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宏观经济学教案 2
宏观宏观学 授课教案
主讲人:刘树奎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1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定义、问题与方法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1.回忆上学期鲁滨逊的故事
2.关于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简短定义: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国民经济 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它经济总量 的决定。
二、宏观经济问题
1、经济增长:
这是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考察的。
我们在第三章详细考察。
2、经济周期:
一个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收缩期、谷底、扩张期和顶峰。表示如下:
3、失业
1)什么叫失业?
失业是指这样的一种状态:在当前的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且具备劳动能力,目前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
思考:无业游民与失业者的区别。2)失业的衡量:
失业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 成为失业者必须符合3个条件: A 年龄16岁-65岁; B 愿意工作但没有工作; C 有工作能力。
成为失业者还要符合以下3个条件之一: A 没有工作,但在此前4周内积极找工作; B 已经下岗,等着被招回;
C 期待着在30天内开始新的工作。3)失业的分类:
A 摩擦性失业: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市场变动所引起; B 结构性失业:由于特定行业或地区就业机会的减少,这种情况下 “失业”与 “空位” 并存;
C 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波动产生的普遍性失业。4)自然失业与充分就业:
A 自然失业:经济中难以克服的因素所引起的,是无法避免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属于自然失业。
B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有工作,只要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行不悖。
C 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的比率。
5)失业的经济影响 A 失业的危害:
a 产出与收入的减少; b 人力资本损失; c 社会问题;
B 失业的积极的一面:
a 一定程度的失业存在是保持经济效率的必要条件; b 人尽其才需要寻找、比较、挑选和淘汰; c 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在流动中形成的; d 失业者存在是对在业工人无形的督促。
4.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定义:
价格水平持续、稳定、普遍的上升。2)通货膨胀的表示与衡量:
通货膨胀率={[今年价格水平-上年价格水平]/[上年价格水平]}100%;
3)通货膨胀的分类:
A 温和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以下;
B 奔腾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100%之间; C 超级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0%以上。4)看看美国的通货膨胀
5、国际经济
1)现代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背景; 2)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表现形式;
3)贸易余额:一国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出口减去它从世界其它国家的进口的余额;
A 出口>进口,贸易顺差; B 进口>出口,贸易逆差。
6、宏观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通过各级政府的收支活动和税收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
2)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情况。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解决“是什么?”;规范分析解决“应该是什么?” 2)变量: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存量与流量
A 内生变量是指模型内所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指用来解释模型内其它变量,但其本身要由模型外来解释的变量。
B 存量:衡量某一时点上的数量;
流量:衡量某一时期内的数量。3)几个关于存量与流量的例子: A 投资I与资本K:K=K-1+I; B 储蓄S与财富W:W=W-1+S; C 经常项目CA与净国际投资头寸NNIP: NNIP=NNIP-1+CA; D 预算赤字DEF与公债规模Dg:Dg=Dg-1+DEF。
2、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3、动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4、三市场划分:
1)产品市场;2)要素市场;3)金融市场。
5、四行为主体:
1)家庭;2)企业;3)政府;4)国外。
6、以微观分析为基础
7、防止“合成谬误”(萨缪尔森)
第二节 宏观经济的几个主要概念
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1、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一定时期之内,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 GNP:
一定时期之内,一国公民所生产的境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
[例1]美国一公民为从事一项国内投资,向日本一家银行贷款,该项目每年为这位美国公民带来200百万美元收入,但每年向日本支付利息10万美元。
在此例中:
美国GDP :增加200万美元 GNP :增加190万美元;
日本GDP :增加0 GNP:增加10万美元。[例2]韩国一公民在中国执教足球甲A联赛一年,获收入30万美元。
在此例中:
中国GDP :增加30万美元 GNP:增加0 韩国GDP:增加0 GNP:增加30万美元
3、GDP与GNP之关系如下:
GNP–本国要素在国外收入+外国要素在职本国收入=GDP 我们把 “本国要素在国内收入–外国要素在本国收入”
定义为:“净要素支付”,记为NFP,则 GNP–NFP=GDP; GNP=GDP+NFP。
4、对GDP和GNP的理解:
1)只计最终产品,不计中间产品,用增值法
[例子]面包生产的过程
2)既包括有形产品又包括无形产品; 3)只记当期的产出
[思考]没卖出去的产品怎么办? 4)GDP或GNP的不足与校正
A 该记的没有记:黄赌毒、走私、地下经济以及家务劳动; B 该扣的没有扣: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
C 总量上的缺陷:两介国家,GDP一样,构成不一样;
D 分配上的缺陷:人均GNP一样,可能一国两极分化,另一国相对平均;
E 校正:经济净福利 Net Economics Welfares [NEW]
二、名义GNP与实际GNP
1、名义GNP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NP;
2、实际GNP是用不变价格(基期价格)计算的GNP。
三、利率与贴现
1、利率:利率是一种比率,它表示今天的货币或商品换取明天的货币或商品之条件;
[例]某银行年利率10%,今天的1元钱1年以后值多少? 1[1+10%]=1.1 换言之,为使明年得到1元,今年应存入: 1/[1+10%]= 0.91
2、贴现:将来的货币或商品按一定的比率折合成今天的价值,这个比率叫贴现率。
1)假设年利率为i,未来各年收入流量为Y1、Y2、Y3、„„、YN,这笔收入流量的现值为:
2N PV=Y1/[1+i]+ Y2/[1+i] +„„+ YN/[1+i] 2)假设年利率为i,未来各年收入的流量都相等为Y,这笔收入流量的现值为:
PV=Y/i
3)[案例研究] “时间偏好与贴现率”
四、预期
1、静态预期:假设明年与今年相似而行事的预期: Ye+1= Y
2、外推型预期:与预期者的情绪有很大关系: Ye+1= Y+ α[Y–Y-1] α=1,预期者乐观;
α= – 1,预期者悲观;
α= 0,预期者中性。
3、适应性预期:根据其现期预期被证实的误差程度来调整其对未来的预期。
ee e Y+1= Y+α[Y–Y](0<α< 1)
按照这种方法,对下年的预测值实际上是去年预测值和今年实际值的加权平均:
Ye+1= [1–α] Ye +αY α=0,每期预测值都相同:Ye ;
α=1,成为静态预期:Y。
4、理性预期:预期者能对个人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加以有效利用的预期,被称为理性预期假说。
1)穆思(Muth)1961,《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的理论》:“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测,所以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种预期叫做‘理性’预期。”
2)卢卡斯(Lucas)1981,《关于使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政策评估的批判》,提出经济结构变量非常量。
5、[案例研究] “征地与打井”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一、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形成
1、否定萨伊定律
2、提出三大心理规律
3、发展有效需求理论
4、提出政府干预思想
[案例研究] “市场经济与看得见的手”
二、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两大分支:两个剑桥之争
1、新古典综合:这一学派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萨缪尔森为代表,大学所在地在剑桥镇。将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并在各方面系统化、模型化:
1)希克斯—汉森:IS—LM模型;
2)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之消费理论; 3)索洛:新古典增长理论;
4)克莱因、米勒: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2、新剑桥学派:以琼·罗宾逊为代表,在英国剑桥大学。
