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宝3
学中文·专栏
※※※※※※※※※※ ※ 汉字宝 ※ ※※※※※※※※※※
汉字宝
奇文妙语知多少
(三)汉字是个宝,举世大创造;奇文见方正,印书传播早。
在中国的浙江省,有一个新昌市,那里有一座知名的庙宇,内有一尊罕见的大佛,这尊佛可以与四川乐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佛齐名。先人为此佛题名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此联的用字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字的顺序颠倒了而已。问题是,即便字序颠倒了,其意依然是一目了然、明确精到,令人惊叹称奇。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有这样的“本领”,达到如此奇妙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遵循元音、辅音(声母韵母)定序发声的,颠倒了拼音字母顺序也就破坏了发声的音序,什么语义也表达不出了。汉字就不同了,它是单音节发声,“字音随着字走,音序随着字序”。如果同是这几个字排序为“佛人过大寺”,其意就变成“信佛的人经过一座大寺”了。其实,汉字字形是方块字这个优势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如——
“大小一致”易于视觉辨识。日本教育家石井勋先生研究表明,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看路标,同样的地名,获得汉字标识的用时较之拼音文字快得多,当然有利于灵活驾驶、提高安全度。
方块的汉字大小一致,则字与字的间隔无需标识,所以,当使用计算机录入文字的时候,可以省略拼音文字的分隔符,大大减少击键的次数,提高效率无可限量;自然也可以节约大量印刷纸张。
汉字是方块字,儿童在早期识记字形结构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上下左右中”“左上、左下、右上、右上”等方位的空间认识,打下良好的数学空间概念的基础。
汉字是方块字,祖先们才发明了中国印,也才演变出后来的篆刻艺术和书法艺术;中国古代木板雕刻印刷,采用挖补木楔的办法补正错字,于是启发了活字印刷,成为活字印刷的发祥地,为人类文化发展创造了辉煌无比的业绩。
第二篇: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划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的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和汉字变革的基本特性
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文化界有一些人认为汉字改革的方向就是拼音化,主张把汉字改革成拉丁汉语。此事是否可行?谁也心中无数,却搞得如此热闹,闹了近乎一个世纪。如说成果,有拼音字母表和“一简”。但对学术本身的发展来说,以付出的代价、运作过程中的得失,历史自有公论。究其实,即使不搞拉丁化,拼音字母表和汉字简化并不是搞不起来。后两者所取得的收获,并不一定必须要打拉丁化的牌子。当然,不管如何,它们都已成为过去,对历史是无账可算的。但是,对以往作一次客观的回顾,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付出了学费,总归有学习的收益吧。
1981年7月13至20日,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举行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有25个省、市、自治区90所高等院校文字改革组织选派的代表、各高等学校及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文字改革领导机构的负责人,语文学术界和文字改革的老前辈和科技、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164人。学会成立宣言明确提出:“我们的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我们重视传统文化,因此也重视承载传统文化的汉字。但是我们更加重视创造今天和明天的现代文化,更加重视创造适合于承载现代文化的汉语拼音文字。”⑴一个学术误区,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解放之时,造出如此大的声势,确实让人惊讶。可以想见,在那个百家噤若寒蝉,惟拼音化独鸣的时代里,它更会是怎样的一个局面?
