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进酒》 同步练习
3.1《将进酒》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君不见高堂(高大的厅堂)明镜悲白发
②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③钟鼓馔玉(zhuàn yù,这里指美好的饮食)不足贵 ..B.①将(jiānɡ,请)进酒,杯莫停
②但(只)愿长醉不愿醒 ..③呼儿将(qiānɡ,请)出换美酒 .C.①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玩笑)
②径须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卖)取对君酌 ..③陈王昔时宴(举行宴会)平乐 .D.①请君为我倾(侧)耳听
②会须(应当。会,意为应当;须,意为必须)一饮三百杯 ...③主人何为(为什么)言少钱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与尔同销万古愁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
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将进酒,杯莫停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经营者对稽查人员给予的处罚不服,可以在限定日期内向有关部门提出________。②中国足协________王俊生发表声明,决定不再聘用英国人霍顿为中国男足主教练。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对于________整个教学改革具有“牵牛鼻子”的作用。
A.申辩 授权 推行
C.申辩 受权 推动
二、文段理解
B.申诉 授权 推动 D.申诉 受权 推行 阅读《将进酒》,回答5~10题。
将进酒 □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5.对这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应尽情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空对天上明月。正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辜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谈谈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
将进酒 □ 李 贺
玻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1.前五句写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渲染宴席上的欢乐沉醉气氛。
12.简要分析“桃花乱落如红雨”一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14题。
登金陵凤凰台 □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3.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简述“围城”这一书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窜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窜胡萝,得看驴夫的高兴。” 結合原著请你谈谈文中“一窜胡萝卜”所表达的讽刺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解析】B.①qiānɡ,③jiānɡ,拿;C.“沽”,买;D.“会”“须”都是“应当”的意思。2.A【解析】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3.A【解析】A.你/形容词词尾,不译。
4.B【解析】“申辩”:申述理由,加以辩解。“申诉”:对上级或法院提出意见或重新处理的要求。“授权”与“受权”主被动不同。5.D 6.长句开篇,起势突兀,郁积胸中的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挟天风海雨之势,倾泻笔端,渲染出诗歌强烈的抒情意味;“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夸张的手法来写青春易逝,人生苦短,感情由高昂转为低回,为下文“劝酒”铺垫。7.表现了诗人渴望施展胸中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
8.诗人酒酣之际,加入短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十分真切。这时诗人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简直忘了是在写诗。
9.【解析】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可参看《月下独酌》《襄阳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篇目,各抒己见。
10.(1)同:鄙视权贵。异:前者低沉、消极;后者对精神追求,富有昂扬之气。
(2)同:都是直抒胸臆。异:前者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直指“权贵”,直白。11.筵席的华贵丰盛 夸张 借喻
12形象说明“青春将暮”,生活没多少欢乐的日子,须及时行乐。诗人借助联想、想象创造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奇异境界。
13.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
14.比喻手法。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自己不得重用。
15.(1)“围城”象征了主人公方鸿渐、赵辛楣等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痛苦、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矛盾心态;从小说的深层意蕴来说,“围城”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暗示着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以及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束缚的境遇。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
(2)这段文字讽刺了当时一切政府机关里上级驾驭下级的虚伪卑劣的伎俩。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许诺方鸿渐到下学年升他为教授。然而方鸿渐对于升级这窜胡萝卜,已没了兴趣打算另找出路,并打算在聘约送来的时候,原物退还,附一封信,痛痛快快批评校政一下,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私愤。不料高松年却借口他“思想有问题”干脆不送聘约给他。
第二篇:同步练习
第一单元同步练习
班级:姓名:
一、我会选择(18分)
1、“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这句名言中“这种事”是指()。
A.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B.生病 C.死亡 D.挫折
2、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表明了每个人()。
A.出生地不一样 B.生存环境不一样
C.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D.出生时间一样
3、俗话说:“千人千相貌,万人万性格。”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
A.人类的生命最宝贵 B.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C.人与人之间毫无共同点 D.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我国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体现了()。
A.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关爱 B.国家和社会对我们成长的关爱
C.学校对我们成长的关爱
5、关于人的生命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便无法重来
B.珍惜生命是胆小怕死的表现,不值得提倡
C.人死了以后,可以投胎转世,重新来到这个世界
D.有的植物人还能再活过来,这说明生命不止一次
6,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学会自护自救。在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震措施()
A.在室内时就近躲在坚固的物体下 B.在室外时要迅速回屋内
C.迅速奔向楼梯或电梯 D.躲在大树下或高楼下
二、填空题(27分)
1、当爸爸体内的精子和妈妈体内的卵子相遇后,就会生成一个(),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里不断生长、()、(),慢慢长成(),直到降临人世。
2、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生命的独特样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
3、我们不可以改变生命的(),却可以改变生命的()。
4、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我们首先要注意身体的安全和健康,懂得(),()。
5、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这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
6、在地球上,()、()和()共同构成了五彩斑斓的生命世界。目前已知的植物大约()万种,现存的动物大约有()万种。
三、我会判断(15分)
1、我们的守护天使只有父母。()
2、少年时代是每个人心底最美的回忆。()
3、我们的性别在精子和卵子相结合的那一瞬间就已决定。()
4、人的生命没有独特之处。()
5、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尽量让生命延长。()
