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库伦定律教案

时间:2019-05-15 05:2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物理库伦定律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物理库伦定律教案》。

第一篇:高二物理库伦定律教案

库仑定律教案

枣庄二中

宋庆华

一、教材分析

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和电势差概念的基础,也是本章重点,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的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的了解和应用。对库仑定律的讲述,教材是从学生已有认识出发,采用了一个定性实验,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掌握了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掌握了电荷守恒定律,并会简单的运用。在力学的学习中,学会了处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并会通过偏转角度的变化判断受力的变化,初步掌握了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学生的观察水平不断的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具有初步的归纳重点,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地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定性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库伦定律建立的过程。(2)库伦定律的内容及公式及适用条件,掌握库仑定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了解库伦扭秤实验。(2)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立,感悟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探究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用实验来验证”的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与思路。(3)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及其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的突破措施:定性实验探究与定量实验视频及理论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起电机、验电器,带绝缘柄的金属小球,毛皮,橡胶棒,气球,易拉罐,用金属薄纸包裹的泡沫小球,铁架台。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气球摩擦起电,将气球靠近易拉罐,会发生什么现象?(易拉罐被气球吸引滚动起来了。)既然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新课教学:

(一)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决定因素 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1)你认为实验应采取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

(2)你想选取什么形状的带电体?

给出立方体,圆柱体,球形带电体让学生选择。

(3)这种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直观的显示出来?

学生:比较悬线偏角的大小。(4)你想选取哪些实验器材?

球形导体,两个自制的带细线的用香烟金属纸包裹的泡沫小球,铁架台,感应起电机,橡胶棒,毛皮,(5)实验前先思考:可用什么方法改变带电体的电荷量?(6)实验探究步骤:

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的具体步骤 细线吊一个小球A(带电),另一个带同种电的小球B,A球受力平衡时,细线偏离竖直方向一个角度θ.①保持距离r一定,研究相互作用力F与距离r的关系.先让塑料球带电,后给球形导体带电并逐渐增加电量,观察偏角; ②保持电量q一定,研究相互作用力F与电荷量Q的关系.将球形导体逐渐靠近减小距离,观察偏角。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先画受力图,如果B对A的力是水平的,则F电=mgtanθ,如果θ越大,则F电越大,这样可以通过θ的变化来判断F电的变化。

定性实验结论:

距离r一定,电量q增加,偏角变大,作用力F电越大:

电量q一定,距离r越小,偏角越大,作用力F电越大。实验条件:保持实验环境的干燥和无流动的空气 播放配套课件

(二)定量实验探究,结合物理学史,得出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带电体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及电荷量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定性实验探究结论:间距增大,作用力减小;电荷量增大,作用力增大。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以前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物理规律呢? 提示:如果把上面结论中的电荷量换成质量呢?

1、分析问题:万有引力的变化规律与电荷间的作用力变化规律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就使我们联想到,既然在变化规律上具有相似性,那么表达公式也应该是类似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大胆地猜想一下电荷间作用力的公式。

2、提出猜想(类比):我们这样猜想的公式是否正确呢?要想验证我们的想法,需要进行实验探究,我们仍然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3、定量探究三者的关系:

教师提出库仑在探究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时遇到的三大困难:

① 带电体间作用力小,没有足够精密的测量仪器;怎样确定带电体间的作用力的数量

关系?

② 没有电量的单位,无法比较电荷的多少;怎样确定电荷量的数量关系?

③ 带电体上电荷分布不清楚,难测电荷间距离。怎样测定电荷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三大困难的对策:

卡文地许扭称实验——库仑扭称实验,对称性——等分电荷法,质点——点电荷

①放大思想:力很小,但力的作用效果(使悬丝扭转)可以比较明显。

②转化思想:力的大小正比于悬丝扭转角,通过测定悬丝扭转角度倍数关系即可得到力的倍数关系。

③均分思想:带电为Q的金属小球与完全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相碰分开,每小球带电Q/2,同理可得Q/

4、Q/

8、Q/16等等电量的倍数关系(电荷在两个相同金属球之间等量分配)。课件演示电荷在相同的两个金属球间的等量分配.④理想化模型思想:把带电金属小球看作点电荷(理想化模型)利用刻度尺间接测量距离。点电荷: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做带电的点,叫点电荷。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点电荷不存在。(与“质点”进行比较)

4、引导学生观看库仑扭秤的实验视频与库仑当时的数据,总结规律。(观看视频)库仑扭称实验,库伦在艰苦的条件下,联想到万有引力定律和卡文地许扭称实验,利用巧妙的库伦扭秤装置和方法,发现了库伦规律。通过刚才的展示过程让学生了解库仑探究的过程、思路、方法。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规律吗?