《汉字改革概论》⑵曾作为许多大学的教材,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字改革专家;正是有这些新老专家,才有1981年在哈尔滨发生的那场闹剧。之所以说那是一场闹剧,是因为这些新老文字改革专家们,这么起劲地聚集在一起,却给我们开出了一张永远不能兑现的“支票”--“适合于承载现代文化的汉语拼音文字”--究竟它在哪里?我说“永远不能兑现”,当然是个人的看法,也许只是个人研究的结果,道理就在后面。
有人喜欢以越南、朝鲜为例,说他们的文字改革都成功了,说明中国也能成功。我们认为这个类比不恰当。朝鲜、越南是借用汉字作为他们的文字,换为拼音文字当然比较方便;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字,它记载了全民族的所有的历史和文化,如果换为拼音文字,它所造成的文化断代的损失,将永远无法弥补。而且,朝鲜、越南文字拼音化的成功,并没有带来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使他们从中获得好处。那么,我们向朝鲜、越南学习,把汉字改革为汉语拼音文字的目的何在?1964年郭沫若先生在《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一文中说:“日本的一部分实业家„„认为‘„„日本的现行汉字(汉字与假名的混合体),应用不便,效率太低,缺乏国际性,会使日本的进步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据他们的实际经验,认为日本文打字和英文打字的效率是一与十之比。”⑶可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并不依郭先生的意志为转移,他们在这二三十年里,文字不仅没有改进,反而出现了“振兴汉字”的呼声;而在经济上,却成了世界头等大国。
语文界汉字拉拼的想法如此地迫不及待,有人甚至有感于汉字编码使用的混乱,叫喊“拼音化太迟了”!但是他们对这种特有的共同现象却无法自圆其说:所有骂汉字是“落后的文字”、“罪恶的文字”,必须迅速改革的人,从来也没有使用过“适合于承载现代文化的汉语拼音文字”,而仍在使用“承载传统文化的汉字”。难道他们现在写的文章,出的著作,都不是“现代文化”?错误究竟出在何处?我们认为,问题在于语文界忽视了汉字的宏观规律的研究。
如果我们早先就重视汉字宏观规律的研究,就不会生吞活剥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因而造成许多被动的局面。可以认为,汉文字学的规律,可以涵盖任何文字。因为从象形造字始,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文明的演进,它的发展脉络从未中断。而拼音文字,它们虽然也是从象形造字始,但后来这个脉络中断了,改用以音造字。现在我们已看不出它与人类原始的造字文明的联系了。所以,它们的时空性与汉字相比,要小得多,所归纳出来的宏观规律,就无法涵盖汉字。因此,研究汉字生搬硬套西方的语言学规律,犯了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的错误。据此,笔者不揣冒昧,对汉字的宏观规律,提出如下观点,向语文界的专家们求教。
上篇 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
《汉字改革概论》认为:“综合研究人类文字的发展历史,可以认识文字这一文化工具的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文字符号是不断发展的,符号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简化--从繁难到简易。”⑷根据这一论断,他才作出“汉字简化可能也要分为两个阶段。现在进行的主要是汉字笔划的减少。是否将来需要再实施汉字字数的大量减少,例如把通用汉字从六七千减少到二三千或者更少,并且规定从此不再生造新字,这还待研究。”
余延先生说:“汉字体式的演变,受着两种趋势的影响。在汉字体系内部,要求结构简单明确而且相互区别;在汉字体系外部,要求准确地反映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从汉字作为文化传媒的角度看,前者要求符号的形式尽量简化;后者则要求符号的功能不断强化。换句话说,汉字必须字形简单而且能准确传播日益增多的文化信息,否则,它就会被淘汰掉。”⑸此说当然比周有光先生进了一步,但仅从区别和简易两个方面看待汉字的发展,仍然不够。我们认为,作为文字符号,其发展的规律有纵横两个方面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汉字发展的时空系统。
一、汉字发展的横系统(空间系统)
汉字发展了五千年,由简易、区别、约定三律构成了一个向空间不断拓展的空间轴,称之为汉字发展的横式系统。
就横式系统而言,它包含着三条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三条规律,构成了一个随着空间的扩大而发展的系统:
1、简易律:古人作图为字,始时象形,画得比较复杂,后来才逐步约简,使它符号化。即“要求结构简单明确”,这才能够给使用带来方便。
2、区别律:字是一个一个造出来的,作为符号当然要越来越简单。但是,字这么多,如果都要求简单,就没有办法区别(亦即使它的功能强化)。要区别,就需要增加区别的标志。例如二与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一个横笔,三与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两个横笔,十与一的区别是在中间加了一个交叉的竖笔。这个变化规律,就是区别律,也可以叫做繁化律。由于社会信息的发展,繁化的字,并不比简化的字少。毕可生先生对《中国书法大字典》做过统计:“在该字典中可用于样本的共3657字,占全书首字的83%。其中小篆隶变后增笔的共2671字,占有效样本总数的73%;减笔画的共426字,占12%;笔画不增不减的占15%。”⑹
