扇形花坛它的护栏在什么地方安装?

生:(边指边说)也是围着花坛安一圈。

师:大家围的花坛形状虽不同,但是围的方法却有共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1: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的。

生2:围了花坛一周。

师:回答得非常好,都是沿着花坛的边,围了花坛一周。

活动三:深化感知,加深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知道护栏安在什么地方了,那需要多长的护栏呢?动脑筋想一想,要想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我们只要知道花坛的什么就可以了?(留思考时间)

生:只要知道花坛一圈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很聪明,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看来我们学习了周长的知识接着就派上用场了。

活动四:运用新知

师:红太狼听说同学们学得这么好很不服气想来考考大家,大家敢应战吗? 生:敢

师:这里有几幅图片,你能试着用笔描出它们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打开作业纸,完成练习一,做完主动坐好。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比比谁画的最认真,最完整。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红太狼说它也会,大家来看看它找的对不对。(课件出示判断题)指生回答

师:灰太狼听说了很生气,它说我就不信考不倒你们,有本事来做做这几个题,能做对我就真服你们了,大家拿出作业纸,做第二题,比比谁做的有对有快。

指生订正

活动五:联系实际,理解周长

师:瞧,最聪明的喜洋洋也来了,它说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用到了周长的知识,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得到它,粗心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是细心又善于思考的孩子,先小组内说说

师:谁能说说生活中如:公园里,商场里,公路上,家里等哪里有周长。生:路上的广告牌 生:电视上 生:等等

师:大家来看看老师也观察到一些(课件演示)师:说说这节课你有哪里收获。

小结: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周长的知识,只有我们留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愿同学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参加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青岛版小学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五、学具准备:

生活常见实物

六、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P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教具准备:二分硬币、花生米、黄豆粒等 预习提纲;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2、学生置疑:

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1)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2)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玉米粒、黄豆粒)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同学们拿出两瓶矿泉水放在手中掂一掂,试一试有多重? 2)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千克(kg)作单位 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3)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限时作业;

四、小结

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P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学习目标:

1、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

3、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生活实物 学习过程:

一、导课复习

1、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 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 1)小兰体重32()

2)一个鸡蛋重50()

3)2瓶矿泉水重约1000()4)7粒黄豆约重2()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问,集体交流

4、自主练习P8-8 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P5页,吨的初步认识,以及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学习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7)观察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吨

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

P 6-9自主练习,复习、巩固吨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

1、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学习重难点:

能准确感知物体的大体质量 学习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1、资料交流。

师: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以“吨”作单位?(增强质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性)

2、感悟生活中的“吨”,教师补充资料

二、巩固提高

1、我问你答。你能把我说的单位快速转化为“千克”吗(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程度)3吨=()千克 2000克=()千克 6000克=()千克 50吨=()千克 ※ 最后一个略有难度,可以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

2、排排队(从大到小排)1)3千克

3吨

3克

2)2千克

2500克

2吨

1500千克

25000克 ※你发现了什么?

3、自主练习P7-6(同位讨论解决方案)

1)可以把4吨转化为4000千克,再把6个600千克连加 2)可以用600千克×6=3600千克,3600千克〈 4吨

5、自主练习P7-7

猎豹体重80()

鲸鱼体重34()

袋鼠体重30()每小时跑100()

每小时游30()

每小时跑50()(此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位合作完成降低难度)

三、拓展延伸

200kg苹果

300kg 梨

400kg 香蕉

200kg橘子

50kg芒果

50kg桃子

200kg西瓜 你能搭配出1t吗?有几种方案?

四、作业布置

调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体重,想一想大约多少同学合起来体重是1吨?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

对吨、千克和克进一步的理解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学习过程: 一. 引导复习

1、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1)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一吨,相当于10头100千克的猪;相当于2头500千克的牛;相当于40个25千克的学生„„

(3)一吨很重,只有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时才用吨作单位。一千克„„

1克„„ 4.解决问题 铅球 篮球

乒乓球

杠铃

650

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二、情境导入

1、师: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

家。

2、观察情境图,指导看图

1)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2)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三、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 苹果

橘子

西红柿

黄瓜

课后反思: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植 树(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1、46÷284÷4630÷996÷3

66÷3100÷5720÷848÷22、7元12元84元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在里填上“>”“<”或“=”。

48÷484÷4720÷8720÷9× 324 × 226÷226 × 2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

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五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第1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

2、正如同学们所猜,我这位朋友买的是晚上9时到西安,闹了个小误会,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几个9时?你有办法避免这种误会吗?

3、教师板书:晚上9时 上午9时

4、师: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方法来区分两个不同的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

二、探究新知

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书。

3、自学反馈。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时?

