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鼓小学《农村新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铜梁区教育科研课题2015年度
农村新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重庆市铜梁区旧县镇石鼓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近几年,农村学校教师流动较快,很多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师都通过遴选进入城区学校了,农村学校充实的教师基本都是刚毕业的学生,而且很多都不是师范专业毕业,对教育学生缺少系统的知识。近几天通过“国培”分学科分组,听新教师随堂课,看到他们的课堂里由于缺乏经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语言过多——啰嗦。有些年轻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懂,总是反复强调,失去了语言的逻辑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反而造成学生思维混乱,降低了学习兴趣。
第二:语言过少——刻板。表达不到位,分析说理不充分,抓不住学生注意力,新教师按课前准备的教案,不敢越雷池半步,话少、语速慢,学生听完这句等下句,教师表达跟不上学生的思考速度,学生逐渐失去听课兴趣。真的很多都是无效课堂,虽然老师很认真,讲了很多,学生却没有多少收获。
第三:语速过快,不能灵活掌控课堂。年轻教师初上讲台,内心慌乱,按照教案竹筒倒豆子只顾倒给学生,中间出现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也不能及时解决,甚至不到三十分钟就结束了内容,不知该干什么就只好宣布下课。
第四:书写零乱,字体不规范。随着社会发展,年轻教师书写能力相对薄弱,黑板字更是一大难关。教师的板书随心所欲,缺少整体规划,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学生的作业也零乱不堪。
这些年轻人由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摇身一变”成为教师,就学校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一部分专业知识要在教学实践中边教边学,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更何况新课程改革又为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新课改、新教材,引导广大教师首先必须加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适应课改,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这些新的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可能很多新教师都还不能适应,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成长。
新教师成长了,最大的受益者将是学生。新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其对教育诸因素的 看法,决定新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学质量观、课程观,决定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教育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新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反过来又影响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新教师怎样看待学生,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新教师对学生、对同事、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影响着教育的成效。新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水平也影响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影响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本课题研究以新教师课题研究“四要点”为指导思想,体现一个“小”字、培养一个“创”字、提倡一个“实”字,突出一个“恒”字为依据。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新教师培养的主要矛盾入手,把握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处理好经验、现实、未来之间的关系,需要、满足和激励之间的关系,尽力做到课题研究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进行,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尽可能转化为教育行政的有效措施,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核心概念界定
所谓新教师就是刚参加工作,教龄不满五年的教师。这些新教师对新环境有一种新鲜感、对新的挑战有一种兴奋感,但也有一部分新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喜爱,对教育的责任并不明确,对新课改的要求知之甚少。专业成长是指新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学习到的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国内外教育专家对新任教师的界定和培训工作的重点进行大量研究。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等人认为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过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四个阶段。北京教育学院邵宝祥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在研究中他们将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适应阶段,成长阶段,称职阶段,成熟阶段。教育界对新任教师培训给予高度重视。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经过文献分析及三年的研究,于一九九二年提出《职业教育新任教师专业发展方案》以辅助新任教师的生涯转换。
对新任教师的专项培训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许多国家用“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代替“以课程为中心”的模式开展新任教师培训,其它几种模式被作为补充模式得到运用。采取脱产与不脱产、长期与短期、校内与校外、面授与函授、夜间的与业余等各种形式。