3、约定律:一个新字的出现,是由少数人先行使用起来的,多数的文字使用者并不认识。因此,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使大多数使用者认同。只有等到全社会的大多数使用者都认同后,这个字才能作为正式文字使用。这就是约定律。《辞海》释:“《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谓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的,因而为人所承认和遵守。后来把人们经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的成因,称为‘约定俗成’。”现在的改革论者也讲约定俗成,但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原理。约定俗成的根本是“约”,没有“约”,就不能“成”。现在有12亿人参与了“约”,少数拼音化的专家造出而未“约”的拼音文字,怎么能“成”呢?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文字可以从小学里,在学生识字教育的初期传授下去,让他们从小就接受拼音文字的教育就“成”了。我们可以想一想,即使这些学生学会并能使用这些字,然而到了社会上却不能与其他人交流信息,大家仍旧还要使用方块字,结果只不过是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负担。
约定俗成指文字的用与不用,是由多数人在使用中逐渐习惯共同默认的,不是少数专家所能决定的。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有一个广阔的时空。每个人的有效生命时空与汉字相比,都不过是一刹那;无论多少专家与汉字的使用者相比,就像几滴水在大海中,起不了多大作用。历史越进入近代,汉字的使用面将越广,牵涉到的人和事越多,改革也就越困难。谁也左右不了汉字在十几亿使用者之中逐渐演变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有着它自己变革的规律。理解这些规律,对力主改革汉字(拼音化)的人,不无一点好处。
现代社会,识字、用字的人越来越多,文字的发展变化也就越来越慢。文字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就是说,文字演变有客观的时空限,不受主观愿望的支配。回顾“二简”的失败,就是一些文字改革激进主义者无视文字演变的时空限所致。
简易、区别、约定这三个规律并不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制约,促进文字的变化与发展。这三条规律构成了一个文字发展的横式(空间)系统图如下:
图1:汉字发展横系统图,即:汉字五千年空间发展规律系统图
在这个系统中,简约(简化)也好,区别(繁化)也好,都是逐个进行的。约定律是文字发展的核心。简化后(或繁化)的字,逐步流通,逐步扩大使用范围,必须得到大多数使用者的承认,才能正式确立(这就是“约定”)。
以象形构成的汉字,发展为用笔画系统构成的汉字后,它既具有符号性,还具有形象性。它的形象性使它易学易记,并蕴含特殊的艺术美;它的符号太多,其形体又几经演变不易分清,致使它缺乏序性。五千年来,它与它构成的书面语言记录了浩如瀚海的典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时空,蕴含着值得认真探索的规律。汉字虽然不断在演变,但它积累的文化却能被继承下来。我们从中推究并遵循它存在、演变的原理,就会推进变革而不会中断文化的继承。汉字拼音化之所以徒劳而无功,拼音化的死硬派之所以在电脑输入的面前束手无策,就是因为没有探究文字系统的结构及其变革的原理。
二、汉字发展的纵系统(时间系统)
汉字在五千年的历史中,用字、造字、学字的不断发展延续,构成了汉字发展的时间轴,称为汉字发展的纵系统。
为了记录或传递信息,人们必须造字;没有使用的需要,人们也不会凭空创造新的字符。大汶口文化晚期与良渚文化初期的图形刻符,是一些记数和象形的符号。随着信息交换的增加,人们就不断地创造新的造字方法和新的文字,直至形成了“六书”造字法,造字系统才得以完成。
文字不断地使用,文明不断积累,就构成了一个用字的系统。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从原始人到现代人,需要传递的信息慢慢增多。人们发现老的造字方法不好用,就创造新的造字方法。自形声造字法出现后,汉字的造字法已基本完善。任何新的信息出现,相应需要的字,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出来。所以,这几千年来,尽管科学高度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再也不需要创造新的造字方法。
造字方法与用字不同。用字的需要是无止境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信息不断增多,社会就会自然地产生新的文字充实这个用字的系统。造字系统却不同,只要它已经成熟,能应付需要,就不再产生新的造字法了。
在殷商时代,我们的社会构架已经完成。信息的记录和传递是社会构架中必不可缺的一环。所以,在甲骨文那个时代,汉字的造字法已经开始成熟。甲骨文不是图画,而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不通过教育传授无法认识。为了社会的运转(信息的记录和交换)和继承(信息的记录和传递),教育事业也就发展起来了。人类既然需要把所获得的信息传授给下一代,就必须让他们通过教育学习文字,这就是学字系统。学字系统对造字系统的要求是易学易记。汉字的造字法不仅造字便捷,所造的字,既易学又易记。这就与学字的目的(为了认识和使用)相吻合。
文字因用而造,因造而学,因学而用,贯穿整个汉字应用的历史,所以它是纵式的。
用字→造字→学字→用字
综上所述,用、造、学是构成任何文字系统中的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用字系统、造字系统和学字系统的结构图式如图2:
三、汉字纵横系统交叉重合图式(汉字时空系统)
文字纵横系统的交叉图式如图3:
本图说明:文字的纵横系统构成了一个文字使用的时空系统:纵系统贯穿整个使用的历史;横系统涵盖全部文字记录(使用)的文化空间。
这个纵式的系统是围绕着“约定+用字”的核心而运转。“用字”与“约定”重合。即在字使用中约定,在约定后使用;“用字--约定”是一切文字产生和发展的核心。不管“用字”或“约定”,都是一个由少数人使用至多数人使用的过程。现代,使用者越来越多,这个过程将比以往更长,从俗字到规范字的时间将不是我们任何人的生命时间所能企及的。
