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幼儿进餐礼仪的培养与研究开题报告定
农村幼儿进餐礼仪的培养与研究
开题报告
安岳县永清镇中心幼儿园课题组①
【内容提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决定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是其身心健康的前提。进餐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6岁的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均衡的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个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便会错失良机,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
因此,我们将从幼儿的进餐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进餐礼仪,家园合作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礼仪。
【关键词】农村幼儿 进餐礼仪 培养与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先生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其在健康领域目标第二条中有明确表述: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幼儿时期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神经可塑性大,婴幼儿容易接受影响和教育,并将留下深刻的痕迹,这时良好的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某些行为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处在一
① 安岳县永清镇中心幼儿园课题组成员:徐常贤 付晓妮 唐志秀 刘小利 罗忠见
(一)主体性原则
幼儿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在行为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提高认识,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渗透性原则
良好进餐礼仪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侵入到家庭、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良好的进餐礼仪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即从幼儿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开展各项活动,给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幼儿的行为意识。
(四)自主性原则
幼儿把好习惯当成一种自觉行为,做到主动积极,自觉自愿,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
五、研究的内容、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幼儿进餐习惯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2、各年龄段幼儿进餐技能的指导。
3、各年龄段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行为,并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的对象
永清镇中心幼儿园全体幼儿。通过对实验前与实验后幼儿表现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3.对实施教育后的结果进行检测,记录。
(三)结题阶段:(2017年5月――2017年6月)
1.撰写相关的课题总结和论文。
2.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3.接受课题研究的鉴定结题。
七、研究过程及措施
1.调查了解幼儿进餐行为现状及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A.通过家访、调查、座谈、观察等手段,了解各班幼儿进餐行为的现状(包括餐前是否懂得洗手,能否独立进餐;会不会偏食,用餐时间等)。
B.调查了解幼儿的体检结果与平时进餐习惯之间的相互关系。
C.分析各年龄段幼儿造成进餐不良习惯问题的诸多原因。
2.多方面、多形式地培养各年龄段幼儿进餐行为习惯。
A.利用各种集体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B.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对进餐行为加以示范传授,在现场进行规范的演示,有利于幼儿的进一步的掌握。
C.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为幼儿掌握及巩固良好进餐行为提供的机会和条件。
D.利用环境进行濡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进餐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E.对特殊幼儿进行个案跟踪观察,记录对他们所进行的一些研究方法与手段,以便用来进行个案的研究。
F.密切家园联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农村幼儿进餐礼仪培养与研究》
2.论文:《幼儿进餐不良习惯的现状分析》、《幼儿园餐前活动的形式与方法》、《特异体质幼儿的进餐教育与指导》、《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礼仪》、《怎样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进餐礼仪》、《农村幼儿良好进餐礼仪培养策略》。
3.教案集:《农村幼儿进餐礼仪培养与研究》 4.影像集:《农村幼儿进餐礼仪培养与研究》
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
3.时间保障 幼儿园教科室将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组织培训、集体研讨,以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4.经费保障 幼儿园对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予以全力保障,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的全部费用,如:设备、资料、进修、交流、专家指导、开题、结题、奖励等项费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富熹、方格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学前教育学》虞永平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5.《卡尔·威特的教育》刘恒新译,精华出版社; 6.《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顾荣芳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迅速期,也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智力发展最佳的年龄阶段,及时为幼儿提供所需营养,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促进其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而良好的进餐习惯又是保证幼儿营养摄入的重要前提。营养丰富的食品能否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先决条件是吃进去,若吃不进去,再好的营养食品都无法发挥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有的爸爸妈妈这一代就是独生子女了,孩子在家倍受宠爱。爱吃什么,家长就买什么,根本没有考虑营养的合理搭配与平衡问题。而且,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从而使幼儿养成偏食、挑食、无节制的吃零食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由此可见,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危害着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十分关注问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练习形成,也可以是无意识地多次重复而形成。
进餐习惯:是指幼儿在进餐活动中已经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良好进餐习惯:是指幼儿在进餐时保持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
培养策略:是指在幼儿进餐教育中,教师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幼儿园开展的“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通过对该课题近半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结合研究的对象开展大量的收集、探索等各项研究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对研究的结果较为满意,达到先前的预期效果。探索出有效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家庭指导策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神经可塑性大,婴幼儿容易接受影响和教育,在此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培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良好的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某些行为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尤其学前期幼儿,他们的可塑性强,能够敏锐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规则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进餐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二)研究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和谐发展。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前提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个幼儿,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纠正幼儿偏食、挑食及不良进餐习惯,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是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前提。平衡的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了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杜绝偏食、挑食。英国教育专家通过研究表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幼儿进餐习惯与生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2.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促进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培养。3.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4.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研究内容