1)琼·罗宾逊:反对将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结合,认为这是杂牌凯恩斯主义,好认为应该从古典学派那里听取营养,从分配问题入手,才能更好地理解凯恩斯;
2)斯拉法:建立了新剑桥学派的价值理论模型,1960年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
3)帕西内蒂:建立了新剑桥学派的增长理论
三、“非均衡的” 凯恩斯学派
1、克劳沃:《凯恩斯主义者的对抗革命:一个理论评价》;
2、莱荣霍甫德:《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
3、贝纳西:《非瓦尔拉斯宏观经济学》。
以上这些代表人物共同强调宏观经济的非均衡性。
四、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兴起:反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重新强调工资、价格的自由伸缩性,市场出清等,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和实际经济周期等分析工具,在政策主张上反对国家干预。这一学派包括:
1、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
2、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
五、新凯恩斯主义
1、否定工资、价格自由伸缩性的假设;
2、提出价格粘性的新观点: 1)工资合同理论; 2)菜单成本理论; 3)效率工资理论。
3、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衡量
一、收入和支出的流量循环模型(1)1.两部门模型
1)只有家庭和企业;
2)总收入[总供给]:Y=C+S,总支出[总需求]:E=C+I; 3)总需求=总供给,S=I 漏出:S ;
注入:I 2.三部门模型
1)家庭、企业、政府;
2)总收入[总供给]:Y=C+S+T,总支出[总需求]:E=C+I+G; 3)总需求=总供给,S+T=I+G 漏出;S、T:
注入: I、G 3.四部门模型
1)家庭、企业、政府、国外; 2)总收入[总供给]:Y=C+S+T,总支出[总需求]:E=C+I+G+NX; 3)总需求=总供给,S+T=I+G+NX 漏出;S、T:
注入: I、G、NX
二、国民收入的衡量方法
1、支出法衡量国民收入
从上图中箭头指向企业的部分来看,由四部分构成: Y=C+I+G+NX:
1)消费C,最主要的部分,美国60%以上,中国接近50%。包括: 耐用消费品支出;
非耐用消费品支出;
服务支出
住房租金
2)投资I,最活跃的部分,波动大,包括:
固定投资;
存货投资;
住房投资。3)政府购买支出G
国防支出:军事采购、军饷等;
其它物品与劳务支出:包括基础设施、及警察、法院服务等支出。4)净出口NX=X-M:
出口-进口
二、国民收入的衡量方法
2、收入法衡量国民收入:可以从流量循环图中箭头指向或离开家庭的部分核算。
1)国民收入NI,一国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总和。包括:
劳动收入;
所有者收入;
租金收入;
企业利润;
净利息收入(企业支付的利息)2)国民收入NI与GDP之关系:
A)GDP-折旧=NDP(国内生产净值); B)NDP-间接税=NI。3)个人收入PI:
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PD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
3、部门法衡量国民收入:
将各部门增加值分别核算后加在一起。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衡量
一、名义GDP与实际GDP
1、名义GDP:
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2、实际GDP:
以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是实际GDP。
3、二者关系:
名义GDP/价格指数=实际GDP。
二、价格指数(1)
1、概念
指数:现期值与基期值之比;
价格指数:现期产值除以基期产值,以产量为权数计算。
2、几种主要的价格指数:
1)GDP缩减指数(GDP消膨指数)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注意]以现期商品组合为权数计算。
二、价格指数(2)
2)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CPI=现期消费组合总支出/基期消费组合总支出 [注意]这里是以基期商品组合为权数计算。[例子]某一消费资料如下表,计算CPI:
二、价格指数(3)
[解] CPI=[1.25+12.56+0.75200]/ [0.85+116+0.7200] =231/210 =1.1
三、奥肯定律
1、奥肯定律
描述失业率和GDP增长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一条经验性规律。
2、定律含义:
1)失业率每增加1%,GDP下降2%;
2)交替关系主要存在于周期性失业的情况下。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一、国民收入的生产(1)
1、考虑总量生产函数: Y=F(K,L)Y:实际产出;K:资本存量;L:就业水平
2、总量生产函数的性质
1)⊿Y/⊿K >0,⊿2 Y/⊿K<0:
资本的边际产量大于零,并且递减; 2)同样适用于L:
3)tY=F(tK, tL), t>0。
规模报酬不变。
一、国民收入的生产(2)
[例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L1-
检验三个性质:
1)⊿Y/⊿K=AL1- αK-1 = α A[K/L]-1 >0;⊿2 Y/⊿K= α AL1-[α-1]K-2 <0 2)同理;
3)F(tK, tL)=A[tK][tL]1-= t AKL1- = tY
3、几个假设
1)不存在失业,充分就业; 2)潜在产出水平Y=F(K,L)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
从宏观意义上分析劳动、资本要素的价格确定就是讨论国民收入分配。
1、几个假设:
1)完全竞争与充分就业;2)两个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 3)要素供给不变Y、L,价格为r、w; 4)潜在产出水平Y,价格为P。
2、劳动市场均衡:
劳动供给:SL=L^ 劳动需求:DL=MPL(w/p)
以上两个方程能解出一个均衡解:(w/p)*
3、资本市场均衡:
资本供给:S k=K^ 劳动需求:D k=MP k(r/p)
以上两个方程能解出一个均衡解:(r/p)*
4、欧拉定理 Y=MPL ⊿L+MPK ⊿K “谁贡献谁收益,总贡献等于总收益” 证明欧拉定理(在下页):
三、国民收入的消费
这里的消费是指广义的消费,指对商品与劳务的总需求或总支出,考虑一个封闭经济:
Y=C+I+G
1、消费
1)几个概念: a、消费函数
b、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c、自主消费与引致消费 2)消费理论简介
a、凯恩斯消费理论
a)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mpc:0~1; b)平均消费倾向递减;
c)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而非利率:C=a+bY; d)长期中的矛盾:消费之谜。
b、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假说之消费理论
a)每个家庭都根据其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 b)每个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其消费和储蓄是不一样的,消费取决于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c)消费不仅取决于收入,而且还取决于财产。c、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之 消费理论
a)人的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 b)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c)持久性收入中包括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所以,消费不仅仅取决于收入,也取决于财产。
2、投资
1)投资之定义
投资是指资本存量之增加。2)投资函数
投资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叫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成反比例关系。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3、政府购买
1)G=T,政府预算平衡; 2)G>T,政府预算赤字; 3)G 第四节 国民收入均衡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1、总需求 AD=C+I+G=C(Y-T)+I(r)+G 2、总供给 AS=F(K, L)=Y 3、总需求=总供给 Y= C(Y-T)+I(r)+G → r* 二、金融市场均衡 1、可贷资金的供给 S=Y – C – G=Y – C(Y – T)– G 私人储蓄:Y – T – C;公共储蓄:T – Y。 2、可贷资金的需求 I=I(r) 3、可贷资金的供给 = 可贷资金的需求 S=I(r)→ r* 三、财政政策的作用 1、政府购买的变动 以政府购买增加为例: 1)产品市场 政府购买增加→潜在收入不变→消费不变 →投资减少→利率上升→挤出效应 2)金融市场 政府购买增加→公共储蓄减少→潜在收入不变→私人储蓄不变→总储蓄减少→利率上升 2、税收变动 以减税为例: 1)产品市场 减税→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投资减少(潜在收入不变,政府支出不变)→利率上升→挤出效应→ 2)金融市场 减税→公共储蓄减少→私人储蓄不变→总储蓄减少→利率上升 第三章 经济增长 第一节 经济增长概述 一、经济增长的一个经典定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发现和反映》,《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P21。二、三点含义 1、经济实力增长——商品与劳务总量越来越多——GDP或人均GDP越来越多; 2、必要条件:技术进步; 3、充分条件:制度与意识之相应调整。 四、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考察 1、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英国,由1780年——1938年间,用了58年使GNP翻了一番; 2、美国1839年——1888年,用了49年使GNP翻了一番; 3、日本1885——1919年,用了34年使GNP翻了一番; 4、中国1977——1987年,用了10年使GNP翻了两番。 五、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1、古典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经济增长: 亚当·斯密: 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本积累→劳动人数增加; 大卫·李嘉图: 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2、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中心是生产能力的长期增长,主要有两个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型:此为第一个模型 新古典模型:最有影响的模型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 一、模型介绍 哈罗德(英)和多马(美)于1947年至于1959间提出并完善,它是第一个将凯恩斯理论动态化研究经济增长的模型,同时它也是后面将要介绍的索洛模型之基础。 