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2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任小庆
学习目标:
以重庆为例,通过探究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城市不合理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难点
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学习过程
1、探究学习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探宄学习二: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探究学习三: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假如你是重庆市市长,怎样来改善重庆的城市环境?)
4、课堂反思: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5、课堂反馈:
材料一: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组织1997年年会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从1995年到2010
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材料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一句响亮的口号是“绿色奥运”。
材料三:根据城市的发展,我国将建设轻轨铁路,预计到2010年,建成约450km,到2020年,建成约900km,到2050年前,建成约4500km,共300条。
(1)修建城市轻轨线路,除了能改善城市交通外,还可以()
A、改善城市的景观B、提高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
C、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D、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
(2)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正致力于改善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哪些问题?
(3)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不能呈现“碧水蓝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课后作业: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形式,了解南岸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第二篇:“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够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本市环境问题的分析,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通过对城市生活与城市环境问题探讨与学习,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并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3)在家乡案例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学情分析】
通过城市基本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过程特点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与成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许多典型的案例就时常发生在我们学生周围,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主动性。而这正是本节课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但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和恰当的语言总结。【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
学生回顾并作答
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引入新课
展示汕头城市新貌航拍的录象片段,并选取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由PPT图片展示(南国商城、帝豪酒店、中信世贸花园、海湾大桥、华侨公园等),面对这些图片,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生活的优越性。并简单分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及影响原因。
板书: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生活:衣、食、住、行 城市化过程生活习惯 农村生活:劳作方式 城乡差距
答:生活习惯、劳作方式、交通运输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并升华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主动进入本节课的内容。
过渡
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带着疑问预习,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教学指明了方向。
讲授新课: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作探究(内容空缺,让学生填写,教师点拨纠正)PPT展示:图2—
18、城市化对自然改造的图片 自然环境
影响
评价
地形
进行改造,趋于平坦 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
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富营养化变黑发臭
生态
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遭受破坏,环境恶化
分析课本“阅读”材料、有关图片,讨论、总结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表格一;并从实际出发,找寻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事实材料把凌乱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学会总结、分析、提炼知识的方法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内容空缺,让学生填写,教师点拨纠正)
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城市的“扩容与提质”。板书:
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课本“阅读”材料、有关图片,讨论、总结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填表格二;结合身边实例谈谈对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所带来的后果 用所学知识解答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科学的、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思想
过渡
大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娱乐活动的中心,但为什么国外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却出现了向郊区迁移的现象呢?
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回答,从而引出城市环境问题
从学过知识入手,学生容易理解,也更易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3、城市环境问题
1、展示图2—20、有关交通、住房、社会治安、就业、等的资料及资料一英国逆城市化的资料,引导学生总结交通、住房、社会治安、就业等“城市病”。
2、点拨纠正,出示资料二(P45活动题答案)板书:
三、城市环境问题
提问: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有这些问题吗?
根据老师所展示的各种问题的图片,学生自己总结,联系实际举出例子;总结交通、住房、社会治安、就业等“城市病”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养成观察生活、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探究:以汕头市为案例,以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题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对“自己在城市化中,应该做些什么”,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化建议。
让学生自主探究,纷纷为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其主人翁意识
过渡
环境质量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地成荫,鸟语花香,像一座花园。我们的城市发展趋势应是怎样的呢?
