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小说单元教案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6:0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小说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小说单元教案》。

第一篇:七年级小说单元教案

十三.空城计

罗贯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介罗贯中,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通过补充小说的文体常识和阅读方法,使学生对小说有个初步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孔明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气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一)、重点:

1、理解孔明“三笑”的含义。

2、把握“空城计”得以取胜的原因。

(二)、难点: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三)、突破:以小说的文体知识及一般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三国演义》赏析的资料及主题去录音带,录音机。

(二)、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寻疑质疑。收集《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故事。教学时间:本文教学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人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 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 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 ”,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 ”,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 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十四.美猴王

吴承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继续巩固小说知识,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3、了解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西游记》文学价值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通过预习、点播、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石猴率真、勇敢的性格。

2、感受文中所表达的诙谐、风趣的生活情趣。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一)、重点:

1、讲述《美猴王》的故事,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刻画美猴王形象的描写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

3、学习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美好品质。

(二)、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三)、突破: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来来把握故事情节;从美猴王来历过程的动作、语言描写,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吴曾恩的文学成绩及《西游记》的艺术价值。

(二)、学生准备:收集《西游记》中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准备交流。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大概内容 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与本课有关的一段剧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西游记》片断。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什么是神话小说?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阅读要求

1. 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2.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

(四)赏析课文

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开端):写石猴出世

讨论要点:石猴不比其它猴子,是破仙石而出,所以虽不是母体所生,却肢体俱全。起笔就显出它的神奇出众,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服妖魔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故事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讨论要点:作者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体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故事高潮和结局):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并被拥戴为王。

(五)板书设计 情节发展顺序:

故事开端:石猴出世,神异出众 故事发展:山间生活,自荐探泉

故事结局: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六)课堂作业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小结本文艺术特色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提 示:《西游记》中最光辉的艺术形象是孙悟空,他在人民心目中是最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作者在这一艺术形象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敢于斗 争,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武机智。它敢于蔑视皇权,勇于造反,表现了作者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在课文中,我们从“美猴王”身上可以看出它的许多鲜明的性格特征。这节课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一下“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提问:谁来把“美猴王”的形象概括一下

要点:胆量超群、本领高强、顽皮泼辣、深得众望。

可以启发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来说明以上这些特征。

点拨:课文中的这个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课文处处紧扣猴子的特征,以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位石猴的猴性,也刻画它身上表现出的“人性”。如:艺高胆大,聪明心细,不愿受拘束,热爱自由,不怕艰险、敢说敢做等。

(三)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得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

(四)归纳本文艺术特点(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冬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略写石猴出世:先天出世,来历不明 详写美猴成王: 3.观察入微、抓住特征 写石猴:——突出猴的个性 写众猴:——突出猴的共性

作者抓住猴的特点,写其鲜明特征,写石猴,即写它身上具有的猴的共性,如活泼好动爱闹的特点,又写它作为石猴的个性,即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特别是写它争当猴王的言行,突出它逞强好胜的个性特征。

(五)板书设计

石猴的艺术形象: 胆量超群、本领高强、顽皮泼辣、争强好胜

智慧灵巧、敢说敢做、热爱自由、不受拘束

——理想化的君主

(六)课堂作业设计

1. 说说课文详略安排的用意。

2.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个艺术形象的意义的?

十五.心声

黄蓓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通过心理、神态、语言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从理清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

3、理解“心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从理解作品的思路入手,理清故事情节。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课内知识引向 社会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所有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和能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一)、重点:

1、学习通过心理、神态、语言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从理清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

3、理解“心声”的含义。

(二)、难点: 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刻划人物的方法。

(三)、突破:从线索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容,进而深层次地理解、发掘“心声”的含义及社会意义。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收集社会生活中凸现的“心声”材料。

(二)、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寻疑质疑。准备“心声”发言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心声》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阅读时要把自己融入李京京的角色中认真体会李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心声”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分角色朗读。

2.点析生字词。

3.自读课文,讨论本文的情节,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讨论并归纳:小说情节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不让他读

二、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比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三、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反被取笑。

四、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致打动了程老师和全班同学。

三、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

二、讲析课文

1.“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为什么万卡的故事能深深地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课文时涌出了泪水。

