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自主而创新地写作
•教学论文•
让学生自主而创新地写作
湖南省洞口县石柱乡中心学校
欧阳炎中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①,让学生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然而,时下,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存在一种流弊,就是作文教学模式化,教师的作文指导统一了学生写作的思维方向,学生作文缺乏自主性、开放性,学生的作文思路几乎都是教师指导时敲定的,写出的作文没有独特的创意。这种流弊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创作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不会独立思考,学生对作文产生厌恶甚至畏惧情绪,学生写作越写越难。作文教学务必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一、把写作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活生生的全面发展的人,作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让作文教学人本化,真正把写作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自选内容。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也是如此。他们常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来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最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真切感受。就作文内容而言,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中,我发现按课本要求布置的作文,学生的兴趣总是提不起来,当时正值初春,又下着小雨,于是我素性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讨论这场春雨,再让学生写,没想到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尽管教材并没有这样的要求,但并不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趁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春雨,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描述绵绵春雨中诗一般的美景;有的在作文中写了农民对春雨的期盼,体会到“春雨贵如油”、“久旱逢甘霖”的哲理;有的甚至联想到“田里的禾苗一定在咧着小嘴,贪婪地吮吸着„„”这些思维的火花让我十分惊喜。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②这就要求我们克服为作文而教作文的学科本位弊端,构建向生活开放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表达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以更充分的张扬,使作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尽情的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让作文进入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生作文便水到渠成了。
(二)自主拟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拟题。”③这就表明学生作文应少写“命题作文”。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常采用“命题作文”,这样严重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束缚学生的思想,使其写出的作文往往空洞乏味,毫无感情。与其花那么多时间让学生去写一篇他不喜欢写(或者说
没有什么内容好写)的作文,那还不如干脆不要那个题目,直接让学生另起炉灶,自主拟题的好。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13课《苏州园林》,课后练习四,“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很少有机会欣赏到什么园林。为了让同学们都有内容可写,我进行了处理,将这次作文改为:以“母校”为话题,写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要求学生自拟题目。结果学生自拟的题目有《我的学校》、《校园一角》、《校园美景》、《雄伟的教学楼》、《我们的教室》,等等。这就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并且可以借机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母校,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学校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三)自由表达。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文教学应将立足点建立在学生差异性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就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发展。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经历、情趣体验以及语言习惯和表达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应该把表达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不要对孩子束缚太多。
例如,让学生写老师,一般来说,学生笔下是歌颂老师,赞扬某某老师工作如何认真负责,如何关心爱护学生,写师生如何感情深厚,诸如此类,这样写理所当然。但有一名学生他却写某某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好学生,看不起后进生,课堂上从不让后进生回答问题,不让后进生朗读课文,不让后进生上台做练习,建议老师一视同仁,平等看待每一名学生。像这篇作文,小作者自由无拘地吐露自己的心声,敢于说真话,吐真情,语文老师千万不能该文有指责老师之嫌而予以简单粗暴的批评,相反应大力鼓励。
(四)自主修改。
教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学生往往只是看一眼分数,其他更为重要的评语、修改意见等等,根本不去看。叶圣陶先生对此颇有感慨:“教师改作文是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他认为“‘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④因此,作为自主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应该将作文的修改权交给“作文的本人”——学生自己。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评价建议”中,就明确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⑤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由易而难的原则,学生自改作文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教师讲评;2.小组批改;3.学生互批;4.学生自己重写。
二、教学过程应情趣化
教育的对象是人,素质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注重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倾诉、表达欲望,激发写作的动机,使作文教学具有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的功能。这是最为理想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为了达到或接近这种模式,我认为,作为教者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前积蓄准备。
我们传统的教学习惯是上课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生时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让作文的课前开放,先向学生公布作文内容,学生就可以事先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调查访问、参观游览、开展活动、看
书作笔记等等,从多方面多角度收集素材,丰富材料的积累、情感的积淀,到正式下笔时自然诸备丰富、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了!