这些针对新教师的研究阶段重复累赘,耗时较长,考虑不实际,而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新教师各个方面的专业能力培训主要分为入门期、胜任期、成才期三个阶段,目标明确、实用性更强,更贴合实际,为新教师培养找到科学合理结合实践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该如何来上好每一节课,如何才能适应新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呢?这对于每一个新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它要求新教师不仅要在教育工作上下功夫,而且要创新,在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和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有力度的。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对它的形成、培养、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是初步的,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总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引领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促进新教师脱颖而出,通过系统培养,使新教师成为具有团队精神,勇于争创一流业绩的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造就一支“勇立潮头、敬业爱生、拼搏奉献、开拓创新”的青年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认真组织落实培养措施
教学处制定每学期培训计划,落实师资、内容、时间和场地,组织、协调好校内外的各项培训工作。
2.开展总结交流活动
每学期分别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新教师座谈会和指导教师、行政领导研讨会。就新教师培养工作专题进行意见交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措施。
3.完善师徒结对子制度
每名新教师确定一名指导教师,订立师徒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任务,对新教师的整个成长过程进行把关指导。
4.进行听课指导
领导小组成员对入门期新教师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胜任期学期不少于10节,成才起学期不少于5节。
5.落实培养过程
明确新教师成长发展阶段的素质要求,把握各个方面的专业能力目标,针对不同阶段,确定重点培养内容,制定相应的培训措施。
(1)入门期(0-1年)
培养工作从“应知应会”着手,帮助新毕业的新教师尽快掌握教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和教学基本技能。
学年教学基本功过关
入门期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一话”、“两笔”、“两技”、“三法”、“五课”。“一话”即坚持使用普通话;“两笔”即能写规范的钢笔字、粉笔字;“两 技”即掌握规范的板书技术、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三法”即精通教法,熟悉学法指导,粗通教育科研及教学改革实验方法;“五会”即会备课,会说课,会上课,会听课,会评课。上述教学基本功用平时分散考核与定期集中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新教师进行逐项考核,分项记分,人人过关。
完成学期基本培养任务。
A 理论学习: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B反思提高:每个月完成一篇教学反思、随笔、案例三项中的任意一项 C撰写论文:学期末至少撰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或相关教学论文 D听课交流:完成个人听课任务(学期校内听课不少于20节)E班级实践:担任一学年的见习班主任工作(2)胜任期(2-3年)
按照每个新教师个性发展的趋势,进行分类培养,鼓励脱颖而出,培养校级“教学新秀”。
参加交流活动。每学期至少参加两次校级以上教师论坛交流活动。完成学期基本培养任务
A 理论学习: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结合工作实际,写出心得体会文章。
B反思提高:每个月完成一篇教学反思、随笔、案例三项中的任意一项 C撰写论文:学期末至少撰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或相关教学论文 D听课交流:完成个人听课任务(学期校内听课不少于15节)
E自我展示:至少承担一次校内或组内公开课或主题班会课,课堂教学能力达到良好以上等次
F课题研究:至少参与一项校级以上的课题研究。G论文获奖。胜任期至少有一篇论文获区级及以上奖励(3)成才期(3-5年)
重点培养新教师在成熟的基础上向获得成就的方向发展,培养更多的校级“教学能手”及“骨干教师”。
开展互动学习
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新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或交流活动,活动后,新教师要将外出学习的反思和感想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全体教师汇报。
评比锻炼提升
新教师积极主动地争取承担校级以上的交流课、公开课,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提升自己。
完成学期基本培养任务
A理论学习: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结合学校实际,面向全校做一 次学习介绍。
B反思提高:每个月完成一篇教学反思、随笔、案例三项中的任意一项 C撰写论文:学期末至少撰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或相关教学论文 D听课交流:完成个人听课任务(学期校内听课不少于15节)
E自我展示: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校级以上的公开课展示,且个人课堂教学能力达到良好以上等次,重点培养的新教师达到优秀等次。
F课题研究:至少承担一项校级以上的课题研究。G论文获奖。成才期内至少有两篇论文获区级以上奖励。
6.完善考评体系
(1)建立新教师自主考核评价制度
每学期教师根据个人完成学期基本培养任务情况,自主认定个人学期考评成绩,并记录在案。学年结束根据学期考评成绩及完成阶段目标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论作为转正、校内聘任和评职晋升的依据。
(2)每学年组织优秀新教师评选
对评出的优秀新教师进行宣传表彰,并进行相应奖励。给优秀新教师创造更多的到外地考察、进修学习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机会。
(3)建立指导教师的评价与奖励制度
学校通过听课、评课的次数,有无课题研究及相关的经验总结和论文,被指导教师所任教的科目学期末考试成绩,被指导教师考核课的质量等对辅导教师进行评价,评选优秀辅导教师,并给予一定奖励。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教龄不满五年的新分配青年教师。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加强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教师培养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做到培养有中心,有重点,将有关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根据学校实际,运用多种方法,切实提高新教师的整体素质。实施目标引领与跟踪管理,按照阶段发展目标,从教5年以内的新教师必须制定个人“个人发展规划”,签定发展责任书,确定个人努力的方向和发展措施。建立新教师成长档案,记录新教师成长过程,跟踪培养对象的发展情况。
(二)研究方法
在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过程,主要用到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
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问卷调查,了解新教师现有的专业化水平,为课题研究提供原始依据。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座谈会、谈心会了解新教师面临的困 难、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便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