学生: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间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与电荷电量乘积成正比。介绍:库仑扭称实验只能定量测出同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库仑还利用电单摆实验定量测出异种电荷间作用力大小。让学生体会库仑定律的完美。

(三)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大小与两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个规律叫做库仑定律。电荷间这种相互作用的电力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

2、公式:

Q1Q2r2

3、说明:

①k为静电力常量, k=9.0×109N.m2/C2,其大小是用实验方法确定的。其单位是由公式中的F、Q、r的单位确定的,使用库仑定律计算时,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是:F:N,Q:C,r:m。

②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回答实际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的条件。思考:当r趋向于0时,F趋向于无穷大吗?

③关于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是引力还是斥力的表示方法,使用公式计算时,点电荷电量用绝对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判断方向。Fk④F是Q1与Q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Q1对Q2的作用力,也是Q2对Q1的作用力的大 小,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⑤库仑力(静电力)是性质力,与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并列的。

任意带电体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所以,知道带电体上的电荷分布,根据库仑定律和力的合成法则就可以求出带电体间的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

例题1:

已知氢核(质子)的质量m2=1.67×10-27 kg,电子的质量m1=9.1×10-31kg,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都是1.60×10-19C,在氢原子内电子与质子间的最短距离为5.3×10-11m。试比较氢原子中氢核和电子之间的库伦力和万有引力。(课件播放解题过程)小结:

库仑定律在应用时,可以不代入电性符号,直接代入绝对值,最后判定方向;

计算说明万有引力远远小于库仑力,以后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力时,通常可以忽略万有引力。

讨论:比较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相似点与不同点),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如何认识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五)静电力的叠加

对于两个以上的点电荷,其中每一个点电荷所受的总的静电力,等于其他点电荷分别单独存在时对该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题2:

真空中有三个点电荷,它们固定在边长50cm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每个点电荷都是+2×10-6C,求他们各自所受的库仑力。(课件播放解题过程)小结:选择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由库伦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

七、当堂达标:

1、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作为点电荷 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作点电荷 C、点电荷一定是电量很小的电荷

D、体积很大的带电体只要距离满足一定条件也可以看成点电荷

2、库仑定律公式中静电力常数k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单位是________.

3、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是()A、真空中两个带电球体间的相互作用 B、真空中任意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C、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D、真空中两个带电体的大小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则可应用库仑定律

4、两个点电荷相距为r,相互作用力为F,则()A、电荷量不变,距离加倍时,作用力变为F/4 B、其中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和两点电荷之间的距离都减半时,作用力不变

C、每个点电荷的电荷量和两个点电荷间的距离都增加相同的倍数时,作用力不变

D、将其中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取走一部分给另一个点电荷,两者的距离不变,作用力可能不变

5、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A、B.其带电量qA=2qB,当二者相距0.01m时,相互作用力为1.8×10-2N,则其带电量分别为qA=_____,qB=_____.

6、真空中有三个同种的点电荷,它们固定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它们的电荷量均为4.0×10-12C,求Q2受到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

八、教学反思:

九、教学的资源:

物理选修3-1 物理课程标准

物理教学参考书

物理优秀教案选

十、参考答案:

1、D

2、在真空中两个1C的点电荷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N·m2/C23、CD

4、ACD 5、2×108C,1×108C6、1.110

11N,方向向右。

第二篇:8《库伦定律》说课稿

《库伦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库伦定律,“库伦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

强度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通过库仑定律的教学还要求定量了解。但对库仑定律的解题应用,则只限于真空中

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简单计算。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物理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也知道了如何计算两者之间 的相互作用力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而这些知识就为学习库伦定律打下了较好 的基础。其次,学生对物理模型有较好的感性认识基础,但理性认识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尽量运用实验演示使教学,形象、直观。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明确点电

荷是个理想模型,知道带电体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②会用文字描述库仑定律的内容与

公式表达,能用库仑定律计算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③了解库仑扭秤实验和

库仑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④初步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基本现状的分析,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

标是:通过演示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

高中阶段的同学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基础,对学习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因此我确定 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用实验来验证”的探究物

