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3.1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含答案)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从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够辩证的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理解产业转移过程中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推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
(1)有利影响 促进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供给各地充足的能源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负面影响
(3)应对措施
山建设 排放的工业废渣占据大量农田,浪费,破坏 污染、土地和
造成、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
合理 矿产资源,提高利用
大力治理,积极推进矿山环境
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推进 矿
合作探究一:
以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例说明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材料二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如:2002年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为14亿吨标准煤。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材料三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邻近北京、天津、郑州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1)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有哪些?
(2)煤炭开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合作探究一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正面: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等;负面:环境问题,破坏土地资源,污染大气和水资源。
自主学习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大型工程:中国的、引滦入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 大利亚的(2)影响:(对调入区而言)
;澳①增加水源,扩大水域,缓解
缺水;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补偿调节
水量。
②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
。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充足的。
合作探究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示意图
(1)南水北调工程三个方案,分别是什么?
(2)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合作探究二
答案(2)有利:水量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不利:东线:土地次生盐渍化;中线:移民问题;西线:正在规划,引发生态问题
自主学习
3.生物资源
(1)负面影响: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 减少。
(2)正面影响: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提高了土地的 和改良弄产品,使其 ; 产品提高了饲养的。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属于()A.西水东调 B.南水北调
C.东水西调 D.北水南调
2.洛杉矶所处的农业带是()
A.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B.小麦和林牧业区 C.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D.亚热带作物区
3.影响上题所述农业带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光热 B.水源 C.土壤 D.地形
4.煤炭资源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②采矿易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③排放的废渣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还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④阻碍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下列两地区图”,回答5~6题。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5.两水域附近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A.淡水资源 B.渔业资源 C.石油、天然气 D.煤炭、铁矿
6.该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若不慎会导致当地()A.水体富营养化 B.水体放射性污染
C.外来物种入侵 D.附近水域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7.下列关于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砍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B.在风浪较大的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主要可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C.导致秘鲁渔场鯷鱼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D.人类可以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帮助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因而不用担心生物资源的灭绝
二、综合题
8.读“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和“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
材料二 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1)材料一图中A地区的地形区名称是
第二亚欧大陆桥均从此处经过,其自然地理原因是
A.河套平原 路程最短 B.宁夏平原 气候适宜 C.河西走廊 地形平坦 D.柴达木盆地 物产丰富,西气东输工程、古丝绸之路及
()
(2)西气东输工程的中段B处发生了弯曲,比沿图中的虚线走了很多弯路,其主要原因是 A.缓解陕、晋两省的能源短缺 B.加快陕、晋两省的能源外运 C.为保证供气的可靠性,途经陕甘宁鄂尔多斯气区 D.拉动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发展
(3)结合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分析西部输出了资源发展了经济的原因。
(4)在西气东输工程进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简要分析原因。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D
解析 世界上水资源的分布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的特点,从而使得很多国家都建设了调水工程,将水资源充足地区的水调至缺水严重的地区。由图中可以看出,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而许多城市、人口则集中在南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所以该地应进行北水南调。2 答案 C
解析 根据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可知,美国的中部平原为小麦带和玉米带,东北部为乳畜带,东南部为棉花带和亚热带作物区,西部的高山、高原发展了大牧场放牧业,而洛杉矶所在的沿海地区则发展了水果和灌溉农业。3.答案 B
解析 该地处于亚热带大陆的西岸,尤其是炎热的夏季降水较少,因此在这里发展水果和灌溉农业需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条件。4.答案 A
解析 煤炭开采会破坏地表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后易导致地面塌陷,废渣会污染环境。的危害。5.答案 C
解析 根据经纬度、河流及区域轮廓可判断,甲图位于里海沿岸,乙图位于两河流域,两区域附近共有的自然资源是石油、天然气。6.答案 D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解析 在两水域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过程中若不慎会导致水体污染,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7.答案 A
解析 B项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主要起到防风防潮的作用。
二、综合题
8.(1)C(2)C
(3)西部地区通过资源的输出换来了资金、技术,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扩大了就业,提高了收入。
(4)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
第二篇: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人类利用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3.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案例: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和能源的发展。
意义: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巨大破坏。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土地污染。引起土地资源的浪费,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
