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岁和其他》1轮复习教案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3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73-74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十八岁和其他》一轮复习教案
第1课时
一、课文理解
本文分为四部分。每一个小标题是一个部分。第一部分,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表达了作者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到来时复杂的心情以及对孩子的爱与理解。
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父子之间应该以理解和交流来化解矛盾。第三部分,对孩子谈论“读书的苦乐”,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提出读书的建议,劝勉孩子好好学习,把握大好的学习机会。
第四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谈对青春的理解,劝勉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课文小标题的运用体现出清晰的写作思路,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在行文方式上,作者采用书信体,以谈话的形式与孩子展开倾心的交流。这种方式,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让人产生亲近感,拉近了同孩子的距离,便于与孩子展开心与心的沟通。语言朴素、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一个父亲的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让人读后无不为之动容。
二、字词积累
1、词语注音
迷惘
炫耀
沉湎
眷恋
黏着
譬如
怪癖
摭拾zhí shí
憎厌
引吭试啼
2、易写错的字词
欣慰
晨曦
急躁
挚友
竞争
废寝忘食
欣欣向荣
壮志消残
3、应掌握的成语
似水流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流年,光阴。
意犹未尽:一般被用来形容一些小型活动的感想,比如旅行、读书、吃饭等,形容该活动给人的感觉很好,结束之后还没有尽兴。
容销金镜:美丽的容颜在镜子里消失了,比喻佳人逝去。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三、文学常识
1、杨子,本命杨选堂,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行政院参事兼编译室主任、中央银行行务委员会等职。后任《联合报》副社长、社长、中国论坛发行人、《联合晚报》发行人,现任联合报系副董事长。
2、新月派: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文艺流派,代表人物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3、屠格涅夫:俄国作家;肖洛霍夫,苏联作家。惠特曼,美国诗人。
四、名言名句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缕曲》)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3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73-74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第2课时
五、备考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炫耀 xuán
涉猎 shè
怪癖 pǐ
初露 lóu B.枝桠 yā
溺爱 nì
晨曦 xī
蓬莱 péng
C.蛮横 héng
感触 chù
茁壮 zhuò
宠爱
chǒng
D.说教 shuō
摭拾zhí
甫健 fǔ
憎厌 z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鞭策
沉湎
急燥
意犹未足 B.惆怅
诧异
抹煞
引吭试啼 C.琐碎
迷惘
遨游
容消金镜 D.眷恋
奥悔
翱翔
壮志消残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现在你正为准备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我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虽然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B.孩子,从小我丧父,没有享受到父爱。
C.想起一手托起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
D.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
4、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或下文衔接紧密的一组是()
①
,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枝桠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
②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A.①春夏之交,群峰碧绿
②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B.①群峰碧绿,春夏初交
②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C.①春夏初交,群峰碧绿
②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D.①群峰碧绿,春夏初交
②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诗人说:“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B.怎么,昨天和今天,竟是十八年的光阴了!
C.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缘溺爱你的!D.你读过《金缕曲》吧,劝君惜取少年时,孩子,多珍重!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杨子在他儿子东东十八岁生日的时候,给东东写了一封缠绵悱恻的信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爱和希望。
B.青春岁月似水流年,不知不觉2014年已过去几个月了。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
C.看《中国达人秀》,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家有“达人”,一定其乐融融。
D.有些干部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说话做事态度傲慢,遇到事情还经常推诿扯皮,实在谈不上什么斯文。
(二)阅读理解
(一)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3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73-74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双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孩子,我希望我们不致有这么令人不愉快的关系。其实,在这“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你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你如何指责这一类的行为,你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在“两代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东东,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你可以在我的书架上找到),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解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孩子,我从小丧父,没有享受过父爱,也没有机会服从或反抗父亲。但是,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后悔莫及!
孩子,我可能有许多错误,你也可能有许多错误,可是,希望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樜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我,当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对你们“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的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
孩子,我真希望你们兄妹,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让我们共享你们的喜乐,分担你们的烦恼。
1.下列不是作者认为造成“两代人的矛盾”原因的一项是()
A.下一代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
B.许多做父母的“错”都是出于对子女的爱。C.一部分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
D.一部分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无条件否定。2.下列不是文中指出的解决“两代人的矛盾”的方式的一项是()
A.理解尊重
B.交流沟通
C.追赶时代
D.平等信任 3.作者以朋友的身份与子女倾心交谈。下列对这种谈话式的行文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朴素真挚,亲切自然。
B.远离了板起面孔说教,拉近了同子女的距离,让子女产生亲近感。
C.便于子女了解父母的艰辛生活和良苦用心。
D.便于建立充分理解、尊重与信任的氛围,使子女受到心理的震撼和感化。
4、文段中为什么把“成熟”“独立”这两个词加引号?