理规律的科学方法与思路②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 一性。

4、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学习,对知识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

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但他们的理性认识还有所欠缺,所以根据学生的心

里特性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②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库伦定律的实验。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二、教法、学法

教法: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 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采用的教学方法:启发讲练式。

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协商讨论,突出主体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

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变学 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三、教学过程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

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将本

课划分成三大部分: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利用多媒体动画显示闪电现象(让学生从最常见的生活现象着手,说明电荷

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力的)

(2)演示实验1:利用手摇静电感应器演示放电现象。(演示结束后教师说明:

①这个原理与闪电一样的,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拉回到课堂上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体

会到物理研究的问题来自与现实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演示实验2: 将两个大小相同的泡沫导电小球通过很细的导线分别接到、手摇静电感应器的两个小球上,使得小球的电荷能传到两个导电小球上。(手摇的越

快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越大;若将两球靠的越近,则偏角也越大。)

引出本课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究电荷间的相

互作用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什么样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发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在不同的情况下大小

是不同的,你认为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小结:与两带电体的电荷量、距离、形状、体积、质量等有关。

2、积极主动,探究新知

定性实验的探究

Ⅰ:定性探究一:探力F与距离r之间的定性关系

演示实验3 让带电小球靠近悬挂在丝线上的的带同种电荷的泡沫小球,观察在不同距

离时小球偏转角度。

让学生观察完现象后问学生:大家是如何判断小球A所受的力F大小的变化的?学生

回答:通过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的大小,角度越大A所受的力就越大。再问学生:偏转

角θ与小球A所受的力F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 F=mg tgα。带电体间距离越小,偏角α越大,这表明电荷间作用力越大。接下来说:由于在这里我们没法直接测量出力F 的大小,而是通过偏转角θ的变化来判断F的变化,这种方法就是测量变换法(间接测

量法)。我们有此得出实验结论:电量不变时,改变带电体间距离r,两电荷间的作用力F

随距离r的减小而增大。

Ⅱ:定性探究二:F与q之间的定性关系

演示实验4 带电量不同的小球靠近悬挂丝线的带电泡沫小球,观察小球的偏角的变

化关系。

演示完实验让学生分成三组讨论,再选出代表回答。讨论得到:带电体间作用力还跟

带电体所带电量有关。

得到实验结论:若距离不变,改变电荷量,两电荷间的作用力随电量的减小而减小。

再次猜想::由以上实验,引导学生根据类比由万有引力与静电力的相似之处推测这两种

力的其它特性也可能相似,由此猜测静电力数学表达式。

定量式实验探究

库仑扭秤实验的验证过程(flash加解说)这个实验要分4部分来讲解。

(1)结构简介(用flash课件将实验展示出来)。

(2)如何解决力的准确测量?

①操作方法,力矩平衡:静电力力矩=金属细丝扭转力矩

②思想方法:放大、转化

(3)库仑力F与r关系的验证。

①设计思想:控制变量法——即控制电荷Q不变

②结果:库仑精确地用他的扭称实验测量了两个带电小球在不同距离下的静电力,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基本上验证了F与r之间的平方反比关系。

(4)如何解决电量测量问题,验证F与Q的关系?

①库仑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两者相互接触后电量被

两球等分,各自带有原有总电量的一半。这样库仑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这个方

法依次得到了原来电量的1/2,1/4,1/8 等的电荷,从而顺利的验证得出库仑定律。

②思想方法:守恒、对称。(出示库仑扭秤挂图,介绍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

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电量和距离的关系所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计的扭

秤成功的解决了用普通测力计无法测量微小作用方法。)

得出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

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并带领学生总结运用库仑定

律所应注意的问题

3、例题练习,巩固新知

在前面讲解库仑定律的基础上,进行例题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题的难度由浅入深,并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习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4、精练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我巡视后提问归纳库仑定律然后布置课后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库仑定律

1内容: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 , 跟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2公式:

3适用条件:真空,点电荷 4点电荷的概念:(学生自学并类比质点)

①点电荷同质点一样也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带电的几何点。②若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尺寸大得多,以至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库仑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带电体就可以看作点

第三篇:高二物理电阻定律教案3

第三节 电阻定律(2)

教学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电阻概念的认识,掌握电阻率的物理意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1)欧姆定律是如何表述的?