(二)课间情趣交融。
作文课堂应遵循作文发展的规律,设置合理的习作程序,创设良好的习作情景,让学生经历过程,在尝试实践中知道“知识从哪里来?知识是什么?知识又到哪里去?”。这样的作文教学,就将原有的完整的知识学习过程变成为学生自主尝试的过程。学生不仅容易掌握写启事的写作技巧,而且能真实地受到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论的启迪。“感人心者,莫之乎情。”情感也是驱动人行为的重要因素。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可见任何一篇成功的文章都必须是情感的表露与宣泻。因此,课堂上必须创设各种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文的强烈欲望。如: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情动相随”而写;如借助命题,使学生触“题”生情,因情感的驱动而写;如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发思考,让学生因好奇探究而写„„
我在教学教学作文《给××人的一封回信》时,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封特别的信,我看过以后十分感动,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读读。一个鸟妈妈在信中含泪诉说自己失去“小女儿”(小鸟)的痛苦,恳求人们把小鸟放飞回自己身边。语言真挚感人,催人泪下。于是,学生的情感完全被调动起来,带着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学中来了,给鸟妈妈回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在这里,作文已成为一种自我倾诉的需要。
(三)课后引导回顾。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多读多写+反思。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是独特的,因此,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过程显得非常重要。有些学生尽管已经获得了结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过程是合理的,方法是正确的。因此作文教学不仅要能满足学生对习作知识的掌握,而且要训练学生学会思考,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回顾和交流习作过程。每个学生所经历的习作过程、思维过程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在同一习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法也不相同。作文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交际工具,运用到生活中来。这样就打破了封闭式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使作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养成方法与习惯。因此,引导学生总结和交流习作过程,可使每个学生的作文过程得以延伸,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当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存在不一致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过程显得更重要。有些学生尽管已经获得了结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过程是合理的,方法是正确的。这时,与学生一起检查过程,有助于不为表面知识所蒙敝,而看到过程中的不合理性,使结果与过程和谐统一。
三、鼓励学生写作创新作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作文是学生自我个性特征的书面表现,最能体现其创新意识,最好评价其创新思维的水准。因此,应鼓励学生作文大胆创新。
(一)培养写作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一个人勤学苦练的最佳动力,处于青少年时代的中学生,往往是凭兴趣学习的。但是,兴趣并不是
天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有些学生原先对作文不感兴趣,由于教师善诱善导,在作文训练中确有所得,便会逐渐喜欢,兴味盎然。
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首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重视写作与阅读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比如在每节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给学生读一些哲理性的说理文,或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散文。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领悟,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培养其独立阅读兴趣时,也一定要投其所好,找一些学生们关注的问题的文章。还有,就是要坚持,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这种兴趣慢慢陪养成一种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自觉地写生活日记。语文教师应经常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观察,使学生能抓住事物特征,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力求表达有所创意。实践证明,引导学生经常写“生活日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还对他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及其他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看,多想,多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写作兴趣,写出具有独特视角、独到见解的创新作文。
(二)激发写作想象。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是作文教学的生命力。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是创意的动力,没有想象,也就没有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应非常重视拓展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运用想象丰富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想象中完善,在想象中创新。
课堂上,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如教学优美散文时可播放恰当的音乐、观看合适的影视作品、有感情的朗读优秀时文,如果可能,还可以带领学生现场作文等等,总之,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使课堂形式灵活、多样、有效,气氛活跃、热烈、充满激情,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时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流露出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不拘一格、“随心所欲”的创作出个性突出、立意新颖的“创新作文”。
(三)培养求异思维。
作文是最能表现学生个性的创造性活动。求异思维又是这种创造性活动的关键。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用新的眼光、新的概念来审视一切、分析一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间接进行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其意而为之。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新写作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求异思维通常包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是指与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之于写作,即古人说的“翻案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途径。发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讨答案的思维
过程。他表现为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亢奋状态,他要求观察者能从平常中见异常,从相同中见不同,从常例中见特例。在写作过程中,尤其使在构思阶段,发散思维处于首要的位置。应通过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储存于大脑仓库中的生活材料和信息,建立起写作和生活的联系。因此,要让学生写作创新作文,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四)提供创新平台。
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就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写作,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活跃于平台,以展现其创新风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⑥为此,我与学校的语文老师联合,在学生中创建了“小松苗”校园文学社,创办了《小松苗》校内文学小刊。文学社吸收各班有写作兴趣爱好的学生参加,语文老师是文学社指导老师,文学社定期开展活动,或邀请语文老师做文学讲座、写作指导,或组织社员交流写作体会、一起修改稿件,等等。《小松苗》小刊一年至少出刊4期,以刊载学生优秀习作为主,自2006年至今,已出28期,共登出学生各类习作600余篇。这些,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作欲望,为学生自主而创新地写作提供了耕耘的园地、发展的平台。我校学生优秀习作推荐到县以上报刊,被公开发表的有11篇,学生参加县以上各类征文活动,获奖者达50余人次。
教育人本主义认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要我们坚持新课改理念,认真贯彻语文新课标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自主而创新地写作,那么,作文教学万紫千红的春天就会很快来临!