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板书:
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活动:假如你是汕头市的市长,请你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谈谈你将如何规划我们的城市,使她的明天更美好?(教师引导点拨)板书:
促进人地协调发展,防治城市病 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因地制宜,形成城市特色
角色扮演,自主想象发挥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其主人翁意识
5、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学习了城市化过程对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
通过小结让新课内容再现,易于巩固学习
6、课堂练习
1、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3、英国泰晤士河曾受过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它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认为是世界大城市中比较干净的河流之一,河中重现了上百种鱼类。伦敦原来是个著名的“雾都”,近年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无烟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内使用,空气中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1)1950年伦敦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数百人死亡,造成酸雾的主要污染物是,其合理的防治措施是,酸雨对生物界的危害是。
(2)泰晤士河河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和。污水排入河流,导致鱼类死亡的原因是。(3)伦敦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等。〔答案〕
1、B
2、C
3、(1)硫氧化合物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2)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河水污染严重,水中溶解氧减少,导致鱼类缺氧死亡或排入的有毒废水,使鱼类死亡(3)建立新城和卫星城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生活:衣、食、住、行 城市化过程生活习惯 农村生活:劳作方式 城乡差距
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城市环境问题
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第三篇:2.2.3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后反思)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的整体性,是对前一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深化,进一步推进了“城市与环境”的主题。本节课开篇就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体现了城市化过程对我们的积极影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城市化过程就很好的体现了它的“双刃剑”,教材通过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提现了城市化过程对我们的消极影响,即城市环境问题。在这里学生的思绪由现象向本质转移,探究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围绕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出现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出发,展开讨论寻找出解决措施。本节课最后一部分内容紧密的联系了城市环境问题,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解决或避免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形成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授课时我尽可能联系生活实例,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本节课大部分过程是有学生自主和合作探究完成的,并辅以多媒体教学、学案教学等,通过固学案检测学生学习的完成情况。本节课基本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整体的把握了教材结构,以“引路人”为原则,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寻找,产生的现象,可行的解决措施中学会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总结如下:
教材中明确体现的知识不应让学生探讨完成,而应是独立自主完成,要深入研究,有可讨论的地方应该讨论,没有可讨论的点坚决不能讨论;对于乡村与城市生活的不同之处,由学生说明的较少,放手让学生去说,减少教师的“手拉手”式的引领,让学生回归课堂;围绕城市环境问题,联系身边实例过少,应让学生放手去探讨;关于解决措施提出,应让学生多一些研究性学习。“手拉手”式的教学模式比较明显,应放开束缚,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方法,给学生时间。
我争取在日后的教学中避免类似问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回归本源,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以成就学生的发展。
第四篇: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09年11月1日晚,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旧经管报告厅依然座无虚席,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作客由清华大学学生会举办的时代论坛溯源讲堂,为清华学子剖析了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葛教授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风趣的语言和多角度的阐释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关键词:文化 历史 地理 环境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透过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我们不禁要问,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究竟有什么影响?
要把地理环境中的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结合起来
葛教授指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哪些基本影响,一般的认识并无多大分歧,但涉及到具体事例时就会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这时,我们要把地理环境中的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葛教授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山区,但山外是平原与山外还是山这两种情况显然是截然不同的。
以海洋为例,他指出,作为人类活动的条件和媒介之一,海洋对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地中海。从某种意义上说,地中海是一个内海,周围遍布着灿烂的人类文明,如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等,航海条件便利,十分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而同样相邻绵延海域的北欧,文明并不如此发达。中国虽然有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但是航海难度较高,再加上中国国内市场广阔,所以海上对外交往并不发达。
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完全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化
有人认为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文化也是相似的。葛教授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他指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只要不超过它的极限,就存在着相对无限的可能性,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所以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完全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
他举了两个例子,在中东,同样是干旱缺水,但是以色列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水果蔬菜,出口创汇,近些年还出口滴灌和喷灌设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中国,同样是人多地少,徽州人外出经商,产生了徽商。而浙江人外出求学,产生了很多院士。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长期延续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葛教授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给予了解答。
葛教授指出,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校学生会 张丽捷 采写整理 襄桦 编辑)
背景链接:
葛剑雄教授,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生于浙江湖州。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校务委员。
著有《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未来生存空间 自然空间》。
葛剑雄教授精彩语录(摘自其新浪博客):
我一直认为户籍制度不能全盘否定,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户籍登记和管理还是必须的。实际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对国民及外来人口进行登记和管理,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我反对的是户籍制度的异化——将特定的户籍当成了身分,当成划分不同等级人的指标。
政府和民众都应该明白,环境保护是要花钱的,治理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更是要花大钱,因此肯定要降低发展的速度,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投资,没有捷径可走。这才是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太湖蓝藻暴发就是前车之鉴。
改革开放初期,听一位技术型的领导干部质疑:中国能生产原子弹、氢弹,难道就解决不了抽水马桶漏水?那么今天我要质疑:中国能将飞船送上太空,难道就解决不了春运难题?