(二)东东: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似乎,抱着初生的你到医生处诊治你的“脱肠”,半夜喊破喉咙把医生从睡梦中叫起,那种焦急忧虑,还像是昨天的事。似乎,你刚能坐起,我在院子里为你拍照,假日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骑椅上到处炫耀,那种激动喜悦,也还是昨天的事。怎么,昨天和今天,竟是十八年的光阴了!a诗人说:“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这正可引来描述我突然想起你已是十八岁的心情。你也许会笑我,我就是那么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呢!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3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73-74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十八岁有许许多多的令人沉湎眷恋的回忆。b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c一位日本作家也说:“当孩子在你身边的时候,”多宠爱他们吧。不要等到你不能宠爱他们时再来后悔。”d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
孩子长大了,许多父母都会感动到一些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因为,孩子长大了,便不再整天黏着你了,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朋友和活动天地;他不再那么依顺,他甚至开始反叛了。但是,对于我,反倒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了。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是不?
东东,让我以这样的心情来祝贺你的十八岁生日。
1.联系上下文,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阐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孩子长大了,父亲有的只是高兴,所以感到“欣慰”。
B.“欣慰”的是孩子长大了,作为父亲有了可以谈话的朋友,甚至这个朋友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
C.“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时光流逝,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
D.作为父亲有着盼望孩子长大成人的“欣慰”,也有无法再像孩童时期那样去把握孩子的“迷惘”。
2、“我不知道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夹杂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而曾使你难过”这句话,应填入的位置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文章中有许多意蕴深厚、感情丰富的句子。理解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的含义。
第二篇:《青春》1轮复习教案(推荐)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3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81-82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青春》1轮复习教案
课题:《青春》 课型:复习课时2课时
教法:讲授,练习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雪林的生平和作品;
2、学习本文在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写作特点,感受作者笔下青春的美;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抒情散文的能力。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的含义 难点:两代人矛盾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我很重要》关于亲情、友情、事业的段落的情况。
二、作者介绍
苏雪林(1899-1999)原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一生跨越两个世纪,杏坛执教50载,创作生涯70年,出版著作40部,先后在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大、成功大学任教。笔耕不辍,被誉为“文坛的常青树”。与冰心、凌淑华、冯沅君、丁玲并称为上世纪三十年代五大女作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绿天》;自传体小说《棘心》;文学评论集《青鸟集》;随笔集《屠龙集》;短篇小说集《蝉蜕集》等。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譬喻
蓊然
矮椽
呢喃
新吭
衔泥运草
嗫嚅
惺忪
潋滟
葱茏
冷峭
奋鬣扬蹄
粲然如玉
尘垢
洗濯
斨残
銛利如霜
嫫母
矜庄
媸妍胖瘦
相斫为高
眙愕相顾
嗜欲
堕落
