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6:5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第一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

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3、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一:

1、导入新课:

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2、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3、文学常识: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2)、刘安:(前179—前121年)西汉文学家。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3)、神话: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极少在神话中出现。它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4、解释课题:

(1)、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2)、触:碰、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 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5、背景介绍: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己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像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活动设计二:

1、自由阅读课文,认读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

颛顼 折 星辰 水潦 尘埃

2、指名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指出其读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最后根据情况,教师可范读)

3、运用六读法,理解翻译文章:

明确六读法: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明确学法:因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在总结时提出,由其他同学或是老师解决。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昔();为();触();折();

维();绝();故();满();

归();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共 工 与 颛 顼∕争 为 帝;

②、怒 而 触∕不 周 之 山;

③、故∕日 月 星 辰∕移 焉;

④、故∕水 潦 尘 埃∕归 焉;

4、结合素材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复述文章内容:

5、展开想象翅膀,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1)、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

略:

(3)、为什么天倾其西北而地其陷东南?

略:

6、鉴赏品读体味,畅谈感受体验。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7、想象能力培养:

假设你拥有万能的力量,要什么东西就可以有什么东西,要什么能力就可以有什么能力。那么你最想要什么,你拥有了它,你愿意干什么?

课后小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作业: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体现“一读为本”的理念,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教师适当点拨辅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但要读懂内容,更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3.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喜爱文言文。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2.理解重点句,领悟文中所蕴涵的道理。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1. 与学生探讨关于女娲的故事;(请学生们畅所欲言)2. 老师以故事的形式的形势导入:

(故事今说)据传说,颛顼是皇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神,长者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的很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利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定了一个计划,把土地高处的土运去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地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气急之下,共工架起飞龙,来到半空,猛的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的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流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绷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

共工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说“苍天后土在上”,谈的就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小朋友们,听了老师讲的这篇故事,大家了解了人类的来源了吧,现在老师带领大家来感受一下古文带给我们的魅力 原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很多小朋友读到这里有很多字词不懂,现在老师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用其他颜色的笔标注自己不会的词语,老师与大家一同来解释。昔者:从前。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皇帝的后裔。触:碰,撞

维:大绳子,系在大地上的绳子。绝:断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水潦:泛指江湖河流。

大家能够顺利的理解这篇神话的意思了吧?(请学生们畅所欲言)问题: 1.共工在这个故事里是个什么形象? 2.共工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

3.共工与颛顼争领袖的事件,引发了什么情况的发生?怒触不周山 4.共工愤怒的触不周山导致了什么结果?天地巨变焉。结束:

将这篇神话讲给身边的朋友。

第三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学习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学习设计

江山实验中学叶知文

教学目标:

1、诵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想象和创新能力。

一、导入: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是否发现日月星辰都无一例外地向西北移动;当我们俯瞰江流时,我们是否发现滔滔江河都千篇一律地向东南流去。(ppt1)可是你是否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也许这节课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答案!

二、初读文本

1、请同学们大声、流畅地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师巡回聆听)——正音——节奏(ppt2)——齐读。(生齐读课文。)

2、默读全文,标注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可以联系上下文采用猜读法试着解决)

预设:维、绝两字演变及说文解字及常用字(详见ppt3、ppt4、ppt5)

3、三读文本,用自己的话翻译文本。(ppt6)

三、细读课文思考:(我们采用“对答式”朗读检验一下默读效果。老师出示问题,同学们用原文回答。可以抢答。)

A、文章所记是何时之事?(ppt7)明确:昔者。

B、发怒时所干何事?(ppt7)明确:怒而触不周之山。C、后果怎样?(ppt7)

明确: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四、品读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

A、共工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请借助“相关链接”回答。

(屏显ppt8ppt9)共工,神农氏之后,非常重视农业。为了发展农业,他制定了一个计划:把高处的土运往低处,以扩大耕地面积;高地去平,以利于水利灌溉。颛顼不赞成这种做法,煽动部落民众,使共工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共工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了下来。

(讨论预设)

生1:共工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所以就去撞不周山。师:他有什么事得不到民众的支持? 生2:争夺部落首领。

师:他为什么要争夺部落的首领?

生3:因为他制定了一个计划,想把高处的土运往低处,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利于水利灌溉。

师:这个计划很好呀!可是,他为什么还是要去撞山呢?