“一简”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遵循这个“约定俗成”的原理;“二简”之所以失败,就因为背离这个原理。简化的成与败,都与“约定+用字”的时空规律有关。“一简”所收的字,都是社会上使用了很久的俗字,有坚实的群众使用基础。据载“一九六三年完成了对一九五六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的修订工作,拟订了《简化汉字修订方案草案》„„这次修订的原则是:“首先是‘约定俗成’,其次是尽量保留原字轮廓。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少改已经公布推行的原方案中的字,不多造新形声字。因为在现在通用汉字的形声字中存在着不少声符标音不准确或声符根本不能标音的字,对于这些字,很难使标音系统化,要使标音系统化,就要造出大批新字,与约定俗成原则不符。”⑺
而“二简”是一部分地方俗字,流行面不大,有的甚至是发动群众刚“创造”(现在有些地方还把“楼”写为“柚”,“创造”出混乱)出来的,群众还没有使用的习惯(即还没有约定),所以失败就难免了。这个道理再进一步推敲:凡是文字的改变,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社会上大多数人公认这个基础。有基础,就可以改;没有基础,就不能改。文字为社会使用,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工具(现在还要加上电脑),都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例如书籍(未出版的书可以改,已出版的书就无法改,因为有一个认字的问题)和印刷工具(过去的铅字,现在电脑中的字库)都需要不断地改,才能与社会互相配合。但改得太频繁也不行。因为社会要求稳定,不能老在改。汉字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要改也只能改一小部分,不能全改;只能照方块形式改,不能改头换面,一点痕迹都不留。曾有人觉得这种变换要由少到多,主张用拉丁化文字逐步取代汉字,尝试用“D”取代“的”,用“S”取代“是”。于是有几个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用过几回,看起来也不行。尽管D、S书写或学习确实比的、是方便得多,但用惯了方块字的中国人,却并不喜欢这种“简化”字。任何完整的系统,都是一个活体,都具有“排异”的功能。对汉字的笔画结构系统来说,S、D是不能容纳的异物,实践证明它不受欢迎。
1955年的“一简”,到1977年的“二简”,时间相隔仅22年,社会拒绝接受改变。而且,一简的成功并不完全,那是因为文改会的指导思想还存在着主观支配的愿望,例如“同音合并”。“同音合并”背离文字使用的区别律,只讲减少当用字数,导致许多书面语言不能正确表达。它还造成了计算机使用中繁简转换的困难。汉字拼音化之所以不能成功,“一语双文”之所以不可行,皆因为没有遵循这个原理。问题在于个人的生命时空太小,汉字的时空太大。有的人认为我们可以学习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一代接一代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感动“上帝”(这就是“一语双文” 的目的)。但山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代挖一点,虽所得甚少,山却确实会逐渐见小;但文字是民族的生命积累,天天见大,个人的生命却日日见少,能“挖”得了吗? 00 分享到: 相关问题
中国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哪两次重大变革?各自意义如何?演变的...12013.08.31 中国汉字经历了几次改革2013.06.16 为什么由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12013.04.01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0
第三篇:宝新能源
中国的潜能,我们的激情
——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1997年1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新能源电力公司(证券代码:000690,证券简称:宝新能源)。公司下设广东宝丽华电力有限公司、陆丰宝丽华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梅县宝丽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和广东宝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5家全资子公司,已经确立了以新能源电力为核心、以房地产开发和建设施工为基础、以现代金融投资为动力的主营业务架构,是中国证券市场中的新能源电力龙头上市公司,是深证红利、泰达环保、巨潮公司治理等多个重要指数的样本股。
一、科学发展、高速增长
宝新能源自上市12年以来,秉承立足主业求规模、稳健经营求效益的经营方针,发扬“精品意识、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精髓,深入践行“运营卓越、追求完美、宗旨友善、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理念,持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规范运作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水平,努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立了以“做大做强新能源电力为核心,以做精做优房地产开发和建设施工为基础,以做特做深现代金融投资为依托,通过产业经营带动资本投入,通过资本运营促进产业发展,三驾马车,产融结合,科学发展”的发展战略。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由上市之初的2.13亿元增长到81.19亿元,增长了37.12倍;净资产由1.06亿元增长到33.07亿元,增长了30.20倍;总股本由5,000万股增长到 172,661.23万股,增长了34.53倍,获得了快速健康高效发展。
二、科学创新、综合利用