2.案例法
学习成功教师的成长案例,为新教师师提供效仿的对象。结合实验过程和教学实际,及时总结本校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
3.测试法
通过专业技能测试、基本功测试,掌握专业化成长过程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变化;通过对学生的测试,了解教师专业化成长所取得的效果。
4.分析法
组织引导教师参与实践,在行动中对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总结和提炼符合学校实际的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9月-12月)组建队伍,开展调研活动、选题、申请课题,准备开题材料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7年9月)根据课题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收集好相关资料,撰写阶段汇报材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2月)继续研究、探讨,全方位地对课题工作进行总结,整理课题进程材料,将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结集成册,撰写课题成果报告,申请验收。
十、预期成果
(一)报告类
1.中期报告
2.研究报告 3.工作报告 4.成果公报
(二)计划方案类
1.课题实施计划
2.实验前情况调查分析 3.师徒结队帮扶方案 4.师傅指导计划总结 5.徒弟专业成长计划总结 6.师徒听课点评集
(三)成果类
1.新教师汇报展示课视频 2.研究活动过程图片集 3.研究结论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梁华,校长、支部书记,全面管理、调控课题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对课题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保障,把握研究方向。
(二)主研人员
杨林,副校长,科教室主任,区级骨干教师。主要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以及具体阶段布置,汇编案例集、论文集等成果的资料收集等。
肖力,副校长,纪检干部,区级骨干教师。主要负责撰写研究报告、摄影、刻录光碟等。
陶晚平,教导主任,主要负责撰写阶段总结报告,根据实施方案组织、考核相关实践活动、组织召开研讨会、交流会、收集相关材料、总结方法和策略等。
周红梅,德育主任,负责课题活动宣传和简报撰写和具体指导新教师等。李荔,负责实验前的情况调查分析和具体指导新教师等。
陈小燕,工会副主席,负责师徒结队帮扶方案、课题后勤工作保障和具体指导新教师等。
(三)参研人员
喻丹:撰写个人成才计划、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建立成长袋等。刘俊霞:撰写个人成才计划、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建立成长袋等。罗媛媛:撰写个人成才计划、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建立成长袋等。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一)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用于课题研究需要的文献资料的购置,报刊杂志的订阅,课题研究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工具、仪器等,共计3000元。
(二)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课题资料数据费,调研费,差旅费,会议费,专家指导费,共计5000元。
(三)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总结阶段,复印打印费,印刷费,出版费,管理费,成果鉴定费及成果的推广运用等费用,共计2000元。
合计总预算:壹万元整。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9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4 【3】赵军林:《加强校本培训,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2014.5 【4】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6 【5】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6 【6】《中国教育学刊》:《校本研究制度为本》、《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2013.9 12期
【7】李玉娟: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4
第二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2013.1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乡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由于缺乏正常家庭教育,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留守儿童” 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据调查,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留在农村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这些学校里的“留守学生”大多不太合群,少数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坏脾气。当我们发现问题时,由于无法及时与家庭取得联系和沟通,以致无法及时协商处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研究》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的发展进程。
开展对我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有利于全校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公平教育,推进全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研究的内容、目标、思路:
1、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
(3)影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4)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学生”不良行为的现状,努力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2)通过研究,纠正、排除、防止我校“留守学生”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它足以影响整体素质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个体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3、研究思路与方法:
(1)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等不良行为习惯现状。
(2)为留守儿童建立辅导个案档案资料。
(3)开展各种“爱心互助”活动,实施关爱工程,开展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活动。