二、变量说明 1、大写表示总量: L:劳动力总量,一个经济的整体就业人数。K:资本总量; Y:总产出,它由生产函数Y=F(K,L)决定; W:工资; 2、小写表示人均量: k: 人均资本,k=K/L; y: 人均产出,y=Y/L; w: 人均工资,w=W/L; 三、模型分析 1、假设:资本和劳动不可替代: 资本产出比v固定,劳动产出比á固定,那么,资本劳动比(人均资本占有量)亦不变v/á。 2、生产函数:Y=min[L/ ᣬK/ v] 3、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条件: 1)先从需求方面确定总产出的动态均衡条件: I=△K,I=S,S=sY → Y=I/s → △Y=△I/s ① 2)从总供给方面确定总产出的动态均衡条件,假定所有资本都被充分利用: Y=min[L/ ᣬK/ v] → Y=K/v → △Y=△K/v =I/v ② 3)均衡经济增长条件 由①和②: △I/s =I/v 可得投资增长率:△I/I= s/v 由②: △Y=△K/v =I/v = S/v=(s/v)Y 可得产出增长率:△Y/Y= s/v ∴ 投资和产出必须同步增加 另外,考虑劳动力被充分利用的情况: Y =L/á → Y(t)= L(t)/ á(t) 两边取对数再对时间求导: ㏑Y(t)= ㏑ L(t)-㏑ á(t) (1/Y)dY=(1/L)dL → △Y/Y=△L/L 设△L/L=n,那么,△Y/Y=△L/L=n,这说明:经济均衡增长必须做到产出、投资与人口同步增长: s/v =n。 4、哈罗德——多马模型之缺陷 1)如果条件得不到满足,要么失业率上升,要么投资回报度下降,虽然可以解释这些非均衡增长问题,但无法解决之; 2)模型之三个参数都是“外生变量”,一旦出现不均衡,只能任其发展下去; 3)模型没有解释储蓄率是如何决定的。 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一、模型简介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对经济增长理论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修正。他讨论了长期均衡增长的存在性问题和稳定性问题,并分析了在均衡增长条件下的消费、投资与劳动力工资率、资本回报率等的关系。1987年获Nobel经济学奖。索洛模型为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基础。 二、模型的假设 1、新古典总量生产函数 Y=F(K, L); 2、假设K和L是可以替代的; 3、总量生产函数的三个性质; 4、y=F(K, L)=(K/L, L/L)=(k, 1)= c+i =(1-s)y+i 三、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 1、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的关系 ∵ y=f(k)∴ ⊿y=f(⊿k)这说明人均资本存量变化影响经济增长。 资本积累⊿k 主要取决于投资与折旧,即⊿k(i,δ)= i-δk 2、投资的决定 i=s(y)= s f(k)这说明投资取决于两个因素:储蓄率s 和人均资本存量k,成同方向变动。 3、关于折旧 采用固定比例折旧法,δ为平均折旧率,则每年折旧掉的人均资本就是: δk 四、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 1、资本积累=资本存量的改变=净投资: ⊿k = i-δk = s f(k)-δk 2、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就是: ⊿k = 0,即 s f(k)=δk 3、经济增长稳定状态的几点含义: 1)经济增长稳定状态是一种趋势; 2)稳定状态如果受意外冲击而偏离,它也能自动恢复,这是哈罗德模型所不具备的; 3)稳定状态是一种可持续的状态; 4)人们可以影响或选择稳定状态。 五、储蓄率对稳定状态的影响 1、储蓄率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 2、如果一个经济有较高的储蓄率,它会保持一个较大的资本存量和产出水平,但它不一定有较高的经济增长。 六、资本积累的黄金定律 1、黄金定律的含义 一个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选择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定状态,这个状态就叫作资本积累的“黄金定律水平”,记为:kg* 2、黄金定律的基本条件 黄金定律的基本条件是:人均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即 MPK=δ 3、推导如下: c=y-i= f(k)-i 在稳定状态,总有 i*=δk*,那么: c*= f(k*)-δk* 对上式求导并令其等零: c*′= f ′(k*)-δ= 0 f ′(k*)=δ MPK = δ 七、基本索洛模型的启示 1、一个高的储蓄率和高的投资率导致一个高的稳态的人均资本存量和高的产出,但未必会导致一个高的经济增长率; 2、经济增长率一般发生在从低资本存量到高资本存量过程中; 3、经济一旦处于稳定状态,便不再有经济增长; 4、那么,如何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呢?且看下一个问题。 八、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 1、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人口增长对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 根据:y=Y/L,k=K/L,L也可变,那么: ⊿k = i-(δ+n)k(n为人口增长率)现在δ和n 以不同的方式降低k。 ⊿k = s f(k)-(δ+n)k 令 ⊿k =0,则 有:s f(k*)= i*=(δ+n)k* 2)加入了人口增长的索洛模型实现了三个扩展: [A]解释了总量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B]富和贫的一种解释; [C]黄金定律的修正: MPK =δ+n。 2、技术进步与劳动效率 为解释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把技术进步引入索洛模型: Y=F(K, L)→ Y=F(K, L·E) 其中: E 是劳动效率变量; L·E 则是劳动的效率单位数。 假设E以固定速率g增长,L以n速率增长,那么,L·E 就以“n+g”之速率增长。 (推导过程省略) 3、技术进步对稳态之影响 1)考虑技术进步以后变量有了新的含义: k=K/L·E,y=Y/L ·E 2)有技术进步的稳态: ⊿k = s f(k)-(δ+n+g)k 令⊿k =0,则 有:s f(k*)= i*=(δ+n+g)k* 3)新稳态的含义 它解释了技术进步导致了人均产出持续增长; 每效率单位的资本k=K/L·E 及 每效率单位的产出y=Y/L·E 都不变,但人均总产出Y/L= y ·E 以速率g增长; 总产出Y= y ·E · L 以 n+g 的速率增长。 4、技术进步对黄金定律的影响 c=y-i c*= f(k*)-(δ+n+g)k* 对上式求导并令其等零: c*′= f ′(k*)-(δ+n+g)= 0 f ′(k*)= δ+n+g MPK = δ+n+g 第四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一、索洛模型的缺陷 1、技术外生 2、理论与现实之矛盾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 1、索洛模型中,储蓄率s、人口增长率n,技术进步g都是外生变量。 2、经济学家将以上这些变量作为内生变量来研究经济的长期增长——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三、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1、储蓄率政策 2、技术政策和人力资本政策。 第四章 失业 第一节 失业分类 一、周期性失业 1、凯恩斯定义的总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就是周期性失业。 “为什么我们不生火?” “因为没有煤” “为什么我们没有煤?” “因为父亲失业了。” “为什么父亲失业了?” “因为煤太多了。” ——《1931年的故事》 二、自然失业 1、古典学派定义的古典失业,即自然失业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2、自然失业率 在经济动态变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业人口叫自然失业,自然失业对总劳动力的比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第二节 几种失业理论 一、职业搜寻理论 1、假设: 1)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2)工资有差别,搜寻时间与高薪成正比; 3)失业是找高薪工作的一种投资; 4)失业是有成本的。2.从收益方面分析 搜寻与时间的关系W(t)W/ t>0, 2W/ t2<0 3、从成本方面分析: C/ t>0, 2C/ t2 >0 4、最优搜寻: W/ t= C/ t 5、比较静态分析: 搜寻成本曲线移动会出现什么情况? 失业救济和保险 保留工资水平 二、贝弗里奇曲线 1、空岗率与下岗率(失业率)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曲线叫贝弗里奇曲线。 2、假设:长期均衡中空岗率与下岗率是相等的。 3、区分自然失业与周期性失业。 第三节 实际工资刚性 一、最低工资法 1、实际工资刚性 实际工资无法充分调整到使劳动力供需平衡的水平。 2、最低工资法好处 避免劳动者之间的收入过大的差别 3、最低工资法不利之处 提高失业率 [材料]“最低工资” 二、内部人——外部人模型 1、工会存在 2、内部人——已就业的劳动者 外部人——劳动市场上的失业者 3、厂商用外部人替代内部人存在“调换成本”,工会使这种成本加大。 三、效率工资理论 1、雇主主动性地把工资提高到市场均衡水平之上。 2、[案例]“周扒皮与王善人” [案例]“坦桑尼亚的效率工资” 第四节 失业的构成和治理 一、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 从动态态来理解 短期失业一般是摩擦性失业,主要原因是找工作需要时间。长期失业一般由工资刚性造成 二、失业人员构成 1、年龄结构:青年人失业多; 2、文化结构:文化低的人容易失业 3、性别结构:女性容易失业 4、行业结构:传统产业失业多; 5、种族结构:有色人种失业率高 三、自然失业率上升原因 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女性加入劳动供给; 结构调整速度加快; 失业的回滞 四、失业的两种治理政策 1、主动治理政策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调整结构等 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工资变动灵活性等; 2、被动治理政策 对失业进行救济; 消除失业的社会影响方面。 