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实施《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1)明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设置目的
“化学反应原理”是为了对化学反应原理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造福社会的历程中,大量利用化学反应获得人类所需要的新物质以及利用化学反应获得能量。化学反应原理就是人类在研究大量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化学反应原理”模块通过研究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探究诸如如何选择燃料、人类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如何确定合成氨反应条件等问题。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涉及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方向、限度、速率以及机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化学反应原理” 设置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三个主题。“化学反应与能量”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包括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对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贡献等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研究化学反应发生的方向、限度和速率所遵循的规律,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等。“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着重介绍化学平衡原理的一些应用,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等。
本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为有志于从事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二是在化学反应原理中选择一些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内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三是引入一些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反应原理的概念;四是考虑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以及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的衔接。
(3)把握好本模块的教学要求
学习本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获得对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般原理即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发挥的重大作用,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各主题的教学要求说明如下。
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教学要求
本主题的学习必须达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中提出的“认识燃料燃烧的重要性,了解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以及“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要求,或者达到科学(7—9年级)课程在“能与能源”中提出的“列举能的多种形式”、“举例说明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认识燃料的热值”以及“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调查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社会问题,认识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等要求,还要先学习完普通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尽管本主题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化学2模块中的第2个主题名称相同,但两者的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要求也明显高出后者。例如,在化学2中对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只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实例,而对发生能量转化的化学反应本质则在选修模块中提出要求。具体地说,对于原电池反应,化学2的最低标准是只要求知道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什么,能写出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总方程式即可;而本主题则要求不仅要知道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发生的电极反应是什么,要能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化学反应与能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是研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二是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三是研究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相互转化的现实意义。
对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标准要求学生能从本质上了解化学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发生转化的原因,如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等。关于化学反应的焓变,并不要求从给予焓准确定义后再给出规范的焓变的定义,而只是要求能从焓变了解反应热。
电化学及其相关知识是本主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标准从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角度对原电池、电解的原理及其应用提出了要求,从这个角度提出电化学及其相关知识主要基于电化学的贡献可能是解决能源危机中的能量存贮问题。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正确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等。