有利影响:缺水区缓解旱情,促进水 气交换,利于水循环,补偿调节河湖水量,缓解生态缺水。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缺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能。(P26“阅读”)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会否产生不利的影响? 3.生物资源的利用
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地利用,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健康。(P27“阅读”)
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使其产量和质量提高;人类有目的的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工业。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教育和公益事业等。2.区域内转移 劳动力转移: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继续提高后,劳动力便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会遵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
劳动力分布: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一般来讲,从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3.区域间转移
(讲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的产业升级,使低级落后的产业向欠发达区域迁徙,形成产业转移。
低级产业迁出带来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产业升级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 低级产业迁入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且经济获得发展
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转移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他们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4.产业转移的结果:
实现了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产业型向以知识、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类型的过渡。不利影响减少
思考: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东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怎么理解这句话
[课程拓展] 作为本章教学内容的最后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不算多。但牵涉到“案例研究”和学生课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其总结性的特点要突出。而且,本节内容的出新——“产业转移与区域环境”,是典型的跨学科边缘的内容,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和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援用实际事例,并且尽量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教材对标准内容的延展。同样,教学中也可以借助教材牵涉到的概念、规律、案例等,进一步拓展,将拓展的知识或概念浓缩到一些即兴思考问题上。例如课件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东的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显然,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在学习了产业转移的一些知识后并不难,但通过这种案例设问,就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当然,还有很多很好的事例可以达到同样的功效,关键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到这种拓展的重要性。
第三篇: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同学知道:
1、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2、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反思一:解决第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通过案例比较、联想、图文互换学习方法分析两个区域基本地理环境差异及发展的差异。可上课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两大区域: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都差不多忘记了。第二节课就尽量的把相关的图通过电脑投影出来,设计一些问题,慢慢的引导、回忆、探究,转换成为文字表达出来,效果就相对好多了。
反思二:在上第二个内容时,一开始按部就班的把长三角洲从早期、成长、后期发展的步骤讲解也觉得不是很好,我换个班反过来讲起:先现在,再中期,再早期。学生们也感兴趣,效果也还不错。
反思三:区域学习方法上应该让学生多类比的、案例联想的、图文互转等学习区域地理,特别是高三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点相对高二的要系统一些,复习时不就长三角与松嫩平原,而是把他拓展:珠三角与四川盆地等等;不光比较差异,还比较相同的;还比较有利、不利的。这样既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又得培养知识的迁移、文字的表达等方面基本能力训练。
第四篇: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周期。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3.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整理、分析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历史时期及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及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请看下面的网页新闻和材料。你认为导致图瓦卢的岛屿完全被海水淹没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图片和材料
图瓦卢的命运只是一个缩影。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着同图瓦卢一样举国搬迁的威胁,另一些大国,虽然不至于举国搬迁,但一些重要的沿海城市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生】图瓦卢是一个珊瑚礁岛国。国 土海拔很低,最高的地点仅4.5米。
【生】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和高山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师】激励性评价后指出:另一方面,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请同学们用倒推法写出这一过程。
【生】回答如下:岛屿被淹没←海平面上升←冰雪融化←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化
【师】可见海平面上升的罪魁祸首是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而且不同时期的变化也不同,我们现在就先来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情况。
板书: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史分为哪三个阶段?
【生】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通过温度、降水量、风
等要素的变化来衡量。
按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史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阶段。
【师】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指怎样的时间尺度呢?
【生】距今一万年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十万年以上。
(承转)冰期是指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间冰期是指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地质时期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投影:教材p96图4—19“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读图并完成图示提出的三个问题:
1.在图4—19中标出几次大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时间。
2.查阅相关资料,看一看恐龙繁盛的时期大约在哪个代的哪个纪,当时的气候有什么
特点。
3.据图4—19,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板书:
一、全球气候变化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师】通过读图,让学生完成第l个问题,师 巡视学生在图中的标注情况并及时纠错。
【生】震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纪——二叠纪,距今约2~3亿年;第四纪大冰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
【师】多媒体播放,闪跳显出上述三次大冰期 对应的地质时期。并请学生读图分析每次大冰期对应的干湿状况。
展示恐龙繁盛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根据资料和图示回答第2个问题。
【生】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全球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
【师】通过上面的读图分析,可以看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如何呢?