第五章 通货膨胀 第一节 货币 一、货币的职能 1、计价单位 2、交易媒介 3、价值储藏 [材料]“假如没有货币” 二、货币的发展史 1、实物货币 2、金银货币 3、纸币 4、电子货币 [材料]“货币简史” 三、货币的界定和测度 从货币供给的角度 1、C= 纸币+ 铸币 2、M1=C+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它支票存款; 3、M2=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非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其它存款; 4、M3=M2+大额定期存款+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其它存款 [讨论] 信用卡是不是货币? 第二节 货币数量论 一、数量方程式 MV=PT M ——货币数量; V ——货币平均流通速度; P ——每次交易的平均价格; T ——一定时期内的交易数量 四个变量中有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 二、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 1、数量方程式的变形 MV=PY M ——货币数量; V ——货币的收入速度; P ——当期产出的平均价格水平; Y ——一定时期内的实际产出 2、对上公式进行处理:先取对数再求时间导数 △M/M+ △ V/V= △ P/P+ △Y/Y △ V/V、△Y/Y是常数; △M/M是因; △ P/P是果。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是一种货币现象。 三、古典两分法与货币中性 1、古典两分法 2、货币中性 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利率 一、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1、如果使用实物货币就没有这个区分了; 2、在纸币条件下,有通货膨胀,就有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之区分; 3、费雪方程与费雪效应 设: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i,通货膨胀率,则: i=r+,或r=i- ☆费雪方程表明:名义利率的变动等于实际利率变动加上通货膨胀率的变动。 ☆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率上升1%,名义利率也上升1%。 二、事前实际利率与事后实际利率 1、引入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预期通货膨胀率e,2、事前实际利率 事前实际利率=i-e,3、事后实际利率 事后实际利率=i-,三、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 1、引入政府债券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是名义利率; 2、另一种理解 持有货币的显性成本是预期通货膨胀率e; 持有货币的隐性成本是购买债券的期望收益,即实际利率r; 所以,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r+ e。 3、货币需求和名义利率成反比(M/P)d = L(i, Y)L与i成反比变化(机会成本的因素)P与i成正比变化(费雪效应)L与Y成正比变化(实际余额效应) 4、未来货币供给同样会影响当前价格 (M/P)d = L(i, Y)→(M/P)d = L(r+e, Y)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一、预期的通货膨胀 1、经济的混乱; 2、人力资源浪费; 3、税收扭曲。 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1、公平效应 借款者和贷款者; 工人和雇主; 公众和政府。 2、效率效应 干扰价格信号; 浪费了资源。 3、产出效应 一方面,货币工资收入滞后于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扩大,因而有增加产出的效果; 另一方面,如果通货膨胀过分严重,货币失宠,物物交换限制了产出,这时又会减少产出。 第七章 总需求理论 谈总需求有两个前提: 1、价格水平不变; 2、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要解决的问题: 1、产品市场:IS曲线; 2、货币市场:LM曲线。 3、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4、宏观经济政策; 5、推导总需求曲线。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计划支出线 E=C+I+G C = a+bY E= a+bY+I+G =(a+I+G)+ bY =A+eY A:自发支出; e:边际支出倾向 二、国民收入决定 1、区分计划支出与实际支出 2、存货变动:非意愿存货 计划支出大于实际支出→非意愿存货减少→补充存货→生产扩大;反之,生产扩大。 3、计划支出等于实际支出,均衡收入被决定 三、比较静态分析 1、自发支出变动 自发支出乘数是总收入的增量与自发支出增量之比。k=△Y/ △ E 政府支出乘数kg=△Y/ △ G; 投资乘数ki=△Y/ △ I [故事]“龟兔赛跑的故事”与乘数效应 怎样看待乘数效应? 2、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 考虑到税收 YD=Y-T,T=tY,C=a+bYD C=a+bYD=a+b(Y-tY)=a+b(1-t)Y,则 E=C+I+G= a+b(1-t)Y +I+G =a+I+G +b(1-t)Y 边际支出倾向e=dE/dY= b(1-t)边际支出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与税率成反比 第二节 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的需求 1、交易动机:与收入相关 2、预防动机:与由入相关 3、投机动机:与利率相关 二、货币供给 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 外生变量 以后详细考察 三、利率决定 供求决定论 四、利率的传导机制 利率的传导机制: 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 →投资增加 →收入上升 看图示 第三节 IS——LM模型 一、IS曲线 1、推导 1)通过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分析; 2)利用储蓄函数之利率与收入的同向关系; 3)投资函数; 4)根据利率传导机制解释IS曲线向右下倾斜。 2、IS曲线与财政政策 1)利率不变的前提下,其它原因引起产品市场上均衡发生了变化,都会使IS曲线移动; 2)右移,扩张性财政政策;左移,紧缩性财政政策。 二、LM曲线 1、推导 1)通过货币市场均衡分析; 2)货币交易需求与收入之间同方向变动; 3)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4)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解释LM曲线左上倾斜。 2、LM曲线与货币政策 1)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右移,扩张性货币政策; 2)货币供给减少,LM曲线左移,紧缩性货币财政政策。 三、IS——LM与均衡的利率与国民收入决定 1、几何解 2、代数解 第四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 2、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 3、两种极端理论 1)古典区域: LM为垂线; 货币需求对利率无弹性; 收入变动引起较少的货币需求变动就能造成较大的利率变动; 挤出效应为1; 再现了古典两分法。 1)凯恩斯区域: LM为水平线; 货币需求对利率有无限弹性; 收入变动引起的较大的货币需求变动只能导致较小的利率变动; 挤出效应为0; 再现了凯恩斯革命;政府调控万能! 二、货币政策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 2、利率的传导机制: 货币供给量→利率→改变投资 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IS曲线垂直 投资对利率完全不敏感; 利率传导机制失效; 货币政策无效。 2)IS曲线水平 投资对利率完全有弹性; 利率传导机制有效; 货币政策有效。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双扩配合,消灭“挤出效应”; 2、双紧配合,引发了经济衰退; 3、紧财政,扩货币,利率降低; 4、紧货币,扩财政,利率不变,收入扩大。 四、IS—LM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1、IS—LM模型研究在价格水平固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2、总需求曲线说明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3、二者联系在于:名义货币供给(MS)不变的前提下,实际货币供给([M/P]S)与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动。 [例子] 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名义货币供给150,货币需求为L= 0.2Y-4r,1)求IS、LM曲线; 2)求均衡收入与利率,假设价格水平为1; 3)求总需求曲线。 解: 1)由Y=C+I,得IS曲线:Y=1250-30r; 由(M/P)S =L(r,Y),得LM曲线: 150/P= 0.2Y-4r,即Y=(750/P)+20r 2)Y=1250—30r; Y=750+20r,则Y=950,r=10 3)Y=500+450/P 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 指的是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及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 1、含义: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和公债作出的决策。 2、构成:政府收入——税收——税种;税率;公债。政府支出——政府购买——购买商品劳务;公共工程开支;政府转移支付——社会福利;贫困救济。 3、工具: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 二、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1、含义: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内容: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的转移支付;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政策; 3、作用特点:当国民收入下降时,它会自动地引起政府支出的增加和税收的减少,从而阻止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当国民收入增加时,它又会自动地引起政府支出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从而避免经济的过度膨胀。 