6、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他人的生命与我们无关。()
7、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疏散演练,是珍爱生命的行为。()
8、我们小学生学习自救自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9、关爱他人的生命,需要我们从大事做起。()
10、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11、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不必善待其他生命。()
12、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生命。()
13、小华和小明将路边的小树折断当“少林棍”玩。()
14、保护生命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小学生无关。()
15、野生动物很好玩,可以捉来饲养。()
四、我会回答(30分)
1、面对危险情形,你认为最应该保护的是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答:
2、有人说,我们的生命是爸爸妈妈的延续。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
3、你知道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是什么内容吗?请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吧!答:
4、人的生命过程是什么?你是怎样认识的?
5、你知道人们常说的人生五枚金币是什么?
答:
第三篇:同步练习
课题: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选择题 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C.北上抗日 D.进一步把革命推向全国
2、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A.大兵团作战 B.战略防御 C.战略进攻 D.战略转移
4、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A.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于吴起镇 B.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师于会宁 C.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5、红军长征途中,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四渡赤水 ②巧渡金沙江 ③翻越大雪山 ④强渡大渡河 ⑤遵义会议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④②③ C.⑤①②④③ D.①⑤②④③
6、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A.八七会议B.三湾改编C.长征胜利 D.遵义会议
7、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是()
A.1934年 9月至 1936年 9月 B.1934年8月至1936年8月 C.1934年10月至 1936年 10月 D.1934年11月至1936年10月
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的“三军”是指()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五方面军
9、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正确评价是()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壮大了红军队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对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宣告了敌人围追堵截的破产,革命军队不再受到敌人的威胁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构成了以后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D.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主力红军转移到西北,在接近抗日前线的西北建立新的革命大本营,有利于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11、红军长征途中渡过下列河流的先后顺序是()①大渡河 ②湘江 ③赤水河 ④金沙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②③④① 12、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开始率领“我的长征”节目组重走长征路,是为了弘扬()
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③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精神 ④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题:
13、(情景题)阅读下列材料: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
(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江西民歌《十送红军》 请问答:
(1)这首民歌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这首民歌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歌词中的红军是指红军中的哪一支队伍?这支队伍长征中的行过路线是怎样的?
三、问答题
14、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2)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你认为长征途中,我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事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红军在长征途中体现了什么精神?对今天你的学习和生活还有没有借鉴意义?
第四篇:《错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黑的字注音。
贻误()颟顸()侥幸()驾驭()硕果()
斑斓()咀嚼()憬悟()渊薮()惆怅()
2、解释下列词语。
颟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憬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无一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之交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面的一段话加上标点。
没 错 过 抓 住 了 错 过 溜 走 了 这 正 是 人 生 的 经 纬 线 见 证 着 我 们 斑 斓 多 味 的 存 活
4.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5、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
6、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下列各句的含义。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二、阅读理解
阅读文章片断,回答问题。
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折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立于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
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7、“灵魂具备了升腾的力量”如何理解?
8、“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你这次的获得硕果。”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9、第八段中把“真切”改为“深切”好不好?
10、第十一段中“既倒”改为“将倒”行不行?
11、第十段后几句如何理解?
12、文中的“错过”与“过错”有什么区别?
1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课外创新】
一、探究应用
14.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熟语,取谐音换新义,朗朗上口,但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陷阱,请识别下面广告词中的陷阱,并将其还原,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例:空调机——完美无夏(瑕)
A 淋浴器——随心所浴()
B.咳嗽药——咳不容缓()
C.洗衣机——爱不湿手()
D.蚊 香——默默无蚊()
二、点击中考(2004镇江)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⑴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后来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的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⑸几日后,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竟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到这个
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⑹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是关心的是什么?