生4:因为颛顼不同意他的计划,还煽动部落民众一起来反对他。师:那共工到底为什么去撞山? 生4:为了造福人民。师:原来,他是为了把地势改造得好一些,让地理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B、你如何看待共工的“怒”?(ppt10)(引导学生评析共工这一“神象”,不作强制性的说教,只为引导学生如何看待问题)

C、盛怒之下的共工,触向不周山,结果导致天柱折、地维绝,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ppt12)(生写50字以上片段)(可以出示图片(ppt13、ppt14、ppt15)适当提醒)

生展示: 预设:《史记·五帝本纪》片段(ppt16)及女娲补天故事(ppt17)加以佐证,肯定想象的魅力!

结束语(预设)

同学们,你们看,古人的想象多么奇特呀!(在“人”与“自然”之间板书“想象”)其实,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江河流水滚滚向东,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共工去撞山这些现象也存在,共工不去撞山这些现象也存在。可是,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想呢?

(预设)生1:远古的人们不知道太阳为什么要从东升起,而要从西边降落,也不知道江河流水为什么要滚滚东流而去,就想象是共工把山撞了才造成了这种现象。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遐想,或一种猜想。

师:哦,远古的人们无法解释日月的东升西落与河流的东流入海,所以他们就借助美妙的神话来认识和探索自然。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类总是通过神话,幻想征服自然。到了科技文明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在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你们知道一点点吗?(预设)

生1: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探索月球的奥秘。生2:人们探索地球是不是圆形的。

生 3:人们探索宇宙中还有没有第二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生4:我们中华民族以前是靠想象征服自然,现在是在着力探索自然,嫦娥一号、二号能够升天探索月球;神舟五号、六号、七号的相继升空;还有2011 年,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也完成了对接。

师:说得太好了!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航天科学家正在我面前慢慢成长。结束语:(视时而定)

共工怒触不周山,让地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地形改变之后,人们的农耕生活呈现出了怎样的状态呢?请你课后再次发挥想象,描写出农耕生活的美好画面,实现共工没有实现的愿望,打造更为美丽的神话。

第四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古代神话英雄夸父,这一节,我们再认识一个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古代神话英雄——共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作品介绍 1.介绍《淮南子》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安有心在天下一旦发生变乱时取得政治主动,积极制作战争装备,集聚金钱,贿赂汉王朝的地方实力派。又日夜研究军事地图,暗中进行作战部署。淮南国贵族违法的事件逐渐有所败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时,刘安终于发起叛乱。然而叛乱迅速被汉王朝成功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2.课文相关资料: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3.何谓“五帝”?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4.“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三、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四、课文翻译

1.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2.师生交流

(1)重点词语:

①昔者:从前 ②触:碰、撞 ③折:折断 ④维:绳子 ⑤绝:断 ⑥焉:于此(兼词),这里,那里 ⑦不满:塌陷 ⑧潦:积水 ⑨归:流向(2)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

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五、合作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2.读完课文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3.“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4.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6.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明确: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3)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六、课文总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2)。

板书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经过:败后怒锄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第五篇:共工怒触不周山》说课稿

《共工怒触不周山》说课稿

百里中学

郭英英

一、说教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的挑战,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一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3.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教学法、激发想象法,探究讨论法。

诵读教学法:根据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文言知识,体味故事的深刻意蕴。

激发想象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想象中丰富了神话的内涵。

探究讨论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活跃思想、开拓思维,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a.自由读 b.指名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背一背。

(七)作业

六、说教学反思:

教者认为本节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时间把握的不够好,前松后紧。

2、教者精神状态欠佳,声音不够宏亮,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大部分学生学习热情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思想不集中,学习效果较差,教者应加强监控。

4、在指名学生背诵后,应再进行一次集体背诵,加深学生的理解。

下载《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工怒触不周山》说课稿

    《共工怒触不周山》说课稿 说教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材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 探险的文章, 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 精品教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主备人: 集备时间: 授课人: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本文表现了共工怎样的精神? ___......

    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25、《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教师寄语: 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

    《共工怒触不周山》听课心得

    《共工怒触不周山》听课心得 七语谢晓明 本周第二次组内互听课,我在七(5)听了胡晓波老师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胡老师的课堂活跃而不浮躁,扎实而不沉闷,让我收获良多。 课堂基......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学案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学案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夸父逐日》选自: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它们都是 (体裁)。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结果是:“ ”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