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教学目标、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3、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4、能够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讨论时交流、表达。
讲授学案
一、导入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一曲《父亲》,诠释尽了父爱,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它像茶平淡而亲切。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于我们的亲人来说,我们就是整个世界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箴言——《十八岁和其他》。
二、课内探究
1、在孩子十八岁到来时,作者的心情怎样?请概括。
欣慰——孩子长大了 迷惘——似水流年
焦虑忧虑(半夜求医)
激动喜悦(拍照坐车)后悔——是否有责备而使你难过
开怀——有一个谈话的朋友(挚友、知己)
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真挚而又火热的爱心。
专题交流一 :我们也到了和东东差不多的年龄,我们的父母也在以他们的方式养育着我们,请在你的记忆中搜索一下,和同学交流最令我们难忘的片段。2、孩子十八岁了,两代人产生了矛盾,原因是什么?请概括。作者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法?请概括。
原因:A、孩子:
1、流行观念影响;
2、对父母无条件否定;
3、盲目反抗,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 B、父母: 愚昧、落伍
根本原因:缺乏平等的交流、沟通和理解
解决办法: A、孩子:
避免流行“父与子”观念的感染;不要轻率否定 B、父母:
了解同情;思想跟上时代 根本方法:交流、理解、尊重
专题交流二 :同学们,你们同父母有矛盾吗?有哪些矛盾?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学生交流后出示图片)
平等,对话,理解,尊重
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读书的苦乐”中谁苦谁乐?为什么?我对你目前读书的态度是什么?
孩子苦——考试升学——压力大
我及古人乐——光宗耀祖、十年寒窗——压力小
态度:同情却不得不鼓励,甚至鞭策。
期盼“读书乐”“乐读书”。
读书苦不苦?读书确实很苦,也难怪有那么多人讨厌书、痛恨书。读书很苦,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并把书视为生命,对书孜孜以求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萤囊映雪读书的苦与乐并不矛盾 先苦后乐,苦中寻乐
苦与乐是读书两种高低不同的境界 读书最乐4、在孩子十八岁之后更远些,作者希望孩子如何对待青春?
永保赤子之心
惜时如金
【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文章是扬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下的,文章共分四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约。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1、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2、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3、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理解和尊重是大家都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可是大家想过没有,这是双向的,只有双向的爱才是和谐的、完整的。父母爱孩子,孩子也应该爱父母。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大家有没有为父母“计深远”呢走进生活
真诚写作
当我们每个人沉浸在内心的感动和反思时,我们才发现,其实亲情一直在我们心中,它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每一刻快乐和不快乐。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心中的话大声说出来,告诉父母,我们爱他们,也将永远记得他们的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论语》的相关常识,了解孔子生平(略)和教育思想(详)。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字、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了解文中孔子的弟子们的志向,树立自己正确的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2.了解重点字、词、句意思,能够通译全文
3.以“志”为文章的核心,了解四位学生的性格和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各自的评价,讨论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山东旅游么?如果有同学去过,那么一定去过孔庙。孔庙是为了纪念谁啊?(孔子。)对,就是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今天啊,我们就要走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走进孔子的课堂。
(二)阅读课文: 1.学生齐读。
2.音频范读,对照刚才的齐读,标注出读错的字音。3.学生自由朗读。
(三)合作学习:
1.重难点字音:
俟(sì)
莫(mù)
甫(fǔ)
哂(shěn)
相(xiàng)铿(kēng)
沂(yí)
喟(kuì)
雩(yú)
冠(guàn)
2.逐字逐句疏通文意,过程中注意特殊句式的学习和掌握。
例:(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即“则以何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3)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4)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3.课文分层:
(1)第一层():孔子问“志”。(2)第二层(2 —12):学生谈“志”。(3)第三层(13—17):孔子评“志”。
4.以“志”为核心,展开讨论。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志向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学生述“志”的态度。
A.子路——哂之: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B.冉有——叹之: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C.公西华——惜之: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D.曾皙——与之: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3)结合课文中孔子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A.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B.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5.展开交流,互述志向。附:板书设计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则非邦也与
孔子问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学生谈 志
孔子评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
第二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它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台湾作家杨子是如何与他的孩子进行沟通的。
二、阅读讨论
课文有四个版块。让学生同桌之间逐版块进行讨论。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
(2)激动喜悦
(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怎样理解“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提示: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段中“这样的心情”指什么?
