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心设问巧引导 教学效率有提高
精心设问巧引导 教学效率有提高
【内容摘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有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预设提问中,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
精心设问 提问激趣
课堂效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预设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成了当前教学设计研究关注的一个焦点。下面,我就从教师要精心设置有效问题这个方面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创设情境,提问激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越是跟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越能激发其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从生活中挖掘课程教学资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思维状态,为整堂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设置问题要有趣味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进行如下提问:
如图1,△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抹了,只留下底边BC和一个底角∠C。同学们想一想,问题1: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 问题2:你能说说这样画的理由吗?
在这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不是由教师给出,而是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想办法将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激发热情
教师提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而是要有目的性。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配方法》时,可进行如下提问:学校欲将操场中的一个正方形花坛的每边扩大2米,改造成一个正方形大花坛,使其面积为25平方米,问原来正方形花坛的边长为多少米?
2问题1: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方程(x+2)=25吗?
2问题2:你能解方程x+4x=21吗?
2问题3:你能解方程x+6x=7吗?试一试!
2问题4:你能解方程x+6x+1=0吗?试一试!
问题5:你能总结出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什么吗? 问题6: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① x-8x+1=0 ;② x-x-2=0 ;③ x+5x-6=0。
从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来看,所设置的问题若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的“问题串”,便于学生的“再创造”。这样问题的提出符合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思考、分析和联系现实的能力。由于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反映积极,气氛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的热情,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更加理解了学习目标。注重思维,逐层深入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建立,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帮助学生透析问题本质。例如:在讲授人教版《16.2反比例函数》时,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y=22
2k图象是双曲xk图象上任x线,是关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成中心对称,知道它的图象在各自象限内增减性。但对于反比例函数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具体运用规律深入探究。如反比例函数y=意一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所围成的图形(三角形、矩形)的面积具不变性,矩形面积=︱k︱,三角形的面积=1︱k︱,面积不变本质即︱xy︱=︱k︱。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设计以下问题: 2k问题1: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如图2所示,点M是该函数图象上一点,MN垂直于x轴,垂足x问题2:如图3,在反比例函数y=是点N,如果S△MON=2,则k的值为______。
2(x>0)的图象上,有点P1,P2,P3,P4,它们的横坐标依 x 次为1,2,3,4.分别过这些点作x轴与y轴的垂线,图中所构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为S1,S2,S3,则S1+S2+S3=______。
图2
在课堂教学时,这种“深入性”的课堂问题设计,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透析问题实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并把这种领悟扩展整个数学空间。
四、以旧引新,归纳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是最高教学技能所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善于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衔接点,以旧引新,设问激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初中教材分别在八年级(上)、八年级(下)和九年级(下)编排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等内容,分布比较松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不易形成较好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把握方法,逐步体验和积累学习函数的经验和能力,注重方法的归纳。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对函数学习方法的模 2 型化,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观察某日的气温变化图4.观察该图,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
图4
17.1.1 1问题2:你会画函数y=x2的图象吗?画函数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21问题3:你能画函数y=,y=2x,y=3x+2图象吗? x问题4:观察你所画的函数的图象,你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吗?你根据这种特点比较简洁地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两点决定一直线)
问题5:画出下列函数图象,比较下列各对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11①y=3x与y=3x+2;②y=x与y=x+2;③y=3x+2与y=x+2.
222 思考:(1)能否从中发现一些规律?(2)对于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各有什么影响?对函数的性质有什么影响?
