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解放思想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解放思想
美是人的需要,生活也需要美。人的吃、穿、住、行之中,无不有美的追求与需要。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经济化,人们追求的价值也越来越多样化,生活中美的需要也越来越广泛。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有可能需要用美的眼光去审视、去判断、去取舍。即一个人掌握的美的原则、形成的美的素养将直接影响他的一生的生活质量。
我们面对着生活中处处需要美的社会,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却存在了许多问题。学生的美术作业与作品往往集中在一本本子上,每次完成后便沉睡于教师的桌面上,甚至有些学生的作品在教师给他评价定成绩后,便直投垃圾筒。学生的作业成了应付教师的作业,时间久了,学生的创作性和积极性便会泯灭,更谈不上美术素养的养成。分析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价值所在,往往被一个模糊的成绩所扼杀。所以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美术的价值,即美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我们对学生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
因此,我便提出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解放思想,通过引导,使学生懂得、体验到美术与人的生活的关系,从而去改变自己的学习动机,真正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与创作能力,用自己的所学与自己的双手去美化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与生活质量。我觉得应该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原理与原则,注意贯彻如下几个原则:
1、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
通过《春天的花》、《树叶图案》和《蝴蝶图案》等课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造物美。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和百花争艳的美,作为农村的小朋友尤其能感受到他们生活在如此美的大自然之中,而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和花朵,各种色彩、形状、花纹的对称的蝴蝶也 1 能让学生感到大自然造物的神奇。而《高大的楼房》和《画座宝塔高又高》等课能让学生感受到人类造物的美,各种形体的高大的楼群,各种风格式样的宝塔、极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的少年宫等,更是能极大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纸筒人》一课中,学生感受到人的动态美。从《我们爱和平》一课中,渗透了思想教育,有益于学生形成美德。通过以上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只要善于去发现。
2、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图画、图案和制作等方式,充分表达生活、大自然的美。通过描绘美丽的春天、用线材与面材的立体造型、插图、高大的楼群、我为奥运作贡献等,制作布贴画面来表达对大自然、生活的独特美。
3、把自己所学,应用于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更富于色彩、艺术美。
我请学生把自己平时创作的一些优秀作品进行简单的装裱,然后挂于自己的家里、房间里,使自己的作品与家人共享,使学生感受到把自己所学用于生活的作用及给人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校、家庭与美术有关的实践活动,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美术的实用价值。
我把学生的美术作品投稿到市青少年报或学校的金星报,参与者的学生画投稿,已有多位学生被刊登出来。鼓励学生参与班级里的学习园地和黑板报的布置,使学生体会到了美术的实践作用,从而提升对美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生活美术观。通过一些设计课,例如,《我的书包》、《趣味纸笔插》和《有趣的日用品》等课,可以更好地沟通生活与课堂学习,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美术课中,请学生自己设计,用于生活中,进一步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
5、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创造美的双手。
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素材,往往不被人所重视与发现其美术价值,例如:树叶、树皮、蛋壳等,而这些东西,在美术课中课成了创造美的好材料,经过学生的巧手,创作出一幅幅优美的工艺品。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甚至看似废品的东西,经过创作、加工,变成很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进一步懂得了生活在于创造,才能更加美好。
我觉得在生活与美术的这两方面教学,让学生真正使学习美术中建立起生活美术观。
2014年11月2日
第二篇:美术教学活动中体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美术教学活动中体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其目的也是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校本教材无法兼顾地方特色的不足之处,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笔者将自己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十五年以来,在本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一些实践活动和传承本土文化血脉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学 乡土文化
一、本土文化资源挖掘的重要性
有学者说文化之所以成其为文化,靠得是通过人们不断地积淀和传承文化精髓,不断挖掘文化遗产。否则就会衰退,一旦中断,或许再也无法恢复。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受外来文化冲击,以崇洋为荣,却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有很多宝贝。前几年,韩国即将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的报导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如果成为他国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有志之士为此大声疾呼。从目前国家在立法的高度上确立传统节假日,全国各地热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及北京地区尝试让学生学京剧等现象,可以反映出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导入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对于挖掘和传承本文化血脉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二、本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具有可行性