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1、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含义:就是指减少政府税收,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措施。 (2)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3)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中的财政赤字是必要的,应通过发行公债去弥补,公债发给中央银行。 (4)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中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作用。 2、在经济膨胀时,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含义:就是指增加政府税收、减少政府支出的政策措施。 (2)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降低总需求。 (3)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中的财政盈余。这些盈余既不能花掉,也不能用以偿还债务,应该把膨胀时的盈余冻结起来,到萧条时期使用。 四、补偿性财政政策 用繁荣时期的盈余来弥补萧条时期的赤字,做到每一个经济周期的政府收支保持平衡,这就是补偿性财政政策。 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时滞;不确定性;不可测的干扰因素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指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息率的变动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使经济达到稳定的政策。 二、货币政策的运用 1、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提高货币供给量使利息率降低,以刺激总需求增长的一系列措施。 2、在经济繁荣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量使利息率提高,以抑制总需求增长的一系列措施。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作用的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 2、存在时延。 第四节 收入政策 一、含义: 是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 二、收入政策的内容及主要措施 1、内容:工资物价指导;工资物价控制; 2、主要措施: (1)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2)实行工资——物价管制; (3)企业和工会达成工资——物价协议;(4)用税收政策控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 总结:宏观经济学2(2009-08-02 21:48:12) 转载标签: 财经 第二章 收入决定模型 简单收入决定模型 假设:P不变,即无通胀,也即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无论需求多少总能以不变价格提供相应供给量。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称为凯恩斯定律,背景是大萧条,此时增加需求只会使闲置资源利用,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适用于短期分析即分析的是短期中收入和就业如何决定。因为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或者说具有粘性。在正常状态和经济高涨时也不太适用) 2只考虑产品市场,投资与利率无关; 3汇率水平不变。(四部门经济中才写上) 均衡:产量或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 y为产出或收入≡c+s,E为支出或需求≡c+i(消费投资支出),IU为非计划投资。y >E则IU>0, y 均衡产出公式:y=E=c+i表示:收入决定于需求。(y=c+s 表示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 i=s(上两式联立得)表示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二部门均衡: y=c+ic=a+βy得到y=a+i/1-βk=1/1-ββ为MPC边际消费倾向。K:投资乘数,投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变动。 三部门均衡: 定量税下:y=c+i+gc=a+β(y-t+tr)得到y=a+i+g+βtr-βt/1-β 政府购买乘数kg=dy/dg=1/1-β税收乘数kt=-β/1-β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平衡预算乘数kb=1-β/1-β=1 注意: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即kg>ktr=│kt│,因此改变政府购买对宏观效果大于改变转移支付和税收(当然可以减税增加y)。平衡预算乘数(考察政府收支策略):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可以看出因kg>kt,所以政府购买增加100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税收增加100导致国民收入减少量;而ktr=kt则表示增加100转移支付引起收入增加=税收增加100导致收入减少。即国民收入变动量/政府收支变动量,一般下表示为△y/△g=△y/△t,因为要求收支平衡,所以△g=△t。公式:△y/△g=△y/△t= kg×△g +kt×△t/△g 从量税下:y=c+i+gc=a+β(y-yf+tr)得到y=a+i+g+βtr/1-β+βff为税率 ki=kg=1/1-β+βfkt=-β/1-β+βfktr=β/1-β+βfkb=1-β/1-β+βf 注:从量税下的kt怎么求,简单理解为ktr的负数倒可以理解。 四部门均衡: 定量税下:y=c+i+g+nxc=a+β(y-t+tr)m=m0+γynx=x-m得到y=a+i+g+βtr-βt+x-m0/1-β+γ 对外贸易乘数1/1-β+γ 从量税下:y=c+i+g+nxc=a+β(y-yf+tr)m=m0+γynx=x-m得到y=a+i+g-βt+x-m0/1-β+βf +γ 注:乘数四部门的<三部门的,从量税的<定量税的。 消费理论发展:针对边际消费倾向MPC的经验结论,经济学家发现MPC在长期趋于稳定,而不是凯的MPC递减。 绝对收入理论:史蒂斯.托宾 基本观点:认为凯是正确的,因凯消费函数中的收入是绝对收入,如只从绝对收入看,MPC是递减。而经验MPC趋于稳定原因在于非收入因素作用,如家庭累积财富增加/人口老龄化/人口城市化/生活必需品范围扩大。评价: 相对收入理论:杜森贝利 基本观点:在长时期消费和收入维持一固定比例,故长期消费函数是从原点出发直线:CL = bY 但短期消费中,消费者容易随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费,但不容易随收入下降而减少消费,所以出现C0 >0的短期消费函数即:C=C0+cY。原因是消费者决定当期消费时,不能摆脱过去消费习惯,使当期消费决定于当期收入和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这就是“棘轮效应”;消费行为同时也容易受到周围人消费水平影响,这就是“示范效应”,这种效应会使短期消费函数随社会平均收入提高而整个地向上移动。评价: 持久收入理论:弗里德曼 如何判断持久收入:YP = θ Y +(1-θ)Y-1(YP为永久收入,θ为权数,Y和 Y-1分别为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 持久消费函数:CP = c.YP当期MPC = c.a <c(c:长期消费倾向) 基本观点:消费与现期收入无关,而与长期收入有关,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短期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不大;临时性减税政策对消费无影响,政府不应该对经济作过多的干预。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尼亚里 公式:C =(1/T).W +(R/T).YL = aW + bYL(W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YL为工作收入,b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 基本观点:人们按一生来安排平稳的消费,而不仅仅依赖于暂时性的收入变动,财富也纳入到消费决策中。显然MCP = b= R/T是平稳的,意味着恒常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高,a=1/T意味着来自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低。因此暂时性的减税政策对提高国民消费从而提高国民收入是无效的,而永久性税收政策才有作用。 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进入壮中年:收入日益增加,收入会大于消费,加大储蓄; 年老:收入下降,消费超过收入,负储蓄状态。 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提高;中年人的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其他因素:及时行乐思想,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留遗产,遗产税等 生命周期理论与持久收入理论区别和联系: 区别:生命周期理论偏重对储蓄动机分析,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持久收入理论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的收入。 相同点:1.消费不仅同现期收入有关,而且是以一生或者永久性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依据; 2.一次性暂时性收入变化引起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短期MPC很低甚至近于0;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MPC很大,甚至接近“1”; 3.若税收政策变动是临时性的,消费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政策变动才对总需求有效。 注: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社会没有生产过剩,而且还能使生产达到最高水平,即充分就业状态;后来者认为只适用于以物易物社会,不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 凯恩斯定律——生产和收入决定于总需求理论(只要存在需求,社会便可生产出任何数量产品,即y=c+i+g(x—m)。背景是大萧条:资源闲置,失业严重,工厂多余产能,如需求增 加则生产才能增加。凯定律有其现实基础。) 对于正常状态和经济高涨状态中,如一味强调增加需求,其主要结果可能不是生产增加,而是物价上涨。西方70年代出现过相似情况。因此需求决定供给理论不可乱用。对我国来说,不能简单归结为需求不足,而是供需结构失调,单纯刺激需求会使供求矛盾更尖锐。