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高效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宝新能源做大做强新能源电力核心主业的两大主线。公司全力打造建设两大能源基地:梅县荷树园电厂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陆丰甲湖湾清洁能源基地。
(一)作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优势企业,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发展”的思路,于2003年投资建设梅县荷树园电厂一期工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2×135MW煤矸石劣质煤发电机组,形成了开发资源、净化环境、节约能源、发展新型建材的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科学发展之路,推动企业步入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稳步提高的良性发展轨道。
按照公司业务发展规划,梅县荷树园电厂总规划装机容量147万千瓦,其中,梅县荷树园电厂一期工程2×135MW煤矸石劣质煤发电机组,作为广东省第一家采用先进循环流化床洁净煤燃烧技术、综合利用煤矸石劣质煤发电、单机容量最大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分别于2005年5月和9月投入运营,创造了业内建设最快、效益最佳、环保最好的佳绩;二期工程2×300MW资源综合利用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已于2008年6月、9月投产发电,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台和第二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300MW 等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同时也是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2台已投产运行的单炉膛300MW 等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三期工程2×300MW资源综合利用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作为广东省第四届山洽会重点签约项目和广东省“十一五”电源建设规划重点优选开工项目,已获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核准,并于2010年12月18日正式开工。三期工程计划安装两台30万千瓦资源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机组。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使公司的经营业绩再次产生跨越式增长,进一步确立公司在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电力产业中的龙头地位。
(二)2007年,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陆丰宝丽华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公司,陆丰甲湖湾陆上风电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共99MW风电项目获得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公司强势介入可再生能源风电领域。
公司规划建设5大项目,计划总装机容量达到935万千瓦,包括陆丰甲湖湾陆上风电场(9.9万千瓦)、陆丰甲湖湾海上风电场(125万千瓦)、陆丰甲湖湾发电厂(8×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陆丰甲
湖湾煤电及通用码头(10万吨级)和陆丰东湖一级公路(18公里)项目。建成后,陆丰甲湖湾清洁能源基地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清洁新能源基地之一。
2009年12月22日,公司投资建设的陆丰甲湖湾(陆上)风电场一期工程4.8万千瓦风电机组正式进入商业运营,标志着甲湖湾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开始结出硕果,公司构建山海协作、实施蓝海战略的发展蓝图,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目前,陆丰甲湖湾(陆上)风电场二期4.95万千瓦项目工程已立项核准,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陆丰甲湖湾发电厂2×1000MW超超临界机组项目已列入广东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进展情况良好;其他规划项目正在积极开展前期论证及申报核准工作。
三、优化配置、三驾马车
在坚持做大做强新能源电力为核心业务的同时,公司坚持做精做优房地产开发与建设施工基础业务,并稳步探索股权投资业务,做特做深现代金融投资,以资本运营促进产业发展,产融结合,科学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新能源电力主业。
公司旗下的宝丽华地产和宝丽华建设公司,在梅州有着15年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历史,秉持“精品意识、人文关怀”的理念,积极参与梅州的城市开发建设,见证了世界客都的日新月异和绿色崛起。公司开发建设的梅县华侨城、香港花园、沿江金岸、沿江半岛、梅州大堤西堤改造工程、梅县人民广场、大新城盘古步行街、围龙居等项目,正是在宝丽华地产“构筑大地风景,奉献人间真情”的美好愿景指引下,一次次地刷新了梅州城市建设的新标杆,演绎了客家居住文明和建筑艺术的华彩乐章。公司新近投资兴建的梅县山水城项目,将建设成为梅州房地产和城市开发历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宜居新城。
