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教学目标、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3、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4、能够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讨论时交流、表达。
讲授学案
一、导入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一曲《父亲》,诠释尽了父爱,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它像茶平淡而亲切。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于我们的亲人来说,我们就是整个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箴言——《十八岁和其他》。
二、课内探究
1、在孩子十八岁到来时,作者的心情怎样?请概括。
欣慰——孩子长大了 迷惘——似水流年
焦虑忧虑(半夜求医)
激动喜悦(拍照坐车)后悔——是否有责备而使你难过
开怀——有一个谈话的朋友(挚友、知己)
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真挚而又火热的爱心。
专题交流一 :我们也到了和东东差不多的年龄,我们的父母也在以他们的方式养育着我们,请在你的记忆中搜索一下,和同学交流最令我们难忘的片段。
2、孩子十八岁了,两代人产生了矛盾,原因是什么?请概括。作者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法?请概括。
原因:A、孩子:
1、流行观念影响;
2、对父母无条件否定;
3、盲目反抗,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 B、父母: 愚昧、落伍
根本原因:缺乏平等的交流、沟通和理解
解决办法: A、孩子:
避免流行“父与子”观念的感染;不要轻率否定 B、父母:
了解同情;思想跟上时代 根本方法:交流、理解、尊重
专题交流二 :同学们,你们同父母有矛盾吗?有哪些矛盾?你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学生交流后出示图片)
平等,对话,理解,尊重
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读书的苦乐”中谁苦谁乐?为什么?我对你目前读书的态度是什么?
孩子苦——考试升学——压力大
我及古人乐——光宗耀祖、十年寒窗——压力小
态度:同情却不得不鼓励,甚至鞭策。
期盼“读书乐”“乐读书”。
读书苦不苦?读书确实很苦,也难怪有那么多人讨厌书、痛恨书。读书很苦,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并把书视为生命,对书孜孜以求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萤囊映雪
专题交流 三:读书的苦乐 以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 甲方:读书快乐 乙方:读书辛苦
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里,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一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他常常带上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满着书,一有空就看
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翻译者王亚南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只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上床去睡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他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中国人,真了不起!”
读书的苦与乐并不矛盾 先苦后乐,苦中寻乐
苦与乐是读书两种高低不同的境界 读书最乐
4、在孩子十八岁之后更远些,作者希望孩子如何对待青春?
永保赤子之心
惜时如金
专题交流四: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青春岁月?
爱迪生:大发明家在18岁时还是一名报务员,但已发明了利用钟机自动发送电讯及二重记报法。21岁时发明“投票计数器”,获得生平第一项专利权。8年后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伏明霞: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18岁的伏明霞跳板、跳台双双折桂。这位14岁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奥运会冠军,在刚刚结束的悉尼奥运会上再次夺金,以四面跳水金牌和迷人的“东方微笑”征服了体坛。
比尔·盖茨:上大学二年级。刚过了18岁生日的比尔·盖茨在读了《大众电子学》杂志上一篇关于一台计算机的文章后,立定创立自己的事业,终成世界“计算机软件大王”。
丁磊:丁磊的18岁在成都科技大学度过。凭借编写软件的天赋,大学毕业后第一年就为自己赚回了l00万。1997年,创办网易公司,现任网易技术总裁。
三、课堂调查
1、当问及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一般会充当什么角色 ? A、单方面给予忠告
B、像朋友一样和我分担 C、作为旁观者,让我自行处理
2、当你和父母有了矛盾,你是怎么做的? A、主动交流
B、不说,等父母先说 C、冷战不理睬 D、吵闹
3、对父母说过“我爱你们”吗? A、有 B、没有
4、你知道父母最需要什么吗?
总结
理解和尊重是大家都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可是大家想过没有,这是双向的,只有双向的爱才是和谐的、完整的。父母爱孩子,孩子也应该爱父母。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大家有没有为父母“计深远”呢
写给同学们的诗
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可能只是一个人; 但对你的父母来说,你可能就是整个世界。把太阳和月亮都给了你的人,为你驱走阴冷和漫漫黑夜的人,那就是你的父母啊!给父母一个可以开心的理由,给父母一生可以欣慰的理由,孩子,不要吝惜你的爱和理解,用感恩的心,永远做父母最可爱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
下面的这幅图片会让你想起哪首诗?
2爱,仅止于爱自己的亲人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让我们理解爱,拥有爱,学会爱,奉献爱,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
六、走进生活
真诚写作
当我们每个人沉浸在内心的感动和反思时,我们才发现,其实亲情一直在我们心中,它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每一刻快乐和不快乐。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心中的话大声说出来,告诉父母,我们爱他们,也将永远记得他们的爱。
父亲(母亲)我想对你说……
字数:800字左右,写在下面的空白页上。
第二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它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台湾作家杨子是如何与他的孩子进行沟通的。
二、阅读讨论
课文有四个版块。让学生同桌之间逐版块进行讨论。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
(2)激动喜悦
(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怎样理解“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提示: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段中“这样的心情”指什么?