我国宏经问题原因:经济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金融监管不够完善,快速经济发展超过一部分资源的负担能力等。改善供给和调节需求使二者相平衡似乎是政策首选。因此,调节需求,改善供给和抑制通胀都要。 第一篇 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三种基本方法,熟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大总量指标及相互关系,对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及矫正有初步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和难点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三种基本方法,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及矫正。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概念、SNA体系和MPS体系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作用; (2)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3)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中五大相关总量指标的关系-NDP与GDP的关系;NI与NDP的关系;PI与NI的关系;DPI与PI的关系 (4)不同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包括两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三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以及四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5)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及矫正。 2、教学要求 了解: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概念、SNA体系和MPS体系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作用、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及矫正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中五大相关总量指标的关系 熟练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讲授内容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概述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国国民经济进行整体的核算系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一国或国际经济组织指定的用以 对一国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核算和分析的一整套方法和指标 体系。它以国际上通行的一系列核算概念,定义和核算原则为基础,行成一整套逻辑一致和结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这些 指标和规范是 保证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 性,统一性和可比性所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正确理解和使用国民经济核算 资料并进行国民比较所必须的。 2.国民经济核算的SNA体系和MPS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调空的加强,在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 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 国际标准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 体系)和国民帐户体系(简称 SNA体系)。MPS体系是为 适应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需要,最早由前苏联建立,以后逐渐为前东欧各国、中国、古巴`蒙古等国所采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先采用MPS体系的国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起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也纷纷由MPS体系向SNA体系。1993年,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世界银行`国际倾向基金组织。欧共体等国际组织。根据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新成果。共同编写的1993年版,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根据一整套核算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重要基础。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其主要作用有: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督;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为国际间的横向幽默提供依据。 二、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1. 国民收入核算的概念 国民收入核算是一套计量产品总流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收入总流量的规则和方法。根据传统的复式记帐原理,在国民收入和产品帐户上,一方列出的是产品流量的总额,另一方列出的是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收入流量的总额。作为核算的结果,这个帐户反映出经济中产品流量与收入流量是恒等关系。 2.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性表述,它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状况。擦黑能够用的核算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重要的是GDP指标。 GDP是指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N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GDP中扣除了折旧后的产值;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即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PI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得到的全部收入之和;DPI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最后归个人所有并能直接支配,用于消费回储蓄的收入。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GDP的概述 GDP可以通过将所有的最终产品分别乘以各自的价格,然后加总得到。但是,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何止千千万万,每中产品又有不同的规格,不同规格又有不同的价格,所以这种方法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可分别按照形成,形成以后的使用以及所产生的收入分配的统计来核算GDP,分别称为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2、生产法也称增加价值法。这种方法首先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再从总产出中扣除响应部门的中间消耗,求得各部门的增加值,最后汇总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得出GDP。计算公式为 GDP=C+I+G+NX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但不包括个人用与建筑住宅的指出。 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存货和住宅)的支出。这里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设投资。重设投资是指当年以前的资本的折旧。存货投资是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G为政府购买 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不计入。NX为净吃口,而净出口=出口-进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4.收入法 收入法是只指把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和非要素收入相加来获得GDP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非企业业主收入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出了租赁收入,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该归如其中。 利润是指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红利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赢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非企业业主收入是指不受人雇佣的独立生产者的收入。5.三种核算方法的一致性 以上介绍的三种方法,核算的对象都是GDP,所以的出的结果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核算同一GDP。但是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不一致。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以支出法为主要方法,即以支出法所核算的GDP为标准。如果按收入法和生产法核算出的结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来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致。 