公司旗下的广东宝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结合公司所处电力行业资金充裕的特点,积极探索运用资本市场多种股权投资工具,稳健投资,资本运营取得成效。公司已成功参与云南铜业及航天电器的非公开发行、长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增资入股,和湛江市商业银行的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计划,解决了公司阶段性富余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投资回报问题,积累了必要的发展资本,可以有效提高核心主业发展的出资能力,助推公司核心主业新能源电力的腾飞。
四、疯狂激情、美好未来
“中国的潜能,我们的激情”是宝新能源的使命。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中的新能源电力龙头上市公司,宝新能源是高速发展的新能源电力的开拓者。
公司连年名列“中国上市公司综合绩效百强排行榜”、“上市公司整体价值百强排行榜”“最佳成长上市公司50强”,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搜狐网、中国品牌网评为“中国新能源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被广东省委授予“广东十大和谐企业”;公司董事会被《董事会》杂志评为“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十佳董事会”、“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董事会建设特别贡献奖”。
在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指引下,公司将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及可再生能源的产业政策,致力于洁净煤燃烧技术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通过资本运营促进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新能源电力产业,实现公司新能源电力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清洁能源,使公司发展成为同时拥有高效节能清洁火电、风电及其他清洁能源的大型集团化新能源电力龙头。
第四篇:汉字发展史
汉字发展史
汉字发展史 汉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历程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汉朝时期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薀团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宋朝时期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新中国时期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杀了,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筒”与“童”音谐,“菜”与“蔡”音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子液歌起便不断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丝”寓“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谐音不仅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薀外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宋体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又称为明体、明朝体。仿宋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叫仿宋体,仿宋字。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优?传笔的手写体的特点。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仿宋体。黑体黑体字又称方体或等线体,没有衬线装饰,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汉字的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黑体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但随著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正文的黑体字型。在中文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称为黑体,这时这个词的范畴和无衬线字体(Sans-serif)是类似的。所以在中文字体中常用“黑体”,在西文中常用“无衬线体”的称呼。而宋体就可以被称作衬线字体。“黑体”在日文中被称为Goshikku-tai(直译即“滒特体”)。综艺体综艺体,是黑体的一种变体,也是艺术字的一种。特点是笔划更粗,尽量将空间充满。同时为了美观,对拐弯处的处理较为圆润。方正、微软等各大字库都有开发,常被用于广告、报刊等的标题。