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俗习惯,它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被其他的形式同化。这乡土美术教育就具有联系生活实际,能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能更新教师的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楠溪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以水美、岩奇、瀑多、村古而著称。这里因山水风光与田园情趣相融合,被名家誉为“天下第一江”,这里的人文景观亦相当丰富,曾有山水诗人鼻祖谢灵运、书法家王羲之、田园诗人孟浩然、大文豪苏东坡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履迹和诗篇。此类种种为了乡土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取之不尽的题材,这些自然景观、民俗活动、历史文物、地方物产、当地人文、经济及社会等资源,无不给学生的美术学习和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和选择余地。因此,在本地开展乡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结合活动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本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家?l的资源丰富,作为创作的题材可塑性很强。但是要将繁杂的内容与学生的所要了解的课程形成自己的感受,并用直观可视的形式发现还是要有统筹安排和系统的进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将乡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如何表现问题。知识的习得过程需要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因素的参与。我想学生获得乡土的知识也需要有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参与才能实现。让孩子们关心自己的乡土文化,首先是体验,只有亲身体验、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就多了份创作的题材,而且在这种过程中油然而生的乡情使得作品更能传递出对家乡的美好未来展望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创设让学生感知的过程,通过实验地调查、访问、上网查导、走访民间老人、发动家长与孩子等方式搜集民间广为流传的永嘉本土文化资源,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构建,为了让学生获得这些信息或组织学生或是让家长组织学生到各乡镇去采风写生,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既能锻炼造型的能力,又了解家乡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悠久历史和他的地位作用,从而让学生通过活动对家乡的民间文化艺术的起源和特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其次是“走出去”,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体会,在整个参与过程中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去观看去动手才能收效。因此,只要有适合学生们参与的活动,我们就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适合学生画的题材,就组织学生去画。从给学生们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念童谣让学生观看与故事相关的事物、民间玩具、图画绘本,让学生们用视觉来了解并想象着故事中的情景,再让学生对独特而浓郁的家乡民间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幼小的心灵里产生萌芽,产生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产生创作的冲动,创作空间无限扩大,直到创作出来一件件具有地方性、本土特色的学生美术作品。
如作品《家乡的早香柚大又甜》是学生通过碧莲镇的早午柚节与家人共同摘的经历所画的,图中的满脸胡渣的老爷爷就是种早香柚的农民,瞧他眼睛眯成了缝,嘴角上扬乐得合不拢嘴,心里的甜全都表现在脸部,小作者将脸部夸张并占据了大幅的画面,为的就是想表达农民的辛劳和自己对他们的敬仰。
同样是体现吃的主题,这幅作品中央摆放一个大炉子,圆圆的,高高的吸引了一伙小朋友,有砸着嘴的快要等不及的模样确实可爱。穿着白色围裙的,头戴厨师帽的师傅并未受到其影响,而是不慌不忙地往外掏烧饼。画面中充满着趣味,使人不知不觉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最后要作成果展示,肯定学生的成绩。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挂上具有地方人文景观,特色风味的艺术作品、手工艺品和工具材料等等,让学生起进校园、美术室就能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视觉冲击,让他们无形中感觉艺术无处不在他们身边,喜观上美术活动,喜欢表现,以及随心所欲的画画。作品装裱展览的举动向更多的孩子介绍着家乡的特色,同时又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在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洋溢着自豪。其实从展览作品不难发现学生对艺术表达形式的选择就蕴涵着学生对地方文化发自内心深入的情感,这样深层的情感就是从“集体无意识”到被美妙的神话传说激发出来的民族文化意识,就深藏于孩子的心中,不也是儿童自身就拥有的最内在的宝贵资源?
利用本土资源的开发并运用在学生美术活动中,适合各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优秀作品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且给学生和老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构建本土资源的一系列课程,既改变了同学们对本土文化的淡薄与偏见,使他们热诚地参加与活动的开展,并带动了家长们,将校园的活动扩展到社会上,让更多人参与到收集本土资源的队伍中来。在平时,美术课至少有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聊聊有关本土的绘画题材,一学期下来,学生不仅仅认识了各乡的多种的风俗人情,也慢慢地形成了有意识的关注本土文化,慢慢地对本土文化认识到了解到兴趣。同时,学生在更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了人文的价值,培养出对文化的热爱。只要我们多一个心眼,多一份探索的精神,在《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论平台下,我们可以大显身手,有效地探索美术课程资源,拓宽教学领域,是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本土资源实施为学生奠定了接触文化熏陶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意形成了具有地地特色,使他们在地方文化熏陶的大花园中翩翩起舞。
第三篇: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美术的人文学科特征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美术的人文学科特征?