问题6:观察函数y=2x-1,y=x,y=-2x-1,y=-x的图象,思考当一个点在直线上从左向右移动(自变量x从小到大)时,它的位置如何变化?这种变化与函数关系式中哪个量有关系?„„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都是具体的函数,属于函数的外延,学习一次函数的过程和方法可以类比应用在其它函数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初步体会和积累了研究和学习具体函数的方法和经验,在后面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学习中,可以按照已有的设问方法进行学习,形成研究函数问题的模型化。为今后在高中学习指数、对数和幂函数做好方法和经验的积累。
如果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那么是否也可以说“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所谓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效的提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3 ] 郑国才 《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4 ] 沈松乾 《课堂提问的到位》,发表于《数学教学》,2001年第4期
[ 5 ] 单国炎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发表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04,(4)1-3 3 [ 6 ] 陈京山 《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发表于《上海中学数学》,2001年第4期
第二篇:精心设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设计好一堂课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设问设疑,激发求知欲。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本身具有内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着眼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悬念,造成学生渴望知道结果的心理状态,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教师先出示两个圆柱体实物:一个细而长,一个粗而短,问学生:“这两个圆柱体哪个体积大?”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因势利导:“要是能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就能知道它们体积的大小了。那么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设疑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设问引导,理清教学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合理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去攻克疑难,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做到思路有序,解题有据。
比如,分数乘法应用题例4: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仅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25%,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教学时,我在学生弄清题意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道题把什么看作单位“1”?
(2)你能在线段图上表示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吗?
(3)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题目中条件、问题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顺着这条“路”思考,再经过交流,很快弄清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设问反馈,合理组织教学。
课堂提问,有助于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能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及时分析原因,不断调整课堂教学。例如,学习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后,在小结时,我再次追问:“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圆有什么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提供的反馈信息,能够即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度,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问拓展,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灵活地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同时,适时设问,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圆的面积计算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拼、摆摆,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在进行全课知识小结时提出:“我们用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推导出计算公式,课上有同学提出转化成三角形、梯形或其他图形来推导出这一计算公式,同学们有兴趣试一试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再一次激起学生探索的浪潮。课后,很多同学通过努力都能向我交上他们自己满意的探索成果。
第三篇:设问析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设问析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湖南师范大学 谢时晴
2009020434 在十九中2个月的教育实习,颇多感慨,特就“设问析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一角度写一实习总结,这正是我6堂课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两个月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课堂颇有成就也颇多感慨。其中付出的努力、其中的感慨、其中的得与失,恐怕是这个键盘无法承载的。这次总结,我就语文教学这个方面谈谈我最深的体会。这些体会也许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却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我教的是初二227班,这个班是全年级的重点班,班里很多同学又是教师子弟,因此颇受关注,这使得我颇感压力。到底该如何教好这个班呢,最初的我一脸的茫然。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学生的语文水平、新教材的改革这些基本情况入手。我总共听了指导老师三堂课,其中两堂新授课。他的课堂大半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教我具体该怎么分析课文、怎么调节气氛、怎么设计教案。他只给我一个总的教学思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这句话可以说是他对我指导的全部,但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句话也是使我受益最多的。虽是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其次是对班上学生语文水平的调查。在见习的一周时间里,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的了解,我对班上的语文水平和每个学生的水平有了基本了解。得知这个班的语文水平还可以,且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厌传统的语文教学,他们不喜欢老师垄断课堂。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再仔细的研究了一下教材。总体上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它从先前的应试教育转为对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上。所有的这些给我的只有一个讯息——我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
见习期间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本班实际,完成了下一周的备课。设计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体力也耗脑力,同时也是一件颇艺术的工作。经过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头脑开窍,一个思路出来了,一个问题解决了,那种成就感、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来的教学实践,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体会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性。教案和讲课是相辅相成的,又是必须灵活变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课堂,学生的参与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具体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种教学模式。某种程度讲,它已经成为我在这一个月里的教学风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颇受指导老师的赞赏和学生的喜欢与接受。
