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4
十八岁和其他
杨子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苦学与乐学
蒋士铨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背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幼时用柳枝拼字;诵诗作为闲时游戏,我为病中母亲诵读;考取举人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1)我挺秀的树 自负 你 ?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四、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五、艺术特色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第二篇:高一语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1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和理解。
2.认识并能处理两代人的矛盾。
3.体会父母之爱,学会感恩。
学习重点: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学习难点: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学习方法:讨论法、分组合作法、联系实际对比法。
上课程序师生互动
一、课前准备(导入)
播放歌曲《一封家书》
歌词如下: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爸爸每天都上班吗?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别舍不得,穿上吧。以前儿子不太听话,现在懂事他长大了。
哥哥姐姐常回来吧,替我问候他们吧,有什么活儿就让他们干自己孩子有什么客气的。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不要让儿子放心不下。今年春节我一定回来
好了先写到这吧。
此致敬礼此致那个敬礼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八号
教师结合歌曲内容,和学生的回答灵活导入课文。
二、作者介绍
扬子原名杨选堂作品《浸洒的花朵》(小说)、《感情的花季》(散文集)
三、字词及课文内容介绍
[字词:学生自己写出,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
十八岁——回忆、心情
两代人的矛盾——原因、办法
读书的苦乐——理解、希望
青春——[重在阅读体会。]
四、体验:两代人的矛盾
1.说说你与父母的一些矛盾,当时你是怎样处理的,感受如何?
2.读课文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说说你的收获,哪些内容对你处理和父母的矛盾有启发?
3.事例探讨:17岁的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的学生,他的母亲要求他每次考试成绩都要排在班级前10名。徐力感到压力很大,重压之下不禁觉得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了,同时母亲提出的要求他也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放学回家吃过中饭后,他的母亲对他又是一阵说教,他感到忍无可忍,便拿了一把铁榔头将母亲杀害。
请你根据从文中得到的启示,分析以上事例,对徐力说几句话。
五、我想对您说:
从以上事例引出懂得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学会感恩的话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许多新的感受,如果你的父母在这里你会怎么说呢?
五、结束:一起背诵《游子吟》结束本课。
学生听完后挑选自己觉得感动的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问一些与学生自己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体会。
如:学生选择“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时,教师:你给家里写过信吗?
学生迅速记忆,在老师的提问下大声回答。
两个学生合作在黑板上写下生字词,其余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完成四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教师提示学生概括的方法:分层法、标题扩展法、找中心句法。
采取《实话实说》的方式,让学生谈自己与父母发生的不愉快,初步谈感受。
找一个同学读文章第二部分,然后探讨两代人的矛盾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随后再看自己学生和父母的矛盾,谈谈新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挥,畅谈看法,教师深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当然这种思考无需学生回答。
学生在《一封家书》的伴奏音乐中,说自己要对父母说的话,教师简短点评,引导深入。
第三篇:《十八岁和其它》教案4
十八岁和其他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教学重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走近“大师”
杨子,本名杨选堂,1921年生,广东省梅县人。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中央银行行务委员等职。后任《联合报》副社长、社长、中国论坛发行人、《联合晚报》发行人。现任联合报系副董事长。研究经济兼长文学,以笔名杨子在报刊开设“杨子专栏”“杨子漫谈经济”“杨子论衡”等专栏,颇受欢迎。著有散文《精神的裸体》《回首拥抱那人》《被宠爱的感觉》《男人的诞生》《春孕》《水柳的诱惑》《感情的花季》《昼夜记》《香囊》《相亲》《杂花生树》《惊喜》《描梦记》;小说《变色的太阳》(曾拍成电影)《欲神》《魔象》《浸酒的花朵》;经济论文集《经济理论活用》《经济理论的落实》《经济小品》。
(二)文题背景及解析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台湾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生存条件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台湾的新生代青年就跟他们的父母在生活方式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父母跟子女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难以理解的“代沟”现象,对此,杨子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课题导入
品味了十六岁花季的芬芳,经受了十七岁雨季的洗礼,十八岁梦季呈现于眼前。当我们怀揣着梦想上路时,父母总是常常扫我们的兴,惹我们烦恼。今天我们 学习台湾作家杨子的散文《十八岁和其他》,也能解除我们的不快。
活动1:对父母可能有很多话,有很多牢骚想说,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倾听,集思广益,想想解决的办法。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等会儿就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结:要冰释两代人的矛盾,只有学会自我反省,要化干戈为玉帛,只能和父母做谈心的知己。长大了,谁都不会忘记是父母的爱把自己养大的,可是不少同学随时一生气,一听到父母的话就生气,烦了、火了、赌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另人满意开怀的,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我想换种说法:“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父母即为人生导师兼为挚友更另人满意开怀的,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父母为最。
第四篇:高一语文相信未来教案4
《相信未来》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
2、熟练朗诵课文,背诵前三段。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走近食指,走近食指心灵。