1.卫生进餐(餐前洗手,餐后漱口,认真清洗,不拥挤、不打闹、不玩水;注意桌面清洁。)
2.健康进餐(不厌食,能情绪愉快的进餐,不挑食,细嚼慢咽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3.礼貌进餐(不喧哗,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不敲碗筷,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用餐后餐具物归原处。)
4.幼儿进餐技能的指导。
5.加强家园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三)研究重点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观察了解幼儿进餐时所存在的不良习惯,找出形成这些不良习惯的原因,然后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收集相关资料、观察分析、交流研讨并从大量的活动实践中,找出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手段,形成一系列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的准备阶段:2015.9.2—9.25)
成立课题组,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申报课题。进行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研究分工。
第二阶段:(研究的实施阶段:2015.9.26—11.31)1.学习有关理论、经验文章,夯实理论基础。
2.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实施研究,细化研究方案(包括目标、内容、指导方法等方面的整合策略)。
3.收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调整再实施。
4.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定期开展典型案例集体分析、优秀案例赏析、视频案例研析等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反馈、小结、反思、调整;定期开展现场观摩研讨。
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12.1—12.15)
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助多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资源,并与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出发,走一条适合本课题研究的道路。
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班级幼儿的进餐情况,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中进行提炼。
3.行动研究法:教师针对实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与计划,用以引导活动,并根据实践发展,分阶段进行总结活动效果。
4.案例研究法:找出典型事件,以研训形式分析、讨论现有问题及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采用观察研究、案例研究、总结研究等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本课题以新《纲要》的整体教育观为导向,吸纳陈鹤琴等教育家的课程思想,通过研究培养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以丰富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行为、养成习惯为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方面还要做到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家庭要求一致。
(二)本课题的可创新之处: 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行为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
2.为幼儿终生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八、预期成果
(一)阶段成果。
1.针对各种实践探索撰写阶段性小结。2.课题相关论文、案例的汇编。
(二)最终成果
对课题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总结性报告及论文和成果集(个案研究集、论文集)
第三篇:农村幼儿园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开题报告
农村幼儿园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生活化的礼仪教育是通过幼儿园主题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将礼仪行为养成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寓礼仪教育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领域之中,变理性的说教活动为感性的趣味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礼仪教育,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奠基人生最佳开端的工作,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了推进和创新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提高幼儿的文明礼仪素养,为幼儿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礼仪行为品质,形成一个从善、从真、从美的良好礼仪氛围。本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礼仪教育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英国、日本都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与礼仪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有时甚至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是关系到国格、人格的大事。2001年10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精辟概括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在现代社
会中礼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和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生活礼仪:
1、进餐礼仪
2、仪表仪态礼仪
3、行走礼仪
二、交往礼仪:
1、称谓礼仪
2、问候礼仪
3、交谈礼仪
4、做客待客礼仪
5、接打电话礼仪
6、同伴礼仪
三、公共场所礼仪:
1、升旗礼仪
2、集会礼仪
3、购物礼仪
4、公共场合礼仪
四、学习礼仪:
1、课堂礼仪
2、活动礼仪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依据“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
(2)文献资料法:收集了解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寻找新的突破口。
(3)经验总结法: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撰写有价值的专题活动方案和论文。
(4)案例研究法:以案例研究过程为抓手,共同对案例或疑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
六、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园长担任课题组组长,全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二)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三)组织教师参加礼仪知识培训
(四)对家长进行礼仪教育培训。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
(一)以总课题组提供的教材为实践蓝本,结合本园实际,开展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丰富完善各年龄段礼仪教育目标内容。
(三)丰富完善礼仪教育园本课程和教案。
(四)探讨家园合作的方法途径。
第三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
(一)总结礼仪教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策略。
(二)在研究过程中,组织实际教学观摩活动,及时交流探讨教育方法及教育组织及时进行归纳和整理。
(三)课题组教师整理礼仪教育园本课程和优秀教案,理论提升总结撰写优秀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通过研究,形成我园大、中、小班礼仪教育课程――课程改革。
2、大、中、小班各一节礼仪教育展示课――师生发展。
3、教师人人撰写1-2篇论文、反思或经验总结――专业化成长。
4、半数以上的家长能撰写1—2篇开展礼仪后的感悟、总结等。
5、一系列的幼儿活动图片资料集
第四篇: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
《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实施背景: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在2.5岁—6岁。如果错过这一机会,就象我们在织毛衣时丢掉了一针,即便是发 现了,日后再补也总有补过的痕迹,如果没有发现,丢掉的一针将来可能成为一个大洞。毛衣丢掉一针可以拆掉重织,而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可以重来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因此,在这一时期针对儿童开展礼仪、品格教育不仅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同时也是幼儿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良好的品格及行为习惯才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遗产。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一直在对孩子进行着文明礼仪教育,但现在的孩子在家如同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孔融让梨的年代离他们太远了,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道理对他们深奥了。亲人之间,同学之间的礼仪意识越来越淡薄,连简单的几句礼貌用语现在都很少能听到了,所以礼仪教育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
在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倡导“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虽然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伟大的科学家,但可以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未来社会彬彬有礼的绅士,落落大