内容标准中包含了许多研究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相互转化的现实意义的条目,它们更多地侧重于体现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这些内容有些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的,如“通过查阅资料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等,处理好这些内容有利于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等化学课程理念。
本主题提供的十项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有些源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该活动可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审视这些他们过去熟视无睹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活动中不断学习相关的化学学科问题,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运用化学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还有一些课题则源自“化学反应与能量”对未来社会的可能贡献。例如“讨论:太阳能储存和利用的途径”这一活动,就是基于对太阳能是未来主要能源的思考,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化学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探究活动则具有较浓的学科特点,例如“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上述活动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提高。
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题的教学要求 在化学2模块中,提出了要“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要“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化学2中只要求学生能定性地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快慢的影响结果,知道有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这是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基础。
本主题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的本质原因;二是从定量角度去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三是研究平衡与速率理论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
本主题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要求建立在化学2的基础上,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达,通过活化能研究,运用相关理论(如有效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等)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进行理论解释,并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提出了明确要求。
化学反应的方向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中被忽视的问题,在标准中本主题特别增加了关于化学反应方向的条目。化学反应方向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其本质原因却难以把握。标准提出“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仅仅要求学生知道化学反应发生的总趋向是体系能量降低和熵的增加。基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的相关数学物理知识,要求他们准确地给出熵的定义是不可能的,所以标准并不要求给熵下定义,只要求学生知道熵是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重要依据。
关于化学平衡,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其建立过程,通过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获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能加以应用。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量描述,标准提出要求学生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对与化学平衡相关的计算则限制在计算反应物转化率。
本主题提供了八项活动与探究建议,这些活动与探究建议都具有非常好的探究性。其中有用于建立相关概念的学科性较强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等,设计并让学生完成这些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利。还有一些活动与探究建议则来自学生生活,如“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是一个课题研究性的家庭实验,学生完全可以提出相关的研究报告,这对于学生深入研究酶催化剂的催化特点非常有益。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有一些综合了速率和平衡原理,涉及这些原理的合理应用,如“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该问题的讨论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之中,增进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合理应用能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了解。
③“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题的教学要求
本主题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课程、高中阶段必修课程化学
1、化学2中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本模块主题2中化学平衡方面的理论知识。
离子平衡广泛存在或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体体液就是一个复杂的离子平衡体系。化学平衡原理应用于解决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问题是本主题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的溶液中的平衡体系主要是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此外,还介绍了在生产、科研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的溶液pH。