提示:“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段);“会情愿溺爱你”(第2段);“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
(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
(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
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
苦:我 “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乐: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与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进行比较。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的环境不允许。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作者对孩子的希望:
(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
(2)惜时如金。
三、文章鉴赏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一)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提示: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
(二)小标题的运用有何作用?
提示: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三)文章的行文方式有何特点?
提示: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四)这种谈话式的行文方式决定了文章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语言是平凡的,但对孩子的爱却是伟大的。
四、老师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
会对父母感恩。老师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后,能更好的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尝试多和父母沟通,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同样的,也要多理解父母。
第三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以自读体悟的形式来读此文。设计以四部分,下达四种要求,来让学生边读边悟。后以讨论的形式来解读要求和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四种要求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读体悟。交流、讨论。总结全文。教师点拨。
读时还要划出有关词语。
第一部分:共四节,前三节请你各用一句话来概括文段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与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1段作者把十八年的光阴感同于昨天和今天的区别,实际上是父母之爱最真切地表露。但在字里行间,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份父母之爱当作功绩来叙述,而是在与孩子的对话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对孩子的那种理解与尊重。
第2段延袭了这种写法,“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杂夹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些话是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
第3、4段写自己面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和开怀,以一个至友的身份祝贺孩子十八岁生日。
第二部分:回答------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有哪些?(P21二 2题)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向孩子指出在两代人的冲突中,许多做父母的“错”依然是出于对子女的关怀;二层为孩子分析在两代人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经历谈到当年自己盲目反抗母爱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三层告诉孩子,两代人之
间可能都会犯些错误,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是“父与子”之间不断地交流与了解。
第三部分:读书,苦在哪里,乐在何处?
第三部分,对孩子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
这一部分作者为孩子谈读书,实际上也是谈人生。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以自己对读书的理解表达了对孩子的同情,同时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即“我”虽然同情你的读书之苦,但“我”不能不鼓励和要求你,甚至鞭策你尽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只有今天忍受了读书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问海洋中其乐融融。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与尊重的体现。
第四部分:请画出三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第四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
这一部分作者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戒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达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
特别说明,文中的父子平等交流,成为朋友,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现实中,中国的传统父子间沉默的较多,我们不能因此怪父亲不开放不现代,要多理解上一代人。理性地分析问题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我们也要有理性看问题的态度。可补充的内容及句子。俗语:多年父子成兄弟。
日本歌曲《北国之春》歌词:
家兄酷似老父亲啊,一对沉默寡言人,闲来可曾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亚洲人传统的父子关系之一斑)。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包含了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表现了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第四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灌云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制:葛琼审核:耿恒文2012-9-13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体会和把握作者真诚的反思和殷切的期待;
3.揣摩文章谋篇布局的巧妙性,运用小标题把复杂的命题清晰化;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重难点】两代人之间的心灵交流;谋篇布局的巧妙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十七八岁的关键词:独立 反叛 自尊 敏感 幻想 冲动)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个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互动探究
(一)十八岁
1.作者的心情如何?请概括。
(欣慰——孩子长大了迷惘——似水流年
后悔——是否有责备让你难过开怀——挚友、知己)
2.句子的理解
“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
(三)读书的苦乐
1、“读书的苦乐”中谁苦谁乐?为什么?作者对孩子的读书持什么样的态度?
(孩子苦——考试升学——压力大;我及古人乐——光宗耀祖、十年寒窗——压力小
灌云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制:葛琼审核:耿恒文2012-9-13
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2.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苦与乐不矛盾,先苦后乐,苦中寻乐,苦与乐是两种高低不同的境界)
(四)青春
1.作者希望孩子如何对待青春?
(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惜时如金)
2.延展:
《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探讨:同学们,你们现在也是十八岁了,你们把自己比做什么?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青春,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五、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第五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让爱住我家》,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谈谈对家的感觉,特别是两代人的关系有什么期待。
我们这个年龄正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十八岁是每个人走进成人阶段的门槛,是未成年人与成人的年龄分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稚气未消却又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希望以成人的姿态面向家人与社会。因而,十八岁的孩子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的思考与判断却又缺少理性,难免偏激。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 1
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
苦学 乐学
蒋士铨 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
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 幼时用柳枝拼字
诵诗作为闲时游戏
我为病中母亲诵读
考取举人
我 “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 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 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 ?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 挺秀的树 自负
你??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读题目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全文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六、巩固练习(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