板书: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师】(设疑导学)1.什么叫雪线?其分布高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2.什么叫冰盖?目前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自主学习,交流后总结)雪线是长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受气温、降水量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冰盖指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由多年冰雪堆积挤压而成。冰盖目前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师】多媒体播放p97图“l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提出要求:阅读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分析全球气候的波动。
【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4℃;另一次是l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其中1550~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当时年均温比现在低l~2℃。
【师】很好。我们通过下面这幅表格来了解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多媒体播放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表:
第一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3500~前1o00年左右)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估计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都比现在高,是我国历史时期最温暖的时代
第一次寒冷时期
(公元前1000~前850年)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经两次结冰,紧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
第二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770~公元初)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
第二次寒冷时期
(公元初~6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淮河曾结冰,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曾三年结冰,表明气温下降
第三次温暖时期
(7~9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表明气候转暖
第三次寒冷时期
(10~12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湖曾全部冻结,苏州附近的南运河曾经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次冻死,表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
第四次温暖时期
(13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
第四次寒冷时期
(15~l9世纪)这段时间长达500年。当时北京附近的运河封冻期比现在长50天左右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原因不同,研究其变化的来源和分析方法也不同。近百年来。随
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的仪器被应用于气候观测,对气候的监测更加深入而绍钦。
下面我们学习习近平现代的气候变化。
板书: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投影:“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提出问题)自1861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
【生】(自主探究后回答)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1910~1945年和l976~2000年,l998年则是最暖的年份。
【师】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及海水升温膨胀,造成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卫星数据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冰雪覆盖面积减少了l0%左右;地面观测表明,20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测得数据表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
(承转)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升高,那么全球陆地降水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师】指导学生看教材p99图4—22“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学生读图思考,讨论交流。
【生】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在20世纪增加了约2%。
【生】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了0.5%~l%,热带地区平均每10年增加了0.2%~0.3%,亚热带地区则平均每10年减少了0.3%左右。
【师】这种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变化,会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承转)那么全球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呢?
板书: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师】多媒体播放如下网上新闻,说一说新闻中提到了哪些方面的危害?
投影:
【生】干旱、洪水、疾病、海平面升高、食物短缺等。
【师】对。全球气候变暖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改变体现出来。而气温和降水本身就是资源条件。因全球变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气候变化会加剧哪些自然灾害?通过哪些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影响人类?
【生】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繁,增加了2%~4%,而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近数十年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通过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师】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合作完成后,教师播放如下知识结构:
【师】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产生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生】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最为显着。就农业而言,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投影:“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气候变化造成各系统间一系列的变化,使它们发生了紧密的内在联系。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即全球气侯的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目前全球气候正在逐渐变暖,变暖后的气候将使极冰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的上升,由此,产生许多问题。具体到我国,海平面上升,会对天津市造成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一)地质时期气候变化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五篇:课时作业二十七认识区域、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课时作业(二十七)认识区域、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线区域
D.区域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
(2013·河北质检)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4.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
读我国甲、乙两地地形区示意图,回答5~7题。
5.依据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对甲、乙两地界定正确的是()
A.甲属于干旱区 乙属于湿润区
B.甲属于半干旱区 乙属于湿润区
C.甲属于半湿润区 乙属于半湿润区
D.甲属于湿润区 乙属于干旱区
6.两地区分别形成我国重要的优质棉花生产和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共同有利因素是