美术不仅可以与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课程相结合,还可以密切配合班队活动、学校活动、社区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美术学科中加入其它学科的元素,通过与单门学科,甚至是多门学科的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研究方案,并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化的情趣。
人文教育不是获得人文知识,而是获得融化在生命之中的人文精神,才是永远的、终身的。通过美术教育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师德修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师德修养
霍邱县石店镇五塔小学:潘心诚
教书几十年来,教了很多书,也看了很多书,在很多书中都谈到人的修养二字。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每一种职业都有各自的职业修养,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修养,这包括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教学能力修养、也包括作为一个优秀的高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教学艺术方面的修养。
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从正确处理教师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同事、与自身的关系上,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可归结为三个 “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要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意味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已经不只是个人的意愿、个人的行为,而是全社会对教师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意味着这已经是教师群体的共同意志。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群体的职业向心力,也是一个光荣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的核心。
当人民教师光荣,当小学老师更光荣,当一个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小学语文老师更加光荣。当人民教师艰苦,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清贫,清苦,清寒,当一个小学教师可能比别人更加艰苦、清苦,但是却很神圣。“人有腰缠万贯,我有桃李三千”,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特有的人生追求与人生享受。每个作出重要贡献的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对小学教育事业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爱心。他们就是凭着这颗爱心去克服种种困难,去战胜种种偏见的。著名教育家吴天石先生在他的《教育书简》中曾引用过一位苏老师的小诗:“人家说我是支蜡烛,这是赞许不是侮辱。如果真能为别人的心灵照亮,我宁愿熬尽心血,滴尽汗珠。人家说我是只渡船,这是嘉奖不是侮辱。如果真能把人们渡上坦途,我宁愿碾平波涛,终身摆渡。”从这位苏老师写的一手好诗看,想必该是个语文老师。他对老师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清醒而又足够的认识,他认识到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他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以教报国,在教育这块活土上耕耘、播种、收获,周而复始,从一而终,发扬了崇高的职业奉献精神。
二、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应该尊敬教师,但从教师的职责来说,其本质要求是热爱学生,教好学生。
我从教三十多年来,教过的数学课多一点,从一九九九年调到一个新的学校,由于新的学校缺少语文教师,我就开始教小学语文。在教语文课时,我看了很多有关语文方面的书。我看到我们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论师、为师、尊师》中说过,“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
‘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当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
叶圣陶先生早在二三十年代当过小学语文教师,编过小学语文教材,他真诚地称呼小学生为“小朋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所有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决没有一丝一毫的偏爱情绪和不公正对待学生的倾向。他以学生的欢快为欢快,以学生的忧虑为忧虑。他全身心地炽热地爱着学生,这种高尚的师风、师德,真正堪称师之范。
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首先必须教好学生,这是一个教师立身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他们事业有成的立命之本,严格要求学生: “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在一丝不苟的教学实践中教书育人,忠心耿耿,尽心尽力。
三、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平凡而艰巨的劳动,字词句章,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打的是一场 “消耗战”,数十年如一日,传道、授业、解惑,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学生的心田。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不图名利。“丝尽”方止,“泪干”才灭,很难显身扬名。但决不能由此而丧失上进心。古人说“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我们今天同样可以说“教不可以已”、“教无止境”。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有强烈的上进心,业务上精益求精,方法上不断更新,锦上添花,学点理论,搞点试验,写点文章,攀登教学的一座座高峰。
无数事实说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教好学生。譬如你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你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革命者。道理很简单,因为教师做的是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工作。我国古代,对于启蒙老师的选择,十分重视。《大载记 ?保傅》中说,对于赤子,要“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
今天要培养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就必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处处为人师表,成为“端士”,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的表率。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课堂生活化”
微笑阳光 发表于 2010-10-28 12:56:00
0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课堂生活化”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关键词]:数学教学 社会生活 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与用分离,把数学学习与生活需要分裂开来,导致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低下。很多学生只能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要改变这一状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的魅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
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好奇,教师应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知识。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他就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多种实物,比如矿泉水桶的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自行车的轮子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凭借生活经验讲出了许多为什么这样的设计的理由: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人就不会掉入洞内;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可以滚动前进,接着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与圆的特点有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引入,学生学习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目的性强了,兴趣就自然产生了。
2、创设生活情境,感悟数学问题。
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数学学习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起学习的需要。如: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带来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为了美化这张照片,可让学生讨论如果要给这张照片的四周镶上花边,该用多长的花线?如果要给这张照片镶上玻璃,又该用多大的玻璃?„„学生们各抒己见,但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如何比较,掌握了方法,发散了思维,在亲自参与的实践中进一步感悟数学。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能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数学知
荐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应用性。
例如,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小红和小明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8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这时,可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向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学生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教室里一片观笑。以教室里两位学生近距离的展示过程,直观形象地描述了“什么是相向而行?”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行走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是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做相遇,然后再解决例题。这样,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问题情境时空,探索数学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拓展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可趁圣诞节来临之际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玫瑰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7支玫瑰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示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3、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应用价值。
“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如:教学完“土地的面积计算”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测量一下我们学校的操场大约有多少大?你有几种方法?教师接着问:“要求操场有多大?必须要知道操场的长和宽。”接着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学生纷纷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操作。在量操场的长是,有的学生用卷尺分段量出每段的距离,再把每段的米数相加,就是操场的长,又用同样的方法量出操场的宽;有的学生先小组测量并计算出每个同学一步的平均长度,然后沿操场的长连续走三次,记住每次的步数,计算出平均步数,再用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乘步数,就算出操场的长,同样再计算出操场的宽„„这样实践操作的过程,将学生学习到的测量知识、计算知识、估计知识等都有机的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真正让数学走近了学生,让数学走入了社会生活。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兴趣,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才能真正完成教育教学的本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