注
释:
①②③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494页。
⑤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⑥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8页。
第二篇:让学生爱上写作
让学生爱上写作
前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不少学生“谈文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作文兴趣造成的。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得不到激励,对事情不感兴趣的人,在实践中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得到激励,对事情感兴趣的人,他的能力却可以发挥到80%—90%.学生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注重练笔写作,“作文难”的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那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呢?
一、启动情感功能
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感功能的作用,尽量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动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师生情。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亲近,和他们闲谈作文趣事,创建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然、自由、快乐的心态之中写作。
(2)生生情。给学生树立榜样,激起写作欲望。学生最接近,最关心的人是同龄人,同龄人的佳作对他们来说不亚于课本范文。因此,在班上诵读或张贴优秀作文,给他人讲述同龄人中成为“小作家”的例子(最好是本班或本校的),他们能从这些例子中得到很大的鼓舞,甚至当起“小作家”的梦。这是一种极大的驱动力,他们会跃跃欲试地模仿,把这些同龄人“小作家”当成自己的“偶像”。自然,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写作的主人。
(3)文本情。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入情达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第五册的《积累。运用一》的习作是写人作文,要求写出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人。我便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人是谁?为什么喜欢?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妈妈,因为妈妈爱我„„”,接着便讲出妈妈如何冒着滂沱大雨来学校接她的感人故事;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老师,因为老师关心我们,教给我们知识„„”,“既然那么喜欢就动笔夸一夸吧!”我说。只见一张张因激动而涨得通红的小脸上兴奋无比,整个教室立即安静下来,听见的是沙沙的书写声。
二、品尝成功喜悦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容易从成功中品尝到劳动的乐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多动脑筋,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
(1)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拟定作文题目时,要因人而异,分层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米可炊”,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好的习作能力,能够“摘到果子”。树立写作的信心,发挥自己的特长,人人都能成功。
(2)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发表时,那种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心情是无法言喻的。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当然这“投稿”形式是灵活的,可以参与征文活动、参加作文竞赛、网上发表;也可参加班级自编的作文报、班级作文选、校园作文展„„让每篇作文都能发表,每位同学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学期来,我所执教的班级共出版作文集15本,课前课后总看见他们捧着这些作文集津津有味地看着,当看到自己的作文时,那开心、自豪、幸福
都绽放在脸上。
(3)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三、优化评改方式
1、互相交流、学习
评改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掌握作文技能技巧,认识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并改正。以往总是学生的作文一写完,教师就收起来一篇篇地改的。那么教师如此“辛苦”,效果是否就会好了呢?其实不然,作文应该更多的放手让学生去互相交流、探究、学习,培养自改能力。因而在学生初稿完成后,组织学生欣赏其中的优秀作文,让学生评议作文的优缺点,可以从词语、句子及篇章结构等方面说说作文好在哪里?有什么好的意见?学习别人的作文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相互评改,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评你认为好的地方,谈谈不足之处后,针对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在自己的稿纸上修改。还可以把修改好的作文在小组或班上朗读,相互借鉴,阅读修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流畅多了。这样的活动既轻松又愉快,即让学生感兴趣又提高作文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2、多鼓励,少批评
阅读批改“好作文”老师固然开心,然而不少学生的作文是不尽人意的,有的简直是“不堪入目”,那么对于这些作文你怎么办呢?是找到学生大声呵斥一顿,埋怨几句,或是叫学生来循循善诱呢?其实如果你仔细品尝学生的习作,不然发现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或是一个优秀句子,或是一个好词„„教师应该做学生习作的引路人,要充分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既尝到成功的喜悦,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作文能力。批语则要以鼓励性为主,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一句不恰当的批评可能会浇灭他们的写作热情;一次否定可能就使他们永远不想写作文了。所以,既使给学生指出缺点,也是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尔后以委婉、热情期待的方式指出,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决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
四、丰富题材形式
就题材方面讲单纯划一的命题化的作文最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它缺少人文关怀,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缺乏新鲜感,不能激起学生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因而我们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续写作文、扩写作文、想象作文、童话作文等多种形式,只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任意发挥的空间,就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在“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
动,便举行一次庆“六一”这样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同时在生活中鼓励学生为班级编写班歌歌词,为老师谱写美丽的赞歌等等,针对班级或校园里的好人好事,鼓励学生写一写表扬稿;针对校园里乱扔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可写一则倡议书;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把生活中存在,但远离身边的人、事、景、物通过录像得以直观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习作。如此多样的作文便会时刻让学生充满新鲜感。
启动情感、品尝成功、优化评改、丰富题材,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爱上写作吧!