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

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反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

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重量2吨”:4次 “载重量3吨”:0次

2、“载重量2吨”:1次 “载重量3吨”:2次

教学反思:、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设计说明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动手操作,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每种文具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元,是几元几角几分,使学生初步建立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小数的意义。

3.找准起点,促进知识的迁移。

小数的意义借助元、角、分来掌握,必须经历感悟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文具的单价初步感受同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实际意义的不同,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人民币学具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都带了哪些文具?说一说你买文具花了多少钱。

学生自由汇报。

2.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文具店里有哪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文具店)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探究新知

1.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教材80页文具店的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中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汇报。

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中文具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元,是几元几角几分。

学生和同桌交流后汇报。

组织学生填一填铅笔、直尺等文具的单价。

预设

生1:每本笔记本3.15元,是3元1角5分。

生2:每支铅笔0.50元,是5角。

生3:每把尺子1.06元,是1元6分。

生4:每支钢笔6.66元,是6元6角6分。

2.认一认,读一读。

(1)正式认识小数。

课件出示智慧老人的话: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师:仔细观察这些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多了一个小圆点。

师:这个小圆点就叫作“小数点”。通常把小数分成两个部分,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小数前后两个部分的读法不同,整数部分的读法不变,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的读法不同,看见什么数就读什么数,不用读出每个数所在数位的计数单位。

(2)组织学生试读3.15,0.50,6.66。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互相纠正。

组织学生交流明确小数的读法和表示的实际意义。

师:6.66元,这里面的三个“6”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这里面的三个“6”表示的意义不一样。整数部分的“6”表示6元,小数部分的“6”分别表示6角和6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通过单元主题图创设情境逐步引入有余数的除法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体会余数的意义,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能够正确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制定的: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并明确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五、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设计了这四大板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我先说第一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引入“快乐数学园”情景图,“同学们,小动物们在布置房间呢,这是它们挂的气球。仔细看看,有什么发现?(按黄、红、绿排列)。你们能很快说出第18个是什么颜色的吗?(绿色)。(出示编号检验猜测结果。)”

“挑选你们喜欢的编号让老师猜猜看。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也能行。”

(二)引导探究,感悟新知。

在这个环节,首先出示场景,“我们周末要开场联欢会,用鲜花装扮是不是更漂亮呢?”(出示场景图)

这一环节复习表内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对竖式有初步认识,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感知余数的产生

“同学们,23盆花都摆上,每组5盆的时候,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学生还剩3盆)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列的算式不一样,大家互相交流的时候是不是不太方便呢?我们都写成一种形式,即23÷5=4(组)3(盆)

(板书:23÷5=4(组)3(盆))

剩下的3盆我们怎么称呼它呢?我们大家一起给它取个名字吧?我们叫它余数。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怎样列呢?引导学生列式,并分析每个数字的含义(商4表示可以摆4组,余数3表示剩下3盆),23除以5等于4组余3盆。

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多余的数产生,这个数被称为余数。

如果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现在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展示学生列式。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余数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因此我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精心设计了这样三道题,首先让学生判断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计算是否正确,及时巩固“余数比除数小”,接下来通过“动手练一练”熟悉“除法竖式”的基本结构,最后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有余数的除法。

我再次出示“数学游乐园”情景,“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老师快速猜出气球颜色的奥妙了吗!”,你们也来试试吧!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请同学们从以下提供的练习和活动中,挑选喜欢的一项或两项在课外完成。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自主选择量力而行,以便于因材施教。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既显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用彩色粉笔标记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设计说明】

1、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利用猜谜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2、重视直观教学,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通过数格、拨钟面等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是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

【重点难点】

1、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2、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一、引入新课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跑不停。

出示谜底:时钟

2、教师拿出钟面并提问。

(1)“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2)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

(3)1时=( )分? 1分=( )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如:9时15分 、7时3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教师课件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

2、老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

3、同桌互相交流。

4、小组汇报:

(1)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2)两个时间在同一个小时内,所以45-30=15,是15分钟。

5、做一做:出示超市情境图,营业时间 早9:00开门,晚8:00关门,现在是早上8:40,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汇报

6、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方法。

老师总结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1、达标测评: 星期六小红9:10做作业,到9:40完成。算一算他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巩固深化: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2、算一算,填一填。

3. 想一想,说一说。

一列火车本应 9﹕15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什么时候才能到达?

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学习寄语。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

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2时=( )分

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

(2)( )时=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讨论算法。

师: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小组讨论)

预设 生1: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生2: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

生3:45-30=15(分)

师: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出示教材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本部分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一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实验数学)第五册、第118120页例1-例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 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 + 宽 + 长 + 宽 =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X2+ 宽 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 宽 )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对集合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在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时间,体验“维恩图”的价值,拓展对“维恩图”的认知,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多元表征,加深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出题中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集合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图示、算式和语言表征之间的转换,加深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学情检测卡的情况。(出示学情检测卡)

(1)集体交流信息。

(2)展示“维恩图”的分类结果。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新课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比较熟练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一、(课件出示:12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二、复习:

(课件出示:2组练习题,每组5道)

56÷9 74÷8 25÷4 36÷8 41÷6

80÷9 63÷8 13÷7 27÷5 66÷7

学生练习

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赛(横竖式都写),评出优胜组。

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四、小测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里程表(二)

教学目标:

1.弄清里程表中的信息与形成路程之间的关系。

2.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与行车路程有关的信息。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里程表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探究展示】

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看懂了吗?与同伴说一说。

二、达标训练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下载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 情感目标: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 教案

    平移与旋转教案 教材简析: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移、旋转的基础。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感受平移、旋转, 初步体会平移现象和旋......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通过小组合......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位置与变换》教案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位置与变换》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结合具体情境,辨认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 2. 辨......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教案

    庆元旦——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直观认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钟面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依据具体......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学科教学计划

    三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