讨论并归纳:因为万卡的命运和李京京非常相似,这种相似的命运使他感情受到共鸣,也才使李京京被深深打动,甚至朗读课文时涌出了泪水。

2.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刻划李京京的心理活动,请划出来,并挑选认为最好的一处或几处,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

——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

——可是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 ——如果举了手

3.讨论“心声”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心声”的含义首先是指李京京埋藏在内心的亲情、友情;第二是李京京渴望表达内心的感情。

4.结合全文讨论“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这句话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从全文来看,这句话是在批判那种漠视学生的主动性,追求形式的不良风气,呼吁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正当愿望和心声。

三、分角色朗读:“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我知道那个地址”

四、分析课文

1.提问:“思考与练习二” 讨论并归纳:

程老师开始不让李京京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怕他念不好而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所以不让他读,后来竟用发颤的声音说“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是因为她没想到李京京会读得这么好,程老师深感错怪了李京京,她的这一做法既是对李京京的肯定,也是对李京京的鼓励,更是对自己错怪李京京的一种补救。

2.为程老师和李京京设计一段下课后两人的对话,并和同组同学把它表演出来。

3.说说你对程老师安排的公开课的看法,讨论并归纳:

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就嗓子沙哑得利害,所他念不好,影响了学校的荣誉,而从最后让李京京读完全文可以看出她对工作较认真,负责,但只追求形式的作法应该摒弃。

4.结合《附录三》讲析“思考与练习三”

十六.勇气

狄斯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第三称和第一人称相结合的叙述口吻。

2、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曲折动人的情节特点。

3、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从故事情节入手,引导学生讨论和辩论“勇气”内涵几作者的意图,由此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蕴涵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人性美的光辉。

2、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想象法国妇女两次出场的心理活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想象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和平信仰,培养树正义、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人们为反法西斯战争所付出的牺牲,通过理解法国女人“勇气”来理解她的幸福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一)、重点:

1、理解“勇气”的含义,感受人性美的光辉。

2、叙述故事,领会作品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二)、难点:

1、融合第三称和第一人称叙事方法。

2、情节的详略安排。

(三)、突破:从精彩情节入手,引导学生直接感受战争的氛围,然后重点讨论表达“勇气”的写作侧重点。通过品味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传神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感受人性美的灿烂光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二战时期盟军诺曼底登陆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结合课脚注释及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动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勇气》,就是写的在“二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悟

1.速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求每人说的与别人不同。3.同学们说的内容可能有:

①这是一个写法国女人救美国士兵的故事。②这是一个赞颂法国女人高贵品质的故事。③这是一个表现美国士兵机智勇敢的故事。④这是一个表现人类对和平信仰和追求的故事。„„

4.教师小结。

(三)积累词语

1.学生大声读课文,找出文中优美的词语。

①双音节词

拘谨 颀长 健谈 拘束 陷落 熹微 发落 悉意 ②四字短语

孔武有力 单枪匹马 寥寥可数 干净利落 毫不犹豫 2.弄清重点词语的意义。

①拘谨:(言语、生动)过于谨慎;拘束。②颀长:身量高。③熹微:日光微明。④悉意:全心全意。

⑤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

⑥单枪匹马:一个人单身上阵。比喻单独行动,没人帮助。⑦寥寥可数:形容数量非常少。3.学生识记。

(四)理清情节

1.复习提问。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

②小说情节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开端:从“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到“那是为应付这种紧急状况而教给他的”。发展:从“听到敲门声”到“把门闩了”。

高潮:从“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到“哦,当然啦。快!”。结局:从“她毫不迟疑地把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到“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3.归纳小说情节的特点。(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五)品味语言

1.含义丰富的外貌神态描写。

①“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她“不是笑容满面”,说明了什么?