综艺体是一种常用的美术字体,(黑体,宋体,综艺,楷体等等)。彩云体彩云体,是一种艺术字体。特点是由柔滑的曲线围成,笔划空心,状似云朵。最初由中国常州华文印刷新技术有限公司(SinoType)开发,并以“华文彩云”的名称随简体中文版Microsoft Office一起分发。而后其他字库也有开发,现常被用于醒目的标题。华文新魏华文新魏体威严大方,庄重美丽,气势澎湃,同时又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华文新魏体被许多媒体和机构和网站应用为商标或logo或图片中的注明。华文新魏体将字体和美丽融为一体,展现了艺术与文化的高度统一。琥珀体字型圆润饱满,新颖活泼,结构错落有序,粗而不重,胖而不臃,适用于书、报、杂志和各种印刷品的标题及广告装饰用字。华文细黑华文细黑,是由中国常州华文印刷新技术有限公司(SinoType)制作并持有版权的一种TrueType电脑字体。在无中文的环境下显示的名称为STHeiti Light或STXihei,它属于华文黑体系列字体之一。在设计上,它属于黑体或无衬线体。姚体姚体,是原中华书局聚珍部主任姚竹天所创的汉字书体,是姚竹天在制造活字铜模等用具时所应用的。姚体与宋体类似,但更偏瘦长。经过标准化的姚体,已被方正、金桥等各大计算机字库收录,并用于印刷。舒体舒体字形飘洒圆秀,弯弓盘马,沉雄峭拔,恣肆中见逸气,忽似壮士如牛,筋骨涌现。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这就形成了“舒体”,也称“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微软雅黑体微软雅黑是美国微软公司委托中国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设计的一款全面支持ClearType技术的字体。Monotype公司负责字体Hinting工作。它属于OpenType类型,文件名是MSYH.TTF,字体设计上属于无衬线字体和黑体。这种字体每个字的造价成本在100美元左右。该字体家族还包括“微软雅黑Bold”(粗体),文件名为MSYHBD.TTF。这个粗体不是单纯的将普通字符加粗,而是在具体笔画上分别进行处理,因此是独立的一个字体。微软雅黑随简体中文版Windows Vista一起发布,是Windows Vista默认字体。另外,Microsoft Office 2007简体中文版也附带这个字体。幼圆体幼圆体简称幼圆,是圆体的变体。由于圆体是黑体的变体,所以幼圆体也源自黑体。附:历代書法代表:先秦甲骨文
无名氏
龟甲占卜刻辞、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金文
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刻石 简帛
石鼓文、公乘得守丘刻石、郭店楚墓竹简
秦汉秦
李斯
仓颉篇、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玡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门刻石 会稽刻石
赵高
爰历篇
胡毋敬
博学篇
程邈
西汉
史游
急就章
无名氏
鲁孝王刻石、莱子侯刻石、开通褒斜道摩崖、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木简 马王堆帛书新朝
东汉
曹喜
杜度
崔瑗
崔实
张芝
冠军帖
张超
罗晖
赵袭
张昶
韦诞
姜诩
梁宣
田彦
韦少季
蔡邕
宣父碑、熹平石经
陈遵
王次仲
师宜官
耿球碑
梁鹄
无名氏
袁安碑、袁敞碑、景君碑、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郑固碑、衡方碑、华山庙碑 孔宙碑、张景碑、史晨碑、西狭颂、郙阁颂、鲁峻碑、曹全碑、张迁碑
三国两晋晋
三国
皇象
急就篇
邯郸淳
刘德升
钟繇
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
钟会
索靖
卫觊
受禅表
卫瓘
卫恒
杜畿
杜恕
杜预
无名氏
天发神谶碑、孔羡碑、王基碑、谷朗碑
西晋
陈畅
司马攸
羊忱
李式
李定
东晋
王廙
卫夫人
李廞
羊固
王导
王恬
王洽
王珉
王羲之
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快雪时晴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远宦帖、孔侍中帖、圣教序、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十七帖、长风帖、贤室帖、适得书帖、知欲东帖、差凉帖、奉对帖、汝不帖、定听帖、二谢在此帖、七月帖、桓公帖、谢光禄帖、朱处仁帖、爱为上帖、盐井帖、七十帖、小大悉帖、不审帖、清和帖、此郡帖、奄此帖、日月如驰帖、都邑帖、奉告帖、鲤鱼帖、乡里人帖
王献之
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地黄汤帖、十二月帖
王玄之
王徽之
王淳之
王允之
王蒙
王修
王绥
王珣
伯远帖
郗愔
郗超
庾亮
庾翼
谢安
许静民
张翼
谢敷
康昕
张弘
无名氏
王兴之夫妇墓志、爨宝子碑、高丽好大王碑、真书曹娥诔辞卷
南北朝南北朝
南朝
羊欣
范晔
王僧虔
太子舍人帖
王慈
尊体安和帖、柏酒帖
萧子云
萧衍
陶弘景
无名氏
爨龙颜碑、瘗鹤铭、刘怀民墓志、吕超静墓志、刘岱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
北朝
崔浩
郑道昭
郑文公碑
赵文渊
王长孺
无名氏
中岳嵩高灵庙碑、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石门铭、崔敬邕墓志 张猛龙碑、高贞碑、敬使君碑、元桢墓志、张玄墓志、元略墓志、元诊墓志、元怀墓志
隋唐五代隋朝
智永
真草千字文
无名氏
董美人墓志唐朝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
欧阳询
皇甫诞碑、张翰帖、卜商帖、虞恭公碑、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小楷阴符经
褚遂良
小字阴符经、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枯树赋、大字阴符经、伊阙佛龛碑、倪宽赞 文皇哀册
薛稷
李世民
温泉铭、晋祠铭
欧阳通
孙过庭
书谱
张旭
陆柬之
李邕
李隆基
鹡鸰颂
李阳冰
贺知章
李白
上阳台帖
颜真卿
多宝塔碑、自书告身帖、争座位帖、李玄靖碑、颜家庙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 宋璟碑、祭侄文稿、刘中使帖、麻姑仙坛记、元结碑、大唐中兴颂、鲜于氏离堆记郭家庙碑、干禄字书颂、夫子庙堂碑、祭伯父文稿、蔡明远帖、裴将军诗
柳公权
李晟碑、玄秘塔碑、苻嶙碑、金刚经、神策军碑