我的课堂大都采用一种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这里,我只抓住设问析疑这个点谈谈我的见解和感受。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可以说,具体如何设问、如何析疑是设问析疑的关键。我经常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看作是一曲动人的交响曲,提问则是这乐曲中的旋律。如何提问,首先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准确落实设问点。如教《背影》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选取生活细节、场面描写的手法以及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把它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把父亲的描写作为切入口。先叫学生找出描写父亲的语句,然后根据这些描写的部分。提问学生,作者如何通过对父亲的描写塑造父亲的形象。接着设问“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转而分析“背影”的部分。首先叫学生看课文是通过那些细节描写父亲的形象的?。学生轻而易举的可以得出是语言和动作。由此,很自然的叫他们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看看哪处动作写得最好,最感动人,为什么感动你,这就转到了叙事与抒情融合的写法了。整堂课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找到答案。最后,我问他们“你们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学会了记物叙事抒情融合的写法。这就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确定目标,设置问题内容,设置问题顺序至关重要。
有的时候,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如在教《背影》这篇课文时,我先朗诵课文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得出共同的体会即这篇课文很平实,语言朴实,但情意浓。然后叫他们找出文中直接写父亲的语言的内容接着分析这些内容。先明确语言的平实是父亲语言的特点。接着由父亲的语言简练是否影响感情引出平淡的语言往往见真情这一特点。而这也就是初中生写作容易犯的错误,描写过于刻意,而忽略的平实。其实怎么去提问应该说是没有定论的,但一个总的前提是问题得围绕你的教学目标,得有科学的内容。你所提的问题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导到你的教学目标中来,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再考虑如何提问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使问题更有连贯性,使问题更有概括性。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引导呢?首先对学生的发言应该鼓励。发完言后应有恰当的评价。不要小看了那几句鼓励的话,它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有好几位学生在给我的留言本里写道:“谢谢老师对我的鼓励,谢谢老师对我回答问题的赞美和肯定。我从没想过我还会受人关注,我从没料到我的发言也可以受到肯定。我们需要肯定,需要关注,需要鼓励。”这是他们心底发出的话,因此不要忽视了给她们鼓励。
引导可适当启发、点拨。如教《苏州园林》一文时,分析课文结构、分析文章写作特色时,我都会联系先前学过的课文《中国石拱桥》。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会启发他们:“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那么《苏州园林》是不是也用了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引用等方法。我接下来便问:具体的方法都出现在哪里,全部找出来。同学们由此认真的阅读课文并找出了答案。由此很自然的转为课堂的重点——对于说明方法的讲解和模仿。这样不仅使他们学到了作文怎么写,同时也学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语文学习的方式。由此看出,学生回答不出问题了,要通过知识迁移、层层推理、由浅入深等等方式去做适当的引导,要让他们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要自己作答。
最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总结。可由老师总结,也可以由学生总结。如“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这节课中你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等,使学生对整堂课的重难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一节课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内容,总结可以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抓住重点,消化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总的说来,从设问到析疑再到总结,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高低、教学技巧的灵活处理等等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正确的目标,确立好重难点,找好切入口,设计好问题,对学生也要有所了解,要顾及所有学生而不单是那些积极的想发言的学生。一个月的语文教学结束了,我深切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做了,就会有成绩。设问析疑、教师点拨法是我运用得较多的教学模式,它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功,让我很有一种兴奋感和成就感。当听到指导老师“非常好”的评价时,当学生不约而同的说“老师,你的课让我听得入迷了”,“你是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欣慰,有了这些,再多的辛苦算什么。
这次实习,听过十几位老师的不同的授课方式,吸取了许多的经验,发现每个老师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我才明白“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应该说这次实习,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设问析疑这一教学模式,而是使我那种教师应该塑造个性化教学的观念越来越明显、清晰。语文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一门艺术课。怎样上好它,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根据个人的不同、学生的不同塑造并保持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学习更加主动的学习、自主的发展。
第四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章微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十中学 邮编:321027)
摘要:为了更好的发展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因为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成为我国新世纪人才战略的关键。而创新精神需要问题意识,为此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精心设问,无疑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途径
前言: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来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良好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中学生的思维与认识总倾向于直观性和形象,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问题意识,在拓展知识领域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起到诱导创新兴趣的好效果。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按照给定三个角和三条边各作一个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三条边作的是能够重合的,而三个角是不一定能重合的,教师在此精心设计情境下就是不提问题,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已经高涨了。这样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保持敏感性和好奇心,敢于质疑,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造成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
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创造性思维起源于对问题或困难的认识,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积极的思维探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激发了创新思维,并把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二、精心设问的途径