提示:“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段);“会情愿溺爱你”(第2段);“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
(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
(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
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
苦:我 “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乐: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与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进行比较。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的环境不允许。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作者对孩子的希望:
(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
(2)惜时如金。
三、文章鉴赏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一)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提示: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
(二)小标题的运用有何作用?
提示: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三)文章的行文方式有何特点?
提示: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四)这种谈话式的行文方式决定了文章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语言是平凡的,但对孩子的爱却是伟大的。
四、老师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
会对父母感恩。老师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后,能更好的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尝试多和父母沟通,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同样的,也要多理解父母。
第三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以自读体悟的形式来读此文。设计以四部分,下达四种要求,来让学生边读边悟。后以讨论的形式来解读要求和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四种要求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读体悟。交流、讨论。总结全文。教师点拨。
读时还要划出有关词语。
第一部分:共四节,前三节请你各用一句话来概括文段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与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1段作者把十八年的光阴感同于昨天和今天的区别,实际上是父母之爱最真切地表露。但在字里行间,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份父母之爱当作功绩来叙述,而是在与孩子的对话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对孩子的那种理解与尊重。
第2段延袭了这种写法,“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杂夹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些话是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
第3、4段写自己面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和开怀,以一个至友的身份祝贺孩子十八岁生日。
第二部分:回答------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有哪些?(P21二 2题)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向孩子指出在两代人的冲突中,许多做父母的“错”依然是出于对子女的关怀;二层为孩子分析在两代人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经历谈到当年自己盲目反抗母爱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三层告诉孩子,两代人之
间可能都会犯些错误,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是“父与子”之间不断地交流与了解。
第三部分:读书,苦在哪里,乐在何处?
第三部分,对孩子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
这一部分作者为孩子谈读书,实际上也是谈人生。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以自己对读书的理解表达了对孩子的同情,同时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即“我”虽然同情你的读书之苦,但“我”不能不鼓励和要求你,甚至鞭策你尽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只有今天忍受了读书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问海洋中其乐融融。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与尊重的体现。
第四部分:请画出三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第四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
这一部分作者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戒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达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
特别说明,文中的父子平等交流,成为朋友,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现实中,中国的传统父子间沉默的较多,我们不能因此怪父亲不开放不现代,要多理解上一代人。理性地分析问题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我们也要有理性看问题的态度。可补充的内容及句子。俗语:多年父子成兄弟。
日本歌曲《北国之春》歌词:
家兄酷似老父亲啊,一对沉默寡言人,闲来可曾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亚洲人传统的父子关系之一斑)。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包含了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表现了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第四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灌云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制:葛琼审核:耿恒文2012-9-13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体会和把握作者真诚的反思和殷切的期待;
3.揣摩文章谋篇布局的巧妙性,运用小标题把复杂的命题清晰化;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重难点】两代人之间的心灵交流;谋篇布局的巧妙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十七八岁的关键词:独立 反叛 自尊 敏感 幻想 冲动)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个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互动探究
(一)十八岁
1.作者的心情如何?请概括。
(欣慰——孩子长大了迷惘——似水流年
后悔——是否有责备让你难过开怀——挚友、知己)
2.句子的理解
“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
(三)读书的苦乐
1、“读书的苦乐”中谁苦谁乐?为什么?作者对孩子的读书持什么样的态度?
(孩子苦——考试升学——压力大;我及古人乐——光宗耀祖、十年寒窗——压力小
灌云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制:葛琼审核:耿恒文2012-9-13
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2.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苦与乐不矛盾,先苦后乐,苦中寻乐,苦与乐是两种高低不同的境界)
(四)青春
1.作者希望孩子如何对待青春?
(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惜时如金)
2.延展:
《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探讨:同学们,你们现在也是十八岁了,你们把自己比做什么?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青春,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五、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第五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让爱住我家》,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谈谈对家的感觉,特别是两代人的关系有什么期待。
我们这个年龄正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十八岁是每个人走进成人阶段的门槛,是未成年人与成人的年龄分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稚气未消却又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希望以成人的姿态面向家人与社会。因而,十八岁的孩子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的思考与判断却又缺少理性,难免偏激。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 1
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
苦学 乐学
蒋士铨 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
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 幼时用柳枝拼字
诵诗作为闲时游戏
我为病中母亲诵读
考取举人
我 “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 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 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 ?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 挺秀的树 自负
你??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读题目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全文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六、巩固练习(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