电离平衡和溶液pH是本主题内容标准的重点。电离平衡主要涉及到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以及水的电离等,这部分内容需要了解这些平衡建立的原因、影响这些平衡的因素等等。如对于弱酸的电离,需要知道弱酸的电离受到弱酸自身的性质、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还要了解判断弱酸酸强度的依据。标准对于酸和碱的定义用酸碱电离理论给出,这既是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相关知识的一个升华,又是对酸、碱知识的系统总结。
标准对溶液的pH从引入的意义、测定以及简单计算都作了具体的要求,建议学生学会使用pH试纸以及采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对于溶液pH计算,只要求计算强酸溶液、强碱溶液以及涉及这两者反应后混合液的pH。关于水的离子积常数,一是知道其影响因素,二是知道溶液酸碱性判断的标准,三是在有关溶液的pH计算中将会运用到水的离子积常数。
标准对于沉淀溶解平衡仅仅要求定性地描述,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本主题提供了五项活动与探究建议,活动与探究建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探究性较强。其中有些是在教学中多年使用的探究活动,如“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说明这些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该活动用于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非常经典。此外,本主题还选编了部分新的活动,如“用pH计测定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绘制滴定曲线”,不仅可以强化对pH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活动“查阅资料并交流: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提出加氟预防龋齿需要注意的问题”,源自学生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联系的认识。
(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化学反应原理”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规律,是基础理论模块之一。由于高中化学课程不再是学科中心课程,而且课程分为若干的模块,原先基础理论在中学化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和主干地位有所削弱。但是,化学反应原理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能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能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通过探究活动和专题研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本模块时,需要重视选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①重视运用逻辑推理,凸现原理形成过程
化学反应原理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理论之一,它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化学反应原理是人们通过对大量化学反应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的适用于几乎所有化学反应的普遍规律,这些原理的形成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是在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所进行的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本模块内容的基本特征,充分运用逻辑推理,重视创设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以及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演绎过程。归纳和演绎是辩证统一的,归纳思维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演绎思维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中,既要重视通过大量实例采用归纳法得到一般规律性结论,还要重视采用演绎法进行推理判断,达到深化对过程本质认识的目的。
②重视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学习情境
化学反应原理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图像、表格、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常见的直观教学手段,将化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③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学习兴趣 化学反应原理理论性很强,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原理”又独立为一个模块,在教学中更容易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陷入到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误区中,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与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中,可以联系能源、电池、金属腐蚀等内容;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题中,可以联系合成氨以及接触法制硫酸等化学工业生产条件的选择、酶催化剂催化特点的研究等内容;在“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题中,可以联系发酵粉发酵原理、人体体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
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部分可以设计为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内容很多,有些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课题展开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和研究,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收集、加工、使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探究学习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创新的刺激,在促进学生创造性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第二篇:2015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总结