四、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讴歌青春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外在形貌和内在精神两方面着笔,指出青年是透明的、清洁的、爱美的、没有年龄之分和美丑之别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无穷的创造力和不可限量的未来。也写到了有些青年不乏坎坷和不幸。作者满含深情,对青年既有细腻的描摹,又有充满激情的赞美,同时还有谆谆的告诫。
课文结构精巧。题目虽为“青春”,开篇却宕开一笔,先从四季之春写起,借万物之生机,传生命之律动,看似写春季景色,实为写生命之花季,由此对青春的抒写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文章语言优美而典雅,大量对偶和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情感的抒发更为酣畅淋漓。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赞美春天之美。这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从春的若隐若现到春光烂漫的新鲜世界,写出了春天的生机、清新、美好。
第二部分,赞美青春之美。
第三部分,指出青年若有明智淡泊之心,便会健康发展,前途更远大。
第2课时
四、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3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81-82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A.斨残qiāng
袒露lòu
尘垢gòu
B.温煦xù
矜持jīn
媸妍chī
C.徘徊huái
踱步dù
洗濯zhuó
D.潋滟liàn
蓊然wēng
羡慕x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媸妍
浩瀚
呢南
撒娇 B.嗫孺
斨残
磅礴
马驹 C.洗濯
惺松
衔泥
冷峭 D.譬喻
点缀
黄莺
屋椽
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树枝间新
叶芽,稀疏琐碎地
着,地上黄一块,黑一块,又浅浅的绿一块,看去很不顺眼,但几天后,便成了一片蓊然的绿云,一条缀满星星野花的绣毡了。压在你眉梢上的那厚厚的灰黯色的云,自然不免教你气闷,可是它转瞬间会化为
的轻烟,的小雨。
A.透出
点缀
如纱
如酥
B.点缀
透出
如酥
如纱 C.点缀
透出
如纱
如酥
D.透出
点缀
如酥
如纱
4、对下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几天没有出门,偶然涉足郊野,眼前竟换了一个新鲜的世界。到处怒绽着红紫,到处隐现着虹光,到处悠扬着悦耳的鸟声,到处飘荡着迷人的香气,蔚蓝天上,桃色的云,徐徐伸着懒腰,似乎春眠未足,还带着惺忪的睡态。流水却瞧不过这小姐腔,它泛着潋滟的霓彩,唱着响亮的新歌,头也不回地奔赴巨川,奔赴大海……
春是烂漫的,春是永远的向着充实和完成的路上走的。
A.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活力。B.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C.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D.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活力。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十四、五岁或十七、八岁的健美的青年向你走来,先有爽朗新鲜之气迎面而至。B.至于二十七八岁或三十一二的人---当时文风初开的内地学生年龄是有这样的---在我们这些比较年轻的一群看来,竟是不折不扣的“老太婆”了。
C.生于寒苦之家,半饥半饱地挨着日子,既无好营养,又受不着好教育,这种不幸的青年,又何尝不多!咳,这也是春天,这也是青年?
D.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谁说不是一条真理?
6、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所谓“青年的液汁”,这真是个不舍昼夜滚滚其来的源泉,它
于你的血脉,于你的四肢,于你的全身,永远要求向上,永远要求向外发展。A.充盈
泛滥
流转
B.泛滥
流转
充盈 C.流转
充盈
泛滥
D.流转
泛滥
充盈
阅读理解
青年是没有年龄高下之别的,也永远没有丑的,除非是真正的嫫母和戚施。记得我在中学读书时,眼中所见那群同学,不但大有美丑之分,而且竟有老少之别。凡那些皮肤略为粗黑,眉目略为庸蠢,身材略为高大,举止略为矜壮些者,总觉得她们生得太“出老”一点,猜测她们年龄时,总会将它提高若干岁。至于二十七八或三十一二的人──当时文风初开的内地学生是确有这样年龄──在我们这些比较年轻的一群看来,竟是不折不扣的“老太婆”了。这样的“老太婆”还出来念什么书,活现世!轻薄的同学的口角边,往往会漏出了这样的嘲笑。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3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81-82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现在我看青年的眼光竟和以前大大不同了,媸妍胖瘦,当然分辨得出,而什么“出老”的感觉,却已消灭于乌有之乡,无论他或她容貌如何,既然是青年,就要还他一份美,所谓“青春的美”。挺拔的身躯,轻矫的步履,通红的双颊,闪着青春之焰的眼睛,每个青年都差不多。从飞机下望大地,山陵原野都一样平铺着,没有多少高下隆洼之别,现在我对于青年也许是坐着飞机而下望吧?哈,坐着年龄的飞机!
1、为什么作者说“青年是没有年龄高下之别的”?
2、为什么现在“我”看青年的眼光与从前大不相同?
3、“坐着年龄的飞机”是指什么?
