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享受森林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能在阅读的过程积累相关的词语;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生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樟树的勃勃生机,并积累描写树木的词句。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樱樱如何照顾樟树,享受她的森林,感受樱樱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樱樱“森林”的特点,并熟读有关句子,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享受森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板书:森林
读词。(注意:“森”读平舌音、前鼻音)
2、说话训练:
你们去过森林吗?你们看到过森林吗?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你们来到森林中,你会感受到什么呢?请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说看。
3、的确,森林正如我们大家所描述的那样,给我们带来种种享受,所以人们要去享受森林。(补齐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有个叫樱樱的小朋友,她很想到森林去玩耍,去享受。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得不顺的句子要多读几遍。(小组学习流程:小组交流学习生字)zá
bǎng pū
fán 杂
绑
铺
繁
yā
biān nèn bān dèng 丫
编
嫩
搬
凳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课文中的小主人樱樱享受的森林,究竟是指什么? 交流
出示句子:看,樟树茂盛、繁密的枝丫,朝气蓬勃地朝四面八方伸展,编织出一大片嫩绿色的阴凉。
(1)自己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补充了解樟树。(3)理解积累词语:
给“茂盛、繁密”找找近义词。(积累词语:枝繁叶茂、枝叶繁茂)借助媒体,理解“朝气蓬勃”。
3、是呀,樱樱的樟树林长得真好,这样的森林,应该享受一下。出示:樱樱笑嘻嘻地说:“这是我的森林。我在享受我的森林呢„„” 樱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请你读好句子。
4、质疑
读了以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交流:樱樱的森林究竟指是什么? 指的是樱樱家门前的一片小樟树林。
(三)深入学习,展开想象
1、樱樱为何说是“我的森林”?自由读课文,找找有关语句,划出来。
2、交流。
出示句子:樱樱每天从门前走过,都要去看看那些小樟树苗。泥土干了,她就浇水;长出了杂草,就把杂草拔掉;刮大风了,她为小樟树苗绑上一根竹子;寒流来了,就在小樟树苗四周铺些稻草„„(1)自己读,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用小圆圈圈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读好这些动词,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樱樱对樟树的细心照顾,就像爸爸说得那样,心里有樟树,经常去护理。
(3)师生配合读:樱樱每天从门前走过,都要去看看那些小树苗,去护理那些小树苗。作者从四个方面来写:泥土干了,„„长出了杂草,„„刮大风了,„„寒流来了,„„。这四个并列的方面,作者用分号来间隔。(4)请学生根据板书的提示,试着说一说樱樱是如何护理小树苗的。(5)说话训练:请你想象一下,樱樱还会怎样照顾小树苗呢? 出示提示:树上有小虫子了,„„
(6)读一读爸爸说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只要你心里有它们,经常去护理,要不了几年,它们一定会长成一片森林。” 听记:生活中很多事都这样的,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3、在樱樱的细心照料下,小樟树苗茁壮成长,虽然这一片樟树林并非是真正的森林,但它是樱樱眼中的森林,所以„„
再读句子:“樱樱笑嘻嘻地说:‘这是我的森林„„’”(指导读句)(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享受森林
第二篇:享受森林 教案
享受森林
长青学校 石磊
教学总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享、樟、苗、泥、杂、绑、铺、繁、丫、编、搬、凳”12个生字。运用各种方法理解 “茂盛、繁密、朝气蓬勃”等词语的意思。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享、杂、铺、丫、编”5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树木的词句, 感受樟树的勃勃生机。3.能借助板书,说清樱樱是如何护理她的“森林”的。4.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樱樱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享、樟、苗、繁、丫、编”6个生字。运用各种方法理解 “享受、茂盛、繁密、朝气蓬勃”等词语的意思。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享、杂、铺、丫、编” 5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树木的词句, 感受樟树的勃勃生机。3.在阅读过程中,初步感受樱樱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板书:森林。
读词。(注意:“森”读平舌音、前鼻音)2.谈话导入:
你们去过森林吗?当你们来到森林中,会感受到什么呢?请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3.师小结:的确,森林正如我们大家所描述的那样,给我们带来种种享受,所以人们要去享受森林。
4.学习“享”,理解“享受”。5.(补齐课题)读题。【说明】通过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美丽、茂密的森林,到处是鸟语花香,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所学的词、句说话,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同时也为以后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樱樱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的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得不顺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开火车读课文,正音。3.交流。
出示句子:看,樟树茂盛、繁密的枝丫,朝气蓬勃地朝四面八方伸展,编织出一大片嫩绿色的阴凉。
(1)
学习生字“樟、繁、丫、编”。①樟,形声字,看图理解“樟树”。
②繁,敏加绞丝底,数一数共由几笔组成,组词。③丫,书空,理解“枝丫”。④编,区别形近字:遍、偏、篇。(2)师介绍樟树。(3)理解词语。
① 给“茂盛、繁密”找找近义词。(积累词语:枝繁叶茂、枝叶繁茂)②借助媒体,理解“朝气蓬勃”。4.指导朗读。
【说明】“茂盛、繁密、朝气蓬勃”这些描写树木的词语是要重点积累的。在识记字形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看图,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形象地感受“茂盛、繁密”的樟树是朝气蓬勃的,是充满生机的。在有了自己的感受后,自然能读好句子。
三、深入学习,研读课文。
1.师:这一片繁茂的樟树林原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读1-4自然段,想一想。2.交流,媒体出示叶芽图。3.同桌合作读2、3自然段。4.引导质疑
预设:小树苗怎么会长成一片森林呢?