创新意味着巨大的成本,物质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等。而且有风险,失败的风险。“山寨”则是投机取巧,成本低,风险小。人都有惰性,都愿意走捷径。如果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很难生长。
第五篇:1.3.1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含答案)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案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从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够辩证的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理解产业转移过程中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推进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
(1)有利影响 促进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供给各地充足的能源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负面影响
(3)应对措施
山建设 排放的工业废渣占据大量农田,浪费,破坏 污染、土地和
造成、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
合理 矿产资源,提高利用
大力治理,积极推进矿山环境
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推进 矿
合作探究一:
以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例说明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材料二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如:2002年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为14亿吨标准煤。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材料三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邻近北京、天津、郑州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等城市相距不远,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1)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有哪些?
(2)煤炭开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合作探究一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正面: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等;负面:环境问题,破坏土地资源,污染大气和水资源。
自主学习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大型工程:中国的、引滦入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 大利亚的(2)影响:(对调入区而言)
;澳①增加水源,扩大水域,缓解
缺水;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补偿调节
水量。
②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
。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充足的。
合作探究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示意图
(1)南水北调工程三个方案,分别是什么?
(2)南水北调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合作探究二
答案(2)有利:水量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不利:东线:土地次生盐渍化;中线:移民问题;西线:正在规划,引发生态问题
自主学习
3.生物资源
(1)负面影响: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 减少。
(2)正面影响: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提高了土地的 和改良弄产品,使其 ; 产品提高了饲养的。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属于()A.西水东调 B.南水北调
C.东水西调 D.北水南调
2.洛杉矶所处的农业带是()
A.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B.小麦和林牧业区 C.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D.亚热带作物区
3.影响上题所述农业带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光热 B.水源 C.土壤 D.地形
4.煤炭资源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②采矿易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③排放的废渣占据大量土地,同时还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④阻碍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下列两地区图”,回答5~6题。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5.两水域附近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A.淡水资源 B.渔业资源 C.石油、天然气 D.煤炭、铁矿
6.该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若不慎会导致当地()A.水体富营养化 B.水体放射性污染
C.外来物种入侵 D.附近水域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7.下列关于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砍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B.在风浪较大的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主要可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C.导致秘鲁渔场鯷鱼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
D.人类可以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帮助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因而不用担心生物资源的灭绝
二、综合题
8.读“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和“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
材料二 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1)材料一图中A地区的地形区名称是
第二亚欧大陆桥均从此处经过,其自然地理原因是
A.河套平原 路程最短 B.宁夏平原 气候适宜 C.河西走廊 地形平坦 D.柴达木盆地 物产丰富,西气东输工程、古丝绸之路及
()
(2)西气东输工程的中段B处发生了弯曲,比沿图中的虚线走了很多弯路,其主要原因是 A.缓解陕、晋两省的能源短缺 B.加快陕、晋两省的能源外运 C.为保证供气的可靠性,途经陕甘宁鄂尔多斯气区 D.拉动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发展
(3)结合西气东输的综合效应图,分析西部输出了资源发展了经济的原因。
(4)在西气东输工程进行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简要分析原因。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D
解析 世界上水资源的分布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的特点,从而使得很多国家都建设了调水工程,将水资源充足地区的水调至缺水严重的地区。由图中可以看出,加利福尼亚州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而许多城市、人口则集中在南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所以该地应进行北水南调。2 答案 C
解析 根据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可知,美国的中部平原为小麦带和玉米带,东北部为乳畜带,东南部为棉花带和亚热带作物区,西部的高山、高原发展了大牧场放牧业,而洛杉矶所在的沿海地区则发展了水果和灌溉农业。3.答案 B
解析 该地处于亚热带大陆的西岸,尤其是炎热的夏季降水较少,因此在这里发展水果和灌溉农业需要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条件。4.答案 A
解析 煤炭开采会破坏地表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后易导致地面塌陷,废渣会污染环境。的危害。5.答案 C
解析 根据经纬度、河流及区域轮廓可判断,甲图位于里海沿岸,乙图位于两河流域,两区域附近共有的自然资源是石油、天然气。6.答案 D 高二地理必修3
第一章第三节
解析 在两水域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过程中若不慎会导致水体污染,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7.答案 A
解析 B项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主要起到防风防潮的作用。
二、综合题
8.(1)C(2)C
(3)西部地区通过资源的输出换来了资金、技术,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扩大了就业,提高了收入。
(4)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