(说明法国人在德国人的殖民统治下过着痛苦的生活)

②“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写出了“她”当时的什么心情?(写出了“她”失去丈夫以后,悲伤、悲痛的心情)2.生动准确的动作描写。

“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挤”、“奔”有什么表达效果?(“挤”写出了窗口很小。“奔”写出伞兵动作很快)3.简短明快的语言描写。

“哦,当然啦。”刻画出了“她”的什么品质?(在生与死的面前,为了救那个伞兵,“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句话,表现了“她”为了和平,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

4.意味深长的议论。

“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那么,“她”信仰的是什么呢?(对和平的信仰,为了捍卫它,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

(六)、学习句式

1.教师举文中的一个句子,学生分析其特点。

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

2.学生讨论、发言。3.教师总结。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先总写、概述,然后围绕这一句或句中的中心词再展开写,进行更加细腻、更加深入的描写。

4.学生在文中找有此特点的句子。

①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②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

5.进行句式运用练习——教师说“总写、概述”,学生接着说“具体描写”。

①(师)我掀开帘子,看到一个小姑娘——(生)„„正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电话。②(师)上课铃响了,我们的语文老师——(生)„„走进教室。

③(师)那年,我第一次看见大海——(生)„„真是太美了。

④(师)街上,人们伸长脖子在看一只鸟——(生)„„那只鸟怪可怜的。6.学生自己仿写句子。

(七)课堂总结 :

“勇气”既指为自己求生而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又指为了正义和信仰而敢于自我牺牲的勇气。显而易见,作者重点是赞美法国妇女的勇气。正因为如此,法国法国妇女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才如此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第二篇:第四单元缩写小说教案

第四单元缩写小说教案

初二年级

余雪枝

一、训练目标:

1、学会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2、缩写时应忠于原文,不改变原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不改变原文的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

3、思路清晰,畅通连贯,结构完整。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缩写是作文中的一种常用形式。所谓缩写,就是把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变基本内容、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不改变顺序的情况下写成较短的文章。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进行缩写呢?具体的缩写方法有以下三种。

(二)指导:

1、摘录法

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点,以摘录原文重要语句为主,适当增加衔接语言,连缀成文。缩写记叙文可摘录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重要语句缩写议论文可摘录原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保留主要论据,次要的事例、引文等,有的可以略去,有的可以从中作些摘录。缩写说明文,可把最能说明事物主要特征的部分较多地摘录下来,而文中的枝节问题、与事物本质特征关系不大的部分可少量摘录或不录。

2、删除法

原文叙述或说明具体而细致,缩写时将这些删除,剪掉枝叶,留下主干。缩写句子,保留强调的分句。段落缩写可以抓住段中主句,其余的字句适当保留。如记叙文,可删除次要人物、将要情节、非关键性的细节,以及一些描写和渲染性的语言等。说明文可删除部分重复的例证、描写、议论性的文字,删除那些不直接影响说明对象的修饰性语言、叙述和次要细节,保留事物特征和本质的部分。议论文可删除重复的分析、次要的例子以及非论证的部分。

3、概括法

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记叙文,细致描写的部分可压缩成粗略的描写,详尽叙述的部分可压缩为概括叙述,详细的对话可以改为简略的对话等。说明文,可概括那些对特征、本质解释的文字。议论文,可将理论论据由具体引用压缩成概括引用,事实论据可由具体详细叙述变成概括略述,有的论据还可以一语带过。也可以把几段文字压缩成一段文字。还可以把段缩成句,长句缩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缩成一般的陈述句。

以上三种方法可能结合使用,务必使缩写后的文章尽量保留原文精彩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特别要使保留的部分和变更的部分衔接自然吻合。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打乱原文的顺序,另起炉灶,重新组织材料,更不能随意发挥,添枝加叶。

(三)训练题目:

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地介绍给别人,你可以用缩写的形式。缩写,就是把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变基本内容、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不改变顺序的情况下写成较短的文章。

四、学生写作:

从本单元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进行缩写,篇幅不超过500字。

第三篇:高中语文选修小说鉴赏第二单元教案

选修《中国小说鉴赏》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有关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讲解、讨论、点评、写作、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长篇小说的鉴赏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理解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加强古典文学修养,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能形成自己的看法。【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和崇“奇”贵“幻”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应为单元学习的重点。而学生用现代观念对小说的审视,以及两篇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应为学习的难点。

【主要内容概述】

本单元为中国古代神鬼小说,选取了《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两部作品,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比较两部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相同及不同。

1、《西游记》产生于十六世纪的中国明朝嘉靖公元(1522 —1566)时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期写成初稿,后来经过润饰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改为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 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西游记》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西游记》 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