5.师:是呀,樱樱和小朋友一样不理解爸爸说的话,想想她当时的心情。出示:樱樱()地说:“什么呀,那只不过是两瓣小小的叶芽嘛!” 6.只有两瓣小叶芽的樟树苗怎么会长得如此枝繁叶茂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说明】质疑意识的开启、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设置了质疑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复习词语,指导书写。1.复习词语。2.指导书写“享”。
(1)看媒体,掌握“享”的笔顺。(2)师板书,了解关键笔画。(3)出示争星要求:
写字姿势正确
得 ☆
找准关键笔画
得 ☆
字迹端正
得 ☆
能在规定时间完成 得 ☆(4)评议。
【说明】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争星要求。在学生书写时,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和握笔姿势,及时给予评价。学生书写后,要进行反馈、点评,让学生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课后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
2.思考:只有两瓣小叶芽的樟树苗怎么会长成茂密的樟树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泥、杂、绑、铺、搬、凳”6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板书,说清樱樱是如何护理她的“森林”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享受森林”的含义。
4.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樱樱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拼音读词语:茂盛、繁密、朝气蓬勃。2.师生合作读写樟树生机勃勃的句子,试着背一背。
【说明】低年级的教学应重在语言的积累,写樟树的句子充分展示了它的美和生机勃勃,值得学生积累。
二、深入学习第5自然段,了解樱樱是如何护理她的“森林”的。1.师:只有两瓣小叶芽的樟树苗怎么会长得如此枝繁叶茂呢?指名读第5自然段。
2.交流。
出示句子:樱樱每天从门前走过,都要去看看那些小樟树苗。泥土干了,她就浇水;长出了杂草,就把杂草拔掉;刮大风了,她为小樟树苗绑上一根竹子;寒流来了,就在小樟树苗四周铺些稻草……
3.自己读句子,边读边圈出这段话中表示樱樱动作的词。①交流:浇、拔、绑、铺 ②随机学习生字:泥、杂、绑、铺 什么时候浇水?学习“泥”,这是形声字。
拔掉什么?学习“杂”,书空,注意最后两笔是撇,点。绑,做动作。
铺,做动作,交流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③做做动作,读读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动词,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樱樱对樟树的细心照顾。4.根据板书的提示,试着说一说樱樱是如何护理小树苗的。5.师生配合读读第5节,初步了解分号的作用。
6.说话训练:请你想象一下,樱樱还会怎样照顾小树苗呢?