2015秋季高二化学备课组教学总结
苏伟波
这学期我们高二化学开设的课程是《化学反应原理》,这门课程是高考选课程的必考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难,一是学科知识的储备上存在欠缺,例如,对如何用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的思路分析速率和平衡问题还不是很清楚;二是在焓、熵、化学反应方向等新增内容的教学中存在困难;三是深广度的把握,主要是处理不好高中内容与大学内容的关系,有时会超纲越界。经过大量的课例观察我们发现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不能正确处理必修模块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的层次性问题。一方面,忽略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衔接,在进行选修模块内容教学前,常会忽略学生在必修的已有基础;在教学后,又经常会忽略引导学生对“在必修基础上发展了什么?”这一问题的反思。另一方面是深广度把握不到位,经常出现“选修模块教学平庸化”的现象,即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仅关注具体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科思想方法的体现。
二是在教学中没有突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特点。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的教学中,要突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验与理性推理相结合的特点,要关注物理化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运用。
三是处理不好几个关系。例如,处理不好定量分析与计算的关系,将定量分析问题的思路与复杂的数学计算等同;在教学中死抠概念定义,忽视对概念的整体关系和内涵实质的把握;缺乏多样化教学处理方式。
“化学反应原理”是为了对化学反应原理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造福社会的历程中,大量利用化学反应获得人类所需要的新物质以及利用化学反应获得能量。化学反应原理就是人类在研究大量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化学反应原理”模块通过研究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探究诸如如何选择燃料、人类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如何确定合成氨反应条件等问题。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l.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4.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今后,我们更应该合理安排,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涉及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方向、限度、速率以及机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化学反应原理”设置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三个主题。“化学反应与能量”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包括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对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贡献等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研究化学反应发生的方向、限度和速率所遵循的规律,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等。“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着重介绍化学平衡原理的一些应用,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等。把握好本模块的教学要求,学习本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获得对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般原理即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发挥的重大作用,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第三篇:《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实践的体会
《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实践的体会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一中 王素芳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理科的必选模块。选修课程是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形成基本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与提高。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结合选修模块自身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课本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以学生学习为主
教材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语言力求简洁、通俗,既不失科学性,又不感到理论的艰涩和枯燥,可读性很强,有娓娓道来,渐入佳境的感觉。教材每一章起始都有引言,用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本章主要内容和学习本章的方法指导。“归纳与整理”放在每一章节的最后,是本章所学内容的标尺,让学生检查自已的学习情况。正文内容的呈现重视追寻概念原理的学科本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走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化学平衡先从熟悉的溶解和结晶入手,让学生认识限度,然后迁移到化学反应的平衡。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平衡的移动、归纳移动原理,最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平衡常数。课后习题的设置突破了以往的简单和单调,“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是对课本的补充和拓展”,在编写上既兼顾知识的难度,而且又嫁接在合理的生活载体上,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如:盐类水解“习题”的设置涵盖了方程式书写、影响因素、离子浓度大小、电荷守衡、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中有关量的问题,水解的应用以及对水解理论的应用。这些习题的设置对学生有了更大的挑战,也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难度的把握有了导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科书是一种学习资源。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并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领悟获取知识的方法。课本的问题情景源于生活、社会、科技,问题小而具体,情景设置富有新意、趣味和启发性,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展现思维形成的过程。