(2)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不同,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演示实验: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保持BC间的电压不变

①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相同,但长度不相同的导线。现 象:导线越长,电路中电流越小。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

跟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②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但粗细不相同的导线。现 象:导线越粗,电路中的电流越大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横截面种成反比。即: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

R∝L/S

R=ρL/S„„„„„„(1)

(1)式中的ρ是个比例系数.当我们换用不同材料的导线重做上述实验时会发现:不同材料的ρ值是不相同的,可见, ρ是个与材料本身有关的物理量,它直接反映了材料导电性的好坏,我们把它叫做材料的电阻率.ρ=RS/L„„„„„„(2)

注意: ⑴电阻率ρ的单位由(2)式可知为:欧姆米(Ωm)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长度为1米,横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导体的电阻.但电阻率并不由R S和L决定.⑵引导学生阅读P30表格 思考: ①哪些物质电阻率小,哪些物质电阻率大? 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较大,橡胶的电阻率最大.②电阻率相差悬殊各有什么用途? 电阻率小用作导电材料,电阻率大的用作绝缘材料.0③表中说明“几种材料在20C时的电阻率”,这意味着什么? 材料的电阻率跟温度有关系.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a,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用这一特点可制成电阻温度计(金属铂).b,康铜,锰铜等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很小,故常用来制成标准电阻.c,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物体叫做超导体.综上所述可知:电阻率与材料种类和温度有关.(对某种材料而言,只有温度不变时ρ才是定值,故(1)式成立的条件是温度不变)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巩固新课:

提出问题1:改变导体的电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回 答:改变电阻可以通过改变导体的长度,改变导体横截面积或是更换导体材料等途径。最简 单的方法是通过改变导体的长度来达到改变电阻的目的。(以P31(5)题为例介绍滑线变阻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提出问题2:有一个长方体的铜块,边长分别为4米,2米,1米(如图所示),求它的电阻是多大?(铜的-8电阻率为1.7×10欧米).通过本例注意: R=ρL/S 中S和L及在长度L中, 导体的粗细应该是均匀的.提出问题3:一个标有“220V,60W”的白炽灯泡,加上的电压U是由0逐渐增大到220V,在此过程中,电压U和电流I的关系可用图线表示,在下图中的四个图线中,肯定不符合实际的是(ACD)

提出问题4: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当加2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强度为4A。现把此电阻丝均匀拉长,然后加1V的电压,这时电流强度为0.5A.求此时电阻丝拉长后的长度应原来长度的几倍?(2倍)

-6提出问题5:一立方体金属块,每边长2cm,具有5×10欧的电阻,现在将其拉伸为100米长的均匀导线,求它的电阻?(125欧)

作 业:1.高二物理课本P30(1)~(4)2.《基础训练》第三节电阻定律

第四篇:中国物理 电阻定律教案[最终版]

第六节:电阻定律

教学设计即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一堂成功优质课的背后,潜在地隐藏着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思想。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的策略和效果。为此,要优化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增强课堂教学意识。本文根据浙江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的课堂实录整理,扼要介绍“电阻定律”的教学过程。旨在阐述增强教师的课堂意识,对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一)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2)如何测定导体的电阻(请同学设计电路)?

(3)出示电阻器实物,提出课题(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评述: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对所设计电路中各元件(如变阻器等)功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课题。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二、探索规律

(1)猜想:R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2)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通过与牛二定律研究方法类比、迁移)

(3)实验操作:a.学生连接电路

b.教师演示,学生读数并记录表中 c.控制变量完成操作

(4)分析数据:先定性观察:R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5)得出结论:(板书)(研究电阻有关因素)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评述:通过从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将学习者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以此,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三、深化规律

(1)动用实验,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定律适用范围的理解。

实验

(一):研究小灯泡灯丝的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并用多媒体模拟板画I-U图线。

结论

(一):金属材料(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实质是电阻定律中的电阻率增大。

并指出各种不同材料的电阻率不同。从而明确电阻定律适用于温度一定的条件下。

(2)运用实验变式,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电阻率,其热敏特性不同。

实验

(二):选用日光灯管中的灯丝为材料,用火柴燃烧。观察到小灯泡逐渐变暗。

实验

(三):选用合金材料,用火柴燃烧。观察到小灯泡逐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渐变暗。

实验

(四):选用半导体材料,用火柴燃烧时小灯泡逐渐变亮。降温后,小灯泡逐渐变暗。

小结:不同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物尽其用。

(1)常用的电阻温度计是用金属铂做成的,锰铜和康铜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常用来制作标准电阻。

(2)超导现象。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

多媒体投影:超导现象中电阻与温度关系图线以及磁悬浮列车画面,并简析磁悬浮列车原理。

(评述: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选择编辑现有的教学材料来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运用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及教师的言语等手段,创设直观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

四、应用规律(以下用多媒体投影):

问题

(一):已知导线的电阻为4Ω,如果把它对折起来,电阻变为多少?如果把它拉长为两倍,电阻变为多少?