结论
“日光把金色的诗琴,赠给恬静的繁星,让他们弹奏永恒的光明”(泰戈尔)。教师把生花的妙笔,还于可爱的学生,让他们谱写多彩的人生。帮助我们的学生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让他们放松自己,为兴趣真情而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期待不断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龚自彬 彭兴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4】余应源,《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5】邵宗杰 裴文敏 卢真金,《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版
第三篇:让学生自由地写作
让学生“自由”地作文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
有段时间,我沉迷于写作,也曾投了几篇稿子,选材来自于我教女儿的心得,身边的小事,再加上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连缀成文,洋洋洒洒,感觉很好,有些居然也发表了!可当有时,有心想写个什么内容,但若没有亲身体验,总感到像个“囊中羞涩”的人,实在羞于把东西拿出来见人。所以,我深深感到,写作也是一件需要“自由”的事情,最好的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往往写得也就自然别致。
后来,在梅子涵的《女儿的故事》中看到他把择鸡毛菜也写得那么的有滋有味,把女儿的同学写得更是出神入化,更是佩服!当然,他也表示,这些都是因为他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积累,和他的兴趣所至。在同样的一本书时里,他的女儿则发扬了他的这一“传统”,就谈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学习,不是可歌可泣的大事,都是些小事,也不可能成为什么学习“典范”、“成才之路”上的明星秘诀,可写得是那样地饶有趣味,哪怕是父亲为女儿的学习屡屡生气的细节。读着这样的书,你的心态会越发平和,会发出由衷地感慨“生活真好!”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似乎忘了我本来是要写《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读后感的。可是,刚才那一番感触就是在看了《亲爱的汉修先生》后产生的。在《亲爱的汉修先生》里,我除了看到小男孩鲍雷伊的在一天天地成长之外,这个小男孩同时正在把他关注的视角逐渐扩大,一直到他坐到作家贝乔女士面前,到他把父母亲最近的一次见面写得那样细腻,充满孩子的小小的心思。当然他也只不过是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创造出来又一个可爱形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是一个孩子怎样“渐渐”地在写作之路上越走越远的。
在这本书的开头,一封便条式的信向我们展示了小鲍雷伊的稚嫩的笔触。这封短短的信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鲍雷伊和作家汉修先生开始通信了。虽然,后来有的仅仅变成形式上的(他想象中的通信),成了日记,或者成了他的自我倾诉,在这不断的写作过程中,没有人对他说要“真实”,要有“真情实感”,“要突出一定的中心”。事实上,当他就那样写着,这一切都具备了——一切因为有真实的生活作为蓝本,还需要什么额外的“加工”么?
“蝴蝶树林”的美吸引了鲍雷伊,而名叫“土匪”的狗则牵住了他的心,这些本是生活的常态,他只是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至于“中心”,还真很少有意“突出”过。
在鲍雷伊参加写作比赛时,一个同学从书上抄诗歌参赛的经历也验证了真实的可贵。他放弃了写一个蜡做卡车司机融化掉的想象故事,而写了跟爸爸一起在《卡车上的一天》,最终入围写作奖。
“你写得像你自己,你没有想要模仿别人。这是好作家的特点之一。”这是贝乔女士对鲍雷伊说的,我想这应该也是“好文章的特点之一”吧。让每个孩子做自己,写自己,而不要总想着模仿别人,这许是让他们在语文写作方面得到真正成长的不二途径吧!