徐浩
朱巨川告身
裴休
怀素
苦笋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食鱼帖、自叙帖
高闲
千字文五代十国
杨凝式
韭花帖
李煜
徐铉
宋辽金元宋辽金元
宋
徐铉
欧阳修
灼艾帖
范仲淹
李建中
蔡襄
扈从帖
苏轼
寒食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赋、人来得帖、近人帖、天际乌云贴
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寒山子庞居士诗、诸上座帖、七言绝句诗帖、廉颇蔺相如传卷、王长者墓志铭、李白忆旧游诗帖、砥柱铭
蔡京
元佑党人碑
米芾
蜀素帖、虹县诗、吴江舟中诗卷、珊瑚帖
薛绍彭
宋徽宗赵佶
诗帖、草书千字文、夏日诗帖
宋高宗赵构
赐岳飞手敕
岳飞
秦桧
陆游
范成大
张孝祥
朱熹
张即之
苏文忠公谢上表
姜夔
吴琚
七言绝句诗帖
赵孟坚
方回
文天祥
辽
金
元
赵孟俯
妙岩寺记、胆巴碑、千字文、三门记
鲜于枢
透光古镜歌
张雨
七言律诗 明清明朝
董其昌
月赋
祝允明
七言律诗、嵇康酒会诗
文征明
醉翁亭记、大字行书诗卷、行草千字文卷、四体千字文卷
李东阳
王铎
诗巻、临褚遂良尺牍清朝
姜宸英
临王羲之尺牍
詹景风
草书千字文
邓石如
小篆
吴让之
小篆
金农
郑燮
清末民初~1912~
董作宾
甲骨文
吴昌硕
石鼓文、小篆
齐白石
小篆
中华民国1912年
毛(蟹)泽(蟹)东(1893~1976)
大草
于省吾(1896~1984)
草书
髙乐三(1900~1987)
章草《急就章》、《曹植赋十四篇》
王蘧常(1900~1989)
草书
沈从文(1902~1988)
草书
舒同(1905~1998)
行书
刘寿堂(1913~1991)
欧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草书《正气歌》
赵朴初(1907~2000)
楷书、行草
启功(1912~2005)
楷书、行书
权希军(1926~)
篆书、行草
欧阳中石(1928~)
行草
沉鹏(1931~)
草书
张海(书法家)(1941.9~)
隶书、行草
沉鸿根(1943.12~)
行草
林岫(1945~)
行草
聂成文(1946.2~)
小草
陈振濂(1956.2~)
篆书、行草
陈锦城(1958.3~)
行草
第五篇:我爱你,汉字
我爱你,汉字
汉字是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符号,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喜爱美丽的汉字。
人类早期是没有汉字的,这样的时间过了很长 很长。人们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帮助表达、交流、记忆等,古人曾发明并使用过“结绳记事”。他们 用长短不同、颜色有别的细绳,根据记事的需要,再间隔不等的距离上,打上一个不同形式的节,然 后在依次拴在一根较粗的主绳上。还有的曾今使用 过“物语”,就是用一件具体事物代表一种固定的 含义。汉字大约产生于四千多年前,是仓颉创造了 文字。仓颉在野外的泥地上看到了鸟的足迹,它们 有直、有斜、有交叉,富有变化,而且每个线条都 那么均匀,那么优美。于是,他模仿鸟的足迹创造 了文字的笔画。后来,他又根据龟纹、虫蛇、黍稷、山川、草木等形状或动态,创造了文字。中国的汉 字从甲骨文演变成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 书、行书。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这其中有 很多的未解之谜。汉字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古 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 法作品是艺术中的珍品。
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觉得它是 那么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见字如见到一幅幅美丽 的画面,如:“刃” 字一看就知道是刀口的意思;“休” 表示人依在树下休息;“囚”表示人被囚禁 在房子里。祖国汉字的字形真有趣啊!就像汪竹泊 写的<<赞汉字>>一样,写的内容是:中华汉字,生 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 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 形式,汉字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详。即便言志,又供观赏。
汉字可不是一个僵硬的符号,而是一个有着独特性格的小精灵。你看吧,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风韵。你只要看见“太阳”这两个字,你就会觉得很闷热;看到“月亮” 这两个字,你就会感觉到月亮是弯曲的;看到“轻”字有漂浮感;“重”字一看而坠;看到“笑”字令人欢快;看到“哭”字就想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深”这两个字一出现在你面前,你似乎就进入了幽深的森林或宁静的院落。
中国的汉字不仅像一个可爱的小精灵,还是一
个有着美丽身躯的小精灵。
有的汉字挺拔如峰;有的汉字却清亮如溪;有的汉字却浩瀚如海;有的汉字却凝滑如脂。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这些美丽而富有强大魅力的文字,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看着这些有美丽色彩、有动听的歌声、有好闻的气味的文字,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文字的情绪呢?我无限钟情于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汉字,并震惊与它的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
我爱你,我们中国的汉字!我为我们祖国有这么漂亮的汉字而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