方的淑女,使他们更加充满爱心和责任感,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礼仪教育为突破口从幼儿园生活礼仪这方面入手,抓住一切机会,为幼儿创设条件,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各个活动中,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和交往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敢说、爱说、多说、会说,主动与人交往,通过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研究,完善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礼仪教育目标内容,探索有效的组织指导方法,形成有特色的园本礼仪教育活动,使幼儿在幼儿园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从而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生活技能、自信心及爱的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为能成为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打好基础,为幼儿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二、课题实施目标
1.制定并完善幼儿一日生活礼仪目标和内容;
2.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组织宇指导方法;
3.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如何渗透礼仪教育;
4.通过科研锻炼,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三、课题实施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个案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参考课题组提供的礼仪教育教参书,结合本园实际,把生活礼仪教育渗透幼儿来园、上课、进餐、午休、户外活动、离园等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儿歌、经典古诗文、故事、歌曲、游戏等多种形式开展礼仪教育,并整理出成熟优秀的教育活动。
四、课题实施途径
(一)开展“结对子、传、帮、带”培训活动,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
组织教师学习幼儿礼仪教育有关的理论、知识、经验并适用。分析教师
能力层次,取长补短,更好的把文明礼仪课程渗透一日的常规教学当中。
(二)创设良好环境,营造讲礼仪的良好氛围
1.美化、创设园内、班内环境。如在楼梯、过道、活动室墙面布置;张贴文明礼仪教育宣传语和主题画;幼儿园在户外活动场地上,树立文明礼仪宣传小标牌。
2.营造讲礼仪的氛围。
(1)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们首先做到,每天来园或离园时主动向同事、家长、小朋友问好,问早,说再见等,接待家长及来园客人做到热情礼貌,处处为幼儿作出行为学习榜样。
(2)成立礼仪小标兵,统一着礼仪帽,每天早上轮流站在园门口或者班级门口热情、主动向家长、幼儿问好问早。
(三)开展主题教育,巩固文明礼貌习惯
园内、班内运用主题活动,生动活泼的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进一步巩固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如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德育故事比赛、开展角色游戏、安排幼儿进行“任务”活动,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的礼仪行为在实际情景中得到练习。
(四)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
通过看录像、讲故事、念儿歌、玩游戏棋等形式,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让幼儿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发其内部情感,尤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讲礼仪的佳话,如“孔融让梨”等故事,仍能为幼儿提供仿效的榜样。我们还采用讨论纠错的方法,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了问题和问题情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偶发事件,让幼儿讨论“哪个对”、“哪个错”、“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讨论,争辩,建立新认知,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
(五)家园共育
组织家长会,开展家长课堂,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积极倡导家园共育,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开展家园亲子活动,结合家长资源,让文明礼仪走进家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成为文
明礼仪的榜样。围绕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活动让文明礼仪走向社会。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要求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性、持续性。幼儿园把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的内容及具体要求,通过家园联系告知家长,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热情大方、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引导孩子的思想,规范孩子的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
五、研究对象:
全体幼儿人
六、研究实施计划:
课题研究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二)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三)组织教师参加礼仪知识培训
(四)对家长进行礼仪教育培训。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3月
(一)以总课题组提供的教材为实践蓝本,结合本园实际,开展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丰富完善各年龄段礼仪教育目标内容。
(三)丰富完善礼仪教育园本课程和教案。
(四)探讨家园合作的方法途径。
第三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一)总结礼仪教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策略。
(二)在研究过程中,组织实际教学观摩活动,及时交流探讨教
育方法及教育组织及时进行归纳和整理。
(三)课题组教师整理礼仪教育园本课程和优秀教案,理论提升
总结撰写优秀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第五篇: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幼儿生活习惯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庭的教育真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它的著名教育诗中写到的一样。“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们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郎把这种“可怕的礼物”称之为“过度教育”,并指出: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使现在的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还明确地对孩子说:“你只管读书,别的事都由爸爸妈妈来做。” 另外,由于一些家长自身在对生活习惯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对于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有一些不良的影响。
3.幼儿园缺少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能力的培养。评价制度等诸多原因,使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虽然部分一线幼儿教师,在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中针对这一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总结了一些如何培养生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但有些仅仅只是表面研究,不够深入细化,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为此,我通过对本问题的研究,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如何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发展。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我们实施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卫生习惯(如自己会正确的洗脸、洗手、洗脚等盥洗);进餐习惯;以及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等)。
四、研究遵循的原则
主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的原则,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致性原则。
五、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让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之具有独立生活、自觉安排个人生活的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具体目标是:
1.通过调查,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2.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技能、策略、方法的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意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通过这次的研究,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提高。
4、探索为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保持家园一致,为幼儿创设初步的生活习惯观的空间。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重点研究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预计在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上有所突破。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
2.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集体教学活动、活动区、日常生活中)
3.如何将研究深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家长在研究的过程中改变一些原有的落后观念,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七、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谈话法。具体如下:
1.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调查。(调查法)
2.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和手段。(谈话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