4、为了说明青年没有年龄、美丑之分,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因为青年充满朝气,所以没有细致的年龄的概念。
2、因为“我”从精神状态来看待青年,所以与从前年轻时单纯注意年龄大小不同了。
3、指作者能从精神状态的高度审视青年的内涵。
4、对比。即以自己年轻时对青年的看法和现在对青年的看法作对比。
教后小记:
第三篇:《永远的校园》1轮复习教案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3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永远的校园》复习教案
第1课时
一、作者简介
肖复兴,当代作家。1947年生,祖籍河北沧县,自幼长于北京。曾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后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肖复兴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等;散文集《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蓝调城南》等,报告文学集《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选》《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等,近著有《我的人生笔记》《绝唱老三届》《其实奥运会已经开始》。
二、听写下面的词语
萧瑟
花瓣
流淌
校徽
与日俱增
葳蕤
适得其所
偌大
安谧
超凡脱俗
过滤
弥漫
世外桃源
稍纵即逝
喧嚣
怅惘
曲径通幽
纷至沓来
彬彬有礼
绿意葱茏
荡然无存
沧桑
巍峨
馥郁
三、成语释义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纵,放;逝,消失。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愿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曲,弯曲。径,小路。幽,指幽深僻静之处。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纷,众多。沓,多,重复。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四、近义词辨析(1)留恋
流连
“留恋”指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对象通常指故乡、母校、亲人等与自己的经历有过密切关系的人和事。“流连”指受吸引而不愿意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例如:
那种生活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流连在迷人的海边景色之中。
(2)绿树成荫
绿草如茵
“绿树成荫”指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绿草如茵”意为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毯子。“荫”和“茵”的含义不同。例如:
我们坐在绿树成荫的峡谷里的岩石上。
山下青杉翠柏,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牧民的毡房点缀其间。
五、课文理解
本文从内容上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简要交代作者与校园相关的生活经历,点明校园对于他生命的重要性,并引起下文对校园的回忆和思考。第二部分(2-3):写作者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的经历和感受。第三部分(4-8):写作者作客于厦门大学和天津大学的所见、所感。第四部分(9-11):写与儿子的读书生活密切相关的两所校园----北京大学和一所中学,抒发了对校园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3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文中所写的五所校园,有大学,有中学;有中国南方的校园,有北方的;有作者的母校,有儿子的母校,有父子两人共同的母校,还有作者曾经作客过的校园。这五所学校,都是作者生命中经历的学校,而且是给了作者深刻印象、刻印在作者生命力的校园。可以说,这五所校园,是作者所经历过的校园的缩影,凝缩着作者对校园永远的记忆,凝缩着作者对校园永远的热爱、眷恋、向往、珍惜之情,也凝缩了作者对校园永远的祝福和对青年学子殷切的劝勉---永远珍惜校园,珍惜青春。
本文题为《永远的校园》,还有另一层含义: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和生命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性,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是永远的;即使我们不在了,它会承载着岁月和历史的痕迹,承载着青春的梦想,永远地存在下去。
第2课时
六、阅读理解
(一)1978年的冬天,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到这所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二进宫”,因为在1966年时就考入了这所学院,“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让我和它阔别了12年,也和校园阔别了12年。当我重新回到校园时,已经31岁了,虽然有些苍老,但感觉还是那样年轻,这种感觉来自我自己,也来自校园。我总想起报到的那一年冬天,躺在宿舍的二层铺上睡不着觉时,听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萧瑟的声音,我总想起第二年的春天,一眼望见校园里的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我第一次走进这所校园参加考试,就是先看见这一架紫嘟嘟花瓣的藤萝的,那时我才19岁。重现的旧景旧情,往往能使人产生幻想,以为自己和校园都依然像以往一样年轻。实际上,我和校园都已经青春不在了。尤其是逝去的岁月并不是在校园里流淌,而是渗进在荒芜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校园里没有留下我的足迹,校园只给予我一个伤痛的符号。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伤痛的符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没有给作者知识,只留给他许多痛苦的回忆。
B.作者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是“二进宫”,校园让他感慨万千。C.作者为“我和校园都已经青春不再”感到伤心。
D.作者的青春是在北大荒度过的,他想在校园读书而不得,想到校园便感到心痛。
2、下列对划线句子中的两个“我总想起”表达的感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自己初到大学报到和后来的学习生活记忆深刻,充满感情。B.写出了作者对所在大学冬夏两季不同景色的感叹。C.写出了作者对校园生活的无比热爱。
D.写出了作者深情感受大学、感受校园青春的行为和情感。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写作者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的心理感受。B.回忆作者第一次走进中央戏剧学院的心理感受。C.感慨自己的青春没有留在校园,而留在了北大荒。D.作者虽已31岁,但重回校园,仍然有年轻的感觉。
(二)第二天清早,我漫步在校园的甬道上,一直走到主楼前的飞珠跳玉般的喷水池旁,我更体会到只有校园才会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氛围。看着那么多年轻的学生,或捧着书在读,或拿着饭盒急匆匆地在走,或抱着球风一样在跑,身影消失在操场上、饭厅里和绿阴蒙蒙的树丛里、晨雾里,让我很羡慕他们。我想,如果能让我重返校园,无论是读书还是教书,我一定会比以前更珍惜,更认真。我当时真的这样想,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校园更美好,更让人感动 蔚志升2014-2015学年第2学期13高幼语文教案
教案总第 教案审阅人:张玉娜
呢?也许是走过了一些别的地方,看到了一些不愿意见到的事物,才对校园别有一番情感?也许校园本身却是相对清纯清白一些而让人产生一种世外桃源的错觉吧?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污染的越来越严重了。同时,我也想:青春真是一刹那,稍纵即逝。我眼前的这些可爱的学生一般只能在校园里呆4年,即使读硕士、博士,也就7年或10年,他们很快都得离开校园,都的和我一样迅速被这个强悍的外部世界同化而变老。那次,我在天津大学住了十多天,一直到把那部长篇小说录音完。十几个清晨和夜晚,我都在校园和学生在一起,便也和校园外的喧嚣隔绝了十几天,感受到久违的青春气息,虽然有些伤感和惆怅,但美好难再。后来,我把这部长篇小说的名字叫做《青春梦幻曲》。
1、文段开头用排比的方法描写了大学生在校园的不同场景,意在表现什么? 答:意在表现只有校园才会有的独一无二的氛围和作者的羡慕之情。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说说二者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校园更美好,更让人感动呢?