问题

(二):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问题

(三):(96上海设计性实验题改编)如图所示,P是一根表面均匀地镀有很薄的发热电阻膜的长陶瓷管(其长度L为50cm,直径D为10cm),镀膜材料的电阻率ρ,已知管的两端有导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电箍MN。测得两端电压为U,通过电阻膜的电流为I,试计算薄膜的厚度。

五、小结,作业布置

(二)教学意识透析

从上述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本节课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处理教材,提取课文陈述知识的内容蕴含的方法教育素材。努力策划各种教学情境。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本身的思考与活动来获取知识。学生课堂思维有较大力度,教学效果明显。其着重体现了教师以下课堂意识:

一、师生易位,突出“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以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教学要突出主体意识,教师必须。

(1)心理——角色换位。

即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经常扮演学生的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的内容,民主地与学生一同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2)思维——还原稚化。

即在备课或讲课时,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降格、后退到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上。面对一个问题,要有意识地造成一种陌生感、新鲜感(尽管这个问题你已经是多次遇到过了)。要多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和方法去体验。在问题的设计时,教师应从高的悬念向低悬念逐渐过渡,逐渐找到接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力求保证教学双方思维活动能够达到同步协调地进行。

(3)时空——留有余地。

人的思维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时空条件才能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延迟判断”的原则,给学生以必要的时间,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探索、发现和推理过程,使得学生对于物理结论的判断,产生于经历必要的思维过程之后。同时,还要发挥“空白效应”。即在教学中,教师要“言犹未尽”,留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下一些空白,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尽情想象,或者有意设置几个“窟窿”,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去填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二、变换手段,深化“情境”意识。

情境,曾被简化为“一组刺激”。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情境教学是将情境作为一个心理场,一个整体,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它运用直观手段使客观场景、主观意象、教学的气氛、师生的情绪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情境不但在于激发学生求知、求真,而且更可以用来激发美感,陶冶情操,引导学生求善求美。简言之,情境教育中的情境是多元、多构、多功能的。

思维自疑问开始,并在一定的情境下诱发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1)运用实验演示情境

运用演示实验的教学手段,能创设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运用实验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2)运用多媒体展现画面情境。使之动静结合,声图并茂,创设形象的思维情境,活化物理过程。

(3)运用语言描绘情境。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高低清浊等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的情绪兴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感觉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三、思维中心,增强探究意识。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为此:

(1)活化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对教材应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地依据教材展示和进行。不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实验,都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将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

(2)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果我们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重视,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那就等于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3)突出多维度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都要考虑三个方面的目标:教养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教养性目标就是“上完一节课,教给了学生什么”;教育性目标就是“通过这节课,向学生渗透了什么”;发展性目标就是“假如学生把这一节课的知识忘记了,还剩下什么”。

综上所述,实施素质教育应不断增强教师的课堂意识,使教学逐渐从“应试意识”向“发展意识”转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立足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对来自外部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使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第五篇:高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摘要】查字典物理网小编编辑整理了高二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供广大同学们在暑假期间,复习本门课程,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加深记忆,巩固学过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 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2.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

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 学 活 动

(一)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 推导得

将V=2r/T代入上式得

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 代入上式

得到:

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

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于是提出大胆的设想:既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跟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即:F

写成等式就是F=G(其中G为比例常数)

(二)进行新课

教师:牛顿得到这个规律以后是不是就停止思考了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一: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遵从这个规律,那么其他天体之间的力是否也遵从这个规律呢?(比如说月球与地球之间)

师生: 因为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与之类似,根据前面的推导所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力,其他行星的卫星和该行星之间的力,都满足上面的规律,而且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教师:但是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力,和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是否遵从相同的规律?

教师: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向心力,即F= =ma

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力,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即F=mg 从以上推导可知:地球对月球的引力遵从以上规律,即F=G

那么,地球对其周围物体的力是否也满足以上规律呢?即F=G

此等式是否成立呢?