2、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1年,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以前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收录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也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相信未来》的作者。
二、作者介绍
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食指称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出生在行军路上。“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后来插队,当工人,参军,在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遭受过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78年用“食指”笔名,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为“我一度被愚昧之人侮辱、嘲弄和背后指责”。
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身世如秋雨般凄凉,内心却落日般悲壮”(1978《热爱生命》),这是诗人追求的境界。
9岁的作品:
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这愉快的节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1968年(二十岁)写下了《相信未来》
三、朦胧派介绍
1、“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2、“朦胧诗”的特征
1、心灵化
2、意象化
3、象征手法
4、意象间的“飞白”(“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
3、“朦胧诗”代表人物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顾城《一代人》《远和近》《眨眼》
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北岛《回答》《一切》
四、本文学习重点
1、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及其含义
2、体会富有韵律感的语言
3、把握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1、自由诵读,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重点解读第三节)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在他眼前出现的,不再是灰暗的世界,他要用巨手在海天大幕上,率真而又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2、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穿插背景介绍
六、解读本文意象
A、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为什么否定现在?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现在?
1、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黑暗势力扑灭希望)
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希望被失望所代替)
→灰暗的色彩/残酷的现实
意象由灰暗、凄凉、沉重到明亮,有力量。
B、为什么相信未来?
未来的人们会“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信念、理想
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七、把握主旨:
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定,刚强,和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八、联系现实,课外延伸。探讨交流,关注生活。
问题: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有吗?
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有吗?
明确:像食指这样的经历现在应该没了。
像食指这样的心态现在太缺乏了。
问题:为什么还有大学生跳楼,马加爵杀人?
明确:大学生跳楼――为情――他的鲜花依偎在了别人的情怀。
马加爵杀人――为穷――他认为贫困只能带来悲哀。
明确:虽有苦难折磨,青春仍要坚定信念,越挫越勇,相信未来。
九、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歌
2、朗诵补充材料中的诗歌,把握朗诵的情感
3、自读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4、把《十八岁和其他》及《致家长》带给家长看。仔细阅读他们标画的语句或给你的信,结合文章内容,与父母交流谈心。(《致家长》)见书本第18页。
第五篇: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八岁和其它
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台湾作家杨子是如何与他的孩子进行沟通的。
二、阅读讨论
课文有四个版块。让学生同桌之间逐版块进行讨论。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
(2)激动喜悦
(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怎样理解“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提示: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段中“这样的心情”指什么?
提示:“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段);“会情愿溺爱你”(第2段);“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
(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
(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
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
苦:我 “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乐: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与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进行比较。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的环境不允许。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作者对孩子的希望:
(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
(2)惜时如金。
三、文章鉴赏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一)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提示: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
(二)小标题的运用有何作用?
提示: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三)文章的行文方式有何特点?
提示: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四)这种谈话式的行文方式决定了文章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语言是平凡的,但对孩子的爱却是伟大的。
四、老师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
会对父母感恩。老师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后,能更好的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尝试多和父母沟通,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同样的,也要多理解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