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无个相关总量指标的关系 1.NDP和GDP的关系 NDP=GDP-折旧 2.NI与NDP的关系 NI=NDP-企业间接税 3.PI与NI的关系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和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股利和红利 4.DPI与PI的关系 DPI=PI-个人所得税 注:利息调整不包括在利息净额(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接待所产生的利息)之中的个人利息收入,例如政府的债券利息收入。 五、不同经济部门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1.两部门下的国民收入的核算 从支出的角度看,Y=C+I;从收入角度看,Y=C+S。根据收入法计算与支出法计算的GDP相等的原理,可得到两部门经济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为: I≡S 值得注意的是,在; 的恒等式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来看的,就国民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是相等。而在以后西西宏观经济均衡时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均衡状态。 2.三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的核算 从支出角度看,Y=C+I+G;从收入角度看,Y=C+S+T(T为剔除了政府转移支出后的净税收收入)。根据收入法计算与支出法计算的GDP相等的原理,可得三部门经济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为: I≡S+(T-G) 其中,S表示私人储蓄,(T-G)表示公共储蓄 3.四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从支出角度看,Y=C+I+G+NX;从收入角度看,Y=C+S+T-NFP。根据收入法计算与支出法计算GDP相等的原理我们可以的出在四部门经济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为: I≡S+(T-G)+(-NFP-NX) 其中,T表示振幅净收入,S和(T-G)分别表示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NFP-NX)则表示国外储蓄,它是本国向国外的支付与从国外得到的收入之间的差额。 六、实行GDP指标的缺陷与矫正 1.现行GDP指标的缺陷 随着宏观经济 分析的进一步发展,先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GDP指标只核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因此闲暇增加给人们带来的福利改善难以在GDP指标中反映出来;二是国民收入统计中没有包括为通过市场交易的产品和劳务,所以很难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指标数值往往是低估的;三是国民收入指标不能够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福利状况;五是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同类国民收入指标难以精确地进行比较,不能够准确地反映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2.GDP指标的矫正 鉴于GDP指标的上述缺陷,萨谬尔森等人提出了一个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经济净福利(NEW)。这个指标在原有GDP指标的基础上,加上闲暇的价值,非市场活动的价值,地下经济活动的产值,减去社会犯罪,环境破坏等。然尔这只是一种思路,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可以实际运作的具体计算方法。 宏观经济学感想 —应试者的盛宴,实用者的深渊 管13-1 吕腾飞 ***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开始还是很喜欢关于经济之类的学科的! 在这个学科中,我起码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相关术语,比如说:“GDP”,“GNP”,“NI”等术语!明白了在宏观经济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知晓了什么叫“节俭悖论”知道了“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同时也知晓了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它们有怎么样的作用!虽说知道了这些,但在自己去解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以然!总是觉得自己学得用处不是很大!记得自己大一学习网页制作时,老师告诉我们有用,可是在我们结业时,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你们学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真的要有使用价值,还是要在大二学习更深的理论才有用处!”当时,真的感到无语!顿时心情低落万丈!明白最后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学分罢了!并没有让我真的学到实用的!因为都是皮毛!就像我们数据库老师告诉我们的一样,我的教学任务只是让你们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带你们入门,至于以后怎么办,那就是你们的“F1”了!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动的学习,但真的这样,中国的大学还有什么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上课玩手机就是这种心理: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可以干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老师您可能认为您上课给我们强调怎么怎么的有用,但您是站在自己系统的角度来讲的!对于我们学习宏观或者微观,我们却不是那么系统,我们只是知道我们有这门课,而且这门课也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且我们学完之后,如果非这门专业,我们也不会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就会出现我之前出现的那种情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失去学习的激情,知道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多看看八卦呢!所以我们只有一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的明晓我们学得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您所左右的!这在可以解释为何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大学真的没有给予他们所需的,供求和需求之间隔着深深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还有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宏观经济的考试模式,它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考的不是太好,不是我学的不好,我是真的有点怀疑,这份题组合时是否真的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做的玩,而且还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觉得这个试卷出的题有点多!就拿计算题来讲吧!虽说都是您给的类型题,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翻一页,做一下题,我并不觉得真的是给我们考试的!也更不是考察我们知识点的掌握的!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真的不能对后面的讨论分析可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的解答!也只是一笔划过!这种情况下,我们任何人都会成为成绩的阶下囚,我们没考好,就是我们没学好,不然怎么会有高的成绩呢!我想老师您若是这么想:我也只能很心塞的悄悄的告诉您!或许您也已经知道的秘密!毕竟现在的考试制度和批改制度以及后期的处理因素您是知道了的!其实这考试真的让我们真的想学的人坠入了无底的深渊,我可能说的有点言过其实了,但大体情况还是符合我的实际情况的!于是想学者没有了学习的鼓励,无心学者倒是把这份鼓励的爱心给拿来参加天天酷跑了。所以考试成为了应试者的盛宴,却成为了实用者无底的深渊! 我对于宏观的感想就是最后的考试了!我们下学期还会学老师您的产业经济学!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才决心重新写一份给您,因为我们还有合作。我也不再说空洞的感想!我最后希望给老师一点建议,让我们以后的合作变得更能对我们双方变得有利的建议! (1)能给我们提前公布您的讲课课件,能让我们今早的掌握和百度一些新的名词! (2)能让我们课堂变得更具有真实性,我们在体会中学到些东西! (3)更多的给予我们例子的讲解,我们对于许多事物不是不会做,就是没有一个可以去参照的例子!一旦我们会了例子,一切都只是照葫芦画瓢了! (4)我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建议,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建议了。就是革新我们的考试模式,不是您出题考我们,而是通过我们每次课下的上交的查漏中通过多模式网上的投票进行选择,并对在规定时间积极参与在查漏者投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额外分数奖励! 我的建议也不是十分明确,但起码我说出我们学生和现行的教育体制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通过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建议都是可以解决的!最后希望老师我们下学期合作愉快! 宏观经济学感想 相比上学期的微观经济学来说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内容上难度大幅提升,很多内容学完就不记得了,还有一些是上课模模糊糊的听懂了,但是还是不理解,所以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学需要我们的多次复习才能真正理解。以下是我对于树上的一些知识的理解和总结。 