已知:地球半径R=6.37106m , 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r=3.8108 m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T=27.3天, 重力加速度g=9.8

(以上数据在当时都已经能够精确测量)

提问:同学们能否通过提供的数据验证关系式F=G 是否成立?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假设此关系式成立,即F=G

可得: =ma=G F=mg=G

两式相比得: a/g=R2 / r2

但此等式是在以上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得到的,反过来若能通过其他途径证明此等式成立,也就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成立的。代人数据计算:

a/g1/3600

R2 / r21/3600

即a/g=R2 / r2 成立,从而证明以上假设是成立的,说明地球与其周围物体之间的力也遵从相同的规律,即F=G

这就是牛顿当年所做的著名的月-地检验,结果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守同样的规律。

教师:不过牛顿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假如你是牛顿,此时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猜想三: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是否都遵从相同的规律?

牛顿在研究了这许多不同物体间的作用力都遵循上述引力规律之后。于是他大胆地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于1687年正式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①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②公式

如果用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用r表示它们的距离,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其中G为引力常量)

说明:1.G为引力常量,在SI制中,G=6.6710-11Nm2/kg2.2.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物体是指质点而言,不能随意应用于一般物体。

a.对于相距很远因而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公式中的r 就是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对均匀的球体,可以看成是质量集中于球心上的质点,这是一种等效的简化处理方法。

教师:牛顿虽然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并没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因为当时他没有办法测定引力常量G的数值。直到一百多年后英国的另一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才用实验测定了G的数值。

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及其原理。

扭秤的主要部分是这样一个T字形轻而结实的框架,把这个T形架倒挂在一根石英丝下。若在T形架的两端施加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石英丝就会扭转一个角度。力越大,扭转的角度也越大。反过来,如果测出T形架转过的角度,也就可以测出T形架两端所受力的大小。现在在T形架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小球,再在每个小球的附近各放一个大球,大小两个球间的距离是可以较容易测定的。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球会对小球产生引力,T形架会随之扭转,只要测出其扭转的角度,就可以测出引力的大小。当然由于引力很小,这个扭转的角度会很小。怎样才能把这个角度测出来呢?卡文迪许在T形架上装了一面小镜子,用一束光射向镜子,经镜子反射后的光射向远处的刻度尺,当镜子与T形架一起发生一个很小的转动时,刻度尺上的光斑会发生较大的移动。这样,就起到一个化小为大的效果,通过测定光斑的移动,测定了T形架在放置大球前后扭转的角度,从而测定了此时大球对小球的引力。卡文迪许用此扭秤验证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出万有引力恒量G的数值。这个数值与近代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测定的数值是非常接近的。

卡文迪许测定的G值为6.75410-11 Nm2/kg2,现在公认的G值为6.6710-11 Nm2/kg2。由于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非常小,所以一般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很小的,我们可以估算一下,两个质量50kg的同学相距0.5m时之间的万有引力有多大(可由学生回答:约6.6710-7N),这么小的力我们是根本感觉不到的。只有质量很大的物体对一般物体的引力我们才能感觉到,如地球对我们的引力大致就是我们的重力,月球对海洋的引力导致了潮汐现象。而天体之间的引力由于星球的质量很大,又是非常惊人的: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达3.561022N。

教师: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重要意义

下载高二物理库伦定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物理库伦定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物理焦耳定律教案

    2.5焦耳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功的概念,知道电功是指电场力对自由电荷所做的功,理解电功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2、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进行有关......

    高二物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案

    课题 4.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第3时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感应电动势。 2.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区别Φ、ΔΦ、En3.理解法......

    高二物理内能教案

    教案示例 ——物体的内能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2.知道什么是分子的势能;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分子力做......

    高二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高二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在离地面高h的地方,以v0的速度斜向上抛出一石块,v0的方向与水平成角,若空气阻力不计,求石块落至地面的速度大小.(看例题课......

    高二物理《回旋加速器》教案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高二物理《回旋加速器》教案 一、引入新课 [师]在现代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人们往往利用能量很高的带电粒子作为“炮弹”,去轰击各种原子核,以观......

    高二物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

    高二物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该定律与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构成热力学知识的理论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对自然过程没有任何限制,只指 出在任何......

    高二物理《内能》教案

    高二物理《内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3、知道在......

    高二物理的教案

    一、教学简析1.教材分析:本学期期采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选修3-1,共分为三章,分别是第一章静电场、第二章恒定电流、第三章磁场。静电场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