(1)改为陈述句: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校园更美好,更让人感动。
(2)表达效果的不同:原句用反问的方式,使语气更生动、更强力,更有感染力。陈述句则弱得多。
3、为了表现主题,简要说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外部世界的“污染”“强悍”“喧嚣”来反衬校园的青春美好。
4、按照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文段可以分为三层,在原文进行标注,并说明每一层所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记叙
5、仿照下了句子,用加点的词另写一个句子。
即使我们不在了,照片还在,校园还在,永远的校园会为我们作证。
示例:即使愚公不在了,他的儿子还在,他的孙子还在,他的子子孙孙会为这一宏伟目标挖山不止,直到成功。
教后小记:
第四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它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台湾作家杨子是如何与他的孩子进行沟通的。
二、阅读讨论
课文有四个版块。让学生同桌之间逐版块进行讨论。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
(2)激动喜悦
(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怎样理解“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提示: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段中“这样的心情”指什么?
提示:“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段);“会情愿溺爱你”(第2段);“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
(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
(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
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
苦:我 “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乐: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与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进行比较。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的环境不允许。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作者对孩子的希望:
(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
(2)惜时如金。
三、文章鉴赏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一)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提示: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
(二)小标题的运用有何作用?
提示: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三)文章的行文方式有何特点?
提示: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四)这种谈话式的行文方式决定了文章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语言是平凡的,但对孩子的爱却是伟大的。
四、老师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
会对父母感恩。老师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后,能更好的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尝试多和父母沟通,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同样的,也要多理解父母。
第五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以自读体悟的形式来读此文。设计以四部分,下达四种要求,来让学生边读边悟。后以讨论的形式来解读要求和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四种要求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读体悟。交流、讨论。总结全文。教师点拨。
读时还要划出有关词语。
第一部分:共四节,前三节请你各用一句话来概括文段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与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1段作者把十八年的光阴感同于昨天和今天的区别,实际上是父母之爱最真切地表露。但在字里行间,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份父母之爱当作功绩来叙述,而是在与孩子的对话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对孩子的那种理解与尊重。
第2段延袭了这种写法,“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杂夹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些话是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
第3、4段写自己面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和开怀,以一个至友的身份祝贺孩子十八岁生日。
第二部分:回答------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有哪些?(P21二 2题)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向孩子指出在两代人的冲突中,许多做父母的“错”依然是出于对子女的关怀;二层为孩子分析在两代人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经历谈到当年自己盲目反抗母爱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三层告诉孩子,两代人之
间可能都会犯些错误,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是“父与子”之间不断地交流与了解。
第三部分:读书,苦在哪里,乐在何处?
第三部分,对孩子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
这一部分作者为孩子谈读书,实际上也是谈人生。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以自己对读书的理解表达了对孩子的同情,同时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即“我”虽然同情你的读书之苦,但“我”不能不鼓励和要求你,甚至鞭策你尽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只有今天忍受了读书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问海洋中其乐融融。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与尊重的体现。
第四部分:请画出三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第四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
这一部分作者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戒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达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
特别说明,文中的父子平等交流,成为朋友,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现实中,中国的传统父子间沉默的较多,我们不能因此怪父亲不开放不现代,要多理解上一代人。理性地分析问题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我们也要有理性看问题的态度。可补充的内容及句子。俗语:多年父子成兄弟。
日本歌曲《北国之春》歌词:
家兄酷似老父亲啊,一对沉默寡言人,闲来可曾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亚洲人传统的父子关系之一斑)。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包含了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表现了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