第十三章我们学习了“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三部门经济”,宏观经济运行三部门经济包括了厂商,居民户和政府,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表现出来,政府支出分为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与转移支付两部分,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政府的税收包括直接和间接税,前者是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其特点是税由纳税人承担无法转嫁,后者是对商品和劳务所征的税,它的特点是税可以转嫁,可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向后转嫁给要素的所有者。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表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规模。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⑴GDP 包括所有经济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同时包括劳务。⑵它是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来计算的,之所以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来计算,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统计中可能出现的重要计算,因为最终产品是直接进入消费的产品。 ⑶货币价值以市场价值来计算,市场价值以经济活动中的价格总额来计量,所以,GNP 在统计过程中会产生以下情况,第一,凡是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误差,但大量的未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极易遗漏,如农民生产的用于自己消费的那部分粮食的价值;家务劳动的价值等;第二,经过市场交易但是逃避登记的经济行为如走私等地下经济活动的形成的交易量,也会被疏漏;第三,市场价格经常变动,所以衡量GDP 的增长必须以不变价格计算,剔除物价变动的GDP 称为实际GDP,而没有扣除物价变动了GDP,称为名义GDP.几个重要的总收入量1.国内生产净值(NDP):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 2.国民收入(NI),这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资+ 利息+ 利润+ 地租。 3.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的总和。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部分。 五个指标的关系: NDP=GDP-折旧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 5.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用支出法来测算GDP.支出法是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于测算GDP 的方法。如果Q1Q2„„Qn分别表示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而P1P2„Pn分别表示对应的价格,则GDP= P1Q1+P1P2+ „„+PnQn 从支出的主体的角度来看,支出方法测算的GDP 主要包括家庭,厂商和政府的支出,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以及劳务支出。厂商部门的支出包括用于机器设备、厂房、民用住房及存货方面的支出。政府的支出包括对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还包括净出口。 设家庭支出为C,厂商支出即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出口为X,进口为M.则 GDP=C+I+G+(X-M)如表: 利用支出法计算GDP,简单易行,但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GDP 中。这些项目包括①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②非产品和劳务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以及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收入,此外,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第二,避免重复计算,这主要是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往往无明显的区分,因而容易造成重复计算。) 支出收入个人消费(C)① 个人收入耐用消费品工资和薪金非耐用消费品 ②租金收入其他劳务支出③ 净利息私人投资(I)④利润机器设备:公司利润厂房、股息民用住房、未分配利润存货、公司所得税政府购买(G)、非公司利润净出口(X-M)⑤折旧总计:支出方法测算GDP 总计:收入方法计算的GDP。 (2)用收入结束测算GDP 收入法是用出售最终产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来测算GDP 的方法,由于厂商出售产品获得的收入是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因而收入法测算的GDP 是所有生产要素的货币收入总和,(其构成见上表所列,于是,用收入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GDP=个人收入+ 租金+ 利息+ 利润+ 间接税+ 折旧这些收入按最终用途可分为消费(C),储蓄(S),税收(T)。 所以GDP=C+S+T 要注意的:第一,销售上一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取得的收入不计算在内。第二,与生产无关的收入不计在内,如出售股票和债券它们只是一种金融交易。第三,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能算作接受者的收入。 宏观经济学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描述个体经济的话,那么宏观就是描述总体经济的;如果说微观的主题是讨论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话,可以称为价格理论的话,那么宏观的主题就是讨论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可以称为收入理论。 宏观研究什么?以上是从总体性质上的定义,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们是经济增长、就业与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与对外政策还有就是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宏观是研究这些东西的,所以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搞清楚了宏观是干什么的,要学习宏观,我们又更清楚的了解到一些基本概念,例如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什么叫两部门模型、三部门模型、物价指数等什么的。 从内容上讲,宏观的核心内容肯定是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有几章是单独列明讲国民收入的决定,什么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又是怎么决定的。其实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也是讲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从AD-AS曲线上就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它是讲当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还有劳动力市场三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除了这几章很明显是讲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外,我个人觉得,其它的几章像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实际上也是讲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不同的是,如果说前面直接讲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几章是讲短期国民收入决定,那么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讲的就是长期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如何波动的。通胀问题其实是在讲物价上涨时国民收入是如何变动的,失业问题就是说劳动力市场是如何影响国民收入的。至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就是一个四部门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就是把外国市场也纳入进来了。所以说,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是宏观的主线。 看看书的目录,就会发现书上讲的内容基本上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目标是一致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模型是与经济增长对应的,通货膨胀与维持物价稳定对应,失业问题是与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对应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是与国际收支平衡对应的。 最后说下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两大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工具。我觉得这也是宏观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前面纯理论知识的一个运用。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说到如果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刺激总需求,使AD曲线右移进而影响均衡国民收入,这就是一个应用。如果说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的起点的话,那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理解应用就是宏观经济学最终的落脚点。第二篇:总结宏观经济学2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2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感想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