(4)形成留守儿童教育方案,总结出转化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本课题研究遵循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综合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走访,家长会等形式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数量、分布、心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问题调查,使课题研究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观察研究法:主要指日常注重对留守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的表现。包括言行举止诸方面。
(3)个案解剖法:包括学生个案分析,家长个案分析。通过个案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留守学生”教育策略的最优化。
(4)经验总结法:定期召开研讨会,对全校“留守学生”不良行为教育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概括和提炼,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4、研究阶段: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6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进行讨论论证,确立且细分研究内容,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2)深入探讨研究目标,设计具体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作好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7月—2013年6月)
(1)调查留守学生家庭成长环境状况。
(2)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
(3)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进行学生行为习惯的实践与探索。
(4)收集整理实验材料,发表研究论文。
(5)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评。
第三阶段:结题工作(2013年7月—2013年12月)
(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
(2)总课题结题,撰写总课题报告。
(3)召开结题会。
三、研究基础:
课题成员有经验的优秀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有的都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经验丰富,成绩优异;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校长年轻有为,责任心强,教学管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国内很多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心理教育”的教育研究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和现有一些留守学生心理教育的辅导资料、教师参考资料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实验对象丰富。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该课题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时间上给予保证。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本课题组员大多是我校的骨干老师,学历比较高,有教研组长,有备课组长,擅长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组员年轻化,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能力。我校建有先进的多功能网络教室,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并且学校为本课题成员在研究时间、经费及资料设备方面提供保障。
五、课题预期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有:①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②调查报告;③论文集;④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组成员:
组长:崔秀菊
成员:邢胜梅赵迎春付爱霞陈新稳刘玲赵新华
参考文献:
刘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青永红 周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李雯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各台教育对其的影响》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第三篇:《新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研究》方案
区级课题《新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实 施 方 案
课题组 二O一七年四月
《新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前言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与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与步骤
第四篇: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的概念界定
在现代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教师的工作越来越成为高度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成为具有自己独特职业特征的不可替代的专业活动,课题园本教研中。“教师专业化”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的概括和反映。它包括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三个层次。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指为教师创设和提供最佳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得教师不断追求自身提高和专业发展的精神需要、创造(智慧)需要、学科知识需要、智能结构需要和教学能力需要,并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增强专业的不可替代性。
“园本”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幼儿园,二是在幼儿园中,三是基于幼儿园。园本教研就是以示范幼儿园或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研究方式。园本教研致力于解决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者幼儿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园或教师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去实践。研究的主体是我们的教师,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研究背景
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开展园本教研,教师有哪些能力亟待提高?