2011-5-7
第四篇: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要点摘要:
1.要想真正在课堂上授之以渔,教师就要首先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不追求课上的热闹,而要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2.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其实也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因为学习的最终还是要获取一些知识的。
3.要教给孩子学习方法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思维,以前重结果,如今重过程。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方法是教师主体作用的最佳体现。
5.上课伊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6.教给方法特别重要,但是也特别需要耐心。教给结果快但不长久,教会方法就有了打鱼的方法。
7、要想让学生对预习感兴趣,就要让他从预习中尝到了乐趣。
8、小学阶段学生最应该掌握的学习本领是学会预习知识的自学能力。
9、虚心求教说:我认为授鱼---授渔应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不能
超之过急.10、在教给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适度引导,给予适度的鼓励。这样才能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11.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再逐渐喜欢学习本领。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群体“授之以渔”的基本途径。
12、授之以鱼是培养知识技能目标,授之以渔是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
13、低年级的学生,授给鱼也很重要!在鱼基础上再教给学生“渔”。
14、我认为预习的教学内容也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要所有的内容都要预习。
15、现在孩子自学能力差,不会自学,教师不要盲目放手,要有前瞻性,有目的的教会学生预习方法
16、预习要因人而异,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五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指出:“一旦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就要沉到学生中去。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研究他们怎样才爱学语文,怎样才能学会语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有能力会学、学会、学好语文,从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所有的一切,也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人本思想的体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这就是所说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潜能的一种主要途径。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辨,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多给一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空间。下面就结合我近三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所作的初步探索,来具体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指导学生预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
初中学生掌握的词汇已相当丰富,而且一般都能使用工具书,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这就为他们预习提供了可能。现行的语文教材一般在课文的前面都附有“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或在每单元前有课文内容的梗概或在每篇课文后有探究练习,这些均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设计预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读、划、思、查、画等步骤来完成预习任务,从而预先感知将要学习的知识,体味“我能懂、我能学”的学习快乐。
如在教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一厘米》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预习题:(1)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她为此所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3)课文中有许多处心理描写,找出一两处来分析一下,并说说这些心理描写有何作用。(4)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前三题是完全能够完成的,这也就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第四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是我们通过教学这篇课文要学生明白的道理,也正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位学生成为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么做,教学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或者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教案要求为止。语文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代替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课堂成了教师的练武、用武之地,学生却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这样的教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扼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从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中得到了许多启示。
首先从形式上入手。将原先的课桌排列为茶馆式,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为生生交流提供空间上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训小组长,通过他们去引导、鼓励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树立“能学好”的信心。
其次从本质上体现。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讨论,有时甚至是争论、辨论。如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在学生各自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然后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介绍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位同学课前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题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了精彩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每位参与讨论发言的同学,都能对课堂内容记忆犹新。
三、鼓励质疑问难,让每位学生成为探索者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因而难免会有不同意见、见解。这时,老师应作出延迟判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法,为学习的“探索者”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如教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时学生提问“予”为什么要“尝求古仁人之心”时,我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不立即作出判断,只是和大家一起学习分析完了文章的第四段,同学们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是作者借“古仁人”自喻。
四、创设文本情境,让每位学生成为表演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创设文本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真正调动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轻松愉快地记住院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参与、促进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陌上桑》是我国汉代的乐府诗。因这首诗浅显易懂,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表演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用表演的方式组织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中,当我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演自主学习的意见提出以后,全班同学表现出空前的热情,他们在一块讨论角色,改写台词,寻找道具,不到十分钟,一切搞定,表演时,扮演使君的同学故意丑化使君的形象,并在台词中加上现代化的语句:你看我坐奔驰,住别墅,有钱有权,你就跟我走吧。这样的表演文本诗歌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享受,课堂成了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教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包括自主学习在内的诸多方面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当今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合作,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编演中,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发挥优势,担任编剧,擅长表演的学生担当表演任务,美术好的学生担当化妆布景……这样,每一个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都积极承担起个人的责任,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放手让学生写和演讲。书,引导学生自己读;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创造条件形成学生的主人意识,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些,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河南省伊川县江左乡第一初级中学
赵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