《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课文《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节选《西游记》。这段故事,孙悟空和红孩儿斗志斗勇,情节曲折复杂,颇有趣味。虽然只是节选,但是人物的塑造却非常鲜明,唐僧的迂弱、孙悟空的精明强干、猪八戒的贪吃懒惰、沙僧的执着忠诚都通过各自的言语、行为表现的生动形象。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等。

课文《香玉》《王六郎》节选《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亲的作品,作者刻画了许多本是花妖狐鬼的异类幻化成的女性形象,她们容貌艳丽、温柔多情,在这类小说中,有一个序列很值得注意,即写花精的几篇小说,主要包括写牡丹花的《葛巾》《香玉》,写《菊花》的《黄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等四篇。《香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既写了黄生与香玉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又表现了他们与绛雪之间纯真深挚的友情,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至情。《王六郎》是蒲松龄吸取了民间故事的营养,加以丰富的想像和创造,创作的水鬼故事。其内容主要是通过水鬼王六郎和渔父许氏真挚的交往,歌颂了真正的友谊。通过真挚的人鬼之交表达对真挚友情的渴望。

【相关资料】

1、解读“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指汉魏六朝时期带有神怪色彩的小说,它们多数来源于巫和方士的奇谈怪论。汉代以后,道教和佛教逐渐盛行,鬼神迷信的说教广为流布,所以志怪的书特别多。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孔约的《孔氏志怪》等。(“志怪”一词出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现代作家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里就专门列了《六朝之鬼神志怪》上下篇。志怪小说可以举干宝的《搜神记》作为代表。现存20卷,是明朝人重新辑集的残本,还混入了一些可疑的篇章。该书收集了许多晋朝以前的神怪故事,成为一部汇编性质的小说集。其中一些优美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董永》、《三王墓》、《韩凭妻》等,长期在民间流传,有的还曾编成戏曲和白话小说。志怪小说比较完整的还有相传是陶渊明作的《搜神后记》、王嘉的《拾遗记》、刘敬叔的《异苑》、吴均的《续奇谐记》等。其他的书大部分都散失了,只有一部分佚文收集在《古小说钩沉》里。不过,当时人并不把它当作小说来写,如干宝《搜神记序》说,他写书的目的是用来“发明神道之不诬”,就是说在他看来神是实有的。所以,当时人把这类志怪书当作历史著作。现在我们把志怪杂传称作小说,一方面是参照了宋朝以来书目的分类法,另一方面,也是从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源流来看的。因为正是从六朝的鬼神志怪里,孕育出了唐代的传奇小说(唐代传奇当然还受了史传文学的影响),如《古镜记》、《枕中记》、《柳毅传》等就是志怪故事的新发展,而唐代传奇才是中国小说发展成熟的标志。

2、神魔小说的全景观照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由于文化地位较低,受到正统文人的轻贱,作者之间缺乏必要、足够的交流和沟通,因而难以形成西方文学意义上的小说流派。不过由于题材较为集中,每一主要题材下都有一批作品,因此也可依照题材的不同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分成若干流派(有的研究者将其称作类型),如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世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等。毕竟题材的不同往往意味着描写对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区别,它必然会带来写法及风格的差异,这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创作的一个民族特色,值得深入探讨。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多偏重作者版本的梳理考证及小说社会文化功能的挖掘分析,对小说自身的诸多特性则重视不够。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较多地关注这一问题。就神魔小说而言,虽然其具体作品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受到研究者较多关注,但流派整体上的观照还比较缺乏。在此背景下,胡胜博士《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一书的出版弥补了神魔小说研究的不足,同时也体现了近年来古代小说研究的新趋势,所以被列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丛书”。

神魔小说的得名来自鲁迅先生,其渊源甚早,与宗教、民族、神话传说等文化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重要的小说流派之一,其奇特大胆的浪漫想象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形成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同时,它又是一个蕴涵丰富的文化载体,可供宗教、民俗、人类学等多角度的开掘,从中可见人们复杂的文化心态。更为重要的是,在强调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国度里,它代表着古代中国人思想的另一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因此,对此类小说的研究有其重要价值。与此同时,研究这类小说的难度也是可以想见的,正如作者本人所概括的:“作家身世的隐晦、作品年代的缺失、版本的杂乱、思想内容的深邃复杂,无不影响到对作品的准确评价、定位”。胡胜博士知难而进,多年致力于神魔小说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该书对神魔小说的分类、生成、流变、创作思想、地位及影响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作者在研读大量作品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神魔小说进行整体观照,为这类小说画出了一个全景图。此前的文学史著作或小说史著作在提到神魔小说时,往往着重于对其代表作品《西游记》、《封神演义》的介绍,缺乏全景透视。该书则不然,采取纵横结合的方式,纵向上依照神魔小说发展演进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初兴、发展、变革、衰蜕和终结5个阶段。每个阶段则横向介绍此一阶段的各类作品,并对一些代表作品进行重点分析,既有整体的归纳总结,又有局部的具体探讨。读罢全书,明清神魔小说的整体情况了然于胸。