(2)如何在园本教研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2.研究的意义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纲要》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成为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并成为教育的研究者与不断充实、完善的自我成长者。其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意味着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纲要》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实现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的素质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上,教师的专业素养既是幼儿园教育品质的体现,又是幼儿园达成专业幼教目标的保证,所以基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需要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推行园本教研的初衷,在于让教师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全面落实教改的目标,切实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能力。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可以说,国外同一领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要比我们国内起步早,领先的多。他们早已经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21世纪的教育不是以技术主义、操作主义、功利主义为特征的,而是充满爱与平等对话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外在促进因素是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还是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反思’、反思的指向(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和反思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需要一种能结合理论与实践,顾及教师需要的“教师本位”的教师培训模式。我国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经逐步重视起来,从国家到地方不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但只是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育、学校、学生的影响为出发点进行的研究和培训,没有从教师本身需要出发,他们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去进行研究。
目前,我国探讨园本教研有关问题的者主要有华东xx大学朱家雄教授、李季湄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赵志毅教授以及中央教科所的刘占兰教授等,此外还有许多幼儿园一线老师结合本园实际对园本教研提出了思考。
关于幼儿教师成长,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幼儿教师素质研究;优秀幼儿教师研究;幼儿教师教育研究。
园本教研刚刚起步,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幼教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课题欲深入研究“园本教研”这一有效途径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园本教研中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
关注园本教研中教师的实际需要。本课题拟深入一线现场调研,分析本园各类层次教师的需求;对本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广泛征询教师意见。
(2)园本教研中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策略。
园本教研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本课题欲在案例研讨式、教研一体式、头脑风暴式、主题辩论式、螺旋递进式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收集有研究价值的材料,分析、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3)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成长与收获。
“从问题到课题,从经验到实验,从结果到效果”。
本课题欲采用追踪研究法,将教师课堂教学、教科研工作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比其在园本教研过程的变化,积累有价值、有针对性个案材料,从而检验研究过程中探索的策略的适宜性,也为今后园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提升及相关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可能有的创新点
将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研究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实际,从而总结出适宜的策略,并试图探索出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现实依据。
(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研究重点
重点:在园本教研的实践与研究中,总结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的策略。
难点:如何让“园本教研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可学、可用、可信、可做。
四、预期研究成果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和教育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包括课题申报;有关资料的收集、学习与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相关问题预调查等。此阶段由课题负责人组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此阶段展开课题研究攻关,主要研究园本教研中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策略。预计成果形式是论文、调查报告、教师成长个案分析。由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
课题总结与结题。此阶段主要是对全部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系统的研究材料,领导小组结题。预计成果形式是结题报告、材料汇编、教师成长个案材料。此阶段由课题负责人组织。
六、保障条件
本课题在幼儿园协研的《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课题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课题中,探索出了“四大解放”的管理模式,使我园教师达到了“三会一促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实践,促进发展)。在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本课题得到了xx市教科所曾晓新副所长关注和方向性地指导。课题负责人于xx,幼儿园高级教师,获广西xx自治区特级教师,广西幼教学会会员。现任桂林市解西幼儿园副园长。她率先在桂林市开展“幼儿发展课程”课题研究的试点工作,尝试《集体活动中的分组教学形式》、《活动区的教育形式》等教学实践,形成了启发探索式和直观性相结合的教学风格。至今她参与了《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做中学》等13个课题的研究,其中6个已结题,她担任其中4个课题负责人。撰写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获国家、自治区一二等奖。具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经验。
课题参与研究人员大多为幼儿园骨干教师,曾参加国家、省、市各级课题研究,同时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课题的理解较透彻。
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2
一、课题的概念界定在现代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教师的工作越来越成为高度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成为具有自己独特职业特征的不可替代的专业活动,课题园本教研中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教师专业化”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的概括和反映。它包括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三个层次。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指为教师创设和提供最佳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得教师不断追求自身提高和专业发展的精神需要、创造(智慧)需要、学科知识需要、智能结构需要和教学能力需要,并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增强专业的不可替代性。
“园本”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幼儿园,二是在幼儿园中,三是基于幼儿园。园本教研就是以示范幼儿园或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研究方式。园本教研致力于解决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者幼儿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园或教师所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去实践。研究的主体是我们的教师,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研究背景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开展园本教研,教师有哪些能力亟待提高?