⑺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
⑻历史虽然早已远我们而去,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
⑼前几天,我在北大又听到了关于季老的另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⑽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⑾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⑿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记者,著名节目主持人。
16.从全文来看,标题“人格——最高的学位”的含义是(2分)
17.请你合理想象一下这位学子在开学典礼上面对季老时的心情,并作简要分析。(4分)
18.能读全文,仿照卡萨尔斯的回答,在第⑾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2分)
19.作者为什么还要叙写有关季羡林的第二个故事?(5分)
20.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4分)
A.本文形象地诠释了作者对“到底怎样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这一问题的深刻见解,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到底应该怎样做人”的道理。
B.世纪老人冰心的回答“简单而感人”的原因是她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目标,直到接近人生的终点,仍然牵挂着芸芸众生。
C.第⑻段中,“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一句是说“五四”运动和世纪老人尽管都已离我们而去了,但“五四”的钟声仍在耳畔回响,血的教训千万不能忘记;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反思自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D.第⑽段中,“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一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世风日下、学术界热衷功名的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愤慨之情。
E.全文选材典型,条理清晰,语言朴实,富有哲理,既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又体现了作者对“人格魅力”的深刻挖掘和充分肯定,有较强的感染力。【】【 】
【写作训练】
21.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代价等),然后作文。(70分,其中卷面和书写占5分)
题目:成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参考答案
1、dài mān jiǎo yù shuò lán jué jǐng sǒu chóu2、糊涂,不明事理。醒悟。绝对不会出差错。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
3、,。。
4、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5、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过错;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过错。
6、(1)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7、首先必须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其次必须有追悔的情愫,才能产生灵魂升腾的力量。)
8、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9、不好,因为“真切”有“真实而深切”之意,意思比“深切”多,程度也深。
10、不行,“既倒”指已经错过,只要立即意识到,加以弥补,还可以变过来;而“将倒”指还未形成错过,也就谈不上弥补。
11、有失才会有得,只有经历过失的痛苦,才回深刻感悟到机会是多么重要,才会用心去把握,使短暂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彩。
12、“错过”还有机会相遇,还有机会把握;“过错”是基本无法挽回的错误。)
13、要认识错过并立刻行动起来,设法改正弥补,使它转化为收获。
14欲 刻 释 闻
15、(1)意对即可,可以从三个方面立意:①家长不要溺爱孩子。②教师应对学生予以正确引导。③学生自己应养成好习惯。(3分,意对即可。答到第①点意思且表意清楚可得3分。答到②③两点中的一点得2分。其他情况合理即可。)
(2)迟到的理由。(2分,根据所拟题目是否贴切及语言艺术分2.1.0三个等级给分。
16.(2分)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追求崇高的人格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17.(4分)一是惊讶,堂堂北大副校长居然如此平易近人,出乎预料;二是惭愧,自己耽搁了季老的宝贵时间,只是礼节性地道声谢,感到内疚;三是赞叹,季老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人格魅力令人钦佩。(第一点必须答,2分;
二、三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就得2分。只答对某种心情不分析得1分,意思对即可)
18.(2分)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句式1分,内容1分,意思对即可)
19.(5分)一方面与前文相照应,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季老的崇敬之情(1分);另一方面巧妙地证明了季老的人格魅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赢得了更多的人的尊重(2分);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2分)(分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C、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得4分)
第五篇:《赤壁赋》同步练习
《赤壁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
B.徘徊hái
枕藉jiè
幽壑hè
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
桂棹nào
匏樽páo
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o
扁舟biǎn
糜鹿mí
横槊赋诗shuò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
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歌窈窕之章。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
(4)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
(5)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
二、语段阅读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寄蜉蝣与天地/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啊一首诗?
A.《长歌行》B.《短歌行》C.《蒿里行》D.《步出夏门行》
11.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附参考答案:
1.B.(愀:音qiǎo;棹:音zhào;扁:音piān)
2.D.(适:享有)
3.B.(“既”是“过了”的意思。在古代,“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
4.C.(C句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5.(1)诵明月之诗(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耳得之而为声(5)不知东方之既白
6.B.(举:举起)
7.C.(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介词,被/介词,给。B,转折连词,可是/并列连词,可不译。D,介词,在/连词,和)
8.A.(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流;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9.D.(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10.B.
11.C.(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