二、注重课本,充分发挥教材栏目的导引功能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栏目设置新颖,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如:“关键词”:每一节中都有一个中英文对照的关键词,有助于学生在预习时准确定位学习的核心。“资料卡”:书中共有8处资料卡,资料卡的设置在知识层面上降低了难度,但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资料卡的设置既达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正文内容的目的,又不增加学生负担。比如:化学平衡比较抽象,教材用资料卡适时的解说固体溶解和结晶,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科学视野”中提供了一些与正文内容紧密相连的更深入些的知识,如“电离常数”、“盐的水解常数”、“溶度积”。这些定量内容,以前是在大学时出现,现在在高中阶段的呈现,主要以小字呈现。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不要求学生进行定量计算,只要求学生能通过这些公式的算法,来加深对平衡移动的理解以及对平衡的判断。这些栏目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促进对教材正文的多角度理解等作用,体现了教材的选择性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化学”。
三、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的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原理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情,我们不以为然。如果我们能再现过程,慢慢从中寻求其原理,会加深学生对原理的认识。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生活中多见的是发光的放热,但不发光的能放热吗?让学生通过体验来认识,设计实验“热敷袋”:向喝牛奶的空塑料袋中放入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NaCl、水等。热敷袋在启用之前密封。启用时,让学生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在学生的揉搓中体验热量的产生,从中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同时感受化学的魅力。又如:在学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时,学生已有的经验总认为等物质的量的NaCl和AgNO3完全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Ag+和Cl-。怎样来突破这个难点呢?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来感知NaCl饱和溶液中存在着溶解结晶平衡,然后在NaCl和AgNO3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AgI溶液,出现黄色沉淀,证明有Ag+存在。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任何物质的溶解都有度。
走在新课改的路上,我和我的同学在不停的调整我们的步伐,力求我们能更默契。走进新课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程就是一场“春雨”,我们要在新课程中长得更茁壮。
第四篇:化学反应原理作业本答案
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1.C2.(1)A(2)C(3)B3.C4.D5.C6.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mol·L-1·s-1或mol·L-1·min-1或mol·L-1·h-1 7.0.1mol·L-1·min-10.2mol·L-1·min-10.3mol·L-1·min-1A+2B3C 8.D9.A10.(1)A、BC(2)3mol·L-1·min-12mol·L-1·min-13mol·L-1·min-1(3)3A+2B3C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1.C2.A3.A4.C5.C6.(1)增大增大H2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2)不变容器容积不变,H2、I2和HI的浓度都不变(3)减小容器容积增大,H2、I2和HI的浓度均减小7.A8.B9.C10.(1)025mol·L-1·min-1(2)025mol·L-1·min-1(3)前2min比较快。因为前2min内溶液中的H+浓度比后4min内溶液中的H+浓度大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1.D2.C3.B4.D5.C6.D7.增大减小增大增大增大
8.A使用催化剂能增大反应速率,而汽车排气管的压强无法改变,温度也已经很高9.A10.B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方向
1.D2.B3.C4.C5.C6.(1)吸热,体系混乱度增大(2)放热,体系混乱度减小(3)放热,体系混乱度增大7.前者是熵减小的反应,而后者是熵增大的反应8.B 9.D10.A 2.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 1.C2.C3.D4.A5.C6.B7.D8.B9.略 3.化学平衡状态
1.A2.C3.D4.D5.A6.D7.A8.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9.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1molN2和3molH2混合反应时,生成的NH3总是少于2mol,因此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924kJ10.C11.A 4.化学平衡常数
1.D2.C3.A4.C5.B6.(1)K=c2(CO)c(CO2)(2)K=c2(HI)c(H2)·c(I2)(3)K=c(CO2)c(CO)7.C8.C9.K=7.32×10-3,N2:5mol·L-1,H2:15mol·L-1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1.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D2.C3.C4.C5.(1)m+n<p(2)固或液(3)逆反应方向6.A 7.D8.A9.加水稀释加入AgNO3溶液