出示提示:树上有小虫子了,„„
【说明】围绕“樱樱如何护理樟树苗”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圈划动词,做做动作,读读句子感受樱樱对樟树的细心照顾。最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连贯、完整地说一说樱樱护理树苗的经过,培养了学生连贯表达的能力。
三、学习课文8—10自然段,了解“享受森林”的含义。1.读一读爸爸说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出示:只要你心里有它们,经常去护理,要不了几年,它们一定会长成一片森林。
交流,师小结:生活中很多事都这样的,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2.师:在樱樱的细心照料下,小樟树苗茁壮成长。虽然这一片樟树林并非是真正的森林,但它是樱樱眼中的森林,樱樱每天——搬只凳子坐在树阴里,久久不肯离开。
(1)学习生字“搬、凳”。①搬:做动作。②凳:都准后鼻音。
(2)樱樱久久不肯离开繁茂的樟树,她笑嘻嘻地说——“这是我的森林。我在享受我的森林呢„„”
指导朗读,理解“久久”,体会樱樱在享受什么。3.想象说话
(1)再过几年,樱樱的森林会长成什么样?人们又会在森林里干什么呢?(2)出示:又过了几年,那一棵棵樟树。大家都很喜欢樱樱的这片森林。4.师小结:人们享受着樱樱精心呵护的这片森林,真是应了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四、复习巩固。1.指导书写“享”。
2.认真抄写文中写樟树的句子。
3.完成书后“说一说”:把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板书说说樱樱护理小树苗的整个过程。
板书设计: 享受森林
护理(浇 拔 绑 铺)
小小的叶芽—————茂盛、繁密的樟树林
第三篇:享受数学-教学教案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民主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
1.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形成教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象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思想,倡导师生人格平等。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学习伙伴。2.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3.减少过多统一的规定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往往向学生作出划一的规定,如:让学生齐唱“一二三,坐坐好”“要发言,先举手”。诸如此类的规定确实让学生上了规矩,但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上我对学生不作不必要的限制,学生可以站着听,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因为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会插嘴,胆小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动脑筋的学生无法插嘴,只有上课精神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虽然插嘴有时会扰乱课堂秩序,有时还会让你难堪,但毕竟插嘴的学生在思考,与其为扰乱课堂纪律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不如顺水推舟,让他当回老师,说不定他会有更新颖的想法,让他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来激趣。一天,四个小伙伴高高兴兴地到树林里去采蘑菇。白兔、蓝兔采得最认真。黄兔呢,边采边玩。灰兔最不认真,瞧,它一会儿去捉蝴蝶,一会儿去采红花,玩得甭提多高兴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天快黑了,于是他们决定回家了,你们看最高兴的是谁,最不高兴的是谁,为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兴趣
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第一册“统计”单元,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家里来了哪些客人,并说说当时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我抓住时机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3.开展游戏竞赛,提高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可适当开展一些竞赛和游戏活动。如:口算大王比赛,登山夺红旗比赛,小组对抗赛,“找朋友”“送信”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所有学生比,学,超,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4.加强操作,提高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不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接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活动,以动促思,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1根? 生1:一根一根地摆。
生2:左边摆一根,右边摆6根。生3:左边摆5个2根,右边摆1根。生4:左边摆5根,中间摆5根,右边摆1根.生5:左边摆10根,右边摆1根.„„
再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归纳出这几种摆法的实质都是先摆10根,再摆1根.为了更清楚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由此“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表象初步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在摆11~20中的每个数时,就很自然地拿出一捆再加上几根,从而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这样教学,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如果教师运用赏识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那么学生将会获得一种再接再厉的内趋力。
1.课堂评价
课堂中的评价往往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学生劲头实足,思维空间扩大,对下一知识掌握得好。评价不得体,学生会失去兴趣,郁郁寡欢。有时不光影响一堂课的情绪,还会影响一天的情绪。更为严重的甚至影响对某一教师、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积极评价时不要吝啬表扬。比如,学生发表了一个有创新的见解,教师可以竖竖大拇指,或者让全班鼓鼓掌。学生的回答不成熟时,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能再想一想吗?能否说得更完美些”“你真爱动脑筋,继续努力。”“谁愿意帮助他?”教师要避免直接否定的评价也要避免同学间的嘲笑。总之,要调动学生更积极主动思维,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回答问题时无后顾之忧。2.作业评价
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但是部分学生的作业是敷衍教师的,完全是为了交差,更有的是抄来的。这样的作业不仅无效,而且获得的反馈信息会导致错误的判断。我想,学生做完作业后肯定急于想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这是及时出示答案,必然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我让同桌互换作业,相互校对答案。错的改正,但不擦去批改痕迹。再收上来教师批改,对校对后改正正确的作业,教师仍评“优”。这样有两个优点:一是错误的信息在头脑里停留短暂,取而代之的是正确的信息,且印象深刻。二是学生交换批改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运用与巩固。在作业评价等第上,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给“优”,正确且清楚的给“优*”。如此一来学生劲头实足,作业书写及正确程度大有提高。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热情。米卢以“享受足球”的理念,带中国足球队首次冲出亚洲,冲击世界杯。我们数学老师何不以“享受数学”的理念帮助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呢。
第四篇:11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
2.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理解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相互交融的写作手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设计1: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
模仿赵忠祥《人与自然》的声音,朗读: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这就是黑龙江省的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作者驻足在地下森林面前,感慨万千……那么作者都有哪些感慨呢,我们一起来学析这篇文章《地下森林断想》
导入设计2: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疑型)
出示热带森林或雨林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教师:大家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森林的特点? 学生:雄伟壮丽,遮天蔽日…… 教师: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 学生:摇头,地下还有森林?