作者视野开阔,方法得当。全书将神魔小说放在中国小说及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既注意其自身的各种特性,又关注它与其他文化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切入角度与神魔小说发展演进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因为这类小说除了文学功能之外,还有诸多社会文化功能。作者在探讨神魔小说的产生时,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从文学传统的影响、文化心理机制的影响和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对其内因进行深入剖析。对神魔小说的创作思想,则分“托神魔以刺世”、“借鬼怪以劝惩”、“以戏言寓诸幻笔”、“现民众闾巷间意”诸方面予以揭示,对神魔小说的特性有着更深的把握。

(《明清神魔小说研究》 胡胜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法导航】

一、小说鉴赏基本步骤

1、依托文字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4、研究写作技巧,如语言特性、叙述角度节奏等

二、小说鉴赏的具体方法 1.人物鉴赏:顰笑言语见真性;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情节鉴赏:文似看山不喜平;

(节奏、悬念、巧合、突转等)3.环境鉴赏:一草一木总关情;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叙事技巧:笔端变幻风云生;

(视角、详略、顺序等)

单元教学设计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香玉》《王六郎》 【整体思路】

1、整体 局部(单元整体把握 局部课文解读;单课整体把握 局部研读)

2、学时设计:把握情节 赏析人物 研讨主题

3、学生活动

自读感知 个人内化 互动探究 能力形成 【学习目标】(略,参见“单元总说”之“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学习人物刻画,分析人物性格;鉴赏精彩描写,理解作品的意义。【学时安排】6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内容】单元介绍及《西游记》介绍 【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可从让学生演唱《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通过歌曲来渲染研学情境把学生带到研讨文学作品的氛围中来。

(这样导入,能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进学生与名著间的距离)【活动过程】

一、谈神说鬼

1、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神鬼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就你所了解的向老师和同学做一介绍。

2、《西游记》、《聊斋志异》同属于神鬼小说,根据你的了解和阅读,哪部小说的哪些情节或人物给你的印象深刻?谈谈你的看法。

3、《西游记》、《聊斋志异》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和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结合你的了解和认识,你认为这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发学生对这类小说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淀,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

二、大话西游

1、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你心中的《西游记》。(有关《西游记》作者、情节或自己与《西游记》的有关故事均可)

2、海选部分学生充当不同角色表演《西游记》中的一些精彩情节。

3、《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这四人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位,最不欣赏的是哪一位?为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4、你认为《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谁?谈谈你的理由。

5、《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与上一单元《三国演义》《水浒》中塑造的人物有何不同?

(通过以上环节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认识,并感知重要人物,浅层了解作品在塑造人物上“三位一体”的特点。教师要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朝以上知识点思考)

6、完成学案“文本细读”中的部分题目。

三、作业布置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以便课堂交流

1、汇集〈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精彩段落,并对其性格做简要分析。

2、查阅史料,分析〈西游记〉写人方面的突出特点。

3、搜集聊斋故事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知识和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能初步读出语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导、扶助、鼓励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2、题目解说: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预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在山的那边”

二、朗读感知:

1、读得字正腔圆。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痴(chī)想 隐秘(yīn)凝成(níng)诱惑(yîuhuî)喧腾(xuān)瞬(shùn)间

2、听课文录音,注意诵读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

3、朗读指导:朗读基调因文而异

以诗歌为代表的古韵文,应抑扬顿挫地读,通过音调的变化来领会作品内涵,感受诗人情感,体验诗歌意境。

短小精悍的美文,应舒缓流畅地读,从字里行间寻找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深入到作品的思想和情境中。