(2)如何在园本教研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2.研究的意义《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纲要》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成为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并成为教育的研究者与不断充实、完善的自我成长者。其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意味着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纲要》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实现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作为专业教育者,教师的素质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上,教师的专业素养既是幼儿园教育品质的体现,又是幼儿园达成专业幼教目标的保证,所以基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需要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推行园本教研的初衷,在于让教师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全面落实教改的目标,切实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能力。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可以说,国外同一领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要比我们国内起步早,领先的多。他们早已经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21世纪的教育不是以技术主义、操作主义、功利主义为特征的,而是充满爱与平等对话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外在促进因素是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还是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反思’、反思的指向(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和反思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需要一种能结合理论与实践,顾及教师需要的“教师本位”的教师培训模式。我国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经逐步重视起来,从国家到地方不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但只是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育、学校、学生的影响为出发点进行的研究和培训,没有从教师本身需要出发——他们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去进行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园本教研中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目前,我国探讨园本教研有关问题的研究者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李季湄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赵志毅教授以及中央教科所的刘占兰教授等,此外还有许多幼儿园一线老师结合本园实际对园本教研提出了思考。园本教研模式、园本教研制度建设、教研管理、园长角色以及实施现状等也是目前有关园本教研的研究内容。
关于幼儿教师成长,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幼儿教师素质研究;优秀幼儿教师研究;幼儿教师教育研究。
园本教研刚刚起步,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幼教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课题欲深入研究“园本教研”这一有效途径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
三、研究内容(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1)园本教研中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
关注园本教研中教师的实际需要。本课题拟深入一线现场调研,分析本园各类层次教师的需求;对本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广泛征询教师意见。
(2)园本教研中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策略。
园本教研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本课题欲在案例研讨式、教研一体式、头脑风暴式、主题辩论式、螺旋递进式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收集有研究价值的材料,分析、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3)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成长与收获。 “从问题到课题,从经验到实验,从结果到效果”。
本课题欲采用追踪研究法,将教师课堂教学、教科研工作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比其在园本教研过程的变化,积累有价值、有针对性个案材料,从而检验研究过程中探索的策略的适宜性,也为今后园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提升及相关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可能有的创新点
将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研究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实际,从而总结出适宜的策略,并试图探索出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现实依据。
(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研究重点重点:在园本教研的实践与研究中,总结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操作性强、易于推广的策略。
难点:如何让“园本教研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可学、可用、可信、可做。
四、预期研究成果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xx.3 相关理论资料综述 论文 课题承担者 2 20xx.11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现状调查研究 论文 课题承担者 3 20xx.6 研究阶段性成效 论文 课题承担者 4 20xx.10 园本教研活动汇总 光盘 课题承担者 5 20xx.11 教师专业成长足迹 案例集 课题承担者 6 20xx.12 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
五、研究方法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和教育案例研究法。
六、研究步骤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12-20xx.3)
主要工作包括课题申报;有关资料的收集、学习与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相关问题预调查等。此阶段由课题负责人组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3-20xx.6)
此阶段展开课题研究攻关,主要研究园本教研中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策略。预计成果形式是论文、调查报告、教师成长个案分析。由全体研究人员参与。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xx.6-20xx.12)
课题总结与结题。此阶段主要是对全部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系统的研究材料,领导小组结题。预计成果形式是结题报告、材料汇编、教师成长个案材料。此阶段由课题负责人组织。
七、保障条件
本课题在幼儿园协研的《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课题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课题中,探索出了“四大解放”的管理模式,使我园教师达到了“三会一促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实践,促进发展)。在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
本课题得到了桂林市教科所曾晓新副所长关注和方向性地指导。课题负责人于丽萍,幼儿园高级教师,1998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级教师,广西幼教学会会员。现任桂林市解西幼儿园副园长。她率先在桂林市开展“幼儿发展课程”课题研究的试点工作,尝试《集体活动中的分组教学形式》、《活动区的教育形式》等教学实践,形成了启发探索式和直观性相结合的教学风格。至今她参与了《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做中学》等13个课题的研究,其中6个已结题,她担任其中4个课题负责人。撰写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获国家、自治区一二等奖。具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经验。
课题参与研究人员大多为幼儿园骨干教师,曾参加国家、省、市各级课题研究,同时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课题的理解较透彻。
第五篇: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本课题于2014年04月申报。2014年5月被汉滨区教研室批准立项。本课题2014年6月开题。预计2015年6月结束。为期1年。