3.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B2.B3.B4.B5.B6.A7.(1)加深(2)逆反应方向
8.增大正反应方向减小正反应方向增大不移动减小正反应方向增大逆反应方向减小正反应方向增大不移动9.C10.(1)放(2)< 4.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1.C2.B3.(1)B(2)C(3)D4.B5.A6.升高温度增大SO2或O2浓度,同时减小SO3浓度7.(1)能。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均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不能。催化剂只能缩短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不影响化学平衡(3)能。增大压强能使合成氨反应平衡正向移动(4)不能。温度升高不利于合成氨反应平衡正向移动8.C 9.(1)a(2)吸(3)b 专题2检测题
1.B2.D3.C4.D5.C6.D7.C8.B9.A10.B 11.B12.A13.C14.C15.B16.2mol·L-1·min-11mol·L-1·min-1 2mol·L-117.(1)①8②-196③008④22895%(2)>
18.(1)0.05mol·L-1(2)③⑤④19.(1)0002(2)K=c2(NO2)c(N2O4)(3)吸热(4)略20.(1)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1和2(或4和5)(2)1、3、4、6、8(或2和5)(3)反应温度6和7,8和9(4)可能是硫酸过量,金属全部反应,放出的热量相等,所以使等体积溶液的温度升高值相近21.30% 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A2.D3.B4.B5.B6.B7.B8.C9.A10.②①③ ④11.电离程度有差异取等体积、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氨水分别做导电性实验前者灯泡的亮度比后者的亮相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氨水,前者电离程度大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B2.B3.A4.C5.A6.C7.C8.C9.B10.A 11.平衡移动H+数目c(H+)c(CH3COO-)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溶液的导电能力加NaOH(s)右移减少减小增大不变增大增大通HCl(g)左移增多增大减小不变减小增大加NaAc(s)左移减少减小增大不变减小增大加Na2CO3(s)右移减少减小增大不变增大增大微热右移增多增大增大增大增大增大加冰醋酸右移增多增大增大不变减小增大加水右移增多减小减小不变增大减小12.(1)0001mol·L-1(2)小于因为氨水为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所以1mol·L-1氨水与01mol·L-1氨水中c(OH-)之比小于1013.(1)NH3+H2ONH3·H2OH2O、NH3、NH3·H2O(2)NH3·H2ONH+4+OH-,H2OOH-+H+NH+
4、OH-、H+(3)向右移动NH3、NH3·H2O、OH-浓度减小,NH+
4、H+浓度增大(4)取少量氨水,滴加酚酞,溶液显红色。再加少量氯化铵晶体,如果颜色变淡,说明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 3.常见的弱电解质
1.D2.D3.A4.D5.C6.B7.B8.A 9.采取措施电离常数平衡移动电离程度n(OH-)c(OH-)微热增大向右增大增大增大加少量同浓度稀氨水不变不移动不变增大不变加少量同浓度盐酸不变向右增大减小减小加水不变向右增大增大减小通入少量氨气不变向右减小增大增大10.10%11.1.33×10-3mol·L-1,0.75×10-11mol·L-1 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 1.溶液的酸碱性
1.A2.A3.C4.D5.C6.C7.B8.A9.B10.B 11.C12.D13.A14.C15.(1)不正确。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相当于将待测液稀释。如果测定的是中性溶液,则不会产生误差(2)两者的pH均偏大,且后者误差较大 2.酸碱中和滴定
(一)1.C2.C3.D4.A5.A6.B7.C8.A9.(1)3.2(2)D 10.01233mol·L-111.(1)BDCEAF(2)减小误差(3)锥形瓶内溶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后仍为无色(4)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12.C 3.酸碱中和滴定
(二)1.B2.C3.B4.B5.(1)偏高(2)偏低(3)偏高(4)偏低(5)偏低(6)偏低(7)偏低(8)偏高(9)偏高(10)偏高6.(1)天平、小烧杯、药匙(2)小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3)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管)(4)左酸右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5)0.4020mol·L-1(6)98.05%7.D8.D 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
1.盐类的水解规律
(一)1.B2.D3.D4.B5.D6.B7.A8.D9.B10.D 11.C12.B13.B14.(1)碱性,CH3COO-+H2OCH3COOH+OH-(2)酸性,NH+4+H2ONH3·H2O+H+(3)中性(4)酸性,Cu2++2H2OCu(OH)2+2H+(5)碱性,CO2-3+H2OHCO-3+OH-(6)碱性,HCO-3+H2OH2CO3+OH-15.酸性
碱性中性16.(1)H2OH++OH-CH3COOHH++CH3COO-CH3COO-+H2OCH3COOH+OH-(2)7(3)Na+Cl-(4)CH3COOH、CH3COO-2.盐类的水解规律
(二)1.D2.C3.A4.B5.C6.C7.C8.C9.B10.A 11.②①③⑧⑦⑥⑤④12.滴有酚酞的碳酸氢钠溶液加热后颜色加深,是因为加热促进水解,使c(OH-)增大;停止加热后温度降低,水解程度减弱。而乙同学加热碳酸氢钠溶液时,碳酸氢钠分解为碳酸钠,溶液碱性增强13.(1)A++H2OAOH+H+(2)HB-+H2OH2B+OH-14.(1)BmAn(2)Am-Am-+H2OHA(m-1)-+OH-3.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一)1.B2.A3.C4.A5.A6.D7.B8.B9.B10.C 11.D12.D13.⑤④②③①①③②⑤④14.(1)DF(2)CE(3)A(4)B15.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向右、增大、增大;向右、减小、减小;向右、减小、增大;向右、减小、减小;向左、增大、增大;向左、增大、减小;向右、减小、减小16.红CO2-3+H2OHCO-3+OH-,HCO-3+H2OH2CO3+OH-溶液红色加深加热促进水解,OH-浓度增大 4.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二)1.B2.B3.A4.B5.D6.A7.D8.B9.少量稀盐酸防止Fe2+被氧化10.ClO-+H2OHClO+OH-,溶液中酸性增强,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c(HClO)增大,漂白效果增强11.(1)NH4Cl①(2)NH4Cl、NH3·H2ONH4Cl、HCl(3)小于大于12.草木灰水溶液呈碱性,使一部分铵态氮肥变成氨气因挥发而损失 第四单元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