小说、剧本这类情节性强的文章,应把握好文中人物的性格,设身处地地去品读,从而领悟作者的意图。

4、自由读,读得抑扬顿挫。

5、齐读:融入自己的诵读体会。

6、默读:读出问题,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课文中做标记,然后把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美读导航:读出音韵美,读出意境美,读出意蕴美。

(注:括号里标注的是语气)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好奇)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向往、憧憬)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伤心、失望)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失望、沮丧)

妈妈,那个海呢?(困惑、渴望)

(语速平缓,以儿童天真的语气读出“我”的渴望与困惑。)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肯定、坚信)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深情)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渴望、坚定)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深情)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坚定)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惊喜)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兴奋、欣喜)

(语速稍快,语调上扬,惊喜、兴奋。)

诵读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对话方式,是一种对文本创造性的感知过程,它既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一种建构、内化,同时也是文本的言语积淀为读者语感的过程。

三、小组交流、探究发现的问题。

1、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一个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愿追求新天地的孩子.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是青色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完全落空。

4、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5、“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在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四、课堂小结: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广泛运用象征手法,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五、布置作业:

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六、板书设计

童年:向往、困惑,自然界的海(实)

在山的那边——海 百折不挠、必定成功

成年:感悟、坚信,信念凝成的海(虚)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重点突出了两点:

1、侧重于学生的朗读训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如训诫、嶙峋、迂回、小心翼翼等

2、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朗读、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重点难点

1、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设想

1、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他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会实现。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读一读,写一写

蕴含(yùn)训诫(jiè)颤抖(chàn)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î)着眼(zhuï)纳罕(nà)(hǎn)晕倒(yūn)头晕目眩(xuàn)

3、解释下列词语 训诫:告诫、教导。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嶙峋:形容人消瘦。纳罕:惊奇、诧异。炫目:使眼睛昏花。啜泣:抽抽搭搭的哭。

二、整体把握

1.检查学生自读效果,默读速度,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4分半钟看完。(抢答)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爬山的原因?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答案参考:

①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②5个孩子,“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③爬山的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石架大约12米高)

2、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①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冐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冐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②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脸”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步了这一步再步下一步。

三、合作探究

1、“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当时“我”的心理状态又是怎样变化?

当,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3、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五、七嘴八舌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当时你是如何对待它的?如果你现在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六、多角度阅读课文。

阅读一篇文章,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收获,你会有怎样的收获呢,请自选角度,谈一谈。提示: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参考: 父亲的角度:

a、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b、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

杰利的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八、板书设计: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我下不去,(“这似乎能(“我能 我会摔死的”)办得到”)办得到”)

九、教学反思:

我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后,不同角度的对同一文章进行探究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对课文进行多角度阅读。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做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短文两篇 蝉 贝壳》教案

教材分析:

《蝉》: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贝壳》: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1、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2、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板书课题《短文两篇》(蝉、贝壳))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收敛(liǎn)颤动(chàn)宽恕(shù)卑微(bēiwēi)聒聒(guō)一丝不苟(gǒu)短暂(zàn)脆(cuì)弱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感情、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思考:

(1)、《蝉》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四、合作探究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贝壳》一文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4、《贝壳》课文最后一段说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五、比较学习。

1、这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阅读鉴赏席慕蓉相关文章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六、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七、布置作业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八、板书设计: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九、教学反思:

对初一新生来讲,任务重,容量大,应该分成二课时更合适些。在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的时候,还可以更多的和生活相联系,由生活得出这个结论,毕竟初一的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

第五篇:七年级第六单元音乐教案

第六单元 世界音乐之窗(之一)(五课时)

第一课时

《流浪者之歌》

教学目标:听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 教学重点:歌曲学唱《流浪者之歌》

教学难点:了解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独特的装饰音,感知旋律走向所带来的风格特色,懂得“拉格”、“塔拉”是印度河巴基斯坦古典音乐的两个基本因素。教学过程: 1.摸唱导入

(1)学生跟随教师用lu、la等母音进行乐句模唱,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独特的旋律特色。

(2)通过击拍识读乐谱,用对比的方式感受装饰音在歌曲《流浪者之歌》中的作用。尤其是风格突出的旋律片段,引导学生关注#5和装饰音,为学唱歌曲打下基础。2.视频导入

(1)观看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表演实况录像中的《蒙格尼》表演,感受印度传统音乐具有上下迂回、曲折进行,伴有各种滑音和装饰性音型点缀,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印度音乐的风格特征。

(2)用经典的印度歌舞电影片段导入教学,如《流浪者》、《三傻大闹宝莱坞》等,让学生初步体验印度音乐的美感。3.初听。

(1)初听歌曲《流浪者之歌》。引导学生听出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其中有哪几个乐句相同?