教师: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导入设计3: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背景型)
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回收往事既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文中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课堂实录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预习检测: 1.积累字词
n)沉湎(miǎn)黑黝黝(yōu)袅袅(niǎo)瘠薄(jí)孱弱(cháo)钦佩(qīn)愤懑(mèn)怜悯(mǐn)簌簌(sù)狼嗥虎啸(há2.掌握词语的含义
瘠薄: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不肥沃。沉湎:深深的迷恋着,不能自拔。孱弱:身体瘦弱。愤懑:气愤,抑郁不平。浩瀚无垠:形容水势盛大没有边际。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万籁俱寂:一切声音都停息了。形容四周非常寂静。3.走进作者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说说第二段“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句的作用?
2.地下森林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眼前的地下森林是什么样的? 4.理解文章结构。
(学生初读文章,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1.一连串的疑问,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景观的惊奇与感叹。
2.地下森林形成过程:
(1)火山爆发,所有生命毁于一旦。
(2)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山顶有了泥土。各种树木奉献自己的种子。(3)适应性强的种子成长起来。
(4)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形成地下森林。3.眼前的地下森林:
(1)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的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的五彩缤纷。
(2)风儿从我的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3)干枯的小草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4.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交代了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受。第二部分(3—20自然段)描写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突出了“艰辛”的特点。第三部分(21—27自然段)描写了现时作者眼前的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自豪”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敬仰”之情。
三、品析语言,理解感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赏析语言,品味作者的感情。】 1.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试着分析!2.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让作者折服?(学生再读课文,讨论问题,交流答案。)明确:
1.学生A:我喜欢第二段中“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地下森林的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学生B:我喜欢第三段中“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一般。”这句话连用几个短语,把当时火山爆发的壮观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学生C:我喜欢第五段中“一切都改变了: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这句话写出了火山爆发后的景象,万事万物失去了生命,一切都死气沉沉的,突出地下森林生存环境的恶劣,和它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学生D:我喜欢第八段“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的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风的乐于助人,写出了雨后种子萌发的过程,生动形象。
学生E:我喜欢第十自然段“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呼唤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样深深的峡谷底部来过……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这几句话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出了阳光的无情与不公,反衬了地下森林的乐观,顽强和坚韧。
学生F:我喜欢第十三自然段中“它悄无声息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峡谷甘于寂寞,不炫耀自己的品格。
学生G:我喜欢第二十二段“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的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的五彩缤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地下森林的美丽。
学生H:我喜欢第二十六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是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写出了地下森林带给作者的启迪,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敬仰之情。
2.(1)坚忍顽强,不怕苦难险阻。(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不消沉。(4)无私奉献。
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的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它的顽强坚忍,它的乐观,它的无私奉献,都应该成为我们以后学习的榜样。
课后习题
1.摘抄句子,积累。
2.以“我眼中的地下森林”写一段话。板书
第五篇:11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瘠薄(jī bó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n)弱:软弱无能。孱(chá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n):气愤,抑郁不平。愤懑(mè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
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五、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材料,内容如下: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学生讨论交流,男生把握时代精神,女生把握个人思想烙印。
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大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地下森林》,比较两文的写法。地下森林 杨 炼
逃不走的落叶早已飞惯危险的预感 四周耸立的绝壁,正午时的幽暗 沿着小径,一万年前的那次暴风雨 还在绿色苔藓上反潮 铃兰花旁若无人,跳着舞 开进狰狞的岩石瀑布里 一群巨大的鸟 收拢强有力的黑色羽毛 浑圃深邃的山谷 千万吨针叶形的寂静 在聆听树根下那口血红的钟 在监视,流尽叶脉的潮湿的火 让蜜蜂繁忙的芳香的火
化身为雨滴、小溪、浆果和松鼠的火 那颗暴躁的心在哪儿跳动 那灼热之手怎样伸向生命 抓住一座绿色的小岛 把远古信仰从每个黎明唤醒 天空,缩成头上一圈蓝光刺眼的年轮 即使葬身于这一种或那一种火 炸裂松塔的火,雕刻着通红石头的火 一万年后仍将有这片森林,这种静 比大地还低
无数松子的小心脏依偎着泉水 比天还高
它生长,在太阳上冶炼金子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强调主观感受对外界事物的溶解作用,强调主观性、自我性,带有强烈的心理色彩,把感性浸泡过的形象,组合成新鲜的意象,而忽略客观真实,由此产生浓郁的诗意。
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
课后习题
写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字,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