1.B2.B3.A4.C5.C6.C7.C8.B9.D10.C 11.AgCl(s)溶解沉淀Cl-(aq)+Ag+(aq)Ksp=c(Ag+)·c(Cl-);Mg(OH)2Mg2++2OH-Ksp=c(Mg2+)·c2(OH-)12.Mg(OH)2Mg2++2OH-,加入醋酸钠时,醋酸钠水解呈碱性,使溶解平衡向左移动,所以氢氧化镁的质量略有增加;加入氯化铵时,氯化铵水解呈酸性,使溶解平衡向右移动,所以氢氧化镁的质量减少13.有。取上层清液滴加Na2S溶液,又产生黑色沉淀14.白色淡黄色黄色AgCl、AgBr、AgI的溶解度依次减小15.③④①②16.(1)饱和动态平衡(2)不饱和继续溶解(3)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一)1.C2.B3.C4.D5.(1)错(2)对(3)错6.(1)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其电离方程式如下:H2O+AlO-2+H+Al(OH)3Al3++3OH-。由于其电离程度相当微弱,绝大多数Al(OH)3在水中并不溶解。当加入强酸时,H+中和了碱式电离中产生的OH-,从而破坏了氢氧化铝的电离平衡,使平衡向生成OH-的方向移动,这样氢氧化铝就在强酸中溶解了。同理,当加入强碱溶液时,OH-中和了酸式电离中产生的H+,使平衡向酸式电离方向移动,这样氢氧化铝在强碱中也溶解了(2)因为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溶于水的CO2有少量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只有微弱的电离。碳酸钙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向未加氨水的氯化钙溶液中通入CO2,在溶液中形成的CO2-3浓度很小,不足以和Ca2-结合生成沉淀。但向滴有氨水的氯化钙溶液中通入CO2时,形成的碳酸电离出的H+和NH3结合生成NH+4,使碳酸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中的CO2-3浓度增大,使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而会看到大量的白色沉淀7.D8.(1)CaSO4Ca2++SO2-4,Na2CO3CO2-3+2Na+,Ca2++CO2-3CaCO3↓(2)CaSO4+CO2-3CaCO3↓+SO2-4(3)CaSO4的Ksp(1.96×10-4)大于CaCO3的Ksp(8.7×10-9)(4)BaSO4在CO2-3浓度较大的溶液中能生成BaCO3,达到平衡后,移走上层清液,再加饱和碳酸钠溶液。如此反复处理,BaSO4即可大部分转化为BaCO3 3.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二)1.(1)FeSFe2++S2-,2H++S2-H2S↑,加入盐酸后,S2-与H+结合生成硫化氢气体,使溶解平衡向右移动,FeS不断溶解(2)CaCO3Ca2++CO2-3,CH3COOHCH3COO-+H+,CO2-3+2H+CO2↑+H2O,使溶解平衡不断向右移动(3)Mg(OH)2Mg2++2OH-,NH+4+H2ONH3·H2O+H+,H++OH-H2O,NH4Cl水解呈酸性,H+与OH-结合成难电离的H2O,促使Mg(OH)2不断溶解2.(1)2SO2+O2+2CaCO3+4H2O2(CaSO4·2H2O)+2CO22SO2+O2+2Ca(OH)2+2H2O2(CaSO4·2H2O)(2)Ca(OH)2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中Ca(OH)2浓度小,不利于吸收SO23.PbS可溶性的硫化物 专题3检测题
1.C2.B3.D4.C5.B6.A7.C8.D9.B10.B 11.A12.A13.A14.C15.B16.B17.C18.B19.A 20.C21.(1)酸性<Ag++H2OAgOH+H+抑制(2)酸性Al3++3H2OAl(OH)3+3H+Al2O3(3)NaOH22.(1)碱性>(2)酸性<(3)中性>(4)<>23.ADE24.(1)10-1410-12(2)2∶9(3)000425.(1)D(2)C(3)①NH3·H2ONH+4②NH+4H+ 总复习题
1.D2.C3.B4.A5.C6.D7.A8.B9.D10.D 11.A12.D13.B14.B15.B16.A17.C18.C19.C 20.B21.D22.B23.B24.A25.B26.D27.D28.B 29.C30.C31.B32.A33.A34.B35.AD36.D37.<适宜的温度和较高的压强38.(1)4AgNO3+2H2O通电4Ag+O2↑+4HNO3(2)Ag2.16g(3)O2112mL39.(1)O2、SO2(2)0.55mol·L-1·s-1(3)5mol·L-1 40.(1)23.1%(2)c(SO3)2c(SO2)2·c(O2)(3)16p1341.(1)NH3·H2O+H+NH+4+H2O(2)酸c(NH+4)<c(Cl-)(3)a>bc(NH+4)=c(Cl-)42.(1)V1=V2<V3(2)V1<V2<V343.①1∶1015②1∶114③1∶1010∶1④n∶m14-lgnm44.(1)pH>1(2)pH的变化小于2(3)pH>7(4)红色加深(5)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6)反应过程中产生H2的速率较快的为CH3COOH溶液45.①缺环形玻璃搅拌棒②量气装置应“短进长出”③碱式滴定管不能盛酸性KMnO4溶液④长颈漏斗应换成分液漏斗46.(1)004mol·L-1(2)0025mol·L-1(3)4%
第五篇:教师聘任制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聘任制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聘任的主体
聘任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将原来的国家用工制度改为单位和部门用人制度的重要改革。它应该是根据国家人事制度的有关规定,以法律合同形式明确用人单位与被聘用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但用人单位是一个虚拟主体,即用人单位的法人代表才是真正的聘用主体。所以,教师聘任制是学校法人代表与被聘教师双方的相互选择,只有充分地将聘用的权力赋予学校法人代表,同时也将聘用失误要承担的责任赋予法人代表,实行学校法人代表(即校长)任期制,以形成良性制约机制,杜绝乱聘或结党营私,使其聘任权力在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轨道上运行。
(二)关于聘任的方式
学校应从全员聘任过渡到差额聘任为宜。在过去体制下,很多教师默默耕耘,辛勤奉献并且习惯了过去与学校的依赖关系。一开始就搞差额聘任,让部分教师失去饭碗,恐怕落在哪一个人头上都将难以接受,若落聘人员人际关系能量大,很可能影响学校稳定,改革难以起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若先全员聘任,让老师感受到只有通过辛勤工作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转变过去那种想少做或不做工作也能得到报酬的观念,使大家产生警觉,产生危机感与紧迫感,然后对那些无动于衷的人实施解聘,做到先礼后兵,先预警后行动。
(三)关于聘任的期限
聘任的期限应考虑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短时间难以检测性和长效性等特点,尤其是见效的周期较长。因此,聘任的期限应以三至四年为一任期,这样教师劳动绩效的衡量便较为科学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