(2)初听歌舞音乐《蒙格尼》,了解歌曲采用了几拍子?用什么演唱方式?歌曲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表达什么情感? 4.复听

(1)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流浪者之歌》中节奏的组合、旋律的走向、调式的色彩,以感知其音乐作品的特色及情调。

(2)聆听歌舞音乐《蒙格尼》,引导学生分辨出ABCD四个段落。

(3)通过复听,让学生基本了解音的高低、力度的伸张、速度的快慢、音色的调配等音乐要素在两首歌曲力的作用。5.唱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哼唱主题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教师范唱

(1)旋律范唱

(2)歌词范唱

钢琴带唱

跟随录音哼唱

教学总结:学生热情高涨

第二课时

欣赏《美丽的国土》、《珍珠》、《星星索》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唱、欣赏中体验亚洲音乐独特的韵味。

教学重点:能区分和辨别亚洲五个音乐文化区域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教学难点:学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美丽的国土》

(1)回顾“拉格”和“塔 的《美丽的国土》拉”的相关知识,导入本课学习。

(2)聆听曾在我国热播的巴基斯坦的电影《永恒的爱情》主题曲《我爱你至死不渝》。这首歌曲与《美丽的国土》有着相似的旋律。

(3)初听。歌曲的力度、速度及所表达的情绪分别是什么?

(4)分段听

(5)完整听

(6)总结回顾:通过对印度及巴基斯坦音乐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南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音乐风格。

(二)《星星索》

(1)节奏导入:以合唱《星星索》里的基本节奏型导入——第一步:通过课件提供的电子“节拍器”,打出四拍子的基本节奏。

第二部:在四拍子的节拍中加入拍手的节奏。第三部:在以上练习的基础上切入母音lu哼唱旋律,为后面二声部学习打下基础。

(2)看:观看教材中提供的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表演实况录像,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美轮美奂的印度尼西亚歌曲《星星索》。用甘美兰乐队和乐器图片,让学生对印度甘美兰音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三)《珍珠》

(1)完整聆听,思考:音乐用哪一类型乐器演奏的?让学生了解甘美兰音乐是以金属打击乐器为主,其音色丰富多样,节奏繁杂有序,力度变化较大。

(2)简单了解甘美兰乐器及乐队的相关知识。

(3)根据光碟里提供的甘美兰音乐《Tumulilingan》,进一步感受甘美兰音乐的特点。教学总结:学生初步到深入了解甘美兰音乐机乐队的相关知识。

(四)《竹舞》

(1)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网上搜索一段菲律宾竹舞的视频,可以让学生对竹舞对竹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也可以让学生观看菲律宾竹乐器和竹乐队的图片,来了解律宾音乐及相关化。

(3)听、唱。——听出乐曲的情绪——找出歌曲的节奏特点——可以通过双手击拍或简单的动作表现乐句中的休止符,感受这种节奏的组合在歌曲中所起到作用。

(4)对照乐谱,听出歌曲的段落。

(5)轻声哼唱旋律,体验有、无变化音的旋律特点,感受变化音对歌曲风格形成的作用。

(6)动。学生用简单的身体律动,跟随音乐表现歌曲,或编创简单的动作 表演竹竿舞。

第三课时

欣赏《樱花》、《阿里郎》、《桔梗谣》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学唱歌曲来增加对异国音乐风情、文化深入了解。教学重点:欣赏、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通过击拍的方式识读乐谱。教学过程:

(1)歌曲《阿里郎》本环节可以采用学生跟教授模奏、学生击拍随教授念节奏的方法进行。

(2)歌曲《桔梗谣》——完整聆听歌曲,歌曲采用了几拍子?歌曲的速度和力度分别是什么?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哼唱歌曲。

(3)歌曲《美丽的贾奈》——欣赏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演出实况录像,教师引导学生从着装、舞蹈动作、道具及演唱等方面,了解哈萨克斯坦的音乐文化风格,并对其感兴趣。