积极探索精心设问的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的能力,发展学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1、讲数学故事,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穿插或引用一些故事和史实,必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讲述古代木匠师傅能只凭一把尺子判断相交的两个木条是否垂直,然后教师现场演示:在两角边上从顶点用尺子量出三寸和四寸,再通过测量第三边是否为五寸来判断是否垂直。学生马上可以用手上现有的工具验证,即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激起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数学教学中,选取典型的数学故事材料引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一些比较专门的领域中,是一直贯穿社会生产、生活中各个方面中的。它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如:购买股票、购房、保险等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这些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对所学东西的理解,将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之中。
2、利用数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来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数学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设计数学问题,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什么是同类项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境:教师拎上一篮子水果,是由苹果,梨,桔子等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水果混合而成,问题是:如何尽快把它搞清楚各种水果有多少种,学生自然会把它们分类后数出,教师顺水推舟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引入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这样不仅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利用反思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反思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创设如下:
(1)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如果解题不顺利则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常见图形或形式能比较快的发现?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如果解题顺利可以反思:这样的题型是如何变化出来的,这样的结论能否转为他用。
(2)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3)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4、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有利资源创设综合型问题情境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将
更为密切,更为广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或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中,利用平面镜测量树的高度一例中,就很好的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问题,让学生的科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也让教师有了创设跨学科问题情境的很好的机会。这样不仅让学生切实体会数学思想无处不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还能有效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工具性,而且能拓展教师复合型教学的思维空间。
结束语: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精心设置课堂问题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它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谢伟文.合理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数学新思维[J].教学创新,2008,7.[2] 高方敏.数学教学怎样创设问题情景[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4.[3] 李清珍.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学习[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9.[4] 施水英.多途径反思 促学生发展 ——浅析“反思”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效应,2008
第五篇:巧选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巧选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牟家坝镇里八沟完小:苟睿 徐超
新时期的多种语文教学模式都吸取了过去的教学经验,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都合理地利用现代教学的先进理论和手段,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一方面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一方面大家都在不断的学习现代化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形成了多种模式。
一、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是教与学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体现教师的教——激发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创设情境、唤起想象、点拨疑难、引导思路、概括总结、提高认识、指导训练;也要体现出学生的学——读书思考、质疑、讨论、读写练习,总之教与学是协调的,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语文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语文教材,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发展语言的过程。
由于对教与学的关系有不同理解,我们曾采用过不同的语文教学模式。有的重教,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传授──接受”模式;有的重学,形成学生自学、探究、发现模式。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既要重教,更要重学。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共同的、统一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学习,要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必须靠教师的启发、指导。
尤其是小学生,绝不能无师自通。例如自学辅导模式,学生的自学提纲决定学习的质量,教师如何把自学提纲拟好是非常关键的,若自学提纲不能反映出教学目的、教学难点、训练重点等,学生的自学当然不会深入,也不会有所得,这说明教师指导学生把书读好并非易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指导学,学离不开教。
二、语文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由于学生的认知理论不同,就构成不同的语文教学过程模式,通常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由感知、理解、运用几个因素构成,据此,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一般是:初度感知语言,细读、深读理解和品评语言。
熟读、练习记忆、运用和发展语言,这其中重点是理解语言的过程。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基础,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学生,灵活确定其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因此,在设计某一教学过程时,不一定是平均体现四因素的功能,可以体现某一因素功能为主,并协调好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就会使教学的认知过程突出重点,使教学类型多样化。
三、语文教学模式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就要体现如下特点:
1、要有足够的时间读书,要体现出不同水平的读书要求,如初度、细读、深读、熟读等,只有采用合理、科学的读书方法,认真的去读,才会有自己的悟。
2、要体现文道统一,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既要有足够的语言训练,又要把语言训练和对思想内容的探究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不断的分析、比较、判断、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3、要体现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有对读书的指导,也要有对写作的指导,既要有读的练习,又要有动口、动笔的说写练习,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体现在读写结合。
4.要有一定的学习、使用工具书的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学会熟练地使用工具书;要在读书过程中安排使用工具书,在运用实践中逐步掌握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虽已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但都还侧重于认知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的深入,语文教学模式一定会日新月异,将会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