()
A.两地夏季均光热充足
B.两地夏季均降水丰富
C.两地土壤类型一致,均比较肥沃
D.两地气候类型相同,均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7.甲图中的塔什库尔干是塔吉克族聚居地,仍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乙图中的白沙是国家级贫困县,是黎族聚居地,全县99%的土地是山地。造成这两地贫困落后的共同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多山地的地形B.干旱的气候
C.贫乏的自然资源D.落后的科教文化
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完成8~9题。
8.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中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且气温年较
差大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9.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风沙、盐碱、旱涝
B.乙——洪涝、风沙、低温
C.丙——积温低,生长期短
D.丁——水源不足、风沙危害
(2013·徐州调研)P、Q、M、N为四个不同的地区。读图回答10~12题。
10.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A.PB.Q
C.MD.N
11.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区当地实际情况的是()
A.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压碱
D.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12.P地区西部沿岸的洋流属于()
A.向高纬度流的寒流B.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C.向北流的暖流D.向南流的暖流
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开幕举行。据此,回答下题。
13.各个国家的展馆均反映了该国的特色。下列展馆最能反映其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
至2011年,我国水电开发历史已达100年,100年来我国的水电开发有了长足的发展。
结合某年我国可开发水能地区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符合我国可开发水能分布最多的地区的区域发展实际的是()
A.该地区工农业发达,用电需求量大
B.该地区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C.该地区科教发达,水电开发技术好
D.该地区地质条件优越,水电建设条件好
15.在100年的水电发展历程中,我们越来越注重的是()
A.水电开发的规模
B.水电开发的技术
C.水电开发的经济效益
D.水电开发与生态建设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回答问题。(20分)
(1)
(2)(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6分)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3)根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长江下游地区可调往乙图河流下游地区的资源是________,工程名称为________。(4分)
17.(2013·临沂模拟)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4 361亿元人民币。结合下图,回答问题。(20分)
(1)从三大自然区看①地和③地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地位于______________,④地位于____________。(6分)
(2)从三个经济地带看,数字代表的省区位于东部地带的是________,位于中部地带的是________,位于西部地带的是________。(6分)
(3)①和②所在的自治区年降水量分布各有什么特点?(4分)
(4)③所在自治区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形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4分)
课时作业(二十七)
一、选择题
1.B 2.C 该题组考查对区域含义、特征的理解。题目中的图示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及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简图,其分界线大体为400毫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并隐含了区域划分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内容。
3.D 4.C 图示区域中的界线是县界,属于行政区的界线,应该是明确的。该界线基本与河流的分水岭一致,因此是依据海拔较高的山脉划分的。该区域存在高等院校,科技力量雄厚,加之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因此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5.A 6.A 7.D 依据图中区域轮廓、山脉走向及河流分布可知,甲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干旱区,河流流量小,多季节性河流,但夏季光热充足,绿洲农业发达;乙地为我国的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属于湿润区,因光热水充足,成为我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两地都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因历史原因,科教文化落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落后。
8.D 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天气状况;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其气候的大陆性强。
9.B 甲区域为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风沙、盐碱、旱涝等;乙区域为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旱涝灾害;丙区域是青藏高寒区,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丁区域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源不足,风沙危害制约该区域农业的发展。
10.C 11.B 12.B 第10题,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M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第11题,由图可知,P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Q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的地区,亚热带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M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N地区位于中温带,但该地区降水丰富,地表湿润,可以发展种植业。第12题,根据P地区所属的温度带和降水可知,P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结合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其大陆西岸有向低纬度流的寒流。
13.D 沙特阿拉伯馆反映月亮之船承载沙漠中的绿洲,能源新城,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中国馆、巴基斯坦馆、尼泊尔馆反映的是文化精神、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人文环境特征。
14.B 12.D 图中显示我国可开发水能分布最多的地区是西南地区,该地区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成为我国水能开发的重点地区;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水电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在不断提高水电开发规模和开发效益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非选择题
16.(2)(3)水资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17.解析: 第(1)题和第(2)题,是对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基础知识的考查。第(3)题,内蒙古自治区由于东西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呈由东向西递减的变化规律;西藏自治区东南受印度洋水汽多,降水量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变化规律。第(4)题,新疆北疆和南疆气候差异较大,表现在温度带和降水量上,是纬度位臵、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
(2)④ ① ②和③
(3)①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②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4)纬度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