(4)《愉快的旅行》——欣赏第16届亚运会(广州)文艺演出实况录像,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初步感受巴黎歌曲《愉快的旅行》的风格特点。对照乐谱聆听歌曲,感受歌曲ABA的曲式结构。

教学总结:学生了解世界音乐(之一)亚洲音乐,从中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特色,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所带来的快乐。

第四课时

欣赏《美丽的贾奈》、学唱《愉快的旅行》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学唱歌曲来增加对异国音乐风情、文化深入了解。教学重点:欣赏、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通过击拍的方式识读乐谱。教学过程:1.欣赏《美丽的贾奈》

1)导入:欣赏第16届亚运会文艺演出实况录像,老师引导学生从着装、舞蹈动作、道具及演唱等方面,了解了解哈萨克斯坦的音乐文化风格,并对其感兴趣。

2)听、说:初听音乐,让学生说出听到了哪些有特色的声音。3)复听: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情绪。

4)唱、动:参照教材中的“参与。探索”识读乐谱,击拍唱熟歌曲的音乐主题,再按录音的音乐风格去演唱这首歌曲。

5)听教师范唱,学生击拍。引导学生寻找旋律在进行过程中,乐句之间经常出现的五度大跳音程,它增强了旋律的活力,表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奔放豪迈的性格特征。

6)跟钢琴轻声哼唱。寻找出歌曲的骨干音,发现哈萨克斯坦的民族语言也有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

7)跟随录音演唱歌曲。模仿演唱者唱法,突出歌曲中的重音拍,尽量表现歌曲的风格。8)学生边长边自由模仿视频里的动作进行律动,进一步感受哈萨克斯坦的音乐风格。

教学总结:学生了解世界音乐(之一)亚洲音乐,从中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特色,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所带来的快乐。

第五课时

学唱《愉快的旅行》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学唱歌曲来增加对异国音乐风情、文化深入了解。教学重点:欣赏、学唱歌曲。教学难点:通过击拍的方式识读乐谱。教学过程:1.学唱《愉快的旅行》

1)看、说:欣赏第16届亚运会文艺演出实况录像,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初步感受巴黎歌曲《愉快的旅行》的风格特点。对照乐谱聆听歌曲,感受歌曲ABA的曲式结构。

2)可对照乐普聆听歌曲,感受歌曲ABA的曲式结构。3)唱:击拍唱A段旋律,引导学生关注弱起拍及变化音。

4)跟随钢琴模唱B段旋律,感受这种调式带来的音乐风格特色。

5)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模仿歌曲“滑音”的演唱特点,感受歌曲具有阿拉伯音乐的风格及其活泼欢快、热情奔放等情绪,了解反复记号,总结歌曲是ABA曲式结构。

6)拓、辨:欣赏朱明瑛演唱的《愉快的旅行》版本,对比女声独唱和童声合唱的版本,在展现风格上有何不同。

教学总结:学生了解世界音乐(之一)亚洲音乐,从中学到不同的音乐风格、特色,感受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所带来的快乐。

下载七年级小说单元教案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小说单元教案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21、风筝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

    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Unit 8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 ? Section A (1a-2d) I. Contents : Unit8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 II、Teaching aims:1.knowledge aims: learn new......

    七年级第五单元音乐教案

    第五单元脍炙人口的歌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南屏晚钟》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南屏晚钟》,能用领唱、合唱的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简单的三声部学习。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南屏晚......

    七年级第一单元课文教案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

    《寻根小说》教案

    《寻根小说》教案 一、所需课时:2课时(90分钟) 二、主要教材和参考资料: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

    谈谈小说教案

    一、 教学目标: ①掌握小说基本知识。 ②了解典型的含义,学会分析人物性格。 二、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三、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自学和讨论法 四、 使用......

    小说虚构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虚构”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外国小说欣赏》的最后一个单元,话题是(板书): 虚 构 通常我们说什么是虚构的时候,大家可能脑子里......

    儿童小说教案

    儿童小说 教学目标: 1掌握儿童小说的艺术特征。 2通过作家作品链接,了解儿童小说与儿童故事的区别。 教学重点:1儿童小说的特点 2儿童小说与儿童故事的区别 教学难点:对特征的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