一、课题的提出
古诗词是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的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古诗词的优美词句、丰富的内涵、高远的意境,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对古诗词的教学重视不够,尤其是农村小学在这方面更加有待提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小学生文化积淀不够,觉得古诗词含义深刻、字词生涩,难以理解,缺乏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传统教法,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深刻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应当让学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二、研究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从数量中我们也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踏实钻研,刻苦探索,尽快摸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就目前情况分析,迫在眉睫。
三、课题界定:
小学古诗词教学资源包括适合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小学古诗词教材及相关内容的适当拓展和有利于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陶冶情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言简意丰,表达准确,意境深远。通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华古典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通过《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小课题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能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古典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小学2011级1班、小学2010级1班、小学2009级1班。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语文教学研究能力。(3)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常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古诗词的积淀,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文化素养。但是,目前,农村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方面的不重视,面临着教学困境。此课题研究意在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积极利用农村的丰富地理资源,结合农村学生的认知特征,发掘与古诗词的审美内涵相平衡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下,能很快的进入古诗词的学习当中,领略古诗词的审美魅力,提升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古诗词中的入选小学课文的很多名篇也农村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完全可以安全的前提下,尝试场景还原,让学生农村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体会诗歌表现的审美情趣,设身处地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模式,也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有效的提高古诗词教学策略。
(三)研究原则及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学校古诗词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成果和现状等,进行学习。
2、问卷调查法:就学生和教师对“古典诗词”的掌握情况,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状况,对“古典诗词”编成歌曲的了解情况和喜爱状况,你知晓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方法等进行问卷调查,并科学分析和综合调查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策略、内容等。
3、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的行动研究,通过定期组织的课题研究活动,增强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意识,提升古典文学素养,践行古诗词教学研究行为。
4、观察分析法:观察教师、学生在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提高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有效性。
5、个案研究法:及时发现、收集、整理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典型的个案,并加以分析和研究,从中探索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优秀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6、经验总结法:及时收集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并加以科学分析,总结出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有益经验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研究实施步骤及措施研究步骤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5月至2014年9月
此阶段主要做好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工作,明确责任,并撰写研究方案。是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任务。加强学习,广泛搜集,充实有关资料,并建立档案。
第二阶段:发现问题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
主要以与学生交流、调查研究问卷等形式,帮助学生分析了解古诗词的特点与分类,掌握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遇到的问题从而掌握学情。根据了解到的问题和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成员根据调查情况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
第三阶段:逐步研究课题阶段: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
研究《新课标小学古诗词教学大纲》,找准教学要求。调查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习惯、学习困惑及学情掌握。通过听课、评课授课多种形式,分析各种教法的利于弊。总结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与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在此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第四阶段:结题总结阶段:2105年3月至2015年6月
对前期和中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力求做到研究现象具有普遍性,理论依据具有科学性,实施对策具有可行性。在此期间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整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如获奖的论文、教案、课件、观摩课、评优课和竞赛课的获奖证书和资料等),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七、预期研究的效果及成果形式
预期的主要效果,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成果形式课题经验总结、课题有关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教师日志、课件展示、成果图片展示、学生活动方案、教师论文集等。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人员保障,本课题负责人是小学高级教师-------,都是从事各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具有较高的各科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经验,有效地保证该课题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本课题组参与的语文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水平较高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
课题吸收了学科骨干教师力量的积极参与,对于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各种保障;人员同在一所学校工作,人手配备一台电脑,工作信息化。并建立讨论群,交流方便,随时随地均可交流。资料的查询方便;组内成员年轻有朝力,工作积极,团结协作,奋进创新,精益求精。
2、课题时间保障。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科学分配时间,按计划完成指定研究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
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